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特斯拉中国官网上线限量版酒杯,整套包含玻璃杯和底座,售价490元。此前该款酒杯仅在北美售卖,售价75美元。客服称,酒杯数量有限,售完不补,如需要建议尽早购买。
从图片可以看出该套玻璃杯同时配备了一个金属支架,并且杯子使用棱角轮廓设计,刻有特斯拉汽车标志,据悉这是受特斯拉龙舌兰酒瓶独特轮廓的启发。特斯拉称,玻璃材质与金属底座相得益彰,尽显尊贵。
根据产品详情介绍,该款玻璃杯容量为1.5盎司,高3.5英寸。特斯拉表示,该款杯子是清仓销售,计划在下单后两周内发货。
据了解,在今年早期特斯拉就曾出售过一套限量的龙舌兰酒,与两个配套的啜饮杯。特斯拉对其的描述为“独家、小批量生产高档酒,百分之百采用龙舌兰酿造。”在前一段时间,特斯拉也曾推出过一款节日毛毯与毛衣。
据悉,特斯拉中国官网也开始预售了此款产品。但特斯拉中国官网的该产品只是一个空酒瓶,售价779元。
早在去年,为纪念德克萨斯州超级工厂即将竣工,特斯拉特意推出了一款印着 “ 别惹特斯拉 ” 文字的纪念皮带扣,售价高达150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57元。特斯拉还曾上架过350元的CyberTruck皮卡造型哨子、779元特斯拉空玻璃酒瓶等产品,“离谱”的价格被网友吐槽为是在“割韭菜”。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彭博社报道,近日,为了遵守即将在2024年全面生效的《数字市场法》(Digital Markets Act),苹果正准备在欧洲地区销售的iPhone和iPad上开放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报道还提到,苹果的目标是将这一调整作为明年iOS 17更新的一部分。
在近期研究报告中,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三位分析师认为,分析师表示,《数字市场法》中的拟议变更是监管机构驱动的,而不是消费者驱动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App Store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性、易用性(集中化)和可靠性,分析师认为对AppStore替代品的需求很小。根据摩根士丹利2022年秋季智能手机调查,仅有30%的受访对象表示,“极有可能”抛弃App Store,转而直接从开发者网站购买应用程序。
分析师预计,即使在最坏情况下,由于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竞争,苹果失去了其在欧洲的全部应用商店收入,这部分损失仅相当于苹果的服务业务的收入的影响4%,而对苹果总体营收的影响仅为1%。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允许第三方应用商店,苹果服务类收入将受到约9%的冲击,对总体营收的影响为2%。
虽然围绕第三方应用商店和侧载仍然存在很多疑问,但摩根士丹利认为,报告的变化不会对App Store的收入或苹果股票的长期表现构成重大风险。
科技媒体MacRumors称,实际上,开放侧载对苹果收入的影响可能要小得多。相关人士表示,苹果很可能仍会从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进行的购买中收取佣金。
早在今年2月,根据荷兰的一项监管规定,苹果公司表示,将在荷兰约会类App中进行的第三方内购行为收取 27% 的佣金。相比苹果传统的30%的佣金比例,这一调整仅减少了3%。
在苹果做出让步之前,荷兰消费者和市场管理局(ACM)于去年12 月裁定,通过限制约会App使用第三方支付方式,苹果正在“滥用市场力量”。ACM威胁称,如果苹果不允许约会应用提供替代支付的选项,将对苹果处以最高每周5000万欧元(5700万美元)的罚款。
苹果公司虽然做出了调整,但也警告称,苹果不会直接了解到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的购买,也无法协助用户处理退款、购买的历史记录、订阅管理以及它通常作为内部服务的其他问题。
因此,使用该权益的软件开发者将不得不承担这些额外的责任,并且需要在苹果财政月结束后的15个工作日内向苹果提供每月通过App Store销售的数字商品和内容的记录。
苹果仍在对ACM的裁决提出上诉,认为这不符合App Store用户的最佳利益。苹果表示,它“担心这些变化可能会损害用户体验,并对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造成新的威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韩国。据CNBC报道,6月30日,苹果公司表示,在韩国AppStore上独家发布iPhone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商,可以要求使用第三方支付。而开发者需要每月向苹果报告销售情况,并支付26%的佣金。此外,苹果不会对订阅管理及退款问题负责。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2月15日,“超级央行周”再掀加息潮:美联储、英国央行、欧洲央行三大超级央行相继宣布加息50个基点,较上一次议息的75个基点有所下调。
在全球加息潮席卷下,利率上升和通胀高企继续对经济活动造成压力,欧美经济前景趋于下行。激进加息的负面效应持续外溢,全球经济将走向何方?
12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4.25%至4.50%之间,符合市场预期。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7次加息,也是在其“大刀阔斧”地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后的首次缩减加息幅度。
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也紧随美联储步伐,将加息幅度缩减至50个基点。至此,2022年末最后一个“超级央行周”落下帷幕。
经历近一年的“加息竞赛”,全球央行即将或已经跨越“中性利率”,紧缩政策空间也逐渐缩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多家央行放缓加息“定调”,全球央行高强度加息“渐入尾声”,接下来将迎来较为温和的加息。
尽管全球央行货币紧缩转入下半场,但通胀仍然是摆在各大央行面前的棘手问题,这也预示着加息周期远未结束。
从近期数据来看,欧美地区通胀率正在回落,“加息猛药”初见成效。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降至7.1%,为连续第5个月下降。
饱受通胀折磨的欧洲也在近日迎来了通胀数据下降。数据显示,英国CPI在10月创下41年来的新高后,11月放缓至10.7%;欧元区11月CPI也出现一年多来的首次回落,同比初值降至10%。
全球通胀正在筑顶回落,但美英欧通胀仍远高于其央行设定的2%的长期通胀目标,距离恢复物价稳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美联储领衔的全球央行紧缩风暴,正在以“经济放缓”为代价平抑通胀。高企的通胀和不断上升的利率给多国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悲观情绪正在加剧。
根据IMF和OECD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的欧元区、英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福特汽车和宁德时代正考虑在美国新建一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厂,旨在获得美国政府即将生效的税收优惠。
知情人士透露,密歇根州和弗吉尼亚州已经成为这座价值数十亿美元工厂的潜在选址,该工厂未来将为福特的电动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
两家公司正在权衡一种新的所有权结构——福特将拥有工厂基础设施100%的股权,而宁德时代将负责运营工厂并提供制造电池的技术。在该结构下,这座工厂生产的产品将能符合《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资格。
报道称,宁德时代在回复媒体的一份声明中写道,在美投资的选项还在处于考虑阶段,尚未作出决定,“有多种模式正在讨论中,所有选项都纯粹基于且仅基于商业考虑。”福特也表示,双方的谈判仍在继续,暂没有新消息要宣布。
先前也有传出宁德时代考虑在墨西哥建电池厂的消息。但知情人士称,《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将高达每千瓦时35美元,使得在美生产的电池要比墨西哥来的更便宜。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自202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所搭载的动力电池,须有50%以上的电池部件和材料在北美制造或组装,才能获得一份3750美元(约合2.7万元人民币)的税收补贴。该法案所要求的原材料本地化比例将逐年提升,2029年须达到100%。
但需要指出的是,《通胀削减法案》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尚未落地,可能会影响两家公司的最终决定。本月月底前,美国财政部将发布法案指导意见,届时补贴要求和标准才得以确定。
今年3月,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自2026年开始,每年制造超过200万辆电动汽车。为了确保电池的生产,福特已与LGES等多家电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上周,福特和SK On在美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厂破土动工。
7月,福特宣布与宁德时代达成全球动力电池供应战略合作协议。当时福特汽车表示,明年起,北美市场的Mustang Mach-E将增加磷酸铁锂电池包版本,2024年起北美市场的F-150 Lightning纯电皮卡也将配备磷酸铁锂电池包版本,均由宁德时代提供。
此前福特表示,其已经锁定了实现Farley目标所需的70%的电池产量。本周二,福特电动汽车工业化副总裁Lisa Drake接受采访时强调,确保电池价值链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Drake还补充称,这也是福特要控制镍、锂等原材料金属的原因。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亿万富翁投资者、潘兴广场基金经理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认为,如果美国经济不遭受严重冲击,美联储就无法实现2%的通胀目标。
被誉为“华尔街之狼”的阿克曼周三在一条推文中表示,需要经历一场“严重的、破坏就业的衰退”,通胀才能回到美联储的目标水平。
“即使它(通胀)回到2%,也不会长期稳定在那里。从长期来看,接受3%左右的通胀对实现强劲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是一个更好的策略。”阿克曼写道。
联储最新加息
就在阿克曼发布上述推文之前,美联储进行了最新一次加息。
周三,美联储在今年的最后一次政策决议上将利率上调了50个基点,至4.25%-4.5%的区间,这是该央行今年第七次加息。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累计加息425基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高加息幅度。
在做出加息决定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明年可能会进一步加息,他强调,美联储将继续收紧金融环境以实现通胀目标。鲍威尔表示,没有考虑改变通胀目标,也不会考虑,现在不是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
美联储周三发布的新预测显示,政策制定者预计到明年底美国失业率将升至4.6%,而核心PCE将降至3.5%。这两个数据最新分别为3.7%和5%。
根据周二公布的政府数据,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7.1%,而最新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美联储首选的通胀指标——10月份同比增长6%。这两项数据均比美联储的通胀目标高出至少三倍。
美联储成功抗通胀面临诸多怀疑
阿克曼此前就曾对美联储成功抗通胀表示怀疑。 在上个月与潘兴投资者的季度电话会议上,他表示,通胀率和利率都将结构性走高——所有这些因素将都对股市构成风险。
阿克曼周三指出,去全球化、向替代能源的过渡、向工人支付更多工资等因素都会导致通胀。美联储现在不能改变通胀目标,但将来可能还是会这么做。
今年早些时候,阿克曼支持美联储采取激进行动,并呼吁7月加息整整100个基点。他的公司通过押注利率上升获利颇丰,今年赚了近20亿美元,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赚了52亿美元。
联储目标不切实际
随着供应链问题、劳动力失衡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长期宏观经济逆风给全球市场带来更大不确定性,阿克曼并不是华尔街唯一认为美联储通胀预期不切实际的人。
贝莱德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忍受约3-4%的通胀和2-3%的利率。他将这段时期称为经济“萎靡不振期”。
贝莱德iShares美洲投资策略主管Gargi Chaudhuri周三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继续推高通胀的主要领域是CPI中的服务部分,比如租金和房价。
他指出,CPI中的服务部分往往更具粘性,服务价格增长需更长时间才能放缓。正因如此,将通胀率从5%降至2%不会像将从9%降至5%那么容易。
上周,投行Baird的投资策略分析师Ross Mayfield表示,将通胀率从4%降至2%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可能会伴随着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些重大调整。最终,美联储可能会放慢加息步伐,然后花很长时间观察形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随着国内一众脱胎于传统车企的高端独立品牌的加入以及BBA等国外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化转型,高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而彼时已经抢跑发力的蔚来却面临着“持续亏损”的市场质询。
对此,12月12日,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回应,“如果用一个过短的时间来看一个长期的行业,我们可能会错失机会,关于智能电动汽车,我们坚持长期主义。现在蔚来的亏损亏的是研发,而研发是为了博取明天的可能性,我们把它看成是学费,孩子的学费我们是不省的,而且这些钱我们还是‘烧’出了一些东西。”
诚然,就在当天,一辆宇航蓝的ET5驶出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标志着蔚来成为首个跻身“30万俱乐部”的高端国产电动品牌,而距离上一个量产10万辆的达成仅仅过去7个多月,期间伴随着疫情的反复、关键零部件的短缺和供应链的紧张。秦力洪指出,这些新车并非库存车,而是订单车,预计元旦可以交付到用户手中。
与此同时,根据中汽中心终端零售数据,11月40万元以上高端电动车品牌中,蔚来销量占有率77.6%,位列第一。2022年前十一月累计交付超十万台,同比增长31.8%。对于平均售价在46万元左右的蔚来来说,这些里程碑般数据的达成并不容易。
在这背后,是高额研发投入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滋养,正如树木的年轮一圈圈增长,八岁的蔚来也将自己的生命罗盘不断丰富,“除了看得见的钱、人这些要素以外,一个公司要前瞻性地与趋势站在一起;其次要有自己的远见,并且相信它,用很长的时间来实践和迭代,这两点非常重要。蔚来在过去八年,一直在尽力坚定自己的方向,在不同的时间我们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成果。”秦力洪补充道。
体系竞争力初显优势
12月13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由于消费升级以及2021年以来芯片缺损带来的主力车型供给不足的结构性损失,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段走势持续上行,高端车型销售提升明显,中低价车型销量减少。
此外,新能源乘用车2022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1月销量574万台,同比增长106%,其中三季度,新能源车占比达到28.7%。而自2018年以来,纯电动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持续高增长,传统乘用车的销量出现持续下行压力。
平安证券预测2023年纯电乘用车销量为595万台,相比2022年纯电车增加100万台,其中主要增量将来自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低端纯电市场受到渗透率、车型供给、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在2023年增长空间有限。“在动力电池成本未见下行的大环境下,此次补贴退坡相比以往影响更大,尤其对主打30万元以下新能源车的车企而言,但此次补贴退坡对于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并没有影响。”
这也意味着当新能源汽车补贴红利褪去,在高端纯电市场驰骋多年的蔚来将愈加游刃有余。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蔚来销量创新高,达14178台,在30万以上豪华纯电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中仅次于特斯拉,而在40万以上的豪华纯电市场,蔚来拥有绝对优势。备受期待成为蔚来走量车型的ET5目前在销量上尚未体现出市场竞争力,秦力洪坦言,“ET5的订单依然在排队,产能还有待进一步释放,明年一季度的数据将更有说服力。”
截止目前,蔚来已推出了六款量产车型,相比特斯拉、极氪、理想采取较少车型做爆款的打法,蔚来产品矩阵更为丰富,但也面临制造成本上的挑战。不过,从始至终蔚来都只看向BBA,争取BBA丢失的市场、向BBA学习产品线规划,向传统豪华致敬。“如果要立足做高端品牌,适当的丰富度是需要的,不同的车型担负的历史使命不同。”在秦力洪看来,高度的平台化是蔚来应对挑战的对策,“从造型、底盘的集成、自研的核心零部件到智能平台以及换电站等方面,有效的解法是对蔚来体系的思考,把平台化做到极致。”
诚如其所言,蔚来全栈自研和垂直整合能力正在加速构建。从蔚来的研发投入持续攀升可见一斑,基于长期的战略投入,蔚来已建立完善的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体系,具备多款车型项目并行开发的能力。30万台整车下线标志着蔚来自研配套的电机交付也超过30万套,从2018年初开始生产至今,实际产量超过60万台,在高性能电机行业站稳脚跟。此外,蔚来全栈自研的智能系统涵盖全套车载智能硬件、整车计算平台、整车操作系统、智能算法及智能应用五大部分,实现持续迭代,Banyan 是蔚来最新一代智能系统。
据悉,蔚来第三代平台也在研发过程中,李斌曾表示,希望用这一套垂直一体化的体系,实现25%-30%的毛利率。反观特斯拉和比亚迪,从两者财报可以看出,拥有软硬件垂直整合能力、核心零部件技术自研能力是实现盈利的关键。例如,特斯拉在智能化方面全栈自研自动驾驶芯片、自动驾驶软件等,此外,一体化压铸、4680电池、CTC等关键技术也均为自研;而比亚迪在三电领域的核心部件也实现自研自供,比如刀片电池、e平台3.0、混动系统、IGBT等。
而在蔚来三季报中,自研芯片、电池的传闻也得到证实,李斌表示,“蔚来去年开展研发的AD芯片项目目前拥有500人,进展较为顺利。”而在电池方面,秦力洪表示,在核心零部件上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垂直整合,坚持自研和外部供应两条腿走路。作为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上游供应商的强势话语权和财务表现,也让蔚来看到了新的战略机会。据悉,蔚来正在自研的下一代电池,或会用于新品牌。
目前,蔚来也在深入思考电动汽车产业链战略价值的关键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全栈自研将成为蔚来重点投入的方向。李斌提出,2024、2025年是智能电动车的决赛阶段,机会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想要在大众市场做到20%以上的毛利,就必须自己做电池、芯片。目前电池占整车成本近40%,蔚来自己造电池,就能多出8%的毛利,再加上自研芯片就能多出10%的毛利。
一方面在全栈自研上加速追赶,另一方面在充换电设施上形成护城河。截至12月15日,蔚来在中国市场已累计建成换电站1,264座(其中高速公路换电站338座)、充电站2,204座(充电桩12,902根),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61万根,累计为用户提供了超1,500万次换电服务。据秦力洪透露,目前还有几条路线在规划,比如西双版纳,“等时机合适,大家可以和我们一起体验感受开电动车旅行到底会不会不方便。”
同期,蔚来官宣出海欧洲,2023年底,计划在欧洲建成120座换电站。蔚来在全球换电站的布局速度和规模均大大领先。
眼下,补能焦虑已成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大痛点。根据巨量算数调研显示,“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充电便利性”已成为当前困扰新能源车主的主要因素,而“里程焦虑”的背后是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补能效率的担忧。
但近年来,由于场地受限、市场化不充分、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充电桩的建设与运维效率始终不能满足终端用户需求。相比之下,此前备受争议,需要花费高昂的基础设施投入成本的换电模式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新能源汽车补能,效率堪比燃油车补能,具有充电模式无可比拟的补能效率。因此,政策对换电模式的态度也发生积极转变,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各方加速入场布局换电站建设。
从舆论群嘲到行业逐鹿,五年来蔚来坚持布局换电,随着规模扩大,换电与其他业务联动所展现出来的体系能力,终于换来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的认可,此时此刻,换电模式已经成为蔚来的与生俱来的标志,曾经不被看好的换电模式在今日已成为蔚来的一张王牌。
然而,换电服务仅仅是蔚来全生命周期服务中的一个环节,在蔚来的生命罗盘里,有四个板块作为蔚来生态的组成部分,包括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数字体验和超越汽车的生活方式,这四大部分也构成了蔚来的战略体系,也成为蔚来的竞争力。多年前,李斌邀请秦力洪加盟蔚来时,讲的也是这一套东西,八年过去,蔚来将其战略不断打磨,“坚持大方向不变,随着市场变化不断修正细节”,秦力洪表示,未来蔚来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罗盘。
随着这套商业模式在国内市场的日益成熟,蔚来开启了全球化战略,今年9月蔚来官宣进军欧洲,而早在2021年,蔚来就已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设了欧陆首家NIO House,将特色线下直营模式搬进欧洲。除了蔚来中心和蔚来空间的本地化复刻,蔚来的换电布局也在欧洲提前行动,7月30日,蔚来宣布在匈牙利投资首个海外工厂,主要业务包括换电站制造与售后服务。随着全体系海外落地,蔚来可谓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进军欧洲、乃至出海的先驱者。
唯“快”不破
不过,蔚来三季报出炉后,相比总营收130亿元,同比增长33%,创单季新高的业绩表现,但很多人则将关注点聚焦于蔚来35亿元的净亏损(经调整后)。
研发投入的高企是蔚来亏损的主要原因。财报显示,三季度蔚来的研发投入为29.4亿元,环比增长36.7%,主要归因于研发职能人员成本的增加以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增量设计和开发成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之内,每个季度研发费用会保持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此外两个新品牌的研发、电池、芯片、手机等新业务等投入,大约一个季度10亿。”李斌曾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此外,三季度蔚来整车销售毛利率为16.4%,同比有所下降。一方面,由于车辆利润率下降,直接受到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挑战,李斌曾指出,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仍然会对今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产生影响。其次,扩大对电力和服务网络的投资导致蔚来毛利率的下降,这无疑指向了充换电站和线下体验中心的铺开。
在秦力洪看来,现在的蔚来,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赛道,还处在花“学费”投资可能性的阶段。“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正处于开荒阶段,有人选择先开辟一亩三分地精耕新作;有人选择先多花点力气把园区开大一点,蔚来是后者。这个赛道达到巅峰期客观来说至少还有十几年,这个时候急于划清边界,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我觉得不一定是最好的价值判断,我们还是要让产品、技术、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有资格把同价位燃油车用户批量转化成我们用户的能力,我们还在为此努力。”
从古至今通往罗马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每条拓荒崎岖的路都必然伴随着争议。
而在争议中大举投入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毅力,不同企业的价值判断不同,但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曾经特斯拉自研自动驾驶芯片也受到了芯片巨头英伟达的实名吐槽,在英伟达看来特斯拉自研的FSD离具备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尚早。但马斯克依然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未来,即便大多数美国人对此持谨慎态度,但不妨碍马斯克的笃定。现在,马斯克的决策是否正确有目共睹。
而八年来,蔚来也在坚持一条长期主义的道路,把钱烧在了科研投入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上。除了在芯片、电池领域的持续投入,截至12月15日,蔚来今年在全国新增布局487座换电站,其中133座高速公路换电站,1000+座充电站,6100+座充电桩,接入160000+根第三方充电桩。全球新建蔚来中心和蔚来空间超120座。
“今天的判断会决定十年后的生与死,经过这些年行业的发展,行业的战略图景越加清晰,有些事情一定要做,有些事情还未形成共识,但还未形成共识可能就是我们的最好机会。”在秦力洪看来,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是李逵被李鬼打死,只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在核心技术上持续的投入,蔚来才是蔚来。
有业内投资分析师表示,蔚来目前销量十分坚挺,豪华品牌的形象已经立住,“汽车本是一门长跑生意,前期多烧几年钱都是正常的,只要盈利路径是清晰的,谁先盈利在我看来不是唯一的胜负手。”
从婴孩诞生到长成青少年,尽管八岁的蔚来还很年轻,但精心培育“孩子”的李斌却没少花钱,在蔚来两岁时,李斌曾放言“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但这些年对蔚来的投入远远不止200亿。一直以来蔚来造车“学费”高昂,但不能穷研发,据悉,从2016到2018年,蔚来花在研发上的钱分别为14.65亿元、26.03亿元、39.98亿元。也因此“烧”出了全栈自研的三电系统和智能系统,这些也成为之后蔚来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我们几乎是被人左一拳右一拳地打趴在地上又爬起来,又被打趴在地上又爬起来。但是,我们站住了。”李斌此前曾坦言。如今走出重症监护室的蔚来日渐强壮,付出的心血也终将得到回报。在外界看来,蔚来的发展好比养成游戏,每一年都有关于初心的落地、发展与演变,在日复一日的培育下,有朝一日,孩子终将长成大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在1药网APP上网售,售价2980元,但随后便快速下架。2980元一盒的价格一经传播,迅速引起热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动辄两三千的口服药,在全球范围内其实已经算“低价”了。
12月15日,美股投资网了解到,Paxlovid在国内的医保采购价为2300元,低于网络售价2980元。而澳大利亚Paxlovid的市场售价为1159澳币,约合人民币5473元。另有报道显示,美国政府采购价为每盒529美元,约合人民币3688元;欧洲多个国家政府采购价为每盒600美元-700美元,约合人民币4183元-4880元不等。
此外,今年3月,包括复星医药在内的5家中国药企取得了辉瑞Paxlovid仿制药授权。但根据相关规定,其不能在中国销售所生产的仿制药。
5家中国药企获Paxlovid“仿制权” 但不能在中国销售
今年3月17日,日内瓦药品专利池组织(Medicines Patent Pool,MPP)宣布,已与35家药企签署协议,允许其生产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成分之一奈玛特韦原料药或制剂。其中,5家中国药企分别是上海迪赛诺、华海药业(600521.SH)、普洛药业(000739.SZ)、复星医药( 600196.SH ;02196.HK)、九洲药业(603456.SH)。
据了解,九洲药业仅生产原料药,其余企业可同时生产原料药和制剂。3月18日,包括华海药业、复星医药等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确认了此事。
公开资料显示,MPP是联合国支持的公共卫生组织,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其运行模式是通过与原研药企就药品专利自愿许可进行谈判,原研药企将其药品专利放入专利池中,仿制药企可向MPP申请专利授权,生产仿制药供给中低收入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在MPP划定的中低收入国家之列。复星医药公告也显示,本次许可为非独家许可;获许可区域为印度、巴基斯坦、科特迪瓦等95个中低收入国家,不包括中国。
今年3月复星医药表示,本次许可下相关产品在生产前,尚需完成相关技术交接且生产设施需经SRA批准或通过WHOPQ认证。许可产品的生产、在区域内的销售等,须待相关主管机构批准(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批准)后方可实施。许可产品在区域内能否获得当地药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于区域内的上市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复星医药公告截图
12月15日,美股投资网就Paxlovid仿制药研制进程等问题联系复星医药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有效回复。
此外,美股投资网注意到,有的平台上存在辉瑞Paxlovid仿制药代购业务。需要注意的是,代购销售的药品对购药者造成严重危害,代购商也需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消费者而言,海外代购药品难以对其品质、安全性做出有效甄别,存在一定风险。
2300元已是全球低价? 辉瑞新冠口服药澳大利亚卖5473元
没有售价低廉的仿制药意味着,在中国流通的合法的辉瑞新冠口服药,均为Paxlovid原研药。
美股投资网此前报道,据1药网APP,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网售定价为2980元/盒,高于医保采购价2300元。但目前该药品已在1药网下架。
↑截图自1药网APP,目前已检索不到Paxlovid
2980元的价格消息一经传播便引起巨大争议,不少声音认为,辉瑞新冠口服药售价过于高昂。但如此高昂的国内售价,在全球范围内其实已经算“低价”了。
据财经杂志今年4月报道,一位医药行业专家介绍,作为最大买家的美国,采购了Paxlovid多达2000万个疗程,采购价为每盒529美元(约合人民币3688元);欧洲多个国家政府采购价为每盒600美元-700美元(约合人民币4183-4880元)不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采购价每盒7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4880元)。
12月15日,澳洲留学生王女士对美股投资网表示,澳大利亚Paxlovid的市场售价为1159澳币,折合人民币约5473元。日本目前还没有公布Paxlovid政府采购价格和市场价格。
美股投资网查阅辉瑞日本官网后发现,辉瑞曾明确指出,为促进全球药品的公平获取,高收入国家的Paxlovid定价要比低收入国家更高。
我国病毒学家常荣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Paxlovid国内售价评论道,“很贵。(因为)它不是一款新药,生产的原料价格也不高。老药新用的支出主要是临床试验,这些费用应该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摊销。”
近两年,辉瑞凭借新冠疫苗Comirnaty和口服新冠药物Paxlovid的研发和销售,重回全球药企TOP1的宝座。2021年年报显示,辉瑞实现营收813亿美元,同比大涨92%。
美日等国谨慎用药 专家:轻症患者不需要使用Paxlovid
作为全球最早一批上市的新冠口服药,辉瑞公司披露Paxlovid临床数据显示,Paxlovid可降低89%的住院和死亡风险,该数据显著优于默沙东公司开发的同类产品30%的数据表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售价动辄几千块的Paxlovid并非灵丹妙药。辉瑞中国官网显示,Paxlovid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使用中应高度关注说明书中列明的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信息。
12月13日,常荣山告诉美股投资网,Paxlovid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并需要开具处方。Paxlovid主要是针对中度、有可能转成重度的以及老人患者。根据病情,对于不需要吸氧的、肺部症状不明显的轻症患者,不需要使用Paxlovid。
久居日本的留学生白女士也对美股投资网表示,可能是出于安全性考虑,Paxlovid在日本的获取方式十分繁琐,“现在这个药在普通的药店和正常的线上渠道是肯定买不到的。非要买的话,需要患者去医院开处方,在医生觉得确有必要使用Paxlovid后,由医院方面向政府申请药品入库,然后患者才能知道具体的药品价格。总之就是民众可以申请,但是不一定会审批通过。”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Paxlovid只能用于治疗12岁以上、有轻度至中度症状,同时病情恶化风险较高的新冠病毒感染者。
今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Paxlovid在中国上市。中国药监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都仅批准该药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的新冠肺炎患者。换句话说,该药并不适用于重症风险较低人群,例如无基础疾病、接种了疫苗的年轻人。
12月14日晚间,中国医药公告,公司与辉瑞公司签订进口分销协议,将在协议期内负责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进口和经销。协议期限自2022年12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止,除非根据协议之约定提前终止。
今年3月,中国医药也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在协议期内(2022年度)负责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运营,但产品零售至今踟蹰不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2年美股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回调,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超30%,科技股普跌,特斯拉股价更是腰斩。2022年美股哪些板块涨势最好?哪些板块回调力度最大?
2022美股涨幅榜TOP10
石油板块无疑是最大赢家,巴菲特最爱的西方石油年涨幅近120%,成为美股市值百亿以上,年涨幅最高的公司。
其他石油股年涨幅同样亮眼,Texas Pacific涨幅达115%,Antero Resources涨幅超90%,赫斯、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涨幅超80%。EQT能源、马拉松石油和马拉松原油涨幅超70%。
高盛近期再度发声,表示看好2023年大宗商品表现。高盛集团称,明年大宗商品可能将再度成为表现最佳的资产类别,回报率或超过40%。Jeffrey Currie等分析师认为,新产能投资不足、全球增长复苏以及美联储加息放缓将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并且全球商业周期远未结束,市场的长期前景是可以预测的,因为供应和技术趋势要持久得多,2023年大宗商品具备再次飙升所需的全部条件。从基本面来看,明年大多数大宗商品的环境比高盛2020年10月首次强调超级周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乐观。
第一太阳能年涨幅超80%,摩根大通分析师Mark Strouse将第一太阳能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目标价从147美元上调至190美元。分析师表示,自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公布以来,该股表现优异。第一太阳能是上述法案美国国内制造业税收抵免的中短期最大受益者,但随着该公司股价在过去四个月上涨逾20%,“横财”已经被市场赚取。
2022美股跌幅榜TOP10
科技股成2022“最惨”板块,Meta在2022年跌去65%,竟然也挤不进跌幅榜前十。
图片社交软件SNAP今年跌去81%,但SNAP在2023年或迎来转机。有投资机构近日表示,规模相对较小的社交网络平台Snap的股票投资者,可能是推特失去广告商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据投资机构的估算,随着各大品牌商纷纷退出推特,推特的广告业务营收可能会减少近三分之一。而这部分广告可能会转移到SNAP等社交媒体上。
新能源车企业lucid和rivian可谓一对难兄难弟,年跌幅均在80%左右。两家车企均连续多季度亏损,而且还被马斯克唱衰,12月9日,马斯克就发推预言,Lucid“将在不久的将来倒闭”。
电子商务软件提供商Shopify在2022年损失了1610亿加元(1180亿美元)的市值,更是以一己之力拖累加拿大股市。Shopify暴跌,导致标准普尔/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S&P/TSX Composite)下跌978点。如果没有这一下跌,以加元计算,该指数今年的跌幅将不到2%,而不是6%。
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2021年暴涨130%后,2022年暴跌73%。根据Roblox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其财务表现令人担忧。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至5.177亿美元。虽然也在增长,但去年同期营收涨幅为102%,今年的增速明显下降。
跟Meta、Unity、Roblox一样,陷入财务泥沼的元宇宙公司不在少数。事实上,如今元宇宙更多处在概念变现的早期阶段,需要在基础设施、底层架构、核心技术上进行大量投入,成本压力相当大,这也是元宇宙公司大多财务不够乐观的重要原因。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中日大幅减持美国国债。
美东时间12月1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今年10月的财政部国际资本(TIC)数据。
目前,日本、中国(大陆)分别为美国第一大债主、第二大债主。10月日本所持的美国国债规模为1.0782万亿美元,较9月减少420亿美元,为连续四个月减持,持仓续创三年多来新低。不过,和9月大幅减持796亿美元相比,10月日本减持美国国债的规模有所收窄。
10月中国(大陆)所持美债环比减少240亿美元至9096亿美元,为连续两个月减持,持仓续创2010年以来新低。
今年3月,在美国加息和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分化下,日本3月所持美国国债骤降至1.2324万亿美元,4月日本继续减持美债至1.2185万亿美元。在5月、6月日本分别增持52亿美元、126亿美元美国国债后,7月日本又重启减持步伐,日本7月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减少20亿美元,持仓降至1.2343万亿美元;日本8月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减少345亿美元,持仓降至1.1998万亿美元;日本9月所持的美国国债环比减少796亿美元,持仓规模降至1.1202万亿美元。
对美债持仓仅次于日本的中国5月所持美债环比减少226亿美元至9808亿美元,当时为2010年5月以来首次持仓不足1万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在2010年5月持有的国债余额为8437亿美元。在今年7月、8月小幅增持后,9月中国又开启了减持美债步伐。
美国财政部在官网披露的10月国际资本数据内容显示,10月份外国对美国长期、短期证券和银行流水的净买入额为1799亿美元。其中,外国私人净流入为1677亿美元,外国官方净流入为122亿美元。外国居民10月份增持了长期美国证券,净流入为637亿美元。外国私人投资者净买入720亿美元,而外国官方机构净卖出83亿美元。美国居民减少了长期外国证券的持有量,净抛售了42亿美元。
若将国际长期证券和美国长期证券均考虑在内,外国对长期证券的净买入为678亿美元。在计入调整因素后,比如对未记录的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向外国投资者支付的本金的估计,10月份外国投资者对长期证券的净买入估计为506亿美元。
外国居民持有的美国国库券减少了184亿美元。外国居民持有的所有以美元计价的短期美国证券和其他托管负债增加了39亿美元。银行对外国居民以美元计价的净负债增加了1254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表示,11月份的财政部国际资本(TIC)数据定于2023年1月18日发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一场没有赢家的预期大战已经上演,美联储和市场出现剧烈冲突最后谁赢结果都不忍直视,今天我们就预演美联储和市场大战的几种情景,并告诉你我们在这熊市中有哪些股票可以做空和抄底。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我是凌云,励志做一个大家在美股市场中离不开的好朋友。没有订阅的小伙伴抓紧订阅起来,只需要点击下方的按钮就可以。话不多说直接开始吧!
继美联储后,欧洲央行也给鸽派转向的希望泼冷水,加剧投资者对央行行动引发衰退的担忧。
今日数据上也是利空频发
美国11月零售销售环比为-0.6%超预期下降,创今年内最大环比降幅,部分体现高通胀打击需求;11月工业产出环比并未增长,反而五个月来首次下滑。
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不增反降,创9月以来新低,显示劳动力市场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后仍强劲。我们分析得出,市场之前已经在拉锯,一边是优于预期的经济数据,一边是对美联储可能过度紧缩酿成衰退的担忧。
在上期视频,我们提醒过大家,CPI 公布后,市场仍旧看空,因为机构大资金不断做空。所以我们做空的信心十足!
今天零售销售数据的不好,我们利用美股大数据的量化交易策略,找到了一个股价在高位的零售股 HomeDepot, 今年突破7%抵押贷款利率让美国房地产市场陷入了肉眼可见的回撤,房地产经纪公司Redfin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美国投资者购房量同比下降30.2%,创下疫情发生以来的最大降幅,超过整体房屋购买量27.4%的降幅。
而HD是一家作为居家建筑商品零售商,必定会受到消费放缓冲击,上季度财报不错,但机构押注HD下一次公布财报前下跌或财报会大跌,所以他们提前布局买入HD的上百万看跌期权,或者,该机构获得什么将要公布的坏消息。而我们每天盯盘,监控期权异动大单,很少见到传统零售会出现大单期权,这说明机构信心很大。
机构买了 HD 在 2023-02-17到期的Put,是买方主动成交,所以是看跌趋势, 而且是价外期权,总价值446万美元,行权价290.0,成交量10305 竞价4.33, 未平仓合约数311.0 隐含波动率33.72 ,意味着不是很多人有预感 HD 会大跌。但今天,把HD的期权按照权利金大小排序,你会发现,都是清一色看跌。
另外一只同样出现百万看跌期权的是工业建造商 CAT,它是专门生产推土机等施工产品,也是出现海量看跌期权Put,我们美股投资网团队看到该消息后,立即去调研,研究结果让我非常震撼,我想,无论我今天多忙,也必须和大家分享。我们发现房地产相关经济活动也已经降温,美国某几个新区,都出现全部停工的状态,11月美国建筑商信心指数连续第11个月下降,是除疫情初期异常值外,自2012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这时候交易员,买入CAT 在 2023-03-17到期的Put 买方主动是看跌, 价外期权,总价值412万美元,行权价200.0,成交量8692 竞价4.75, 未平仓合约数34.0。
另外,我们也在VIP社区提示大家买入3倍做空纳斯达克100指数 SQQQ,入场点位47美元。随后SQQQ大涨10%,突破我们目标价 49美元!
我们通过美股大数据stockWe扫描到马斯克出售大约36亿美元的TSLA股票,售价大约每股162美元,而特斯拉 CFO 和 CAO 都卖出价值百万美元股票。
但TSLA却出现了反弹!原因是木头姐ARK基金周三买入了74,862股特斯拉股票,这是该公司时隔大约一个月首次买入这家电动汽车公司股份。这些股份以收盘价计算价值1170万美元。旗舰基金ARK Innovation买入了61,537股特斯拉股票。
此外我们再来说AMC
时隔13年,万众瞩目的《阿凡达:水之道》预计于12月16日0点在国内上映。据猫眼数据,截至12月15日下午3点,该电影点映及预售票房已破1.79亿元,预售总场次达62.6万,首日排片占比高达84.7%,抖音话题播放量8.6亿。相关的概念股 AMC 今天出现异动,可以关注其后市表现。
说完个股后,我们再讨论美联储和华尔街之间出现的严重分岐:在昨天会议之前,市场的定价已经内化了2024年前降息近7次的预期。
实际上,在记者会问答环节,已经有记者明确提出了美联储和市场预期冲突的问题。
记者问最近市场很亢奋,你上次开完会后,股市上涨了6%。金融市场的提前放松,对美联储的紧缩路径会有什么影响?
我们看鲍威尔怎么回答的:这说明我们现在的紧缩还不够,所以我说继续加息是合适的;我们现在估计,最高利率可能超过5%,但我不能许诺下次会议我们不会提升最高利率预估。
实际上,现在美联储虽然一边在加息、在紧缩,市场却在另一边就已经开始预期美联储利率到达顶峰之后的降息了——这也是目前维持市场在加息周期中的坚挺甚至上涨的预期支撑。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市场的提前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联储的紧缩努力。
这么一来的结果就是,美联储需要实现比之前预期更高的利率,才能达成相同的紧缩效果。
然后市场方面,就接着再往后看,往后预期:美联储现在把利率升得越高,以后不就往下降得越狠么?2023年不降?没关系,我预期你2024年降。2024年“不够用〞?那2025年总得降了吧,你早晚也得降吧!
如果美联储因为通胀老是太高,就是不能降息呢?没关系,市场还有一个安慰自己的预期:如果这样,美联储就要把现在2%的通胀目标提高呀…
于是就这样,美联储和市场就“杠上〞了—美联储通过加息想实现紧缩的金融条件和经济条件,以便压低通胀;但是市场就是不听,总是畅想利率“达峰〞之后的美好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了美联储的努力。
此外在昨天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鲍威尔重申:“美联储关注点主要在怎么让通胀回到2%的目标,而不是降息!
需要将高利率保持一段时间,历史证明不能过早放松。我要强调的是,只有我们确定,通胀已经进入确定的下行通道后,才会考虑降息。美联储没有预期23年出现降息。〞之后,市场的定价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市场开始出现大量曲解性解释鲍威尔关于2%通胀目标的表态:鲍威尔现场的话是非常决绝的”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考虑提高通胀目标。…这种事是一个长期工程〞,结果被市场大量曲解成:美联储打开了提高通胀目标的大门。
这种曲解,只是目前美联储和市场之间巨大冲突的一个表象。在这场预期冲突大战中,不论最后哪一方被证明是错的,结果都不堪设想。
不过我认为美联储老大鲍威尔放鹰。实际上美联储要的是一个持续高位运行的强美元来压通胀,并且保证美债有人接盘,当然了也不能太强,否则自己就空中飞人了。这就是预期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市场与美联储的博弈,双方博弈出一个合适的美元强度与利率水平。
我们现在就来预演美联储和市场大战的几种情景!
情景一:大战不断升级。
美联储看市场根本不听自己的预期指引:我现在引导的是希望市场关注和定价利率最终最高会到多高,并在这个高度保持多久;市场现在定价的是:管你最后多高,你最后一定要从这个高峰降下来,我现在定价你最后从高峰降息多少……由于市场抢跑美联储预期引导整整一个”时代〞,并对冲掉了很大一部分美联储的紧缩努力,美联储最终不得不不断加息,市场就越预期越往后,预期你加多少,最后就得降多少。
这场预期拉锯战,最终将导致美联储的利率的峰值大大超出当前的5%……
情景二:市场认输。
随着美联储的决心在预期大战中不动摇—坚持加息以完成2%的通胀目标,市场终于意识到〝胳膊拧不过大腿〞,开始认输——认输的结果就是跟随美联储的预期指引,而放弃对未来降息生活的美好预期,转而定价加息高峰和加息维持多长时间,市场市值遭受暴击(包括但不限于回吐此前定价近7次降息所带来的全部涨幅),继而引发一连串的其他问题甚至是炸弹。
情景三:美联储认输。
美联储认输可能有多种方式,特别是发现自己目前的工具和使用力度,无法起到有效降低通胀至目标值、通胀已经高于目标值太长时间之后,美联储真的有可能提高通胀目标,比如说从2%提高到 4%,以减轻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造成的持续压力(美国经济如果因为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连续数年都0增长甚至是微幅衰退,美联储最终不得不转换政策方式);
另外,由于通胀长期保持大幅高于2%,也会让美联储长期平均2%的目标承诺”不攻自破〞——平均2%的目标意味着,需要在后面的时间里将通胀压到远低于2%,才能让平均数将此前数年的高通胀〝稀释〞。
当然了,美联储要走到这一步,是一个“长期工程”,另外一旦到这一步,通胀反而可能彻底失控,因为美联储的“信誉〞到这种时候已经彻底用完了——你美联储现在可以因为控制通胀失败而提高通胀目标,那接下来还可以继续提高,不是么?这种情形一旦实现,反而会刺激美联储必须大幅、快速加息,就像70年代未一样,用休克式疗法,重拾信用。
总之,这三种可能性情景,任何一种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预期大战。
好了,今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我们视频不错的话记得点赞收藏加转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