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几乎完美的业绩,华尔街硬要鸡蛋里面挑骨头,我也没办法。上期视频我预测错方向我也没有太多压力,因为越往后,每次财报的不确定性就会越来越高。我们账户本来就打算长期持有英伟达10年的,所以我们也不想唱衰英伟达,不然就会出现矛盾,既然你看跌,为什么不卖?
财报发布后,英伟达CEO黄仁勋接受了彭博社的独家专访。就是为了缓解当下华尔街市场主要两大担忧:Blackwell何时能成为英伟达业绩增长的新引擎,以及AI芯片的需求能否维持高增长。
老黄毫不保留地谈到了
- Blackwell产品交付延迟背后真正的原因
- 深入探讨了加速计算领域的强劲需求这种需求正在如何重新定义市场格局?
- 揭示了主权AI的潜在变革
- 英伟达的转型战略,投行认为这是一个极佳抄底机会
- 英伟达宣布500亿美元回购计划意味着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些关键因素,让你能对英伟达后市有个更全面认知。
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由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创立的频道,专注人工智能,挖掘美股投资机会,旗下量化金融AI软件 –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Blackwell第四季度大量出货
黄仁勋在专访中透露,英伟达近期对新一代Blackwell芯片进行了重大优化,显著提升了良品率。这一改进确保了芯片在性能上的卓越表现。
Blackwell芯片已进入全球范围的样品测试阶段,实际运行表现优异,显示出强大的技术潜力。这标志着Blackwell将成为英伟达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核心,巩固其在高性能计算和AI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
英伟达已经全面启动Blackwell的量产计划,黄仁勋预计在第四季度实现大规模出货,预计将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这有助于缓解市场对GB200出货延期的担忧,对未来股价走势是个利好。
尽管初期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黄仁勋表示,公司已做好准备逐步提升产量,以应对市场的高需求。这一战略部署表明,英伟达不仅瞄准了短期内的收入增长,更着眼于长期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优势的持续巩固。
花旗预测,英伟达的股价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内保持区间波动,直到Blackwell的销售和毛利率出现明显拐点。1月份的消费电子展(CES)将成为股价的重要催化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Blackwell的RTO费用可能会对盈利产生持续负面影响,这一点英伟达在财报中也有所提及并表示可能会持续。产品转换期对获利的负面影响在财报前较少人提及,这可能会在短期内对股价造成压力。
供应链调查显示,到2024年底,GB200 NVL36的出货量预计在3,000到5,000台之间,这与英伟达预测的Blackwell芯片在第四季度带来几十亿美元收入的说法一致。
加速计算需求
黄仁勋对AI应用的未来仍然持乐观态度,重申全球数据中心是一个万亿美元的机会。在华尔街的点评中,花旗、美银美林、高盛、大摩等均表示看好未来AI芯片的需求。
尽管目前大规模数据中心客户占据了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约45%的份额,但其业务布局已逐步实现多元化,覆盖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主权AI项目以及各类工业企业等多个关键领域。这表明英伟达不仅依赖于大规模数据中心,还在其他重要行业中建立了稳固的市场基础。
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的核心技术是加速计算,尽管生成式AI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应用领域,但加速计算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还被广泛用于数据库管理、数据预处理与后处理、视频转码、科学模拟、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应用,英伟达不仅锁定了生成式AI的发展红利,还在其他高增长领域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英伟达的多元化业务结构为其提供了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能力。
主权AI
英伟达在主权AI领域的布局,不仅是对单一政府项目的投入,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区域性AI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日本和印度正在通过政府资助推进本土AI基础设施的发展,这表明主权AI正在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伟达的战略正是抓住这一趋势,通过与各国合作,巩固其技术和市场优势。
Blackwell芯片的推出是英伟达应对不断增长的计算需求的关键。与前代产品Hopper相比,Blackwell在相同功耗下大幅提升了性能,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应对全球能源效率要求的战略性调整。英伟达通过推广液冷技术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显示了其在高密度计算环境中的领先思维。
英伟达未来的竞争优势将体现在其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扩展能力上。尽管当前市场需求远超供应,但英伟达正在通过供应链的持续优化,以确保未来几个财季的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这种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成为英伟达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随着AI模型参数规模的爆炸式增长,英伟达通过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锁定了生成式AI领域的未来发展。未来,英伟达还将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一代AI模型的应用。
英伟达的转型战略
英伟达的战略并非单纯成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是通过英伟达GPU Cloud(NGC)的目标是成为每个主流云平台上最优化的英伟达云服务。
战略分析:
第一、优化合作而非直接竞争
英伟达选择与领先的GCP、Azure、AWS和OCI等云平台合作而非直接进入云计算市场,这种战略布局减少了与云计算巨头的竞争风险。通过在这些平台内部构建DGX Cloud,英伟达确保其GPU计算服务能够在这些主流平台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了AI基础设施的效率。
第二、内部应用驱动技术发展
英伟达自身在DGX Cloud上开展的前沿项目,如自动驾驶、通用机器人和Omniverse,展示了公司如何利用其云服务推动技术进步。这些内部应用不仅验证了DGX Cloud的性能,还为英伟达提供了宝贵的使用数据,帮助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AI Foundry——AI代工服务
英伟达的AI Foundry服务为缺乏资源的小型企业提供专业的AI模型开发支持,助力其他企业加速AI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类似于台积电在芯片制造领域的代工角色。这一服务模式将英伟达定位为AI领域的“代工厂”,能够满足各行业对定制化AI解决方案的需求。
英伟达财报分析
大摩将本次财报和市场反应总结为“牛市案例的结果,但熊市的价格行动”。
客观上说,英伟达本次财报数据挺棒的,营收、每股收益,尤其是数据中心的表现,都把分析师们的预测甩在了后面,甚至连最乐观的预期都超过了。
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股价,英伟达批准了500亿美元的超级回购计划。500亿是什么概念?这几乎相当于一些大型企业整年的营收,也相当于全球许多中小国家的GDP总量。而且还是在股价如此高的情况下,还敢这么大手笔,这意味着公司真的是有底气,或者说,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极大的信心。
回顾一下历史,类似规模的回购计划,在苹果和微软这样体量的公司里才见过,这可是顶级巨头们才敢玩的游戏。
按理说,拿出这么亮眼的财报,加上这么大的回购力度,股价理应上涨才对。但市场却给了相反的回应——英伟达的股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在盘中和盘后出现了显著下跌。这种反应看起来有些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背后的逻辑却并不难理解。
我们要知道股市往往不是对公司的过去表现作出反应,而是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定价。市场永远是前瞻性的,它不会只盯着一份财报数据,而是会更关注未来的走向。
英伟达这次对第三季度的营收指引虽然依旧强劲,预计在318.5亿到331.5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75.8%至82.9%。摩根大通也预计营收会在区间的中值325亿美元,增长81.8%。不过,分析师们之前预期的最高营收意味着增长可能达到109.2%。
过去的六个季度,英伟达几乎都保持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三位数增长。这次三季度的指引,增长首次放缓到了两位数。于是,一直期待着三位数增长的华尔街投资者们,自然就有些失望了。
说实话,这种预期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显得有些“苛刻”,但作为华尔街捧起的3万亿领头羊,英伟达几乎没有犯错的余地。市场对它的要求已经不只是优秀,而是几乎不允许它有任何“失误”。
美股投资网分析认为,这种市场反应更多是投资者对英伟达的期望过高了。过去几个季度,英伟达动不动就交出三位数的增长,大家也因此习惯了它总是“超预期”的表现。然而,再优秀的公司,增长速度也不可能永远维持在那么高的水平。这次英伟达对三季度的增长预测回落到两位数,我认为这是对市场的一种理性调整,而不是公司前景的重大转变。
AI领域的狂欢暂时得以延续
不过,本次财报的一个积极信号是,它让AI领域的狂欢暂时得以延续。要知道,英伟达最近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市场波动,被形容为“过山车”行情并不为过。
过去三个季度,英伟达的盈利增长平均高达500%,其股价在两年内从低点暴涨了1202%。在今年6月,英伟达更是首次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然而,7月的市场风云突变,公司股价因内部大量抛售、下一代Blackwell芯片量产延迟、反垄断调查以及对华出口限制等多重不利因素而大幅下挫。
尤其是在8月5日,美股遭遇了所谓的“黑色星期一”,“科技七巨头”集体暴跌,一夜之间市值蒸发数千亿美元,投资者陷入恐慌,AI泡沫的论调再度甚嚣尘上。市场对于AI的未来开始充满怀疑,担心这个领域会不会像以往的科技泡沫一样迅速破裂。
正因为如此,英伟达的这次财报不仅是一份业绩报告,更被市场视为当前AI行业健康状况的风向标。
尽管公司对第三季度的增长预期有所放缓,但整体业绩依然强劲。这份财报不仅为英伟达本身争取了喘息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整个AI市场的情绪。虽然未来依旧充满不确定性,但至少在今天,这场AI狂欢还在继续。
朝着AI届“苹果”演进
虽然增速可能会趋于放缓,但大家普遍认为,英伟达还远远未触及增长的天花板。从 Blackwell 项目开始,英伟达正在从单纯的硬件供应商逐渐转型为一个集硬件、软件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本季度财报显示,英伟达的 NIM 微服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开发者广泛使用,并且超过 150 家公司正在将这些微服务集成到自己的平台中,以加速生成式 AI 应用程序的开发。
此外,英伟达还在 DGX™ Cloud 上推出了由 NIM 微服务支持的 Hugging Face 推理服务,帮助开发者快速部署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运算平台 CUDA 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公开表示,CUDA 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随着运算能力的增长,整个生态系统不断扩大,成本也随之降低。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500 万名 CUDA 开发者。尽管高通、谷歌和英特尔都曾试图为开发者提供替代软件,但 CUDA 在 AI 开发领域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未受到明显影响。
如今,英伟达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全面布局让人不禁联想到苹果公司。苹果是少数几家成功将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的科技公司之一。通过推出 iOS 平台,苹果从一个硬件公司转型为一个技术平台,并通过 App Store 开创了应用程序革命,从而获得了可观的服务收入。
在AI领域,英伟达似乎也在追求类似的转型。多年间,英伟达一直以销售 GPU 硬件著称,类似于苹果,它专注于设计和平台开发,而将制造和组装交由第三方处理。
未来,英伟达计划通过 Blackwell 平台,将硬件和软件整合成一个整体,打包销售给客户。除了 CUDA 和 Omniverse 之外,英伟达的 “英伟达 AI Enterprise” 云原生软件平台已经发展到 5.0 版本,成为许多企业进行 AI 开发的首选。
在上一季度的财报会上,黄仁勋曾表示,无论英伟达推出什么样的新硬件架构,都将与现有的软件生态系统完全兼容。英伟达内部也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芯片加软件的系统(即 AI 工厂)。通过优化软件、改进数值库和发明新算法,英伟达能够在相同的硬件上实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性能提升。
近年来,英伟达的服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正在不断增加。可以想象,一旦英伟达的“硬件+软件”生态系统像苹果一样形成闭环,在 AI 时代,英伟达的未来将充满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