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线旅游巨头 Expedia 旗下订票网站 Orbitz,从 2012 起就开始玩这种小伎俩:用苹果电脑在 Orbitz 上搜房间,价格就比用 PC 搜出来的贵 —— 哪怕同一时间、同一旅馆、同一间屋也是如此!EXPE
Orbitz 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大量数据的长期累积,发现苹果用户比 PC 用户对旅馆价格承受力高 30%,因此他们决定: “特别的价,只为特别的你”。
旅游业对价格动手脚的,又岂止 Orbitz 一家呢?一款叫 “HotelTonight” 的当日酒店预订服务 App 也被曝以城市取人、给客户的折扣厚此薄彼。
不过大数据杀熟并不新鲜,2000 年左右就有了:
当时亚马逊还在卖影碟(现在 “影碟” 这个词听起来历史感十足)。某次新碟上市时,亚马逊选择了 68 种 DVD 碟片,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信息、在亚马逊的购物历史、上网记录等信息,给同一张 DVD 报出了不同的价格。新客户报价 22.74 美元,而给被亚马逊认为很有可能对该新电影感兴趣的老客户,这家电商则报出了 26.24 的美元。
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亚马逊的小伎俩,发现自己当了冤大头的老客户们更是愤怒不已。为了平息怒火,亚马逊 CEO 贝索斯都亲自出来道歉,解释说亚马逊只是在进行价格测试。
除了电商巨头亚马逊,不少其他购物网站也会“大数据调整”:2012 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购物网站会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对同一款产品提供不同的售价。
电商们如何玩转大数据?
为什么不少买了紧身裤的人,不久后又买了新的手机屏幕?
如果说 “蛋白粉和体重秤” 这两样东西有强相关性可以理解,紧身裤和手机屏幕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又有什么关系呢?
蚂蚁金服首席数据官 Alan Qi 今年1月在圣克拉拉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他们通过对长期积累的数据研究发现:购买紧身裤的客户经常由于裤子比较紧身,手机没放进裤子上极度贴身的兜里、掉在地上、手机屏幕摔花了、所以需要再买个新的手机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