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英伟达的H20芯片还差点被美国政府“一刀切掉”,出口封杀几乎板上钉钉,但一场私人晚宴,却突然改变了一切。
英伟达本周宣布,要在美国投资5000亿美元,打造AI超级计算机的本土制造线!看起来像是在高调押注美国,但问题是——它真的“想”这么做吗?
英伟达如今估值水平与2022年英伟达股价还只有15美元的时候,是差不多的估值水平,但问题是——那时候市场买的是一个AI故事;现在,它已经兑现了上百亿美金的利润。
同样的估值,截然不同的背景。市场为什么没有给它更高的定价?或许说明一点:投资者已经不再看“有没有兑现”,而是开始担心——还能不能持续兑现。
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2008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由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创立,专注AI,挖掘美股投资机会,旗下 AI量化美股分析工具-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每天追踪机构主力资金买卖情况,多空情绪。
英伟达H20出口管制为何急刹车?
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年初。根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消息,美国政府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内部酝酿,计划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原定的执行时间就在4月7日到13日之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上周。
H20并不是英伟达最高端的产品,但它非常关键。它是在美方第一轮高性能AI芯片出口禁令之后,英伟达主动“降规”做出来的版本。简单来说,它通过下调算力密度、限制通信参数,刚好躲过了美方的技术封锁红线,既不属于全面禁运的名单,却仍然具备强大的训练能力。
正因如此,H20成了中美科技博弈下的“灰色合规产品”。它性能不弱,又能合法出货,很快就在中国AI市场变成香饽饽。尤其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自DeepSeek发布R1版本以来,H20的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三家中国科技巨头集体向英伟达下单,仅H20这一款芯片,采购金额就超过160亿美元,几乎追平了英伟达2024年在中国区全年170亿美元的营收。
毫无疑问,如果H20被封锁,英伟达对中国的合法供货路径将被彻底掐断。这不仅意味着订单归零,还可能让本已被打开的市场份额迅速被三星,甚至中国本土芯片企业所取代。对英伟达来说,这不仅是营收的损失,更可能是一次核心战略阵地的失守。
转折点出现在4月4日。这一天,英伟达CEO黄仁勋低调现身佛州的海湖庄园,出席了特朗普举办的一场的私人晚宴。根据NPR的消息,席间英伟达表态——愿意加大对美国本土AI基础设施的投资。
就在这场晚宴之后,原本即将在上周落地的H20芯片出口限制,突然被叫停了。
你可以看到时间线非常耐人寻味:
多月酝酿的出口封锁,原计划在4月上旬执行;
4月4日,黄仁勋赴宴;
随后,政策暂停,官方不再表态。
如果说这一切只是巧合,那未免太天真。这更像是一场标准的现实交易。在政策高压之下,企业的回旋空间越来越小,不做选择反而最危险。而在特朗普接连施压、关税威胁悬顶的当口,英伟达显然意识到,要想保住全球市场,必须先稳住华盛顿的容忍度。
于是,英伟达交出了一份足够有分量的筹码——一份总额高达5000亿美元的本土投资计划,换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政策缓冲窗口。
4月14日,也就是本周一,英伟达在官网宣布,将与台积电、富士康、纬创等制造伙伴合作,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与德克萨斯州建立完整的AI超级计算机产业链。这是英伟达首次将整机产线全面迁入美国本土。
根据公司披露,最新一代Blackwell芯片已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投入量产;富士康与纬创联手建设的整机装配工厂,预计将在12至15个月内开始大规模出货。同时,英伟达还与安靠、矽品展开合作,在亚利桑那开展封装与测试作业,构建从晶圆制造到封测组装的全链条“美国制造”体系。
公司对外表示,这一布局旨在回应AI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复杂度需求,并满足全球算力的持续爆发。同时承诺未来将在美国建设数十座千兆瓦级AI工厂,创造数十万个本地就业岗位,以强化美国的“经济安全”。
听起来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制造回流战略,但真正懂产业结构的人都清楚,这并不是企业主动求变的结果,而是政治压力之下的现实博弈。
过去几周,特朗普不断点名要求科技公司把制造带回美国,同时放话要对AI芯片加征关税。在这种背景下,英伟达主动宣布“全链条回流”,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用投资换取豁免、用站队争取喘息的对冲式动作。
关键在于,巨额投资不等于结构复制。苹果CEO库克说得很直白:中国的制造生态系统不是单靠成本优势赢下来的,而是几十年产业积累形成的系统效率、垂直协同与熟练工人规模,是“能装满好几个足球场的模具工程师”,不是一两座新工厂能替代的。
英伟达对此心知肚明。它的晶圆依赖台积电,封装测试依赖亚洲资源,产线效率则依赖中国的成熟工人体系。即使把整条链搬到美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复制中国式的产能响应与落地能力。所谓“本土制造”,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而不是技术升级。
更现实的是,美国制造面临的不只是成本问题,还有更长的审批流程、更慢的产线爬坡和更复杂的地方政策协同。这样的投资,其战略价值远高于财务回报,本质上是为了在选举年、监管年、外交风暴年中,给企业争取一个“能活下去的位置”。
而英伟达并不是唯一被推到风口的公司。越来越多的全球科技巨头正面临同样的抉择:一边是政策施压下不得不表态的政治立场,另一边却是无法割舍的全球供应链现实。它们面对的已不只是“去哪里建厂”的问题,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战略再平衡——在不断演变的大国博弈中,为自己留出尽可能宽的生存区间。
这也正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点:今天的科技公司,早已不是单纯依靠产品和技术制胜的竞争者,更是全球政策棋盘上的深度博弈者。谁能看懂节奏,谁就能获得喘息空间;而谁在站队、表态上失误,可能下一轮就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英伟达这一步,既不是胜局,也不是退场,而是一次“中场暂停”式的自我保命。它争取到了一个暂时性的窗口期,也付出了相应的现实成本。而它能否顺利穿越下一轮地缘政治风暴,将直接决定它在全球AI产业中的角色——是继续做主导者,还是退居追随者。
H20需要许可证
但就在英伟达试图稳住“生存区”的当下,突发利空再次袭来,周二盘后,英伟达股价大跌超6%。
原因直指一则新的政府通知:未来包括向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被列入D5名单的国家,凡是出口H20或是其他内存带宽与互连带宽等效于H20的芯片产品,都必须事先获得单独颁发的出口许可证。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表示,这项政策预计将在2025财年第一季度带来高达55亿美元的直接费用冲击。这意味着,不仅原本处于“灰色豁免”区间的H20产品彻底失去了自由出货的资格,英伟达也将因此承担一次性的大额收入损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政府并未设定这一许可证机制的具体时限,意味着这不再是一次性审查,而可能成为一个持续、常态化的监管机制。
对于英伟达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短期的财务挑战,更再次验证了我们反复强调的那句话:这是一场没有安全区的地缘博弈,任何一次迟疑或站错边,都可能带来实质代价。
接下来,市场将密切关注两个关键问题:
美国政府是否还会将管控范围扩展到更多型号或供应链节点?
英伟达是否会加快向北美以外市场转移产品结构,以对冲政策持续收紧?
这场关于「管控与生存」的博弈,还远未结束。
如果你觉得本视频对你有帮助,老规矩先点赞再收藏,关键时刻能帮忙
从利润率到估值逻辑
现在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当高增长被阶段性兑现之后,英伟达的未来,靠什么继续撑起它的估值脱离了地缘政治和外部扰动,真正决定其股价稳定性的,其实就是基本面——盈利能力、利润结构,以及能否持续满足市场对AI算力的需求。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报中指出,尽管短期内关税担忧有所缓解,但政策变量仍不可掉以轻心。就英伟达自身而言,其对美方拟上调的硬件关税影响相对温和——当前10%的税率,仅影响数据中心收入约2%;即便关税提升至32%,总体影响也控制在6%-6.5%。更关键的是,英伟达已将包括GB200在内的部分产品转移至北美(如墨西哥)进行组装,从而进一步规避了潜在的贸易冲击。
在需求端,英伟达的表现依旧强劲。摩根士丹利指出,Blackwell系列在尚未全面出货前就已售罄,足见AI推理市场对算力的渴望。部分客户甚至开始将GPU资源从训练转向推理部署,预示着AI应用正从“模型开发阶段”走向“落地部署阶段”。
但也正是在这种强需求背景下,市场开始显现出结构性分歧。
一方面,生成式AI的产业基本面仍维持强势扩张。市场普遍预计,到2030年,相关赛道整体规模将达到当前的2.6倍以上;但另一方面,华尔街对英伟达自身的增长预期却显得更为克制——2026至2030财年,营收增幅预期仅为52%,EPS累计增长约为55%。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判断:英伟达的利润率和运营杠杆,可能已接近阶段性高位,未来增长将更多依赖于收入端的持续扩张,而非效率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造成这种转向的核心变量之一,正是产品结构。
Blackwell架构在制程与封装上大幅升级:晶体管数量翻倍至2080亿,首次采用定制化的台积电4NP工艺,同时GB200芯片集成了1个CPU与2个GPU,尽管技术领先,但也显著抬升了单位成本。在2024财年第四季度,Blackwell初步出货已令英伟达整体毛利率下探至75%左右。
与此同时,B100基础版本的定价区间(3万至3.5万美元)与上一代H100基本持平,尽管性能跃升明显,却未能有效反映在售价上,说明公司在高端产品上的成本转嫁能力正在承压。
不过英伟达并非被动应对。其销售重心正在向售价更高的GB200倾斜,该产品单价高达6–7万美元,若能兑现3–5倍性能增幅,则仍具备相当的性价比,能够对冲部分毛利率压力。
此外,当前毛利的阶段性波动,也与产线尚未完全爬坡、制造良率尚不稳定密切相关。随着台积电良率提升与工艺成熟,单位成本有望在未来几个季度内下降。从周期视角来看,这更像是一次“结构性升级过程中的阵痛”,而非基本面的塌陷。
从现金流角度看,英伟达依然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2025财年,公司用于回购的支出高达406亿美元,是上一年的2.3倍。只要EBITDA维持高位,即使营收放缓,公司也能通过回购有效托底EPS。
估值方面,英伟达现在的市盈率是 36倍,听上去好像比之前动不动就上百倍的阶段已经“降温”了不少。但你如果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个36倍,其实跟2022年英伟达股价还只有15美元的时候,是差不多的估值水平。
两年前,英伟达的估值定价建立在“AI启动元年”的高预期上,盈利基数低,增长弹性强,投资者愿意为未来潜力支付溢价。虽然美联储加息已开启,但彼时流动性仍未显著收紧,市场对高估值具备更大容忍度。
而今天,英伟达已兑现爆发式增长,利润处于高位,却面临的是一个高利率、紧流动性、低风险偏好的市场环境。在这种背景下,36倍的市盈率不再是对“未来”的预期,而是对“持续兑现”的信任。
这意味着,英伟达现在的估值已经无法靠预期支撑,必须用持续、扎实的业绩来证明自己。一旦利润边际下滑、出货节奏放缓,或机构资金开始撤出,估值就有被迅速下调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英伟达的表现会直接影响整个半导体板块。作为AI硬件的核心供应商,它一旦失速,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也可能同步承压,整个板块的估值逻辑也将面临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