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不按套路出牌”,仅针对Model Y后驱版涨价2000元。
2月10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Y后驱版涨价2000元至26.19万元。预计交付时间为2-5周。其余车型价格未变。
特斯拉本次涨价被不少人称作“不按套路出牌”,因为距其上次大规模降价仅仅时隔一个月。
1月6日,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降价,Model 3起售价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25.99万元,创下历史最低价格,降幅从6%至13.5%不等。
其中,Model 3后轮驱动版从26.59万元降至22.99万元,降幅为3.6万元;Model 3高性能版由34.99万元降至32.99万元,降幅为2万元。Model Y后轮驱动版从28.89万元降到25.99万元,降幅为2.9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由35.79万元降至30.99万元,降幅为4.8万元;Model Y高性能版由39.79万元降至35.99万元,降幅为3.8万元。
此时正值新能源国家补贴刚刚退出,而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头部新能源品牌早已宣布涨价,不少车企还纷纷以“限时保价”的噱头来招揽客户,特斯拉的降价令不少竞品乱了阵脚。
一周之后,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打造的AITO问界成了第一家跟进降价的企业,将问界M5 EV、问界M7舒适版与豪华版售价下调3万元左右。1月17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对G3i、P5、P7三款旧车型进行调价,降幅为2万-3.6万元。
春节之后,降价趋势蔓延开来,更多车企加入了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包括蔚来、极氪、宏光MINIEV、吉利帝豪、沃尔沃等在内的多个品牌对旗下部分车型开启降价。尤其是鲜少公开促销活动的蔚来,也官宣了大力度的购车优惠,对所有车型提供贷款两年免息(20万元-30万元)和1.99%的低费率金融方案;提供国家补贴兜底优惠、长库龄展车优惠等,其中长库龄展车优惠最高可达1.8万至2.4万不等。
对于本次2000元的小幅调价,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不会有其它新能源品牌做出跟随涨价动作。
对于频繁调价,特斯拉方面曾多次强调其“成本定价”的原则。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曾在微博上表示,特斯拉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坚持以成本定价,“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涵盖了无数工程创新,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之极佳定律。”
不过市场对于“成本定价”的说辞并不买账,例如针对1月6日降价,路透社等外媒以及不少业内人士均将其解读为拉动需求。
就本次Model Y后驱版车型涨价,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在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向“等等党”释放不会继续降价的信号。在特斯拉降价消息出来后,已有不少销售人员向潜在客户表示,特斯拉已小幅涨价,建议不要继续观望。
有供应链相关人士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同一家主机厂配件通用性和可替换性都很强,尤其是中低价位车型几乎不会用到特殊的配件。”他补充说,“近期锂也并没有涨价,Model Y涨价未必和成本变动有关。”
此外,2月3日,特斯拉也上调了Model Y长续航版和Model Y高性能版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外媒分析认为,是强劲的需求促使特斯拉上调Model Y售价,以保障盈利能力。日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降价带来需求激增,今年1月份的订单达到了产能的两倍。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特斯拉中国销量为6.6万辆,出口量为3.9万辆,以此计算,特斯拉中国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为2.7万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环球时报2月13日援引《华尔街日报》12日报道称,大众汽车公司的高管在1月底2月初访问了中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管理层人员也在近日有访问中国的计划,苹果、辉瑞的CEO也计划在下月访华。对于许多高管而言,这将是他们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首次访问中国。
跨国公司高管正返回中国
据环球时报2月13日综合报道,多家外媒注意到,随着中国重新开放,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正在陆续返回中国。大众汽车公司的高管在1月底2月初访问了中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管理层人员也在近日有访问中国的计划,苹果、辉瑞的CEO也计划在下月访华。
《华尔街日报》称,对于一些高管来说,实地考察当地业务并与经理会面是优先事项,而更多人则喜欢会见当地的业务合作伙伴和政府官员。报道还说,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有数十名高管参加在中国举行的各种商业会议。此前,德国媒体已透露多家汽车企业CEO计划访问中国,一些中层员工也被公司要求前往中国,进行业务学习。
未来几个月在中国举行的一些商务会议,预计也将吸引跨国公司高层,包括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中国政府主办、定于3月下旬举行的年度全球经济会议,以及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这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商界和政界领导人聚会,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为蓝本。知情人士透露,正在考虑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高管包括苹果CEO库克和辉瑞CEO Bourla,前者曾担任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联席主席。
与此同时,博鳌论坛和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等展会将吸引其他全球顶级商界领袖参加,包括澳大利亚福特斯克金属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Andrew Forrest,他此前表示该公司致力于与中国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发改委等部门: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
2022年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提到,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
据商务部稍早前介绍,尽管面对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以及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冲击,我国吸收外资实现稳定增长,首次突破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依然保持世界前列。
“这再次证明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2022年中国市场吸收外资量质齐升。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大项目带动作用增强。德国、韩国、英国等主要外资来源地投资分别增长达52.9%、64.2%和40.7%。
近期,多家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投资机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表示。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98.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分析,超过九成在华外资企业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中国的动力也更足。“更加开放的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今日,台积电公告,1月营业收入约为2000.5亿新台币,这是台积电1月营收首度超过2000亿新台币,为历年同期新高,1月营收环比增长3.9%,同比增长16.2%。
然而,台积电预计一季度的整体表现并不会太好。
该公司表示,因终端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以及客户进一步库存调整影响,预计一季度营收约167亿至175亿美元,以中间值171亿美元计,将环比下降14.2%。
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两月客户去库存的影响将增大,台积电2月及3月平均单月营收恐将跌破2000亿新台币,预计约1563亿至1686亿元,较1月下滑逾15%。
业绩拐点何时再现?
台积电预期,上半年美元营收将较去年同期减少个位数百分比(约4%至9%),随着供应链库存大幅降低,需求可望于下半年稳健回升,2023年美元营收将微幅成长。
业界相对更乐观。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相关人士预期台积电1月业绩主要反映农历年前备货需求,后续急单效应在今年二季度浮现。
近期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普遍下滑,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联电产能利用率由先前满载转为七成左右,有厂商部分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仅剩五成。有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台积电5/4纳米工艺节点产能利用率将降至75%左右,第二季度可能会降至70%以下。近期其弹性上班制度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
不过,台积电仍在稳步推进先进制程产品线,攸关台积电2纳米厂的中科二期扩建工程于2月8日通过环评大会审查,预估产值达5014亿新台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上周,2023年首个超级“央行周”重磅来袭。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澳联储等多国央行相继公布利率政策决议,持续引发全球市场高度关注。
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以20多年来最快速度和最大规模进行加息,全力遏制不断飙升的通胀。近期,随着多国央行宣布停止加息周期,美联储也放缓加息步伐,此前高度一致的全球加息潮出现“分流”。国际社会激烈争论:本轮全球“加息潮”何时按下“暂停键”?世界经济又将往何处去?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通胀逐渐放缓,经济压力增大,欧、美、英央行距离暂停加息已为时不远。最关键的分歧点在于何时降息。不管怎样,各大央行前方的路并不好走,需要在抗通胀和稳经济之间把握好平衡。
全球央行加息出现“分流”
近日,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加息的“靴子”相继如期落地。
美国一直是加息“风向标”。2月1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4.5%至4.75%之间,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这是美联储自去年3月以来连续第八次加息,也是本轮加息周期内首度一次加息仅25个基点,意味着美联储进一步放缓加息步伐。
和美联储相比,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则是继续“恶补作业”。
欧洲中央银行2月2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并重申在3月份继续加息50个基点。从2022年7月开始加息算起,欧洲央行已经连续4次大幅加息,累计加息250个基点。
2月2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高至4%。这是英国央行自2021年12月以来连续第十次加息。
2月7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35%,同时上调外汇结算余额利率25个基点至3.25%。这是澳央行自2022年5月以来连续第九次加息。澳央行表示,未来几个月可能继续加息以应对高通胀。
以上国家延续了过去一年的加息节奏。但出于对经济衰退的悲观预期,多国央行近期宣布放缓甚至停止加息周期。
1月25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升至4.5%,并表示如果经济发展情况与货币政策展望大致相当,预计将把政策利率维持在当前水平。由此,加拿大央行成为G7首个正式表态“有条件暂停加息”的央行。
1月19日,马来西亚央行也出乎意料地宣布停止加息,将基准利率维持在2.75%。同日,挪威央行也宣布暂停加息,但暗示仍有可能在3月加息25个基点,以控制通胀率。印度尼西亚则如期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5.75%,接近加息周期的尾声。
被美联储加息牵着鼻子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22年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那便是——预期中的‘滞’与现实中的‘胀’相互交织。2022年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因通胀超预期所引发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急速紧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志浩对本报分析师表示,回溯这场“腥风血雨”的全球“加息潮”,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使全球经济体被迫陷入紧缩的外溢风险之中。出于遏制通胀、稳定本币汇率等多重考虑,多国央行不得不跟随美联储加息。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22年全球38家央行共加息210次。其中,不少发达经济体甚至罕见地一次加息75个基点。
“美元是全球金融循环的核心货币。美联储历次加息的动因存在较大差异,但可以笼统归纳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纯粹货币政策冲击。本轮美联储加息有3个特点:高通胀驱动型、先快后慢、加息与缩表相配合。”胡志浩说。
2022年以来,美联储为何要频繁激进加息,从而引发全球加息潮?
“直接原因就是通胀超预期所引发的货币政策持续紧缩。”胡志浩分析,早在2021年第一季度,美国就开始出现通胀抬升的苗头。但整个2021年,美联储与金融市场都在不断强化一个信念——通胀只是个短期问题。由于高估总供给弹性形成的错误判断以及对总需求可持续性的担忧,再加上长期处于低通胀环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通胀短期化的预期一直持续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此后,为了抑制日趋严峻的通胀问题,美联储不得不频繁大幅加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特别注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强劲复苏,同时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和失业率快速下降的经济过热现象。”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红玉在接受本报分析师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暴发后,美联储实施了超常规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美国通胀飙升是国内经济过热、俄乌冲突造成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不畅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美联储误判了高通胀的严重性和持续性,紧缩政策没有及时出台,导致其不得不采用矫枉过正的举措来应对高通胀。
对最近美联储放缓加息速度,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货币政策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考虑到货币政策的累计收紧效果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和通胀影响的滞后性,美联储决定放缓加息步伐,这有助于美联储评估经济是否正朝着目标发展,以确定未来为实现足够限制性政策立场所需的加息幅度。
“这次,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提高到4.5%-4.75%之间,已经接近常规的5%左右的水平,大幅加息的空间有限。考虑到政策效应的滞后性,美联储放缓加息幅度和频率观测政策效果,应该属于货币政策节奏问题。”最近正在美国访学的郭红玉还观察到,一方面,美国汽油价格虽然依旧在高位,但已经出现回落,加州汽油的价格已从“5”字头回到“4”字头。而今年1月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通胀增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导致美元升值扩大贸易逆差。在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回落且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美联储已无激进加息必要,进一步放缓加息与美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基本上是相符的。
“全球各经济体由于经济基本面、通胀走势存在差异,加息周期并不完全同步。”胡志浩表示,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从加息周期开始时就已“抢跑”主要发达经济体。随着外部供给冲击对本国通胀压力明显缓解,停止加息的时间点会较为提前。但至少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并不能完全断言全球“加息潮”会结束。
减通胀目标短期无望达成
尽管欧美各国的通胀已经纷纷回落,但距离达成最终目标依旧遥远。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杰瑞·陈表示,美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高通胀时期,美联储都没能让通胀立即回到2%-3%的目标。自1920年以来,美国出现了13次高通胀,通胀率飙升至5%以上,通胀的平均峰值为9.2%,在达到峰值后,平均12个月后通胀将放缓至5.1%,这意味着美国通胀可能在今年5月来到5.1%附近;历史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平均21个月下降到低于4%,这意味着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胀可能降至4%以下。
不可忽视的是,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由于美国经济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美联储在本周加息后,应避免发出下一步行动的信号。
“目前,屡创新低的失业率、工资增长过快和劳动生产率负增长是美联储抑制通胀的主要阻碍。”郭红玉表示,今年1月,美国员工的平均时薪为33.03美元,环比上涨10美分,同比增幅达4.4%。工资上涨速度过快非常不利于抑制通胀。如果通胀在未来一段时期仍不能明显回落,美联储就只能继续维持紧缩政策,通过挤压总需求的方式给劳动力市场降温。
“对美联储而言,实现2%的通胀目标已是挑战重重,欧洲央行则更加不易。”胡志浩分析,欧元区面临着比美国更严峻的“滞胀”难题,已领先美国进入衰退周期。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和能源价格持续回落,欧元区整体通胀的高点在2022年10月已经出现,但核心通胀还在高位。受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驱动,服务通胀在核心通胀中的贡献率或稳步上行,使其拐点滞后于整体通胀。短期内,在全球金融条件继续收紧、总需求继续回落以及能源危机继续延宕等多因素交织的环境下,欧洲央行更难进行跨期最优选择。随着紧缩政策的需求效应持续发挥,欧洲央行未来还可能继续向下修正经济增长预期,从“浅衰退”演化为“深衰退”。
世界银行曾警告称,全球范围的“加息潮”将把全球经济推向衰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一连串的金融危机风险和持久伤害。
“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既取决于加息动因和美国经济基本面,也取决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郭红玉表示,在本轮高通胀驱动美联储陡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部分基本面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正面临汇率大幅贬值、资本连续流出和金融市场震荡三重冲击。
“全球增长正在急剧放缓,随着更多国家陷入衰退,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去年9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建议,各国央行应加强协调,对政策决定进行清晰的沟通,同时保持独立性,这将有助于锚定通胀预期并降低所需的紧缩程度。发达经济体央行应高度关注货币紧缩的跨境溢出效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外汇储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元近日显示出反弹势头,但这对美股而言可能是个不祥之兆。一位华尔街大佬日前表示,鉴于美元显示出从最近四个月的跌势中反弹的迹象,美股1月以来的涨势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美国股票经纪公司BTIG的董事总经理兼首席市场技术员乔纳森·克林克斯基 (Jonathan Krinksky)周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美元需要走软,股市才能延续反弹。”
他表示,自己不认为美元有太多下行空间,而若美元没有很多下行空间,股市也很难有很多上行空间。
美元往往与美股呈反比关系。因此,当美元升值时,股市通常会下跌,这是因为美元走强将挤压跨国企业的海外收入。
美元在2月初触及9个月低点,自那以来已经反弹超2%,因为美联储准备进一步加息以对抗通胀。利率上升往往会支撑一国货币的价值,因为它会吸引寻求更高收益的外国投资者。
周五,美元指数窄幅震荡,目前交投在103附近。
警告声不断
由于通胀出现降温迹象,美股今年迄今一直在上涨,因为市场押注美联储将放缓加息甚至降息。年初以来,亚马逊、微软和Alphabet等大型科技巨头的股价分别上涨了20%、13%和8%。
然而,上周五公布的异常强劲的非农就业报告,打压了市场对美联储年内可能降息的预期。本周,期权市场风向突转,交易员大举押注美联储将加息至6%,对此,有策略师指出,交易员还是把目标定得太低了,美联储将不得不把联邦基金利率上调到大约8%,才能控制住通胀。
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Lisa Shalett日前警告称,在企业获利和经济预期持续恶化情况下,股市出现反弹,产生威胁到市场稳定的巨大反差,美股恐怕已经偏离基本面。
而摩根大通策略师Marko Kolanovic本周一也重申,美联储由“反通胀(通胀下降)”引发的股市反弹,可能只是暂时的。他认为今年前三个月可能标志着“市场的拐点”,第二季和第三季度反弹将出现消退。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全球市场行情回顾
本周港股、美股、A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
港股恒生指数累跌2.17%,恒生科技指数本周跌5.87%,电力股表现亮眼;美股道指本周跌0.17%,标普500指数跌1.11%,纳指跌2.41%,科技股走低;A股本周集体收跌,上证指数微跌0.08%,深圳成指跌0.64%,创业板指跌1.35%。
市场展望观点
美股下一步怎么走?华尔街最准分析师:下周通胀数据或是转折点
去年对美股分析最准的分析师、美国银行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认为,下周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有可能成为美股由涨转跌的转折点。根据该行援引EPFR Global数据撰写的报告,截至2月8日当周,全球股票基金有74亿美元资金流出。现金型基金赎回了101亿美元,74亿美元进入债券基金,这意味着投资者正在撤离股票市场,转向债券市场。
上周公布的1月份非农就业报告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暗示美国经济可能软着陆,而非陷入衰退。但是,他认为,下周二公布的CPI数据则对美联储何时停止加息并放松政策至关重要。Hartnett重申了他对标普500的目标价,即4200点,也就是比现在的水平高大约3%。去年,他一直维持对美股看跌的看法。
2023年以来美股反弹的很大一个因素是,市场押注美联储将进一步放慢加息步伐,并认为美联储会在年底开始降息。在经济放缓风险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债券前景相对较好。股票和债券比重各自60%和40%的这种流行投资组合创出1987年以来最佳年度开局。
北上资金流入减少 未来如何变化?看美股!
2023年,北上资金大幅净流入A股,1月份北上资金单日净流入的规模基本处于50亿以上。然而,从2月份开始,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逐步减少,甚至出现净流出的态势,那么如何看北上资金后续变化。
浙商证券认为北上资金的流动边际上受美股走势影响较大。就美股走势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是当前重要影响因素。对美联储而言,目前停止加息的核心约束在于通胀。近期边际变化在于,美国就业数据好于预期,继而市场担心美国通胀扰动。但展望后续,认为方向上美国加息结束渐行渐近,换言之,趋势上驱动北上资金流入的驱动因素仍处兑现初期。
一周全球要闻回顾
ChatGPT掀起跟风狂潮百度之后,网易、阿里、京东等争相涌入
在谷歌和微软陆续推出相关产品后,国内科技巨头也在近几日加入ChatGPT的竞逐热潮:先有百度公布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后有网易、阿里、京东等确认开发相关产品。
8日晚,阿里巴巴内部一款标名“预发布”的应用被“打码”曝光,被认为是阿里版的ChatGPT新品。分析师向阿里巴巴内部人士证实,目前公司确实在研发相关产品,并已经处于内测阶段。
美联储又一官员“放鹰”:若就业继续强劲,利率峰值可能超预期
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周一再度“放鹰”称,1月强劲的就业报告令美联储更有可能需要继续提高利率,利率峰值或会超过政策制定者们此前预期的水平。
美国多州正考虑禁止中国公民在美购房,外交部回应
有分析师提问,包括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美国多州正在考虑禁止中国公民在美购置土地、住房或任何房地产,并称这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中方对此有何看法?毛宁强调,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多年来,中国企业对于美国的投资,为促进美国的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宁指出,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投资问题政治化的言行违背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有损外界对美国市场环境的信心。
特斯拉涨价!ModelY卖爆了,提价2000元
“价格屠夫”特斯拉这一次选择了涨价。2月10日,分析师在特斯拉中国官网获悉,ModelY后驱版涨价2000元至26.19万元,预计交付时间目前为2-5周,而其余车型价格尚未改变。2月12日,特斯拉美国官网显示,Model Y高性能版价格再度上调500美元至5.84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9.7万元),长续航版本价格无变化。本月初在美国本土已将Model Y长续航版上调了1500美元至54990美元,高性能版上调1000美元至57990美元。
下周市场大事提醒
定于周二公布的美国1月CPI数据可能释放出一个令市场感到恐惧的信号:通胀卷土重来,美联储在加息的路上还要走得更远。
分析师预计,受汽油价格推动,美国1月CPI环比上涨0.5%,势创三个月来最大涨幅,核心CPI环比上涨0.4%,较12月的0.3%小幅回升。这表明美联储仍需要进一步加息,直到确保消灭通胀压力。
通胀持续高企,美国消费者对个人财务状况愈发悲观。周三公布的Gallup 民调显示,认为自己财务状况比前一年更加糟糕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0%,创2009年以来最高比例。
不过令人安慰的是,分析师预计1月CPI同比上涨6.2%,有望实现该指数去年年中见顶以来连续第七个月下降,核心CPI同比增幅将从12月的5.7%进一步降至5.5%,势创2021年末以来的最小涨幅。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Ellen Zentner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由于核心商品降幅较小,核心通胀率应会走高。但鉴于目前商品整体价格没有明显上涨,价格压力应该仍低于(去年)夏季和秋季的峰值水平。
彭博经济学家Anna Wang等经济学家表示:
我们预计,1月份 CPI 指数的环比变化将冲淡3个月来的反通胀(disinflation)趋势。汽油价格上涨、商品通胀势头放缓、服务价格仍然强劲上涨,这些因素应该会提振整体和核心CPI,并支撑市场押注美联储将利率上调至高于市场现已消化的利率峰值,或高于去年12月点阵图所指示的水平。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美国创下增长奇迹之后,拼多多准备大力进军北美市场。
日前有消息称,拼多多海外项目Temu加拿大站点已经开启。一张来自拼多多Temu招商经理的通知截图显示,“一店卖全球,从美国出发,逐步拓展机会市场”。相关消息还透露,站点会对新品有流量倾斜,给7天的流量扶持。希望卖家尽快上线新站点,及时跟进库存。
《中国经营报》分析师就此消息向拼多多方面求证,官方表示不予置评。不过据接近拼多多方面的消息人士证实,Temu确在开启加拿大站点,全面启动北美市场此前就有规划,但拼多多方面表现极为低调,大部分Temu团队驻扎在广东。另有消息称,加拿大之后,西班牙等站点亦在规划之中。
拼多多的激进扩张只是一面,与此同时,分析师梳理发现亚马逊、SHEIN(希音)、1688等相关平台在年后都开启了内部调整、源头端的争夺,各家都加大了招商力度,以便吸引更多商家。2023年,跨境电商一开年就铆足了劲儿。
拼多多“辐射计划”
Temu于2022年9月上线,4个月之后就迫不及待开始了扩张计划。
接近拼多多的人士认为这非常符合拼多多的“性格”。此前从2015年9月创立到登陆纳斯达克,拼多多只用了两年11个月的时间,刷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最快上市纪录。现在拼多多显然希望在海外复制这种速度。
给拼多多带来底气的是,Temu上线以来的增长数据。市场分析公司SensorTower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24日,Temu的全球下载量已超过1900万次,其中95%来自北美地区。此外在2023年1月,Temu还曾长期占据App Store与Google Play两大应用市场免费下载榜榜首。
现在拼多多显然想借这样的势头乘胜追击。虽然关于进军海外市场,拼多多对外表现得非常低调,董事长兼CEO陈磊只在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分析会上确认了要进军海外市场。“海外市场让拼多多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是不错的方向,值得尝试,”他当时说,但“不会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会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创造我们自己的独特价值”。
不过,分析师从拼多多内部人士了解到,进军海外市场是拼多多早就圈定的计划。该内部人士透露,两三年前公司就有跨境计划。“当时的内部目标是,当拼多多在国内成为第二大电商平台,就可以出海。”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底,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已达7.884亿人。当时拼多多亦迎来转折时刻,创始人黄峥发布了2021年度致股东信,宣布卸任拼多多董事长,由陈磊接任。拼多多与阿里巴巴随即展开了用户争夺战。
一位商家向分析师确认,拼多多方面对外宣讲时,很明确表示,“等待美国市场稳定后,会进军欧洲更多国家”。现在看来,拼多多认为“时候到了”。
“极致性价比”
上线以来,拼多多的海外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此前分析师拿到的“拼多多《跨境电商招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显示,拼多多入驻门槛并不高。《指南》中明确,”商家入驻拼多多跨境平台,无需缴纳任何费用,零元入驻,零佣金“。《指南》中还特别注明,”面向北美市场,商家无需复杂的运营手续,和对应的招商小二确认选品和价格即可。
伴随着Temu上线,拼多多的海外模式也进一步浮出水面。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是保姆式的平台服务,“跨境最难的是发货,运费成本高,仓储压力大。此外还要进行运营推广,投放广告”,一位重点类目的招商负责人告诉卖家。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从一开始就要帮助简化这两个板块,“不需要推广,解决发货问题”。
该负责人还表示,商家在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上的角色也需要转换。不再是单纯的供货商,要转换成商家端的角色。入驻开自己的店铺,不需要打拼多多的品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拼多多擅长的事情是运营流量,商家则把产品做好,前端露出的都是商家店铺。”
不过,试运营几个月后,一些商家表示,最难的是如何过审,以及通过拼多多的模式赚钱。一位服饰品类的商家称价格较低的商品更容易通过平台审核。另有商家称,服装类的商品价格要低于阿里1688价格的10%~20%才更容易过审。
在消费者侧,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实惠则是拼多多打开局面的关键。新用户只要注册便赠送大额优惠券,不仅免运费,还可以享受90天的超长退换货周期。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低价,不超过9美元的无线耳机、女装、鞋子大都在20美元以下,不到1美元也可以买到耳环等更多饰品,厨房配件,美国人正在体验当年国内“拼得多、省得多,快乐多”的乐趣。
当卖家们因为利润微薄叫苦的同时,拼多多方面也在提醒卖家在“极致性价比”的同时要注意“质量过关”。
上述负责人在一场招商直播中表示,美国市场对产品有质量要求,消费者对质量很在意,所以平台会把质量把控放在前台。“拼多多会在收到样品后审板,合体率、颜色、布料、质量等都必须达到底线要求。”
在Temu页面上,店铺的评分置顶,对店铺和产品的评分都被放在显眼位置。这些都会成为推动消费者最终是否下单的重要因素。
“拼多多的模式打法在国内已经被验证了,拼多多本身就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相比其他企业,有一定的优势。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认为。
在张周平看来,“价格、质量、服务是普通消费者购买商品考量的重要指标,价格无疑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现状下,低价表现出来的优势明显。”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内到国外,“极致性价比”显然是拼多多卷动市场的关键。
张周平对分析师表示,“通过低价吸引流量和消费者,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相对保证品质,这就取决于平衡的问题。拼多多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存在一定的门槛,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很难长久的实行这种模式。”
“不管任何市场,‘极致性价比’都有一定有市场,”上述拼多多内部人士则认为,“不过价格再低,达不到要求,平台也不会要。”
回溯拼多多发展史,从国内到国外都离不开这种模式,拼多多也在用“极致性价比”卷动美国市场。Temu上线之前,国内多位业内人士曾对这种模式表示担忧,现在看来,拼多多还可以卷动一阵。通过大力推广,给用户撒补贴,塑造平台“极致性价比”的形象,Temu现在要将这种优势快速扩张到北美甚至欧洲市场。
如果人们能用便宜价格买到还不错的商品,在当前高通胀、全球消费下行的局面上,低价无疑会受到欢迎。即使现金充裕,拼多多显然也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成本拿下更多市场,问题在于有多少卖家愿意随之征战全球。
争夺卖家的战争已经在各个平台展开,经济的下行和不确定性加速了货品源头的争夺战。这种局面正在从国内复制到国外,阿里巴巴旗下的淘特重点强调的优势之一,就是和工厂直联,从供应链上精简成本。
此前拼多多公布的“2022多多出海扶持计划”也表示,首期打造100个出海品牌,扶持10000家制造企业直连全球市场。不过拼多多方面没有回应相关计划的进展。
在拼多多的出海计划里,要提供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国内外仓储、跨境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为制造企业打通“全链路”的跨境通道。现在看提供“保姆式服务”,比拼实惠也是国内跨境电商都想走的路。
在近期一场SHEIN的招商直播上,SHEIN谈到自身的独特优势,包括“商家合作零费用、货款结算及时、完善物流系统、提供专人带教”等等,“没有国际物流费、没有销售、佣金、入驻费、保证金,回款周期也从原来的40天、45天到现在的一周结算”,SHEIN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关键的是我们更注重商家的订单管理能力,好卖只是第一步”。
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发布的《2022 年美国电子商务预测》报告显示,即使全球市场面临着高通胀、供应链危机、运营成本增加、全球消费下行等诸多挑战,2023年美国电商销售额仍然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9.4%。北美市场仍然机遇与挑战并存。
“无论是加拿大还是西班牙的电商市场,都是快速发展的增量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西班牙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3%,有68%的西班牙网民日常生活中会网购。”张周平认为,这些才是中国电商平台争相出海的真正动力。
不过“极致性价比”可能会是撕开海外市场第一个口子。但从供应链到物流,如何培育合理的运营模式,远征美欧市场的拼多多们还会遇到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期各大机构2022年Q4持仓纷纷曝光,花旗加仓谷歌,减持微软,踏空ChatGPT浪潮。美银重仓微软,减持苹果、亚马逊。芒格不再减持阿里巴巴,景林资产狂买拼多多,建仓特斯拉。
花旗:Q4加仓谷歌、减仓微软
花旗集团第四季度持仓总市值达1255.86亿美元,上一季度总市值为1397.26亿美元,环比下降10.1%。
在前五大重仓股中,纳指100ETF看跌期权位列第一,纳指100ETF看涨期权位列第二,iShares罗素2000指数ETF看跌期权位列第三,标普500指数 ETF 看跌期权位列第四,苹果位列第五。
花旗四季度主要加仓了部分科技股与医疗保健股,其中包括英特尔、特斯拉、联合健康、艾伯维、默沙东、辉瑞。其次,花旗还偏好消费类股,包括家得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耐克、沃尔玛以及好市多等。
在卖出的主要个股中,花旗减仓了苹果、Meta、亚马逊以及英伟达等。此外,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银行股,还有雪佛龙与埃克森美孚等能源股也遭到花旗一定程度的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四季度加仓了谷歌,但减仓了微软。根据最近这两家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进展,花旗似乎押错了宝。微软近期已计划将ChatGPT加入到包括其必应搜索引擎等产品,而谷歌最近推出的竞品Brad出师不利,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致两天内股价暴跌12%,市值蒸发上千亿美元。
芒格:Q4清仓韩国钢铁巨头,阿里巴巴仓位无变动
芒格所领导的资产管理机构Daily Journal第四季度持仓的五大重仓美股中,美国银行仍位列第一,占投资组合比例由42.49%升至43.67%。富国银行位列第二,占投资组合比例由39.16%小幅降至37.68%。
阿里巴巴位列第三,占投资组合比例由14.68%小幅升至15.15%。芒格曾在2022年Q1砍掉阿里巴巴50%仓位,但在此后的三个季度均维持仓位不变。在2021年Q1,芒格首次建仓买入阿里巴巴,并且用超19%的仓位长线布局。
美国合众银行位列第四,占投资组合比例由3.45%小幅度升至3.50%。
芒格在第四季度清仓韩国最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商浦项钢铁。
美银:重仓微软,减持苹果、亚马逊
美银第四季度持仓总市值约8780.15亿美元,上一季度总市值为8367.65亿美元,环比增长约5%。
在前五大重仓股中,微软位列第一,持仓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下降6%。
苹果位列第二,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下降11%。SPDR标普500指数ETF位列第三,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下降33%。iShare Core MSCI EAFE ETF位列第四,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下降1%。Vanguard价值股ETF位列第五,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下降26%。
从持仓比例变化来看,前五大买入标的分别是:iShares核心美国国债ETF、摩根大通、博通、纳指100ETF看涨期权,贝莱德。
景林资产:连续两季度加仓拼多多,建仓台积电、特斯拉
2022Q4景林资产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拼多多位列第一,占投资组合比例为27.92%,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上升72%。
这已是景林资产连续第二个季度大幅加仓拼多多,去年三季度就曾大举加仓了拼多多123.39万股。
京东位列十大重仓股第二,网易位列第三,Meta位列第四,Boss直聘位列第五。
前十大重仓股的个股还包括:Doordash、中通快递、满帮、360数科、贝壳。
2022Q4景林资产新建仓了8只股票,分别为台积电、特斯拉、雾芯科技、挚文集团、再鼎医药、美光科技、“巴菲特云计算概念股 ”Snowflake,以及美国零售券商Robinhood。
凯雷:重仓ZoomInfo,大幅增持MKS仪器
凯雷第四季度持仓总市值为34.37亿美元,上一季度总市值为31.49亿美元,环比增长9%。
在前五大重仓股中,ZoomInfo位列第一,较上季度持仓数量下降3%。Quidel位列第二,与较上季度持仓数量持平。MKS仪器位列第三,较上季度持仓数量增长150%。1Life Healthcare位列第四,与较上季度持仓数量持平。Vitru位列第五,与较上季度持仓数量持平。
从持仓比例变化来看,前三大买入标的分别是:MKS仪器、万国数据、Getty Images,最大卖出标的为ZoomInfo。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我这几天,电话都快打爆了。”聊起最近火爆出圈的ChatGPT,英伟达中国区一位高管用略带抱怨但难掩高兴的语气向《科创板日报》分析师说道,其中逻辑在于,为ChatGPT供应算力的核心基建——AI芯片,成为各厂商们投资的关键,“这几天好多公司,包括云从科技,都来找我安排调货,根本就调不过来,需求特别大。”
英伟达成最大赢家?
ChatGPT等AI应用需要基于大量模型训练,它能如此睿智基于对天量数据的“吃透”,背后是强大算力的支撑,以GPT-3模型为例,其存储知识的能力来源于1750亿参数,训练所需的算力高达3650PFLOPS-day。
中信建投研报的数据显示,此前用于AI训练的算力增长符合摩尔定律,大约每20个月翻一番;深度学习的出现加速了性能的扩展,用于AI训练的算力大约每6个月翻一番;而目前大规模模型出现,其训练算力是原来的10到100倍。
这也难怪OpenAI在大炼GPT-3之前,让微软花10亿美元给自己独家定制了一台当时全世界排名前五的超级计算机。ChatGPT在2月7日宣布由于满负荷运行而暂停服务,主要原因是网络等资源的限制,且此前ChatGPT也出现多次宕机,这体现了AI应用对算力的旺盛需求。
ChatGPT主要涉及AI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底层算力芯片以高性能GPU为主。国内一名人工智能公司高管告诉《科创板日报》分析师,该类芯片中英伟达占据主要市场,英伟达的芯片为大模型训练做了很多优化,“很好用”,它才是这次ChatGPT热潮的最大赢家。
从芯片技术角度来看,鲲云科技创始人兼CEO牛昕宇告诉《科创板日报》分析师,英伟达的CUDA架构最初用于游戏GPU,相比于CPU更适用于大规模并行计算,基于其CUDA生态,积累了完善的开发者生态。这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初期,市面上没有专门的AI加速芯片和硬件产品,开发者发现其产品可以应用于AI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就多采用其产品。
另外,英伟达的产品在通用性和算力密度方面有优势,而且因为算法模型巨大,对系统级的多芯片互联合作,高带宽的网络贮存要求以指数级的增长,英伟达对此早有布局,以收购和研发整合的手段,已形成完整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此番半导体产业下行周期下,英伟达成为跌跌不休半导体股中的“逆行者”。年初至今,该公司股票已经涨超55%,反映了投资者在ChatGPT热潮下对英伟达的看好。
就芯片采购问题,《科创板日报》分析师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云从科技,相关人士仅表示,公司和国产芯片公司有深度的适配,而且以前也有一些库存,芯片这一块不会受到国际芯片供应量影响。
不仅要自主“大模型” 还要芯片技术弯道超车
目前,全球主要科技公司已经相继公布了各自在ChatGPT领域的进展,先且不论各家接下来投入程度高低以及这些类ChatGPT产品“钱”景如何,可以预见的是,手握关键底层芯片的公司们,无疑将从这次ChatGPT浪潮中受益。
浙商证券认为,ChatGPT热潮席卷全球、AIGC将产生巨大算力市场的背景下,芯片需求将迎来量价齐升。
不过,在产业界看来,ChatGPT从西太平洋兴起,而后席卷至至大洋彼岸的中国,这给我国科技行业敲响警钟。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2月7日发声称,中国不仅需要产生自主“大模型”,也应当在人工智能上进行芯片技术的“弯道超车”。
他认为,今天非常主流的CPU、GPU芯片生态,是美国政府和众多欧美科技企业花了30多年时间逐步培育、发展起来的。这个领域,从最上游的指令集、芯片设计软件,到下游制造需要的光刻机,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布局。除了表面上能看到的各种技术专利、行业标准,还有大量沉淀在业内,很难快速传播和复制的制造、生产经验,已经形成了壁垒森严的体系。
“今天芯片产业面临的问题不是科研问题,更不是资本运作的问题,而是在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里,我们没有占到核心关键点,更没有核心掌控力。”王煜全称。
具体到产业,王煜全号召,系统芯片异构计算时代,芯片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和产生大量数据的应用企业,这三方要深度合作,“这样芯片的制造水平未必是最好,但芯片训练的模型是最好的”。
人工智能发展多年,近年间的商业化进程在加快,但“针对AI底层算力的研究更早。”牛昕宇告诉分析师,对ChatGPT这类大模型的训练,包括商业巨头和头部的研发机构都有持续在投入,像国内的百度、智源、华为、阿里等,其投入规模至今应该超百亿,主要是数据、硬件和人才的持续投入,可预知的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模型应用正处于行业爆发的前夜,可以拭目以待。
芯片领域,“虽然英伟达占据先发优势,但其他的厂商也在迎头赶上。”牛昕宇称,像百度、寒武纪、燧原、壁仞、鲲云等都有高性能的AI算力产品推出,百度的paddlepaddle生态也在完善中,鲲云也通过多个垂直行业的规模落地积累了生态和应用基础。
相关报道
ChatGPT爆火背后:AI芯片迎接算力新挑战
算力才是ChatGPT核心竞争力?AI芯片被推至聚光灯下(附概念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时下大热的ChatGPT概念,正引得国内科技企业争相宣布在AI赛道的最新进展。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梳理发现,除谷歌为首的一批海外公司外,百度、阿里、京东、网易等国内科技公司相继宣布,将推出类似ChatGPT的智能人机对话工具。与此同时,以搜索引擎行业为开端,巨头之间开启了对未来市场的争夺战。
业内人士表示,ChatGPT让AI行业看到技术水平发展的新高度,以及通用大模型可能存在的商业潜力,使得众多公司纷纷加码。随着国内行业龙头加紧推进相关研发,与下游场景加快融合,国内AI市场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国内外科技公司争相布局
随着OpenAI公司推出ChatGPT“蹿红”,科技巨头们目前都在追赶其步伐,试图在这轮AI竞赛中不掉队。
微软宣布旗下所有产品将全线整合ChatGPT后,谷歌紧急推出Bard对标ChatGPT,并与OpenAI竞争对手Anthropic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其为自己提供所需算力。苹果公司、亚马逊、Meta等海外科技巨头高管均表示,将积极布局AIGC、ChatGPT相关技术/产业。此外,Stability AI、Jasper等一众AI初创/独角兽公司也在对标OpenAI的技术能力。
在海外巨头比拼正酣时,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发出布局信号,并亮出自身在技术或应用领域的“肌肉”。2月10日,京东集团声称,京东云旗下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将推出“产业版ChatGPT”——智能人机对话平台ChatJD,并公布ChatJD的落地应用路线图“125”计划,ChatJD预计参数量达千亿级,聚焦零售、金融两个垂直行业领域。
2月8日,阿里巴巴确认,公司正在研发“阿里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同日,网易有道对外表示,公司未来或将推出ChatGPT同源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围绕在线教育。2月7日,百度宣布推出类ChatGPT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新项目“文心一言” ,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360也表示,正计划尽快推出类ChatGPT技术的试用版本应用。此外,天娱数科、万兴科技、蓝色光标等上市公司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表示,将密切关注ChatGPT相关技术,寻求布局或应用的可能性。
“ChatGPT的横空出世,激活了科技巨头的激烈竞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移动互联网行业处于收缩状态,硬件销量(增速)下降,软件格局出现一定程度的固化。ChatGPT跃升式的人机对话能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挖掘出在编写代码甚至于撰写论文等方面更多的应用潜力,让AI行业看到技术水平能够达到何种高度。这使得众多行业公司加码或者调转船头,开始评估对AI市场的未来投入。”
商业化大战一触即发
科技企业的布局,同样是对未来商业地位的一场争夺战,搜索引擎行业已经“硝烟四起”。2月8日,微软正式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Bing(必应)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微软CEO Satya更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扬言,认为微软AI可以在搜索领域击败谷歌。更早的时候,微软就已宣布旗下所有产品将全线整合ChatGPT,包含Word、PPT、Excel的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务、Teams聊天程序等。
Stacounter Global Stats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全球搜索引擎市场排名中,谷歌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2.9%,微软Bing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3%,其次是雅虎、YANDEX和百度,分别占有1.22%、0.85%和0.65%的市场份额。
来源:Stacounter Global Stats官网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生成式AI有点像互联网的瀛海威时代,起到了启蒙作用,这也意味着可能有非常大的新模式在今明两年出现。瀛海威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在瀛海威之后,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功能被放大,相继出现了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
搜索引擎公司Neeva创始人Sridhar和Vivek表示,AI赛道将存在纯基础大模型公司、AI前端应用公司、垂直大模型公司、工具服务类公司和大型云供应商公司五类参与者。是否需要投资深度技术才能在这些垂类领域取得成功,或者是否可以在纯基础大模型公司之上建立前端业务,目前尚无定论。但其预测,前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国内企业机会如何?
AI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大数据和强算法共同支撑。在沈阳看来,当前无论是谷歌、苹果、英伟达等海外巨头,还是国内科技公司,与ChatGPT惊艳亮相所体现的技术实力相比都有距离。“有距离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差距补上。”沈阳表示。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虽然国内的AI大模型技术起步较晚,但百度、阿里、华为等大型科技企业近几年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已经在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在内的大模型领域积累起了较深厚的技术实力,并且不断有成果产出。
“目前国内企业展示出较强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比如推动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智能翻译、智慧教育、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行业的市场空间也会进一步释放。”赵刚认为。
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1)》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布局侧重在应用层和技术层。其中,应用层人工智能企业数占比达84.05%;技术层企业数占比为13.65%;基础层企业数占比2.30%。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通过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产业界逐步突破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研发专用芯片,构建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并在学习推理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与迭代应用。
兴业证券表示,近年国内AI产业在应用场景方面优势显著,研究实力也进一步增强。随着AI与下游场景加快融合,叠加政策对行业支持,国内AI市场规模有望持续高增。
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6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050亿元,2020年—2026年复合增速为25.01%;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