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深度分析

一文读懂Google的高效决策之道

作者  |  2018-03-11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做决策是非常艰难的。做决策,是每家企业以及每位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而制定企业策略、聘请合适的人才、创立独特的企业文化,都是做决策的前提。

每家机构的等级划分不同,制定决策的方法也不相同。海军陆战队的决策方法简单明了(自上而下式):一人发出攻占山头的指令,全员照做。“没办法,大家都得听他一人的命令,戴上头盔出发吧。”而相比之下,多数等级制度严明的大型企业在规划出最佳途径之前,要进行的分析就要多得多了。所需的数据收集齐了吗?数据经过分析师的处理了吗?他们计算过预估收入和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了吗?几周时间匆匆而过,季节悄然变换,而他们面前的“山头”仍无人攻占。“要不就等到下一季度吧,攻占这座山头现在对我们来说太勉强了。”而在时髦且理念新颖的新型企业里,首席执行官觉得自己是为员工而工作的,因此认为公司的决策必须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就会出现合议和审慎的辩论没完没了:“大家都放松放松,喝杯卡布奇诺,过半小时再碰头,看看我们的攻山大计该怎么办吧。”

那么,在命令自上而下的海军陆战队、层级分明的大型企业以及理念新颖的新兴公司中间,到底谁的做法对呢?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变化速度决定了决策必须快速。从这个方面来看,海军陆战队的做法略胜一筹。而当今消费者消息灵通且要求苛刻,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这就要求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这一点上,大型企业有其优势。拥有一支由创意精英组成的团队,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发言权,这样一看,初创公司自然就会胜出。所以,以上决策方式各有所长。

原因在于,必须明白,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不能一心只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制定决策的方式、时机和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法,与决策本身同样重要。一旦在这些方面有所闪失,你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也会出现失误。由于要做的决策不止一个,要不断做出新的决策,因此一个决策过程的失误很有可能会影响下一个决策的制定。

下面我们看一下Google是如何高效决策的:

用数据做决策

如今,企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以量化,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具革命性的一项发展。以前,人们大多以主观想法和传闻逸事作为决策基础,而今,数据成为制定决策的主要根据。像Google这样的企业会通过收集匿名手机信号的方式,来实时获取流量数据。伦敦市的供水管道使用数以千计的感应器来监控,从而将渗漏减少了25%之多。牧场在牛身上植入的感应器可以传输牛的身体状况及所处位置等相关信息,每头奶牛每年大约能够传输200兆的数据,从而让牧场主对喂养的饲料、时机以及用量进行精准掌控。

美国哲学家兼作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把问题解释清楚,就如同问题解决了一半。”杜威的时代跨越了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那时,想要“把问题解释清楚”,人们往往要加入个人观点和道听途说的消息。然而,就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学教授雷蒙德·沃尔芬格所说:“数据就是逸闻的复数形式。”120在我们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了数据,你就没法做出决定。

正因如此,Google的多数会议室都配有两台投影仪。一台用于与其他办公室进行视频会议以及投射会议纪要,另一台用来投射数据。在交流意见和讨论观点时,我们会以公布数据的方式作为会议的开场。我们不希望以“我觉得”这句话来说服他人,而是用“请看数据”这句话来说服他人。

如果你不想让观众因你的幻灯片而昏昏欲睡,凭借数据的力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你参加过的会议中,有多少次会议一开头播放的十几张幻灯片全都被文字堆得满满的,而发言人只是站在那里跟着读?在会议期间表达观点的发言人,不应该把幻灯片当成讲话的依托,而应当把它看作论点的补充材料。幻灯片不应被用来主导会议或论点的走向,而应作为数据的载体,以便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相同的数据。如果数据有误或不切题,那么再花哨的幻灯片也无济于事。数据演示与可视化领域的顶级大师爱德华·塔夫特认为,人们应当在更少的幻灯片中放入更多的数据:“如果能把相关信息列在一旁,那么视觉推理就更高效。数据越翔实,信息就越清晰易懂。”

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总是对此视而不见,所以我们还是要在此提醒大家:最了解数据的人,是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员工,而往往不是管理层。作为领导者,我们要注意不要迷失在无法理解的细节中,而要信赖那些为你工作的人,相信他们会把问题搞明白。举例来说,在做财务决策时,不要关注工商管理硕士和会计师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涨跌比率指标、能效与生产维护管理”,而要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资金和收入等问题上。在进行有关财务的讨论中,埃里克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箴言:“收入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也适用于做技术和产品决策。一次,埃里克与Google一家合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会谈,高管们为了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争论,却迟迟得不出结果。接着,一位待在角落里的年轻Google人站了出来,用几项数据明确了Google的立场。在一场大人物云集的会议上,这位资历最浅的年轻女员工明显是整个会议室中最有洞见的人。最终,她凭着对数据的准确把握主导了会议讨论。

谨防“摇头娃娃”的附和

棒球队在比赛时会给观众分发摇头娃娃。实际上,企业的会议室中也充斥着这些“娃娃”的身影。他们围坐桌前,用几乎相同的步调一味地频频点头。曾任职于Google的美国在线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摇头娃娃的附和”。盲目点头的“摇头娃娃”与那些大家见识过的老好人有所不同,因为一旦踏出会议室的大门,这些“摇头娃娃”便有可能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去实施甚至反对自己刚刚还点头称是的决议。

如果会议上所有人一致点头,这并不意味着大家意见一致,而只是说明你下面坐了一群“摇头娃娃”。许多领导者都想达成“人人都同意”的决策,但他们对于共识的认识,却从本质上出了偏差。请注意,“共识”这个词并没有“一致同意”的意思,也就是说,“共识”并不是指人人都必须同意,而是指共同达成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并围绕决策共同努力。

要想达成最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就需要有异议存在。人们必须在开放的环境里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驳,因为如果不把所有观点都开诚布公地逐一讨论,那么大家只会表里不一地点头称是,一离开会议室便会把自己的表态抛至脑后。这样一来,你其实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因此,要想达成真正的共识,意见的分歧不可少。如果你是负责人,那么请注意,不要在会议一开始就申明自己的立场。你的任务,是抛开大家的职位差异,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领导者在这时明确表态,那么大家就难以各抒己见了。

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如果人人想的都一样,那就是有人没有思考。”如果你招人有方,那好消息是:如果各个级别之间有意见分歧,那就说明你的人员在动脑子思考。以资历最深的管理者为首的创意精英通常会把自己看作企业的主人,而不只是自己特定领域的负责人。因此,即便是对于那些超出自己所管范围的事宜,他们也应该能给出可贵的见解。你应当鼓励这种做法,因为这不仅能在团队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也能为最终做出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数据并不针对个人,因此有利于广开言路。特别要注意那些三缄其口的人,把那些还没发言的人点出来。他们或许因心有顾忌而不愿公开反驳你,或许拥有很棒的想法却不爱抛头露面。抑或,他们当真无话可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压根儿就不该来参加会议。你可以试着抛砖引玉,让大家对反驳上司的感觉有个适应过程。你应该一开始就尽力让可能出现的异议“现形”,因为对于那些在决策截止日期将近时才出现的反对意见,人们会自然偏向于采取排斥态度。

等到大家都表态之后,就可以开始讨论了。每个人都可以加入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达成共识而进行的讨论需要大家秉持包容精神(也就是说,你要鼓励所有有利益关联的人参与进来)、合作精神(即便牺牲少数人或个人的利益,也要争取做出最有利于团队的决策)以及一视同仁的精神(讨论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重要,至少他们可以表现出短暂的阻断行为)。寻找解决方法是最终目的:最好的决策应该是正确的决策,而不是竭力争取大家一致同意而找出的最低标准,也未必是领导人自己的决策。

该响铃时就响铃

如果有一位管理者执掌着决策大局,且此人有权设置决策的最后期限,也有能力在讨论僵持不下时打破僵局,那么,前文中广开言路的决策方式才能见效。但通常而言,信息过多及信息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能争辩几个小时。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往往只能得到乏善可陈的折中妥协。这样的做法带来的机会成本绝对不可小觑,因为比起对同一个决策翻来覆去地修改,创意精英们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超过了一定的度之后,越发缜密的分析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决策也会更好。对于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设立最后期限,进行决策工作,按最后期限完成。这就好像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一样,他们一玩就没完没了,但当上课铃响起时,大家便明白要回去上课了。决策者有权决定课间活动的时间长短,也有权拉响上课铃。

比尔·坎贝尔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他刚刚担任财捷集团首席执行官,听说有一个重要的产品决策迟迟未决。负责这款产品的高管搜集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这位高管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所得的数据仍然无济于事,于是他又下力气挖掘数据。听闻此事之后,比尔下令,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了。他告诉这位高管:“不管你的决策是对是错,赶紧做点实事吧。”

比尔在这件事中所持的态度,用汤姆·彼得斯的话说,就是“贵在行动”。他在《追求卓越》一书中,将“贵在行动”列为他所研究的企业中一种最为常见的特质。不少设计师也认为,采取行动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口号来说,行动的态度与“设计型思考的核心”相差无几。这种态度鼓励人们亲自动手、反复尝试:如果你不确定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尝试,然后加以改进。

然而,一些行为经济学家却认为,偏重行动可能会让人未经周密考虑就草率做出决策,因此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我们认为,这一论点有一定道理。在谈判过程中,埃里克就有一套“PIA”准则,能帮他收到最佳效果。所谓“PIA”,就是要有耐心(patience)、信息(information)以及备选方案(alternatives)。其中,耐心尤其重要:在决心采取行动之前,应该尽可能长时间地静观其变。这一点在商场适用,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在足球中罚点球的时候,一般人会采取事先猜测进球方向并扑球的“行动法”。而实际上,如果守门员在对方射门时什么也不做,扑救成功率反而会翻倍。在这方面,守门员应该学习飞行员的经验,因为在训练中,飞行员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不能轻举妄动,而是要沉着地分析形势,然后再做出判断。

因而,决策者的职责就是准确地拿捏时机。把乐于行动的劲头拿出来,中止没有意义的讨论和分析,让团队行动起来,为实施决策而团结一心。但要注意,不要成为紧迫感的奴隶。在最后一刻来临之前,都要保持灵活变通。

少做决策

有关企业创始人与其招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间闹出的不快,埃里克在刚进公司时早已心中有数。通常,创始人任命一位首席执行官,最终与首席执行官在重要问题上产生分歧,得到董事会支持的一方继续留在公司,另一方卷铺盖走人。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曾任百事可乐总裁的约翰·斯卡利被史蒂夫·乔布斯于1983年聘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两人后来产生了冲突,而斯卡利获得了董事会的支持,并于1985年将乔布斯驱逐出苹果。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埃里克做出决定,拉里和谢尔盖得心应手的事宜就交给他们,而他则集中精力,为企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条件,以确保企业能够高效稳步地前进。这种企业领导“三足鼎立”的情况非常罕见,在2004Google首次公开募股时发布的创始人公开信中,拉里和谢尔盖特地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实际上,这种三位领导者各司其职的方法非常有效。信中提到,埃里克“专门负责管理谷歌副总裁以及销售。谢尔盖主要负责工程以及商业交易。拉里主要负责工程及产品管理”,除此之外,三位领导者应每天开会(这一传统,埃里克在首席执行官任期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坚持着)。信中还说,这样的安排“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我们相互信赖、相互尊重,而且我们三人想法一致”。这一点,尤为重要。

只要三个人在关键问题上能达成共识,这种领导结构就能很好地维持下去。实际上,三个人的确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分歧。但是,这样的三巨头结构偶尔会带来一些棘手的问题。毕竟,当三个个性鲜明的领导者凑在一起的时候,偶尔的意见不合是不可避免的。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埃里克的方法与他平时制定决策的方法大同小异:首先找出问题所在,然后进行商讨,最后设下解决问题的最后期限。除此之外,他往往还有一项准则:将决定权交给两位创始人。

在一家由创始人领导的企业里,首席执行官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的存在,那些想要树立威信的刚上任的新首席执行官更是如此。要放下首席执行官的架子,把做决定的权力交给别人,这虽然困难,却是必修课。总体来说,应由首席执行官制定的决策非常有限。对于产品发布、公司并购以及公共政策等问题,首席执行官理应掌握决定权或起到支配作用。但是在别的问题上,你大可以把决定权交予公司的其他领导者,只有他们出现严重的判断失误才需插手。这么说来,首席执行官或企业高管必须磨炼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判断何时该自己出马、何时该把决策权交给别人。

如果你与埃里克一样,也要与两位积极主动、受人尊敬且头脑聪明的创始人共同运营公司,那么,前文中的技能就更显得重要了。举例来说,在一次产品讨论会上,埃里克、谢尔盖和拉里因为新产品的一项主要功能起了争议。当时与会的成员大约有20位,几分钟的讨论后,埃里克中止了会议,并在当天下午与谢尔盖和拉里聚在一起继续讨论。埃里克发现,两位创始人不仅与他的看法不同,就连他们两人之间也存在分歧。因此埃里克说:好吧,决定权就交给你们俩了,但你们必须在明天把决策拿出来。翌日中午,埃里克来到他们三人在43号楼共用的办公室,问道:“你们两个谁赢了?”两人给出的答案很符合他们一如既往的风格:“其实吧,我们又想出了一个新办法。”事实证明,这个新办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就这样,三人达成了协议。

每天开会

作为创意精英们的领导者,你手中掌握的实权其实少之又少,这一点着实棘手。本章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即便你是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无权独断专行、把你的意愿强加于人。其实,你就不应该多做决策。你的任务,就是分析数据、鼓励讨论、引导大家达成共识,凭借你过人的才识做出决策。

但是,对于公司的日程安排,领导还是可以掌握的。在面对重要决策时,运用领导力召集大家定期开会至关重要。如果决策足够重要,应该每天开会。这样的会议频率,可以让大家明白眼前的决策有多么关键。除此之外,每天开会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大家对上次会议记忆犹新,节省了你重复上次会议内容的时间。这样,你们就有更多时间分析新的数据或观点了。

2002年,在美国在线与Google的谈判过程中,埃里克每天开会的方法派上了大用场。这次谈判是使Google成为这家高人气门户网的搜索及广告引擎。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对于Google可能背上的财务负担,埃里克尤为担心。当时,美国在线平台上有几家广告商尚未在Google平台上打广告,因此,这次协议对于Google而言有着难以估量的战略价值。也就是说,这个机会将把这些广告商带给Google。尽管如此,埃里克仍然觉得,这个负担对于Google这家起步不久的公司而言过于沉重了。

2001年初,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急于与Google签订协议,获取交易收入。双方的谈判由Google销售负责人奥米德·科德斯塔尼主持,他与埃里克一样,也认为我们不该接受美国在线提出的条件。但是拉里和谢尔盖却主张冒险,因为他们一向认为,在与合作伙伴共享收益时,如果企业慷慨大方,便会最终受益。Google的首席法律顾问戴维·德拉蒙德与两位创始人看法相同。董事会觉得,一旦出现资金难以为继的情况,借款就行了,因此也同意他们的看法。意见上的分歧很明显,大家在会议上迟迟没有讨论出结果。因此,埃里克采取了行动。他安排了更多会议,定下了决策的最后期限。接下来的6周里,我们的团队每天下午4点钟都会聚在一起,讨论与美国在线的合作问题。6周之后,大家必须做出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与美国在线结束谈判。

起初,进展并不明显。但是,每天对同一议题不厌其烦地讨论,促使大家对Google广告引擎具体表现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充分分析;除此之外,这几周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合作风险并不像我们原先设想的那么大。我们渐渐发现,这笔交易我们是有能力承担的,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我们不仅在签署合同时基本接受了美国在线的条件,还有超出合同要求的表现。但是,这样的结果,我们在谈判过程中谁也无法预料。凭借对微小细节频繁且缜密的分析,我们才做出了正确决策。这是个事关重大的决策,而当你要做一个关乎企业存亡的决策时,每天开会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你们两边说得都对”

科技人员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总认为,如果我们的论点言之有理、考虑周全,且有真实数据和巧妙分析作为基础,那就自然能够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这并不正确。如果你想改变他人,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学会动之以情。如果企业由创意精英和产品负责人主导,那么他们就必须学会这一点。否则,他们虽然能轻松做出聪明的决策,却往往无法很好地落实决策。

要轻松驾驭这个方法,有一个诀窍。如果在即将结束讨论和做出决策时大家还未达成一致,“你们两边说得都对”这句话就能派上用场了。要从感情上承认一个自己并不同意的决策,人们必须首先感觉到自己的观点不仅得到了倾听,还得到了重视。“你们两边说得都对”这句话让辩论失败的一方明白,他们的论点之中有可取之处。人们喜欢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因此,这句话让对方得到了情感支持。所幸,这句话往往是事实,因为在创意精英组成的团队中,每个人的观点往往都有可取之处。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人的观点不可能错得一无是处。

肯定了辩论败方,阐明了接下来的任务之后,决策者必须让相关人员要么保留异议、服从决定,要么就公开向上级汇报。如果相关人员选择后者,那就必须告知决策者其反对的原因,并说明打算以何种途径、向哪一位上级汇报。公开向上汇报的做法非常有效,应该得到鼓励,因为即便你不汇报,也会有别人向上级反映,而到了那时,反对者往往积怨已深。

每场会议都需要有主人

商议决策时,往往会召开会议。在企业中,开会也许是最令人头疼的事了。人们对开会怨声载道,说开会是浪费时间。实际上,一场安排得当的会议很有助益。这样的会议,是展示数据和观点、讨论问题、制定决策最有效的方式。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安排得当”的会议,而现实中的会议却大多恰恰相反。不言自明:一场组织混乱的会议,既浪费时间,又打击士气。

计算机科学家憎恨低效,因此这几年来,埃里克的团队为会议的组织设置了一套准则,我们认为非常有效。

会议应该有一位决策者或主持。会议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必须有明确的决策者,而这位决策者要对会议负责。两个实力相当的团队之间的会议往往得不出有效的结果,因为双方最终会以妥协收场,而做不到斩钉截铁。因此,应该由一位资深的人担任决策者的角色。

决策者应当亲力亲为。他应该召开会议、保证会议质量、设立会议目标、确定与会人员,以及在可能的前提下至少提前24小时传达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后的48小时内,决策者应该用电子邮件向每位与会者以及任何需要了解会议情况的人传达会议达成的决策以及待办事项。

即便是在信息共享或头脑风暴这种不必制定决策的会议上,也应明确指定会议的主人。主持者应挑选合适的与会者,制定明确的议事日程,还应确保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及时向大家传达待办事项。

会议应该很容易取消。所有的会议都应该设立一个目标,假如会议目标不明确或会议没能达成既定的目标,那么这场会议也许并不必要。决策者需要扪心自问:这场会议真的有用吗?会议是过于频繁还是太过松散?与会者从会议中得到需要的信息了吗?

会议规模应以便于管理为宜。与会者最好不超过8人,10人已算上限。与会的每个人都应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其他人必须要对会议结果有所了解,那么应该把会议结果传达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来当会议的旁听者。会议中如果有旁听者在场,会影响会议质量,还会让大家对畅所欲言有所顾虑。

出席必要的会议。如果你的出席对会议不必要,那就退场,如果你可以在会前婉言谢绝,那就更好了。这一点,在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的会谈上尤其适用。在出席“私密”会谈的时候,我们本打算与客户或合作方派出的某一位高管促膝谈心,却往往会面对满满一屋子的与会者。如果客户觉得有必要把自己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带到会议现场来,我们也不能反对,但我们会对自己一方的出席人数加以控制。一般而言,与会者越少,会议效果越好。

守时很重要。确保会议准时开始、准时结束。会议结束时,留出足够的时间总结会议要点和待办事项。如果你们在预定的时间前达成了会议目标,那就提前结束会议。不要忘了预留出午餐和小憩时间,尊重身处不同时区的人,他们也希望能多花些时间与家人团聚。许多人都忽视了这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因此,在这些地方多花些心思,你就能赢得同事们的拥戴。

开会时就认真开会。同时处理多项事务会让你顾此失彼。如果你在开会时用手提电脑或手机处理与会议内容无关的任务,那么很明显,你的时间还不如花在别处。每个与会者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会议上,而不应为其他任务分心。如果有的人出席的会议太多,连工作任务都无暇完成,那么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为待办任务排出优先顺序,减少出席会议的次数。

在这些规则之中,最后一项实践起来最有挑战性。在小组会议上,虽然我们一再告诫大家关闭电脑,但这话几乎被当成了耳旁风,我们不得不作罢。尽管如此,这还是条好规则!

80%的时间花在80%的收入上

企业领导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1997年,埃里克成为诺勒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他从比尔·盖茨那里得到了一条宝贵的建议:把80%的时间花在80%的收入上。

这条忠告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出乎意料的困难。NetWare软件套件是诺勒的核心业务,可通过局域网实现个人电脑与工作站之间的连接。但是埃里克和他的团队却一心想要开发一款新产品(也就是NetWare目录服务,简称NDS),为包括用户、用户群、打印机、工作站在内的网络资源提供一个管理中心及存取点。随着网络资源的激增,这款目录服务的成长潜力突出,埃里克和他的团队自然想在目录服务上投入更多精力。

管理团队往往会低估一款新产品上市后多长时间才能赢利。光鲜亮丽的新业务虽然可能比老旧无趣的核心业务有趣许多,但企业赢利还要靠核心业务。如果分不清孰重孰轻,企业就可能会因这个错误一蹶不振。虽然当时埃里克觉得自己听从了比尔·盖茨的建议,但回头看来,他意识到自己应把更多时间专注于诺勒的核心业务。也就是说,必须把注意力和热情都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Facebook潜在风险: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大减

作者  |  2018-03-11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在被欧盟施压反垄断调查,前高管曝光恶意算法文化后,麻烦缠身的facebook又面临重大问题:平均用户停留时间下降24%。

据tradesmax报道:

12月份的新数字表明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最新数据显示,Facebook核心平台用户停留时间下降18%,这与前一个月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数据公司Pivotal分析,这表明用户平均停留时间下降24%。instagram用户参与人数也表现不尽人意。 尽管facebook总用户时间上涨,但用户群体上升的幅度更大,这意味着单位用户平均时间停留时间下降了9%。

有分析认为造成用户参与度降低的原因,是facebook改变了算法。

面对假新闻泛滥,监管改革的压力,从去年12月开始facebook更改了算法,社交巨头把家人和好友的消息流,置于推广信息和广告消息上方。

对冲基金OceanSquare Asset Management 分析师Ed Dowd认为,“监管层的战鼓将对facebook股价造成下行压力。”

Dowd认为:“facebook雇用了 14,000人,负责’社区安全’来阻止“假新闻。到2018年年底这个数字可能将上升到20,000人。2017年facebook的opex/capex(运营支出/资本支出)比为37%,而预计到 2018年这个数字将上涨到45-60%,这将是非常荒谬的。”

面对负面打击,最新监管文件显示,近期一些facebook高管正在抛售股票。 

作为其预先安排的交易计划的一部分,副总裁David Fischer本月兑换了一些限制性股票单位,并出售了数千股股票,其中包括本周约18,000股股票。

其他兑换股票的,还包括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首席财务官David Wehner,董事Kenneth Chenault,首席技术官Michael Schroepfer。

 

英伟达和AMD的区块链前景

作者  |  2018-03-09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美国半导体公司AMD季度收益惊人,使芯片销售成为区块链技术提供商的焦点。区块链作为一种数字分类账,已经超越了加密货币迎来爆炸式增长。

  区块链是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的技术,加密货币矿商使用快速图形处理单元(GPU)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并获得新数字货币作为奖励。

  AMD和英伟达将于下周公布财报,这两家公司都出售GPU,它们可能会在价格上涨时获得重大收益。分析师预计,随着全球更多公司宣布进入比特币行业或区块链技术的计划,这两家公司的销售额将进一步增长。

  投资者对未来感到兴奋。AMD股价周三上涨约6%,而英伟达NVDA的股价上涨3%

  2017年,颇受欢迎的比特币的价格飙升逾1300个百分点,吸引了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来使用比特币,推高了对GPU的需求。

  过去,AMD和英伟达试图降低对加密货币潜在收入增长的预期,但分析人士认为,区块链的闸门已然开启。

  Stifel分析师Kevin Cassidy表示:"我们认为区块链更大范畴是一个可持续的GPU市场,它最终会成为区块链应用的特定应用芯片ASIC"

  “我们认为,AMD和英伟达都有可能从中获益,至少也会从为ASIC提供知识产权中获益。”

  尽管区块链最广为人知的是作为支撑比特币的系统,但越来越多的行业使用它来提高安全性或业务效率,比如戴比尔斯(De Beers)利用区块链技术来验证钻石真伪。

  瑞士信贷分析师John Pitzer称,"尽管有些人会认为加密技术的好处应该打个折扣,但我们认为,区块链的可持续性比大多数技术都要高。"

  Pitzer估计,AMD2017年向区块链公司出售了约3.2亿美元的芯片,但这只占AMD公司全年营收(超过50亿美元)的一小部分。

  AMD首席执行官Lisa Su在周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虽然区块链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强,并且充满活力的市场,但AMD12月份增长势头强劲,而且这种势头持续进入了今年第一季度。

  AMD最大的竞争对手英伟达将于510日公布第四季度财报,该公司10月份公布的季度营收超过了1亿美元

 

Alarm.com美国智能家居公司ALRM

作者  |  2018-03-03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Alarm

作为一个处于培育期的新兴行业,Strategy Analytics预测2017-2022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从900亿美元增长至1580亿美元,前景颇为可观。

2000年成立的智能家居公司Alarm.com(NASDAQ :ALRM,以下简称Alarm)身处智能家居最为成熟的北美市场。2015年6月,Alarm作为第一家智能家居公司登陆纳斯达克,最新市值18亿美元。

从智能安防切入,打造智能家居系统

Alarm最早诞生于MicroStrategy研发部门的研究项目,成立初衷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于安防领域,改造传统的单机版家庭安防系统。2003年,Alarm成功推出美国首个家庭无线交互安防系统。

2009年,Alarm被ABS Capital、Equis Capital及Stephen Trundle(CEO)以2270万美元收购,2012年Technology Crossover Ventures投资1.36亿美元并成为最大股东。

 

经过17年的发展,Alarm产品体系从安防类系统延伸至能源管理、家庭自动化等领域,逐步成为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产品销售层面,Alarm并不直接2C,而是依托ADT Pulse等成熟的家庭安防服务商入户渠道。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Alarm以北美市场为立足点,通过7000多家服务商,为29个国家、超过500万单栋住宅及零售业、餐厅等中小物业提供智能家居系统服务。

 

持续收购,一举三得

在Alarm发展过程中,收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为了完善产品体系,Alarm采取的重要举措是收购。为充实智能家居模块功能,Alarm收购了EnergyHub和Horizon Analog,以加强能源管理领域产品。再比如,Alarm通过收购Secure-i,顺利将客群从家庭扩展到中小商业物业。

其次,Alarm也借助收购了扩大服务商覆盖面,并且加强了与服务商的合作深度。比如近期收购的Connect,同样以智能安防系统为主要业务,但其背后的服务商是第一大安防入户渠道ADT Pulse。通过收购Connect,Alarm进入了ADT Pulse供应商体系。2015年,Alarm收购了以CRM为主营业务的Security Trax。通过为服务商提供CRM系统,Alarm增强了与服务商之间的绑定关系。

第三,Alarm通过收购进入上游硬件生产环节。2017年,Alarm连续收购ObjectVideo以及Piper两家公司。ObjectVideo为智能硬件厂商提供视频分析和计算机视觉的技术服务。Piper是集智能语音安防监控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为一身的公司。

用户订阅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Alarm的产品体系围绕终端用户和渠道服务商展开。服务终端用户,目前主要为住宅及商业物业提供安防、能源管理等智能家居系统及部分硬件产品。终端用户每月向服务商支付订阅服务费用,再由服务商结算给Alarm。

针对渠道服务商,主要为服务商提供远程安装、客户管理等业务管理软件。Alarm为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会收取少量费用,但核心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绑定服务商。

 

伴随用户增长及服务范围扩充,Alarm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不到4000万美元增长至2017年超过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近37%。其中,用户订阅服务占比超过60%。

 

智能安防领域先发优势明显

和中国市场不同,安防系统是美国家庭的刚需。因此,Alarm最早是从安防系统的智能化切入智能家居领域。

由于枪支私有化、恐怖事件频发等社会问题,美国家庭对于住宅安防系统的重视程度高。2016年Business Insider调查发现,41%家庭认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安防。交互安防系统的使用也成为大多数家庭入门智能家居的第一步。

相比传统安防系统,智能安防系统安装简单,并且支持远程监控等功能。少量前期服务费+每月订阅费的收费方式大大降低了消费门槛,逐渐被美国家庭所接受。Parks Associates预测2016-2021年北美拥有智能安防的家庭将从800万户增至1600万户,占拥有安防系统的家庭比例从36%增至62%。智能安防的渗透率提升,为Alarm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

作为最早推出智能安防系统的公司,Alarm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拥有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不光体现在产品性能和体验上,更重要的优势体现在多年的服务商渠道积累上。

Alarm目前合作了超过7,000家安防服务商,接近全美服务商的一半。前十大安防服务商中,有3家是Alarm的客户。如此庞大的服务商数量,令竞争对手无法短期超越。截至目前,Alarm已经服务了近500万用户,而且续约率极高,稳定在90%左右。全美拥有安防系统的家庭约2300万,Alarm市占率约20%,优势明显。

从美国安防行业来看,安防服务商集中度相当高,前十名市占率近70%,其中Alarm已经与ADT Pulse、Vivint、MONI达成合作关系。

 

与头部公司达成合作,有助于Alarm获得稳定的客源,尤其是依靠收购Connect而获得的新服务商客户ADT Pulse。ADT Pulse是美国最大的互动安防服务商,拥有超过140年的历史,品牌优势明显,市场份额20%。

从Alarm战略看,服务商将是公司长期的入户渠道。除了安防服务商, Alarm还会与暖风系统经销商、物业等公司进行合作,从其他入户渠道获取终端用户。

被下游服务商扼住喉咙

从产业链看,Alarm处于智能家居中游,面对下游的服务商话语权很弱。

2015年,Alarm订阅服务的客单价约在4.5美元/月,是最近几年的峰值。对比下游服务商Vivint,其披露的用户订阅服务客单价基本保持在50美元/月以上。相比之下,Alarm的客单价不及Vivint十分之一。

 

(1、仅授权使用底层平台的服务商用户不纳入Alarm计算范围内,因此实际订阅服务客单价应比表内数据更低;2、2012/2013年缺乏数据,2016年8月由于更换了即将并购的Connect与ADT pulse的服务协议导致用户数量急增,不做比较)

而且,美国安防服务商领域集中度很高,导致Alarm也严重依赖头部客户,进一步削弱了公司面对下游服务商的话语权。Alarm合作的前十大服务商收入贡献几乎每年都超过60%,导致Alarm议价能力弱,客单价提升缓慢。

与此同时,实力强大的安防服务商可以通过弥补IT研发实力,转型成为智能家居服务商,从而减少了对Alarm的服务采购。如第二大安防服务商Vivint, 2013年底与Alarm签订的合约中规定,只使用Alarm底层平台而不使用其应用服务,导致Alarm客单价降低。

数据价值尚未体现

在服务终端用户时,Alarm积累了大量智能家居使用行为数据。但从目前进展来看,这部分数据的变现价值尚不明确,商业化进程还需进一步探索。而且Alarm也并没有清晰的大数据战略。短期内,Alarm无法摆脱对于服务商的高度依赖。

为了提升客单价,Alarm主要从扩大终端用户客群、增加中小服务商数量以及增加服务品类三方面入手。

1、增加高客单价的物业,比如商业、旅游住宅等终端用户比例。目前Alarm收入中,物业类终端用户收入占比不到2%,提升空间大。

2、增加中小服务商数量。相对于大型服务商,Alarm面对中小服务商定价权更强,有助于客单价的提升。但安防服务商行业集中度过高,Alarm新增的中小服务商更多从暖通等低集中度领域入手。

3、业务延伸,一方面体现在产品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体现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产品功能扩充,是Alarm近几年订阅服务客单价提升的主要推动力。2010-2015年,随着能源管理等解决方案的丰富,客单价增幅近70%。

产业链延伸方面,下游服务商领域竞争充分,品牌壁垒高,Alarm切入困难。上游硬件部分,传感器已经有2GiG、霍尼韦尔等老牌厂商存在,Alarm的机会主要在于由智能家居带来的部分硬件技术创新。

综合来看,智能安防渗透率提升带来的终端用户规模增长,是Alarm最大的想象空间。但客单价受产业链话语权影响,难以快速提升。而且,未来公司将面临大型服务商的正面竞争。

毛利率稳步上升

随着智能家居系统服务品类的不断增加,Alarm订阅服务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订阅服务已经超过硬件及其他服务,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两者比例目前在2:1左右。

业务结构的变化主要影响Alarm毛利率。硬件部分毛利率低,2017年已经跌至21%。订阅服务属于SaaS,毛利率高,2017年升至83%。随着订阅服务占比继续提升,Alarm毛利率依然有上升空间。

 

2018年营业利润翻番

根据上文分析,Alarm收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终端用户数量增长,客单价提升贡献的增速有限。预计,2018年Alarm营业收入超过4亿美元。毛利率由于订阅服务占比提升,而微升至66%左右。

成本层面,Alarm主要下降空间来自管理成本的摊薄。由于对于服务商的高依赖,Alarm的销售费用没有下降空间。研发是Alarm发展基石,研发费用也会持续保持在相当水平。预计,公司2018年净利润在4.2-6千万美元,给予PE倍数30-35,估值在15-18亿美元,当前市值处于合理区间。

 

智能家居商业变现有待探索

反观国内市场,国内智能家居渗透率低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家庭用户的安防需求不如北美家庭强烈。国内安防需求更多来自政府以及企业,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等。在智能家居消费端,缺乏需求引爆点。

国内智能家居主要有两种切入方式。一种是通过智能单品销售,如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等。另一种是出现在新房购买及房屋装修场景,为用户提供整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在第一种场景中,国内公司是以销售硬件为主,而非像Alarm一样提供订阅服务获取收入。比如海尔U-home、小米、南京物联等公司以自建生态的模式建立智能家居平台,并搭配智能硬件一起销售。

在第二种场景中,欧瑞博、新柏石(871534)、乐居智能这类系统集成商通过与地产和家装公司等入户渠道达成合作,直接将整套智能家居系统植入,并通过后期单品的销售提升用户价值。

与Alarm一样,国内智能家居公司也在大量积累用户数据,但商业变现渠道主要通过硬件销售,未来商业空间还有待探索。

 

 

OTC Markets 是什么

作者  |  2018-02-28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OTC Markets 是指Over-The-Counter,美国金融场外证券市场,分为三个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和风险信息:OTCQX, OTCQB 和 Pink

 

美国股票市场分多种层次,全国市场有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纳斯达克(NASDAQ)、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OTC证券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在OTC交易的证券包括全国性、地区性发行的股票和国外发行的股票、权证、基金单位、美国存托凭证(ADRs)和直接私募计划(DPPs)。 OTC的管理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负责,是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全世界广义的比较有影响的OTC市场包括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场外证券交易行情公告榜(OTC Markets)、粉红单(Pink Sheets);英国的替代投资市场(AIM);法国店头市场(CMF)、巴黎新兴市场(New Market);韩国店头市场等。美国庞大的OTC市场交易的证券数量约占全美证券交易量的四分之三,是世界上最大的OTC股票证券交易市场。

 

比如这只妖股就出现在OTC市场,代号 HCMC

2021-02-09 HCMC

 

 

另外有些低价股,就出现在纳斯达克交易市场:https://mp.weixin.qq.com/

 

一、OTC股票交易:

OTC“Over-The-Counter”)股票交易系统主要分为OTC MarketsOTCBB交易系统。其中OTC MarketsOTC市场集团(OTC Markets Group)提供。2012OTC市场集团与EDGAR在线合作推出OTC基本数据服务(OTCFundamentalDataService),通过EDGAR在线的I-Metrix专业平台以XBRL格式提供OTC市场集团挂牌公司的数据集,投资者也可以通过OTC Markets网站、雅虎财经获取这些数据集。

OTC Markets本质上已经成为为所有OTC股票提供电子报价的系统。投资者即可以通过传统的又可以通过在线的股票经纪账户买卖在OTC Markets平台上交易的股票。目前,OTC Markets已经取代OTCBB市场,成为美国最大的OTC证券交易市场。

二、OTC市场分级:

为了更好地服务投资者,OTCMarkets依据OTC市场按照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公司质量标准以及向投资者揭示可供交易证券所披露的财务报表和公司信息的水平与质量建立起了多层次市场结构。OTC交易市场主要由公告板市场”(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 “粉单市场”(Pink Sheets)和两个市场组成。

公告板市场包括可信任市场”(OTCQX)注册市场”(OTCQB)、的挂牌公司全部是在SEC登记注册的公众公司,履行与上市公司相同的持续信息披露义务,是一个受到全美证券经销商协会监管的市场。而粉单市场包括透明市场”(TRANSPARANT)问题市场”(DISTRESSED)灰色市场”(GREY)有毒市场”(TOXIC)的挂牌公司不仅有公众公司,也有不按照《证券交易法》进行持续信息披露的非公众公司。这四个子市场统一称为粉单市场

三、OTC市场监管:

第一层:OTCQX市场也是OTC股票中最高层级的OTC股票交易市场。在OTCQX交易的证券除了满足相应的标准外,必须按照美国标准会计制度(GAAP)向SEC或美国银行或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最新财务报告。披露年度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和年度信息等内容,但不需要符合SEC的第404条规定,在OTC市场公司中,OTCQX对交易证券的财务与信息披露要求最高。投资者可以在</SPAN www.otcqx.com www.otcmarkets.com 上查看公司当前公布的财务咨讯以及即时二级报价。

第二层:OTCQB市场是介于OTCQXOTC粉单市场之间的层级市场,同OTCQX一样,在OTCQB交易的证券也需要按照美国标准会计制度(GAAP)向SEC或美国银行或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最新财务报告。但OTCQB对交易证券没有相应的财务或定性要求。

第三层级,OTC粉单市场。是美国境内唯一不要求报价证券提交财务报告的公开交易市场OTC粉单市场又分为当前信息、有限信息、没有信息等三个层级市场。包括透明市场”(TRANSPARANT)问题市场”(DISTRESSED)灰色市场”(GREY)有毒市场”(TOXIC)

 

四、交易方式

OTCMarkets利用OTCLink平台,采用做市商制度。其交易制度不同国内A股市场于撮合竞价交易模式。在OTCLink平台,提供证券报价与电子信息传输服务。约有150个做市商负责对近1万只左右OTC证券报价。单个做市商之间相互交易,而非通过集中的交易所。目前Robinhood不支持OTC 交易,只有Td Ameritrade支持

关注我们公众号获得实时美股重磅资讯

TradesMax 2021

五、OTC升级转板

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规定,OTC股票企业满足下列条件可向NASD提出申请升入NYSENASDAQAMEX交易所:同时转板这一方式是许多企业在美国主板上市的重要途径,过去几年大约每年25%的主板新上市公司是OTC转板而来的简略说明转板纳斯达克的条件:(1)企业的净资产达到500万美元或年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元或市值达5000万美元;

(2)流通股达100万股;

(3)90个交易日内最低股价为4美元/5美元;

(4)

东超过300/400

(5)3个以上的做市商等。

六、OTC市场特点:

近年来,不少有上市融资需求的企业如美国微软、思科、比克电池、北大科兴生物、沈阳天威药厂等大量国内外企业,都是通过OTC市场发行股票,经过一年的市场培育,再申请转板的。从这些成功案的例不难看出,OTC市场确实是一条时间短、成本小、风险低的上市方式。

这也反映了美国股票市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可以为不同的企业发行不同类型的有价证券,以可以满足不同规模和不同背景企业的多样化融资要求。而决定企业能否最终与三大股票市场修成正果,归根结底是企业自身的质地。只有那些真正想把产品做好、努力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具备全球竞争意识的企业,才可能融入国际资本的大舞台,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能力充分利用美国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成为全球化的优质企业。

七、 OTC市场近几年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在这个市场上融资的中国企业融资金额越来越大,十年前年OTC市场是一个小企业上市的地方,融小钱,几百万美金、一千万美金,两千万美金就已很多了,但近年动不动就是四千万美金、五千万美金、六千万美金,五千万美金以上在美国是巨额融资,五百万或一千万美金才是小额融资,以前OTC市场真的是小市场、小资金,但近几年融资金额越来越大。

第二个趋势:近几年从OTC转到主板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前几年只是零星几个,而近几年几乎是一批一批的转;

第三个趋势:在OTC市场上市挂牌的中国企业的质量越来越好,原来是哪儿都去不了才去OTC,现在是非常好的企业也通过OTC上市转入主板市场;

第四个趋势APO越来越多,十年前都是先买壳,过半年、一年、两年再融资,现在的趋势是买壳和融资同步做,APO越来越多

 

八、部分国内OTC上市企业成功转板的升级案例:

 

最知名的当然要数腾讯网,美股代号TCEHY点击分析 tradesmax.com/component/k2/item/3900-qq

http://www.qq.com/

 

(1) 比克电池(股票代码:CBBT.OB)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5121日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 在市盈率近11.7倍,2006531日获批准升入美国纳斯达克交易市场

(2) 杨凌博迪森(Bodisen Biotech Inc)(股票代码:BBC)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431日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 在市盈率近19倍时以每股$4.8美元价格进行了首期融资,.2005826日获批准升入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

(3)飞鹤乳业(American Dairy Inc)(股票代码:ADIY)

上市进程: 公司2002年以30万美元收购了OTCBB上市公司Lazarus Industries Inc88%的股份,通过缩股及定向增发后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公司更名为American Dairy Inc.2003年通过私募融资300万美元。

20054月转升美国的全球最大全電子交易所Archipelago Exchange(SM)

(4)科兴生物(Sinovac Biotech Ltd)(股票代码:SVA)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311月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200412月获批准升入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

(5)中国节能技术(德勤电工)(China Energy Savings Technology Inc )(股票代码:CESV)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3825日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2005418日获批准升入纳斯达克全国市场(NASDAQ)

(6)天狮生化(Tiens Biotech Group USA Inc)(股票代码:TBV)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310月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20054月获批准升入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

(7)沈阳生化(爱生药业)(AXM Pharma Inc)(股票代码:AXJ)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34月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200410月获批准升入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

(8)东方信联(Telestone Technologies Corp)(股票代码:TST)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4826日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2005517日获批准升入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

(9)三乐源集团(American Orientl Bio)(股票代码:AOBO)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35月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2005718日获批准升入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

(10)深圳科通(Comtech Group Inc)(股票代码:COGO)

上市进程: 公司于20046月完成了与Trient Rowan Group公司的反向收购后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交易, 20053月获批准升入纳斯达克(NASDAQ)全国市场上市交易.

目前在OTC市场交易的知名企业,难道他们全都是骗子吗?答案显而易见

(1)汇丰银行(股票代码:HBCYF)

(2)LV路易威登(股票代码:LVMHF)

(3)中国银行(股票代码:BACHF)

(4)中国建设银行(股票代码:CICHY)

(5)新鸿基地产(股票代码:CICHF)

(6)中国农业银行(股票代码:ACGBY)

(7)中国工商银行((股票代码:IDCBF)

(8)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AICAF

 

巴菲特是如何靠纪律战胜市场的?

作者  |  2018-02-26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日前,巴菲特发布了 2018 年《致股东信》,信中显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上一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35%。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市值已逼近 5000 亿美元,股价超过 300000 美元/ —— 这比 1962 7.5 美元/股的价格足足翻了 40000 多倍。

巴菲特成功的商业帝国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用巴菲特在信中引用的一句诗也许能说明,它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如果》: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are losing theirs……Yours i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that’s in it.

如果所有人都失去理智,你仍能保持头脑清醒,你将拥有整个世界。

1

2011 年的一次印度访谈中,观众向巴菲特提问:「你是一位极其聪明的人,同时,你在投资决定上又严守纪律。是什么使沃伦 · 巴菲特成为伟大的投资者,是智慧还是纪律?」

巴菲特如是回答:「我要告诉你的好消息是,成为伟大的投资者,你不必有惊人的智商。如果你 IQ 高达 160,卖给别人 30 点吧,因为在投资上你不需要那么聪明。你需要的是正确的「气质」,你要有能力让自己不受他人看法左右。」

哦,终于明白了,这种让自己不受他人看法左右的「气质」,才是巴菲特成功的关键,而这种「气质」,正是认知科学中的「第 3 种智力」。

1995 年,教育学家 David Perkins 提出了真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有 3 大类: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

神经智力高的人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聪明人、智商高的人。这种智力以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主要衡量目标,受基因的影响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较高。

这类人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比如 22 岁就当选国王学院院士的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36 岁发表了奠定现代物理学的理论 —— 广义相对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 44 岁提出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的艾萨克·牛顿

与天生的神经智力不同,经验智力是在不同领域长时间学习、长时间经验积累才能形成的技能体系或知识体系支撑的能力。这类人往往以某种技能见长,比如近年来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三大料理之神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和「鳗鱼之神」金本兼次郎,他们皆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某一件事才练就出精妙绝伦的技艺。

2

反省智力,是指运用理性和各种认知策略使自己准确决策的能力。巴菲特就是这「第 3 种智力」的典型代表。

他既没有提出震惊世界的经济学理论,也没有某种坚持十年磨练出工匠技能,他只是非常理性,不管别人看法如何,始终坚持合理运用信息做出最优决策。

巴菲特是如何运用反省智力抵达理性的呢?

答案是:1)策略;2)积极态度;3)自我监控和管理。

策略是做事和思考的方法。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一上来就埋头猛干;而有的人则会先咨询前辈或搜索一下别人是否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避免重复造轮子。

积极是面对挫折时的韧性。事情发展过程中总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如果一遇挫折就放弃或者看到短期损失就撤出,那么必然成不了大事。

自我监控和管理则是根据外部的情境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你必须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与目标相匹配,知道自己处于事业的哪个阶段以及怎么样调控时间。

这三种能力巴菲特全部具有:他足够理性,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受媒体和舆论的影响;他清楚自己能力的优缺点和局限性,不投资看不懂的行业;他有极强的韧性和抗挫折能力,所以才会说:

我们发现投资方面的回报,短期内的其实根本不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承担很多这方面的损失。我们并不是很执著于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更看重内在价值。」

3

所幸「第 3 种智力」并非天生,也不需要几十年苦练才能掌握,如果你想提升「第 3 种智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学习使用不同策略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思考方式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面对一个项目,你可以这样思考:

这个项目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几个事项,每个事项又分哪几个关键的节点……

或者,你也可以这样思考;

这个项目的形态和市面上哪种已经有的东西类似?别的行业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我是否可以学习模仿迁移?……

用第一种方法思考,你可以「不重不漏」地拆分下去,一直拆分到最小行动,这样按部就班即可完成任务。常规任务和大型协作项目(如开发一款软件)用这种方式大多可以得到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如果遇到非常规任务或没人知道如何拆分时,使用第二种思考方法则更为合适。比如你所在的公司要策划一个线下展览,这是行业首创,并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这时就不适合根据想象去拆分任务,而应该去看看那些经常做线下展览的行业 —— 如艺术或汽车行业是如何策划的。

二、保持积极态度,正视人生短期挫折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埃朗·兰格在《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提出三点建议:

$1§  乐于接受新讯息:保持思维开放,接受新信息,绝不自我设限;

$1§  采用多重视角:学会利用不同视角和场景看问题,增强认知技巧,破除各种思维障碍;

$1§  控制背景:使用现有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消除明天的困难,而不困于昨天的经验。

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别人也曾遇到过;10 年前认为是「天塌了」的大事,今天看来完全不值一提;事物发展总和预期不太一样,即便你考虑到这一点也不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遇到问题时,不妨接受现实,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拘泥于思维定式,相信自己,不因短期挫折而动摇;资源有限时不钻牛角尖,使用替代解决方案。这样思考,人生会更加积极。

三、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帮助自己认清自我和现实

认知科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认清自我和现实可以从学习以下知识开始:

1)概率推理:如明白基线概率;

2) 决策科学知识:如明白决策偏好;

3)科学推理知识:如明白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会区分相关与因果的不同等;

4)逻辑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的规则:如明白证伪、证据的不同层级、个人经验作为证据的不足等;

5)经济思维:如明白什么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什么是指数增长。

一个赌徒如果明白什么是「独立随机事件」,也许就不再抱有「已经输了这么多次,这次总该赢了吧?」的侥幸心理;一个人如果明白什么叫「沉没成本」,也许就不再纠结于「反正已经花了钱,再烂的片子我也得看完」的心态。

小结

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持有积极态度、掌握多种知识,这些正是巴菲特通过学习掌握的「第 3 种智力」—— 反省智力。

如同龟兔赛跑一样,胜利往往是策略、思维和韧劲等素质综合比拼的结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持有「不放弃,持续学习」的信念,相信你也可以拥有「第 3 种智力」,成为下一个巴菲特。

如何做空美股

作者  |  2018-02-16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1.做空美股的原理:

你预计一个股票会从现在的20美金,跌到10美金,而你并不持有该股,于是,你向你的证券商借来500股,瞬间用20美金卖出,你需要向证券商支付500X 20美金=10000美金的保证金。

当该股果真跌到10美金,你就可以用那保证金买回500股,花10美金X 500=5000美金,并把股数归还证券商,你的盈利部分就是10000-5000=5000美金

 

2.做空的具体操作:

在美股第一证券交易页面,类型选择做空(Sell Short), 之后输入代号,股数,做空的价格,点击确认就完成了。

sell short

当做空成功后,想了结这交易,在交易类型选择卖空回补(buy to cover),之后输入代号,股数,要回补时买入的价格,点击确认后完成。

 

3.做空的股息:

  你是做空的投资者,你是无法获得任何该公司股息。反之,你需要支付股息给买你股票的投资者,举例:公司固定派股息日,你账户会自动扣除股息20美分,等同于你亏了20美分,同时你会发现,该股的价格在当天会因为股息下跌20美分,你是做空着,因此你获利20美分,一亏一盈,刚好互相抵消,你不赚不赔。美股分析师微信号 investMAX

 

4.做空的风险:

       上面的例子,20美金做空后,如果该公司被高价收购,隔天一开盘就到了60美金,你付的保证金10000美金不够买回500股交还给证券商,但证券商将会催你增加资金20000,或证券商直接回补你做空仓位500股,然后在你账户显示欠债20000美金。

相反,买人一个股票,价格跌到零,你亏损最大值也就是10000美金,100%的幅度,而做空的亏损值是无上限的,以上例子就亏损了300%。特别是一些医疗生物类股,一觉醒来,公布重大事件,股价暴涨暴跌200% 也时常发生。

 

5.其他的做空策略:

     除了直接做空,你还可以买人看跌期权 Buy Put 来赚钱,或者卖出看涨期权 Sell Call 来赚取权利金。通常,证券商要求你拥有了该股才允许你卖出看涨期权。更多复杂的期权交易策略请看一下链接。http://www.tradesmax.com/classes 美股分析师微信号 MaxFund

MaxFund2 

美股投资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Smart Money重仓买苹果看涨期权,两天赚250%

作者  |  2018-02-14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苹果(AAPL)经历大回调到150美金支撑位置后,大基金大量买入苹果看涨期权,

AAPL 2018-02-14

我们的期权大数据显示,苹果的看涨期权单日成交金额高达20亿美金

完整列表 tradesmax.com/component/k2/item/3850-option

AAPL option 2018-02-14

 

到了2-14-2018 165美金的期权已经暴涨近300%,想学期权交易的,可以加我微 meigu88

weixin New analyst

 

如何应对美股暴跌

作者  |  2018-02-08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巴菲特:股价终会反映公司内在价值

美股投资网引用巴菲特的话,“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慌”

“股神”巴菲特99%的财富都来自于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

公司股票的价值,因此一旦遇到股市普遍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也很可能不能幸免。那么,身处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的巴菲特又有哪些反应?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暴跌那一刻,可能巴菲特是整个美国唯一没有时时关注正在崩溃的股市的人。

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行情机,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安安静静呆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报纸,看上市公司的年报。

过了两天,有记者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得太高了。

巴菲特没有恐慌地四处打听消息,也没有恐慌地抛售股票,面对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面对他持有的重仓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静。原因很简单:

坚信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只是一时的,最终会过去,会恢复正常,所持股公司的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

https://www.tradesmax.com/

 

彼得·林奇:暴跌是赚大钱的好机会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当时,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彼得·林奇和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赎回,林奇不得不把股票都卖了。

过了一年多,彼得·林奇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害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还没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之后,彼得·林奇继续经历过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绩效。其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不要因恐慌而全部贱价抛出股票。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198710月的行情让人感到惊恐不安,但没必要在这一天或第二天把股票抛出。当年11月份,股市开始稳步上扬。到19886月,市场已经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

第三,要敢于低价买入好公司股票。暴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

 

菲利普·费雪:不要过快买入陌生的股票

投资时机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当投资者在不确定时机时,就选择对冲。粗略估计,美国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的资金有65%~68%,投入到其真正看中的4只股票上面,剩下的大约20%~25%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其余的资金会放到有前途的5只票上。

费雪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并不急于买入。“在一个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中,不要过快地买入那些不熟悉的股票。”

 

吉姆·罗杰斯:买其所值,卖其疯狂

华尔街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曾指出,应该耐心等待好时机,赚了钱获利了结,然后等待下一次机会。如此,才可以战胜别人。

市场走势时常会呈现长期的低迷不振,为了避免使资金陷入一潭死水的市场中,投资者应该等待能够改变市场走势的催化因素出现。买其所值,卖其疯狂。

 

杰里米·格兰桑:投资者要耐心等待好牌

全球最佳投资策略师——杰里米·格兰桑建议:

第一,要相信历史。

历史是会不断重复的,如果忘记这条会处于危险境地。所有泡沫都将会破灭,所有的投资疯狂也将会烟消云散。投资者的任务是要在市场波动中生存下去。

第二,不要做借款人,也不要做贷款人。

如果投资者贷款来投资,它会干扰投资能力。不使用杠杆的投资组合不会被斩仓,而使用杠杆的投资,则会面临这种风险。

杠杆会使得投资者自身的耐心受损。它虽然暂时会增加投资者的回报,但最终会被它突然摧毁。

第三,不要把所有的资产都放在一条船上。

将投资配置在几个不同的领域,而且尽量多一些,这可以增加投资组合的韧性,增强承受冲击的能力。显然,当投资标的众多,而且各不相同,投资者就越可能在其主要资产下跌的关键时期生存下来。

第四,要有耐心,并且专注长远。

投资者要耐心等待好牌。如果等待的时间足够长,市场价格可能会变得非常便宜,这就是投资者投资的安全边际。

第五,要远离人群,只注重价值。

抵御人群鼓动的最好办法,是关注自己计算的个股的内在价值,或找一个可靠价值测量来源(不时检查他们的计算结果)。然后,如崇拜英雄般地崇拜这些价值,并尝试忽略一切。

记住,那些能为投资者避免悲痛,并赚钱的伟大机会,从数字上看是非常明显的:

相比长期美国股市平均市盈率 15倍,1929年市场见顶时市盈率为 21倍,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标准普尔500的市盈率为 35倍!相反,在1982年的股市低点时,市盈率是 8倍。这并不复杂。

第六,要对自我要真实。作为个人投资者,必须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耐心等待,并忽视群体的诱惑,很可能会获胜。投资者必须精确地知道其忍耐阈值。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XIV和 SVXY 是什么,怎么计算出来

作者  |  2018-02-08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从昨天 (26) 到今天 (27) ,很多投资的人都被XIVSVXY的消息刷屏了。各种谣言也是满天飞,什么瑞士信贷一天亏了5个多亿啊,明天XIV就被清盘啦。

 

XIV的本质是什么

XIVExchange trade note (ETN)。说到底,exchange traded note是公司债,和那些每半年付次利息,如果到期时发行方没有倒闭就还本的公司债,本质上是一样的:发行方(也就是融资的一方,XIV的发行方是Credit Suisse瑞士信贷)出一个offering document (募资文件),里面写清楚明白:只要发行方不倒闭,在不同的scenario下,发行方会给投资人什么样的回报。

所以,说到底,ETN个公司债。而且和普通公司债一样,是一种senior unsecured debt

 

senior unsecured”是什么意思呢?

Senior是指在capital structure的位置。在senior debt之后赔付的有junior debt, preferred equity, common equity等等。所以说,就算发行方倒闭,senior debt在清算环节还是非常优先的。相对应的,common equity,也就是股票,在公司倒闭情况下,是第一要被亏光光wipe out的。

Unsecured,是指没有抵押物。相对应而言,secured就是指有抵押物的贷款,比如房贷,在还清之前,房产证是押在银行的。大多数公司债都是unsecured,就是说没有抵押物,公司靠自己的信誉来融资,类似于拍拍胸脯说我到期肯定还。那没有抵押物空口画大饼的借债,大家为什么这么买账呢?因为能够发行unsecured debt的,通常都是些大公司啦。苹果啊,高盛啊,GE啊,等等。

总结:XIV本质上是瑞士信贷发行的公司债。

 

XIV为什么不像债券而像股票?

读到这里你肯定很奇怪,你说XIV是个公司债,可是通常债券是每半年或者每季度发一次利息的那种啊,而且普通人很难接触和交易。XIV则像股票一样,每天起起落落,可以不断买入卖出,还有个ticker。从各个方面看,都像是个股票或者ETF

说得没错,这是发行方的初衷啦:希望把ETN设计得像股票一样容易交易来吸引投资者。还记得我们前一段提到的offering document吗?里面只要写好这个债券的交易方式,赔付方式等等细节,没有说债券不可以像股票一样交易啊。

事实上,多数ETN都是像股票一样,有intraday  price,可以随时买卖的。并且,ETN的回报如何计算,在发行前就是定好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写进offering document的文件里面。Track什么index, fee是多少,ETN如何rebalance and reset,都是公式决定,100% passively track the index,没有任何hidden cost or tracking error(这点甚至比ETF还好,因为ETFtracking error)。

ETN之所以像股票一样价格起起落落,和普通按期付利息的债券的不同的地方是:ETNperformance主要是由ETN追踪的指数决定。当然里面还有expense ratio,creation redemption fee啊,possible distribution, possible tax withholding啊等等细节,这里不做展开。

 

XIV performance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XIVshort volatility. Volatility一般和股市是反的。股票大跌,volatility就会大涨。

这个答案,可以给95分啦!但是从95100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我们具体来一步步推演下XIV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物开始的第一步,是S&P 500 index,标准普尔指数,大名鼎鼎没有人不知道了啦

有了标普指数,第二步是:有了SP500的期权。这个也很好理解: Options on SPX index

第三步:SP500的期权价格,推算出implied volatility。这个需要些期权定价的金融知识,implied volatility是期权定价的重要因素,通常由Black Scholes模型计算。虽然在期权定价时,volatility是个input,但是谁也不知道volatility应该是多少。所以,反而volatility是从期权价格里面推算出来,所以叫implied volatility。大家耳熟能详的VIX index,就是spot implied volatility指数。

可是,volatility是个理论推演的数字,本身并不tradable,那怎么办呢?没关系,接下来VIX future登场,解决volatility本身不可交易的问题。有了波动率期货,就有标的物可以交易了。

波动率期货按不同到期时间,有不同的产品。比如二月到期期货,三月到期期货,半年后到期期货,一年后到期期货,等等。所有这些期货的价格以到期时间做横轴,以价格做纵轴,画个图连成一条线,叫做term structure

XIV追踪的这个S&P 500 VIX Short-TermFutures Index excess return index呢,就是 link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的VIX future的一个指数。比如一个月有20天交易日,第一天全部是第一个月的future,第二天roll 5% from first month to second month。第三天再roll 5% from first month to second month。等一个月20个交易日结束,全部的对冲期货就是第二个月的了。这样可以保持平均期货到期时间为一个月。

XIV是反向这个指数,所以第六条说的,倒着来就可以。

简明扼要说来,就是: SPX=>SPX options=>implied volatility from options=>VIX futures=>index links to front and second month VIXfutures=>short the index=>XIV

 

XIVSVXY有什么不同

说到XIV,不得不说XIV有个孪生兄弟叫SVXY

XIVSVXY,都是short volatility index。平时两个的涨跌几乎一摸一样,因为他们跟踪的指数几乎是一摸一样的。一切相安无事时,两者看不出什么差别,都可以随时买进卖出。

但是,两者有个根本差别: XIVETN,是公司债,是债权。而SVXYETF,是基金。具体说来:

.  XIV是个debt instrument,发行银行只被要求deliver the promised performance, 不需要透露任何关于对冲的信息,发行银行收了投资者的钱,完全不对冲,或者去投其他项目,或者拿钱去买彩票,都无所谓,知道到期按公式提供performance就好。SVXY则需要对冲,以及每天公布持仓信息,在网站上都可以查到。

.  XIV对发行商而言,更加灵活(也许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好事)。比如XIVoffering document里面写到,如果XIV比起前一天收盘价跌超过80%的话,Credit Suisse有权(有权利,但是不一样实施这个权力)accelerate the ETN. 也就是提前赎回。因为一天跌80%,对于发行商来说很难控制对冲的风险,与其承担那么大的风险,还不如直接把产品关掉。但是SVXY就不行了,不能退货的,无论怎样都要撑下去。

.  Credit risk. 如果瑞士信贷倒闭,XIV和其他公司债一样清算,而SVXY是个独立的fund。不是本文讨论重点,不在此展开

税务差别,XIV会给1099SVXYK1。不是本文讨论重点,不在此展开。

 

为什么XIV过去一直涨不停?

XIV自从横空出世,被很多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青睐。为啥呢?因为XIV似乎一直上涨。任何一个小回调,都是抄底机会!

我们假设市场不涨不跌,VIX也不变,看看XIV是如何空手套白狼不断增值的。

当市场比较平静的时候,VIX term structure曲线是左下到右上的,叫做Contango

从本质上说,为什么多数时候曲线是左下到右上的呢?因为VIX代表的是不确定性。长期的不确定性当然比短期高,所以长期的VIX期货价格也比短期的高。

而刚刚上一段说过,XIV追踪的指数,是不断roll front month future to second month future的。也就是说,index是不断卖第一个月的期货,买第二个月的期货。XIV则是反过来,不断买第一个月的期货,卖第二个月的期货。

聪明如你,看出来为什么XIV在曲线从左下到右上时,为什么总赚钱了吧?

注:很多人认为long vol的产品每天roll的时候高买底卖会产生decay,从而让long volatility的产品亏钱,short vol的产品赚钱。其实这个解释不严谨:Roll不会直接产生gain or loss。但是所有的VIX期货时最终要converge to VIX spot。曲线Contango时,在期货价格下落过程中,远期的会下落更多,产生loss

所以,XIV像个卖保险的策略,只要市场风平浪静,XIV会每天都赚点小钱,小幅攀升。

直到昨天,acceleration event was triggered

15亿市值,七年中翻了15倍,只需要一天时间,灰飞烟灭。

Eat like a bird, shit like an elephant

 

如何解读今早瑞士信贷发的两条新闻

昨天晚上大家都讨论是不是可以去抄底,瑞士信贷是不是亏了很多钱,会不会倒闭,等等等等。对此,瑞士信贷今天早上发了两篇通告:

第一则:

Zurich, February 6, 2018 – In response to certain mediaenquiries, Credit Suisse confirms that it has experienced no trading lossesfrom VelocityShares Daily Inverse VIX Short Term ETNs (“XIV”) due December 4,2030.

大白话解释:大家别紧张。我们银行没亏钱,好着呢。

不少人有这个疑问:这么高调地说自己没亏钱,真得好吗?你没亏钱,客户亏了十几亿啊?这个PR做的太吃相难看吧?

其实,大菀菀觉得这个新闻还是很必要的。这个得回到XIV的本质:XIV是瑞士信贷的公司债。万一出问题,公司赔个十几亿,可怎么得了?其他的common equitybond holder不是要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在公司的offering document里面给自己留了退路,万一市场波动太大,对冲风险有困难,就壮士断腕,十五亿的asset under management我不要了!本着对公司股东负责的原则,直接把产品关掉,debt直接少十几亿,这下子放心多了。

第二则:

Credit Suisse AG Announces Event Acceleration of its XIVETNs

大白话解释: 这个产品不做了。结束,period

 

XIV是要被清盘了吗?

好多人问:XIV是要清盘了吗?我买的XIV,是要亏光光了吗?现在还能买吗/卖吗?

这些问题,可以去offering document里面看。更方便的方法,是看第二则公告的具体内容:

Since the intraday indicative value of XIV on February 5,2018 was equal to or less than 20% of the prior day’s closing indicative value,an acceleration event has occurred. Credit Suisse expects to deliver anirrevocable call notice with respect to the event acceleration of XIV to TheDepository Trust Company by no later than February 15, 2018. The date of thedelivery of the irrevocable call notice,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February 15,2018, will constitute the accelerated valuation date, subject to postponementdue to certain events. The acceleration date for XIV is expected to be February21, 2018, which is three business days after the accelerated valuation date. Onthe acceleration date, investors will receive a cash payment per ETN in anamount equal to the closing indicative value of XIV on the acceleratedvaluation date.

大白话解释:XIV一天内跌太多,触发了acceleration event。我们决定把这个产品提前召回(原本这个产品的到期日是2030年)。赎回价格按2/15号的close indicative value计算(注意不是交易价格,是close indicative value)。还是可以交易的。2/20最后一天交易日。2/21号把钱还给大家。

现在明白本文一开始啰里啰唆解释了一大堆公司债的概念,是多么必要了吧?公司债的offering document, 里面把种种可能发生情况以及发行商可以的应对措施,都讲得清清楚楚。只要发行方是按合同文件执行,就不是default,谈不上什么“清盘”。

 

一些经验:

1.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要赌性太大。如果是一点点钱小赌怡情就算了。如果是大资金量,稳妥和增值是第一位。

2.      本文提到了offering document很多次。建议大家在买产品之前,一定要看看offering document。多数文件都很长,几百页。建议前十几页一定要看完,可以对产品知道个大概。

3.      一句圈内人的话:股市涨的好的时候,人人都是巴菲特。赚钱的时候也要有风险意识。XIV就是个好例子,不说散户,甚至很多基金也配置10-20%XIV里面,翻了十几倍之后,一天赔光。

4.      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什么对冲啊,卖空啊,衍生品策略啊,都比不上控制仓位重要。如果花5%的总资产买了XIV,最多也就赔5%。常常听到动则要all in,一亏几十万上百万,甚至自杀的例子,觉得非常不值。留得青山在,总能从头再来。

5.      成年人请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没有人逼着你把钱投到不明白的产品里面。阴谋论常常是因为不理解,于是描画出假想的邪恶对手。比如产品发行方和投资者对赌啊,散户亏钱某某机构就大赚啊,其实仔细看看offering document的前十几页就明白了。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