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投资网获悉,2025 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呈现出温和增长的态势,瑞银预测全年批发量将达到 2832.4 万辆,同比增长 3%,相较于 2024 年 6% 的增速有所放缓。这一增速变化背后,是汽车市场内部结构性的深度调整,即传统燃油车(ICE)销量持续萎缩,而新能源车(NEV)渗透率则加速提升,市场正在经历 “结构性换轨”。
具体来看,2025 年 NEV 渗透率预计将达到 55%,相较于 2024 年的 45% 跃升了 10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ICE 销量同比下滑 15%,降至 1274.8 万辆,市场份额跌破 45%。
这一系列变化的核心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刺激的延续。中央及地方政府的 “以旧换新” 补贴政策持续发力,报废 12.5 年以上燃油车或 6 年以上新能源车可获得最高 2 万元补贴,这一政策直接拉动了置换需求,为市场注入了活力。
二是成本优势的凸显。2023 年锂价暴跌推动电池成本下降,BEV(纯电动车)单车成本较 2024 年降低约 15%,与 PHEV(插电混动)的价差显著缩小,使得 BEV 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三是消费者预期的转向。2026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将恢复 5% 征收,这一 “窗口期效应” 促使购车需求集中释放于 2025 年下半年,消费者为了享受购置税优惠政策,纷纷将购车计划提前。
BEV 反攻技术迭代重塑竞争格局
尽管 2024 年 PHEV 凭借在低线城市的渗透率优势实现了 86% 的爆发式增长,但瑞银预测 2025 年 BEV 将迎来 “逆袭”。数据显示,BEV 在 NEV 中的份额已从 2024 年 7 月的 53% 低点反弹至 12 月的 59%,预计 2025 年将回升至 60% 以上。
这一转变的关键转折信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突破。宁德时代的 “神行电池”(LFP)与 “麒麟电池”(NCM)快充技术逐渐普及,支持 800V 高压平台的车型占比将从 2024 年的 30% 提升至 2025 年的 70%,使得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成为主流,大大缓解了消费者的 “里程焦虑”。
二是基建完善。2024 年国庆期间,高速公路充电投诉量同比锐减 40%,充电网络密度较 2023 年提升 25%,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让消费者对 BEV 的使用更加便捷和放心。
三是成本红利。2023 年碳酸锂价格较峰值下跌 70%,BEV 电池成本较 PHEV 多降 10%,带动终端售价下探,进一步提升了 BEV 的市场竞争力。
从市场影响来看,如果 BEV 份额持续回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龙头及上游锂矿企业将显著受益,这些企业在电池技术和产业链布局上具有优势,有望在 BEV 市场的扩张中获取更多利润。而 PHEV 主导的增程式车企可能面临估值调整压力,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出海变局关税壁垒下的 “南半球突围”
中国汽车出口增速预计从 2024 年的 23% 放缓至 2025 年的 10%,主要原因是欧美市场关税壁垒高企。美国对华电动车关税从 27.5% 骤增至 102.5%,欧盟新增 17%-36% 的额外关税,这直接导致对欧美出口量腰斩,中国车企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压力骤增。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下,南半球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在拉美地区,巴西 BEV 进口量 2025 年预计同比增长 50%,比亚迪、奇瑞等中国车企通过本地化组装的方式规避关税,成功打入当地市场。在中东与非洲地区,中国品牌市占率从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2025 年的 25%,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替代日韩车型,赢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在东南亚地区,泰国、印尼电动车渗透率突破 10%,长城、上汽等车企通过合资模式抢占先机,提前布局当地市场,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
从数据来看,2025 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预计达到 517.2 万辆,其中 NEV 占比 35%,相较于 2024 年的 28% 显著提升,这显示出中国汽车出口结构正在向高端化倾斜,新能源汽车在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AI 竞速从 “电动化” 到 “智能化” 的范式迁移
2025 年初,DeepSeek 大模型的突破标志着 AI 技术对汽车行业的颠覆进入深水区。瑞银指出,智能驾驶与制造效率提升将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落地方面,小鹏汽车(XPEV)、理想汽车(LI)等车企已实现 “停车场到停车场” 全场景自动驾驶,小米 SU7 的 AI 座舱用户日均交互频次达 15 次,远超传统车型,为用户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在生产力革命方面,AI 质检系统使生产线缺陷率下降 30%,理想常州工厂单台制造成本同比降低 8%,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资本聚焦方面,具备 AI 基因的新势力(如小米、小鹏)研发投入占比超营收 15%,而传统车企合作华为等科技公司的模式面临 “代际差” 挑战,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与此同时,特斯拉(TSLA)在中国市场面临困局。受中美数据跨境限制,其 FSD(完全自动驾驶)在华落地受阻,这为中国本土企业赢得了 2-3 年的发展窗口期。华为 ADS 3.0 系统已搭载于问界 M9,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覆盖率较特斯拉提升 40%,中国本土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风险提示产能过剩与政策博弈
中国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一是内需压力。私营非金融企业现金储备高达 350 万亿日元,随着利率上升,车企借贷意愿可能减弱,这将对企业的资金链和投资计划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外部不确定性。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10% 对华商品关税可能冲击零部件出口,同时日元波动加剧出口商汇兑风险,给企业的国际业务带来不确定性。三是技术迭代风险。如果固态电池商业化早于预期,现有锂电产业链估值可能面临重估,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新技术,以应对潜在的市场变化。
投资主线聚焦技术领跑者与全球化赢家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瑞银优选以下投资标的 一是理想汽车。其 AI 研发投入行业领先,2024 年达到 50 亿元,高端市场替代 BBA(奔驰、宝马、奥迪)的趋势明确,而估值仅 15 倍 PE(全球车企中位数 20 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二是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优势,海外工厂投产推动出口毛利提升至 25%(国内 18%),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是宁德时代。其快充技术专利壁垒深厚,全球市占率稳居 35% 以上,受益于 BEV 复苏,弹性最大,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中持续受益。
总结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行业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技术制胜”,AI 与全球化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分水岭。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催化下,具备硬科技底色与灵活出海策略的企业,有望在结构性分化中持续领跑,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表现,把握行业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