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特斯拉(TSLA)们凶猛-宝马们不想成为“诺基亚”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特斯拉(TSLA)们凶猛,宝马们不想成为“诺基亚”

智能汽车正高歌猛进地开启自己的时代。快速增长的销量和不断飙升的市值成为新造车们站上历史潮头的主要表现。

自今年6月份特斯拉超越丰田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之后,新造车企业们开始集体上位。

随新能源车交付量创新高,过去一个月,小鹏汽车飙升92.9%,理想汽车累计涨幅57.8%。

而进入2020年以来,特斯拉(TSLA)的股价已经累计上涨了422.5%;蔚来(NIO)股价从去年底收盘4.02美元,涨到了11月12日收盘的48.30美元,上涨了11倍。而相比之下,丰田(TM)等传统汽车企业的股价却几乎走平。

直到11月13日沽空机构香橼一纸报告“唱空”,各家造车新势力股价才从史高回落。但此时汽车行业的TOP30榜单早已有了新的排序。

按照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到11月13日,全球汽车行业市值前30家企业中,特斯拉依然高举第一,而蔚来汽车杀到第七名,超越了宝马、本田(HMC)、通用(GM)等传统汽车巨头。其后小鹏汽车(XPEV)、理想汽车(LI)也在紧紧追赶。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面对后来居上的对手,传统汽车巨头们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推出竞争性的产品,展开了各自的反击。

很多人愿意将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变革,和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传统汽车会面临如诺基亚(NOK)的衰落命运。

但是很多人也许忽略了,在手机产业的变革中,不仅有诺基亚,还有横跨不同时代的成功者——三星,一个从功能机巨头转向智能机巨头的成功案例。

未来传统汽车公司会成为诺基亚还是三星,还不得而知。

1、传统汽车反击战

2020年被传统汽车厂商集体认定为“EV元年”。

11月11日,宝马在其NEXTGen未来峰会上,释放了应对新造车的大招,发布了其新款纯电SUV 旗舰BMW iX。在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看来,这款车是宝马重构自我的证明,“用技术进步来迎接最严峻的挑战”。

从各个细节来看,这款车倾注了宝马对于智能汽车的最新期待,采用众多宝马最新的研发成果。

如第五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百公里加速不到5秒,百公里能耗低于21kW·h ,续航里程达到600公里。再加上5G技术、宝马集团全新一代数字化架构和感应器系统,其数据处理能力是目前车辆的20倍。

在自动驾驶方面,该车安装了大量摄像头、雷达及传感器,提供L3自动驾驶能力,并在技术上支持L4自动驾驶。

外型上,BMW iX采用一体式车顶结合溜背式造型,应用纤细大灯单元和无框车门,座舱内部,车辆搭载一体式全景玻璃天窗、超大一体式曲面屏、六边形方向盘等,按键数量减少约50%。

按照宝马的规划,iX将于2021年7月在宝马的德国工厂投产,2021年年底引入中国市场。

BBA中采取行动的不仅仅是宝马。

同样是在11月,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发布了其纯电车SUV ID.4。综合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达550公里,2021年3月开始交付。该款车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生产,一汽-大众生产车型号为ID.4 CROZZ,上汽大众型号为ID.4 X。

ID.4是大众电动车平台MEB在中国推出的第一款车型,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价格,补贴后售价不超过25万元,直接瞄准了Model 3、小鹏P7的市场。

在宝马和大众之前,国内的传统汽车厂商们也在积极地布局。10月中旬,业界流传一则消息称,上汽集团正计划打造名为“L”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项目。该项目由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力图打造“中国的特斯拉”。

更早之前的7月份,东风汽车在武汉发布全新高端电动品牌的中文名“岚图”及品牌LOGO。岚图品牌的产品市场定位将在20-35万元价格区间。

比亚迪汽车也在7月份发布了采用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汉”,综合补贴后售价为23万至28万元,高配车型百公里加速为3.9秒,续航里程最高可以达到600公里。上市后销量不错,11月12日,比亚迪方面称汉第2万辆新车下线,并且单月产能将突破万辆大关。

另一家国产汽车企业吉利和沃尔沃则共同推出了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星。3月份,极星正式向中国首批50位客户交付了首款量产车型Polestar 1,并且极星2在台州工厂正式投产。7月份,极星正式启动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极星2的中国用户交付。

在产品的发布背后是传统汽车巨头们宏大的野心。以BBA为例,宝马集团计划到2021年底,将推出5款纯电动车,分别为i3、Mini Cooper SE、iX3、iNEXT和i4。宝马已经注册了从BMW i1到i9、iX1到iX9的车型命名权。

根据规划,到2022年,宝马的德国工厂将全部开始生产纯电动车型;到2023年,其新能源产品线将扩大至25款,超过一半将是纯电动车型;到2030年,宝马计划在全球累计交付700万辆电动车,其中三分之二为纯电动车型。

奔驰和奥迪也在积极转型。

奔驰制定了“电动为先”战略,计划2021将推出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的EQS,此外将有EQE、EQS SUV和EQE SUV三款车型陆续面世。另外奔驰原有燃油车系列AMG、迈巴赫、G级车也将推出电动车型。

在201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戴姆勒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康林松提出了“2039愿景”,其中包括: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

而奥迪方面也表示,计划到2025年推出30余款电动化车型,其中纯电动车型占20款。此外,奥迪提高了对新能源车型的销量预测,预计到2025年,公司电动化车型销量将占到其全球总销量的40%左右。

作为奥迪的母公司,大众集团计划在2023年底,ID家族的车型将增加至8款。根据大众集团此前公布的“PlanningRound68”,计划2020-2024年在混合动力、电动出行以及数字化领域投资600亿欧元,其中纯电动领域投资约330亿欧元。

产品方面,大众希望2025年有20-25%的在售车型为新能源车,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其计划到2029年将推出75款纯电动车,电动车销量将达2600万辆。

大众中国CEO冯思翰直言:“我们预计将在2024或2025年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品牌,这是我们的目标。”

2、从先驱到学生

传统汽车企业并非电动车的后来者。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全球汽车行业都陷入了能源焦虑当中。

当时全球都在担忧国际石油供求关系变得紧张,按照国际能源机构1987-2005年对世界石油消费的推算,到1996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将等于产油能力,到2000年将远大于世界石油最大生产能力。因而,当时汽车行业普遍认为90年代后半期国际石油市场有可能出现危机。

因此1993年,丰田开始组建“G21”项目团队,开发真正为21世纪所需要的汽车,其目标是两年内实现油耗减半。这一项目被称为丰田汽车的“阿波罗计划”。

当时排量为1.5升的家用轿车的燃效约为14公里/L(约合百公里油耗为7.2升)。油耗减半,意味着燃效提高至2倍,即28公里/L(约合百公里油耗为3.6升)。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通过最大限度改善传统技术,燃油效率提高到1.5倍已经是极限。

于是丰田开始另寻其他出路,向新技术领域——混合动力探索答案。混合动力作为G21项目的核心开始被提上量产的日程。

1995年11月,丰田成功制造出试产车,并命名为PRIUS——普锐斯,在拉丁语中意为“先驱者”。1997年11月,PRIUS普锐斯正式开始销售。

在混动汽车上,丰田大获成功,作为全球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动车型,到2020年普锐斯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500万辆。

当时探索新能源汽车的除了丰田还有通用汽车。1996年,通用研发的铅酸电池纯电动车EV1上市,续航里程80-100公里左右。但是充电不方便而且高达3.5万美元的售价,这款车卖的并不成功。

截止到2003年,通用宣布停止EV1的项目,收回生产的所有1117辆EV1并销毁了其中大多数。官方的理由是生产不盈利,以及为了维持法律授权的维修和零部件供应的基本权利。

有意思的是,被遣散后,EV1的设计师之一艾伯哈德带领着被遣散后EV1的技术团队创立了特斯拉。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先驱是传统汽车企业,但是真正引起变革的却是特斯拉们。

在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成为“网红”之后,传统车企并未立即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例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2013年表示,家庭电动车的消费还没启动,否则比亚迪分分钟就可以造出特斯拉。

在后来的几年里,传统汽车巨头们试水的电动车仍主要是混动形式,纯电动车大多浅尝辄止。

但事实上,在特斯拉的车主中,很大一部分是原BBA车主,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波浪潮中,BBA受冲击最大。

然而BBA们的第一次反击战却雷声大雨点小。

宝马在2014年推出纯电动汽车i3和少量i8后,便未再推出更多的纯电动汽车型号。从销量上看,宝马i3和i8上市之后,到目前总销量仅为20万和3万。因此2020年宝马汽车宣布,i8将于2020年4月中旬正式停产,而i3将于2024年停产。

而奔驰在中国量产的首款纯电动SUV EQC在2019年11月8日才正式上市。而EQC上市之后,在中国市场每月销量也仅有几百台。

奥迪旗下首款量产纯电动SUV——e-tron也是在2018年才在旧金山举行全球首发仪式,并于2019年末进入中国。奥迪e-tron在欧美表现略好,比如美国市场,2019年e-tron累计售出5369辆,但与其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X的1.96万辆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BBA的纯电车型销量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力不够。

不管是EQC、e-tron还有i3基本都属于试水产品,这些车型都是根据现有燃油车型改进而来,或是根据燃油车平台研发。

比如EQC改自燃油车型GLC;i3也来自兼容电动化和燃油车的柔性生产线,而非高成本的专用电气化平台;e-tron基于大众集团MLB Evo平台研发而来,这个平台一般生产的是奥迪Q8、保时捷卡宴、奥迪A4L等燃油车。

相比纯电动汽车平台,“油电共用”平台老旧,导致这些车型在在电子电气架构上明显落后于特斯拉等新造车,在续航、智能化上先天不足 。

例如初代宝马i3的续航能力仅有200多公里,在开启空调或者暖风情况下只有180公里左右。虽然近几年i3进行过升级,但升级之后目前的NEDC续航里程也才340公里。而且充电较慢,需要12小时才能充满。

奔驰EQC的NEDC续航为415公里,奥迪e-tron续航里程470公里,这与新造车企业主力产品的续航600公里相比,要差一个档次。

在自动驾驶水平上,BBA的几款车型不具备或者仅仅具备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最重要的问题是在性价比上,虽然各项能力不佳,但BBA的纯电车型价格毫不含糊,宝马i3官方指导价为42.28-52.28万、奔驰EQC售价区间为57.98-82.28万元,奥迪e-tron价格为69.28-80.08万元。

不过经历了新造车们的第一波对阵之后,眼下传统汽车厂商推出的产品正在向特斯拉们“取经”。

在外观内饰上,隐藏手设计、无框车门、大尺寸中控屏逐渐成为传统车企造新能源车的标配,此外,触控成为主要交互手段,大部分的物理按钮被去除。例如ID.4 几乎完全抛弃了燃油车的影子,在车身使用更多的曲线。

另外,传统汽车巨头也开始不再“糊弄”,着手研发电动车专用的模块化平台。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表示,“平台模块化的优势主要有缩短单车开发成本、缩短单车开发时间、提高质量稳定性”。

大众抛弃了MQB平台,开发了专为纯电动汽车研发及制造而开发MEB平台,该平台采用全新三电系统布局,在软件架构方面,采用了类似智能手机的方案结构,结合大众的vwS操作系统,可以生产支持OTA升级并接纳第三方服务及应用的产品。

按照大众汽车计划,2025年,在全球范围将年产100万辆MEB车型,其中2/3产自中国,用以实现更为全面的电气化布局。到2029年将有近2000万辆的电动汽车在MEB平台生产。

奔驰方面也研发了生产高端电动车的EVA电动平台,计划在2021年推出的EQS 将成为首款用上 EVA 平台的车型, 续航能力超过 700 公里。除了 EVA 平台,奔驰还计划推出适配紧凑和中级车的MMA 电动平台。

作为大众子品牌,奥迪的纯电平台比大众更多,除了共用MLB Evo、MEB平台之外,奥迪还依托和保时捷合作的PPE和J1平台来开发全新纯电动车型,区别在于前两个平台主打入门车型,后两个平台主打高端车型。

丰田也宣布了专为电动车推出的专用平台E-TNGA。

就连不愿意开发专用电动车平台的宝马也在转变思路。此前宝马集团CEO齐普策对外表示不会针对电动车开发专有平台,原因是由于未来汽车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大,开发纯电动平台的风险变大。

但是近期媒体报道,宝马将改变其电气化战略,设立一个新部门专注打造新的电动车平台,新平台将在2025年后在匈牙利的新工厂使用。此外,宝马打算2022年起在德国雷根斯堡生产纯电动汽车。

除了造车,传统汽车企业在销售和服务模式上也正在向特斯拉、蔚来等新造车企业学习,展开网上销售、自建渠道等销售方式。

“我们还会改变销售模式,通过数据化模式来呈现。”大众中国CEO冯思翰曾对媒体表示,ID家族车型后续在销售模式上也可能会有各种变化。

大众ID.4或将采用类似特斯拉的直销模式进行销售,消费者直接在网上下单订车,然后到4S店进行车辆交付。此外按照冯思翰的说法,大众还将自建一些超级充电站和充电桩。

在价格上,传统汽车企业也正在变得更加务实。ID.4长续航版补贴后价格不超过25万,较实惠;而宝马也将推出入门车型i2,预计售价将不超过3万欧元(约合22.7万人民币)。这一价格区间产品或将与市面上新造车企业的新能源车产生更多竞争。

3、传统车企走向智能时代的障碍

尽管如今传统汽车企业对于新造车的威胁越来越重视,但是未来能不能避免成为汽车行业的“诺基亚”,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相比新造车而言,传统汽车巨头依然存在很多历史包袱。

实际上,电动汽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以特斯拉和蔚来为例,其创业以来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

对于从零开始的新造车而言,外界已经接受其亏损的状态,但是对于多年盈利的传统企业而言,突然大笔地投入使企业心存顾虑。

在转型其中,汽车生产平台就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投资。大众高层曾透露,在2007年-2011年四年间,大众对于MQB平台的开发累计投资大约在750亿美元左右,2015-2018年,大众继续投资700亿美元,仅在这一个平台上就投资了上千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产品力不够,但传统汽车企业此前愿意用燃油车平台生产纯电动车的原因。宝马汽车工程主管乌多·亨勒(Udo Haenle)曾算过一笔账,为电动车建设一个全新的工厂将花费10亿欧元(约77亿人民币),对现有的工厂进行改造仅需要约合300万欧元(2300万人民币左右)。

无论是推混动产品,还是进行“油改电”,都揭示出传统车企们所具备的包袱——不愿放弃已经构建成熟的机械工程制造体系。而从零开始的新势力并不存在这一顾虑。

因此面对电动车平台的开发,财大气粗的传统汽车企业也不得不联手开发,以摊薄成本。比如大众和福特(F)合作共享MEB平台,奥迪和保时捷合作开放PEE和J1平台,宝马和奔驰合作开发电动车平台。

所以对于大众ID.4的价格策略,业内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大众集团希望以更低的价格卖出更多的车,从而早日收回成本。

另外在智能化的赛道上,传统车企与新造车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美团CEO王兴说过:“据说一辆宝马X5里的软件代码有3亿行,一辆特斯拉只要1000万行,真是令人绝望的差距。很类似2008年时塞班和iOS的代码行数差别。”

“软件定义汽车”是目前智能汽车的最大亮点,OTA升级逐渐成为标配,比如在智能座舱领域,新造车企业都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生态,不断优化体验,而传统车企依然存在客观的差距。

大众 ID.3 多次推迟上市交付日期,是因为软件bug频出。有用户表示,ID.4的车机依然界面不友好、菜单繁琐。比如ID.4 的中控屏幕虽然可以点亮,却还不能进行触控操作,并且ID.4目前还不能实现整车OTA的能力。

“大众的软件开发水平确实与特斯拉有非常大差距”,一位同时给大众和特斯拉合作的供应商表示,两家是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给大众开发项目1.5年的时间量产,特斯拉只需要5个月,“(用时短的)好处是产品迭代非常快,坏处是可靠性存疑。”

软件能力差距的背后是传统汽车企业和新造车企业风格的差距,前者更加循规蹈矩,验证开发流程极长,而后者更加追求效率。“在汽车领域我们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绝不允许客户做小白鼠。”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曾表示。

大众集团全球 CEO 迪斯也数次公开表达对特斯拉的软件能力的欣赏,并在内部的战略会议上设下目标,称在 2024 年赶上特斯拉的数字化能力。

还有一个差距或在品牌上,虽然新造车普遍成立不久,但大多都以技术的形象示人,上述供应商认为,“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还是希望车子有足够的吸引人的点,或者说喜欢更科技感的车,传统汽车品牌的车太boring了。”

拖累传统汽车厂商的还有其庞大的经销商体系。新造车企业的直销模式,车价透明,门店赚取的是汽车厂商的销售佣金,而传统的4S店则赚取的是车企和用户之间的销售差价,后者在服务上饱受诟病。

2018年,大众汽车改变了和欧洲的经销商的合作模式。4S店原来从消费者那里赚钱,变为从大众汽车那里获得收入,并且新协议允许大众将汽车通过互联网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但是在中国,说服4S店积极帮车企卖车并不容易——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要推动经销商售卖电动车,必须要给与足够的激励,但眼下对4S店的销售们来说,电动车并不赚钱。

另外对于4S店来说,他们的主要利润不是卖车,而是来自保养和维修,但是电动车需要的维修和保养费用只有燃油车的一半。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渠道发展分会统计,2019年全国授权4S店已达29968家。

因此,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未来如何利用好这些销售网点,为其电动车业务的发展提供助力而不是起相反作用,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围堵特斯拉:宝马发起“智能电动化”最强攻势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围堵特斯拉:宝马发起“智能电动化”最强攻势

宝马计划2030年实现电动车累计销量700万辆。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崛起,正在让全世界传统汽车制造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EV Sales Blog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电动车累计销量达178.4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1%,占据整体汽车市场约3.4%的份额,较去年同期高出近1%。

其中,特斯拉以31.68万辆的累计销量占据18%的份额,一举超越大众、雷诺、现代和宝马等传统车企,在全球居于首位。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特斯拉为首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概念股“乘风破浪”,市值一路攀升,截至11月5日18时收盘,中国A股首家市值突破5000亿人民币的车企诞生,那就是比亚迪,当日比亚迪市值达到5042.4亿元。

在那个时间节点,比亚迪跃升为全球市值第四高的车企,同样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蔚来也第一次超越宝马、通用等老牌汽车企业,以508.7亿美元的市值问鼎全球车企第六。而遥遥领先的全球车企市值第一车企——特斯拉,在那个时间节点的市值已经高达3990.5亿美元。

特斯拉、比亚迪、蔚来们高歌猛进,丰田、大众、戴姆勒、宝马们也不想成为“诺基亚”。

未来,到底谁将主导全球汽车产业?11月11日,宝马试图通过其史上最强大的智能电动汽车——iX的正式发布,以及以此为序幕的智能电动化最强攻势,回答这个问题。

宝马电动化三个阶段

11月11日晚,宝马在NEXTGen未来峰会的线上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预热已久的BMW iNEXT的量产车型——纯电动宝马iX。

“随着BMW iX的量产上市,宝马集团将全面开启新能源攻势的新阶段。”当天,正是宝马集团掌门人齐普策去年8月履新以来,第一次以董事长的身份参与NEXTGen未来峰会。

“今年前三个季度,宝马集团在欧洲的新能源车销量领先所有汽车厂商,不仅是领先豪华品牌。”面对来自特斯拉的竞争,11月12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线上采访时明确表示:“BMW iX代表着汽车发展至下一阶段的未来出行。我们有信心它可以超越任何竞争对手。”

在齐普策看来,宝马集团早已开启了电动化转型的规划,早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筹划BMW iX以及BMW 7系纯电动车的工作。

据了解,宝马集团的电动化转型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2013年BMW i3车型的推出为起点。

当前,宝马集团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宝马计划将电动出行推广至全品牌全系列车型,陆续推出BMW iX、BMW i4以及纯电动的5系、7系、X1等车型。预计到2023年底,宝马集团将在全球市场提供25款新能源车型,其中超过一半为纯电动车。

按照规划,宝马将在2025年迈入第三个阶段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车累计销量700万辆。

作为宝马集团电动化“三步走”的关键阶段,明年也将是宝马发展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的一年。

为了实现700万辆的目标,到2025年,宝马集团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将达到30亿欧元。在今年的三季度财报会上,齐普策也曾表示,公司未来将推出面向纯电动汽车的专属平台,并从2025年起在匈牙利工厂投入使用。

机构变革

在齐普策的带领下,宝马内部也也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了电动化转型的顺利推进,宝马已经组建了两个新的职能部门:一个部门负责开发新的车型架构,也就是以纯电动车型为中心的架构平台,当然这一架构依然将保留搭载内燃机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整合的数字化汽车部门,这个部门负责将与数字化产品研发相关的各项工作协调起来,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职能部门。

“今天看到的市场格局可能是五年之前做的决定产生的结果。我进入董事会的时候负责生产,当时我们就在考虑如何应对2020-2021年的市场趋势和需求。那时候,我们认为当时的平台化汽车生产和规划缺乏灵活性,因此决定要以架构为中心,不是以平台化的方法进行车型设计。”齐普策告诉分析师。

“iX就是这种思路的代表,它遵循的是架构,其零部件,比如动力系统、数字化组件、电子电气组件等等,这些都是搭载在架构之上。”齐普策强调,大家会看到下一代的车型架构,这将是以纯电动车型为中心设计的架构,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战略,但依然将保留搭载内燃机的可能性。

与平台化车型生产不同,基于对架构的重新设计后,在实现柔性生产的同时,零部件的使用能够实现规模化。BMW iX使用的很多零部件,比如雷达、电池、前后轴等,都可以应用到其他车型。

作为宝马集团最智能化的车型,BMW iX还是宝马集团首款使用5G技术的车型,采用了宝马集团全新一代数字化架构和感应器系统,数据处理能力是目前车辆的20倍。这些模块化、可拓展的新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未来的宝马产品上。此外,宝马在电子电器架构、自动驾驶功能、显示和操控系统以及内部装备方面都进行了迭代升级。

据了解,BMW iX 将于2021年下半年在宝马的丁格芬(Dingolfing)工厂量产,并在2021年晚些时候引入中国汽车市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喝了供应商送的8杯星巴克咖啡-员工被开除-法院判决:公司赔偿18万!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喝了供应商送的8杯星巴克咖啡,员工被开除,法院判决:公司赔偿18万!

摘要

【喝了供应商送的8杯星巴克咖啡 员工被开除 法院判决:公司赔偿18万!】一场因8杯星巴克、2盒口罩而引起长达一年之久的员工纠纷案件,近日终于有了结果。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与员工吴某劳动争议二审日前宣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唯品会需向吴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18万元,此结果为终审判决。(美股投资网)

一场因8杯星巴克、2盒口罩而引起长达一年之久的员工纠纷案件,近日终于有了结果。

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与员工吴某劳动争议二审日前宣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唯品会需向吴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18万元,此结果为终审判决。

据判决书显示,唯品会主张,2019年10月,吴某收受供应商南极人杜某梅的星巴克咖啡4杯;2020年2月20日,吴某再次收该供应商提供的星巴克咖啡4杯,两次共计8杯。

2020年2月20日,吴某向供应商南极人杜某梅购买两盒口罩。

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吴某将本人花海仓内购账号借予公司外人员,对方可利用该账号购买唯品会给自己员工提供的内部折折扣福利商品,属于为特定关系人员谋利。

唯品会认为,吴某已经违反了公司制定的《唯品会管理红线》相关规定。即收受不正当利益、利用职务之便或者公司资源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员谋利,因此,唯品会与吴宏妮解除劳动合同合法,无需支付吴宏妮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

但吴某表示,自己仅在不知情况下接受过一次星巴克咖啡,共3杯,总价112元,而根据唯品会员工守则来看,员工仅需在礼品价格超过200元时上报并交予公司,故其认为没有违规。

而向供应商购买口罩为个人行为,由员工自行购买与唯品会无关。

其次,花海仓App是唯品会对公众开放的购物软件,任何外部人员均可注册浏览花海仓上的商品信息,吴某员工账号与该App并无关联。吴某将私人账户借他人使用不构成利用公司资源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员谋利。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中,吴某饮用客户送来的咖啡、代购买口罩、为他人购买内部员工专属打折商品等行为,确实违反唯品会的规章制度,亦存有不妥,但并未达到严重之程度,唯品会开除员工属过度行使内部管理权。因此,一审法院认为唯品会该解除行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应属违法,根据规定,唯品会应支付吴某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180000元。

随后,唯品会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

法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查明的一致,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传Uber(UBER)拟将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TG出售给Aurora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传Uber(UBER)拟将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TG出售给Aurora

据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Uber(UBER)正洽谈将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TG出售给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Aurora。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中,但不清楚具体交易条款,两家公司发言人均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2018年,ATG获得丰田及软银愿景基金等投资的10亿美元资金,当时估值高达72.5亿美元。据Uber11月份报告称,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ATG及“其他技术”净亏损3.03亿美元,研发费用高达4.57亿美元。

Aurora成立于2017年,曾获得红杉资本、亚马逊等的投资,其创始人Chris Urmson曾领导过谷歌的自动驾驶项目,而Sterling Anderson则领导了特斯拉Model X的开发和发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MKM-Partners:埃克森美孚(XOM)或需要80亿美元债务融资以维持2021年股息支付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MKM Partners:埃克森美孚(XOM)或需要80亿美元债务融资以维持2021年股息支付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获悉,MKM Partners分析师John Gerdes表示,埃克森美孚(XOM)可能需要80亿美元的债务融资来维持2021年的股息支付,这一数额将增加该公司的杠杆,但仍是可控的。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的总债务为688亿美元,远高于上年同期的471亿美元。

根据Gerdes的计算,若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为55美元,到2025年,该公司的每股现金流可以每年增长约2%,并能为内部分红提供资金。

埃克森美孚首席财务官Andrew Swiger在10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正在寻求增加资产剥离,努力维持股息,并将总债务维持在第二季度的水平。”截至6月30日,其总债务为695亿美元,较第三季度末多7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于10月底宣布,第三季度股息为0.87美元/股,环比持平,这是埃克森美孚自1982年以来首次没有提高年度股东派息。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Phone-13终于能搭载更大的电池了!全因为这项技术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iPhone 13终于能搭载更大的电池了!全因为这项技术

作为科技大佬的苹果,似乎一直都不追求字面上的参数。就比如iPhone的电池容量,即使为了设计不得不牺牲一些容量,但苹果还是能够靠“优化”使其的续航时间没有妥协。不过近日有爆料称,明年的iPhone 13系列将使用软板电池技术,能够安放更大的电池。

据郭台铭表示,软板电池技术就是在手机内使用柔性电路板而不是普通的印刷电路板,这将有助于在手机内部创造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大的电池。其实自从iPhone 8和iPhone 8 Plus以来,苹果就一直在iPhone上采用软板技术,不过仅限于一些LTE天线。

据报道,苹果将从一家名为Career Technology Kuo的公司获得40%至50%的LCP软板。分析师称:“我们预测iPhone 13将成为首款采用电池软板技术的iPhone机型,这将有助于节省内部空间和降低成本。由于供应商数量减少,iPhone 13系列的电池板数量减少,这将有利于供应商的长期利润。”如果苹果想要在iPhone 13上搭载高刷新率屏幕,大电池绝对是必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基金仓位 最新11-14-2020

作者  |  2020-11-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高盛在第三季度建仓做多小鹏汽车ADR,持有267万股,价值5360万美元。增持特斯拉19%,至1180万股,价值50.6亿美元。增持阿里巴巴ADR 38%,至1670万股,价值49.1亿美元。增持Zoom 36%,至158万股,价值7.423亿美元。

摩根大通三季度建仓做多Snowflake持有74.0935万股,清仓斗鱼,增持亚马逊、AMD、英伟达、Facebook等,减持雪佛龙、花旗、威瑞森,重仓股包括微软、苹果和亚马逊。

美国银行三季度建仓做多理想汽车ADR,持有465ADR,价值0.808亿美元。建仓做多Snowflake,持有23.5683万股,价值0.592亿美元。增持Facebook股票11%,至1970万股,价值51.7亿美元;并增持英伟达和宝洁等股票。减持英特尔18%,至4570万股,价值23.7亿美元,在该公司流通股中占比1.1%减持拼多多A类股85%,至122万股,价值0.905亿美元。减持摩根大通9.8%,至56.2亿美元,在该公司流通股中占比1.9%减持埃克森美孚5.5%,至3250万股,价值11.2亿美元。重仓股为苹果(1.498亿股价值174亿美元)以及微软(7600万股、价值160亿美元占比1.0%)。

投资大亨,卡尔·伊坎:三季度增持IEPXRX,减持HLFLNG

Third Point三季度增持阿里巴巴、京东、Facebook等股票,减持迪士尼和亚马逊等股票,清仓耐克等股票,建仓做多微软等股票。

索罗斯三季度减持花旗和谷歌等股票,清仓摩根大通和高盛等股票,建仓做多QQQ和迪士尼等股票。

瑞士信贷的重仓股为阿里巴巴、微软、亚马逊、以及SPDR标普500 ETF信托。

此外,瑞士信贷三季度建仓做多理想汽车ADR,持有999万份ADR,价值1.737亿美元,在该公司流通股中持股比例为1.5%增持阿里巴巴ADR 83%,至1220万股,价值35.9亿美元。增持Grubhub股票359%,至419万股,价值3.878亿美元,在该公司流通股中持股比例为5.8%并增持耐克B类股、宝洁、德州仪器、以及菲亚特克莱斯勒等。减持微软31%,至1580万股,价值33.3亿美元。减持亚马逊35%,至79.5038万股,价值25亿美元。减持苹果33%,至3080万股,价值35.7亿美元。并减持英特尔、百度ADR、思科等。

 

被传配件面临缺货-iPhone-12-Pro系列国内供货紧张

作者  |  2020-11-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被传配件面临缺货 iPhone 12 Pro系列国内供货紧张

摘要

【被传配件面临缺货 iPhone 12 Pro系列国内供货紧张】近日,iPhone12 Pro系列供应不足引发市场关注。苹果官网显示,如果在国内苹果官网订购,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配货时间都要在3~4周左右,而iPhone 12和12mini则基本在5~7或者7~10个工作日。(美股投资网)

近日,iPhone12 Pro系列供应不足引发市场关注。苹果官网显示,如果在国内苹果官网订购,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配货时间都要在3~4周左右,而iPhone 12和12mini则基本在5~7或者7~10个工作日。

截至11月13日,iPhone 12系列新品已经全部开始售卖,《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走访线下得知,在线下,iPhone12 Pro系列也比iPhone 12系列更难买到,苹果部分经销商甚至趁机捆绑销售——将iPhone12 Pro和价值 1798元的AppleCare+ 服务放在一起售卖。

“iPhone 12 Pro系列加价严重,最主要的还是苹果官方供货有限。”有业内人士对分析师表示。与此同时,苹果官方供货有限也引发了iPhone电源芯片面临缺货的波及传闻。

国内苹果新品超预期

今年苹果iPhone 12系列共分四款产品,分两波上市,iPhone 12和iPhone 12 Pro早已在10月23日上市开售。iPhone 12mini和iPhone 12 Pro Max在11月13日也正式开售。

iPhone 12系列作为iPhone首款搭载5G功能的手机,配备5nm处理器,5G功能会让尝鲜的人增加,手机的整体性能也有了明显提升。近期搭载三摄模组 LiDAR 激光雷达的iPhone 12 Pro 版机型需求提升,在原本备货量不如 iPhone 12的情况下,供应不足也引发了市场关注。

此前,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的报告显示,预计iPhone 12、iPhone 12 Pro开放预购24小时之内的订单达到170万~200万部;作为对比,iPhone 11系列在同一时段的预购为50万~80万部,iPhone 6系列则为400万部。

开售之前,iPhone 12 Pro Max仅在京东的预约量就超过100万台,而iPhone 12 mini预约量也有60万台。

如今,iPhone 12 Pro正式发售多日。截至11月10日,iPhone12 Pro128 G版机型在美国市场的等待时间为20天,如果在中国苹果官网上订购,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机型等待时间为3到4周,iPhone 12 mini128G、256G版机型要2~3 周发货,iPhone 12版机型发货只要5~7个工作日。

在线下,苹果直营零售店iPhone 12 Pro甚至需要预约抢号。11月10日下午3点,广州天环广场Apple Store零售店一店员表示,“iPhone 12 Pro现场没货,只能通过Apple官方网站预约到店购买,一般每天早上6点钟开放当天预约的号。”

当分析师问及是否容易预约到,该店员表示,“看手速,今年开售的前三天很多约到iPhone 12 Pro的都是我们年年换新的顾客。”

另一店员表示,“约不到,100个顾客里可能只有两个顾客是正常购买的,别的都是黄牛,你抢得过人家吗?人家每天早上凌晨6点00分01秒就已经下单了,我们还在抢,人家直接拿软件抢,抢得过吗?”

目前,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上的苹果官方旗舰店 iPhone 12系列公开售价仍与官网持平。

截至11月11日,Apple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Apple产品苏宁自营旗舰店iPhone 12 Pro 128G公开版秒杀价均为8499元,均显示无货,京东自营旗舰店到货需等通知,苏宁自营旗舰店可以预约仍需等到13日抢购,京东自营旗舰店“值享换新”版有货,售价10779元。前后两个版本相差1798元。

接近京东的业内人士对分析师表示,“iPhone 12 Pro京东备货还是比较充足的,京东在11·11期间还是卖了大量的现货,因为需求量确实挺大的,但现在基本市面上都没有现货,官网下单都要延后几周。目前还有‘值享焕新’版本可以买到,这个值享焕新是Apple官方和京东合作的,既能有Apple官方两年期的Applecare+服务,下次iPhone再出新手机的时候还能保值折抵换新。”

分析师还注意到,Apple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上,在此前的11月10日,iPhone 12 Pro128G版本机型预售价为8499元,11·11当天抢购到,最晚2020年11月30日23时发货(20天后发货)。

上游招工热度上涨

对于iPhone 12 Pro的紧俏,上述店员认为,这或许与iPhone 12 Pro的工艺更繁琐有关,“iPhone 12 Pro多了个摄像头,单是后面玻璃打孔数也要增加。”

Apple Insider报道,摩根士丹利称,来自苹果供应链的收益和其他数据显示,iPhone 12系列的需求比预期强劲得多。

实际上,iPhone及iPhone产业链上游的国内企业生产也如火如荼。作为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是否扩充产能,已经成了iPhone出货情况的“晴雨表”。

“招人的价格与订单的多少息息相关。”郑州富士康是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的主要基地。一位熟悉郑州富士康劳务招工的业内人士告诉分析师,富士康的返费“甚至一度上涨到万元了,往年没那么高的价格”。

信广达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面对员工的招募政策显示,富士康iDPBG事业群11月8日一次性返费政策是针对年龄在18-38岁的人员,打卡满75天,在职出勤大于75天可以获得10000元(含税)返费。而该事业群11月6日同样条件下招聘返费最高是9500元(含税)。

上述劳务招工的业内人士告诉分析师,苹果零部件供应商可成科技的劳务返费也涨价了。

配件市场短缺争议

然而,iPhone销售火爆,供应紧俏,市场却出现了是由于iPhone面临零部件短缺的传言。

媒体报料称苹果iPhone 12 Pro的需求出人意料地超过了价格较低的iPhone 12,但由于零部件短缺,苹果似乎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面临iPhone 12及其他设备的重要电源管理芯片的严重短缺。彭博社指出,电源管理芯片对 iPhone 12特别重要,因为它具有附加的摄像头功能和5G功能。

根据iFixit近期的拆解报告,苹果有多个电源管理芯片供应商。iPhone 12 Pro使用来自德州仪器的摄像头系统电源管理芯片,以及意法半导体和高通的5G调制解调器等效芯片。另外,iPhone 12 Pro的部分电源管理设计也出自苹果本身。

据报道,电源管理芯片的短缺导致苹果本来已经紧张的供应状况更加复杂,这进一步使其满足假日需求的希望变得困难。

还有消息称,为了组装更多iPhone 12 Pro,苹果不得不从采购iPad使用的零部件,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和LiDAR摄像头。此举将意味着大约200万台iPad的生产受到影响。

对于苹果是否面临电源芯片紧缺,苹果方面对本报分析师回应,“这类话题我们不评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确持续紧缺。“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目前供不应求,会持续到明年。”一位半导体产业人士对分析师表示,一般来说,电源芯片都是8英寸厂量产,但目前生产电源管理芯片的大多晶圆厂都是12英寸厂居多,8英寸厂相对较少,其次,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家都在积极备货,12英寸厂的产能也都吃紧。此外,受中芯国际禁令影响,部分客户还转单到其他晶圆代工厂。

另一位台湾半导体产业人士对本报分析师分析到,“有8英寸晶圆厂产能紧这么一说,先前苹果MIC(电源芯片)的主要供应商Dialog(半导体集成电路无晶圆厂供应商)是台积电12英寸(非先进制程)晶圆厂供应的,正常来说,影响应该不大。台积电产能通常会优先供给苹果。”

该台湾半导体产业人士解释到,苹果主要的PMIC电源供应商是Dialog,相机、调制解调器、射频芯片也有独立的PMIC。

iPhone12 Pro供货吃紧与电源芯片供货吃紧是否有关系?上述半导体产业人士认为,“彼此之间会有连动关系”,电源芯片市场供不应求,的确会让iPhone产品面临配件缺货情况。

太平洋证券研究报告分析到,苹果刚刚开始提高产量,iPhone供应面临问题很正常,而且很难预测供应限制将持续多久。供应链缺货的原因纷繁,包括近期疫情复燃令众多终端厂商竞相建立更多的库存准备,也让情况更加复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苹果谷歌加入美国6G联盟-任正非称华为6G世界领先

作者  |  2020-11-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苹果谷歌加入美国6G联盟

近日,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宣布,“Next G联盟”新增苹果、谷歌、Charter等11个创始成员。该联盟旨在为北美未来行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奠定基础,在5G进化和6G发展中建立北美地区的领导地位。2019年,任正非曾表示对于6G研究,华为也是领先世界的。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特斯拉(TSLA)正研发第三代疫苗打印机-或可实现即时生物传送

作者  |  2020-11-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特斯拉(TSLA)正研发第三代疫苗打印机,或可实现即时生物传送

在文字打印、图片打印、3D 打印之后,细胞及生命的打印也已成为现实,并正运用于疫苗的研发。

11 月 10 日,疯狂的埃隆马斯克在 Twitter 上的言论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马斯克透露,特斯拉(TSLA)正在研发第三代疫苗打印机 ——“特斯拉生产的 RNA 生物反应器可以制造疫苗/治疗药物。CureVac(CVAC)已使用第二代(RNA 生物反应器),第三代正在研发中……”

马斯克提到的 RNA 生物反应器被称做疫苗打印机,他提及的 CureVac 是一家德国生物技术企业,成立于 2000 年,于 2011 年开始其首个基于 mRNA 的疫苗开发。

今年早些时候,马斯克宣布与 CureVac 达成合作,联合开展关于疫苗的研发与制作,而特斯拉将为 CureVac 建立 RNA 微型工厂。

据悉,目前 CureVac 正在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希望利用 mRNA 诱导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中的蛋白质做出反应。

简单了解 CureVac 后,我们还是将目光聚焦在 “疫苗打印机” 上。

什么是 “疫苗打印机”?

打印,通常指把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中的文字或图片等可见数据,通过打印机等输出在纸张等记录物上。但显然,特斯拉正在研发的打印设备,并不是用来从事上述通常性的工作。

“疫苗打印” 技术第一次出现,是在 2013 年的 H7N9 病毒肆虐前不久。彼时,一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刚刚发明出一台生物打印机。这台机器能够即时完成从互联网上下载流感疫苗指令并打印出来,可以极大地缩短疫苗的生产时间。而如果没有这台机器,便只能选择一种距今 60 年前发明的、缓慢的流感疫苗生产方法 —— 从受感染的患者中分离出病毒,将病毒运送到严密的设施中,科学家在这一严密设施中将病毒注入鸡蛋,进行几个星期的孵化,接下来再开始疫苗的研制和生产,过程至少需要 6 个月。

而 “疫苗打印机” 通过运用 DNA 的读写功能,从互联网上即时下载并打印流感疫苗,可以大大节省病毒或者说是生物的传送时间,同时,生物传送环境的营造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疫苗打印机” 的发展

一旦细胞可以像电脑一样编程,书写 DNA 便可增强生物传送,推动生物经济进一步发展。

上述生物研究团队认为,编辑、编程 DNA 和码农对计算机进行编程是一样的,只是应用的程序不同。基于此想法,团队实现了从电脑上的 DNA 代码中创造出一种合成细菌细胞。

2010 年,在所有读写 DNA 技术就绪后,该团队宣告第一个合成细胞诞生,将其命名为 “辛西娅”,他们还发现了书写 DNA 更快、更精确、更可靠的,可以很容易将过程自动化 3 的方式。

2013 年,他们创造了第一台 DNA 打印机,将其命名为 BioXp。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下载 DNA 序列,并于 12 小时内在 BioXp 上打印出来。

在这之后,该团队又着手进行了数字生物转换器(DBC,Digital Biological Converter)的研制,也可以称之为生物传送器。DBC 可以将从前耗时数周或数月的工作压缩到 1-2 天内完成,而且无需任何人工干预,电子邮件即可激活。

而 DBC 和 BioXp 的不同之处在于,DBC 是从数字化 DNA 代码开始,将 DNA、RNA、蛋白质,甚至是病毒代码转化为生物实体,具备制造治疗药物和疫苗的功能。

BioXp、DBC 可以类比于传真机,前者接收生物材料,后者接收图像和文件。

概括来说,合成细胞技术无疑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动力,以应对全球可持续性挑战的方式改变行业和经济。比如,用可再生材料做衣服,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可降解的塑料,以及用于医疗的定制打印疗法等。

但同时,这项技术本身也具有带来较大风险的可能,应用尚需谨慎。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