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已跌破31000美元/枚,最新下探至30858美元/枚,大跌近20%,华尔街分析师认为比特币跌势将进一步加剧。
来自监管的压力让虚拟币承压。5月18日晚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就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联合发布公告,确保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要求。
虚拟币集体跳水
三协会公告一出,虚拟货币继续暴跌。截至发稿,比特币已跌破31000美元/枚,续刷2月8号以来新低。以太币价格和莱特币也纷纷暴跌。
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11日起,比特币一改横盘态势转为下跌。当日凌晨,比特币的价格突然大跳水,4个小时下跌近3300美元,当日跌幅达3.87%。
近期比特币的回调与马斯克的言论密不可分。北京时间5月13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特斯拉暂停使用比特币来支付购车费用,并表示对比特币挖矿和使用化石燃料频率增加感到担忧。当日比特币大幅下挫10.53%。而此时,特斯拉支持用比特币支付至今未满两个月时间。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一自称加密货币分析师的用户在推特上表示,当他们在下个季度发现特斯拉已出售剩余的比特币持仓时,比特币持有者可能会扇自己耳光。对此,马斯克回复,“确实”。
部分市场人士将这一言论解读为:马斯克在暗示特斯拉可能已经全部抛售或部分卖出了其比特币持仓。比特币随之大跌,17日一度跌至43825美元/枚,距离昨晚49808美元/枚的价格重挫6000美元。不过5月17日上午,马斯克推文澄清称,特斯拉并没有出售任何比特币。
截至发稿,比特币距离年内高位已下跌近30%,虽然持续下挫,但比特币今年涨幅仍有近40%。中泰证券认为,去年是全球货币超发规模最大的一年,巨量货币流入市场,使得投资者普遍对通胀担忧,对“硬通货”的信任度下降。但去年以来,比特币价格涨幅领跑各类资产,比特币的价格也是屡创新高。不过,比特币的波动性也极大,4月18日当天的最大跌幅超过15%,故它更像成长型资产而非货币。
美国银行最新调查也显示,做多比特币是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最拥挤的交易。在今年1月份,做多比特币也位居榜首,此后一度被FANG挤到第二位。
但就比特币后市走势,机构普遍不容乐观。华尔街多位技术分析师表示,去年掀起加密货币热潮以来,比特币眼下所陷入的最严重抛售势将进一步加剧。
分析师RichRoss认为,比特币将重演其他投机性资产的命运,将跌回200日移动均线,也就是40000美元。其他观察人士则预计,比特币会出现“更高的高点和更低的低点”的形态,并称马斯克令人难以预测的推特会让传统投资者望而却步。还有人猜测,黄金开始从比特币吸引资金。
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据了解,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重申《通知》规定。
5月18日三协会发布的公告强调,近期虚拟货币价格暴涨暴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有所反弹,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经济金融正常秩序。
《公告》要求,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会员单位不得用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得承保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服务。
三协会还进一步重申,会员机构不得参与的服务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接受虚拟货币或将虚拟货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虚拟货币与人民币及外币的兑换服务;开展虚拟货币的储存、托管、抵押等业务;发行与虚拟货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虚拟货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等。
此次三大协会的公告再次强调,虚拟货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是真正的货币,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
有业内人士直言,这相当于让虚拟货币的交易无法在中国完成。而从公告使用消费者而非投资者作为一个主体也可以看出,虚拟货币不被认同是投资产品,而是商品。
除三大协会联合公告外,国内部分省份已经加强虚拟币挖矿监管。日前内蒙古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发布《关于受理虚拟货币挖矿企业问题信访举报的公告》,公告指出,自治区能耗双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立虚拟货币“挖矿”企业举报平台,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完善虚拟货币“挖矿”企业问题情况举报渠道。
国内对虚拟币的监管趋势如何?近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李波表示,正在研究对比特币、稳定币监管规则。而海外发达经济体的部分现有监管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如不少经济体采用的特许经营牌照方式就取得了较好的监管效果。比特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在国际市场交易中已初具规模,而部分研究也指出,比特币具备一定的国际货币储备职能。毋庸置疑的是,如果其希望能够得到更为广泛地使用,就必须要接受严格监管。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将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LCID”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 Inc。周三表示,新公司将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LCID”。Lucid Motors Inc。是一家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纽瓦克。Lucid的其他部门包括能量存储和原始设备制造。截至2020年,其首款汽车Lucid Air尚在开发中。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潜在市场规模1400亿,真无线耳机竞赛进入下半场:苹果、安卓之争将重演?
真无线蓝牙(TWS)耳机让用户摆脱了有线耳机的物理束缚。近年来,在苹果AirPods带领下,真无线耳机销量迎来爆发。据Counterpoint报告,2020年全球真无线耳机出货量2.33亿部,且2021年市场热销潮预计仍会持续。
真无线耳机产品改变了耳机市场的游戏规则。作为开创者的苹果公司引领了上半场的竞争,但现在下半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相比全球智能手机每年约14亿部的出货量,真无线耳机未来的发展市场空间足够大。
基于此,近年来国内如华为、OPPO、vivo以及小米等多家安卓阵营的手机厂商也在迅速跟进,产品从百元至上千元梯度均有布局。今日(5月19日),华为推出了半入耳式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FreeBuds 4,售价近千元。
安卓阵营挑战苹果AirPods优势地位
如果按照全球14亿智能手机出货量、渗透率50%、客单价200元的假设测算,那么真无线耳机潜在市场规模达到1400亿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真无线耳机或将接棒智能手机,成为消费电子市场下一个最大销量的单品。
据Counterpoint预计,2021年全球真无线耳机的出货量将达到3.1亿台,同比增长33%。西部证券认为,2021年将迎来安卓品牌真无线耳机发展拐点。真无线耳机即将重演手机市场之争。
当前,真无线耳机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三类:智能手机厂商、传统耳机厂商以及新兴的第三方厂商,但由于真无线耳机需要与智能手机进行绑定,而有些功能需要特定智能手机硬件匹配,甚至量身延伸功能创新,因此智能手机在真无线耳机角力中成为主导的一方。
IDC2020全年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前五大无线耳机厂商分别为苹果、华为、小米、夏新以及漫步者,市场占比情况分别为15.6%、8.8%、8.4%、6.7%以及5.6%。从厂商出货量数据的具体比拼上不难看出,苹果优势地位明显,华为、小米紧随其后。
和智能手机市场类似,安卓阵营的竞争优势也开始显现。西部证券指出:“安卓真无线耳机产品更新时间更短,苹果是一年,但安卓阵营产品可以2、3个月更新一轮,这就形成较大优势。再者,对比苹果无线耳机,安卓真无线耳机价格体系更为完整,并且安卓真无线耳机开始关注耳机功能的多样性。”
目前,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手机巨头均陆续发布了多款真无线耳机,与手机的竞赛类似,这些产品形态也从模仿试水、完善供应链,到开始和AirPods掰手腕。
2020年10月,OPPO曾推出一款OPPO Enco X,官方宣称是与北欧丹拿音响团队联合研发推出的一款TWS降噪耳机,支持双重主动降噪、蓝牙5.2低延时等功能。华为的动态也备受市场关注。5月19日,华为在全场景智慧生活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半入耳式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FreeBuds 4。
众所周知,半入耳式设计在打造降噪性能时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对此,华为介绍称,华为自研了人耳自适应降噪、双麦克风混合降噪两大创新技术,前者可根据消费者耳道轮廓从10余种降噪参数匹配最佳降噪方案,后者可有效提升耳机对残余噪声的拾取灵敏度,在降噪深度与舒适佩戴难以兼顾的难题上取得了一定突破。
真无线耳机将重演手机市场之争
从真无线耳机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华为和小米正在紧追苹果。这或多或少让人联想到手机市场相似的竞争情景:安卓厂商们通过拉高技术竞争门槛,迅速扩大优势,并超越苹果的出货量。
IDC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真无线耳机市场降噪产品的占比已经提升到了30%。可以看出,在竞争中,技术难度更大的降噪产品成了行业竞争的焦点。
今年4月,华为曾对外开放其音频实验室,并介绍华为真无线耳机的降噪技术。据了解,华为音频在全球有6个研发中心,超过300名音频研发工程师,重点布局欧洲,如在德国声学研究中心进行噪声数据分析、AI降噪算法研究;在芬兰多媒体音频实验室进行消音测试等研究,以此进行音频产品不同声学特性的测试。华为披露的信息或许可以作为市场研发方向的参考。
另外,真无线耳机产品可以对典型的生活场景,如地铁、咖啡厅等噪声环境下的降噪性能进行测试、验证,通过算法解决降噪。这些软件和算法的投入也可能决定产品的竞争力。
除了技术壁垒,真无线耳机厂商之间也存在生态的竞争。AirPods的成功离不开苹果一整套生态体系。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在推出真无线降噪耳机时,理论上也都可以搭配任何品牌手机使用,但在具体的使用体验上,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异。
例如,华为FreeBuds 4无线耳机的高清录音、耳机查找等特色功能,都要搭配华为自家的EMUI系统使用;OPPO Enco X的LDHC传输则暂时只支持OPPO旗下的部分机型。这也导致在无线耳机市场中,手机厂商们相比传统音频厂商更具有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真无线耳机出货量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百分比增长,逐渐逼近手机出货量。而实力雄厚的手机大厂们也会将这块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变为自己的领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慧择一季度总保费收入13.9亿元 同比大增133.1%
5月19日,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从慧择获悉,截至今年3月31日,其总保费13.9亿元,同比增长133.1%;总营收7.3亿元,同比增长195.5%,超预期实现去年四季度业绩指引。
其中,首年保费8.9亿元,同比增长221.7%;续期保费5亿元,同比增长56.9%。长期险保费占总保费比例96.9%,已经连续6季度占比超过90%;Non-GAAP净利润3874.8万元,同比增长74.5%。
据介绍,一季度慧择共发布8款全新定制产品。其中,长期健康险保费11亿元,同比增长123.2%;定制产品保费8.5亿元,占比61%;储蓄险(年金增长终身寿)首年保费1.7亿元,占比18.6%,产品结构持续多元化。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富途控股(FUTU)盘前涨超3% Q1业绩大超预期
富途控股(FUTU)盘前涨幅扩大至3.14%,报128.3美元,一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大幅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富途控股第一季度营收22.05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14.92亿元;净利润11.62亿元,市场预估6.61亿元;摊薄后每ADS盈利8.02港元,市场预期4.75港元,去年同期1.22港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好莱坞影业巨头要换东家?亚马逊或豪掷90亿美元收购米高梅 | 一只热股
知情人士透露,曾打造出詹姆斯·邦德系列等传奇电影的著名好莱坞公司米高梅正在出售,亚马逊可能成为其买家。
据悉,亚马逊已经与米高梅进行谈判,收购金额或达到90亿美元。对此,亚马逊拒绝置评,称不讨论传闻或猜测。
早在2020年12月就有报道透露,米高梅正在挂牌出售。报道称,该公司聘请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投行的顾问寻求帮助,并开始了正式的出售流程。
据悉,米高梅目前拥有4000部电影和17000小时的电视剧节目库,其庞大的片库有望帮亚马逊留住用户。
此前,美国电信巨头AT&T宣布将旗下的华纳媒体与Discovery公司合并,流媒体领域再添一名实力强大的新玩家。
好莱坞影业巨头要换东家?亚马逊或豪掷90亿美元收购米高梅。点击视频,一看究竟。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华业绩受冲击,频吃监管罚单,雅培奶粉面临内忧外患
近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巨头雅培因一笔900余万元的“香精”奶粉罚单引起舆论热点。雅培方面就此回应称,相关处罚源于其1批次婴儿奶粉在去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检中检出微量香兰素,目前公司已完成产品回收工作。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注意到,这是雅培上海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收到的最大一笔罚单。2018年以来,雅培多次因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监管部门处罚,累计处罚金额达到1147.12万元。
而眼下,真正困扰雅培的是其在华婴幼儿奶粉业务的低迷。自2019年起,大中华区拉低了其儿童营养业务的整体业绩,有机大单品“雅培菁挚”更是遭遇内外资品牌的合力竞争。
据渠道商及业内人士了解,雅培婴幼儿奶粉近年来在华表现“不温不火”,尽管有机奶粉和特医食品保持增长,但传统通货产品销量有所下降,“国代”模式的选择也让雅培错过下沉三四线市场的最好时机。
5月19日,雅培方面回应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称,公司目前可以提供的只有此次处罚相关声明,“总部有规定,无法对外披露单个国家的销售和市场份额数据,一切以财报公布为准”。
雅培收近年在华最大罚单
天眼查显示,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5月6日对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处罚内容包括“没收物品,没收违法所得约343.74万元,罚款约909.31万元”,理由为“食品等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这也是雅培近4年来在中国收到的最大一笔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的罚单。
雅培方面5月16日发给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的声明显示,此次处罚与其去年1批次婴儿奶粉被检出微量香兰素有关。涉事批次雅培铂优恩美力1段配方奶粉(批次18042NT,生产日期2020年6月3日,900克)在2020年12月的市场监管总局抽检中检出极微量香兰素,目前公司已完成市场存留产品的全部回收工作。
根据监管部门解释,香兰素广泛运用于各种需要增加奶香气的调香食品中,按标准要求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但大量摄入会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肝、肾损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0-6个月(1段)婴儿的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精,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可按照规定限量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
对于涉事批次奶粉中为何含有香兰素,雅培方面解释称“没有添加”,检出的极微量香兰素是由本批次之前所生产的含香兰素产品所致。雅培同时强调,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估方法推算,涉事批次产品中的香兰素检出量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可能性极低。
4年累计被罚1147.12万元
事实上,这并非雅培首次在中国吃罚单。天眼查显示,2018年以来,雅培因在产品广告中使用疾病治疗或医疗用语等被监管部门多次处罚,目前累计被罚1147.12万元。
2020年10月,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由于雅培特医食品产品“小安素”借助某热门电影及主演在抖音上发布视频广告,违反广告法审查规定,被处以194.81万元的罚款。
2019年3月,1批次雅培菁挚纯净幼儿配方奶粉因在官方网站发布“2大核心营养成分,RRR增强大脑神经连接高达81%,OPO促进关键营养素吸收高达97%”及“核苷酸能增强宝宝免疫力”的广告用语,存在表述不准确及擅自使用医疗用语问题,被处以20万元罚款。
2018年11月,雅培因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以及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被原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场分局罚款10万元。同年6月,“雅培全安素全营养配方粉900g礼盒”因在宣传折页上使用“提升免疫力13.4%”“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1%、降低平均住院费近21.6%、再次入院概率可减少6.7%”等广告用语,对普通食品广告宣传保健功能并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被罚款1.4万元。
曾涉及肉毒杆菌乌龙事件
公开资料显示,雅培在中国开展业务近30年,除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外,还建立了16个办事处、4家工厂和2个研发中心。自2010年以来,雅培持续投资中国市场,业务涵盖营养品、药品、医疗器械和诊断产品。2014年,雅培投资2.3亿美元在浙江嘉兴建立的营养品工厂开业,这也是其在国内投资的最大项目。
在乳业专家宋亮看来,拥有雄厚医疗背景的雅培具有超越国内外众多奶粉品牌的研发实力,但经历2013年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和2016年的奶粉被假冒事件后,雅培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好口碑开始下滑。
2013年8月,原国家质检总局通报雅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婴幼儿配方奶粉存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风险。雅培当时对此发布声明称,其供应中国市场的所有产品均未使用恒天然受污染的乳清蛋白粉,但经恒天然确认,有2批次供应中国市场的雅培金装幼儿喜康力3段听装奶粉在恒天然公司包装线上实施包装,该生产线在使用有问题原料后未经彻底清洗即开始包装雅培产品,因此决定对相关产品进行预防性回收并销毁。
随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经过检测证明此次肉毒杆菌污染是乌龙事件,但据媒体报道,当时雅培和多美滋两大外资奶粉品牌因此承担的产品召回和销毁损失超过亿元。
2016年4月,雅培遭遇奶粉被假冒事件。根据最高检官网信息,上海市公安部门2015年9月依法查处一起跨全国多省市仿冒品牌婴儿奶粉案。犯罪嫌疑人通过仿制假冒品牌奶粉罐、商标标签,收购低档、廉价或非婴儿奶粉,在非法加工点罐装出售,共计生产、销售假冒奶粉1.7万余罐,非法获利将近200万元。2016年4月4日,原上海市食药监局在官网将该案件称为“生产、销售假冒‘雅培’乳粉案”。
在华奶粉业务遭遇挑战
尽管遭遇一系列外部风波,但真正困扰雅培的,是其在华婴幼儿奶粉业务的持续低迷。
财报显示,2017年,雅培海外儿童营养业务销售额由于新兴市场的挑战有所下降,但部分被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增长所抵消。2018年,得益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增长,雅培海外儿童营养业务销售有所增长。但自2019年起,雅培在华奶粉业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2020年,雅培全年销售额达346.0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排除汇率影响,儿童营养业务销售额海外市场销售额下降约4.1%。
雅培在2020年财报中表示,过去3年,雅培全球营养产品业务受到许多新品的积极影响,包括母乳低聚糖(HMO)和高蛋白产品等。在相关产品带动下,雅培儿童营养业务分别在2020年、2019年增长0.3%、3.4%(排除外汇影响),但美国、亚洲及拉丁美洲多个市场的增长部分被来自大中华区的挑战抵消。
2021年一季度,雅培全球营养业务销售额增长6.9%,有机增长6.4%。其中,儿童营养业务增长受到不利影响,销售额同比下降2.1%,海外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2.3%。雅培解释称,这主要源于2020年一季度消费者因疫情提前增加购买量(进而导致比较基数较高)。
宋亮认为,雅培在华业绩下降,除受新生儿出生率下降、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奶粉崛起及此前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和奶粉被假冒事件影响外,最大问题在于错过三四线市场的下沉机会。
据宋亮了解,与惠氏、美赞臣等外资品牌打法不同,雅培在下线市场主要委托“国代”去做,而非公司直接与各地经销商合作。“这种方式是有问题的,‘国代’在向各地经销商推荐雅培奶粉的同时,往往会搭售其他高毛利的产品。”
这一说法得到华中地区某渠道商的证实。在他看来,厂家直接与各地代理商合作,可以用资源和团队做更好的服务,品牌渗透力也更好。而交给“国代”,利润在到达区域代理之前,要被“国代”拿走10%-20%。“国代”自身要赚钱,手中往往握有更多高毛利产品,雅培的品牌流量并没有被真正带到零售门店。此外,“‘国代’下面不敢养太多团队,因为业务上不去就会有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品下沉力度。
据该渠道商了解,雅培核心市场在北上广深和江浙沪等地区的沿海城市,在大部分内地城市“下沉得不太好”,且缺少引流方案和市场维护人员。“其他外资品牌每个月基本都会跟我们采购人员对接方案,但雅培几乎没有,只是偶尔有一些进货优惠活动。在我的门店,雅培奶粉可有可无,之所以进一点货只是为了满足个别客户的需要。”
从其公开的市场策略来看,雅培近几年似乎将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推新上,很少提及具体的渠道打法。相比之下,尽管渠道下沉对于其他外资奶粉品牌来说属于共同难题,但各家均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如惠氏在2020年6月发布“臻朗”新品,采取属地化操作,注重渠道管控。菲仕兰旗下“子母”奶粉系列也采取了类似操作。
有机奶粉市场竞争加剧
一位知情人士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透露,近两年雅培奶粉在华业务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逐渐抛弃外资品牌惯用的托盘商玩法,目前渠道库存水平较为健康,以雅培菁挚、小安素为代表的有机奶粉、特医食品发展较快,但传统常规通货产品销售有所下降。“整体来讲,雅培奶粉在中国市场不温不火,包括特医食品在内营收约在50亿元左右。”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内外资配方奶粉市场占比及格局分析》显示,雅培2015年在中国市场推出有机奶粉后,在有机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由于普通配方奶粉市场趋于饱和,特配粉市场成为新蓝海。当时,雅培在中国市场主推的超高端有机奶粉菁挚、特殊配方奶粉等,份额占到中国市场的一半。
不过随着各大品牌争相入局,雅培在国内的有机奶粉市场份额正被逐渐蚕食。2019年,伊利推出金领冠塞纳牧有机奶粉。2020年3月,君乐宝推出有机婴幼儿奶粉“优萃”,试销首月订单便超过1.2亿元,折后价格较雅培菁挚便宜百元左右。同年,合生元对旗下有机奶粉进行焕新升级。2021年5月,惠氏启赋与京东超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大童、有机等细分配方奶粉品类的运营。
据上述知情人士了解,2019年以前,雅培菁挚在国内有机奶粉市场一直保持份额第一,“2020年是否仍是第一不太知晓,但还排在前三的水平”。宋亮则认为,雅培菁挚份额已被惠氏启赋有机超越。
在特医赛道上,雅培全球特殊配方科学官Barbara Marriage曾在2019年3月表示,雅培旗下6款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产品已全部在中国注册获批,特殊配方营养品将成为雅培第4家独立运营的电商门店。
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元-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尼尔森数据预测,中国特配产品市场销售将持续增长,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0%,目前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
不过在宋亮看来,特医奶粉整体盘子依然较小,难以扭转雅培奶粉的下滑态势。在业内眼中,雅培已跌出“四大粉”行列。
针对上述问题,雅培方面5月19日回应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称,公司目前可以提供的只有此次处罚相关声明,“总部有规定,无法对外披露单个国家的销售和市场份额数据,一切以财报公布为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四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新能源领域最大看点,特斯拉“腰斩”
英文中的四月(April)由拉丁文Aprilis(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意味着植物在春天开始生长,同时四月天也是春天最美丽的时节——整体来看,四月份的车市情况,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2021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0.8万辆,同比仍比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4月增长了12.4%,同比2019年4月增长6.5%。
具体来看,在4月份的厂商销量排行中,一汽-大众尽管出现了同比1.7%的跌幅,但它仍然凭借近16万台的成绩,一骑绝尘高高位于乘用车销量榜首;
上汽大众则再次被上汽通用超越,位居第三,销量出现了同比下跌18.7%——自2019年12月,帕萨特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结果公布开始,上汽大众就开始了销量层面上的“跌跌不休”,在多数主流车企回暖增长的同时,也只有它“稳坐钓鱼台”,养气功夫十足;
在自主品牌方面,长安汽车依托旗下多款畅销车的发力,凭借9.8万的销量再次领先吉利汽车,成为自主品牌销量榜的头名,而长城汽车被挤出前十,上汽通用五菱表现依然强势,荣登榜单第八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日系车的销量迎来了全面爆发,其中日系“一哥”依旧是东风日产,以10.2万辆的成绩排在总榜第4位,同比增长4.5%,距离第三名仅有3000辆的差距。除此之外,东风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均进入前十榜单。
在未入榜单的厂商里,特斯拉中国在4月份的车型总销量为25845辆,环比下滑27%,其中有14174辆新车被出口——这意味着4月份国内的特斯拉交付数量为11671辆,比起第一季度单月平均2.3万辆的国内交付数量,其销量直接出现了腰斩的现象。
如果特斯拉仍不改掉傲慢消极的处理态度以及甩锅行为,再加上频频爆发的特斯拉事故,特斯拉在面对中国市场毫无诚意的同时,它也将失去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力——不尊重他人的品牌,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从细分市场来看,4月份轿车销量77万辆,同比增长10.9%,环比下降11.4%;1-4月份累计销量325.8万辆,同比增长52.4%。
位于轿车版块头部的依旧是“两逸”。从乘联会的数据不难看出,日产轩逸凭借45725辆的月销成绩稳坐冠军宝座,同比增长17.1%。看来第14代新轩逸与轩逸经典同台销售的策略还是相当成功的——也能够看出,在性能与配置相对平庸的前提下,轩逸温馨舒适的内饰布局、年轻运动的外观造型皆吃准了消费者的购买心态。
比起轩逸,新朗逸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无疑更大,它在4月份的销量成绩为30879辆,同比下滑11.2%,仿佛伴随着整个上汽大众的销量颓势一同向下。除此之外,大众新宝来、速腾等也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比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换回四缸发动机的别克英朗在4月份有了不错的销量增幅,月销成绩为28443辆,同比增长24.3%,排名由第7位上升至第3位,直接反超排在后面的丰田卡罗拉。
自主品牌方面,只有吉利帝豪进入轿车销量榜前十五,从上个月未入榜提升至第十一位。吉利帝豪4月销量16709,同比下跌20.2%,是销量最高的国产轿车——但我们都够看出,轿车销量的头部版块,仍然被合资品牌所占领。
与轿车相比,SUV版块的环比降幅略微收窄。4月份SUV销量74.8万辆,同比增长13.0%,环比下跌4.0%;1-4月累计销量307万辆,同比增长49.8%。
与轿车版块的境遇相同,SUV市场的车型销量排名较之上个月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首先是本田CR-V在4月份突然爆发,摘掉了“万年老三”的帽子,以29302辆的销量成绩力压哈弗H6、长安CS75等强力选手,一举夺魁。
紧随其后的是常驻畅销榜的“国产三剑客”,哈弗H6、长安CS75和吉利博越在今年四月份的销量分别达到了25847、22851和19227辆。此外比亚迪宋也凭借宋、宋Pro以及宋PLUS三款车型的集体发力,拿出了15670辆的销量成绩,排在榜单第十一名。榜单前五中就有三款国产车型,足以可见自主品牌的营垒愈发壮大。
日系车方面有四款车型登上榜单,其中丰田RAV4卖出16488辆位列榜单第六,日产两兄弟奇骏和逍客双双破万,分别售出14336和14033辆。不过在即将来临的第二季度,日产新奇骏带来了1.5T三缸可变擎发动机——要知道在国内市场,所谓“三缸机”有多么不受消费者待见,可见日产新奇骏的前路堪忧。
在德系品牌中大众途观L以16390辆的成绩排名第八;而豪华品牌BBA中奥迪Q5L、奔驰GLC和宝马X3三款车型悉数上榜。
4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16.3万辆,同比增长192.8%,环比下降12.0%;累计销量60万辆,同比增长265.6%。
与轿车、SUV版块胶着的局势不同的是本月的新能源市场呈现出多极分化的整体态势。其中宏光MINI EV以26592辆的成绩一骑绝尘,完成了屠榜“八连冠”,并与排在第二位的特斯拉Model 3拉开的绝对的差距。
特斯拉Model 3本月的销量6264台,同比增长72.3%,但相比于上个月25327台的销量,环比下跌了近两万台,这堪称恐怖的销量断崖式下滑还得归咎于——4月19号上海车展,Model 3女车主大闹特斯拉展台,以及后续舆论的持续发酵。
而定位微型纯电汽车的车型中,奇瑞eQ在销量上做出了不错的表率,4月新车销售5617辆。但从5月开始,上海市率先对A0/A00级纯电动车型的上牌提出限制的具体政策虽暂且未确定,但从销量方面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新能源榜单上,比亚迪秦PLUS DM-i虽上市不久,却以3603辆的成绩夺得第12位,能够预见的是未来随着产能的提升,随着 DM-i技术加持的多款车型上线、布局完善,比亚迪秦PLUS DM-i的销量表现委实让人充满希冀。
似乎近几年来,汽车市场正迎来一场重大变革,处处呈现忙碌与丰收。电气化、智能化成为全新主题,而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更迭交汇的时刻,中国汽车市场焕然一新,新品类层出不穷,但隐患也不断发生,一如最近火出圈的特斯拉事件。同时国家相关规定的出台也愈发频繁,伴随上海市限牌令的落地,其影响也将辐射到方方面面,那时车市竞争或将出现不一样的局面。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北京时间5月19日,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港交所股票代号:9618)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复苏的带动下,得益于品牌、商家及合作伙伴的强劲增长,京东主要核心指标获得超预期增长。
2021年第一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032亿元人民币(约310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服务收入增长至279亿元人民币(约43亿美元),同比大增73%,其中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9%,显示出京东对合作伙伴的服务进入到新的阶段。
2021年第一季度,凭借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京东集团持续赢得用户信赖。截至2021年3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近5亿,较2020年第一季度末大幅净增了1.12亿,创历史最大同期增幅。
截至2021年3月31日,京东体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员工数约37万人,较2020年第一季度末新增了将近11万名员工,为物流一线员工的人均月支出近万元。
“在迎来18周年成立之际,我们十分欣喜京东在本季度再次实现强劲增长,为公司2021年的发展赢得开门红,”京东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先生表示,“自成立以来,京东一贯以专注服务消费者见长。如今,我们深感自豪,京东凭借丰富的高品质商品和顶级服务,成为5亿活跃用户日常生活的信赖之选。与此同时,凭借先进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京东已成为数百万企业降本增效的首选合作伙伴。”
商品收入同比增长34.7% 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更优消费体验
随着疫情好转和消费环境改善,国内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21年第一季度,京东的商品收入同比增长34.7%,这其中,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同比增长35.9%,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同比增长34.0%,均超过市场平均增速。
在北京,京东为在京过年的消费者送上了北京年货消费券大礼包;在深圳,京东旗下的七鲜美食生鲜超市已经开门营业;在海南,京东与大量国际知名消费品牌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签约;在合肥,经营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已经开始试营业;在新疆,京东与和田市政府合作带动了当地大量的红枣、核桃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
京东集团与达达集团深化全渠道合作,为约1,400个县区市打造“1小时生活服务圈”。同时,京东也通过整合“到店”、“到家”、全渠道营销等核心技术,提升线下零售的数字化和运营效率,“手机下单、小时达到家”的即时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即时消费的品类也从快消品、生鲜果蔬、办公用品等逐渐拓展到手机通讯、电脑数码、家电、医药等全品类。
今年以来,京东与多家国内国际时尚品牌达成合作,利用京东的供应链核心优势,为品牌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的营销、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品牌商购买商品,并由京东物流完成交付。
今年是京东成立的18周年,即将开启的京东618,也将带来一场消费与品牌双升级的年中热潮。京东于日前宣布,在今年京东618期间,目标将帮助超过230个品牌实现下单金额破亿,帮助超过12万中小品牌商家成交额翻倍。
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1.2天技术与服务持续创造价值
在2021年第一季度,数十万品牌和商家在京东平台上的销售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京东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开放服务,也带动了合作伙伴运营周转效率显著提升。京东集团的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下降至31.2天,同比去年一季度大幅下降了4.2天,创下了比往年消费旺季更快的库存周转天数纪录,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京东的库存成本,也有助于带动合作伙伴提升运营效率。
在第一季度,京东集团完成了云与AI业务和京东数科的整合,京东科技集团正式成立。京东科技现已成为整个京东体系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平台。作为最懂产业的数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京东云已为1,300多家大型企业、超12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山西大同市,当地政府通过与京东科技集团合作,对政务热线进行智能化升级,借助人机交互平台“言犀”输出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日均处理有效诉求提高33.6%、呼入电话接起率达100%。
作为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商,2020年京东物流服务企业客户数已超过19万,并为5.27万家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一体化供应链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5.8%。截至2021年3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0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在4月份,京东物流与腾讯智能零售联合推出京腾云仓,重点面向仓储企业、MCN机构、品牌商家、电商客户等,提供商流+营销流+物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为物流一线员工人均月支出近万元全面支持乡村振兴
京东始终坚信,只有为员工提供稳定的收入和没有后顾之忧的保障,他们才能更加安心地服务于用户,才能获得用户的信赖。
仅过去的一年间,京东物流为24万一线员工支出了261亿元,人均月支出近万元。京东物流坚持每年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确保他们医有所保、老有所养。
京东的一线员工有80%来自于农村地区,借助于数智化社会供应链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员工和平台创业者实现了离土不离乡,京东也通过他们把更有温度的服务延伸到广袤的城乡,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京东充分开放自身的技术和供应链能力,降低乡镇企业、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门槛,让产业链在乡镇扎下根。通过组建农产品流通大中台,京东帮助农村地区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的闭环,支持农村真正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能力。在今年4月,京东首次对外公布了数字乡村业务全景图,推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体系,从物流、品牌、产业、科技、就业五个方面输出核心价值。
京东健康在一季度发起“罕见病关爱计划”,通过连接社会各界力量,打造罕见病“医、药、险、公益”一站式解决平台,以全面的罕见病药品和医疗服务,助力缓解罕见病群体确诊就医难、药品可及难、药品支付难三大问题。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消费市场持续复苏的态势不变,京东也将发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的效能,以技术与创新助力消费端、供给端的企业降本增效,为用户打造更极致的消费体验,为品牌和商家创造实实在在的收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分享300多万份游客调研数据,年卡用户平均一年入园10次以上
今天,在中国旅游日之际,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分享了开幕五年来收集的300多万份游客调研数据,并将其提供给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快乐旅游——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快乐旅游趋势报告》。报告显示,主题乐园适合全年龄段游客游玩,迪士尼的游客中,除了亲子家庭占比最大外,20-30岁不带小孩游乐园的游客占近一半,不带孩子的30-50岁游客占比超过30%,不少银发族也喜爱迪士尼。此外,迪士尼年卡用户中年均入园10次以上。
《报告》在分析300多万份迪士尼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主题乐园行业发展呈现“主题乐园适合全年龄段游客”、“更多游客享受多元化沉浸式体验”、“快乐氛围吸引不断重游”等八大趋势。
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
上海迪士尼乐园除了对亲子家庭型游客一贯的强大吸引力之外,20-30岁没有带小孩游玩乐园的游客占近一半,不带孩子的30-50岁游客的占比持续超过30%。此外,家庭型游乐设施和景点也使得乐园成为银发族偏爱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之一。
除了打卡游乐项目外,游客的游玩模式越来越多元,有人进乐园是为了看演出、与迪士尼朋友互动、品尝美食、购买商品,甚至就是拍拍照、看场烟火,感受一下欢乐的氛围。以日间花车巡游“米奇童话专列”为例,2018年至2021年,观看该演出的游客量逐年上升,增长幅度近20%。
调研还显示,通过不断更新乐园季节性活动、定制服务和特殊场合的创新等举措,可以让主题乐园成为消费者心目中适合多次游玩的目的地。数据显示,在疫情前的2017-2019年期间,重游迪士尼乐园的游客量(人次)上升了50%,乐园年卡用户平均一年游玩乐园次数多达10次以上。
《报告》还指出,通过将粉丝喜爱的故事与主题公园中的体验深度融合,增强品牌与粉丝的情感链接,主题公园可以与游客、粉丝共同成长。比如,许多迪士尼乐园的游客不仅仅是单纯的“旅行者”,更是“粉丝”。
调查还显示,主题乐园对所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2018至2019年期间,超过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表示,他们是为了迪士尼才到上海观光游玩的,在上海逗留的时间以2-3天为主,其次为3-5天。
除了主题乐园趋势洞察之外,报告还对迪士尼过去五年来在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带动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业后,上海星级酒店入住率连续6季度保持70%以上。到上海迪士尼游玩的游客95%以上会选择在上海及其周边住宿,83.69%的游客会选择迪士尼主题酒店和周边的五星、四星酒店住宿,积极拉动拉动旅游业上下游各大产业的发展升级。
此外,从2016年6月-2019年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固定资产投资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13%,乐园消费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 0.21%。乐园游客在沪消费对全市旅游产业收入年均贡献4.09%。乐园年均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间接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超过6万人次。其中,乐园投资年均拉动新增就业2.78万人次,乐园消费年均拉动新增就业3.28万人次。
参与报告分析撰写的人员表示,从“一日打卡游乐体验”到高频次反复游玩,体现的是粉丝与品牌的情感连接不断增强,这也为中国主题乐园产业开辟了新发展之路。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开幕,五年来,国内主题乐园市场蓬勃发展,上海迪士尼乐园一方面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好去处,另一方面也引领了主题乐园的许多新趋势,其成功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主题乐园带来不少借鉴。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总裁及总经理薛逸骏(Joe Schott)表示,希望通过分享迪士尼五年来的调研数据为行业提供灵感,为行业复苏和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一起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