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VL夺亚马逊AI订单台积电5奈米受惠
科技大厂包括亚马逊(Amazon)纷投入开发人工智慧(AI)晶片,半导体供应链传出,亚马逊第二代AI推论ASIC(特定应用IC)由美商迈威尔(Marvell)科技 美股代号 MRVL 夺得订单,预计下半年启动委托设计(NRE),明年将在台积电(2330)采5奈米制程投产,等于台积电AI晶片又新增订单,市场预估,科技大咖纷看好AI大饼商机而卡位,AI晶片又需以先进制程生产,挹注台积电 TSM 明年营运将更显著。
AI芯片押注台积营收将渐发酵
AI成为全球投资热潮,市场预期到2030年,AI对全球经济贡献将达15.7兆美元,科技大公司看好AI大饼商机,陆续卡位投资,除绘图处理器( GPU)大厂辉达是代表性厂商外,微软、Google、亚马逊云端部门AWS等都积极投入开发AI相关晶片。亚马逊第二代AI推论ASIC近期由美商迈威尔(Marvell)科技夺得订单,预计下半年启动委托设计,明年可望进入量产。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先前曾指出,AI晶片都采先进制程,影响台积电高效能运算平台占比提高,去年高效能运算营收已超越智慧型手机,并将成为未来成长的驱动力。外资估算AI晶片对台积电贡献营收比可能还有限,但预期将逐渐发酵。
辉达创办人暨执行长黄仁勋上周来台造成旋风,他指出,辉达刚发表的绘图晶片、中央处理器(CPU)、网通晶片、交换器、Grace Hopper超级晶片等各项产品,都由台积电生产,辉达的下一代晶片也敲定由台积电生产。这消除了外界猜测辉达可能将订单转移三星、英特尔代工的疑虑。
台积电今将召开股东会,市场预期下半年营运展望、AI对营运贡献、供应链库存调整、股利政策等,势必是股东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台积电昨股价收555元,下滑7元、跌幅1.25%,三大法人同步卖超,其中,外资由买转为卖超2493张。
在过去一年多的美联储暴力加息周期中,科技成长股一直不怎么受到主流投资者待见,但面对今年美股“人工智能涨个不停”的局面后,过去两周里大量的知名基金都在撒开脚丫子狂追高速狂飙的“英伟达列车”。
根据监管文件显示,包括道富、富达、东方汇理等知名资管都在今年一季度削减了英伟达的持仓。一份高盛分析师的研究也显示,其实年初大多数共同基金都削减了英伟达的头寸,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被他们认为“太贵”的英伟达接近翻了一倍。
据英国《金融时报》对华尔街交易员们的采访报道,看着人工智能的创新被拔高到人类社会“新范式”的高度,基金经理们现在又在疯狂买入英伟达的股票,还有AI相关的成长股AMD,以及半导体ETF基金。
突然之间成为“必买”股票
巴克莱银行美洲证券衍生品联席主管Brian Bost表示,在2022年后许多人就开始低配成长股,所以他们现在正处于被迫入市抢购的状态。
这种前赴后继的买盘,也推动英伟达股价维持近期的高位震荡。另一方面,虽然股票的日交易量已经较此前翻了一倍至320亿美元,许多时候买入交易的需求仍不能得到满足,显示出“早上车”投资者的惜售情绪。
这种情况同样在量化基金中出现,意味着冷冰冰的算法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名华尔街科技交易员表示“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上市公司的指引如此剧烈的变化,在(英伟达)财报公布后,整个市场一合计,发现这只股票变成了‘必须持有的标的’,然后市场的竞逐就开始了。”
对于许多共同基金而言,实际持有科技股仓位的比例,是要低于标普500指数中的科技股权重,这个指数也是衡量他们业绩的标准。在2022年末,英伟达占到标普500指数的比例为1.1%,而现在升到2.7%。许多基金经理低配科技股的原因,是担心持仓会过于集中,但这也使得他们今年的表现不佳。
这个问题对于一些成长基金尤甚。在罗素1000成长指数中,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 7家公司,占到了惊人的42%权重。有分析师就指出,科技股近期的剧烈上涨令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没有人希望错过这次机会。
这样的情况也是整个市场的普遍情况,一些头部基金公司也无法免俗。与对冲基金交易的三个华尔街大宗经纪商——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3月底都进入了英伟达前十大投资者名单。华尔街将此类经纪商持股视为对冲基金头寸的粗略代表。
除了此前“没有上车”的基金,还有大型基金赶在英伟达5月24日公布业绩前提前锁定利润,现在也在抓紧补仓。
自营交易公司Optiver的股票期权交易主管Akshay Narayanan透露,在英伟达公布业绩前投资者一直在交易看跌期权,就是押注股票会跌的衍生品。但到了5月24日后,投资者们开始交易更多的看涨期权。
总而言之,交易员们预期近期的市场波动还会继续。交易员预计在英伟达下个季度业绩发布之日前后,股价将出现两倍于正常水平的波动。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现在交易员们也在押注AMD将在下周举行的“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技术首映式”活动会引发股价剧烈波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苹果公司周一发布了其首款MR头显设备Vision Pro,尽管3499美元的定价具有较大争议,但苹果CEO库克称这是一款革命性的新产品,能改变人们看待技术的方式以及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Needham分析师Laura Martin周二发布报告称,苹果需要收购娱乐巨头迪士尼,才能让Vision Pro获得成功。
迪士尼CEO罗伯特·伊格尔参加了苹果WWDC23,他在预先录制的视频中表示,一旦Vision Pro发货,迪士尼将为其提供流媒体服务。
Martin在报告中称“苹果需要收购迪士尼,以推动Vision Pro的普及。迪士尼CEO在台上宣传Vision Pro表明,迪士尼的内容与苹果的头显设备之间有着令人信服的战略契合。”
Martin指出,3499美元的售价是Vision Pro普及的阻力,但如果苹果收购了迪士尼,凭借迪士尼在流媒体上的优势,将推动消费者购买苹果的Vision Pro。
伊格尔宣布迪士尼与苹果的合作消息后,迪士尼周一股价上涨了4%,并且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两家公司合并的猜想。早在2017年,加拿大皇家银行就曾表示,若苹果收购迪士尼,将成为世界上无可匹敌的超级巨无霸公司。
Martin认为,独家内容将成为推动Vision Pro销售的关键,她引用了乔布斯在IPod上采用的战略来举例。
Martin表示“没有人会买IPod,除非里面有内容来推动它的普及。(MR头显)不是一个大型产品,所以你必须有让人们想要使用它的内容。”
Martin认为,鉴于迪士尼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实现收入最大化,苹果仅仅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是不够的。
Martin补充称“我的想法是,这将是一个平台的专属,让这些讲故事的人专门为iPhone、iPad或Watch讲故事,对苹果来说更有价值。”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从医疗保健、到互联网卫星服务、再到人工智能,似乎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亚马逊的身影。虽然亚马逊确实涉猎广泛,不过也有一些声音质疑,亚马逊在追求这些机遇的同时,是否遗忘了它的核心业务。
周三(6月7日),金融服务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的分析师向亚马逊首席执行官Andy Jassy和董事会公开致信,他们认为,亚马逊现在的业务变得过于分散,错失了核心业务的一些机遇。
如今,亚马逊仍然凭借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在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Bernstein的分析师表示,该公司在其他一些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有看到结果。
亚马逊的表现令人失望
伯恩斯坦公司的Mark Shmulik在信中写道,“对于亚马逊发现并抓住下一个类似AWS规模的机遇这一点,我们表示完全支持…但我们最近看到的是,这家公司追求的创意太多了,而这些薄弱的创意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资本,最重要的是,夺走了人们对‘只有亚马逊才能做到的真正颠覆性创新’的注意力。”
Shmulik称,相较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如苹果、微软和谷歌,亚马逊的股票表现让投资者感到失望。
虽说今年迄今为止,亚马逊的股价上涨了50%,但在过去五年里,它的表现落后于顶级同行约52%。截至周三收盘,该股下跌4.25%,至121.23美元。
回归初心
Shmulik敦促亚马逊回归“第一天的心态”,此处引用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名言,“第一天的心态可以帮助亚马逊避免灭亡”,意在表明无论公司规模有多大,都要像初创公司一样继续快速创新。
Shmulik写道,在亚马逊的医疗保健项目和新兴的近地轨道卫星“柯伊伯项目(Project Kuiper)”上,亚马逊有三个选择剥离项目、寻求外部融资、或削减支出。
亚马逊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进入医疗保健领域,不过后来均以失败告终Amazon Care远程医疗服务业务于去年宣布关闭;Halo健康和健身手环今年宣布停产;一家名为Haven的合资医疗保健企业最终也以失败解体告终。
而近地轨道卫星“柯伊伯项目”作为一个投资领域似乎更加极端,亚马逊承诺投入100亿美元来建设这一倡议。不过,Shmulik直言,“谷歌在Project Loon、Fiber和Fi项目上的失败表明,无论技术多么酷,资本密集型、低利润率的公用事业都不值得投入精力。”
此外,亚马逊多年来还一直在开发语音助手Alexa,并在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方面进行了投资。
Shmulik建议亚马逊将柯伊伯、医疗保健和Alexa剥离。他说,这样做会显示出什么才是“更健康、更有利可图的核心业务”,也不会影响公司打造“下一个AWS”的努力。
专注核心优势
Shmulik认为,亚马逊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并继续向其他已获得吸引力的领域推进,鼓励扩大其广告和媒体部门、以及其Buy With Prime服务。目前这种漫无目的的做法让股东感到困惑,需要加以纠正,以阻止业绩在未来持续不佳。
而且,当前亚马逊在人工智能竞赛中也处于一种极具不确定性的位置。
Shmulik指出,现在投资者对亚马逊充满了疑问,例如AWS在人工智能领域排名垫底吗?零售业真的是有利可图的行业吗?
目前亚马逊还没有对这封信置评,不过亚马逊的一位发言人提到,首席执行官Andy Jassy曾在致股东信中表示,公司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分析业务,并确定“每个项目的长期潜力”,以增加收入和营业收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晚间,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在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美联储加息和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和风险。
(来源世界银行)
整体而言,世界银行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报告的1.7%提升至2.1%。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期上修0.2%至0.7%,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6%至1.1%,而欧元区的经济预期也从0%上调至0.4%。
最新报告也显著上调了中国经济的预期。据整理,6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至5.6%,较今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4.3%和4月《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的5.1%均显著提升。
最新报告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预期上修0.6%至4.0%。除中国外,世界银行也将俄罗斯的2023年经济增速上修3.1%至-0.2%。南非、印度、阿根廷等国的增速预期则出现了下调。
对于经济增速展望,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Ajay Banga)也强调“我们必须记住,增长预测只是预测而非必然结果。我们有机会扭转局势,但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美联储加息最脆弱经济体买单
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也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修0.3%至2.4%,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增速被下修了0.4%。对此,世界银行的副首席经济学家Ayhan Kose将其称为“今年早些时候看到的阳光正在消退,灰色的日子可能就在眼前。”
根据最新的预期,全球65%的经济体在2023年的经济增速,是要低于前一年的,也就是“急剧、同步的全球经济放缓”。许多低收入国家过去十年糟糕的财政管理也令问题更加复杂化。
官方给6月报告起的标题叫做《高利率环境下全球经济危险重重》,也在报告中特意点出美联储政策外溢全球的负面结果。
世界银行表示,虽然迄今为止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有限,但形势十分危险。在信贷条件收紧的背景下,有四分之一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无法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这也给信用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格外严重的影响,世界银行预期这些国家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致不到一年前水平的一半。
世界银行还进一步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报告指出,美联储的鹰派政策,会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不利财务影响。对于许多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利率升高使得偿还贷款的利息成本变高,同时如果货币贬值,进口食品的成本也会变得更高。
据悉,世行测算的数据显示,全球最穷的28个经济体,也就是平均年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地方,平均债务与GDP的比值从2011年的36%升至67%,利率的进一步走高也将令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作为美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股票之一,特斯拉究竟是汽车股,还是科技股,有关于此的争论一直存在。
最新的观点来自华尔街投行Piper Sandler。在该行分析师Alexander Potter看来,特斯拉不应只被视为一只汽车股。
Potter给予了特斯拉股票“买入”评级,并将该股的目标价设定为280美元。这比特斯拉最新收盘价高出25%以上。
特斯拉股价周二收盘上涨1.7%,报221.31美元。该股目前已经连续七天上涨,在此期间累计上涨近19%。
行业数据显示,特斯拉5月份中国产汽车销量约为7.8万辆,高于4月份的约7.6万辆。华尔街预计,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量约为44.5万辆,高于第一季度的42.3万辆。在这44.5万辆中,约有一半将在中国生产。
单看汽车业务并不便宜
如果仅仅考虑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潜力,那么该股当前的价格显然并不便宜。
从市值来看,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6900亿美元。这几乎是丰田汽车市值的三倍。丰田汽车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汽车制造商,也是规模最大、盈利最稳定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从市盈率来看,丰田美国存托凭证(ADR)当前的交易价格约为该股2024年预期业绩的9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市盈率高达45倍。
当然,特斯拉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2023年的销量预计将达到180万辆左右,较2022年增长约40%。而丰田汽车的年销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万辆左右。
不应仅被视为汽车股
特斯拉看起来是一家正处高速成长中但估值昂贵的汽车公司,但它远不止于此。
Potter在周一晚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其将特斯拉目标价设定在280美元,主要是考虑到该公司新的收入来源。
特斯拉不仅向居民用户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存储产品,还销售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存储产品。
此外,特斯拉还销售驾驶辅助软件,每台售价高达1.5万美元。以如此高的价格销售一款基于软件的产品,在乘用车行业是独一无二的。
特斯拉正在开发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表示,有朝一日这可能成为特斯拉最有价值的部分。
Potter还看到了特斯拉在家用热泵等领域的机会。特斯拉汽车HVAC系统使用热泵,比传统的加热和冷却技术更高效。
Potter对特斯拉汽车业务的估值为每股135美元,市值约为4300亿美元;对特斯拉其余业务(包括软件和能源存储)的估值为每股145美元,市值约为4600亿美元。
根据FactSet的数据,Potter给出的280美元目标价是华尔街较高的预期之一。目前,华尔街投行对该股的平均目标价约为192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6月6日),“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警告称,人工智能(AI)对人类构成了生存风险,他建议由类似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来监督AI。
OpenAI是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开发公司,旗下拥有大语言模型GPT-3以及多模态模型GPT-4等产品。
ChatGPT于去年11月发布,上线两月便拥有了1亿月活跃用户,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今年3月,OpenAI网站的访问人数已达到8.47亿。机构预计,OpenAI将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月活用户最快达到10亿的网站。
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科技公司对AI的狂热追捧,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AI失控的担忧。
奥特曼周二表示“世界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将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并确保我们仍然能够享受到这些巨大的好处。没人想毁灭世界。”
奥特曼提议设立一个类似于IAEA的组织来监督AI。IAEA成立于1957年,是致力于和平发展核能的独立政府间国际组织。
奥特曼指出,IAEA是一个典范,面对一项非常危险的技术,在设置护栏后,能同时兼顾机遇和安全。
奥特曼在访问阿联酋期间发表了上述言论,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近来访问了全球多个国家,讨论关于AI的发展前景。
上月底,包括奥特曼在内的超过350名领域的行业高管、专家和教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在信中警告称,AI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风险。
这封信只有一段话“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一起,成为全球优先事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谁是生成式AI最大的受益者?至少在芯片产业链,一定是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绝对龙头英伟达。在AI芯片,在GPGPU领域,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案是没有。
在优良业绩的助推下,英伟达一度站上一万亿美元市值。这是芯片行业内其他公司难以企及的高度,其市值也达到芯片巨人英特尔的七倍。
作为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究竟有什么魔法把公司带到如此高度。从近日黄仁勋在台大的演讲中,或能窥得一二。
“学会放弃,是迈向成功的核心关键。”黄仁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年前的2013年,英特尔还在耗费巨资补贴移动端平板厂商;华为凭借P6手机,带领海思K3V2芯片初露锋芒。而英伟达,却渐渐淡出了彼时风头正盛的移动端SoC市场。
“我们的放弃获得了回报,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机器人技术。拥有神经网络处理器和运行AI算法的安全架构。”黄仁勋说道。
但任何人无法仅靠“放弃”获得成功。放弃之外,黄仁勋更多的是“专注”。芯谋研究总监李国强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英伟达的成果)源自它的专注,其长期专注于GPU领域,又赶上了AI生态的爆发。这两个方面造成英伟达成为全球芯片产业王者。”
舍得放弃的“狂人”
身着皮夹克的“狂人”,这是业界对黄仁勋的印象,游戏玩家们在各大论坛中也常常亲切地喊他“老黄”。由于英伟达每一阶显卡,在价格和性能上只比次一阶高一些,因此黄仁勋也被称为“刀客”,这种错落有致的各阶显卡布局,也被叫做“老黄刀法”。
在这次演讲中,老黄一改“皮衣刀客”的狂人形象,穿起了礼服,显得温文儒雅。演讲中,黄仁勋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十年前,台大陈教授邀请他来看其物理实验室,只见整个房间都是英伟达的游戏显卡,插在开放式电脑的主机板上,金属架上都是散热用的大风扇。陈教授告诉他“黄先生,因为你的关系,我可以完成我的事业。”
陈教授的话深深地感染了黄仁勋,“(陈教授)说的那些话至今仍感动我,完美诠释了我们公司的价值帮助这个时代的爱因斯坦与达芬奇完成他们的事业。”
爱因斯坦在创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曾寻求同时代数学家的帮助。
而在如今这个时代,无论AI,亦或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英伟达,正是AI芯片的领军者。
“放弃”与“专注”,可谓黄仁勋成功的关键。十年前,AI并不兴盛,行业里关注的焦点是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的大爆发,使得移动端芯片成为各大芯片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英伟达在移动端“起得早”,却最终放弃。据英伟达官网,早在2008年,英伟达就推出针对移动端的Tegra芯片;2011年5月,为了补基带的短板,英伟达又收购了Icera公司,后者在针对3G和4G网络的手机、平板电脑的高性能基带处理器领域一直是领先的创新者。
当时,黄仁勋宣称“这是英伟达在移动计算革命浪潮中成为领先公司的关键一步。通过将Icera公司的技术整合到Tegra中,我们将开发出一个极佳的平台,用以支持行业中最好的手机和平板电脑。”
只是,在这轮移动计算革命浪潮中,英伟达失败了,胜利属于苹果、高通和联发科。2013年,英伟达在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发布Tegra4,这款芯片也成为英伟达在手机芯片领域的“绝唱”。此后,Tegra系列芯片主要应用在任天堂Switch主机上。
AI芯片独领风骚
尽管当下手机芯片行业不景气,但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十年前,要做出放弃手机芯片市场的决定,更是非常艰难。
但黄仁勋选择放弃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去创造一个未知的市场。在演讲中,黄仁勋感叹“从巨大的手机市场撤退,再创造一个不知道市场规模的机器人市场。然而,现在的我们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的事业,也开创一个新的产业。”
在桌面CPU,英特尔、AMD双雄并立;在移动端SoC,苹果小幅领先,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等公司各领风骚。在AI芯片领域,不乏AMD、英特尔这样的老牌芯片巨头,也有芯片大神Jim Keller带领下的初创公司Tenstorrent。尽管巨头云集,大神汇聚,英伟达依然能够“一骑绝尘”。
为何没有敌手?“英伟达赢在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英伟达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赢在软件。”一位前券商分析师如此回复分析师。其后,《美股投资网》采访了多名行业专家及GPGPU行业工程师,CUDA几乎均被提及。由CUDA构建的软件生态,是英伟达能够独领风骚的关键。
英伟达领先其他GPGPU厂商的优势到底有多大?“院士与高中生的差别。”芯片工程师林达(化名)告诉分析师。那英伟达跟AMD呢?“院士和大学教授吧。”其回复道。
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生态。“生态是第一位,(CUDA)跟安卓系统很像,太成熟、太方便,生态太强了。就像可乐一样,程序员已经习惯(CUDA)这个饮料了。而(CUDA)把门槛搞得很低,就好像你数学差,但是你会用计算器。”林达向分析师解释。
那么其他AI芯片公司能否使用类似CUDA的工具?比如AMD推出的ROCm(Radeon Open Compute Platform)以及非盈利组织Khronos Group推出的OpenAI。
林达举例回复称“跟你买螺丝、扳手一样。你也可以不通用,但是没人陪你玩啊。AMD也搞了个,但是自己都不用。”
软件生态无可替代
与非网资深行业分析师张慧娟向分析师解释道“英伟达2006年就推出CUDA了。正是CUDA的推出,降低了GPU的应用门槛。软件开发者可以通过CUDA使用C/C++等语言,来编写GPU片上程序,降低了GPU的应用门槛。也是从那时开始,GPU逐渐脱离了图像处理这一单一用途。它不仅仅可以用于图像处理,也可以用于高性能计算。”
简单说,CUDA降低了GPU的门槛,使得GPU的应用领域从图像渲染拓展到方方面面,真正成为通用型处理器,因此也有了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的说法。
“英伟达所有架构都在CUDA之上,一直从头走到现在,包含了很多层级在里面,包括编译器、调试器、丰富的库函数、各种软件工具,是很庞大的资源。假设现在有一个新的硬件平台,但是不兼容CUDA,那么对开发者来说就意味着大量的软件移植工作。因此一些平台可能会选择兼容CUDA,也就是CUDA加速的软件可以跑在他的硬件上,不过实际的效率和性能表现,都有待观察,这也是CUDA生态环境的强大之处。”张慧娟补充表示。
国内头部GPGPU厂商工程师刘默(化名)6月5日告诉分析师“经过多年的建设,英伟达的CUDA已经有400万开发者,基本形成了垄断态势的生态壁垒,而软件生态恰恰是下游客户最为重视的产品竞争要素,这是英伟达相对于AMD、Intel以及其他初创企业的最大优势。”
既然CUDA如此重要,其他厂商可以提供自己的硬件,然后使用CUDA生态吗?
在这个问题上,刘默认为“CUDA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目前可以真正兼容CUDA,或者说叫使用CUDA的企业(除英伟达自身外)就AMD一家,AMD和英伟达之间有相关的IP授权,这样英伟达的MI系列GPGPU可以使用CUDA。但其他初创企业都不能直接使用CUDA。目前初创企业有两种思路,第一种往往是AMD系出来创业的企业,由于其芯片架构类似AMD的产品,因此硬件条件上可以直接使用CUDA,但由于IP的问题,对方会在CUDA的基础上微调出自己的软件栈,这种虽然便于用户从CUDA环境迁移过去,但存在IP的风险;第二种就是完全原创的软件栈,这种最大的问题就是客户存在一定的迁移成本,对商业落地产生负面影响。”
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也对分析师表示“让NVIDIA自己开放CUDA硬件,以便其他厂商将CUDA集成到自己的芯片中,并运行自己为CUDA开发的软件,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黄仁勋已经彻底否定了,毕竟CUDA在这方面是领先对手的,NVIDIA不可能将自己的优势开放给其他厂商甚至对手。”
跑吧!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奔跑
在演讲中,黄仁勋寄语学子“你们即将进入一个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世界,就像我毕业时遇到个人电脑和芯片革命时一样,你们正处于AI的起跑线上。每个行业都将被革命、重生,为新思想做好准备。不论是为了食物而奔跑,或不被他人当做食物而奔跑。你往往无法知道自己正处在哪一种情况,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奔跑。”
李国强表示“英伟达很早就开始进入GPU的研发,且长期专注于GPU。在AI领域,需要的是高算力并行计算,最适合的就是GPU。(英伟达)核心产品还是GPU,别的东西也有尝试,后来都是慢慢退出。”
此外,英伟达所建立的优势,并不局限于CUDA生态,还有硬件架构与制程。张慧娟表示“对于所有芯片而言,硬件架构是基础,它就像房子的框架。比如H100,就采用最新一代Hopper架构,该架构针对大模型就有一些跨单元的协同计算,拥有更好的加速能力。其最新推出的GH200,则属于异构集成架构,它采用英伟达自己的Grace CPU和H100 GPU,在CPU和GPU中间采取自己的NVLink互连技术。这样的架构解决了很多数据传输的瓶颈,把CPU与GPU之间的带宽大大提高了。”
这两款产品,是英伟达即将推出的新品。目前全球大模型训练,使用最多的仍是英伟达A100。张慧娟认为“A100采用的还是上一代的安倍架构,这个架构也针对AI提升了它的计算性能吞吐量,包括更大的内存、更高的带宽,这些对于大规模计算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是看了最新两代的架构,再往前看,英伟达从面向游戏,到面向高性能计算,一代一代架构演进,这对它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每经分析师朱成祥作图
英特尔曾施行Tick-Tock(一年升级制程、一年升级)策略,后因制程长期卡在10纳米而难以推行。而英伟达,从2008年推出特斯拉架构,到2022年推出Hopper架构,一共推出9代架构,甚至不到两年就推出一代架构。此外,由于跟台积电的密切合作,英伟达使用的制程一直是最先进的。
头豹研究院TMT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文广告诉分析师“H100 采用了台积电 4nm 工艺,集成了 800 亿个晶体管,比上一代A100足足多了260亿个,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加速器;其CUDA核心数量则飙升到了前所未有的16896个,达到A100的2.5倍。浮点计算和张量核心运算能力也随之翻了至少3倍,比如FP32就达到了达到60万亿次/秒。更重要的是,H100面向AI计算,针对Transformer搭载了优化引擎,使大模型训练速度直接提升了6倍以上。这意味着,无论是训练1750亿参数的GPT-3 ,还是3950亿参数的Transformer大模型,H100都能将训练时间从之前的一周缩短到1天之内。这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帮助英伟达保持在高端芯片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
或许,就如同黄仁勋所言,英伟达“一直在奔跑”。其对学子们表示“无论是什么,像我们一样全力以赴去追求它,跑吧!不要慢慢走。”
是的,跑吧!不要慢慢走。正是在不断奔跑中,英伟达逐步站上全球芯片之巅。在GPU领域,曾经的王者3DX、ATI陆续被收购,唯有英伟达屹立不倒。在GPU软件生态中,也涌现出微软DirectX、ATI Stream,但在这场长跑中,胜者属于CUDA。
而专注,或许是英伟达能从长跑中胜出的原因。微软的重心不在GPU软件生态,ATI被AMD收购之后,AMD也更倾向于CPU与GPU的异构协同。软件是这样,硬件同样如此。在李国强看来,英特尔、AMD都是横跨CPU、GPU和FPGA的龙头,而英伟达长期专注GPU。
谁能撼动英伟达?
长期专注、不断奔跑,奠基了英伟达芯片帝国的霸业。而在异构计算大潮下,英伟达也布局多类型芯片。比如前文提及的GH200,就融合了英伟达基于ARM架构的CPU和自身GPU。除此之下,英伟达还通过收购,推出DPU产品。
2020年上半年,英伟达以69亿美元对价收购以色列网络芯片公司Mellanox Technologies,并于同年推出BlueField-2 DPU,将其定义为继CPU、GPU之后的“第三颗主力芯片”。
CPU、GPU人们已经比较熟悉,DPU又是做什么的?据英伟达官网,DPU是一个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先进计算平台,可大规模提供加速的软件定义网络、存储、安全和管理服务。
张慧娟向分析师解释“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使用传统的CPU处理已经跟不上数据的爆发。尤其是短视频、视觉类应用,数据量是爆炸式、指数级增长的,DPU应运而生。此前,一些FPGA厂商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自英伟达收购了这家DPU公司之后,DPU这个市场被迅速带火了,AMD(2022年斥资19亿美元)收购DPU芯片厂商Pensando,国内也涌现出好几家DPU创业公司。”
在这轮“第三颗主力芯片”大潮中,英伟达也在构建自身的软件生态,其于2021年推出DOCA。
何为DOCA?英伟达简单直接地解释道“DOCA之于DPU,正如CUDA之于GPU。”
“如果说CUDA是GPU的灵魂,那么DOCA就是DPU的灵魂。因为芯片如果没有好用的软件配合,就是一个(干巴巴的)硬件。就如同手机,假如没有丰富的APP,可能就只能打电话。正是因为有了软件,让开发者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硬件的应用才如此丰富。”张慧娟表示。
通过硬件架构和软件生态,英伟达已经在GPU领域构建强大的壁垒。在DPU领域,英伟达似乎也要如法炮制。
谁能撼动英伟达的地位呢?目前可能还没有。“除非英伟达自己出现重大失误,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张国斌表示。
刘默认为“AMD的MI300是目前从硬件水平和软件生态上最接近H100的产品,无论是国外的初创公司例如Graphcore,还是国内的几家企业,目前还没有能够替代英伟达H100的产品。此外,英伟达依靠其巨大的出货量以及在芯片制造上的投入,已经和台积电形成了紧密的合作,而非简单的客户与供货商关系。比如H100使用的4nm制程,就是英伟达和台积电在公版5nm制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后的特制版本。”
曾经在桌面CPU领域,英特尔也是一骑绝尘。因为领先太多,还有“i3默秒全”的说法,即i3在默认频率下就能秒AMD全系列。然而AMD在苏姿丰的带领下,如今已成功与英特尔平分秋色。
AMD还能在GPU领域上演奇迹吗?李国强认为“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但英特尔之所以会被AMD赶上来,根本性原因在于其在晶圆制造技术上。当时英特尔在10纳米节点停滞了,但AMD是Fabless模式,通过与台积电合作才翻身。而英伟达本身就和台积电密切合作。”
一直在奔跑的英伟达,一直在奔跑的黄仁勋,谁又能颠覆呢?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亿万富翁投资者、杜肯家族办公室(Duquesne Family Office)的创始人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日前表示,他预计人工智能(AI)将被广泛应用,自己可能会继续持有英伟达(Nvidia Corp.)多年。
德鲁肯米勒现年69岁,当前身价约为99亿美元,是全世界最富有的500人之一。之前,他作为乔治·索罗斯的得力助手,曾管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并曾在1992年帮助索罗斯一举击溃英镑。
“AI可以像互联网一样具有创新性。”德鲁肯米勒周三在一场投资大上表示。“如果我对AI的判断是正确的,我可以再持有英伟达两三年,甚至可能更长。”
今年第一季度,德鲁肯米勒的家族办公室买入英伟达价值2.2亿美元的股票。除此之外,他还持有微软价值2.1亿美元的股份。去年底,AI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经推出便火速走红,而微软是ChatGPT开发者OpenAI的投资者。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风靡全球,AI芯片巨头英伟达股价一路“狂飙”。英伟达市值上周一度突破1万亿美元。尽管最近一周英伟达股价有所回落,但年初迄今涨幅仍高达160%。
德鲁肯米勒上个月在“2023年Sohn投资大会”上就表示:“人工智能非常、非常真实,可能会像互联网一样有影响力。”
投资环境充满挑战
德鲁肯米勒还表示,当前的投资环境充满挑战。他在管理资金方面从没有一年亏损记录。
德鲁肯米勒一直预测美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他预测,企业利润可能会下降20%至30%,商业房地产价值将暴跌,破产公司将会增加。
在谈到明年的美国大选时,德鲁肯米勒表示,他希望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蒂姆·斯科特成为下一任总统。
德鲁肯米勒还讨论了未来美国政府支出不受控制的危险,这是他十多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他表示,到2051年,社会保障、医疗保健项目和净利息成本将占到税收的100%以上。
他表示,美国政府不会削减福利的说法是“谎言”,并称这只是时间问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三(6月7日),谷歌的云业务与美国妙佑医疗国际达成合作协议,准备扩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使用。
据了解,美国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也被译为“梅奥诊所”,已连续七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医院综合排名中夺魁,并在14个专科评比中名列前茅。在全球医学领域,它有“最高法院”、“医学麦加”等一系列的美誉。
谷歌云在声明中称,妙佑与谷歌的合作,有望给患者和临床医生体验带来积极的变化,提高诊断结果和医疗成效,还可以开展一些史无前例的临床研究。最终有可能解决人类最严峻、最复杂的医学挑战。
具体来看,谷歌云声称将成为妙佑医疗国际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为其规划云和AI支持解决方案的路线图,帮助这家医院制定超前的数字战略,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除了在谷歌云上构建数据平台外,妙佑遍布全球的医师领导层还将于谷歌合作,为严重疾病和复杂疾病创建机器学习模型。妙佑希望借此与全球护理人员分享这些模型和解决方案,赋能全球医疗保健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除此以外,妙佑医疗国际还在使用谷歌云旗下的、名为“Enterprise Search on Generative AI App Builder”的新服务。
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无任何编程经验的用户快速开发类“ChatGPT”应用,让妙佑的医疗专业人员可以快速找到病人或疾病的有关信息。
AI+医疗
自去年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以来,如何挖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成为了科技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
4月底,一项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称,人工智能助手可能有能力帮助医生起草对患者问题的回答。
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约翰·W·艾尔斯(John W. Ayers)博士称,聊天机器人对患者的回应要普遍优于医生的回应,并且在回答质量和同理心方面的评分都明显高得多,“用人工智能改善医疗保健的机会是巨大的。”
另有一项研究也表明,ChatGPT在一些特定的医学场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研究人员要求ChatGPT提供五年级阅读水平的医嘱,“ChatGPT提供的答案写得很好、很详细,有望让待诊患者更早获得专业信息。”
不过,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教授David Asch博士强调,ChatGPT应该被视为对医生的补充。他还警告,人工智能工具还没有充分准备好,“我担心错误信息会被放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