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拼多多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总收入为人民币376.371亿元,同比增长58%;净利润为人民币81.010亿元,同比增长212%。
相关报道
拼多多Q1净利润环比回落 加大投入优化平台生态 加快高质量转型
5月26日,拼多多集团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拼多多集团一季度实现营收376.4亿元,同比增长58.2%。
2023消费提振年开年至今,拼多多积极调动资源,加码对优质供给的补贴力度,推出“年货节”、“春节不打烊”、“开年大促”等一系列大型让利活动,力促消费潜能激活与转化。同时,平台从发货时效、提升消费者保障、更积极的客服策略等方面升级物流、售后等服务体系,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优化消费体验。
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首席执行官陈磊表示,“过去几个季度中,我们稳步调整策略,将重心从增速转向提质。我们专注于推进平台生态建设,将提升质量作为首要目标。这个季度的业绩也部分体现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成果。”
“我们将以实为本,加码供应链投入,为高质量发展寻找更强驱动力,加速建设‘多实惠+好服务’的健康生态,促进平台生态健康共赢。”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赵佳臻表示。
消费提振开局稳健生态建设效果初显
一季度,随着各地纷纷落地促消费举措,国内消费复苏趋势明显,线上市场持续向好。为形成扩大消费的合力,拼多多通过加大补贴、扩充品类、升级服务、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消费市场活力释放。
在近期上海举行的“五五购物节”期间,拼多多为上海消费者送上了40亿元的消费大礼包,补贴力度超越往届,同时还面向上海全市16个区1.3万个居民小区投放6000万张买菜专用消费券,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买菜站点周边的消费辐射效应。
除了“多实惠”,拼多多还不断提升“好服务”的能力。今年以来已将绝大部分品类从支持72小时发货,升级至支持48小时内发货;在售后策略上对老人及偏远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服务倾斜,同时执行更加主动的客服策略,如为利益受损的消费者提供仅退款服务。
同时,拼多多对内优化平台治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平台近期接连推出“未成年人保护”、“图书治理”等专项治理行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季“多多读书月”活动中,拼多多投入亿元级读书基金,助力高质量阅读的普惠与普及。来自第三方的测评报告显示,在综合价格、正品保障、售后服务、物流时效、优惠力度五项指标中,拼多多的综合购书体验在多个电商平台中名列前茅。
陈磊表示,“在过去一个季度,我们发现市场消费意愿持续回升,消费者购买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受益于此,拼多多集团一季度实现营收376.4亿元,同比增长58.2%。
消费回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对此,赵佳臻表示,“竞争能够激励我们更高效地学习,更快速地创新,从而促进服务的快速迭代。我们将继续坚持消费者导向,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应对竞争。即使面对恶意攻击,我们也会善意解读,坚持自我完善,推动平台更高质量地发展。”
建立“百亿生态”专项,加速高质量发展转型
今年以来,拼多多加速推进由快向稳、从速度到质量的战略转型。平台一季度研发投入环比增加4.2%,达到25.1亿元。拼多多研发团队人数2022年稳健增长15%,占总员工数约一半。
“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储备对我们构建健康有活力的平台生态非常重要。”陈磊表示,“重研发是拼多多的长期战略,未来我们仍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投入。”
财报数据显示,美国通用口径下第一季度净利润为81.0亿元,相较于去年第四季度环比有所下滑。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拼多多仍处于‘投入期’,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推动平台的生态建设。”
不久前刚刚履新的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表示,拼多多将全面拥抱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优化平台治理能力,建设更健康的平台生态。
据介绍,拼多多将设立“百亿生态”专项。该专项旨在对优质商户和商品进行资源倾斜,推动中小企业、优质商家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提升平台商户的整体服务效率与品质。
“我们还继续重投实体供应链建设,稳链强链、补链延链,让更多工业、农业产业带跑出扎根本地的领头羊,带领当地产业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赵佳臻表示。
近期,拼多多“农云行动”、多多跨境等专项团队深入探访国内各个优质农业及制造业产业带,通过提升农货上行效率及助力中国制造出海等方式,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其中,农业仍是拼多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近年来,拼多多不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落地“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围绕农业发展的赛事,以赛促研,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更多有为青年投身农业。不久前,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资1亿元设立研究基金,用于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全球农业领域相关学科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作为全球唯一获奖者,拼多多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发的2022年度创新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食品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环节的创新,鼓励构建起更高效、包容、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农业食品系统的最佳实践方法。
去年下半年以来,拼多多启动跨境电商项目,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出海。拼多多专门发布“出海扶持计划”,为制造业企业出海提供包括国内外仓储、跨境物流及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一体化出海解决方案。目前,多多跨境已先后推动服装、数码、家电、箱包、沪外、配饰、玩具、文具等上万家制造企业成功直连海外市场。
“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让消费者可以找到他们想要的各式商品,同时帮助优质商家茁壮成长。作为一家年轻的、处在发展阶段的公司,我们会加大投入,加快高质量转型,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陈磊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裁员,似乎成为了大型科技企业在经济重锤之下的灵丹妙药。
5月24日,脸书(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开启了本轮万人裁员潮的最后一批次裁员,主要涉及商务和运营部门人员,涵盖了市场营销、网站安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策略和企业传播等团队。
去年下半年以来,Meta总共宣布了两轮大规模裁员,均达到万人以上规模,总计裁员约2.1万人。裁员是在过去两年公司大规模扩张之后进行的,两轮裁员后,该公司的员工人数将减少至2021年年中左右的水平。
Meta只是众多宣布裁员的美国科技公司中的一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科技企业已经裁员近10万人。
星展银行中国投资策略师邓志坚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我们认为科技行业今年的营业额仍然会有增长,但盈利会倒退,控制成本是促使企业加速裁员的主要原因,企业营运、利率、人力资源成本都很高。”
Meta开启“效率之年”
脸书创始人、Meta公司CEO扎克伯格将2023年定为Meta的“效率之年”。他在今年2月曾告诉分析师,计划削减优先级较低的项目,同时加速公司的扁平化,将更多的中层及以上管理层去掉以提升决策效率。
根据一份Meta在美国证交所的备案文件,截至2022年9月,该公司报告的员工人数为87314人。这意味着两轮裁员后,Meta的员工人数将减少约25%至6.6万人左右。
Meta开启裁员大潮以后,市场反应积极。今年以来,Meta股价涨幅已经翻番,市值约6400亿美元。
就在本月早些时候,微软公司旗下的职场社交媒体网络LinkedIn(领英)5月8日宣布裁员,同时称将关闭中国的求职应用服务。领英称由于需求波动,计划裁员716人,此前领英已经进行了一轮裁员,裁减了5000个技术岗位。领英还表示,全球宏观经济充满挑战。
今年3月,亚马逊公司也发起了第二轮裁员。宣布在去年1.8万人裁员的基础上再裁员9000人,涉及亚马逊云计算、广告、人力资源和亚马逊旗下Twitch部门。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Andy Jassy) 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裁员是为了进一步精简成本,以应对经济近期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们今年年度计划的首要原则是精简,同时继续大力投资于关键的长期客户体验。”贾西表示。
在过去六个月中,全球企业总共裁减了超过27万个技术工作岗位。在科技行业,大公司占了近期裁员的大部分。
根据监测裁员的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报告,仅在2023年,预计全美就有超过700家科技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共涉及被裁岗位近20万个,这超过了去年全年约16.5万个裁员岗位。其中亚马逊公司裁员2.7万人,创历史之最;Meta公司裁员2.1万人,谷歌裁员1.2万人。
邓志坚认为,并不能认为裁员是美国科技公司业务的倒退,科技的需求有增无减。 “加上科技和自动化的应用,各个行业都需要精简人员,以实现成本优化和企业的效率最大化。”他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说道。
马斯克警告“很多人的工作没有价值”
推特(Twitter)也是去年宣布大规模裁员的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一共裁掉了约90%的员工,目前已将其员工人数由马斯克宣布收购时的7500人大幅降至约1000人。
5月24日,马斯克在伦敦参加一场行业峰会时表示,Twitter如果再增加1500名员工将是一个合理的数量。这相比此前的员工人数仍然大为精简。
即便如此,在谈到如何看待科技行业持续的裁员潮时,马斯克声称“科技行业应该还有更多裁员空间。”马斯克已经宣布辞任Twitter公司CEO,但他仍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掌控权。
他还表示“事实上有很多人所做的工作似乎没有太多价值,我认为这种现象在很多硅谷公司都存在。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力的情况下大幅裁员,实际上是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
“我们预计未来科技企业不太会宣布大规模的裁员,但小规模的裁员仍然会持续。”一位关注硅谷科技行业的人力资源资深专家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未来我们还需要尤其关注这一波生成式AI对就业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今后对于科技行业的从业人员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一定是知识的积累或技能方面有多大的提升,而是要适应使用AI的工具。
“科技行业员工有很多做的仍是基本的工作,很容易被AI代替。”他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在常规工作中,AI的效率明显高于人类,比如一些编程人员就会被AI代替,但与此同时,这也要求员工会使用AI工具。”
巨头争夺AI制高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公司裁员的同时,各大巨头仍在加大对AI项目的投入。目前,包括微软、谷歌和Meta在内的科技巨头都已经发布了类GPT的大语言模型,希望能够占领下一轮AI的制高点。
扎克伯格在近期的一篇发表在Instagram的帖子中写道“我们正在整合公司大量的团队,将顶尖的人才聚集到一个团队,合力研发生成式AI,从而围绕该技术打造更好的体验。”
该团队的成立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快地将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的发现应用到Meta的产品中。
扎克伯格表示,从长远来看,Meta的团队将专注于开发能够以各种方式帮助人们的AI角色。他说道“我们目前正在WhatsApp和Messenger聊天中探索文本体验,以及Instagram过滤器和广告格式中探索图像体验,并积极探索其他视频和多模式体验。”
亚马逊的贾西也曾在近期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告诉员工,人工智能一直是亚马逊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亚马逊已经注意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可访问性越来越高,并计划进一步投资该领域。
亚马逊一封内部电子邮件显示,公司希望工程师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工具CodeWhisperer,这是一款人工智能编码助手,可以响应类似ChatGPT的自然语言查询。
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已经尝试过AI应用程序和工具,支持者称这些应用程序和工具可以进行医学诊断、编写剧本、创建法律文件和软件编程,但也有行业专家越来越担心AI导致的就业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业团队负责人史占中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新的技术出来之后我们不能恐惧,我们要通过规则优化,让它变成人类最好的助手。”
AI对于就业的影响,也在引起全球政府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英国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5月24日与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谷歌旗下的DeepMind等企业领导人就人工智能议题进行会面,讨论了潜在的风险并发表声明称将共同努力,确保社会从技术转型中受益。
此前,微软支持的技术倡导组织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建议在美国数据隐私立法中制定管理人工智能使用的规则。BSA代表了Adobe、IBM和甲骨文等商业软件公司。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三,微软年度开发者大会的第二场重头戏上演,微软首席产品官帕诺斯·帕奈登场,向世界演示“塑造未来的Windows操作系统”。
站在观众席上,帕奈又把昨天微软CEO纳德拉展示的Windows Copilot演示视频放了一遍。面对面无表情的观众们,帕奈说道“对于这一屋子人来说,会用AI、必应、ChatGPT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对于更多的人而言,他们只是听说过有这个东西,就像当年我们尝试了解互联网是什么一个样。”
对于这些用户而言,他们根本就不知道Windows有哪些设定或功能,自然也不可能向AI下达指令。正因如此,微软的Windows Copilot不仅会回应用户的需求,也会主动揣测用户可能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并主动提供一系列选项给用户。
(注意右下角的提示框,来源现场视频)
另一个例子是,用户可以选中记事本中的一段文字,并发送给Windows Copilot,接下来AI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解释”、“改写”或“总结”这段话。
(来源现场视频)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音频。用户可以把录音丢到侧边栏里,然后要求AI进行文字转写以及翻译等。
(来源现场视频)
当然,对于AI重塑人类使用电脑系统的叙事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帕奈强调,微软这两天一直在讲各种插件,而各位眼前的Windows,就是实现最高难度AI应用的平台。对于开发者而言,这一天已经近在眼前,Windows Copilot将在6月出现在预览版的Windows 11上。
向来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们,早已开始新一轮的布局。帕奈介绍,包括Spotify、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一众软件,都已经进入了微软的PC应用商店。要知道这些软件在两年前,都仅仅只是移动应用软件。现在人们可以把手机放在兜里,仅仅用电脑就可以延续自己的工作流,而现在AI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Meta旗下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的总监Will Cathcart也出现在了周三的会议上。作为全球第一大通讯软件,WhatsApp正在与微软合作为大屏幕设备提供崭新的通讯体验。伴随着算力的提升,PC版本的WhatsApp在视频通话中也能提供诸如背景模糊等功能。
(来源现场视频)
对于AI应用生态非常重要的开发者们,微软也在本周发布了开发者控制中心Dev Home(开发者之家)。简单来说,这项工具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加方便地设置和使用Windows进行软件开发工作,包括为机器设置开发环境、连接GitHub和相关的存储库、安装工具等。作为微软的产品,这项工具自然集成了“会写代码、修改错误和写注释”的GitHub Copilot。
(来源现场视频)
微软也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系列工具,以多种形式将Copilot集成到他们自己的软件中。
(来源现场视频)
在周三的发布会上,微软还公布了一些新功能,包括能够帮助用户安装新机器后“一键重装所有应用”的Restore,以及由AI赋能的应用商店用户评论总结。此外,微软也将在近期在应用商店上线AI Hub,向用户展示一系列AI应用“能干什么”,以此激励更多人开启AI之旅。
(来源现场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在帕奈登场之前,微软的产品团队也展现了365 Copilot的一系列新功能,其中包含横跨AI、元宇宙、VR等概念的Microsoft Mesh。微软此前已经推出“虚拟阿凡达”的功能,使用虚拟形象帮助镜头前的打工人更加自在。
(来源现场视频)
而Mesh则是更进一步,直接跨入了元宇宙的范畴。同时微软也帮助全球多个著名机构打造专属的虚拟线上空间。
(来源现场视频)
不过与Meta的Horizon Worlds一样,微软的“元宇宙阿凡达”同样也只有半截身子,至少说明目前AI的水平还不足以解决元宇宙“太丑”的问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5月24日盘后,英伟达盘后股价飙升,一度涨近30%,一举刷新此前346美元的股价记录,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发稿,公司股价报380.6美元/股,涨24.63%。
截至当天美股收盘,英伟达市值为7542亿美元。以盘后最高涨幅29.3%计算,其市值一度暴涨221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3个AMD(1744亿美元市值)、近2个英特尔(1210亿美元市值)、3个美光(728亿美元市值)。
支撑股价飙升的是英伟达盘亮眼的一季报,其盘后公开的多项业绩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71.9亿美元,同期下降13%,但依旧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的65.2亿美元;预计第二季度营收110亿美元上下浮动2%,高出市场预期(71.8亿美元)53%;
一季度数据中心营收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8%,市场预期39.1亿美元;游戏营收22.4亿美元,同比下降38%,环比增长22%,市场预期19.8亿美元;汽车业务营收2.9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一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1.09美元,市场预期0.92美元;一季度毛利润率66.8%,市场预期66.6%。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数据中心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英伟达将此归因于GPU,由于云计算平台与大型科技公司竞相部署AI芯片,GPU需求水涨船高。
公司CEO黄仁勋表示,计算机行业正在同时发生两项转变加速计算与生成式AI。随着各家公司竞相将生成式AI,全球那些万亿美元规模的已安装数据中心基建,将从通用计算过渡到加速计算。
而随着市场对AI兴趣激增,英伟达正在“显著”增加与其数据中心业务相关的产品供应。英伟达整个数据中心产品系列(包括H100、Grace CPU、Grace Hopper Superchip、NVLink、Quantum 400 InfiniBand和BlueField-3 DPU)都在生产中,公司将大幅增加供应,以满足需求。
▌算力需求暴增下还有服务器厂商订单“创纪录性”积压 多环节有望受益
在眼下的AI时代,“算力即权力”似乎已成为行业主旋律,算力设施需求量仍在持续攀升。OpenAI指出,AI大模型要持续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计算资源每3~4个月就要翻一倍,资金也需要通过指数级增长获得匹配。
需求飙涨下,英伟达GPU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之前已有代理商透露,英伟达A100 5个月价格累计涨幅达37.5%,同期A800价格累计涨幅达20.0%。同时,英伟达GPU交货周期也被拉长,之前拿货周期大约为一个月,现在基本都需要三个月或更长,甚至部分新订单“可能要到12月才能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器供应商超微电脑(Super Micro Computer)5月初公布2023财年第三财季报(截至今年3月31日),营收12.8亿美元,同比下滑5%;公司预计第四财季(截至6月30日)营收将增至17亿-19亿美元。
在财报会议上,超微电脑明确表示,AI服务器业务需求高增,正迎来创纪录暴涨、顶级客户的强劲订单以及订单“创纪录性的”积压。公司向主要客户交付新平台的速度加快,2023财年有望迎来强劲收尾。其还补充称,AI服务器出货量可能会受到供应链瓶颈的限制。
随着算力资源需求与日俱增,招生证券指出,数据中心或将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保障之一,而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设备未来亦有望受益于算力需求的增长浪潮。
国金证券也指出,海量数据的收集、清洗、计算、训练以及传输需求,催化AI产业链加速迭代升级,带动服务器增长与AI服务器占比提升,利好英伟达及服务器产业链大量使用的CPU、GPU、PCB、DDR5/HBM存储器、服务器散热、光芯片/光模块等,A股细分板块有望持续受益
1)计算芯片GPU为AI训练算力之源,在训练服务器中价值量占比超过80%。国产服务器CPU芯片渗透率低,建议关注AI及信创推动核心行业服务器CPU本土化浪潮;
2)PCBAI服务器PCB价值量是普通服务器的价值量的5~6倍,建议关注在载板和服务器PCB上具有较好格局的厂商;
3)存储芯片建议关注在DDR5以及HBM上有布局的相关厂商;
4)服务器散热AIGC驱动芯片级散热模块、液冷市场总量增加和边际增速提升,建议关注专业温控厂商、布局液冷技术的服务器厂商以及提供包含芯片级散热的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5)光芯片/光模块建议关注高端产品领先布局的光模块厂商以及相对稀缺的光芯片厂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根据著名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的最新调查,61%的美国成年人目前表示,他们正把钱投资于股市,这是盖洛普调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比例。
盖洛普自1998年以来每年都会进行这份询问美国人是否持有股票的调查,这通常是每年4月进行的年度经济和个人财务调查的一部分。最新的结果基于4月3日至25日的调查样本统计。
今年这份调查最大的收获是,尽管去年美国市场了重大的股市调整——美国三大股指都录得了自2008年以来表现最糟糕的一年,但美国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股票持仓,这与金融危机时的抛售反应截然相反。
晨星(Morningstar)的个人财务和退休计划主管Christine Benz表示,关于炒股人数比例仍然上升的原因,我的总体结论是,“除股票外别无选择”(TINA)的市场原则仍一直存在。
在2008年之前的大多数盖洛普调查年份里,有六成乃至更多的美国成年人投资股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当2008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路大跌33.84%后,人们纷纷不惜割肉也要逃离市场。随后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股民比例就一直未能再回到昔日的水平。
当然,随着2020年疫情爆发后大量刺激政策的流动性注入,近三年美国民众炒股的比例已连续出现了回升。
哪个年龄段的人群最热衷炒股?
根据盖洛普的调查,目前大多数年龄段的美国人群中,股民比例都已经回到了2008年时的水平。
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老年群体——如今,65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中,有63%表示自己正投资股市,这一比例远超金融危机前2001年-2007年时的53%。
盖洛普指出,这是因为更多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的美国民众,如今已经步入了这一年龄段。而婴儿潮一代投资股票的人数比例一直就较高。自2001年以来,每10个婴儿潮一代美国人中就有6人持有股票,而更为年长的沉默一代(1928-1945年出生)人群的这一比例,则在50%至56%之间徘徊。
Benz表示,历史上,即将进入退休状态的婴儿潮一代持有股票的经历一直非常“美好”,不仅是在过去的10到15年,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也是如此。从这方面看,随着退休的临近,要说服老年人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是非常困难的。建议他们减少股票就像要求他们放弃他们的珍贵财产一样。
在其他年龄段方面,30岁以下的年轻美国人目前仅有41%在股市投资,30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一比例为67%,50岁至64岁人群的这一比例为66%。
越富有阶层越爱投资
盖洛普调查还显示,美国人是否投资股市,与家庭收入间的关联也极为明显。
家庭年收入7.5万美元或以上的美国人中,有超过八成的人投资股票——其中收入在75000美元-99999美元之间的美国人投资比例为80%,收入在10万美元或以上的人的比例为84%。
而在另一边,年收入在30000至74999美元之间的美国家庭中,只有约一半人持有股票(51%),收入低于3万美元的家庭中,更是只有约四分之一(24%)持有股票。
盖洛普高级编辑Jeffrey Jones表示,已婚和就业的美国人比未婚和没有工作的美国人更有可能投资股票,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异。
整体而言,盖洛普指出,现在投资股市的人数比例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股票再次被证明是一种稳健的长期投资,美国人收入的增长也让他们有了更多投资股票的意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上周创下9个月新高,而散户们却不愿意跟涨,纷纷选择“逢高卖出”。
上周五,标普500指数一度突破关键阻力位4200点,达到九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上周确实是看空者投降的一周”,美国银行分析师Jill Carey Hal一直关注股市资金流动趋势,他指出过去两周的大量资金流入是由机构和对冲基金推动的:
机构客户是美国股票的净买家,资金流入量达44亿美元,创下去年10月以来最大。
但另一端,散户们却在“卖卖卖”,目前已经连续第8周净卖出。
Vanda Securities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使标准普尔500指数离其2023年的峰值近在咫尺,散户投资者也没有像他们通常在市场不断走高时那样追逐涨势。
在过去两周里(除了一天之外),散户流入美股的日均资金一直接近或低于9亿美元/天。这是美国银行业危机爆发以来的新趋势,在危机期间,散户日均流入量比过去两年的平均值下降了大约27%。
上周三的盘中流动很能说明近期的散户情绪,逆向交易的倾向仍然很强,股市反弹往往会看到散户净流入的下降,就像周三那样。
根据Vanda的说法,这一情绪的明显转变,主要是由于衰退的担忧已经主导了市场叙述。这种行为是周期结束阶段的特征,在此期间,散户不愿意像在市场周期的早期那样积极地追逐反弹。然而,在表面之下,散户交易者仍然比净流入水平所显示的更加活跃。
此外,随着散户悄然退出舞台,企业回购也连续第二周放缓,此前在整个4月的财报季期间,企业回购的高于典型的季节性趋势。根据美国银行的计算,全年企业客户回购占标普500指数市值的比例(0.10%)高于2022年的高点(0.09%)。
高盛首席美股策略师大卫·科斯汀(David Kostin)日前敦促投资者对人工智能(AI)投资保持谨慎,因为该行业不是短期投资项目,而且其带来的影响仍不确定。
科斯汀周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围绕AI有很多乐观情绪。一些可能从中受益的股票是那些表现出色的大型科技股,如Meta,Alphabet,谷歌,微软,亚马逊。
他表示,大型科技公司的收入和增长前景可能会受益于AI技术集成。
AI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集成该技术可以通过劳动力自动化提高生产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以Meta为例,该社交媒体巨头宣布计划将生成式AI整合到广告中。科斯汀表示,AI可以在10年内将该公司净利润率提高4个百分点。
不过,科斯汀表示,科技公司可能会表现出色,但不一定是AI将这些公司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他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在多长时间内,生成式AI的好处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他还指出,AI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他提到了潜在的“员工失业问题”。“税收会增加吗?这其中的外部效应究竟是什么?”他表示。
其他华尔街人士怎么看?
其他一些华尔街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美国银行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内特在最近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称,科技股和人工智能概念股估值过高,正处泡沫化的“婴儿期”。如果美联储犯下政策失误,人工智能泡沫可能会如同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一样破裂。
不过,总体而言,市场上围绕AI的乐观情绪仍然高涨。
摩根士丹利近日在一份研报中表示,AI正迎来突破性时刻,它将彻底改变从在线搜索到商业和内容的一切,释放6万亿美元的科技投资潜力。
眼下,全球一些最知名的投资大佬都在涌入AI领域,包括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比尔·阿克曼和大卫·泰珀等亿万富翁投资者。
2022年底,OpenAI推出了聊天机器人ChatGPT,自此AI热潮开始席卷市场。大型企业竞相加入这股热潮。在Meta、Alphabet、微软和亚马逊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人工智能被提及的次数达到了168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月23日,陆金所控股发布回港双重上市后首份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陆金所控股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78亿元,同比下降41.8%;净利润为7.32亿元,同比下降86.2%,但环比实现扭亏为盈。截至3月31日,公司净资产规模增至949.68亿元。
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表示,一季度宏观经济和小微经营状况的复苏、行业进入常态化监管,使公司对业绩U型复苏持谨慎乐观态度。公司将继续保持耐心、谨慎并做好准备,致力于应对前方挑战,继续毫不动摇地专注于提升小微融资服务。
净利润环比扭亏
今年一季度,陆金所控股主要财报数据同比仍有明显下降,但环比去年四季度亏损8.06亿元,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表示,信贷减值损失减少是季度扭亏为盈的主要驱动因素。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信贷减值损失将保持稳定。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陆金所控股信贷减值损失下降到31亿元,降幅超过50%。
据一季报数据,截至3月31日,陆金所控股累计服务借款人1940万人,零售信贷余额达人民币4952亿元,同比下降26.8%,其中一季度新增贷款为570亿元,同比下降65.3%。
但从数据结构上看,过去两个季度公司新增贷款的优质借款人占比和资产质量都有所改善。计葵生透露,一季度陆金所控股促成的新增无抵押贷款中,由优质借款人(风险等级R1-R3)贡献的贷款量占比达82%,同比提升100%。
计葵生预计,今年下半年公司核心业务指标将逐渐恢复,利润或将在2024年逐步改善。
此外,在股东回报方面,赵容奭称公司在2023年4月支付了2022年下半年的股息,总额约1.2亿美元,表明公司致力于保持稳定的股息政策,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将开展四大工作,促业绩U型复苏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提出,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
赵容奭表示,为提升小微融资服务质量,促进业绩U型复苏,陆金所控股将开展四大关键工作。
首先,继续推进优化业务模式。据介绍,陆金所控股持续推进旗下融担公司100%增信的业务模式,夯实担保责任,不断加大担保比例,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有助于降低小微客户的综合融资成本,保障小微融资服务的长期可持续性,已经获得了大多数资金合作伙伴的支持。
第二,在保证资产质量稳健的前提下,进一步下沉服务小微。随着经济逐步复苏,预计未来目标客群市场空间将逐步扩大。
第三,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并专注于小微信贷服务和消费金融业务之间的产品多元化和交叉销售,以更好满足客户需求。
最后,充分借助科技赋能,进一步优化风控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产能。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完成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显示,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大幅提升至50.3%,创一年多以来的新高;七成小微经营情况好转;50.7%的小微经营者需要金融支持。
赵容奭表示,在宏观经济及消费复苏背景下,公司完成了业务团队升级,以提升资产质量作为业务重心,持续推进优化业务模式,不断耕耘优势细分区域及行业市场,并根据区域及行业特点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进一步提升小微融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为客户、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周二(5月23日)指出,当前人工智能(AI)领域有谷歌和微软两大科技巨头在主导市场,他认为有必要出现强大的“第三匹马”,与前二者相抗衡。
周二,马斯克在伦敦举行的《华尔街日报》CEO理事会峰会上表示,有必要开展AI业务。上月,马斯克已创建一家名为X.AI的AI公司。
马斯克还曾在一档专访节目中直言,要推出一款自己的AI聊天机器人“TruthGPT”,旨在“最大限度地寻求真理,并试图理解宇宙的本质”。
雄心勃勃
周二的会上,当被问及X.AI公司最近在做什么时,这位亿万富翁称,“我认为这场(人工智能)比赛中应该有第三匹重要的马。”
对此,马斯克并没有透露太多,“我不想在这里过早宣布,但OpenAI与微软的关系似乎相当良好。X.AI、推特和特斯拉可能会有类似的合作。”
马斯克的话相当于在暗示,有可能将他商业帝国的各个部分合并到他雄心勃勃的AI愿景中去。
其中,推特可能会是他创建AI业务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斯拉也一直在使用AI来改善其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
事实上,马斯克对AI的兴趣和野心可以追朔到2011年,当时他是伦敦AI初创公司DeepMind的早期投资者。
几年后,他与Sam Altman联合创立了非营利组织OpenAI,但由于双方的意见存在分歧,马斯克于2018年离开了OpenAI。马斯克离开后,OpenAI也与微软的关系越发密切。
AI监管与安全问题
马斯克在峰会上表示,“先进的AI存在消除或限制人类发展的风险。”。
在随后的采访中,他称,“我不认为AI会试图摧毁所有人类,但它可能会把我们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
依照马斯克的说法,更有可能的是,AI可能会出于“为全人类安全”的目的,控制所有形式的技术,有效地扮演“超级保姆”的角色。
当被问及AI法规时,马斯克重申了他的声明,即建立一个由独立各方和行业领袖组成的监管社区,来了解这些科技公司都在做些什么。
马斯克等一众行业人士及专家还在3月签署了一封联名“公开信”,呼吁立即停止开发比OpenAI的GPT-4系统“更强大”的人工智能。
不过对于自家的“TruthGPT”,马斯克却称其为“通往安全的最佳途径”。
此外,马斯克还表示,目前美国和欧洲拥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中国当然紧随其后,而且拥有扩大规模和优化的资源。”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市场前景不明,在投资者转向货币市场基金等风险更低的投资标的之际,企业回购为美股提供重要支持,成为市场上最坚实的多头力量之一。
据股市研究机构Birinyi Associates的数据,罗素3000指数成份股公司今年已经累计公布了逾60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与去年创纪录回购速度一致。据该机构的统计,2022年全年,上述指数成份股公司合共完成了规模达1.1万亿美元的股票回购,同时宣布了1.3万亿美元的回购计划,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位于纽约的汇盛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陈凯丰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现在各大机构都在不断卖出美股,美股不上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回购,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较为脆弱的平衡。”
截至5月24日收盘,标普500指数年初至今累计上扬7.2%,纳指年内大涨19.3%,而同期,道指则下跌1.1%。
“处境确实异常艰难”
近期美股面临重重挑战,债务上限谈判陷入僵局,区域银行危机仍未完全平息,潜在衰退可能渐行渐近,市场悲观情绪越发浓厚。
陈凯丰表示“目前华尔街金融机构购买了大量看跌期权,如果市场暴跌,他们就能从中获利,如果市场坚挺,他们也在天天亏损,其实现在机构也在等待机会,处境确实异常艰难。”
据美国银行援引EPFR Global的数据,截至17日的一周,投资者从美股中撤出76.4亿美元资金,已是连续八周出逃美股,同期,货币市场基金则实现83.6亿美元资金净流入。今年初至5月16日,投资者总共净买入85亿美元股票,然而,如果剔除企业回购的部分,投资者实际净卖出253亿美元股票;其中,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分别撤资126.7亿美元以及109.9亿美元。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陈(Jerry Chen)在发送给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的报告中表示“鉴于宏观背景具有挑战性,估值普遍被高估,市场信心并不足够。投资者似乎不太愿意重新涉足表现严重落后的市场领域,例如小型股、区域银行和低质量周期股,但大型科技股一枝独秀,仍被广泛持有。”
陈凯丰认为,下一步美股涨跌取决于美联储的利率决定。他说“如果开启降息周期,美股就能实现上涨,因为投资者仓位都很低。但如果不降息甚至加息的话,美股将会大跌,因为大家对现状都非常悲观。”
同时,他称,下半年可以学习“股神”巴菲特,投资包括能源、食品等在内的实体经济相关板块,选择高现金流、低估值、持续回购的企业。
科技巨头成回购大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美股回购主要集中于几大科技巨头,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脸书母公司Meta以及微软是最为积极的回购大户,其中,苹果投入191亿美元回购自家股票。
回购行为不仅推动大盘,也提振上述公司股票大涨。年初至今,Meta股价实现翻番,暴涨107.1%,苹果、Alphabet和微软涨幅分别为32.3%、37.0%以及30.9%。
陈表示“在现金为王的当下,这些科技巨头坐拥大量现金流,虽然也不免受到当前大环境的影响,但相对安全可靠,充当了市场亟需的避风港,相信大型科技公司今年将继续跑赢大盘。”
不过,资产管理公司Janus Henderson全球股票收益主管洛夫豪斯(Ben Lofthouse)表示,“当前资金成本远高于此前,如果回购活动放缓,我不会感到惊讶。如果美国出现严重衰退,可能会看到回购规模回落。”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