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真正的变盘点,就在本周三(4月2日)!
这一天,川普将正式公布新一轮全球关税的规模与细节。而美股近期的暴跌,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提前为这场不确定性定价。
周三之后,美股到底是反弹,还是继续跌,就看这三种情况最后怎么落地:
第一种:如果4月2日的公告提供高清晰度,且关税增加幅度小,并没有进一步扩大关税计划,那么对经济前景的额外打击可能相对较小。不过,已经实施的关税预计将对经济施加压力,即使4月2日没有新的重大关税,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仍将显著放缓。
第二种:如果公告缺乏具体性,但承诺大幅增加关税,这不会明确恶化已经低于共识的经济增长预期。缺乏具体性可能暗示通过谈判来缓解关税增加的可能性。
第三种:如果投资者在4月2日获得关于大幅增加关税的明确信息,可能包括超出关税差异的关税增加,与外国贸易伙伴谈判的门槛很高。美国经济增长将低于预期,美股可能会下跌。
听起来是不是4月2日凶多吉少,但高盛刚刚发布的“4月2日交易计划”当中,已明确表明做多科技七巨头。原因就是,这批龙头的估值溢价已降至近十年低位,当前重新布局的性价比正在上升。
现在,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一轮美股的下跌,到底已经消化了多少关税的利空?后市有什么因素能支撑美股走出下跌?
为此,我们美股投资网花了整整几十个小时,研究了几十份最新数据、图表和历史案例,只为带你彻底弄清楚:
1. 美股长期上涨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2. 美国的家庭净资产创历史新高,美国经济是否有韧性?
3. 美债收益率揭示市场情绪?美国真的符合衰退的条件吗?
4. 当前AI科技股估值水平?
如果你觉得本视频对你有帮助,老规矩先点赞再收藏,关键时刻能帮忙
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2008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由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创立,专注AI,挖掘美股投资机会,旗下 AI量化美股分析工具-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每天追踪机构主力资金买卖情况,多空情绪。
美股的长期影响因素
纵观过去几十年,美股长期向上的核心驱动力其实非常清楚,那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只要企业能够持续赚钱股价也会随之上涨。
我们仔细看这张图。蓝色的线代表美国整体企业的真实利润,黄色的是标普500指数企业的每股收益(EPS)。你会发现,这两条线大部分时候走势都很一致,这就说明美股长期趋势与企业利润息息相关。
当然,在一些特殊阶段,这两条线也会出现明显的偏离,形成一个“利润缺口”。比如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时期,美股炒作非常厉害,股价远远超过了企业真正赚到的钱。再比如最近几年,以美股七巨头为代表的大型科技股大涨的阶段,市场的热度也明显超过了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造成了短期的偏离。
但是这些背离最终都能得到修复,市场始终会回归基本面。换句话说,长期来看美股的走势一定会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保持一致。短期市场可能因为炒作情绪、资金推动或者各种利空消息出现大幅震荡,但只有企业利润不断增长,基本面持续改善,才能真正支撑美股长期稳定上涨。
那现在的企业基本面表现如何?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最新发布的报告,美国企业的整体利润在第四季度环比增长了5.9%,达到了3.312万亿美元,成功扭转了第三季度小幅下滑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这个指标直接体现了企业手中的现金流和盈利实力,第四季度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5.1%,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财务状况更加稳健。另外,企业支付给股东的净股息也重新回升,环比增长了0.5%,企业敢于分红,就说明管理层对未来的信心正在恢复。
再进一步,我们看,经过库存估值和资本消耗调整后的生产利润,这个指标更精准地反映了企业真实的赚钱能力。在2024年第四季度,美国生产利润大幅增加了2047亿美元,增长率达到5.4%,整体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4万亿美元。其中金融企业利润增加了694亿美元,而非金融企业利润增长了531亿美元,这说明不管是金融领域还是实体经济领域,美国企业都在持续创造利润。
我们再把视野放宽一点,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关键指标:2024年第四季度,美国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3.5%,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美国企业的整体盈利状况非常健康,也为2025年新一轮关税政策可能带来的冲击,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根据FactSet的数据,标普500成分股公司预计第一季度每股收益会同比增长7.1%。虽然和去年底分析师预测的11.1%相比,这个预期调低了4个百分点,看上去确实没那么理想。但换个角度想,7.1%的盈利增长仍然代表着企业整体是在赚钱的,并且已经连续七个季度都实现了盈利增长。这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美股公司整体的盈利基本面还在持续扩张。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标普500的11个板块中,有不少确实没能达到之前的预期,特别是航空业、耐克这样的鞋类制造商,还有联邦快递这样的物流巨头,最近都调低了对自己业务的预测。出现这种情况,一部分原因可能和关税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有关。毕竟政策一旦出现不确定,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变得比较谨慎,这是短期很正常的反应。
美债收益率揭示市场情绪真相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企业盈利这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担心经济衰退呢?
我们先来回顾,去年8月美股暴跌的时候,市场特别恐慌。那次暴跌有几个原因,当时比较出名的一个说法是日元套息交易拆仓,再加上美国就业数据触发了所谓的“萨姆法则”(一个衰退的指标),导致市场短期恐慌情绪一下就爆发了。
当时市场怎么给美国衰退定价的呢?我们来看10年期美债收益率,像10年期美债这样的债券,是大资金对未来经济基本面的定价。这就像市场在给未来经济走势打分。现在,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大约在4.2%到4.3%之间。如果我们对比去年8月,这个收益率当时才3.6%-3.8%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的情绪已经比去年8月要乐观很多,
如果市场真的觉得美国要马上陷入经济衰退,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在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肯定早就跌到4%以下了。但事实并没有,我们看到每次10年期美债收益率靠近4.1%的时候,美股就开始企稳甚至反弹,接近4.2%以后,市场通常就不会再进一步下跌了。这种表现怎么看,都不像是市场在给衰退定价。
所以,如果你现在担心美国经济即将衰退,其实更多是心理上的担忧,是你主观上觉得它会衰退。但债券市场,至少从目前来看,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担心。当然,债市也不是完全没压力,现在债券市场更多担忧的是特朗普最新贸易政策带来的短期通胀,以及长期通胀预期的问题。再加上美国财政赤字扩大,政府融资需求增加,债券市场暂时还在消化这些不确定性因素。
过去几十年里,真正严重的“硬着陆”式衰退其实只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另一次是2020年新冠疫情。这两次衰退都对美国经济的需求端造成了巨大而持续的打击。然而,目前的情况与当时截然不同。
美国经济与市场的结构性韧性
根据美联储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初,美国的家庭净资产已升至历史新高。图中绿色的是总资产,红色是负债,黑线就是净财富。从2020年疫情后一路涨,负债没怎么变,净资产反而飙升,说明美国老百姓的账面实力现在是非常健康的。
这点很关键,因为美国是一个以消费驱动的经济体。如果家庭缺乏消费能力、不敢花,那经济才真的危险。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能力消费,而是政策不确定性让企业和消费者都变得更谨慎,不太敢做出长线决策。“不敢”并不等于“不能”,更不是“不愿意”。
企业方面也是一样的情况。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整体非常健康,尤其是在现在AI革命刚刚起步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投资需求其实非常强烈。但眼下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贸易和关税问题,很可能要等到4月份或者下周才会有明确结果,所以企业都选择了暂时观望。一旦这些不确定性逐步明朗,情绪释放完毕后,市场就像被压紧的弹簧,随时可能反弹。
所以整体来看,当前美国经济和市场的结构性因素并不支持一场严重衰退的出现。尽管短期内可能因政策变数而出现波动,但从根本上看,无论是家庭消费能力还是企业投资实力,都远未到衰退的临界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美联储手里还有很多工具。比如目前联邦基金利率还有大约40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也就是说,如果经济真的掉头,美联储完全有能力迅速出手,释放流动性,稳住局面。
至于特朗普,他表面上说不在意股市,但别忘了,他本质上是个商人。他上一次执政期间,就是靠减税、放松监管、政策刺激来推动股市上涨的。所以即便现在他打出的是“强硬”牌,一旦市场真的承压,他也很可能会换招,稳经济,提振市场信心。
这一次的川普政策和他第一次上台时不同。上次市场是一边倒的乐观,因为他带来的是减税、放松监管。而这次是“先紧后松”——先出硬招,稳定基本面,等节奏控制住,再慢慢释放利好。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手里还有很多工具没用,市场也还有不少后招没出。所以,短期谨慎没错,但不必过度悲观,更没必要陷入末日论。
我们看一下美股的情况,比如标普500,这一轮下跌其实最多也就是10%左右。放在历史维度上看,这种级别的调整其实非常常见,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到两次,更多被视为正常的技术性修正,而不是系统性风险的前兆。
此外在全球主流指数中,比如 MSCI 全球指数,美国的权重高达 66%;在全球债券指数中,美国的占比也超过了 55%。这意味着,在全球金融体系当中,美国在股票和债券两个维度都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也正因为如此,一旦美股出现剧烈的 risk-off(降风险)行为,或是一轮非技术性的深度回调,所引发的将不仅仅是本土市场的震荡,而是全球风险资产的全面调整。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独善其身。
但这同样意味着,美股本身也具备一种“结构性的稳定性”。它是全球资产定价的锚,一旦自身出现剧烈动荡,不仅市场机制会自动寻求平衡,政策层面也往往会迅速出手干预。无论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是财政端的调节工具,都会在关键时刻形成托底。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股并不具备“无底线下跌”的基础。只要不是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目前的这轮调整,更可能是一场情绪和估值的阶段性修正,而不是趋势性的崩塌。换句话说,市场正在接近一个情绪和估值相对合理的位置,底部虽未完全确认,但已经具备逐步企稳的条件。
本轮AI行情走到哪了?
可能大家最近的持仓大部分都集中在AI股上,现在回调,肯定很迫切地想知道:现在AI科技股估值水平是什么?还能不能继续持有或者加仓?接下来,我们就用数据来仔细分析一下当前的市场状况,给大家吃颗定心丸。
此轮AI科技行情,很多人都拿它和1997年到1998年互联网泡沫初期做对比,当时市场也是对新科技充满了期待,股价快速上涨,但还没到2000年那种极端疯狂的地步。现在的情况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确实有些类似的信号值得注意。
首先来看市场表现,从2023年初到现在,纳指的年化收益率差不多在30%左右,这个速度和1995到1998年那段互联网刚兴起时32%的年化收益非常接近。当然,这还远没有达到1999年到2000年144%的疯狂涨幅。更重要的是,这一轮市场上涨中,有46%的推动力来自于企业的盈利增长,估值提升贡献了大概32%。
再来看市场集中度,科技龙头股的市值占比已经升至28%,尽管最近回落到26%,这个占比水平其实已经超过了1998年泡沫破裂前的22%,不过光看市值占比高还不能算是泡沫,关键得看这些公司的盈利贡献。现在科技龙头股的净利润占整个美股净利润的21%,而1998年底的时候只有9%。换句话说,现在这些科技巨头虽然市值占比很高,但赚钱的能力更强了,基本面也更稳了。
然后是盈利增速,科技龙头股现在的营收增长稳定在13%左右,几乎和1998年持平,虽然净利润的增速稍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6%左右,净利润占比也从1998年的9%上升到了21%。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营性现金流,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在24%左右的增长水平,目前占美股的比例更是达到了28%,远高于1999年底5.7%的水平。
说到市场情绪,现在虽然热度很高,但市场整体的情绪远比2000年时理性得多。看多/看空期权比例和个人投资者的情绪指标都还算比较稳健。不过,需要稍微留意的是,现在市场杠杆水平以及机构抱团程度确实达到了历史新高,融资余额和期权未平仓量的数据也创了纪录,这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市场波动。
最后我们从估值上看,当前标普500的动态市盈率大概在20.15倍,差不多和1998年底持平,虽然还高于历史平均值,但比2000年泡沫破裂前已经回落不少了。科技龙头股本身的估值也和1998年差不多,目前静态市盈率大约在37倍,动态则在31倍左右,相比2000年的“疯狂定价”,目前的估值虽然不算便宜,但显然更为理性和稳健。
高盛的美股仓位情绪指标本周降至 -1.2,为自 2023 年 4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高盛在其模型中的美股持仓已经显著下降,当前处于一个相对谨慎、观望的状态。不过,这一数值仍未触及真正的“恐慌区”——历史上在2011年欧债危机、2018年底美联储加息过猛,或2022年通胀高企等阶段,情绪指标曾跌至 -2.5 至 -3。换句话说,高盛虽然已经压低仓位,但仍保留了相当的流动性,说明他们并不是全面看空市场,而是在等待一个更清晰的信号。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了。你对这一轮美股回调有什么看法?你还坚定地看好AI科技股吗?你手上都持有哪些美股呢?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喜欢今天的内容,记得点赞、收藏,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