9月27日,辉瑞宣布与BioNTech联合开发的mRNA四价流感疫苗已经在1期临床试验完成首批成人志愿者接种。除了流感,还计划探索mRNA在其它呼吸道病毒中的应用,包括可以提供针对多种呼吸道病毒保护的组合疫苗。并且将扩展mRNA技术在肿瘤学和遗传疾病中的应用。
在这一消息发布后不久,9月28日,赛诺菲宣布,尽管新冠mRNA疫苗1/2期临床研究取得阳性结果,但认为全球mRNA疫苗的供应很快将趋于饱和,因此决定不再推进新冠mRNA疫苗到三期临床,而是转向mRNA流感疫苗的研发。
其实在赛诺菲宣布放弃mRNA疫苗研发项目之前,国内的百克生物与思安信也宣布了终止新冠疫苗许可合作的消息。据百克生物9月27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百克生物及母公司长春高新与思安信签署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PIV-5载体)许可合作协议将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最终无法就研发节奏、交易对价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据悉,截至目前,长春高新、百克生物公司未开展该交易事项涉及的相关研究工作,百克生物对该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支出155.35万元。
对此,有疫苗研发生产企业高管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赛诺菲之所以会选择不再推进mRNA疫苗的临床研究,主要还是在于其得出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如Moderna和BioNtech,在整个市场入局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优势很难抢占市场份额。
“现在整个新冠肺炎疫苗赛道的确达到饱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往后进入的企业越难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从长期角度来看,还不如转向其他技术壁垒相对低一些的疾病领域,反而能够出奇制胜,这也不乏一个理智行为。”该高管说道。
新冠疫苗赛道饱和了吗?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疫苗被认为是最佳的预防手段。目前新冠疫苗也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主要聚焦的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全球侯选疫苗项目一共达292个,进入临床的项目为108个。其中,处于一期二期临床的项目有73个,进入三期临床的项目有35个。
截至7月初,中国已应急批准了5条技术路线的22个疫苗品种进入临床试验,依法依规附条件批准了4个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同时,也根据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紧急使用疫苗的建议,依法组织论证同意了另外3个新冠病毒疫苗的紧急使用。
由于我国部署非常早,基于国内已有的技术能力,在全球疫苗研发能力始终处于第一方阵,处于临床阶段的疫苗数量占了全球的21%,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疫苗数量占了全球26%。从不同的技术路线看,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令核酸疫苗赛道炙手可热。
先是复星医药通过license in的方式布局mRNA新冠疫苗,再是艾博生物、斯微生物、嘉晨西海、云顶新耀等新锐企业纷纷入局抢占市场份额。近日,瑞科生物与瑞吉生物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瑞科吉,聚合双方优势,着力展开mRNA疫苗领域深入、广泛的研发及产业化合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1年7月20日,全球共有18款mRNA新冠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包括全球上市的mRNA疫苗:由辉瑞/BioNTech联合研发的BNT162b2,以及由Moderna研发的mRNA-1273处于临床Ⅳ期。
由于入局者不断,据波士顿咨询分析,辉瑞预计今年销售额335亿美元,Moderna预计今年销售额200亿美元,加上BioNTech在德国、土耳其的独占市场以及复星医药的大中华区市场,mRNA疫苗今年的市场规模应该可以达到600亿美元。
不过,尽管市场前景可观,但国内药企布局mRNA这一赛道,在研发上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分子的长度或者复杂性也决定了mRNA疗法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根据业内人士分析,mRNA疗法的技术壁垒在于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序列设计需要公司拥有大量长期的数据积累,不断训练优化平台。优秀的序列设计能够提高mRNA在体内的留存和作用时间,降低免疫原性,使mRNA序列更高效地表达抗原蛋白。递送系统则是mRNA的运载火箭,负责将mRNA成分完整地运送至目标靶点,并且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条件下及时释放。
同时,递送载体需要经过人体免疫系统的层层保护,容易引起过敏等免疫反应,伤害疫苗的安全性。递送系统还很大程度决定了mRNA药物的储藏条件和储藏时限。这也使得,目前拥有此技术的公司非常稀少。此外,具有专利保护壁垒,也是mRNA行业“卡脖子”的技术之一。
斯微生物首席运营官(COO)张继国此前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专访时也表示,递送技术专利的确是重要的壁垒。不过他认为可以通过合作得到解决。他认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是另一大挑战。毕竟,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Moderna还是辉瑞,此前也没有大规模生产过mRNA疫苗。这对中国企业其实也一样。所以,对中国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产能最后能不能落实到产量,这是个核心挑战。
“一个mRNA疫苗需要几百种原料,少一种你的产能就上不来。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实现100%国产化,至少有20%的原材料需要从海外采购。目前生产设备不难解决,难的是供应链受限,这确实也是mRNA产业的瓶颈。”张继国说道。
mRNA疗法下一个热门赛道在哪?
企业除了需要应对技术、专利、产能等多个壁垒,在新冠肺炎疫苗市场入局者不断达到饱和之际,如何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也成为一大考验。
这也是为什么赛诺菲在mRNA的候选新冠疫苗临床I/II期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依旧会选择放弃基于mRNA技术研发新冠疫苗的计划,将转向mRNA流感疫苗的研发。对于这一转变,赛诺菲巴斯德疫苗部门负责人Thomas Triomphe表示,临床试验阳性结果显示了mRNA平台技术开发的疫苗是有效的,然而,鉴于有证据表明在第三剂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会激增,因此在接种了第三剂量或者第四剂疫苗后,人们将获得极高的抗体水平,不太可能每年都需要接种疫苗。所以,赛诺菲再针对该疫苗进行大规模三期试验将不再有意义。
此外,Triomphe预测,到明年5、6月份,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新冠疫苗的交付总量有望达到240亿剂左右,这意味着留给新进厂商的机会已经不多。
据波士顿咨询统计,截至2021年7月31家,mRNA公司的180个在研产品,其中76个为预防性疫苗,32个为治疗性疫苗,72个为治疗性药物。76个预防性疫苗中,新冠疫苗占到22个,其他感染疾病疫苗40个,未知14个。32个治疗疫苗中,21个为肿瘤疫苗,其中16个为单一癌种疫苗,5个为个性化肿瘤疫苗。72个治疗药物中,13个个用于治疗癌症,20个用于治疗罕见病,17个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不过,波士顿咨询进一步分析认为,新冠mRNA疫苗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几年以后,其他感染疾病的mRNA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治疗性药物会逐渐成熟,到2035年,mRNA市场规模会攀升到230亿美元,新冠疫苗的比例下降到22%,其他感染性疾病mRNA疫苗比例占到30%,治疗性疫苗比例32%,治疗性mRNA药物比例16%。
也基于此,辉瑞出于同样的考量瞄准了呼吸道病毒这一领域。根据公开资料,基于mRNA的流感疫苗设计只需要病毒的基因序列。mRNA技术的灵活性及其快速生产可能允许更好的病毒株匹配,更强的供应可靠性,以及提高流感疫苗有效性。此外,在大流行性流感情况下,mRNA技术可以允许快速、大规模地制造有效的疫苗。
不仅仅是跨国药企,从布局核酸苗这一领域开始,部分本土创新药企也不仅聚焦新冠肺炎,还将目光瞄准了包括肿瘤在内的多个疾病领域。
“从机制上看,mRNA技术达到核酸水平,突破了传统的大分子抗体药和小分子化学药的范畴,潜在覆盖广泛的疾病领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下一代创新疗法。”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博士此前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mRNA技术平台快速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以及临床应用的表现令我们印象深刻,这一技术已日趋成熟,并逐渐显现出在传染性疾病、肿瘤个体治疗、罕见病等领域的巨大开发潜力。这与我们研发管线所覆盖的治疗领域(抗肿瘤、抗感染),以及探索下一代创新药物的目标高度契合。”李宁博士表示。
也是基于此,早前君实生物与嘉晨西海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嘉晨西海将以mRNA技术平台涉及的知识产权出资,君实生物方面则以不超过7.99亿元现金向合资公司注资,双方各占50%股份。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和商业化基于mRNA技术平台和其他技术平台进行的肿瘤、传染病、罕见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及疫苗项目。
换言之,不少创新药企已经不仅仅将目光只是放在新冠肺炎领域,随着新冠肺炎疫苗市场逐渐饱和,探索肿瘤、罕见病、传染病领域的MRNA技术运用已经成为一大战略方向。
“mRNA技术可以做的方向有很多,一方面,在传染病领域,还有很多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在肿瘤领域,包括Moderna、BioNTech、斯微生物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聚焦这一疾病领域患者的需求。”在谈及mRNA在下一个可能商业化的疾病领域时,张继国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介绍,2016年斯微生物刚刚成立的时候,就一直在做肿瘤个性化治疗,进行了大约100例的试验。
“在头颈、结直肠、卵巢等实体瘤上我们都进行了临床,都在和PD-1b联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效果也是可观。因此,我们认为,mRNA技术在未来更大的突破领域将在肿瘤。” 张继国说道。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