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中止研发、合作……新冠疫苗不香了?!中外药企“切换”mRNA新赛道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9月27日,辉瑞宣布与BioNTech联合开发的mRNA四价流感疫苗已经在1期临床试验完成首批成人志愿者接种。除了流感,还计划探索mRNA在其它呼吸道病毒中的应用,包括可以提供针对多种呼吸道病毒保护的组合疫苗。并且将扩展mRNA技术在肿瘤学和遗传疾病中的应用。

在这一消息发布后不久,9月28日,赛诺菲宣布,尽管新冠mRNA疫苗1/2期临床研究取得阳性结果,但认为全球mRNA疫苗的供应很快将趋于饱和,因此决定不再推进新冠mRNA疫苗到三期临床,而是转向mRNA流感疫苗的研发。

其实在赛诺菲宣布放弃mRNA疫苗研发项目之前,国内的百克生物与思安信也宣布了终止新冠疫苗许可合作的消息。据百克生物9月27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百克生物及母公司长春高新与思安信签署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PIV-5载体)许可合作协议将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最终无法就研发节奏、交易对价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据悉,截至目前,长春高新、百克生物公司未开展该交易事项涉及的相关研究工作,百克生物对该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支出155.35万元。

对此,有疫苗研发生产企业高管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赛诺菲之所以会选择不再推进mRNA疫苗的临床研究,主要还是在于其得出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如Moderna和BioNtech,在整个市场入局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优势很难抢占市场份额。

“现在整个新冠肺炎疫苗赛道的确达到饱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往后进入的企业越难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从长期角度来看,还不如转向其他技术壁垒相对低一些的疾病领域,反而能够出奇制胜,这也不乏一个理智行为。”该高管说道。

新冠疫苗赛道饱和了吗?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疫苗被认为是最佳的预防手段。目前新冠疫苗也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主要聚焦的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全球侯选疫苗项目一共达292个,进入临床的项目为108个。其中,处于一期二期临床的项目有73个,进入三期临床的项目有35个。

截至7月初,中国已应急批准了5条技术路线的22个疫苗品种进入临床试验,依法依规附条件批准了4个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同时,也根据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紧急使用疫苗的建议,依法组织论证同意了另外3个新冠病毒疫苗的紧急使用。

由于我国部署非常早,基于国内已有的技术能力,在全球疫苗研发能力始终处于第一方阵,处于临床阶段的疫苗数量占了全球的21%,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疫苗数量占了全球26%。从不同的技术路线看,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令核酸疫苗赛道炙手可热。

先是复星医药通过license in的方式布局mRNA新冠疫苗,再是艾博生物、斯微生物、嘉晨西海、云顶新耀等新锐企业纷纷入局抢占市场份额。近日,瑞科生物与瑞吉生物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瑞科吉,聚合双方优势,着力展开mRNA疫苗领域深入、广泛的研发及产业化合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1年7月20日,全球共有18款mRNA新冠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包括全球上市的mRNA疫苗:由辉瑞/BioNTech联合研发的BNT162b2,以及由Moderna研发的mRNA-1273处于临床Ⅳ期。

由于入局者不断,据波士顿咨询分析,辉瑞预计今年销售额335亿美元,Moderna预计今年销售额200亿美元,加上BioNTech在德国、土耳其的独占市场以及复星医药的大中华区市场,mRNA疫苗今年的市场规模应该可以达到600亿美元。

不过,尽管市场前景可观,但国内药企布局mRNA这一赛道,在研发上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分子的长度或者复杂性也决定了mRNA疗法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根据业内人士分析,mRNA疗法的技术壁垒在于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序列设计需要公司拥有大量长期的数据积累,不断训练优化平台。优秀的序列设计能够提高mRNA在体内的留存和作用时间,降低免疫原性,使mRNA序列更高效地表达抗原蛋白。递送系统则是mRNA的运载火箭,负责将mRNA成分完整地运送至目标靶点,并且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条件下及时释放。

同时,递送载体需要经过人体免疫系统的层层保护,容易引起过敏等免疫反应,伤害疫苗的安全性。递送系统还很大程度决定了mRNA药物的储藏条件和储藏时限。这也使得,目前拥有此技术的公司非常稀少。此外,具有专利保护壁垒,也是mRNA行业“卡脖子”的技术之一。

斯微生物首席运营官(COO)张继国此前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专访时也表示,递送技术专利的确是重要的壁垒。不过他认为可以通过合作得到解决。他认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是另一大挑战。毕竟,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Moderna还是辉瑞,此前也没有大规模生产过mRNA疫苗。这对中国企业其实也一样。所以,对中国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产能最后能不能落实到产量,这是个核心挑战。

“一个mRNA疫苗需要几百种原料,少一种你的产能就上不来。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实现100%国产化,至少有20%的原材料需要从海外采购。目前生产设备不难解决,难的是供应链受限,这确实也是mRNA产业的瓶颈。”张继国说道。

mRNA疗法下一个热门赛道在哪?

企业除了需要应对技术、专利、产能等多个壁垒,在新冠肺炎疫苗市场入局者不断达到饱和之际,如何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也成为一大考验。

这也是为什么赛诺菲在mRNA的候选新冠疫苗临床I/II期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依旧会选择放弃基于mRNA技术研发新冠疫苗的计划,将转向mRNA流感疫苗的研发。对于这一转变,赛诺菲巴斯德疫苗部门负责人Thomas Triomphe表示,临床试验阳性结果显示了mRNA平台技术开发的疫苗是有效的,然而,鉴于有证据表明在第三剂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会激增,因此在接种了第三剂量或者第四剂疫苗后,人们将获得极高的抗体水平,不太可能每年都需要接种疫苗。所以,赛诺菲再针对该疫苗进行大规模三期试验将不再有意义。

此外,Triomphe预测,到明年5、6月份,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新冠疫苗的交付总量有望达到240亿剂左右,这意味着留给新进厂商的机会已经不多。

据波士顿咨询统计,截至2021年7月31家,mRNA公司的180个在研产品,其中76个为预防性疫苗,32个为治疗性疫苗,72个为治疗性药物。76个预防性疫苗中,新冠疫苗占到22个,其他感染疾病疫苗40个,未知14个。32个治疗疫苗中,21个为肿瘤疫苗,其中16个为单一癌种疫苗,5个为个性化肿瘤疫苗。72个治疗药物中,13个个用于治疗癌症,20个用于治疗罕见病,17个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不过,波士顿咨询进一步分析认为,新冠mRNA疫苗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几年以后,其他感染疾病的mRNA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治疗性药物会逐渐成熟,到2035年,mRNA市场规模会攀升到230亿美元,新冠疫苗的比例下降到22%,其他感染性疾病mRNA疫苗比例占到30%,治疗性疫苗比例32%,治疗性mRNA药物比例16%。

也基于此,辉瑞出于同样的考量瞄准了呼吸道病毒这一领域。根据公开资料,基于mRNA的流感疫苗设计只需要病毒的基因序列。mRNA技术的灵活性及其快速生产可能允许更好的病毒株匹配,更强的供应可靠性,以及提高流感疫苗有效性。此外,在大流行性流感情况下,mRNA技术可以允许快速、大规模地制造有效的疫苗。

不仅仅是跨国药企,从布局核酸苗这一领域开始,部分本土创新药企也不仅聚焦新冠肺炎,还将目光瞄准了包括肿瘤在内的多个疾病领域。

“从机制上看,mRNA技术达到核酸水平,突破了传统的大分子抗体药和小分子化学药的范畴,潜在覆盖广泛的疾病领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下一代创新疗法。”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博士此前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mRNA技术平台快速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以及临床应用的表现令我们印象深刻,这一技术已日趋成熟,并逐渐显现出在传染性疾病、肿瘤个体治疗、罕见病等领域的巨大开发潜力。这与我们研发管线所覆盖的治疗领域(抗肿瘤、抗感染),以及探索下一代创新药物的目标高度契合。”李宁博士表示。

也是基于此,早前君实生物与嘉晨西海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嘉晨西海将以mRNA技术平台涉及的知识产权出资,君实生物方面则以不超过7.99亿元现金向合资公司注资,双方各占50%股份。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和商业化基于mRNA技术平台和其他技术平台进行的肿瘤、传染病、罕见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及疫苗项目。

换言之,不少创新药企已经不仅仅将目光只是放在新冠肺炎领域,随着新冠肺炎疫苗市场逐渐饱和,探索肿瘤、罕见病、传染病领域的MRNA技术运用已经成为一大战略方向。

“mRNA技术可以做的方向有很多,一方面,在传染病领域,还有很多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在肿瘤领域,包括Moderna、BioNTech、斯微生物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聚焦这一疾病领域患者的需求。”在谈及mRNA在下一个可能商业化的疾病领域时,张继国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介绍,2016年斯微生物刚刚成立的时候,就一直在做肿瘤个性化治疗,进行了大约100例的试验。

“在头颈、结直肠、卵巢等实体瘤上我们都进行了临床,都在和PD-1b联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效果也是可观。因此,我们认为,mRNA技术在未来更大的突破领域将在肿瘤。” 张继国说道。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中信证券维持贝壳“买入”评级:调控压力边际下降-居住品质服务机遇来临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9月29日,美股投资网研究部发布最新一期的跟踪点评,继续维持贝壳(BEKE)“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8.00美元/ADS。截止美东时间9月29日16时,贝壳收盘价为17.66美元,涨幅达1.03%。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过去的几个月,贝壳面临不少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公司收入和利润情况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向好,但尽管如此,分析师认为房屋交易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预期已逐渐明朗,而公司巩固传统赛道优势的同时,加快新兴业务的布局,具备明显的长期投资价值。

二手房GTV预计持续下行,但公司经营安全无虞。分析师认为,和开发企业不同,贝壳可以动态调整成本结构,在二手房市场惨淡的区域适当减少门店布局。长期来看,相信公司能维持正常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且公司账面还有近600亿元现金和可灵活变现的短期投资可供支配,资金储备方面也无需过度担忧。

关于趋严的监管形势,分析师表示,预计对交易赛道的定向监管,将逐渐演变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此前公司面临严峻的监管考验,实质上是各地房价不断上涨,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预期不断自我实现,造成二手交易经纪的社会贡献被质疑。不过,渠道本身是中性的,贝壳作为服务商只参与交易服务的一个环节,公司本身并不期待房价上涨。公司面临反垄断政策冲击的可能性也在下降,贝壳的市占率上升是充分竞争之下品质服务能力优于同业的结果,也是品牌和业务逐步走向差异化的结果。反垄断政策整治行业乱象、提升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长期而言也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在近期震荡调整的市况中,贝壳除了进一步夯实传统业务的优势,同时还积极孵化、拓展交易外业务,尤其是家装领域。此前公司公告收购在行业中深耕多年的圣都家装,探索家装领域的路径也进一步多元化。分析师认为,公司在经纪领域的产业互联网成功实践,为其在家装领域的探索提供方法论,交易领域的周期性也使得公司对新业务发展更为重视。(CIS)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一万八的“惠普”频繁死机屡修屡坏-杭州小伙一怒砸了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2月份,杭州的林先生买了一台价值1万8千多元的惠普一体机,六个多月后,他当着惠普维修站工作人员的面,把机器给砸了。

视频中,林先生把机器砸了,还连踹几脚。这是9月4号下午,林先生在萧山颐高数码广场惠普维修店拍的视频。

他说这半年来,电脑屡修屡坏,实在忍不了了。“心疼还是蛮心疼的,主要我实在是蛮气愤的,这个电脑我不想跟他们再耗下去了”。

林先生今年2月份从百脑汇的一个经销商手里,买了一台惠普一体机,花了1一万八千块钱。电脑买回家用了两个月,会偶尔出现花屏,到了七月份,情况更加严重,当时他还拍了视频取证。

每一次出问题,林先生把电脑送到维修点之后,维修人员都说电脑没问题,因为他们检测的时候确实没出现问题。无奈,林先生只能把电脑又带回家,可回到家之后,故障又出现了。

这个时候,维修人员说可能是用电环境导致的。为此,林先生还搬了一次家,结果搬家之后,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用电环境这个说法不成立。

每次出现问题,林先生都诚心的跟售后沟通,也把拍摄的视频提供给了对方,售后也承认电脑屏幕有问题,后来就给林先生的电脑换了屏幕。

屏幕的事情解决后,确实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问题。可是到了8月份,电脑又开始出现无法开机或者突然死机的情况。林先生当时也拍摄了视频。

使用电脑的时候频繁死机,林先生非常的恼火。每一次出问题,林先生就去联系官方售后,售后让林先生把电脑送到售后维修点。

维修点先说要重新装系统,进行工具测试,后面又说还要进行玩游戏测试。

这几个月下来,他除了和维修点沟通,还接到过官方客服电话和电子邮件。

但是,惠普方面对于电脑故障的根源,以及能否退换货,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我已经忍耐了很多次,后续如果再继续答应对方的要求去检测,可能今年年底,电脑都修不好,就想着干脆砸了算了”,林先生说。

于是,在9月4日,林先生当着售后维修点工作人员的面,把这一万八千块钱的电脑给砸了。

虽然很心疼,也很气愤,可林先生说他真的不想再为这台电脑耗下去了。林先生说每次和官方沟通都是通过邮件,而且遇到周某,对方还不工作,这种服务方式他不能认可。

林先生说之前他也在国外呆过,电脑有问题后,第二天就有人上门处理,维修好之后还会把电脑寄回来,维修期间还会给用户替换机使用,但是国内的售后政策实在是有点欺负人。每次都是自己跑过来,每次的故障都没能彻底解决。

在数码广场惠普维修站点,分析师见到了店家帮忙收起来的电脑,整台电脑已经裂开,屏幕碎得像蜘蛛网。负责人吴女士说他们站点真的是尽力维修了,该做的流程也做了,客户另外的需求都是由惠普那边在负责。

电脑的具体故障原因是什么,吴女士说他们现在也不知道,因为客户最后把电脑给砸了。而且客户在家里发生的电脑故障,在他们站点维修的时候根本没出现过。至于其他问题,只能由惠普方面的人回复。

现在电脑已经砸了,林先生希望惠普方面能够公开道歉,他们的售后整个体系都需要公开道歉。

对此,惠普公关公司的回应,他们可以为林先生全额退款,待对方确认邮件后,大约一两天就能收到钱。同时,惠普向消费者林先生的遭遇表示抱歉,也希望林先生能够理解,公司处理相关事宜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和流程。林先生对这样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Zoom(ZM)、Five9(FIVN)双方同意终止147亿美元全股票收购交易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获悉,周四,Zoom视频通信公司(ZM)和Five9(FIVN)共同宣布,Zoom以147亿美元并购Five9的交易已终止。

Five9表示:“与Zoom合并的协议没有从Five9股东那里获得通过所需的票数。” 对于Five9股东来说,一方面可能是Zoom支付的溢价较低。按照商定的价格,Five9股东的股票价值只会比协议前上涨13%。根据云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投资者一直在向Five9这类公司投入大量资金,为了让该公司股东同意这项交易,可能需要大幅提高溢价。另一方面,对于增长的担忧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Five9表示,它将继续与Zoom的合作关系。

此外,根据提交给美国监管机构的一封信,美国司法部领导的一个委员会也在审查Zoom提出的全股票收购Five9的交易。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8月27日提交的这封信称,美国电信服务行业外国参与审查委员会正在审查该交易是否“对国家安全或执法利益构成风险”。不过早前,分析师曾表示,该交易可能因美国司法部牵头的委员会审查而推迟,但不太可能被取消。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Win11系统更开放-19款第三方桌面应用进驻微软应用商店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再过一周时间,微软就要正式发布Win11系统了,距离6月底发布正好三个月了。Win11带来了不少变化,其中微软这次进一步向第三方开放,全新的Win11应用商店现在有19款应用进驻,并获得了微软的推荐。

微软Win系统现在都有自带的应用商店,但是包括Win10在内的多个系统中商店并不受人欢迎,一大弊端就是微软严格控制门槛,限制很多,导致大家对从Win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的兴趣不大。

在Win11系统上,微软终于放开了限制,支持了第三方应用商店,包括亚马逊应用商店及EPIC游戏商店等等,同时微软也开放了第三方浏览器入驻,也不再限制在应用商店必须用微软的EdgeHTML引擎,开发者可以自行选择。

在这些开放政策下,Win11应用商店也吸引了不是第三方应用入驻,根据微软公布的信息,3个月来有19款桌面应用加入了应用商店,名单如下:

社交通信类应用:Discord、Zoom Cloud Meetings和KakaoTalk 等

创造类工具应用:Luminar AI、Music Maker和VLC等。

生产力应用:TeamViewer、Adobe Acrobat Reader DC、LibreOffice、Microsoft PowerToys、Visual Studio Code 和 Visual Studio Community等。

PAW Web应用程序 :Reddit、维基百科、TikTok、Lyft、Quizlet、Tumblr、Clipchamp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Wedbush:上调特斯拉(TSLA)Q3交付量预期至23万辆,维持“跑赢大盘”评级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获悉,Wedbush分析师Dan Ives维持特斯拉(TSLA)“跑赢大盘”评级,目标价同样维持1000美元。该分析师认为,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报告可能超出此前预期。

Ives认为,全球芯片短缺明显限制了特斯拉7月和8月的供应量和交付量,他预计特斯拉在此期间的交付量将达到8万至9万辆,但他预计9月将出现“重大转折”,预计交付量将达到14万至14.5万辆。

“我们预计特斯拉本季度的交付量可能接近23万辆,超过我们此前预计的21.2万辆和之前市场传闻的22万辆。”Ives表示。

Ives及其分析师团队预计特斯拉今年的交付量将在89万辆到90万辆之间。

截至发稿,特斯拉盘前涨0.85%至784.20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Phone13创下苹果最长等待期-供应链受限引发关注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因供应链紧张和强劲需求,苹果iPhone 13正在成为近年来用户等待时间最长的产品系列。如果消费者现在下单,那么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机型需要等待的时间为3至5周不等。第一财经分析师查询苹果官网发现,目前江浙沪十几家苹果店大多数iPhone 13系列机型都处于无货状态。

第一财经分析师在上海南京东路、国金中心、环球港等多家苹果店内了解到,仅有少数容量较小的iPhone 13和iPhone 13 mini有货,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机型的缺货情况最为严重,等待时间也最长,目前下单基本要等一个月左右才能提货。

发货时间长达数周

芯片供应链紧张等问题加剧了苹果智能产品的等待时间,iPhone供不应求的情况在全球范围都已出现。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的分析师认为,全球在线预订新机型的客户将不得不等待超过4周的时间才能拿到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而基本款iPhone 13则需要等待大约两周时间。

目前美国市场基本占到了iPhone出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消息称,iPhone 13系列在美发售第一周内预订的等待时间为7~20天,而在第二周内预订的交货时间为19至34天,均大于iPhone 12系列发布后的交货时间。

一位刚刚通过苹果官网预订了一款iPhone 13 Pro Max的上海消费者对第一财经分析师表示,他于9月28日下单订购,目前要等到10月底才可以拿到手机。

9月29日,第一财经分析师也尝试从官网订购一款苹果iPhone 13基本款手机,发货时间预计为10月16日至10月21日。

苹果公司没有立即就交付时间延迟及其原因发表评论。但分析师认为,供应链的限制以及需求叠加造成了目前产品交货时间延迟的情况。

“无可否认,交货时间延长的部分原因是供应链的限制,我们发现发售第二周预订的交货时间相对于第一周有显著的增加,并且超过了我们此前的预期。”摩根大通分析师Samik Chatterjee表示。

苹果CEO库克在上两个季度的财报发布时曾警告投资者,芯片短缺可能会使销售额减少30亿至40亿美元。他还称芯片需求之大超出公司的预期。

但机构对于供应链的担忧正在消退。天风国际预计iPhone 13今年的出货量会在去年iPhone 12的基础上增长10%左右,尽管该机构认为供应短缺的问题可能影响iPhone 13今年第四季度的出货情况。

“目前并没有听说苹果更多供应链有特别紧张的消息。”Omdia半导体分析师李泽刚对第一财经分析师表示,“5G芯片的供应并不紧张,而且苹果供应链的优先级一直都是排在最先的位置。”

能源政策影响有限

上周日,几家苹果和特斯拉公司供应商的一些中国工厂表示停产数天,以遵守更严格的能源消费政策,但分析师认为这一举措对苹果供应链的影响有限。

一位分析师告诉第一财经分析师,目前了解到在昆山的台资企业受拉电影响较为严重。苹果印刷电路板供应商欣兴电子上周日晚间表示,其三个中国子公司从9月26日中午至9月30日午夜停止生产,但预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其他工厂将补产。

富士康旗下乙盛精密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在中国昆山的工厂从9月26日至9月30日暂停生产,但预计停产的影响较小。

苹果iPhone扬声器组件供应商康控(Concraft Holding)公司表示,将停产五日直到9月29日中午恢复生产,并使用库存来满足需求。

不过芯片制造商联华电子 (UMC) 和台积电则表示,它们的中国工厂没有受到影响。联华电子称该公司在苏州的工厂目前正在满负荷运转,每月可生产超过8万片晶圆。

根据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预测,今年iPhone 13整个系列全球出货量会超过9000万部。券商韦德布什(Wedbush)的分析甚至预测,全球有多达2.5亿iPhone用户准备在这一轮的超级周期对手机进行升级,该周期始于去年iPhone 12的发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emetis(AMTX)获达美航空(DAL)超10亿美元订单-盘前大涨14%

作者  |  2021-10-0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获悉,Aemetis(AMTX)与达美航空(DAL)签署了一项承购协议,将在10年内交付2.5亿加仑的混合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Aemetis预计协议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预计位于加州Riverbank的大型工厂将负责生产这种可持续航空燃料。

据了解,达美航空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使用这种燃料,该协议是达美航空为未来实现净零排放而采取的实际行动。

达美航空此前表示,支持到2030年使用30亿加仑可持续航空燃料的自愿性行业目标,并且承诺到2030年将用SAF替代10%的航空燃料。

达美航空负责可持续发展的董事总经理Amelia DeLuca表示:“当达美航空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的时候,我们也承诺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并与业内其他公司合作。”“这份供应协议是提高SAF普及率的重要一步,不仅有助于我们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也有助于支持我们客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截至发稿,Aemetis盘前涨14.09%至18.620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Netflix创历史新高 因为火爆的鱿鱼游戏?

作者  |  2021-09-3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Netflix正以无法阻挡的姿态向全世界发起攻势,这是21世纪一场新的大规模殖民战争,输家将彻底沦为臣服于Netflix模式的傀儡。

123,木头人”。追了最近大火爽剧《鱿鱼游戏》的朋友,应该能领会到这句口令的恐怖。《鱿鱼游戏》词条挂在微博热搜已经连续一周,知乎搜索榜也多日排名第一位。

全球范围内,这部剧已经在Netflix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德、英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拿下日榜第一。在此之前,从未有韩剧登上过美国收看榜首位,更不要说取得全球性的成功。

《鱿鱼游戏》讲述了一群负债累累的人为了赢得奖金而参加一系列致命游戏的故事,是一款类似于《饥饿游戏》(Hunger Games)的生存游戏。

目前在Netflix的全球排名中高居榜首,根据流媒体评级公司FlixPatrol的数据,这是韩国电视剧首次在美国排名第一。

Netflix股价今天创历史新高。相关阅读:先跌后涨,深度分析Netflix (NFLX) 财报数据和前景

另一边,《鱿鱼游戏》也引发韩国媒体股暴涨。Bucket Studio持有《鱿鱼游戏》主演李晶载代理公司的股份,在连续三个交易日中飙升了约90%Showbox 股价上涨逾50%,该公司的前身曾投资于该节目的私人制作公司Siren Pictures,金智妍持有Siren Pictures 100%的股份。

这并不是Netflix出品的第一部爆款韩剧。从《王国》到《甜蜜家园》,Netflix打破了韩国影视业“电视剧粉红,电影暗黑”的潜规则。大牌导演和演员争相转投这家美国最大流媒体公司麾下,这意味着更精良的制作水准和更充足的预算,当然还有更高的片酬。

这种待遇不是韩国独享的,Netflix通过采购和制作独家内容来争夺当地影视制作人才,迄今已进驻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Netflix正以无法阻挡的姿态向全世界发起攻势,这是21世纪一场新的大规模殖民战争,输家将彻底沦为臣服于Netflix模式的傀儡。

杀死电影院

Netflix的全球殖民计划分三步走,取代电影院线是大蓝图中的第一步。

一周前,第73届黄金时段艾美奖落下帷幕。今年Netflix大获全胜,一举夺得44座艾美奖,其中主奖项2712中,成艾美奖史上最大赢家。

2013年,Netflix凭借第一部自制剧《纸牌屋》获得剧情类最佳剧集提名,之后便开始连续多年陪跑,终于在今年获得了欧美电视圈顶级奖项的认可。

艾美奖地位相当于电影届的奥斯卡,Netflix对后者的追求同样不是一帆风顺。2015年,Netflix斩获34项艾美奖提名,最终只带走两座奖杯。同年的奥斯卡提名,却只有区区一项。

老派电影人一向不太待见流媒体,诺兰认为为影院而生的作品才能被称作“电影”,斯皮尔伯格也曾表示Netflix出品的电影更适合申请艾美奖。

学院对流媒体的态度则有些暧昧不清。2020Netflix24提奥斯卡却只有2中,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作为种子选手,惨遭100中。

老马丁曾怒喷漫威电影为“主题公园”,却毫不犹豫奔向了流媒体怀抱。原因在于后者愿意给予他充分的预算和拍摄自由,甘愿为艺术买单。

而传统制片厂们如今痴迷于身披各色披风的超级英雄,拒绝为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提供1.2亿美元预算。两者的差别,在于是否需要用票房回收成本。

Netflix的订阅量、亚马逊庞大的电商网络和苹果浑然一体的软硬件生态足以提供稳定现金流,它们渴望的只有流量和随之而来的用户黏性,为此不惜千金买马骨。因此流媒体远比曾经的煤老板更加纯粹,甚至不需要在电影里安插花瓶。

传统制片厂则越来越束手束脚,它们惧怕承担一部大制作失败的代价,因此不厌其烦地在成功经验中画地为牢,依赖续集、翻拍和政治正确榨干每个IP最后一滴油。

好莱坞固步自封的当下,流媒体显得更加大胆和激进。它们给予创作者充分的尊重,不吝啬挥洒创意,为观众奉上更丰富的视听享受,比如前几年大火的《LoveDeath&Robots》。

奥斯卡不会对这一趋势视而不见。2021年,Netflix更进一步拿下35个提名,并最终捧走7座小金人。

遥想2017年,Netflix自主出品电影还只有10部左右。4年之后,已经可以向用户保证每周上线一部新片,并于年内发行70多部电影。

无论主流舆论还是Netflix的激进战略,都受到疫情的催化而加速狂奔。

2020Netflix新增3700万用户,超出2019年近1000万。同时,北美年度票房同比下滑80%,只剩22亿美元。拥有5000多块荧幕的最大连锁院线AMC,全年亏损近300亿人民币。

实际上,在尚未受疫情影响的时代,北美票房就已经失去了增长动力。

流媒体不需要电影院,从手机、平板到PC,屏幕随处可见。从这个角度想,Netflix已经达成了从制片、发行到院线的全垄断。

1948年,《派拉蒙法案》瓦解了八大制片厂对好莱坞的垄断。如今,又有谁能阻止这些崭新登场的现代电影托拉斯?

横扫英日韩

2019年,《复仇者联盟4》全球豪取近30亿美元票房,在日本市场却败给了《名侦探柯南》最新的剧场版。

无独有偶,2018年《复仇者联盟3》在日本上映时,也被柯南另一部剧场版死死压制。超英坟场,果然名不虚传。

好莱坞多年来依靠大制作强宣发进行填鸭式硬塞的“文化输出”似乎无往不利,但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腻,更何况有些大片纯粹是一坨光鲜亮丽的马粪。

说到底,虽然“去影院才叫看电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又有多少影片真正值回票价?

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还面临着宗教、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筑起的天然壁垒,超英惨败给小学生就是典型案例。

日本影史票房前十包含6部动画电影,宫崎骏作品独占3

流媒体的崛起,让好莱坞的困局迎刃而解。

日本电影市场曾长期位居世界第二,如今也仅次于中美,但保守程度远高于其他市场。本土电影长期占据票房前十,是纯粹的二次元乐土。

另一方面,在Netflix平台有超过1.2亿用户收看日本动画。在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动画的受欢迎程度都排名前十。

也就是说,日本同时拥有坚如磐石的天然屏障和横扫千军的收视利器。那么问题来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910日,Netflix在东京都内开设世界首个动画制作支援基地,以每年高达2万亿日元的制作费吸引日本动画人才。

截至2020年,日本动画师的平均年薪仅为20万人民币不到,在美国则超过41万元。日本动画人吃草挤奶,喂养了全世界的日漫爱好者。

业已松动的墙角无疑为Netflix提供了挥舞铁锹的空间。2021年,Netflix希望独家发行40部日本动画作品,达到上年两倍,其中包含哥斯拉和JOJO等高人气IP的最新剧集。

事实上,自2015Netflix杀入日本市场以来,90年代《新世纪福音战士》延续至今的制作委员会模式便开始逐渐瓦解。

垂直整合的制作方式虽然分摊了成本和风险,但固定的制作费用也压低了动画从业者的工资,并严重限制了动画质量。

Netflix模式则正好相反,在为制作公司留足充分周期和预算的情况下,并不过多参与创作过程,只在内容质感的把关上相当严格。

电影级品质日剧《全裸导演》在此模式下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剧单集制作成本高达658万人民币。

不用吃惊,韩剧《王国》前两季的单集成本分别为1200万和1800万;印度剧《神圣游戏》第二季的单集成本甚至超过1亿元;号称史上最贵英剧的《王冠》,横扫了艾美奖7项大奖。

有钱自然任性,但此消彼长,影视人才对Netflix趋之若鹜,势必形成本国影视产业的空洞化。

多年以后,导演王晶在总结香港电影没落之因时提到,中国台湾全面放开好莱坞进口电影限制,对香港电影的生存空间造成了致命挤压。

然而港片虽然没落,导演们仍然可以北上打开新的市场。但若是从业者皆成为海外企业的附庸,该如何完成自身的救赎?

占领漂亮国

Netflix拥有2.1亿订阅用户和几乎覆盖全球的发行渠道,得以借助平台放大任意品类剧集的国际影响力。

Netflix绝不会满足于满世界采购版权,做一个纯粹的视频播放平台。视频网站的壁垒毕竟很低,用户随时会倒戈,为他人做嫁衣并不是长久之计。

2021Q2财报股东信中,Netflix正式提出进军游戏行业,为此专程聘请了FacebookVRAR部门副总裁麦克·维尔杜。麦克曾于ZyngaEA任职,是游戏领域资深从业者。

8月份,Netflix的波兰用户已经能在平台上免费玩到电视剧《怪奇物语》同名游戏,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在软件上停留的时长。

Netflix宣布波兰用户可以免费下载《怪奇物语》两款游戏

游戏之后,Netflix的下个目标必然是社交。

内容、游戏、社交三者的融合正成为大势所趋,Facebook正在扎克伯格的领导下向元宇宙公司转型,《堡垒之夜》玩家也能在游戏内观赏演唱会和最新的电影预告片。

未来的元宇宙要求三个元素的有机融合,势必又会反过来对各自的功能产生增益。真正的元宇宙会诞生在行业诞生还不确定,不过Netflix的竞争者肯定不愿意见到它成为这个幸运儿。

外国媒体喜欢将北美流媒体大战渲染得十分激烈,但实际上能与Netflix有一战之力的不多。

Apple TV+背靠全球最大科技巨头,拥有充沛现金流,可以为《The Morning Show》做出每集1500万美元的预算(相当于《权力的游戏》最后一季的成本)

但截至今年7月,Apple TV+在美加两国的订阅用户还不到2000万,被人们寄予厚望的科幻史诗《基地》刚更新两集便宣告崩盘。

这充分表明煤老板之路行不通,做影视需要专业的数据模型与判断能力。Netflix虽然赋予成熟电影人无限创作自由,但在台湾年轻导演拍摄《罪梦者》时,仍然在第一集就给出了40多处修改意见。

苹果显然缺乏这部分基因,这不禁让人对亚马逊号称投资10亿美元的剧版《指环王》忧心忡忡。在流媒体领域,科技巨头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至于派拉蒙的Paramount+、环球的Peacock和华纳的HBO Max,可以统称为传统制片厂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换汤不换药,翻来覆去还是人们熟悉的那些IP

米老鼠或许是唯一有机会挑战Netflix王位的。疫情之前,迪士尼在北美电影市场的占比就已接近四成。

201911月推出流媒体服务后,一年半的时间,Disney+ESPN+Hulu订阅用户总数就突破了1.7亿,与Netflix已然相去不远,而后者的流媒体服务上线至今已超过14年。

Disney+走的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仰赖于家底雄厚,可以集全家之力对流媒体进行爱的供养。漫威、星战、异形、阿凡达和皮克斯的动画,单拎哪个IP出来都够Netflix喝一壶的。

Netflix在流媒体领域算是老大哥。优势在于,只订阅一家视频服务的用户基本都属于Netflix,而大多数huluPrime Video等其他流媒体的用户也同时订阅了 Netflix

但放到美国文化史,Netflix可就是初生牛犊了。由于缺乏历史积累,只能寄希望于广撒网,试图捞到一二爆款。

就像霸天虎们在全世界搜寻能量方块,最后还是要回到赛博坦和变形金刚决一死战。

结语

1997829日,37岁的软件工程师Reed Hastings与老友Marc Randolph创建了Kibble公司,主业为出租电影。

谁能想到日后的流媒体之王,创业动力竟然来自租录像带忘还被百视达罚的那40美元呢。

从被万夫所指为“对大银幕的背叛”,到毫无悬念地成为疫情时代流媒体混战的最大赢家。Netflix走了很远,但还远未走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

在北美用户订阅增长已几乎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超过全球人口一半的亚洲市场无疑更具诱惑和潜力,已经成为群雄追逐的那头母鹿。

然而要想真正完成对旧世界的改造,Netflix还需要更多部《鱿鱼游戏》。

 

特斯拉劲敌逼近!Lucid电动车

作者  |  2021-09-3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有“小特斯拉”之称的高端豪华电动车初创公司Lucid(LCID)总是落后于特斯拉(TSLA)。原因很简单:它还没有汽车上路。

然而,下个月底之前,情况将有所改变。该公司终于让其产品进入商业规模,Lucid 宣布将开始生产Lucid Air汽车,预计将于下月底开始交付。

Lucid粉丝们,几周后,你可能会在街上看到Lucid的车。

 

Lucid有何过人之处?

Lucid是第一家通过空白支票公司(SPAC)协议上市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被视为电动汽车行业领头羊特斯拉的强有力竞争者。

Lucid由特斯拉前副总裁兼董事——谢家鹏 (Bernard Tse)和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铭 (Sam Weng)两位华人于2007年创建。

 

Lucid 约半数的工程师来自特斯拉。

2013年,特斯拉 Model S 前首席工程师Peter Rawlinson Lucid “挖”来担任CTO2019年晋升为公司CEO。后为Lucid打造了一款声称超越Model S的新车—— Lucid Air,也是他口中“地球上速度最快、续航最长的纯电动汽车”。

然后是特斯拉的生产副总裁 Peter Hochholdinger Lucid挖走,担任制造副总裁一职。

Lucid 现任硬件工程副总裁 Eric Bach 、供应链管理副总裁 Peter Hasenkamp 、销售总监 Doreen Allen 也都来自特斯拉。

值得一提的是,Lucid拿到了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的 10 亿美元投资,在 Elon Musk 打算将特斯拉私有化的时候,准备向 Elon Musk 伸出援手的也是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

怎么样是不是突然对Lucid有了那么一点兴趣?更多细节:小特斯拉Lucid确认和CCIV合并后暴跌!黄金抄底机会?

 

生产预览周

Lucid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一周,该公司将本周称为“生产预览周”。Lucid将客人带到了其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它不只是展示了工厂,还发布了大量关于生产状态的公告。

Lucid宣布,本周二开始,其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将开始生产Lucid Air汽车,目前计划将于下个月底开始交货。其最高端车型Lucid Air Dream Edition的定价为16.9万美元,将于10月底上市。

消息公布后,Lucid周三收涨7%,至26.28美元。

Lucid表示,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总共收到了1.3万多份预订。

 

超硬核技术

美国环保署(EPA)最近公布了Lucid Air Dream Edition range的官方里程估计,这是美国环保署评级的电动汽车中最长的里程:一次充电520英里(约合837公里),比其竞争对手特斯拉的Model S还多出了100多英里。Lucid Air Dream Edition的性能和Lucid Air Grand Touring也达到了EPA估计的范围,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电动汽车。

Lucid集团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Peter Rawlinson表示:“Lucid开发的专利电动汽车技术将使使用更少的电池能源行驶更多里程成为可能。例如,我们Lucid Air Grand TouringEPA官方评级为112千瓦时电池组的续航里程为516英里,使其每千瓦时的效率达到了行业领先的4.6英里。我们的技术将使电动汽车变得更轻、更高效、更便宜,这是我们在扩大更可持续交通工具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另外,Lucid首席执行官还表示:“不要过度迷恋特斯拉 4680电池。Lucid有望实现2022年和2023年的生产目标,2021年将生产577辆汽车。”

Lucid随后还将推出价格较低的车型:Grand TouringTouringAir Pure。在售价较低的版本中,Grand Touring起售价13.9万美元,续航里程达到516英里(830公里)Touring起售价9.5万美元,入门版的Air Pure起售价7.74万美元,这两款车的续航里程也达到了406英里(653公里)

摩根士丹利的Adam Jonas以长期看涨特斯拉而闻名,他现在对Lucid的股票评级为“减持”,目标股价为12美元,因公司的生产执行力和现在的估值。

Jonas指出,市场认为Lucid Group在营收前的市值为310亿美元,成功的可能性“异常高”。虽然这位分析师承认,该公司可能会在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一个可持续的利基市场,但未来的道路可能会充满“许多障碍”。

不过,就目前市场对Lucid股票的普遍看法而言,摩根士丹利并不合群。最近,花旗(Citi)和美国金融市场研究公司(CFRA Research)对该公司的前景都给出了看涨预期。

花旗在解释其支持的理由时指出,Lucid拥有支撑他的乐观观点的“必要基石”,包括可靠的电动汽车技术资质、多年的开发经验、品牌势头和市场推广速度。这位分析师接着写道:Lucid与我们喜欢的特斯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没有2030年的高份额以及FSD/AV成果。”

CFRA Research指出:“凭借即将推出的豪华电动汽车的一流规格,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和管理团队,以及在亚利桑那州的新工厂,Lucid似乎具备了行业新进者的所有条件,具备了持久力。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