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脸书,市面上已经有了两本热卖的图书,只是都有些年头。
一本是2009年出版的《偶然的亿万富翁: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作者本·梅兹除了和扎克伯格同为哈佛校友之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关联,而书中相当多的资料都来源于哈佛校园刊物《绯红》对于脸书和扎克伯格的公开报道。
凑巧的是,这本书很快被导演大卫·芬奇看中,改编为电影《社交网络》。2010年上映时,脸书公司几乎万人空巷般所观看了这部电影,而扎克伯格走出电影院后,难以遏制地怒斥这部影片充满谎言。
《社交网络》显然不应被视为一部关于脸书的纪录片,不过是部好莱坞电影,但它却成功塑造了大众对这个年轻富豪的印象:渴望获得姑娘们的注意力是哈佛青年扎克伯格建立连接20亿人社交网络的初心。但这显然是扎克伯格难以接受的。
在《社交网络》上映的第二年,由《财富》杂志科技主管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主笔的新书《Facebook效应》也上市了。柯克帕特里克为创作这本书时采访了128个人,其中包括扎克伯格,但并不包括关于那场著名的剽窃创意官司的三位原告。
《Facebook效应》出版正值脸书蒸蒸日上之时,柯克帕特里克尽管努力试图让自己的叙述显得客观中立,但在他还是不自觉地参与了硅谷造神运动:扎克伯格被描述为“专注而有远见”的领导者,“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竞争”,以“他的自信,幽默和无私”吸引着女孩,而他评价脸书也不吝赞美:“它不止是大,它更让许多人从中获益”。
对于脸书来说,《偶然的亿万富翁》过于猎艳猎奇、东拼西凑,而《Facebook效应》写的还是5亿用户时代的脸书,无法反映最近十年所取得的惊人成就。
老江湖、套路和亚马逊评论区
眼下,连线杂志特约编辑史蒂文·利维在出版的《脸书:内幕故事》一书可谓天时之作,从风格和基调上看,该书当之无愧地可以视为《Facebook效应》的准官方续篇传记。利维在书中后记中也高度评价其对“脸书创立前五年极有价值的观察”。
这两位大笔杆子对脸书的景仰之意不分伯仲:利维在2006年就认识了扎克伯格,比柯克帕特里克更早,脸书也为列维提供了更多的采访便利,他甚至获准可以自由出入脸书的办公楼,以便可以更加近距离观察这家公司,获取写作灵感。
扎克伯格给予列维的特殊待遇,也源于列维在美国科技圈的老资格。他在美国科技圈浸淫三十余年,《华盛顿邮报》曾恭维列维是“全美首席科技分析师”,他此前曾担任过《新闻周刊》的科技主笔、高级编辑,并创办过黑色频道(后被《连线》收购),同时也曾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杂志》等许多知名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既是老江湖,利维为脸书写传记,也如法炮制了他十年前他出版《在The Plex:Google如何思考、运作和塑造我们的生活》时的老办法:被报道公司为其打开方便之门,而列维只需用它的妙笔为之投桃报李。
这本还散发着油墨味、尚未被翻译引进到中国的《脸书:内幕故事》,选取了扎克伯格2016年造访尼日利亚的一幕作为开头:
“介绍是多余的。扎克伯格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面孔之一。他是脸书的首席执行官,这张全球最大社交网络拥有20亿用户,差不多一半以上的网民都在用脸书,这也让扎克伯格成为当今世界第六大富豪……当他走近这间教室、走近这个城市、走近这个国家、走近这片大陆时,没有人不充满期待。”
尽管你未曾亲自聆听扎克伯格的开示,但从列维的这段文字里可能已经读出那味儿。
在将近十年后,利维如果还拿捏着柯克帕特里克当年那个调子,再出一本关于脸书“内幕”的图书,读者可能就不一定买帐了。上市不到两周,在亚马逊《脸书:内幕故事》(Facebook:The Inside Story )用户评论区的第一条,就是来自艾伦·格林斯潘的一星差评:
“史蒂文·列维为了写这本,2018年11月5日在旧金山采访了我。我希望他发布当时的采访录音,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所读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都是不准确的…。。自从2019年5月31日起,史蒂文给我发电子邮件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进行事实核对…但是我从来没有任何其他人检查任何事实的消息……采访而来的新闻未必都是新闻,可悲的是,这又是一起企业宣传。”
艾伦·格林斯潘可能是美国最知名的脸书死对头,他在2003年曾建立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名houseSYSTEM的门户网站,自称曾又名脸书。格林斯潘在推特、Quora上的签名都直书“脸书发明人”。2019年6月,格林斯潘在出席国会听证时说,2004年,他就警告扎克伯格先生,这样的门户网站可能会成为“隐私噩梦”。
虽然这篇差评在目前所有读者点评获赞数遥遥领先,谁又保证格林斯潘所说就是真相呢。
批判止于封面照片,但人们更关心如何成功
从写作角度看,《脸书:内幕故事》一书的“内幕”,远非传统新闻调查中指涉的“扒粪”。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内幕,那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一个破碎的脸书logo石雕——这也是整本书的全部隐喻和批判所在。
列维所定义的“内幕”的真实含义在于,他采访了数十位脸书的高管,由此获得了一种内部人士的视角,来回顾这家公司在过去十年狂飙猛进的历史,列维重在解释,而非批判。列维在书中就曾写道,扎克伯格之所以如此看重增长、国际扩张和利润,他是出于过度乐观而不是自满或贪婪,本质上,还是为了追求那个连接全世界的目标。
作为美国知名科技作者,利维遗憾的是缺乏一个普通用户的视角来看待脸书对社会、对选举、对年轻一代成长所带来的更广泛的影响。受限于这种内部人士视角,《脸书:内幕故事》自然无法聚焦当下脸书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如何确保这种权力不被滥用。
相反,列维对扎克伯格隐私观“洗脑”了,书中,列维写道,扎克伯格告诉他“人们可能认为我们侵犯了隐私。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进行了隐私创新,脸书提供了一个新兴的私人或半私人的空间供人们自我表达、聚集讨论。”这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扎克伯格自称创新了隐私,而列维则重新定义了内幕。
老牌媒体对此书多持批判态度,固然有脸书与传统媒体历来剑拔弩张的关系有关,但更多的是依然是处于该书对关键性问题的回避和淡化。
《纽约时报》刊登的娜塔莎·辛格的书评称,“尽管这本书也列举了脸书面临的问题:一连串对用户隐私的侵犯、放任国外势力在其网站干预选举,不过这些内容在全书主要出于备注和附录的地位,并非重点……《脸书:内幕故事》只说了这个内幕的一半,这是一趟报道的浮光掠影之旅,但并不是一次深刻批判思维之旅”。
英国《金融时报》的书评文章则认为:“该书以承认脸书正在推动新的创新——从脸书约会到数字货币项目——而告终,而扎克伯格则继续不理会关于其过去行为的任何道德质疑。 ”
但老派书评人可能是多虑了,人们研究扎克伯格的成功都来不及呢,哪里有时间去批判。就像扎克伯格说的,“真正的故事可能很无聊,不是这样吗?我们坐在计算机前写代码也只有6年时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