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 美国购物中心盒子式商业体的式
美国购物中心兴起可以总结为三个主要世代。从第一代来自欧洲的Downtown百货商店形态,第二代基于汽车工业大繁荣和郊区化居住模式而产生的郊区大型盒子式购物中心,再到随着网络经济发展,线上购物的竞争进入,从而更强调购物环境与体验的改良盒子第三代。
早期美国郊区式盒子Mall的典型形象
洛杉矶,作为美国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仅次于纽约,其城市一直是以机动车可达性作为出发点扩张起来的。同时,平坦的地形以及广阔的土地资源让这个城市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以摊大饼的模式向外扩散。
因此,洛杉矶的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以郊区大尺度拿地,再进行大规模的盒子式商业开发为主。建筑建成后接通城市路网,让以家庭为单位的机动车便利可达。
而住在郊区独栋住宅的消费者往往会为了集中式购物耗费半天到一天时间。他们在到达目的地后一般会进行购物-餐饮-娱乐等一系列时长在半天以上的消费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国内的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外扩,连带促成土地出让以及开发商拿地,其后再修建吃喝玩乐一体化的盒子购物中心模式,某种程度上复制了美国这种开发模式。只要走进商场,从一二层的服饰鞋包品牌,再往上到各色餐饮,以及大体量的影厅、游戏厅模式,如出一辙。
这种模式,以一种标准化的产品逻辑,迅速填补了周围居民日常的消费与娱乐需求。
事实上,美国郊区式生活与国内新城居住区,本身都缺乏一定的生活娱乐配套设施,而这种模式化的购物中心,为居民打发时间提供了类似一种“全年龄日托中心”的服务。只要将这类购物中心理解为一个需求购物之外消磨时光的去处,无论里面包含的业态如何,都可以将其归结为商家为了将人留住并获取利润而设立的一种“日托中心”。
这种模式在进入千禧年之后的美国,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疲态。近年来,购物中心的倒闭,诸如Macy’s(梅西百货)一类传统连锁百货的大规模撤店,无不显示出曾经作为“日托中心”的传统购物中心,正在急速失去对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吸引力。
我国购物中心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兴起,可以视作是一种滞后于西方商业成熟市场的情景。首先人口红利带动下带来的需求还未饱和,其次购物中心模式带来的新奇体验在迎来其疲劳期之前还有一段发展时间。
但是即便如此,这几年购物中心千MALL一面,建设过剩或者经营惨淡的媒体报道在各大城市也同样不绝于耳。
考虑到国内实体商业处在缺乏税制约束的网络经济与孱弱的内需需求的双面夹击下,传统购物中心的迅速衰落形势,在斜率上其实将远比发达国家来的陡峭。
曾经作为各个盒子商场商场绝对主力店存在的梅西百货这几年在美国市场关闭了上百家门店
表面上,在购物中心危机下,各个开发商纷纷围绕体验性升级,业态个性化等模式做升级改造。这种思路在美国近十几年的商业图景中清晰可见,几乎每个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都在近十年内进行过一次大的升级改造。
而这种升级改造之后,大家发现,原本就相对成功的购物中心在升级后继续保持优势地位,而原本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购物中心则几乎难以通过硬件或者设施的升级来获取优势地位。
一个城市的地域、人口、消费力、历史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无论如何总有一些购物中心的地位是可以在传统的路线上屹立不倒的,而大部分走下坡路的购物中心,却摆脱不了死气沉沉的局面。
要总结这种转变的原因,不外乎几点:
1)前信息时代,购物为满足消费者刚性需求存在,网络化时代,刚性需求大量被线上购物所取代;
2)资本社会商场内品牌被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连锁品牌占据,同质化不可避免导致消费疲劳;
3)宏观上全球经济进入到一个相当长的调整与低谷周期导致消费乏力,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如果跳出宏观层面上对此现象的解释,从“现在的消费者在想什么”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可能更能为迫切需要进行消费或体验升级的购物中心,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Part 2 - “反购物中心”的胜利 - 招商思维到策展思维的转变
如果希望看到推动这种趋势的实实在在的商业项目,问题又必须落回到“新的商业模式项目在哪”这一议题。
这就需要跳出传统建筑师的思维角度,不是简单地从空间或硬件的角度去谈论一个商业项目的好坏新旧,而更应该从商业地产实际项目操盘的角度来寻找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美国投资网 Tradesmax.com
研究成功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如何在建筑之外看待品牌、商户、消费者以及营销模式,这也许更具价值。
Shaheen Sadeghi,一位根植于洛杉矶地区的传奇商业地产操盘者,一个以“AntiMall”(反购物中心)为口号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从他九十年初到现今身体力行践行这个口号开发的三个商业项目,可以清晰地看到“购物中心解体”时代,如何能一步步重新吸引年青一代消费者。
与传统购物中心的操盘人多出身房地产相关专业背景不同,Shaheen毕业于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并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90年代初Shaheen来到加州进入一家时尚运动品牌公司负责设计与营销。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具有一个时尚从业者对商品与消费的敏锐把握,又具备了一个公司操盘者所需要的商业经验。
在事业早期作为一名产品端的行销负责人时,他就意识到一种所谓“文化转移”(Massive Cultural Shift):当时一些大型的连锁百货,如Buffums、Broadway纷纷破产倒闭。而传统购物中心,在曾经服务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后,在如何取悦新时代的消费族群上则迷失了方向。
Shaheen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趋势,并创立了自己商业开发公司LAB Holding LLC。从此,在职业的划分上,Shaheen是一位典型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但在自我界定上,他则标榜性地称呼自己为“Curator of Cool”(酷潮策展人)。
而放在商业地产领域,这是一个非常超前且精到的用语。因为所谓的商业项目离不开组成这个商业项目的一个个具体商户。
商业操盘手的一大任务就在于招商,顺利地让商户填满商场并如期开业。如果不以“入驻商家”角度而是以“展品征集”的角度来看待商户,亦即不是做购物中心去找商家,而是做一个展示性项目去找展示品。
一个词语的置换背后,是目的性的根本转变:不是在做一个消费性的购物场所,而是在做一个文化性的策展并将其实现。
Shaheen进一步提到:“年轻的消费者们不再感兴趣于步入一个全空调环境的购物中心。他们不再想在百货中心游荡,坐几层扶梯穿过各种分门别类的商品区只为了寻找一件心仪的牛仔裤。如果你问一个社区的年轻人把你家附近的购物中心拆除改成一座公园会如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我不关心。”
传统商场的思路是,我这里提供了你需要的商品,为了获得它你必须穿过一堆你不需要的商品,进而产生你计划外购买的可能。
而在网络消费时代,这种小算盘瓦解了。一个网上点击购买的步骤,就将这种繁琐的体验击溃。既然我需要的大部分东西都可以在网上取得,那我来你这里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直接的问题大部分商场却无法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Part 3 - “文化即通货”- 个体感受 > 数据因子
怎样重新赢得新时代的消费者?做文化。Shaheen给出的答案看似是老套的。他将文化属性对于商业购物中心的重要性提高到核心地位。“Culture is new currency”(文化即通货)是其喊出的响亮口号。
文化有非常多维的理解。万达广场把立面做成青花瓷器,是一种文化;商场节庆主题元素的活动包装,亦可以被称为是一种文化;建筑文化、品牌文化更是不胜枚举。
文化,被当作一个标签任人诠释,不过共通的一点是,文化本身必须以非常具体的“怎么做”和“做什么”的角度加以诠释,而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万达广场的青花瓷立面,一种简单粗暴的符号文化
何为Shaheen所说的文化?在他看来,所谓的“有文化”就是要让一个项目可以让他的目标客群,借这个项目本身标榜“我就是我”。如果一种文化不能成为一种值得捍卫的自我定位和表达,那它就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
Shaheen说:“消费不再是一个为了满足需要而必须做的活动,而是一种自我陈述与表达。”从这个角度,做了青花瓷主题立面,操盘了圣诞节主题活动,都是对文化过于表面的理解,因为这些东西并不能成为谁的一种自我陈述(statement)。
人在传统商业里面是一个个统计因子做数据分析使用的。但做商业其实应该研究人本身,因为你之所以成为你,而不是一个数据因子,是由你的自我定位所决定的。你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的口味其实是你之所以成为你的哲学问题。
因此,商业营造的手段或许应该摒弃原先开发商业的数据分析与指标考核,从具体的人直接入手,将经营的着眼点下放到一个个具体的个人。
而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对应了现今世界一种碎片化的需求网络,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呈现出从未有过的一种离散状态。
做商业不再能够将所有人高度概括,而是要从分析具体客户本身入手,从碎片中找到位置,即建立圈层。
带着这种思路,在募集与圈层品味对应的商户,亦即展品时,Shaheen从不直接从品牌本身出发,而是先十分具体地描述理想状态中的一个商户,再去寻找符合这个描述的“展品”。
比如“一家能提供正宗地中海菜风格饮食同时材料又是全来自有机自然的餐馆”。而如何找到符合各个非常具有针对性与排他性描述的商户?Shaheen的解决方案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商户那就自己创立一家”(if we can’t find one,we build one)。
从1994年到2012年的18年间,Shaheen在大洛杉矶地区做了几个实验性的商业项目,从实物化的建筑形式,空间形态以及商户形态上对于上述理念做出了回应。
The Lab、The Camp和PackingHouse,这三个项目秉承了一致的开发理念,每八年问世一个,在尺度上由小到大。作为一个清晰的系列样本,这三个项目从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商户经营的角度,展示了一种深耕多年的商业脉络。
Part 4 - 案例解读
案例1 - The Lab(实验室)
项目创建时间:1994年
地址:洛杉矶卫星城Costa Mesa(2930 Bristol St, Costa Mesa, CA 92626)
第一代商业形态,The Lab,原先是当地一个废弃的护目镜生产厂房,由纽约的建筑事务所Pompei AD设计,成为了一个完全敞开的商业区。主体两个厂房建筑完全保留,两个建筑之间的空间营造一系列景观元素。建筑主体内部暴露的木桁架屋顶,钢梁以及混领土地面的工业风在改造时得以保留。
漫步在这个袖珍的街区内部,可以看到铁皮铸成的工业感雕塑,一个由锈铁铸成的喷泉池子,绿植墙,沙漠植物,钢架顶棚穿插其间。与一般充斥着抛光大理石光鲜做派的商场不同,The Lab的整体形象强调了一种‘生猛’的感觉。
项目卫星图
在这个项目内,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场所带来的一种强烈的废弃化风格感。很难想象传统的精致的,端庄的商业项目会被以这种改头换面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以年轻人为主力的消费群,却很能欣赏这种冷冽带着疏离感的后工业风。
两个厂房之间的街区
商场开业后,人们蜂拥而至,不仅仅为了购物,更是来此参加各种艺术展览,独立乐队表演甚至慈善活动。一些大牌乐队如Sugar Ray对这里青睐有加,常常来这里举办摇滚音乐会。慢慢地这里甚至成为一个孵化当地独立乐队的场所。年轻人甚至乐于在此举办一个小型的户外婚礼。
在The Lab举办婚礼的年轻人
客群上,LAB明确地定位于19-29岁的年轻客群。这是一个愿意在购物选择上相对其他年龄层花费更多时间的客群。但同时亦是一个最难被讨好的,标榜个性,对所谓主流观念避之不及的客群。
为了获得这个客群的青睐,在洛杉矶其他几个新兴购物区中,圣莫妮卡三街尝试了嬉皮士风格,Mel Rose大道则专注于满足那些财力雄厚的年轻精英热爱的时髦感。
The Lab则不想复制他们,而希望创造出一种根植于橘子郡(Orange County)广袤大地的 “年轻人的秘密花园”的感觉。
由废弃的铁桶改造而成的喷泉景观
选址上,虽然“秘密花园”位于一个废旧的厂区,但离Costa Mesa高速路出口以及附近的区域商业核心Costa Mesa Plaza仅一步之遥。这就保证了这个项目区位上的可达性与曝光稳定度。因此可以说很好地兼顾了氛围的专属性与区位的便利性。
而业态的遴选上,LAB做到了具有号召力的主力店与非连锁的独立商店之间的平衡。两家主力店分别是废土风品牌集合店Urban Outfitters和独立厂牌唱片店Tower Rocord。
Urban Outfitters1972年创立于费城,最初是一个贩卖各种稀奇古怪物件的风格店,后来发展为遍布全美强调脱离主流,坚持自我个性同时价格适中的服饰与周边产品融合店。只要看一眼这个品牌的经典内饰风格就可以立刻明白它与LAB的调性是天作之合。
独立厂牌的唱片店Tower Rocord,则提供各种眼花缭乱的定制化音乐产品售卖以及服务。
这两家主力店品牌,某种程度上,在各自领域几乎是美国20岁世代年轻人中最具号召力的明星品牌。
Urban Outfitters门店典型的粗犷风格内装
在这个基础上,The Lab开始了“Little American Plan”即“小众美国”计划,将16个独立服饰潮牌,主厨餐厅以及提供服装定制等各品类的生活服务商店融入整个项目。
Lab这种前所未见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90年代是非常超前的,那时的互联网社交刚刚兴起,主流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依然坚挺。但当时依然有媒体敏锐地注意到这个尺度袖珍的商业项目的价值。1994开业时它被纽约时报报道并被称为“先锋购物中心”( “frontier ofshopping”)。
案例2 - The Camp(露营地)
项目创建时间:2002年
地址:洛杉矶卫星城Costa Mesa(Address: 2937Bristol St, Costa Mesa, CA 92626)
在The Lab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后,Shaheen与当地市政府对这种小规模精细化商业改造的模式达成了一致的信心与共识。
紧接着Lab Holding在与Lab一街之隔的地方开发了第二代商业形态——The Camp(营地)。The Camp的尺度和面积在The Lab的基础上做了升级和扩充。设计手法上沿用了之前工业感,回收材料,暴露结构等做法。
The Camp占地3.4英亩(约13,760㎡),总建筑面积36,800平方英尺(约3420㎡)。项目规划逻辑遵循了商业街区简单动线原则,在北侧和东侧各设置一个主要入口,主要动线呈L型将两个主入口串联。
The Camp整个街区由五栋独立的1-2层建筑组成,整体由Bauer事务所设计。每个建筑风格各异,有的甚至刻意创造一种临时搭建的感觉,外围用铁皮和玻璃搭接,外面点缀一圈沙漠植物,充满了戏剧化的表达。
整体建筑形式的表达强调了在户外‘物尽其用’的一种拼接感。铁皮,木材,钢材甚至薄膜材料的混搭随处可见
几个建筑之间的外部步行空间尺度上强调了一种亲近感,空间氛围亲切宜人。景观设计元素上烘托户外生活主题,创造了有趣的主题空间体验效果。从外部粗粝冷峻的广场走进街区内部,立刻能感受到一种进入内部温暖活泼环境氛围而产生的强烈对比。
从外部看,整体感觉粗犷冷冽
而一进入内部,小尺度的街道与温暖的橱窗将氛围转为温馨舒适
可以说The Camp开放式街区的理念与The Lab几乎一脉相承,但是手法更为成熟。装饰元素上,可以看到房车与休闲桌椅的户外露营场景布置。手工涂鸦的指示牌和信箱等强调“非正规感与临时感”的元素也被穿插入街区景观之中。各种经过艺术家加工和绿植结合的雕塑景观以及被喷涂艺术字的装饰品随处可见。
夜晚,建筑室外没有在照明上像普通商业建筑那样大鸣大放,而是只寥寥几个灯将景观元素打亮。同时燃起篝火,烘托出夜晚户外生活的感觉。这寥寥几笔的设计达到的主题效果远胜于国内许多商业街区的灯火通明。同时,商户临街面多数可以打开,营造了户外生活的气氛。
装饰元素诸如信箱,指示标牌的设计刻意地强调了一种“非正规感与临时感”
可以看出,有了The Lab的打造经验,The Camp在空间营造上更加驾轻就熟。而一种 “疏离而安全”的商业气氛营造对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显然也很有吸引力。然而,在商业业态上,Camp相对Lab则经历了一番波折。
一开始Shaheen想将这里打造为一个以运动健身为主题的项目,包含了徒步装备,自行车,滑雪用具,冲浪装备等多种业态店。
但是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却业绩惨淡,不得不进行商户的整体更换与洗牌。其间多次反反复复,最后变成户外运动,精品餐饮与生活服务三足鼎立的混合式布局业态模式,不再拘泥于户外运动这一个大的业态类型。
最后Camp内共约22家店铺,其中户外/运动主题业态3家,主题餐饮业态12家,生活服务业态7家,在塑造街区主题的同时,提升了业态的参与性与生活性。从此之后经营业绩迅速好转,业绩人流一直稳步上升,销售的繁荣状况持续至今。
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让商户在场所中适配,应该满足小众圈层又不能陷入机械化的思维方式。小众作为一个标签给群体提供一个便于识别的共性,但在实际的商业中,小众中的每个人具体需求又是千差万别的。
小众文化可以作为一个轻主题融入商业,而不是作为一个限定式的业态展开,因为大众对于任何个性的表达终归是浅尝辄止的。他们可以欣赏一种废土式的,粗放式的美感并且也乐于以此为标签,但是落到日常的生活却没有多少人会经常更新自己的户外运动装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放逐之旅。
高盛在最新研报中称,系统性的看涨期权超卖通常会有利于提高股票的不对称性回报,然而在低波动率时期,这却缓慢地拖累了市场,比如在2014年和现在,看涨期权的超卖都变成了对收益率的拖累。
所以这个时候,高盛认为,就要进行现金套利(cash extraction)了,即卖出部分持股获利了结,并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期权中,比如说将目前的股票仓位转变为等价看涨期权。
高盛同时指出,当下购买价外看跌期权能获得正回报的概率很小,因为低波动率时期通常会持续。即使是市场在低波动时期快速下跌,市场在接下来一个月跌超5%的概率也不多。使用价外看跌期权来对冲的这个方法,只在高波动性时期才会得到比较高的回报,即市场有足够大跌幅的时候。在低波动性时期,平均来说,购买看涨期权会对市场形成拖累。领子期权可以减少负的套利,但他们依旧只适用于高波动率时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看跌期权就是没有吸引力。
高盛指出,目前,波动性的期限结构非常陡峭,这在低波动性时期很正常,短期的股市波动率会被推低,但反映人们长期的忧虑的长期波动性却依然处在高位。这意味着长期的政治不确定性依然在提高。
因此,高盛称,应该聚焦在一个月内的短期期权或者2年以上的长期期权。
高盛尤其推荐在多资产投资组合中添加长期看涨期权。在日本和欧洲,期权价格通常比较低,因为远期价格通常比较低。而类似地,可转债在低波动性时期是更具吸引力的一个资产类别,因为他们通常含有长期的股票期权,因此他们的久期风险也更低。
同时,高盛也非常推荐购入看跌期权价差组合。没看懂文章的期权策略,没关系,我们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手把手教你交易期权,点击 美股期权交易教程
高盛称,看跌期权价差组合将可以在低概率事件中保护投资者,比如在题目提到的:“一个97-93%的看跌期权价差组合”,这个期权组合目前在股票下跌7%的情况下,提供25倍的回报。目前来说,一个97-93%的看跌期权价差组合拥有正回报的可能性比较低,但高盛依然认为,这是有吸引力的,这在波动性急剧上升将保护投资者,而谁也不知道波动性什么时候会上升。而目前,这个看跌期权价差组合的价格却处于2007年和2014年的低位。
Tradesmax provides US stock market coverage with breaking news, in-depth analysis, 10000 stock quotes, before & after hours market data, research and earnings report.
美股投资网 提供 US stock market 全面报道,深度分析美国上万家上市公司,盘前盘后交易资讯和季度财报。
美股投资网产品与服务:
1. 美股实时行情
我们提供美股实盘分析室,手机交易资讯,强势上涨股列表。我们的专业互动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华尔街突发消息,提供详细的操盘计划,上市公司深度研究报告,并与美股分析师实时交流。
2. 教育培训
我们提供完整的美股分析教程,交易培训班,个股诊断服务。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投资者最终达到独立分析,熟练掌握投资行业专门使用的量化模型和分析交易系统,实现稳定盈利。
3. 与华尔街机构合作
我们与华尔街财经分析师,基金经理Jim Cramer,纽约,芝加哥多家投资银行,金融顾问公司,对冲基金公司,调研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能第一时间获得最可靠的美股行情。
4. 与证券公司合作
我们与美国具有实力的大型证券公司合作。Tradestation 盈透证券,第一证券,TD Ameritrade,和Optionhouse证券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为全球华人的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证券交易合作服务。
5. 联系方式
微信客服号:meigu88 微信公众号:Tradesmax
美国电话 (626) 378-3637
Facebook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芝加哥的一个活动上提出了这家社交媒体公司下一个10年的新愿景——将更注重赋予人们建立社群的能力,把群组功能用户增加至10亿。
Facebook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下一个10年将着重赋予人们建立群组的能力,让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措辞与公司长期以来奉行的“连接全世界”有些许转变。
在6月22日的活动上,扎克伯格阐述道:“我曾经以为,我们只要给人们一个发声的渠道并帮助他们联系,世界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好。但我们的社会还是分歧很大,所以现在我相信,我们有责任做更多。”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Facebook的高管不仅要考虑公司的发展问题,还要不断处理一些争议事件,从被指在美国大选期间大量传播“假新闻”,到处理平台上的暴力视频方式欠妥,Facebook一度被推到舆论的暴风眼。
今年2月,扎克伯格曾发表一篇宣言,称想让Facebook发展成为全球的社交基础,为社会提供支持、保证安全、灵通消息、提高社政参与度以及收纳所有不同声音。他本人也已经开始走访美国各地,更好地理解这家2004年创立的公司的用户,希望可以帮助解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Facebook认为,有必要扩大平台上“群组”功能的影响力,因为这个创建已有7年的功能对一些用户来讲非常重要,人们往往会在特定的群组里讨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共同关心的议题。然而,近些年,包括Facebook Messenger在内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用户,抢了群组的风头。
扎克伯格表示,现在有1亿Facebook用户使用群组功能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但他希望在接下来几年中,这一数据可以增加到1亿。
他的目标之一,是要帮助人们建立更有活力的线下社区,因为扎克伯格相信,这种社区能够帮助让社区参与重现生机,这些社区包括学校、居民社区和宗教组织等。
扎克伯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意义的群组能在网络上壮大。虽然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面对面的沟通,但是网上的联系能够增强人际交往。”
为了实现这一点,Facebook正在测试一系列能帮助Facebook群组更受欢迎的新功能。新功能包括一个连接群组与群组之间的工具,群组管理员将能够为群友推荐相似或相关的群组。Facebook表示,这一功能只是该公司协助把社区和次级社区更紧密联系起来的初步举措。
但Facebook在处理这一功能扩展的时候也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这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于隐私的质疑。
Facebook的产品副总裁Ime Archibong就表示,Facebook的群组功能在推荐一些特定群组,比如涉及脱瘾治疗这种涉及个人隐私且非常敏感的议题时,就要尤其小心。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认为Facebook在扩大群组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可能会为一些带有仇恨及攻击色彩的群组提供温床,这也是公司需要想办法应对的。
Facebook高管也很大方地承认,这个新的愿景还有诸多细节需要继续被完善。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Chris Cox称:“这不仅仅是连接朋友和家人,这关乎一种完全不同的议题,即找到共同的纽带。这对于Facebook来说是一个之前鲜少涉及的领域。”
“电子时代大帝”孙正义和沙特、苹果等打造的千亿愿景基金(The Vision Fund)备受瞩目,今日媒体消息称,这个“史上最牛VC”可能要去投量子计算机。
周四,在慕尼黑举行的量子计算会议讨论会上,负责愿景基金投资业务的Shu Nyatta表示,该基金希望为量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运行打造一个“实际的行业标准”,“我们很乐意投资能让整个行业合并的标准。”
量子计算机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谷歌、微软、IBM等巨头都在重金研发量子计算机,今年5月,中国科学家也造出全球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但目前各大研发机构采用的技术架构互不相同,打造统一的标准有望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谈到对前沿技术的投资,Nyatta表示:“我们乐意独自做一些投资,最大程度地推动(科技)发展。”
软银愿景基金由孙正义在2016年10月宣布筹建,目标是借助其它投资者的力量,为“信息革命的下一阶段”提前布局。今年5月首轮募集到930亿美元资金,出资者包括沙特主权基金PIF、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软银集团、苹果公司、富士康、高通和夏普。
目前,愿景基金已经投资了一家科技公司:5月领投了伦敦虚拟现实创业公司Improbable Worlds实施的5.02亿美元融资,这也是英国最大的风险投资交易之一。
量子计算机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使得量子信息单元的状态可以处于多种可能性的叠加状态,使量子信息处理从效率上相比于经典信息处理具有更大潜力。
普通计算机中的2位寄存器在某一时间仅能存储4个二进制数(00、01、10、11)中的一个,而量子计算机中的2位量子位(qubit)寄存器可同时存储这四种状态的叠加状态。随着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对于n个量子比特而言,量子信息可以处于2种可能状态的叠加,配合量子力学演化的并行性,可以展现比传统计算机更快的处理速度。
量子计算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现有传统计算机,谷歌、IBM、微软等巨头都在重金研发量子计算机,加拿大的D-Wave已经开始销售量子计算机。
今年5月,中国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造出的全球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在原型机上运行的量子算法速度比国际第二名快24000多倍。团队计划5年之后实现50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计算潜力将超越目前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
然而,量子计算机行业目前正面临一大问题——各家公司采用的技术架构互不相同。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认为IBM,Google和Rigetti Computing,采用同一种技术造出了量子计算机,马里兰大学和杜克大学的机构采用的是另一种技术。Microsoft随后创建了第三种技术架构,但尚未造出量子计算机。
加拿大D-Wave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销售量子计算机的公司,这家公司也有独自的技术架构,但是与Google,IBM等公司相比,其量子计算机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当地时间周四,美国参议院共和党提出了新的医改方案,以取代奥巴马医改法案。其中一方面废除了奥巴马医改法案中的部分税收,令富人的负担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对穷人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减少,遭致不少抨击。
但新的方案不仅遭到民主党的一致反对,共和党4名保守派议员也不赞同,目前仍然没有足够的票数可以获得通过,特朗普医改法案很可能遭遇第三次搁浅。
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分析师认为,新的方案超出了市场预期,对行业构成利好。受此消息刺激,当日标普500医疗指数涨逾1%,盘中创历史新高。今年迄今,医疗板块已上涨17%,仅次于科技板块19%的涨幅。
虽然医疗板块集体大涨,但却难以找到像科技板块中FAAMG这样的龙头股,医疗板块的领涨股在过去四个交易日不断变化。为找到医疗板块龙头股,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选择从Health Care Select Sector SPDR ETF的十大权重股入手,分析基本面后认为,新基生物制药(CELG)、吉利德科学公司(GILD)最有潜力成为龙头股。
统计发现,在医药板块中,生物技术类公司表现最为强劲。用生物科技指数ETF(iShares Nasdaq Biotechnology ETF,简称IBB)除以医疗业ETF(Health Care SPDR ETF,简称XLV),可以发现,比值在本月19日开始出现明显转折,表明生物技术类公司快速走强。
在上述Health Care Select Sector SPDR ETF的十大权重股中,共有4家生物技术类公司,包括新基生物制药(CELG)、吉利德科学公司(GILD),CELG在过去一周表现最佳,而GILD在周四表现最佳。
分析师普遍认为,CELG基本面良好,将跑赢大市,预计公司同比、季度环比营收和每股收益(EPS)都将增长。分析师对该股5年内每股收益增幅平均预期为20.71%。在过去5个季度,CELG虽然有3个季度营收低于预期,但每个季度每股收益都超出预期。美股分析师微信 meigu88
GILD的盈利情况虽然略差,但分析师依然认为该股将跑赢大市,近期收益预计将上升。过去5个季度,GILD有两个季度营收低于预期,两个季度每股收益超出预期。该股的亮点在于估值低,目前7.14的市盈率接近5年来的最低点。
零售商Bed Bath & Beyond Inc(NASDAQ:BBBY)股价周四盘后下跌12%,此前该公司公告第一财季盈利和销售额不及预期,其中店内销售额疲软。
公司盈利7530万美元,合每股收益53美分,上一年同期为1.226亿美元,合每股80美分。销售额27.4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分析师预计每股收益为66美分,销售额27.9亿美元。该股股价今天收涨0.2%。
亚马逊Echo Show 一款结合人工智能的视频交流显示器,能为用户显示想看的信息。比如视频电话,网上购物,查看家具任何摄像头设备,能支持目前市面最流行的监控摄像头包括Ring、Logitech、Arlo、Nest、August、EZViz、Vivint、Amcrest和IC Realtime。
Nest和Ring可能是最常见的名字。前者,由谷歌所有,拥有一系列智能家庭摄像头;后者是一个智能门铃,有一个摄像头,可以让你查看谁在门口。当然,谷歌Home也能很好地使用智能家居设备。在这一点上大多是Nest恒温器,但由于设备缺乏视频屏幕,所以无法提供摄像头。
想要利用这个功能的Echo拥有者也需要一个智能相机。为了激活相机,Echo的主人只需要说“Alexa,给我看前门相机”或者“Alexa,让我看看小型相机”。当你说“Alexa”的时候,它会显示它们各自的订阅源。内建有八个麦克风,并且支持波束合成跟降噪技术,确保设备在家中的收音效果。除此之外,它还配有一颗前置视频镜头,屏幕的分辨率1920x。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 Alexa Calling,它让你可以随时跟拥有 Echo 或是安装了 Alexa 应用的好友视频 / 音频通话,只要通过语音告诉 Alexa,接下来她就会帮你连线了。同时,这项功能也可以用来发送文字讯息,在有消息进来的时候,你会听到提示音,设备上也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光环。
我们美股Trades Max 分析师预计该款产品会很受追捧,强劲的销量有望让亚马逊的股价上涨至1300美金。
音乐行业人士表示,特斯拉已经与所有主要的唱片公司进行了谈判,以获得一项专有音乐流媒体服务的授权。目前还不清楚的是,特斯拉会在何时以及是否会加快这一努力。这仅仅是为它的汽车,还是为任何有电话的人?
特斯拉在一份声明中没有直接提及这一谣言,而是说它的目标是“为我们的客户实现最大的幸福”。
该公司表示:“我们认为,拥有一种特殊的车内体验非常重要,这样我们的客户就可以从他们选择的任何来源聆听他们想要的音乐。”
索尼音乐娱乐公司是该行业的主要唱片公司之一,拒绝置评。
与此同时,环球音乐集团和华纳音乐集团也没有立即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当然,特斯拉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已经存在各种选择,但全电动汽车公司还是创建了特殊的软件和充电器。该公司甚至创建了自己的软件来管理其制造中心。
以苹果和特斯拉为例
美国四大科技公司“FANG”中,只有苹果公司 (AAPL)以卖实体产品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就是这么一个卖手机和电脑的公司,以市值7680亿美元市值贵绝全球。
无独有偶,智能车制造商特斯拉(TSLA),在今年以超过60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福特和通用汽车,成为业内“一哥”。
苹果手机火不火?火!特斯拉导航的屏幕大不大?大!但投资市场用现金来对这些科技产品的未来进行投票时,究竟用什么来决定高低的呢?
产品的经典估值模型
对于产品的估值,教科书上有如下说法:
Pot(t)=Pop(t)×Tek(t)×Awr(t)×Avl(t)×Buy(t)
其中:
Pot(t) = t时点的市场潜力(潜在购买者人数)
Pop(t)=选定的市场区域在t时点之人口基数
Tek(t)= t时点的科技实现程度
Awr(t)=潜在购买者中知晓产品的情形
Avl(t)=产品的可接收性
Buy(t)=潜在购买者在t时点购买的意愿
巴菲特:谁告诉你苹果是科技公司,他是“必需消费品”公司!
从股价走势反推,可以很确定是iPhone的火爆带动的苹果公司估值上升。
在第一代iPhone发布后,经济危机对于公司股价带来的只是短暂影响,而强劲的销售和全球手机普及的潮流下,巴老一改多年以来“不碰科技股”的观点,在2016年大笔买入苹果公司(总共价值1200亿人民币),并成为主要股东之一。
虽说此次交易并非巴菲特亲自操盘,但按照其在2017年股东大会的说法,苹果公司变得吸引的是因为其产品已经从高科技产品变成必需消费品,而这种产品粘性带来的收入是稳定的,因此符合他的胃口。
换句话说,巴菲特还是喜欢吃肉,买苹果的原因是因为这家公司已经从鸡蛋变成了鸡。
必需消费品就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存在的产品,例如每家饭店总会有可口可乐,每个一线城市大型商场总会有耐克或阿迪达斯。
苹果手机累积销量超过10亿部,从2007年开始累积的“果粉”数量超过一亿人。此外,苹果的用户忠诚度是十分高的,换言之每一代苹果手机的更新,总能吸引到相当部分的消费者进行重复购买,其品牌本身已经形成了护城河。
套用金融书籍公式:
对苹果而言,Awr(t) 以及Avl(t) 将会无限接近于最大值。
即使苹果手机保持过去10年的运营情况,也能够享受市场自主发展的红利。公司现金和净资产不断增长从侧面证明了这个观点。
所以苹果已经不玩科技,而是玩消费。
这也是为什么伴随着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加快,苹果的估值除了iPhone 8的预期的溢价外,发达国家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同样有助于股价和估值上涨。
巴菲特的这一逻辑,或许颠覆了很多传统用总市值减去苹果净资产然后估算PE算法的观点,打开了不少分析员的脑洞。
如果大家再看苹果公司的营收情况,不难发现收入增长除了2015年外,都维持在个位数甚至负增长,这和传统对于“科技股”的理解是不同的——科技意味着高速增长。
一面倒的负评下,公司股价却在2016年和2017年节节攀升,此时如果用必须消费品的角度去思考就解读的通了:
套用消费股常用的现金流折价模型(也是巴菲特最喜欢的模型之一),摩根大通给出的最新目标价是152.76美元,较目前还有上涨空间。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还有一个参数可以猜测巴菲特眼中苹果公司值多少钱。
按照巴老的说法,一个好的消费公司ROE应该达到15%以上,而2016年苹果公司的ROE是26.85%,过去十年平均保持在30%以上。
如果苹果公司没出什么蛾子,ROE即使回落至15%,对应的估值也会突破一万亿美元。
如果苹果公司做消费,那特斯拉……
特斯拉的估值争议,从他生产第一台概念车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高负债、低销量、交付量从来没有达标、技术壁垒没有到绝对领先的地步等,都是市场的攻击点。
当然还有马斯克身边女性伴侣的花边新闻,可以写满十来份精彩绝伦的报告。
乐观的人说,特斯拉对标的是苹果!
没有人否认特斯拉的车和苹果的手机一样,都是很酷的产品,在用户角度有很多窝心的设计。
然而两者也有太多的区别。
单看毛利两者就不是一个量级。苹果公司基本不会自己生产,绝大部分产品通过全球代工(OEM)来制造。没错,就是最近被沽空的瑞声科技,还有在员工宿舍装安全网的富士康。
根据CAnaccordGEnuity的报告,剔除中国手机品牌后,苹果在2016年第四季度凭借18%的市场份额,抢占全球手机厂商92%的利润。反观三星和索尼,分别瓜分了剩余的9%和1%(还有部分厂家是亏损)。
先别管特斯拉有没有最终利润,毛利就低了苹果一大截。主要原因是马斯克发现无法套用苹果的代工模式后,决定自己单干。
从建厂到创造独家的机械,再聘请专业的技工操作。不仅仅是制造车,为了让车能跑起来,特斯拉同时还要兼顾锂电池和充电桩的研发。
汽车的制造和手机生产的复杂程度完全是两个量级的,而特斯拉的高标准意味着难以通过国际化分工来降低采购和制造成本,因此在目前极少的产量下,毛利率和苹果也相差了15%以上。
所以有的人说,苹果的贵才是真心贵,特斯拉卖的绝对是良心价。7月份投产的Model 3起步价仅仅3.5万美元,比Model S便宜一半,天知道到时候毛利率将会降到什么程度。
悲观的人说,特斯拉对标的是汽车股!
把特斯拉对标传统汽车股无疑是一个坑,一个专门埋葬分析员的坑。
回看2016年的报道,美银美林分析师John Lovallo发表报告指出特斯拉的发展存疑,目标价为66美元;“末日博士”麦嘉华指特斯拉股价将会变成0美元;还有美国投行Cowen&Co.的分析师Jeffrey Osborne发布研报指特斯拉估值最多值160美元……这里大部分观点都是把特斯拉和传统的汽车股做比较,因此认为其估值完全是不合理的泡沫。
确实,特斯拉目前累计交付的车辆,还不够通用汽车一个车型一年的销量。一直到现在,特斯拉从来没有实现过他预计的交付目标,甚至Model 3生产出来能否赚钱还是问题。
然而在今年2月1日,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正式改名为特斯拉公司(Tesla Inc.),其中深意值得回味。
对于新的TSLA,市场的观点应该是汽车+能源
首先是汽车领域,特斯拉和苹果的生意策略非常不同。
苹果抢占的是过去售价一直在300美元以下的手机用户,用革命性的科技配合500美元以上的售价迅速抢占高端市场并且形成垄断。
而特斯拉则是采用高配置高售价的汽车Roadster吸引眼球和风投资金,随后Model S开始进入中高端市场迅速扩大销售额,最终计划是通过低价和现象级数量的低配置Model 3形成规模化和行业壁垒。
套用巴菲特必须消费品的观点,只有当用户数目到了非常庞大的量级,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行业壁垒引起社会潮流。
手机即使提高价格到1000美元还是有足够多能消费得起的客户,然而汽车连税超过20万美元一台的售价,就一定会阻挡绝大部分潜在的客户购买的能力。
特斯拉明显不想成为法拉利或兰博基尼这种奢侈品——3.5万美元,加上补贴售价压到2.8万美元的车款,才是特斯拉真正的意图——我的车比你酷,还要比你便宜,而且智能系统还不错。美股分析师 微信号 meigu88
苹果手机从零开始到现在只过了10年时间,现在苹果公司的市值比手机领域后面10个品牌加起来的总市值还高。同理,市场看好的是特斯拉Model 3形成潮流后,估值或许将会是十个大众。
特斯拉超越通用和福特,看的是Model 3交付后对所有汽车消费者的冲击能否形成“必须消费品”的改变,以及马斯克超越地球人太多的脑洞。
由苹果和特斯拉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对于科技产品公司而言,估值靠的是革命性的产品,和现象级的客户群。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小米的估值,会在去年经历断崖式的跳水,从400亿美元直接跌落至40亿。无他,产品不再那么受欢迎,客户群也变得模糊不清。
其实,科技产品公司只是成千上万科技公司中的一个类型。从使用场景角度,除了卖产品的,科技公司至少还包括卖服务的和付钱收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