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视频分享过,PPI是通货膨胀指标CPI的先行指标,如果这个月的PPI高于预期,说明下个月的CPI会高于预期,我们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到,PPI的走势会比CPI 早差不多1个月拉升和走出顶部。因此美国11月PPI超预期上涨,说明通胀下降速度比预期更慢。
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生产者生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那么这些工业品一般都是中间产品,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传导到下游产业,最后是终端的消费品,也就是CPI的组成部分,需要一段时间。所以,11月PPI高于预期,那么12月CPI 就会高于预期。
而我们关注的11月CPI数据,要从10月的PPI来看,美国10月PPI同比增长8%,为2021年7月以来最低月度同比增速,较上月修正后的8.4%水平有所放缓,并低于8.3%的市场预期。10月PPI环比增长0.2%,与修正后的上月数据持平,但低于0.4%的市场预期。10月PPI是增速放缓的,所以11月的CPI不见得会高。有差不多1个月的滞后性。
但是我们单从通胀的读数来看,美国的通胀好像见顶了。然而,综合看了就业和薪资增长状况却不支持通胀见顶的观点。今天的视频,我们将好好聊聊公司大裁员是否会提升失业率,以及机构们为明年经济衰退做出仓调整。
美国11月非农数据出乎市场意料的好,就业人口新增26.3万人,远高预期的20万人;
11月份,美国就业人员时薪上涨0.6%,超市场预期0.3%,同比增长5.1%,也远超超市场预期的 4.6%。就业成本令市场深感忧虑:连续激进式加息并没有让火爆的劳工市场降温,高通货膨胀还会持续多久?
失业率方面还是保持相对平稳:3.7%,与预期和前值一致,接近50年来的低点。
这份超棒的非农公布之后,美联储的媒体传声筒Nick Timiraos就发文称:11月就业报告强劲,美联储有望在两周后的会议上将利率提高50个基点,并突显出美联储将在明年上半年将利率提高到5%以上的风险,美联储依然在避免工资和物价的同时上涨,即“工资-价格螺旋”的出现。
在宏观和官方沟通中,有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悖论:越是强调什么,越是什么威胁大;越是强调有什么,越是缺什么;越是强调没有什么,越是有。
比如说美联储非常重视通胀预期,说明通胀预期失控的威肋现在很大;现在开始强调防止“工资-价格”螺旋”的出现,说明出现的概率已经很高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悖论就在于,提这件事的本意是让市场不要担心,提这件事本身就说明这件事情已经发展到需要得到特别关照的程度了。
有人说,美联储如果一上来,就把利率弄到7%,哪会有什么通胀和通胀预期!但问题是,一下子把利率弄到这么高,通胀预期是没了,但经济和就业也会出现严重衰退,那么直接“背锅狭”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是保持物价平稳,促进就业啊,美联储绝不会“明目张胆”地以控制通胀为名,通过直接创造经济危机,来消灭(低端)就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的每个加息周期,都会有“人”出事,然后逼迫美联储转换此前的政策姿态,充当“救世主”进场救市,从而让自己的合法性得到巩固;而制造危机的锅,当然就是这些“出人命”的行业啦。2000年是科网泡沫、2008年是次贷危机—哪次危机不是由你们这些贪婪、满嘴谎言的人和行业弄出来的,美联储每次都是救市英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市场还是不温不火地进行调整,没有“背锅侠”出来,美联储就只能慢慢加、慢慢等就业市场降温。
但是我们最近都听到各大公司铺天盖地的大裁员新闻,但我们并未看到就业市场出现降温,那到底需要多久这些裁员的数据才会反映到就业市场? 还是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呢?
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非常难,如果单单从铺天盖地的裁员新闻来看,肯定会给人一种错觉:大量高收入岗位和白领岗位被裁,那美国人收入和消费动能堪忧啊,这不是很好的证明美联储的紧缩开始起作用了,通胀很可能已经见顶了。
但是,如果仔细看数据会发现,科技和金融公司的裁员,对美国即将(已经)进入的通胀-薪资螺旋没有丝毫影响。
我们来拿单个公司举个简单的例子:已经改名META的的Facebook,上个月一口气裁员11000人;这个数字是让人听起来倒吸一口凉气,头皮发麻的数字!这么多人可以装满五栋摩天办公大楼绰绰有余!但是,咱如果将时间稍微拉长一点看,即便裁员超过1万人之后,META现有的员工数量,仍比疫情爆发前,高出70%!
其他大公司跟META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即便完成现在的大规模裁员,其员工总数量仍大超疫情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公司的大规模裁员,与其说是对未来衰退的提前准备,不如说是对疫情后人员过度扩张的一种纠正罢了。
这张图显示的是:尽管单个公司的裁员新间很“激动人心〞,但实际情况是,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整体上美国的白领岗位一直过得更好(深蓝色线)
而这次裁掉的人属于典型的“自领”阶层,这一阶层的受教育水平和和收入相对较高,是典型的美国中产。此外裁掉的还有高技能员工,而高技能员工很快就会被市场吸收掉;
以沃尔玛为例,虽然在公司管理层大规模裁员,但是还是在大量雇佣数据分析师和编程人员。据统计,现在已经有接近60%的美国科技白领,服务于科技行业以外的公司——这些人自始至终都供不应求。
由于严重缺人,美国薪资增长的压力仍然非常高:2021年3月,美国的平均时薪为30.06美元,到2022年8月这一平均时薪上涨至32.36美元,涨幅7.65%;但是同期通胀增速11.81%。
薪资-通胀螺旋的基本逻辑是,如果工人看到薪资增长追不上通胀,那就会要求更高工资,继而进一步推升通胀.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创造出更多劳动力,只能通过降低需求(制造更多失业),来打断薪资-通胀螺旋。从过去一年的美联储努力来看,此前的紧缩力度根本不足以打破这一螺旋。
2023年,美联储看来现在并没有下定决心一次性打破螺旋(这意味着巨型经济衰退),那等待市场的将是持续承压的经济和高烧不退的利率和通胀。
这恐将是2023年美股的黑天鹅事件!
而且啊,我们看到两年期美债收益率盘中一度飙升至5.13%,创2007年以来新高,反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只有4.14%,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计算现在的利差倒挂水平,高达5.8个基点,刷新1980年代初以来最低位至-58个基点。
在19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为了遏制通胀而进行的激进加息,令美国经济大为受创。图中我们也看到,经济衰退往往发生在收益率曲线倒挂的12-18个月后,红色代表倒挂,灰色代表经济衰退。1989年出现过一次,2000年出现过一次倒挂,随后互联网泡沫破裂。2007年也出现过倒挂,2008年就出现次贷危机,金融风暴。2019年也出现了接近的负值,之后美股闪崩。所以,我们不禁为明年的股市表现捏一把汗。
本周二美股盘前就要公布11月CPI数据了,今年以来,几乎没有哪项经济数据比11月CPI更重要了,这将是影响美联储决定的最终数据。
市场目前预计11月CPI数据将从10月份的同比7.7%下降到7.3%。瑞银也认为11月CPI将增长放缓。主要是汽油价格疲软的助力。11月核心CPI将环比增长0.31%,大致和10月增速0.27%一致。
巴克莱预计,11月总体CPI将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7.2%;11月核心CPI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6.0%,其中核心服务通胀环比增长0.42%、同比增长6.8%;
巴克莱认为,核心服务通胀仍强劲,只是增长在放缓,并不是增长缓慢,它再次得到住房通胀强劲的支持。不计疫情初期在内,0.42%将是2005年初以来核心服务通胀的最高月环比增速。
如果本次CPI数据真的如市场预计回落,那么美股可能再次演绎“嗨翻天”的行情,这也是我们投资者所期待的。
迈克尔·哈特内特的一项分析显示,在过去30年对抗通胀的历程中,一旦美联储停止加息,股市通常表现优异,但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高通胀时期,美联储在最后一次加息后,股市却下滑了。
简而言之,以往的经验是“在最后一次加息时买入”,而高通胀时代的策略是“在最后一次加息时卖出”。哈特内特总结了过去50年里的10次加息周期中,“最后一次加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资产回报情况:
近期道指的反弹已经到了前高的附近,惊人的是没有出现过一次像样的回调,处在高位震荡,可能就是等待本周的议息会议和CPI数据。
但是,有很大部分的投资者已经提前开始撤离。根据美国银行的报告,在截至11月30日的一周里,全球股票基金出现了141亿美元的流出,其中以美国股票的流出为主。EPFR的数据显示,投资者以五个月来最快的速度撤出全球股市,在过去三周抛售了350亿美元,而一周前他们还囤积了230亿美元。波动幅度的信号也强化了近期涨势的短暂性,反映了如3月和8月涨势结束前的情况。
按类型来看,美国大盘股票基金有145亿美元的流出,小盘股、增长型和价值型基金也出现了赎回。在行业方面,公用事业和医疗保健行业有流入,而金融业则有6亿美元的流出。
此外我们从美股大数据量化终端StockWe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近期每天的Put总权利金远高于Call总权利金,空头对于市场的看跌押注,悲观的态度一直没变。
同时,StockWe上,也可以帮我们监控实时每分钟机构交易员多空情绪的分布图,能让我能第一时间看到美股大盘到达关键点位时,机构是否会出来护盘,还是加仓猛空破支撑位;或者是美联储鲍威尔发言后1-5分钟,机构大资金到底怎么解读这是偏鹰派还是鸽派?他们的下单到底是看涨还是看跌?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到 StockWe.com 官网订阅。好了,今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于此次CPI什么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