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4月2日“关税大日”以及4月5日的非农就业报告发布之前,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情绪加剧,尤其是在通胀上升和滞胀担忧的双重压力下,风险资产遭到大规模抛售,资金纷纷转向避险资产,美股经历了“黑色星期五”。
美股投资网分析认为,重大事件临近时,市场通常会放大最坏情景的可能性,这种普遍的避险行为直接推动了抛售的加速,不过当事件本身最终落地,不确定性被消除后,市场往往会出现一波技术性反弹。
美联储最关注的核心通胀指标显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后,2月核心通胀率环比增长0.4%,同比上涨2.8%。这两项数据均高于市场预期,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对通胀压力的警惕情绪。
消费者信心的疲软也令市场雪上加霜。根据密歇根大学的最新调查,整体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7点,这是自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调查结果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情绪愈发浓厚。
受多重利空因素影响,截至收盘,科技股占比较高的纳指下跌 2.7%,标普500指数下跌近 2%,标普11个板块中有 10 个周五收盘下跌。道指下跌超 700 点,跌幅 1.7%,创 3 月 10 日以来的最大跌幅。
七大科技股的市值蒸发约 5050 亿美元,谷歌A收跌4.88%,Meta和亚马逊跌4.29%,特斯拉跌3.51%,微软跌3.02%,苹果跌2.66%,英伟达跌1.58%。
回顾一周表现,英伟达全周累跌6.82%,Meta下跌3.27%,微软下跌3.18%,亚马逊下跌1.78%,苹果小幅下跌0.17%。谷歌A更是创下2月7日以来最差的单周表现,下跌5.89%。特斯拉则表现突出,本周累计上涨5.97%,结束了此前连续九周下跌的颓势。
美股下跌别都怪特朗普
随着标普500进入回调区间,华尔街“衰退”一词此起彼伏,许多人自然地将股市的困境与特朗普的贸易战联系起来。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风险的根源并非只有这一处。
本周市场在不同信号之间摇摆。起初,有报道暗示4月2日即将实施的关税可能比最初提议更有针对性,标普500一度出现反弹。但随后又传出消息,汽车制造商仍可能面临较高的进口税,市场因此再次转跌。这样的消息反复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不安情绪。
美联储以及其他经济学家已经多次警告,贸易壁垒可能在未来数个季度中拖累经济增速。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不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进一步抑制了投资意愿和消费者支出。
最明显的例子是非必需消费品行业,作为最依赖进口的一部分,该行业今年迄今下跌了约11%。从汽车制造商到零售企业,这一板块的整体表现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不过关税并非唯一的压力来源。企业盈利增长的放缓和估值的重新调整也是导致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
根据FactSet的数据,标普500成分股公司预计第一季度每股收益同比增长7.1%。虽然这仍意味着连续七个季度的增长,但相比去年底分析师预测的11.1%,该预期已经下调了4%,且降幅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标普500的11个板块中,大部分都未能达到此前的盈利增长预期。尤其是航空业、耐克等鞋类制造商和联邦快递这样的物流巨头,最近都纷纷下调了业务前景。部分原因可能与关税相关,这并非全然没有道理。尽管第一季度的盈利数据尚未完全体现关税的影响,但这种政策上的不确定性确实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打击。
非必需消费品行业的每股收益增长放缓,早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就已开始显现。酒店和餐饮业的下滑甚至比这一时间点提前了一年。工业领域面临的压力也并不新鲜。以联邦快递为例,这家供应链巨头自2023年起就连续下调其业绩预期。
科技板块的表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作为今年表现第二差的板块,科技行业的利润增长已经在2024年达到顶峰。高估值的科技股经历了一轮重新评估。今年2月,“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的市盈率接近45倍,但如今已回落到35倍,合计下跌了11.3%。
这些公司的市值占标普500总市值的比重较大,因而成为指数下跌的主因。今年标普500总市值加权指数下跌了2.9%,而等权重指数保持稳定,这进一步说明调整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权重的股票上。
波动率指数(VIX)的涨幅有限,这表明市场情绪并未全面失控。通常来说,利润增速放缓并不一定会引发经济衰退,当前的情况也许就是这样。如果市场逐渐适应了盈利增长放缓的现实,那么较低的估值水平可能会吸引那些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入场。
然而,即使经济没有陷入全面衰退,这轮市场调整仍可能演变为熊市——即股价下跌幅度超过20%。历史数据显示,这种情况发生过三次:1962年的“肯尼迪滑坡”、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以及最近的2022年货币紧缩时期,这些都与科技股的高估值有关。不过,在每次调整之后,市场都迅速反弹。
需要注意的是,有54%的调整确实发生在经济衰退之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回报往往会受到长期的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许多疲弱数据仍集中在“软”指标上。例如消费者信心和企业信心调查。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商业环境和就业市场预期已降至12年来的最低点。然而,一些“硬”数据表现仍然稳健或正在改善。例如,1月零售销售数据疲软后,2月的销售额已经出现回升。
尽管如此,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复苏已经结束,增长势头减弱的迹象已经显现了一段时间。消费者支出更加谨慎,高抵押贷款利率限制了房屋建设,就业市场也出现了趋缓的趋势,周期性行业的招聘活动有所减少。整体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公司推动的资本支出浪潮。然而,在盈利和估值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这种趋势能否持续,仍需进一步观察。
总的来说,关税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能会降低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衰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