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资本盛宴即将开始,有人蠢蠢欲动。
“有蚂蚁金服的机构打新项目, 开户老虎证券打新 蚂蚁金服 https://itiger.com/accounts?invite=TRADESMAX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打新”这个词在职场人中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在全球科技股普涨的大背景下,新股俨然成了香饽饽,中签就是中奖,于是每当有新股上市的消息传出,就有人望风而动。
8月下旬,多次被传出上市消息的蚂蚁集团终于宣布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由于号称有望创下全球最大的IPO,蚂蚁集团的上市犹如向湖心投入一块巨石,在市场掀起层层波澜,让很多人心动。
从各方面来看,蚂蚁集团都是一家非常优质的企业:旗下主要产品支付宝年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公司年营收超千亿、利润数百亿,位居金融科技赛道之首。
这些因素的叠加,蚂蚁被传市值将超2000亿美元(约1.37万亿人民币)不足为奇。
但是对于蚂蚁来说,它也并非只有光鲜的一面,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即便是巨鳄也不敢掉以轻心。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对风险因素的描述有40页之多,涉及业务、法律、财务、技术等七大方面,这些风险因素的任何一项如果实际发生都足以对蚂蚁集团形成严重的打击。
巨无霸蚂蚁背后,还有焦虑、烦恼和挑战。
幸运的是,蚂蚁集团处在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与挑战一起到来的还有很多机会,而消除烦恼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增长来说话。
IPO箭在弦上的蚂蚁更重要的是讲好未来的增长故事。
增长焦虑
从估值500亿美元到今天或超2000亿美元,蚂蚁集团仅仅花了四年的时间。
支撑蚂蚁估值狂飙的主要原因是业务的迅速增长。从收入维度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蚂蚁集团营收分别是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长。净利润也从69.5亿元增长到169.57亿元。
但是,这样强劲的增长到底能不能持续?事实表明,蚂蚁集团在用户增长和主力业务已经有放缓的迹象。
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末到2019年末,支付宝的月活人数从4.99亿人增长到6.59亿,到2020年6月这一数字为7.11亿。
然而这期间的增速并不均衡,其中蚂蚁2018年月活用户同比增长了24%,2019年仅同比增长了7%。
而2018年的24%用户增长是怎么换来的呢,两个字——烧钱。
招股书显示,2018年,蚂蚁集团在推广和广告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入,全年销售费用高达473.5亿元,占该年收入的55.2%,获得新增的支付宝月活用户数1.19亿;蚂蚁集团2019年投入的销售费用是180.5亿元,新增支付宝月活用户数为0.41亿。
这样的巨额投入,甚至让蚂蚁集团当年险些陷入亏损的地步。
2018年阿里巴巴财报显示,蚂蚁金服2018年一季度和三季度税前亏损分别达到了19.01亿元、24.27亿元。亏损的原因是“2018年第一个季度,蚂蚁金服继续加大投资,从而实现了用户的强劲获取和参与,这些投资导致蚂蚁金服本季度出现净亏损”。最终2018年利润仅为6.67亿元,同比2017年下降90%。
在外界看来,这种烧钱的打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近日在上交所的问询函中就提到了这个疑问,“蚂蚁集团是否需要依靠持续的销售投入换取活跃用户,活跃用户的忠诚度是否需要依靠定期的大规模销售投入予以刺激和巩固?”
蚂蚁集团对此回复称,该公司2018年的销售费用较高属于战略性投入所致,而非定期被动重复发生,2019年和今年1-6月在销售费用减少的情况下,活跃用户保持持续稳健增长,因此不存在活跃用户忠诚度需要依靠定期的大规模销售投入的情况。
作为一家平台型企业,用户基数是蚂蚁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公司的财务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存和吸引活跃用户的能力,以及扩大服务场景的能力。”按照蚂蚁的说法,平台上消费者和商家的参与度、活跃度以及服务场景的覆盖范围对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用户增速放缓的后果在业务上开始有所体现。
作为蚂蚁集团的起家的业务,支付业务的增速近年来明显放缓。2018-2019年以及2020上半年蚂蚁集团支付及商家服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3.6%、17%、13.1%,呈现下降趋势。
另外对于目前已经接棒成为第一大营收支柱的微贷业务,蚂蚁集团也表示,“无法保证未来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可以继续高速增长。”招股书显示,微贷科技平台的收入增长率在 2020 年上半年出现下降。
在蚂蚁集团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其面临着来自对手的强劲挑战。
在用户规模上,支付宝与微信有着较大的差距。
国信证券的研究指出,截至 2020 年 6 月,微信的 MAU 为 12.06 亿,支付宝 MAU 为 7.11 亿,微信为支付宝同期的 1.7 倍,且用户启动次数应高于支付宝,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金融科技的用户触达能力强于支付宝。
支付宝在月活跃用户方面与微信有着较大的差距,图片来自国信证券研报
这一点显然是让蚂蚁集团担心的,“公司的竞争对手会在创新方面持续投资、扩张业务并提升用户活跃度”,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承认,公司面临多种企业竞争,其中一些竞争对手拥有大量流量并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度、技术能力和财务实力。
关于行业竞争的问题监管方也很关心,在上交所上市首轮问询函中就要求蚂蚁集团按照数字支付、数字生活服务、数字商家服务、数字金融及创新业务等业务分类,进一步披露同行业可比公司在衡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数据方面的比较情况。
9月7日,蚂蚁科技集团在回复时表示,由腾讯运营的微信支付也提供类似的数字支付服务,但这些企业提供的支付服务和公司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业务存在一定差异,并不具有可比性。
不过这个回复似乎并没有让上交所满意,在第二轮问询函中,上交所依然重复了这一问题,并特别提到国内市场“腾讯运营的微信支付也提供类似的数字支付服务”。
对此蚂蚁集团再次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支付服务的企业较多,国内市场由腾讯运营的微信支付也提供类似的数字支付服务,但这些企业提供的支付服务和公司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业务存在一定差异,并不具有可比性。
蚂蚁一再回避与微信支付对比,但这并不能消除外界的疑问。
实际上,为了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蚂蚁已经开始暗自较劲,开拓新市场、尝试新的机会。
今年3月,蚂蚁金服发布数字生活战略。这是蚂蚁集团的新招数,“数字支付、数字金融和数字生活服务三者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和良性循环,是公司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在数字生活服务方面,面对美团的强力竞争,蚂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反而从支付宝发布数字生活战略以来,美团的股价从90.8港元一路上涨至目前的238港元,上涨了162%。
“公司正在拓展商家服务和数字生活服务,但公司无法保证能够在该等业务领域实现预期的业绩表现。”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提到,开拓新业务及商业模式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并可能遇到技术、运营及合规性等方面的挑战,并且新产品或新服务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市场认可。
政策与经济环境挑战
蚂蚁集团不但要为内在增长担心,来自外部的风险同样关键。
近几年来,金融科技行业越来越多的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这些政策甚至影响到平台的商业模式。
以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存管制度为例,客户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转账过程中,由于存在结算周期的时间差,会在备付金账户内沉淀出一定规模的资金。
2018年以前,依靠备付金吃利差的形式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获利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外界称之为躺着赚钱。
2017年1月央行下发《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指引》,要求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2018年6月,备付金监管进一步收紧,要求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意味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每年少了几十亿元的收入。
而眼下,对于一只脚踏入金融领域的蚂蚁集团来说,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其面临的合规挑战不容小觑。
以数字支付和商家服务业务为例,蚂蚁集团就至少面临着两大挑战——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数字人民币。
2019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
条码互通之后意味着当用户在使用二维码支付的时候,不同App的条码可以混合使用,不再区分。
条码互通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在一些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看来,这一政策有望改变行业格局,消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部分优势。
“该等新举措可能改变数字支付行业的竞争环境和形势。”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也表示,无法预测这一变化对电子支付行业竞争环境带来的变化。“如果公司无法及时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另外一项政策挑战来自,央行正在加紧研发数字人民币钱包。数字货币由于属于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可以提供查询、支付、兑出、兑回、转账、信用卡还款等服务。
某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界面
相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在使用时也打破了app的限制,还可以离线使用。
数字人民币会不会对第三方支付工具产生冲击?蚂蚁集团表示,由于数字人民币何时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尚难以评估该项工作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而中财法学院教授、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邓建鹏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有三类业务未来或受央行数字货币影响,一是央行许可的支付业务;二是基于支付平台流量优势而衍生的业务,例如,接入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销售端口;三是依托支付数据信息衍生的征信和风控相关业务,例如,当前与支付宝存在紧密业务关联的芝麻信用评分等。
他认为,如果未来用户基于数字货币产生的数据仅提供给央行一家,第三方机构上述业务的拓展必然面临很大困境。
“若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完全独立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且未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放接口,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功能将来很可能被代替。”邓建鹏提到,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尽快争取主动参与到数字人民币的建设中来,与相关机构合作。
实际来看,蚂蚁集团确实也正在这样做。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组织部分实力雄厚的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研发,蚂蚁集团是其中之一。两年多来,其也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安排,准备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的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工作。
在金融科技其他板块,值得蚂蚁金服担心的监管风险也不少。
在微贷业务方面,2020 年 8 月 20 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修改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 20 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 4 倍。
以 2020 年 7 月 20 日发布的 LPR 3.85%为例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将为 15.4%。这次调整让整个信贷行业都非常关注,关键在于所谓的15.4%的上限到底是指年化收益率APR还是内部收益率IRR,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该项政策对于蚂蚁集团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的原因是政策针对民间借贷,而蚂蚁微贷业务依托小贷公司,目前小贷公司属不属于民间借贷并没有定论。
这意味着蚂蚁旗下的小贷公司的经营模式或将面临调整,从而对蚂蚁集团形成不利影响。
此外,蚂蚁微贷业务所采用的联合贷款模式近期也受到监管的冲击。
近期有消息称央行针对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规模进行排查摸底,其中特别要求银行将与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的联合贷款单列。
7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新规对联合贷款模式进行要求,比如,商业银行选择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合作机构,还应重点关注合作方资本充足水平、杠杆率、流动性水平、不良贷款率、贷款集中度及其变化,审慎确定合作机构名单。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从好的一面说,联合贷款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让金融科技惠及更多借款人,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互联网转型的拐杖——大多数银行缺乏自有流量,银行通过联合贷款也能从外部平台获得大量新用户。但同时,监管又担心一些银行产生依赖心理,风控流于形式,最终蜕化为资金管道。
在新规落地后,已有消息称,为了整改业务,部分城商行停止新增与第三方机构的联合贷款,特别是与蚂蚁集团的合作贷款。
这意味着蚂蚁微贷业务的一部分资金源已经被断流。蚂蚁集团对此表示如果政策对于金融机构和平台的合作关系进行限制,金融机构将减少甚至停止与平台的合作。
为了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扩大业务规模,蚂蚁微贷业务还非常善于采取ABS这一手段,不过在2018年蚂蚁集团就曾经受监管要求,减少了ABS发行的规模。
未来ABS的监管是否会受限,尚是未知数,蚂蚁集团表示“如果无法利用资产证券化市场,公司和合作金融机构可能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用于在公司的平台上发放贷款。”
除了监管政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蚂蚁集团未来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全方位的影响。
这次疫情就是一个样本。数据显示,2020 年 1-6 月,蚂蚁集团的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的总支付交易规模、收入增长受到负面影响。微贷业务也同样如此。
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微贷业务逾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30天以上逾期率由2020年1月份的1.76%,上升至5月份的3.01%,上升了71%。
疫情期间,蚂蚁消费信贷余额逾期率显著上升,图片来自招股书
服务小微客户是蚂蚁集团的杀手锏,但同样也是其软肋,作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人群,他们更容易受到经济大环境波动的影响,几个月的疫情就能让其偿债能力明显变差。
国际化难题
虽然蚂蚁集团在国内金融科技领域堪称巨无霸,但其国际业务却依然处于相当初级的状态。
截至 2020 年 6 月30 日止 12 个月期间,蚂蚁集团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118 万亿元,而其中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仅6219亿元,占比为0.5%。
招股书也显示,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和 2020 年 1-6 月,公司来自境外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 5.23%、5.03%、5.46%和 4.42%。
蚂蚁集团在报告期内境外收入占比较小,图片来自蚂蚁集团招股书
蚂蚁集团境外收入主要来自跨境支付及商家服务。其中跨境支付业务的推广主要从“全球付”和“付全球”两条线路出发。
在全球付方面,支付宝与全球金融机构合作,支持商家在速卖通、Lazada、Daraz 和天猫海外等主流国际电商平台服务全球消费者,实现全球付、全球买、全球卖,成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的重要支撑。
在面临国内用户增长压力的情况下,人口更多的海外市场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蚂蚁集团也在努力的扩大出海的范围。
一方面在东南亚、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本地电子钱包。
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称,目前全球已有 56 个国家及地区商户可受理支付宝线下支付业务,蚂蚁集团开拓了 10 个本地电子钱包市场(“9+1”布局)。
蚂蚁集团全球电子钱包布局
另一方面,蚂蚁集团也对欧美的技术、渠道进行投资,希望融入全球市场。
但目前来看,这些努力收效甚微。按照蚂蚁的说法,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要归结到国内外风土人情、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上,这使得出海并不简单的是复制国内的成功模式,而是要需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另外,和蚂蚁集团在国内可以借助阿里巴巴的电商基础高起点崛起不同,在境外市场,蚂蚁的品牌认可度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和并购本地市场的玩家本是一条“捷径”,然而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逆全球化风潮兴起,这一条路也不太好走。
“地缘政治紧张或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司跨境业务的发展,阻碍投资并购,使得公司与当地本土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蚂蚁集团表示,另外作为外来者,虽然与当地电子钱包进行合作,但依然可能会被合作伙伴视为竞争对手。这是一个长期融合和信任度的问题。
今年7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2020)》报告显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致使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环境恶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继续攀升。
其中美国、越南、印度、泰国、老挝等国的投资风险均有上升。
2018 年,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蚂蚁集团对美国汇款公司 MoneyGram的收购。
在印度,蚂蚁集团提到印度对于外国投资监管政策的变化,使其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印度餐饮点评及外卖公司 Zomato 增资的时机。
由此看来,国际化看似光鲜,但并非易事。不光是蚂蚁集团,就连腾讯和阿里巴巴也伐善可陈。
想象空间
风险和机遇往往相伴而行,对于蚂蚁集团来说也是如此。
其中最大的机遇是,蚂蚁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中国GDP 的持续增长以及逐步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型,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蚂蚁集团引用艾瑞咨询的数据称,2019年至2025年间,中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预计以7.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5 年将达到 67 万亿元,中国个人消费支出总额预计将在 2019 年至 2025 年间以9.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5 年可达到 51 万亿元。
虽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依然将处于上升态势。相比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日本70%以上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目前国内渗透率仅有63%。艾瑞咨询统计在 2019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 8.77 亿,预计将在 2025 年达到 11 亿。
移动网民的增长空间就是蚂蚁集团的发展空间。
蚂蚁集团认为,中国数字支付交易规模在2019 年达到 201 万亿元的基础上,未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会保持 17.5%的水平,到2025 年可达到 412 万亿元。
按此计算,假设蚂蚁集团在支付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依然保持在55%,到2025年支付宝平台总支付交易规模可以达到226.6万亿。
蚂蚁集团的微贷业务下步同样将受惠于经济的增长。
根据奥纬咨询的研究,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13 万亿元增长至 2025年的 24 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4%。
其中在线信贷业务增速更快。奥维咨询认为,在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推动下,2019 年在线信贷规模达到 6 万亿元,预计在 2025 年将达到 19 万亿元,2019 年至 2025 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0.4%。
在小微商家经营性贷款方面。中国单笔金额低于 50 万元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预计将从 2019 年的6万亿元增长至 2025年的 26 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7.2%。其中通过在线方式进行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0.8%,到2015年将占整个市场61.5%的份额。
中国的理财和保险市场,未来同样将呈现高速的增长。
2019 年中国通过在线渠道销售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 21 万亿元,蚂蚁集团预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对更好的投资体验的追求,预计在 2025 年可达到69万亿元,2019 年至 2025 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1.6%。
在保险方面,相对于美国11%的保险深度,中国保险深度仅有4%。2019 年,中国在线保费规模达到 0.3 万亿元,但是奥维咨询预计,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可达到 1.9 万亿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8.1%。
在创新业务上,蚂蚁金服主要为各类企业和合作伙伴提供创新技术服务,包括区块链和数据库服务。
按照招股书的数据,目前创新业务虽然占蚂蚁集团收入不足1%,但前景充满想象。
以区块链技术为例,该领域是蚂蚁集团近年来发展的重点。
在一次演讲中,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阐述他对区块链的期望,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字化时代的信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区块链是重构生产关系的技术,其他技术都只是改进生产力。”
目前,蚂蚁金服在区块链领域打造了区块链开放平台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应收账款流转和资产管理平台“双链通”、通用智能合约平台等多个平台。
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蚂蚁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已获颁专利证书的区块链专利合计 583 项;已经通过专利审查、尚待取得专利证书的区块链专利申请合计 303 项;其他正在受理中的区块链专利申请合计 5317 项。
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的《2020 年区块链领域全球授权专利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区块链授权专利排名中,阿里巴巴集团排名全球第一。
在应用上,蚂蚁链已经助力解决了50多个实际场景的信任问题;在商业上,蚂蚁链日活“上链量”每天超过1亿次。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中,不只是蚂蚁集团在区块链上发力,腾讯也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据了解,腾讯旗下的腾讯云自建了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2017年推出区块链服务平台TBaaS。今年6月,腾讯云宣布发起成立产业区块链联盟,并启动国内首个区块链加速器。
腾讯云区块链总经理李力近期表示,腾讯云区块链已经在供应链金融、可信存证、电子票据、数据要素、身份管理、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等7大领域实现了完善的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
见智研究认为,目前整个区块链还处于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上,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目前还在树立标杆、讲概念为主,“区块链的挑战对蚂蚁而言,并非追求立竿见影的商业利益,更多是押注未来一个可能的‘阿里云’这样的基础设施。”
孵化下一个“阿里云”,对于蚂蚁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一旦成功,意味着整个金融行业有可能被重构。
虽然未知风险尚存,身后对手、追兵众多,对于习惯乘风破浪的蚂蚁而言,探索前方无人区才是开疆拓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