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估值两种演绎
在记者会上,耶伦指,以盈利或股息衡量,美股估值并未偏离历史常轨。联储局主席充当股市评论员,耶伦非第一人。早在1996 年,格林斯潘便以央行掌舵身份,大声疾呼美股“非理性亢奋”。若把格老和耶伦视为“财经演员”,二人的言谈,大概可以理解为格老建议投资者趁高出货;耶伦则认为当前估值不足为虑,此刻入市纵不大赚亦无套牢之虞。
必须一提的是,在格林斯潘发出“非理性亢奋”警告的1996年12月,以及耶伦大派美股估值并未偏离常轨这颗“定心丸”的2014年6月,标普500指数预测市盈率皆处于约15.4倍水平。
两任联储局主席先后充当“财经演员”,相隔接近十八年,而预测市盈率开始为华尔街广泛采用,始于1985年,三十年平均估值水平约14.8倍。按照此一指标,不能说美股没有偏离“历史常轨”,却可理解为股市并不算“贵”。问题是,耶伦围绕美股发表的言论,到底立足于往绩市盈率、预测市盈率,还是经周期调整市盈率?
以往绩市盈率而论,标普500指数目前处于约19倍水平;以CAPE为准,美股估值接近25倍,与历史均值比较皆属偏高,但未算疯狂。换句话说,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计算市盈率,耶伦的说法俱有商榷余地。撇开估值指标的技术争拗不谈,姑且以预测市盈率为讨论基础,老毕看到的是,美股1996年12月处于15.4倍,2014年6月同样处于15.4倍,在估值上并无差异,两任联储局主席的判断却南辕北辙。犹记得,格老高呼“非理性亢奋”后,科网狂潮即如火如荼,标普500指数预测市盈率一直攀升至2000年初接近25倍水平始见顶;之后发生什么事,你知我知不必细表。
“对冲天王”提早收山
如今回望,格老当然可以自圆其说,声称自己大有先见之明,科网泡沫未起便发现股市即将陷入狂态。然而,教父级对冲基金经理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不过早了几个月预告科网爆煲,客户便因老虎基金“表现不济”而集体撤资,迫使罗伯逊结束营运提早收山。以“非理性亢奋”警告发出后的美股表现计,格老若是基金经理,“收手”太早矣!
不知不觉,美股2009年3月见底至今五年有余,去岁标普500涨逾三成,今年虽经历“动力股”泄气的考验,但大市有惊无险,标普500年初以来升逾半成,以缓慢却平稳的步伐屡创历史新高。同样的估值水平(以预测市盈率为准),效法格林斯潘客串“财经演员”的耶伦,是否比格老信得过?
实则,投资者该问:耶伦所指的“历史常轨”,究竟是以盈利或股息衡量的绝对值,还是相对估值严重偏离历史均值时期,美股现水平尚可接受?
假设答案是后者,老毕想到的是,参考格老就股市示警的经验,估值处于目前水平的美股,投资者非但不用匆匆离场,还可酌情加码静候爆升。可是,美股若真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非理性亢奋”便会自我实现,买股票形同找傻瓜,愈迟加入愈有可能接火棒。耶伦是要“以史为鉴”,鼓励投资者把美股估值炒至跟科网泡沫并驾齐驱的水位吗?
假设答案是前者(评论立足于市盈率绝对值),则即使耶伦所言非虚,从历史估值着眼美股并不嫌“贵”,那也并不意味投资者应单凭这句话入市。以预测市盈率为估值基础,美股最“贵”时期乃2000年初科网爆煲前夕的25倍。然而,金融海啸爆发前,美股预测市盈率不见得比今天高,投资者买还是不买?
老毕想指出的是,不管以何种方式计算,市盈率没有偏离“历史常轨”,并非投资股市的上佳理由。
去年美股涨逾三成,主要拜市盈率扩张所赐,那等于投资者先把股价炒上,“恭候”盈利证明自己牛得有理。看2014年美股发展形势,市场年初的患得患失,很快便被乐观情绪取代,标普500十大板块中,多达八个录得市盈率扩张,其中能源板块从去年底的14.95倍,上升至目前的16.62倍。耶伦的言论,等于在企业盈利能否赶上股价仍待观察的当下,间接鼓励市盈率进一步炒上,美股严重偏离历史常轨,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