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本周二公布了强劲的第三季度业绩,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然而股价在发布财报后收盘下跌近3%,今日继续下跌,抹去了其今年以来的所有涨幅。
不光是沃尔玛,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零售百货集团 Target 周三也惨遭市场抛售,周三收盘下跌约5%。
明明是业绩利好却引得一众投资者嫌弃,究其原因就是投资者和这两家零售商在成本上涨之际的做法发生分歧:在运输、劳动力和材料成本上升之际,沃尔玛和Target仍然选择低成本策略而非通过提高价格将其转嫁给客户,自己默默承担成本上涨,利润减少。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道格·麦克米伦 Doug McMillon 和Target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康奈尔 Brian Cornell 都明确表示:保持低价以争取顾客的忠诚度,即使这意味着对利润的侵蚀。
而投资者的质疑则是:为什么不向购物者收取更多费用?为什么不向购物者收取更多费用?美国人对购物如此疯狂,他们在疫情期间把钱存起来了,而且节日购物预测也相对乐观。
麦克米伦接受CNBC的 “Squawk on the Street ”节目采访时表示,沃尔玛必须维护其价值的声誉,否则就有可能吓跑那些感觉到贴钱的顾客。
我们为人们省钱,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话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Sam Walton 说的,他喜欢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我们也是如此。
良心商家?不,一切都是为了市场份额
商场如战场,沃尔玛和Target继续维持低价策略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拿Target来说,受益于疫情在家使用更多的家居用品影响,其2020年的销售额增长了150多亿美元,超过了之前11年的总销售额增长。即使在今天的抛售中,年初至今其股票仍上涨超过43%,市值超过1230亿美元。
Target常常在与投资者的通话中吹嘘其市场份额的增长。根据该公司和第三方的研究,在截至1月30日的财政年度,它获得了约9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而在本财政年度的前三个月,它又获得了1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仅从线上零售销售份额显示,沃尔玛和Target分别占据美国线上零售的6.6%和2%。
通胀高企,要么逼死企业,要么逼死消费者
美国商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整体零售购买量上升了1.7%,高于前值0.7%。不包括汽车销售在内的10月份销售也增长了1.7%,远高于预期的1.0%。这是美国零售额数据连续第三个月呈现增长趋势,同时也为今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正如美股投资网稍早前的文章标题,通胀到底有多疯?美国肉蛋一年涨30%。
其中,燃料在10月份激增了12.3%,二手车价格在该月上涨了2.5%,而沃尔玛们所在的食品领域,价格增长了0.9%;具体来看肉类、家禽、鱼类和蛋类共增长了1.7%。
高通胀让这两家零售商都面临着新的复杂问题。
美国的消费者正在应付更多的开支,他们正在花光疫情早期积攒的或从刺激性支票中得到的额外现金。他们看到食品杂货、汽油和更多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于此同时,零售商们不得不在运输商花费更多,甚至包租自己的船只,以确保货架上有充足的库存;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提高工资和增加福利,以确保仓库和商店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并顺利运行。
美股投资网此前文章曾提过,仅老牌零售巨头沃尔玛一家公司,就有110万标准箱的货物运抵美国但是无法卸货。即使沃尔玛早在购物季到来之前的9月,就率先使出“大招”,其目标是雇用2万多名仓库和供应链工人,还为其提供了特别奖金,但是面对美国如此深刻的供应链和劳动力问题,似乎加薪招人并无济于事。于是,沃尔玛已开始在其在线食品杂货业务中使全自动驾驶卡车运输,旨在提高运力和效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国“电动车新势力”非常火爆,特斯拉的“后浪”们正在努力追赶“前浪”。近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两家美国电动车公司的市值都在不断飙升。
电动汽车公司Rivian自上周三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现市值已经超过了大众汽车,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车企。其竞争对手Lucid的市值则超过了福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两家电动车公司目前为止还没有已确认的收入。
当地时间周二(16日),Lucid Motors的首席执行官Peter Rawlinson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这家初创公司计划未来在美国以外建立工厂:
“我们计划在2025年(Mid-decade)左右,也在中东和中国开设工厂。”
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电动车制造商被称为“特斯拉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另一家是上周在纳斯达克上市的Rivian。
继特斯拉之后,电动车企Lucid
计划2025年前后在中国建厂
美东时间周二(16日),美国电动车企Lucid Motors的首席执行官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对媒体表示,该公司计划在美国以外建立工厂,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
CNBC视频截图
Lucid目前市值已经排在全球车企第七,也是仅次于特斯拉和Rivian的第三大全球电动车企。担任过特斯拉高管的Rawlinson认为,Lucid的股票和市值也会像行业领导者特斯拉一样,最终将超越传统车企。
《华尔街日报》称,这再次说明投资者对生产非汽油车公司的热情正在增强。
本月月初,Lucid已将首批电动车交付到客户手中。Rawlinson表示,Lucid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生产约575辆电动车,2022年产量将提升至2万辆。
“我认为全世界都认可我们拥有出色的产品,”Rawlinson说,“我想每个人都意识到我一直承诺Lucid生产的汽车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这是真的,它发生了。”
Rawlinson周二接受采访时称:“我们计划在2025年(Mid-decade)左右,也在中东和中国开设工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电动汽车先驱特斯拉已于2019年在中国设厂。许多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如小鹏、理想和蔚来,也在努力争夺本土消费者市场。
在Rawlinson发表上述言论的前一天,Lucid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个季度业绩。Lucid周二大涨24%,市值超过了福特汽车。Rawlinson称,该公司在估值方面有望追赶特斯拉,“一切皆有可能”。
扩大美国工厂产能
虽然Lucid预计明年将生产20,000辆汽车,但Rawlinson周二告诉媒体,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按照目前的形式,每年能够生产34000 辆汽车,未来还会扩大。
“我们要把亚利桑那州工厂(生产)规模扩大四倍,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占地285万平方英尺的基地扩张计划——准备每年生产9万辆汽车,而该生产基地在其第三阶段年产能就能达到近40万辆。”Rawlinson周二称。
Rawlinson称,Lucid已拥有“超过1.7万辆”的Air 汽车预订。他表示,“订金是可以退还的,但自第三季度结束以来,仅在过去六周内,订单就增长了30%以上。”
他补充称,公司每天都有更多的订单,尤其是在Lucid Air本周一被汽车刊物 MotorTrend评为年度最佳车型之后。
“大多数人从未真正坐过或驾驶过(我们汽车),许多人还从未听说过我们。”Rawlinson称。
迄今为止续航里程最长的电动汽车
由两位华人创办、贾跃亭曾参与投资
被外媒称为“特斯拉模仿者”的Lucid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其创始人为两位华人,分别是特斯拉公司前任电池研发主管谢家鹏和甲骨文公司前任中层温世铭,现任CEO Rawlinson 为Model S前首席工程师。
与特斯拉早期车型一样,Lucid定位高端豪华电动汽车,Lucid Air起售价格7.4万美元。Lucid的工厂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卡萨格兰德,今年9月才正式开始量产,LucidAir轿车在10月底实现了首次交付,首批车型售价16.9万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起初名为Atieva(取自“电动汽车应用领域先进技术”缩写)最初为中国电动客车制造电池,后来研发电动汽车。在IPO之前,Lucid已完成5轮融资,曾从多位亚洲投资者手中融资:北汽集团、法拉第未来创始人贾跃亭个人、青云创投、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等。不过北汽集团和贾跃亭后来都已退出。
作为电动汽车制造公司,Lucid Motors也被视为特斯拉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Lucid旗下首款产品Lucid Air,目前已由位于亚利桑那州卡萨格兰德的旗舰工厂生产并交付。就在今年9月,Lucid Air的Dream Edition Range版本被美国环保署( EPA)认定为迄今为止续航里程最长的电动汽车,充满电后可行驶520英里(约836公里),比Model S 长续航版还多了100多英里,引发市场关注。
lucid官网新闻稿截图
自今年7月份以来,Lucid通过SPAC上市后,股价上涨了95.86%,最大单日涨幅为31%。截止17日美股收盘,Lucid股价报52.55美元,总市值865.17亿美元,超过福特汽车(796.73亿美元),但远低于特斯拉(1.09万亿美元)。
当地时间11月15日,Lucid公布了上市以来首份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收入约13亿美元,第三季度净亏损达5.24亿美元,1-9月累计亏损达15.34亿美元。
但该公司也在财报中表示,其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已超过48亿美元,并且Lucid的电动汽车预订数量目前已超过1.7万辆,相当于已拥有超过13亿美元的订单。
Lucid计划中国建厂引发供应链预期
这家供应商股价大涨逾8%
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逐步扩大,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越来越受到多家大型车企的关注,例如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供应链已深度绑定国内生产商。
美国电动车企Lucid计划在2025年左右在中国和中东开设分厂,该消息的公布引发市场积极关注,寻找Lucid潜在供应商。而已跻身Lucid供应商之一的亿和控股(00838)为Lucid独家供应汽车电池包盖板,并称Lucid已追加明年的出货量至4万台,不禁使得投资人眼前一亮,顿时该股受到资金追捧。
截止17日收盘,亿和控股上涨6.02%,报2.29港元,最新市值为40亿港元。
亿和控股并未被大部分投资者所熟知,继宣布进军零部件领域之后,该公司在2020年取得特斯拉一级供应商资质,2021年7月开始在数码模墨西哥(SLP)汽车产业园量产特斯拉订单。这家墨西哥工厂的第一期工程于2019年完成并已经投产。
国元证券指出,亿和控股存在与其他造车新势力及其供应链在其他汽车零部件达成合作的潜力,并预计未来3~5年公司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业务有望达到40~50亿收入的规模。
与此同时,像亿和控股这样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并非少数,其中包括福耀玻璃(全景天幕)、华阳集团(HUD)、宁德时代(电池)、英恒科技(智能座椅)等公司。
浙商证券指出,未来随着下游景气恢复,行业进入补库周期,产能利用率回升,以及原材料、运费等成本下降,经营杠杆较大的零部件企业业绩弹性更大,因此该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浙商证券还提到,汽车行业面临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未来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并指出电动车产业链中优质企业有待百花齐放,将充分受益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进程。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全球知名半导体咨询机构IC Insights更新了《麦克林报告》,更新内容包括对半导体销售、资本支出和顶级销售领导者排名的几项年终预测。并对按销售增长率排名的前25家半导体供应商做了预测排名(如下图)。
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不过整个市场在2021年出现反弹,预计今年半导体市场将增长23%。半导体单位出货量强劲增长20%,总半导体平均销售价格 (ASP) 预计同比增长3%。23%的增长将是自2010年以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第二大涨幅,当时半导体销售额在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后飙升了33%。
以 AMD、联发科、英伟达和高通为首的绝大多数半导体公司今年都在强劲的市场增长浪潮中乘风破浪。这四家Fabless公司在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程序以及为5G智能手机提供领先解决方案的竞争中巩固了自身优势。
上图显示,AMD今年有望以65%的销售额增长位居榜首!该公司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市场份额的增长,尤其是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中使用的处理器方面,已成为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中的领先供应商。此外,AMD还为消费者PC和游戏机的大众市场提供服务。
IC Insights预测,联发科今年有望实现60%的营收增长。联发科的芯片可用于一些最大品牌的智能手机、电视和语音助手,以及 Chromebook、健身设备、Wi-Fi路由器和许多其他系统。联发科通过在其芯片中为这些应用提供基于4nm的5G技术确立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整个2021年,联发科增加了互联半导体的产量,以满足强劲的市场需求,抵消今年第4季度移动端SoC销量下降的影响。
该机构还预计英伟达今年的收入将增长54%。英伟达是全球GPU研发的领导者。产品序列已扩展到用于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芯片。其芯片也广泛用于比特币挖矿应用。今年第四季度,其处理器还有了新的增长动力——元宇宙。
高通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制造商。IC Insights预测其今年半导体销售额将增长 51%。高通目前正努力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并转向汽车、无线家庭宽带和工业应用领域的更高增长机会。在这些新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高通在其最近的季度收益展望中给出了未来几年的乐观销售预测。
这四大Fabless的综合销售额将从去年的548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854亿美元,增长56%。这四家公司今年预计的合并销售额将增长306亿美元,占今年全球半导体总销售额增加974亿美元的31%,所以说,预计为Fabless公司代工的台积电、联电、格芯和中芯国际今年也将录得强劲的销售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IC Insights还预测,在25家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中,有10家今年的半导体收入将增长 30% 以上,23家预计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今年全球第二大半导体供应商英特尔的半导体收入预计将同比下降1%。全球第18大半导体供应商索尼预计营收将同比下降3%。
英特尔在2021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供应持续紧张,这限制了其笔记本电脑的销售。英特尔表示,其合作伙伴一直无法采购足够的组件来制造任意数量的笔记本电脑,这导致英特尔CPU的订单减少。与此同时,英特尔新成立的IFS(英特尔代工服务)集团在今年第3 季度拿到了其第一批晶圆代工的收入。英特尔正在大力押注其代工服务部门将成为其未来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运送客户的芯片以获取收入是该过程中重要的第一步。
索尼的销售下滑预测背后也有类似的故事。索尼PS5游戏机的出货量在2021年未能达到目标,主要是由于东南亚新冠疫情导致的芯片短缺。随着游戏机出货量减少,需要的游戏机处理器也更少。2021年第四季度,索尼透露正在与台积电洽谈在日本生产电脑芯片,以确保稳定供应。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自社交巨头Facebook更名Meta之后,就一心走在实现“元宇宙”的路上。
11月17日,有消息称Meta公司正在开发触觉手套,希望出售这些手套,允许用户将它们与VR头显或AR眼镜配对。
为了切入元宇宙这个风口,Facebook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如早前Facebook曾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欧盟范围内创造 1 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另外,Facebook还专门整合了新部门“Facebook Reality Labs (FRL)”大力投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
与Facebook一样押注元宇宙的,还有微软、谷歌等公司,不过目前仍未真正激起什么水花。而此时,姗姗来迟的苹果却被高看一眼。
近日,摩根士丹利表示,虽然 Meta 在探索下一重大领域(元宇宙)可能比很多公司都要早,但苹果公司才是真正掌握着成功的关键。
路遇苹果这位劲敌,想必Facebook会心有不甘,毕竟它与苹果的恩怨并非一朝一夕。眼看着这两位“宿敌”的竞争领域从隐私领域,开始转移到元宇宙上,争斗也正演变得越发激烈。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若苹果未来也选择切入元宇宙领域,将会对Facebook形成很大的威胁,“因为元宇宙是需要终端的,Facebook并不是终端公司,而苹果天然就是一个终端入口。”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曾表示:“希望在未来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Facebook打造为一家元宇宙公司。”仍在积蓄力量的Facebook若要迎战老对手苹果,它的胜算有多少?
旷日持久的恩怨
Facebook与苹果的战火似乎从未停息。双方最近一次公开闹矛盾,是因苹果所设的隐私规定而起。
10月26日,Facebook 方面将销售增长放缓归因于苹果 iOS 的隐私规定,并称公司广告业务将面临进一步的不确定性。起因是,今年4月苹果开始要求应用询问用户是否同意被追踪,自那以后的首个完整季度,Facebook的广告销售增长放缓。据了解,这一变化让广告主难以针对性地投放广告,也难以获得其广告表现的相关信息。
在这之前,苹果与Facebook就对这项隐私功能各执一词。Facebook认为,苹果的这项功能与隐私无关,此举是为了盈利。皆因苹果想将客户从依赖广告的免费应用程序中拖走,因为它没有从中赚取佣金。但苹果方面坚称,对于用户数据收集以及这些数据如何使用,用户应该有选择权。
事实上,双方在关于隐私新规上的“口水战”早在2020年就开始了。
在2020年6月的苹果线上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计划推出一项新的iPhone功能,要求应用程序必须获得用户同意,才能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追踪它们。实行新规后的几个月里,Facebook和苹果都对新的追踪透明度功能互相抨击。当时Facebook就表示这一隐私功能将损害小企业的广告宣传能力,并称将会“对抗苹果”。
果不其然,Facebook先从绕开苹果税开始,想方设法摆脱对苹果的依赖。11月3日,Facebook的创作者可以将粉丝外链至独立页面,使用Facebook Pay来支付订阅费。
“隐私政策确实对Facebook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也是苹果行使霸权条款的表现。”葛甲向分析师说道。
Facebook和苹果的矛盾丝毫未见减弱,在双方CEO的发言中就可闻到“火药味”。在今年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扎克伯格提到苹果,他表示Facebook越来越认为苹果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但苹果CEO库克却偏要唱对台戏,他表示自己并不关注Facebook,且Facebook不在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名单上。
与苹果嫌隙已生,Facebook选择改道创建自己的AR/VR平台。扎克伯格曾在财报会议上多次强调元宇宙计划,并表示元宇宙可以实现数以亿计的数字商务。这一说法其实也在暗示Facebook重注元宇宙是为了减少对苹果的依赖。
Facebook能靠元宇宙翻身吗?
这一段时间,Facebook过得并不好,有关它的坏消息接连不断。
8月2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Facebook提起了新一版反垄断诉讼,指控该公司利用其力量来阻碍任何可能威胁其市场地位的竞争对手。接下来,CTO离职、智能眼镜涉及隐私担忧、因数据泄露上缴罚款50亿,到了10月初,又因两次“技术宕机”引流到竞争对手Snap上,种种事件引发了市场对Facebook越来越多的质疑。
丑闻缠身,而雪上加霜的是,Facebook没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三季度财报。
10月26日,facebook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其收入为290亿美元,同比增长35%,但低于市场预估的296亿美元。而且,相较于今年第二季度的290.77亿美元的收入,也有所下滑。另外,从利润来看,虽然同比增长30%,但利润率有所下滑,第三季度运营利润率为36%,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运营利润率为37%。
在利润下滑同时,Facebook的用户组成也发生了变化。据Facebook在2021年7月发布的《全球统计报告》显示,Facebook用户主体年龄段正在向30岁以后移动,13-17岁的Facebook用户占比仅为5.8%,而35岁以上的Facebook用户数量占比接近40%。由于年轻用户量下滑,Facebook被指面临“中年危机”。
葛甲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指出,Facebook的业务肯定是到了瓶颈期,“Facebook本身就是一个流量应用公司,是因为其线上业务足够大才撑起了这样一个体量。在Facebook现有的全球流量业务的基础来说,要想再有突破并实现较大的增长,基本不大可能。”
他进一步表示,若是像Facebook这样的科技公司增长变慢了,资本市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股价下跌。他认为,Facebook目前的重中之重是打破业务壁垒,找到新的增长点。
“元宇宙”概念风行一时,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口。另一方面,Facebook也为此做足了准备。
早在2014年,Facebook就收购了虚拟现实头显制造商Oculus。到了今年,Facebook更是大步迈进。先是取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缀“Meta”作为公司的新名字,紧接着宣布未来巨额投资与高达1万人的团队扩张,又将公司CTO更换为“元宇宙”团队负责人安德鲁·博斯沃思,以示元宇宙项目在公司内部的受重视程度。扎克伯克还告诉投资者,在元宇宙研发部门的投入将达到100亿美元,且未来数年将持续巨资投入。
元宇宙或还会成为Facebook“翻身”的极佳机遇。市场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负责设备和消费者研究的副总裁汤姆·梅内利表示,Facebook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已经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元宇宙是该公司未来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巩固其在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地位的关键。
然而,横亘在Facebook面前的还有苹果这个强劲玩家。在葛甲看来,苹果目前未必有意愿切入元宇宙领域。“苹果之所以被高看,是因为它有很多终端设备。但事实上,自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在每一步的发展上都是滞后于市场的。而且就目前而言,关于元宇宙的具体形态和落地的场景也还未被开发出来,而且传感器和AR设备等价格居高不下。”葛甲向分析师预测,未来一到两年里,苹果还会继续缺席元宇宙开发。
据估算,自2014年6月,从Facebook收购Xbox 360手柄设计团队Carbon Design算起,Facebook在包括计算机视觉、面部识别、眼动追踪、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领域的投资与收购已超过15次。而且就目前来看,Facebook正多渠道布局与元宇宙相关的设备。
棋子已经布好,那Facebook的元宇宙成长前景如何?
“未来五年或十年内,元宇宙只要能成为加快Facebook增长速度的增长点就可以了,”葛甲向分析师表示,只要新用户涌入的速度足够快,Facebook的元宇宙布局就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然而,在当前Facebook旗下的Oculus VR头戴式设备还未广泛被应用的时候,Facebook要想接触到用户,还得依靠苹果和谷歌等公司的设备和操作系统。就目前而言,Facebook的心病还未解。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1月17日晚,哔哩哔哩(简称“B站”)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B站第三季度营收52.1亿元,同比增长61%;经调整净亏损为16.2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扩大67%,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超30亿元。
增值业务坐稳第一
2021年,B站收入结构愈趋均衡。第三季度,B站游戏业务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9%,营收占比为26.7%。从2018年高达80%的营收占比不断下降到现在,B站逐渐摆脱对游戏业务的依赖。
除游戏外,B站各项业务的营收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三季度,包括增值服务、广告以及电商等业务营收都保持高速增长。
财报显示,基于直播及大会员业务的高速发展,第三季度B站增值服务业务收入同比提升95%达19.1亿元,营收占比为36.7%,继续成为B站最挣钱的业务。
B站在财报中表示,增值服务营收扩大是大会员、直播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的付费用户数量增加所致。第三季度,B站月均付费用户同比增长59%,达近2400万,付费率提升至8.9%。在电话会议中,CEO陈睿表示,B站的用户质量非常高,预计未来付费率将达到两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暑期为B站传统用户旺季,在第三季度,月活用户和日活用户均同比增长35%,月均活跃用户达2.67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88分钟。陈睿表示,这是B站运营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B站有信心能达到此前定下的3年月活数过4亿的目标。
与此同时,B站第三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110%,达11.7亿元。广告业务已实现连续十个季度的增长,成为驱动B站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此前的财报会议上,B站COO李旎曾表示,随着90后、0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话语权和消费能力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而B站上活跃着中国一半的年轻人,必定成为广告客户必投的平台。
此外,随着电商平台销售额的快速提升,B站电商及其他业务收入达7.3亿元,同比高速增长78%,成为营收增长的又一支柱。
2021已亏损超30亿
上市至今,B站还处于严重的亏损中,本季度B站亏损持续扩大。财报显示,B站第三季度净亏损为26.9亿元,同比扩大145%;经调整净亏损为16.2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则扩大67%。
根据今年Q1和Q2的财报,B站2021上半年经调整后的净亏损约为15.3亿元人民币,本季度亏损已超过上半年总和,2021全三季度亏损共计超30亿元。
财报显示,与营收增速相对的是,B站各项成本在高速增长。B站第三季度营业成本为41.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70%。其中收入分成成本(营业成本的关键部分)为21.6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83%。
此外,包括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研发开支在内的经营开支总额为2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57%。具体来看,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研发开支分别为16.3亿元、4.7亿元、7.9亿元,同比增加 37%、87%、97%。
销售及营销开支占到了经营开支的一半以上。财报显示,这主要用于推广B站的应用程序及品牌的渠道及营销,以及移动游戏的宣传、销售及营销人员的开支。
此外,本季度B站经营亏损达18.8亿元,净投资亏损为7.2亿元,财报显示,净投资亏损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今日晚间财报公布后,美股B站直线跳水,一度跌9%,后有所回升。截至发稿,B站美股盘前跌超4%,报85.1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期视频,11月必买3只股,其中第一只股是半导体软硬件巨头高通,代号QCOM ,当时我们是在162美元提示,并在群里面给出目标价180美元。
昨天暴涨7%,因为高通高管在纽约举行的投资者会议上表示,预计未来几年对苹果的芯片销售将逐渐降至较低水平,但预测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联网设备的芯片销售将迅猛增长。这推动高通股价大涨,并创下181.81美元的历史收盘高位。我们的会员朋友呢都有不错的收益,如果说你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以后的机会就不要让它轻易溜走,所以呢关注,订阅我们,打开小铃铛,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们精彩的视频了。
本期视频让我们展望2022年,我们预测美股市场会怎么走?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又会是怎样的看法呢?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疫情后散户的交易狂潮是推动股价创下一系列纪录高点的主要助力。然而不为外界所知的是证券市场一股更大的力量:美国企业回购。
从苹果到BBB (Bed Bath & Beyond.)等美国企业,1月以来已宣布计划购买 1.06万亿美元的自家股票,几乎是去年同期水平的三倍。今年的金额有望超过2018年创下的1.11万亿美元纪录。
“企业将成为2022年美股需求的最大来源,就像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一样,”高盛以David Kostin为首的策略师在报告中写道。他们表示,即使是对回购股票征税的提议,对于减缓这股风潮也几乎无济于事。
可以确定的是,计划中的股票回购通常会持续多年,并非所有回购计划都会得到执行。
摩根大通:科技投资将推动2022年股票市场
摩根大通莱博维茨表示,展望2022年的股市,投资者应该牢记,科技不仅是一种增长手段,而且是提高整个市场利润率的引擎。
数据显示,涵盖计算机、软件、互联网和其他科技股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以来已上涨超过26%,略高于标普500指数的涨幅。
莱博维茨表示,2022年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单个公司的回报。他表示:“认识到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很重要。很明显,作为一个行业,它本身就非常有利可图,它还可以提高其他行业的盈利能力。”“投资者愿意为技术带来的收益买单,无论它是一个行业还是一项投资,它都能够推动收益。”
高盛重磅预测:美股明年将上涨9% 美联储7月加息
高盛也是持有乐观的看法,高盛预计,标准普尔500指数到明年年底将上涨9%,并称这一创纪录的涨势可能会缓解对经济增长放缓和利率上调前景的担忧。
美国股市今年一直在上涨,随着经济从疫情低点复苏,基准股指飙升了约25%,企业收益超预期也是背后重要原因之一。高盛预计该标准普尔500指数将在明年年底达到5100点。
高盛分析师David Kostin在报告中称,“经济成长放缓、美联储收紧政策以及实际收益率上升,均暗示投资者应预期明年的回报将温和低于平均水平。”该公司预计,到2022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每股净利润将增长8%,达到226美元。
Kostin写道:“与许多投资者的直觉相反,今年年初来26%的高回报率本身并不是预测2022年回报率会很低的充分理由。”自1900年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2个月平均回报率为10%。在12个月的涨幅超过20%后,回报率平均略高于这一水平(+11%),而在24个月的涨幅超过50%后,回报率平均仅略低于这一水平(+9%)。
抛开基本情况,如果经济增长加快、通胀降低,高盛预计该指数预计将升至5500,而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上升,该指数可能降至3500。
“2022年的投资环境将在几个重要方面与过去两年有所不同,” Kostin说。“明年将会改变的一个方面是,美联储将在7月份开始加息。实际利率也将上升,从而巩固估值倍数的上限,并推动股市内部的波动。”
他补充道。“实际利率虽然在上升,但仍将为负,投资者的股票配置将继续创下纪录高点。”“与我们过去一年的预期相反,企业税率可能在2022年保持不变,在2023年上升。公司收益将增长,并推高股价。股市牛市将继续。”
该行经济学家预计,在缩减购债计划结束后,明年将从7月份开始加息两次,之后每年加息两次,最终利率将在1.75%左右。
摩根士丹利直言:2022年别碰美国股票和债券
但是摩根士丹利就与高盛和摩根大通的意见相反了,摩根士丹利直言:2022年别碰美国股票,并且在欧洲和日本寻求更好的回报为宜。
摩根士丹利策略团队认为,即使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改善且通货膨胀放缓,但货币方面的支持减弱且估值偏高,将在2022年阻碍美国资产的发展。
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师在年度投资展望中表示,欧洲和日本的基本面更具吸引力,这些国家的央行行长将更有耐心,且通胀压力较低。
以Andrew Sheets为首的策略师周日写道,他们认为,2022年真的是“周期中、后阶段”的挑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更佳,另一方面是高估值、政策紧缩、投资者活动活跃,以及通货膨胀比大多数投资者习惯的要高。我们看到了很多挑战。
过去一年股票持续上涨和债券遭逢卖压主导市况,策略师已开始推介他们对2022年的预测,投资者心中最关注的就是通货膨胀的威胁。高盛上周表示,随着经济周期的成熟,预计风险资产的回报不会太令人印象深刻。
摩根士丹利预估,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22年将收于4,400点,比当前水平低约 6%。
Lucid Group
电动汽车Lucid Group(代码:LCID)其股价昨日上涨了 23%。借着这个涨幅,LCID 股票的市值成功超过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福特(代码:F)达到899亿美元。
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仅为23.2万美元,比一个在美国硅谷程序员的薪水还少,尽管如此,股价还是暴涨了24%,因为该公司高管告诉投资者,该公司首批汽车的订购量大幅增加,其2022年的生产计划仍在按计划进行。Lucid刚刚发布的电动汽车Air已经获得了超过1.7万份订单,预计订单金额超过1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的订单量就超过 13,000 台,表明其订单增长迅速。该公司预计明年将生产2万辆汽车。公司账面上有48 亿美元现金,足够继续运营。
Lucid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解决了「续航焦虑」,单次充电最远可行驶520英里(EPA认证续航里程,约837公里),是美国市场上电动汽车中续航最长的车型,而特斯拉 Model S长续航版只能达到412英里。
价格方面,Lucid Air的售价为16.9万美元(约合104万人民币左右),即使未来较低配置的车型也要13.9万美元,这个价格比特斯拉最顶配的轿跑车型Model S Plaid的售价还要贵上不少。
产能方面Lucid在亚利桑那州Casa Grande的工厂开始生产,年产量可达3.4万辆,10月份开始发货。Lucid计划根据需要分阶段扩大Casa Grande工厂,以满足需求。目前,该公司每年可生产约3.4万辆汽车。Lucid在第三季度开始下一阶段的建设;扩建后的工厂将于2023年完工,每年可生产约9万辆汽车。而该基地到第三阶段每年将能生产近40万辆。”
Lucid在本季度将其分销网络扩展到美国的13家门店。该公司计划在本季度进入加拿大,明年进入欧洲和中东,并在2023年进入中国。
目前,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仅为2.5%,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仅为4%。LCID 的首席执行官预计,未来几年豪华车市场将以每年约5%的速度扩张,并最终在2020年前后达到7,00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
CEO相信,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热情不断增长,加上法规鼓励电动汽车的采用,为整个电动汽车行业以及Lucid在其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持。
罗林森重申了Lucid在2022年生产2万辆汽车的目标,但他表示,电动汽车投资者应该注意到,“鉴于汽车行业面临的持续挑战,全球供应链和物流中断,这个目标并非没有风险。”
若以Rivian 1500亿美元市值为标准的话,Lucid显然是被低估了,所以上升潜力也更大。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接近当初LCID的历史高,追高风险很大。
德国太阳能电动车初创公司Sono Motors今日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SEV”,首日暴涨154%,发行价15美元,收盘价38.2美元
今天盘前,我们已经在VIP群推介了SEV 会像电卡车RIVN 一样被爆炒,我们入手价格 23美元,微信号 MaxFund
公司介绍,Sono由三位创始人于2016年成立,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将太阳能纳入每一辆汽车。该公司开始将其专有的太阳能技术变现,用于集成不同类型的车辆,包括公共汽车、卡车、野营车、火车,甚至船只,从而进一步实现其减少碳排放的雄心,并为大众提供清洁和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
他们的太阳能电动汽车(SEV) Sion的目标是将创新的太阳能技术与可负担性相结合,使个人能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SEV汽车公司正在开发世界上第一辆面向大众的太阳能电动汽车(SEV), Sion。在强大的社区的支持下,Sono汽车公司已经积累了超过16000个预订,并预付了Sion的费用,总订单价值将达到约3.42亿欧元。这些车辆将通过合同生产,客户交付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
Sono Motors的专利太阳能技术已被设计为能够集成和许可的广泛的汽车架构,远远超出Sion,如公共汽车,拖车,卡车,露营车,火车和船只。
美股投资网分析称,Sono电车和Rivian一样,都是初创企业,处于亏损中,但考虑到Rivian自上市以来,股价已经上涨120%,SEV 在上市前我们就预测会出现类似被华尔街和散户追捧的情况发生。
近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两家美国电动车公司的市值都在不断飙升。
电动汽车公司Rivian自上周三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现市值已经超过了大众汽车,达到1467亿美元。其竞争对手Lucid的市值则超过了福特,达914亿美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两家电动车公司目前为止还没有已确认的收入。
有分析师认为,这两家电动车公司的估值“值得怀疑”。
Rivian市值超福特
从Rivian股东方面来看,既有互联网巨头企业亚马逊,又有汽车巨头企业福特,两大巨头的加持也让Rivian兼具互联网基因和工业基因。
Rivian一直在大力投资以提高产量,在9月推出的高档全电动皮卡R1T上加倍投资。该公司计划在此基础上推出SUV和送货车,以冲击市场上一些最热门的细分市场。该公司在伊利诺伊州有一家工厂,并已宣布计划在美国开设第二家工厂,最终在中国和欧洲建立生产基地。
虽然凭借全电动皮卡在市场上击败了竞争对手,但尚未大量生产其车辆。目前Rivian正为亚马逊生产送货专用的厢型车,亚马逊已订购10万辆,到2030年交付。预计最早明年将有1万辆Rivian车辆运送亚马逊包裹。
该公司股价11月16日上涨15%,收于172.010美元/股。自上市以来股价已累计上涨超120%。
Lucid昨日涨近24%
由特斯拉前高管Peter Rawlinson执掌的豪华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周二股价上涨近24%,此前该公司宣布,其首款汽车的订单跃升至1.7万辆。股价上涨使该公司市值超910亿美元,比福特高出120亿美元。
与Rivian一样,Lucid也在9月才开始生产,并于10月31日开始向客户有限交付其首款电动汽车。
这款售价16.9万美元的豪华版电动汽车拥有1000多马力,充电一次可行驶837公里,并且可以在3秒内以提速至每小时60英里。同时还具有激光雷达、光学和雷达传感功能,可以帮助驾驶员在路上行驶,并且能够在未来下载无线软件更新以启用新功能。
周一晚间,Lucid公布第三季度亏损5.24亿美元,这是该公司自SPAC上市以来首次发布最新数据。
估值合理吗?
数据集团Edmunds的分析师Jessica Caldwell称这些新公司的估值都是“值得怀疑”的。
她说:“特斯拉让很多投资者发了财,现在每个人都想参与电动汽车领域的下一个大事件。但是不幸的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并不经常出现,Rivian和Lucid的估值与现有的电动汽车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问题。”
Wedbush公司的汽车和科技分析师Dan Ives表示,投资者“对这些电动汽车故事有着巨大的胃口,特斯拉超过1万亿美元的市值改变了电动汽车领域的估值模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对于全球来说,过去几个月的热门词是“供应链”;几乎每家企业公布业绩时都会提及供应链问题。供应链问题正直接或通过连锁反应导致企业供应受限,这些连锁反应导致客户无法销售下游产品。
但对此,高通(QCOM)已经有先见之明,这不仅能够使其渡过困难时期,而且实际上在这个严重不利的局面中蓬勃发展。很明显,得益于在这场全球供应链危机中具有领先的优势,该公司盈利增长和业绩预期提高。
优秀的供应管理
对于业绩电话会议,管理层可以大谈供应链问题以及未来措施,但实际中,却很少有高管对营收和利润等这些条目进行详谈。与众不同的是,高通在四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营收达93.4亿美元,比预期高出5亿美元;比业绩指引区间的上限高出1.34亿美元。高通四季度每股收益2.55美元,高出预期0.29美元,比指引区间上限高出20美分。而于三季度,高通发布的第四季度指引分别为营收88亿美元和每股收益2.25美元,预期分别为85.4亿美元和2.07美元。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了解到,该公司业绩指引对2022年一季度估值中值为营收104亿美元和每股收益3美元,而共识估值为97.3亿美元和2.59美元。业绩指引数据与普遍预期的差异甚至比第四季度指引中的差异还要大。
高通不像一家在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受困于努力满足需求的公司;这表明其不仅业务运营良好,而且还在加速超越。
这些数字与科技领域的供应限制以及更广泛的全球供应环境形成了对比。在绝大多数企业因供应短缺而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高通公司提前很长时间,实际上是提前几个季度管理供应。该公司对某些零部件进行了双重采购,并预计供应商的产能将在下个季度末实现扩张。
该公司甚至表示,为满足迄今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明年第二季度的季节性可能会比往常更弱,这证明在2022年开始之际,高通将有更好的供应保障。因此,不仅明年一季度的表现会好于预期,二季度的表现也可能会与手机旺季后的典型季节不同,将于一季度环比持平。
引导客户需求
文章的开头描述了公司可能遇到的两种情况:直接供应链问题和间接供应链问题。间接因素不受公司控制,即使市场终端需求处于高位,也会导致其近期需求不真实地降低。因此,当高通证明自己能够为生产产品提供必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时,如果它不能把这些产品卖给客户又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高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优势在于其继续供应顶级零部件所需的远见,因为客户在没有零部件完成生产时,会默认使用顶级产品。
当客户的零部件不匹配时,高通无法控制他们的决定,但高通准备提供客户关注的产品。 由于其客户追求更高层次的产品,这对高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因为最终市场对利润率最高、营收最多的产品都有需求。 不用说,更高的利润率和更高的收入产品将业绩推上了顶峰,这就是我们在高通这些收益报告中所看到的。
前景广阔
很明显,高通的供应链管理是正确的,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且把握了其客户默认做法的关键。从长远来看,高通会变得更好。 当今世界所处的形势意味着,只有当供应链问题普遍开始缓解时,该公司开始从这里崛起。
无论是2022年年中还是2023年初,今天的市场瓶颈将得到缓解,并为高通提供更多服务于其终端市场的机会。因此,高通将能够比现在更深入地向市场销售产品。
因此,对供应链问题的担忧将让位于开放的市场流,以满足真正的终端需求,并使高通继续正在产生的巨大增长。这种持续的收入增长势头将与过去几年的个位数和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与21财年的强劲季度相交辉映。
高通的估值仍有上升空间
高通股价在今年1月和2月曾达到165美元,估值有点偏高。但如今,高通的表现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也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同样的价格可以提供更好的价值。
该股市盈率仅略高于三年低点。 由于诱人的低市盈率和低市销率,目前的投资风险比10个月前要低得多。 这是投资高通的关键:低估值降低了风险,同时增长前景更好。
结论
供应链瓶颈和围绕全球供应短缺的所有问题将持续数月,甚至一年。 然而,高通已经证明,它以最好的远见和执行力度过了这一充满挑战的环境,可观的盈利增长和业绩指引的提高体现了这一点。 该公司不仅管理了自己的材料和生产供应,而且还成功地执行了客户的需求,并在组件不匹配时将资源精确地分向正在生产的产品。
高通的这种繁荣局面将持续下去。当供应链瓶颈缓解时,该公司将获得更大的推动力,有能力完全满足终端需求。 即使在今天股价较高的情况下,这种估值也为投资风险提供了一个抄底机会。这表明投资高通的风险与回报不平衡,目前的全球形势并没有阻碍该公司。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近日举行的2021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天翼云论坛上,英特尔联合中国电信天翼云创新构建算力云网,从云到边缘全面推进云网融合,并在展会现场全面展示了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服务千行百业数字化的最新成果。
期间,英特尔销售与营销部副总裁兼亚太区运营商客户销售总经理庄秉翰作“创新技术增强云基础架构能力,助力云网融合”主题分享。
AI、5G等深刻改变通信行业
在数字优先的大环境下,业务产出和创新更依赖于创新的科技和服务,而云正是基础。从IDC的市场预测看,中国基础设施服务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预计至2025年,基础设施的技术投资仍然是市场热点,市场会增长30%,市场份额将达到5万亿。
庄秉翰介绍在审视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式时会发现,几种根本性变革正在进行中:首先,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并正在融入到每个业务流程中。每一个解决方案和平台都必须整合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并针对其进行优化。
其次,5G 正在推动网络变革及边缘变革。它不仅正在推动移动设备创新的新时代,还通过精尖制造、智慧城市等场景,在边缘创造巨大商机。
第三,平台正变得水平化。这次变革始于云端,超大规模扩展器正在将工作负载融合到虚拟化计算平台上。从云端到通信服务提供商,再到边缘,整个网络都在发生同样的变革。
第四,软件为王。在网络基础设施的每一处,我们都在将固定功能的工作负载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中。“软件意味着,它可以更快地发展和改进。可以使云网络变得可靠、安全和可扩展。 ”
最后,他认为,云服务提供商已经进入异构计算时代,势必实现更高水平的性能和规模。
计算成为四大“超级技术”之一
庄秉翰也提到,整个世界正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而半导体是推动创新的基础技术。世界需要成倍增长的计算能力。当下,越来越需要四大超级技术力量来推动社会创新,分别包括无所不在的计算、从云到边缘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的连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每一种超能力本身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它们加在一起会彼此加强和放大,帮助客户利用最快的增长机会。另一次变革发生在数据中心,新的异构计算形式意味着数据中心的架构正在发生变化。”庄秉翰说。
他认为,在5G时代,中国运营商坚定秉持云网并进战略,二者相得益彰,凸显电信运营商在数字经济中的市场价值。5G走向千行百业,需要在行业用户侧及边缘侧提供服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算力网络、协同创新,并加速云网融合战略的落地,英特尔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组合以满足用户在性能、安全性和敏捷性方面的要求,消除了以数据为中心系统中的瓶颈。通过打造全面的从云到端,再到边缘的解决方案,将有助力于建设一个成本效益更高、更加灵活且可扩展的多云世界。
“在整个业界,英特尔是唯一能够提供全栈通用基础设施的公司。无论是从数据中心的核心到多云边缘,还是从多云边缘到数据中心的核心,英特尔在全面硬件产品组合、丰富的软件及系统级优化方面都实现了全面覆盖。”庄秉翰说,所有这些技术旨在提供多负载类型的算力支持,使数据传输更便捷、存储更有效、处理更全面,从而提升业务响应时间,降低时延。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