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Car-House(CARH)递表纳斯达克:计划筹资约3700万美元,19财年净盈利同比增加超500%

作者  |  2020-06-1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Car House(CARH)递表纳斯达克:计划筹资约3700万美元,19财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0%

6月12日,Car House Holding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提交F-1招股书,计划以“CARH”为交易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筹资约3700万美元。Network 1 Financial Securities为唯一账簿管理人,但暂未披露定价条款。

Car House Holding 为车品B2B电商平台,且是汽车香水和汽车空气清新剂的供应商,总部位于广东。 自2004年成立以来,公司致力于汽车香水和空气清新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业务目前包括三个方面:B2B电子商务平台,汽车产品和汽车美容服务。公司目标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成为中国汽车产品市场一站式购物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业务

自2016年4月推出Car House移动应用程序和网站www.car-house.cn(爱车小屋)以来,目前约有3100家第三方国内和国际商户在公司平台上销售约21万种汽车产品。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财政年度,公司商品总值(GMV)为5.9亿元人民币。公司电商平台的主要消费者为批发商,例如汽车产品零售商、汽车经销商、商用汽车保养店和专业美容店,其余为零售消费者,例如私家车主。截至本招股说明书发布之日,大约有18万批发客户已经注册使用公司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的6个月内,公司电商平台销售汽车香水和空气清新剂的收入分别为690万美元和580美元,分别占公司汽车香水和空气清新剂销售总收入的72%和60%。截至2019年6月30日及2018年6月30日止财政年度,公司电商平台销售汽车香水及空气清新剂销售收入分别为1420万美元及95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汽车香水及空气清新剂销售收入总额的66%及45%。

除了第三方商家的销售外,电商平台还出售公司自己的产品,主要为汽车香水和汽车空气清新剂,公司目前可提供235种汽车香水和15种以上汽车空气清新剂。所有汽车香水和空气清新剂产品均由公司内部研发团队开发,并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工厂生产,主要客户为批发商。除公司自营电商平台外,公司研发的汽车香水和汽车空气清新剂也于各主流电商平台售卖(如淘宝、天猫等)。公司的“香百年”(Carori)品牌为中国汽车香水和空气清新剂市场所公认。

主要财务数据

截至2019年6月30日财年,公司营收为3093万美元,同比增长约26.67%。其中,88.2%的收入来自产品销售,9.7%来自第三方商户支付的佣金和其他费用,2.1%来自汽车美容店提供的服务。净利润为441.52万美元,同比增长约507.15%。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6个月内,公司营收为1681.13万美元,同比增长约34.02%。其中,88.4%来自产品销售,11.0%来自第三方商户支付的佣金和其他费用,0.6%来自汽车美容店提供的服务。净利润为158.02万美元,同比增长约265.2%。

持股结构

公司于2018年成为日本著名汽车零部件和配件零售商Autobacs中国独家授权经销商。Autobacs先后于2017年及2019年与公司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分别向公司投资3218万元及4018万元;并通过2019年签订的协议,以4018万元投资换取公司10%已发行普通股,认购完成后,Autobacs拥有公司20%的股权。

在本次发行之前,公司分别由Ocean Wave Holding Limited持有54.4%,由Autobacs Seven Co。 Ltd。持有20%,由GAT Power Limited持有15%,由Lotus Ray Holding Limited持有3.56%,以及由IFresh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3%。

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Haitao Jiang持股73.00%(包括Ocean Wave Holdings Limited持有的54.44%和GAT Power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的15%,Haitao Jiang为这两个公司的唯一股东和董事;以及Haitao Jiang妻子为唯一股东和董事的Lotus Ray Holding Limited持有的3.56%);首席运营官兼董事Chonghao Xiao持股3%(通过Chonghao Xiao任唯一股东和董事的IFresh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3%)。

募资用途

30%用于增强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分析和运营能力;

25%用于营销和推广公司品牌和产品;

25%用于升级制造设施和设备;

20%作为一般行政管理和营运资金。

风险

公司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经营历史较短;公司高管在经营美国上市公司方面的经验有限;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重大缺陷;向客户提供赊销业务,导致有大量应收账款;公共卫生事件加大风险,坏账可能会相应增加等。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还记得微软“传奇高层”吗?被判支付微软竞业违约金120万元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还记得微软“传奇高管”吗?被判支付微软竞业违约金120万元

去年9月,因《赚25亿的微软最年轻合伙人》一文,于伟被描述为“微软传奇高管”,但其合伙人身份也引来了不少质疑。

随后微软官方发布声明,称报道严重失实,于伟从未担任过所谓的“微软高管”,甚至还是因为道德诚信问题被开除。真可谓官方打脸,最为致命。

据天眼查数据,近日,一则微软中国与于伟的劳动争议案件民事判决书公布。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于伟因违反竞业协议被判决向微软中国返还一年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757378.08元,支付竞业违约金120万元。

判决书显示该案件开庭公告时间为2019年9月11日,该民事判决书时间为今年1月17日。

也就是说,几乎在去年微软官方打脸于伟的同时,对于伟违反竞业协议的诉讼也同步进行中。

于伟被判违反竞业协议

返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75.7万

支付竞业违约金120万

判决书中,微软表示于伟于2011年1月12日入职,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离职前,于伟任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合伙人、工程经理一职,负责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领域的应用和研发工作。

2018年3月9日,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公司与于伟存有竞业限制约定,竞业限制期限1年,于伟离职后存在竞业限制违约行为。

具体表现为:于伟在“睿企”系列公司间接持有股份,在“睿安”系列公司任职,两家公司与我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据此,微软中国提出诉讼请求,请求判决于伟:1、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3129932.52元;2、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757378.08元;3、立即停止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而据判决书显示,此前微软中国和于伟曾就此事有过仲裁,仲裁以微软中国未能证明于伟与“睿企”系列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未能证明于伟为“睿企”系列公司提供了资金、技术或管理为由,裁决于伟继续履行竞业限制约定义务,驳回了微软中国公司的其余仲裁申请。

微软中国不服该仲裁结果才再次提起上述诉讼。

对此诉讼,于伟辩称,同意仲裁裁决结果,不同意微软中国的诉讼请求,称不存在竞业限制违约行为。

为证明于伟违反竞业协议,微软中国向法院提供了补充证据。

海淀区人民法院认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协商约定竞业限制。故对于本案中双方争议的竞业限制问题,从如下方面加以考量。

首先,于伟是否为竞业限制适格主体?

综合在案证据及于伟陈述,于伟在职期间任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合伙人、工程经理一职,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工作,该职务层级及工作岗位决定于伟了解、掌握和接触相关项目规划、客户需求、团队人员配置以及技术资料等信息。据此,于伟确属于竞业限制适格主体。

其次,双方间竞业限制约定是否合法?

微软中国与于伟间约定有一年期的离职后竞业限制,双方间竞业限制约定地域范围为中国,相关约定并未违反法律规定,属于有效约定。加之,微软中国业已如约支付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故于伟确应诚信履行竞业限制约定义务。

进而,于伟有无违反竞业限制约定义务?

于伟称离职后回乡照顾母亲、为当地政府提供咨询,称与“睿企”、“睿安”系列公司无关,但结合在案证据,法院需要指出:在案的招聘广告、微信公众号文章等证据业已证明“睿企”、“睿安”系列公司的业务范畴指向智慧城市、平安社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再结合相关在案证据可知:

其一、北京睿企信息科技有限企公司与“日照睿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间存有投资关系,系关联企业。公证录音可证明于伟任职于“日照睿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

其二、“睿企”、“睿安”系列公司多成立于2017年、2018年。于伟虽称“睿企”、“睿安”系列公司为母亲刘某1投资设立,但其亦当庭表示,父母原从事传统制造业,近两三年母亲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几乎不能说话)。如于伟所述其母健康情况属实,则其母在身患重病“几乎不能说话”、不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情况下、未知会于伟而与于伟的朋友靳某一同投资设立多家公司,明显缺乏合理性。

其三,于伟当庭认可靳某及“北京睿企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序号2、3、4、5、6、9、10、12、13的合伙人均系其从事研发工作的微软中国公司的同事。于伟虽称不清楚多人入职的情况,但于伟的多名同事集中入职于伟母亲任合伙人的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亦明显缺乏合理性。

故结合以上几点,法院认为,微软中国所提举证据业已能够有效证明于伟确投资并任职于竞业企业,于伟存有竞业限制违约行为。

微软中国未能就实际经济损失举证,故结合于伟在职期间薪资情况、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等,法院对违约金予以酌减。

最终判决于伟返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757378.08元,支付竞业违约金120万元。

回头再看看于伟的言行,对外包装过的光鲜亮丽履历下,又有多少真假。事实上在职场夸大履历的事并不罕见,但能让前东家亲自出面打脸的却实属少见。

赚25亿的微软最年轻合伙人?

“合伙人”只是职级,存在翻译问题

在去年那篇《赚25亿的微软最年轻合伙人》,于伟被塑造成了一位“传奇高管”,“十年成合伙人”、“助力必应广告起死回生”这些描述让人惊叹不已。

该文以人物事迹和采访模式,讲述了于伟的故事。文章开头便强调于伟毕业于中国科大计算机系本科,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全球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全球合伙人,是微软升职最快的员工之一。

全文对于伟的事业成就描述的可谓“神乎其神”,指出其进入微软后,主攻手写识别项目,并且仅用3个月就将手写识别正确率从75%提升至98%。由此获得比尔盖茨的夸奖和微软“金星奖”。

2009年,Windows 7发布后,于伟加入必应团队,负责必应商品搜索和排序算法;2011年下半年,其又加入必应广告团队。文章指出,在2005年至2011年间,必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1年亏损额甚至高达25亿美元。

于伟加入后,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用户搜索意图与广告的匹配问题。到了2015年,必应广告实现首次盈利。按照于伟在采访中的表述,他只花了不到两年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工作卓越的表现,于伟于2016年成为微软公司全球合伙人。

以上内容其实就是该媒体报道的“干货”部分,剩余内容则大多是是宣传于伟的“鸡汤”式内容。

但微软方面则完全另一种说法,微软表示一方面于伟根本不是所谓“微软高管”;另一方面,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力挽狂澜”的操作,也不属实。

而在去年美股投资网的《扒一扒被微软打脸的“传奇高管”:疑为发币项目站台,合伙人是翻译有误》文中,分析发现所谓“合伙人”其实只是职级而已,存在翻译问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人。

美股投资网调查发现,早在2017年,于伟就以“微软全球合伙人”的头衔对外宣传。

2017年有几篇于伟做有关人工智能演讲的新闻通稿,使用的头衔便是微软全球合伙人。

2018年初,媒体报道于伟离职时使用的头衔则是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但那时媒体并未报道其离职原因。

在领英中,美股投资网发现了于伟的个人档案。根据其领英中公示的工作履历,于伟于2006年8月入职微软Windows部门,担任Senior Software Design Engineer,即为高级软件设计工程师,负责为Windows 7和Windows Phone 7.5开发针对东亚语言(中文,日文和韩文)的手写识别技术;2009年10月至今,担任Partner Eingineering Manager,即为合作伙伴工程经理。负责带领工程师和机器学习科学家团队开发AI产品。

根据领英上提供的信息,于伟的确如微软声明所述,并非高管。不仅如此,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的头衔真实性也存疑。

比如于伟有关“副院长”职称,在网上就存在称呼不统一的现象。其百度百科介绍中,就出现了前后不同的两种“副院长”职称。百科中“人物介绍”栏目称于伟是“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院副院长”;但人物历程中又称其是“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

实际上,并不存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院”这个机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下设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以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等机构。

而至于于伟的另一个头衔“微软全球合伙人”的概念,则更有些奇怪。如果按照通常理解,“合伙人”这个概念应该是其以资金或者技术等手段参与微软投资,成为合伙人。

有网友解释称,所谓微软合伙人,实际上是翻译问题。也就是英文“Partner”的概念,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人”理念,实则是微软公司的职级区别。

根据网上流传的微软员工职级介绍,微软级别决定工资和奖金大致范围,级别越高收入越高,责任也更大。级别大致以数字形式,从59开始至80不等,59以下的主要是秘书和普通员工之类的。而职位名称中带有“Partner”则是68级,该级处于中间位置,低于VP,不属于高管范畴。

以领英信息为准,于伟的Partner Eingineering Manager (PEM)职称实际上并不是高级别职位,翻译过来也应是“合作伙伴”的意思,和传统意义上“合伙人”区别较大。那么“PEM”这份工作实际上是围绕着微软的合作伙伴生态,支持部门发展的。

而就于伟的真实身份,微软在判决书中给出官方定义: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合伙人、工程经理一职。

看来,微软也是实在无法容忍于伟的“自夸”,才会在声明中写上这句“恐利用微软技术研发声誉进行不当背书,误导大众”。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特斯拉为何市值可以超越丰田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超级播报:特斯拉为何市值可以超越丰田

本周汽车圈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发生地球的另一半,随着本周三美股开盘后,特斯拉股价一度涨幅至1000美元/股以上,且市值也进一步攀升。截止当日美股收盘前,特斯拉汽车的市值已经超越丰田汽车,坐上了全球汽车公司中的“头把金交椅”。那么该公司能够成为殿堂级的汽车企业,到底是因为时代的推波主流,还是由于马斯克的神操作换来的丰硕成果?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话题跟大家一起聊聊特斯拉——这家看似“剑走偏锋”,但又成功上位的车界新巨头。

而特斯拉在本周不仅仅是在股价和市值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在近日公布的5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单中,特斯拉的Model 3喜提“头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这个年轻品牌的强大。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来回顾一下近期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挖一挖其中的看点。

回顾今年特斯拉在股市中的表现,其市值一直在不断增长中:2020 年 1 月初,特斯拉市值超越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的总和:2020 年 1 月底,特斯拉市值超越大众汽车,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车企。之后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特斯拉的在本周三,也就是美国当地时间6月10日,再次迎来了一个里程碑事件——股票价格突破1000美元/股,且市值超越丰田汽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

那么在一年前,被大量评估公司质疑,存在诸多问题,且股价一度从300多美元一股跌至176美元的车企,究竟如何做到咸鱼翻身,乃至超越丰田的呢?其实,还是要从今年特斯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说起。

2020年Q1的特斯拉财报会议上,当埃隆·马斯克和特斯拉CFO宣布特斯拉下一代超级工厂Terafactory时,这一可能是持续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大决策之一。而且,下一代的超级工厂,其产能要比现在的Gigafactory提升30倍。从工厂的命名中,其实就可以看出端倪。Gigafactory中的Giga来自电功单位 GWh(GigaWatt-hours),指以 100万kWh为产能单位的超级电池工厂。Terafactory中的Tera,来自电工单位TWh(Tera Watt-hour),指以1亿kWh为产能单位的超级电池工厂。很难想象,在未来这个新一代超级工厂建成之后,特斯拉是否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电动车帝国”。

其实,动力电池的产能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特斯拉,使其不能迅速的扩张。同样,也牵绊着该公司不能推出搭载更大容量动力电池的产品,比如接二连三跳票、延迟交付的纯电动卡车Semi。毕竟,目前的动力电池产能,对于整个特斯拉产品线来说,也只有大约11天的库存冗余。如果将搭载大容量动力电池的Semi投产,可能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会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严重影响乘用车的下线量及交付量。这也就使得特斯拉对电池工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那么Terafactory的打造计划,也就孕育而生了。当新一代的超级工厂建成后,特斯拉无疑将进入一个相对舒适的发展期。

此外,上海工厂投产以及德国柏林工厂的建设,也在影响着特斯拉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在这个全球汽车行业不景气、所有车企都在收缩的大环境下,该公司依然在扩张、在全球布局。今年5月特斯拉柏林工厂开工建设,6月上海工厂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这样毅然决然的快速布局决策,目前来说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在这样做。纵观该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位于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这两家工厂,无疑是两颗非常重要的棋子。

那么在全球产能方面,目前完成产线扩张之后,美国加州工厂Model 3和Model Y的合计产能将达到50万辆,Model S和Modle X产能为9万辆,其美国工厂总产能是59万辆。而上海工厂负责国产Model 3的一期工厂,年产能可以达到10-15万辆;规划生产国产Model Y的二期工厂,待2020年底完工后,同样也能够为特斯拉提供10-15万辆的年产能。而德国柏林工厂预计将实现10-15万辆Model Y的年产能。所以,在2022年特斯拉全球范围内的3座工厂在“火力全开”的状态下,将拥有超过100万辆/年的产能,虽然与丰田汽车在全球产能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已经呈现出追赶的态势。

还有就是在智能化方面,特别是自动驾驶业务,这一直是特斯拉的核心业务之一。而目前该公司在Autopilot上取得成果,要归功于被誉为Autopilot灵魂人物的特斯拉人工智能高级总监Andrej Karpathy。由他统领研发的特斯拉Autopilot全栈式深度神经网络,将软件的实质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其成为一个像人一样能够“学习并使用工具”,而不再是仅仅通过已编写好的程序进行条件判定的程序。

这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拥有深度神经网络之前,自动驾驶系统不仅只能判定工程师编写好的各种预设条件,还要依靠高精度地图才能达成自动驾驶汽车运行的基础条件,而高精度地图的更新和维护又是一个成本极为高昂的投入。这就是导致汽车巨头,如大众和福特、奔驰与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联盟的原因之一:依靠传统的软件工程路线打造自动驾驶,其综合投入都大大超出了某一家公司能够承担的上线,行业巨头也不例外。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最新研究发现:iPhone产能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最新研究发现:iPhone产能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近日,据外媒报道,苹果的供应链似乎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Loup Ventures的分析师Gene Munster根据苹果官网的iPhone与AirPods的发货时间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表示:“截至6月中旬,苹果的供应链和生产似乎已恢复到2020年1月上旬的水平。我们认为,这证明苹果的供应链已恢复完整。”

至于论据也十分简单,目前64GB的iPhone 11和iPhone 11 Pro交货时间已经从3月13日的13.6天、5月14日的9.7天下降至目前的1.6天。

AirPods 2和AirPods Pro的交货时间也从2月14的15.4天下降至目前的1.7天。

对比发现目前的发货时间已经恢复至2020年1月份的水平。

此前一直有消息称,受疫情影响iPhone 12的量产发布可能会出现延迟,但目前来看应该还算乐观,iPhone 12推迟的时间可能会很少,或者完全不推迟,依然坚持9月份的发布节奏。

当然了推迟1、2个月也不是什么大事,2017年的iPhone X、2018年的iPhone XR都历经了月余的延迟才正式发售。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孩子游戏-“开箱”花掉父母25美元-苹果被起诉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孩子游戏 “开箱”花掉父母 25 美元,苹果被起诉

苹果公司近日遭到起诉,原告称该公司 “从事掠夺性行为”,并通过允许在苹果应用商店提供的游戏中使用战利品箱来提倡赌博。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战利品箱是游戏中的物品,通常可以用现实世界的金钱购买,玩家可以购买并兑换,以获得随机奖励。关于战利品箱是否真的是赌博,早在 2019 年年中,英国赌博监督机构就确定,电子游戏战利品箱不能被归类为赌博,因为里面的奖品 “没有货币价值”。

据 AppleInsider 报道,针对苹果的起诉已经提交给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并声称苹果 “从事掠夺性行为,诱使包括儿童在内的消费者参与赌博和类似的成瘾行为”。

该案的指定原告之一丽贝卡 - 泰勒(Rebecca Taylor)还声称,战利品箱违反了 Cal。 B&P Code § 19801(c)条款,该条款规定 “赌博会让人上瘾,并不是作为儿童和家庭的娱乐活动来推广或合法化的。”

申诉还说,丽贝卡的孩子由于是未成年人,他在玩《争霸之星》和 “苹果设备上的其他游戏”时,“被诱导花掉父母的钱和自己的钱购买‘掠夺箱’”。

据报道,丽贝卡估计,她的孩子在游戏中的战利品箱上花费了 “至少 25 美元”,使用的是孩子的 iTunes 礼品卡和他父母自己的信用卡支付。

据悉,苹果应用商店并没有对游戏是否包含战利品箱进行官方警告。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央行放大招!巴菲特长期重仓的巨头来中国了-中国银联慌不慌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央行放大招!巴菲特长期重仓的巨头来中国了 中国银联慌不慌

摘要

【央行放大招!巴菲特长期重仓的巨头来中国了 中国银联慌不慌】首张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牌照正式落地,美国运通卡将可在中国大陆地区支付交易。6月13日下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审查通过“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通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并向其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这是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对外开放的一大标志性事件,意味着首张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牌照正式诞生。(美股投资网)

首张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牌照正式落地,美国运通卡将可在中国大陆地区支付交易。

6月13日下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审查通过“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通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并向其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这是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对外开放的一大标志性事件,意味着首张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牌照正式诞生。

连通公司持牌后将于年内开业

连通公司是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获得许可后,可在我国境内拓展成员机构、授权发行和受理“美国运通”品牌的银行卡。按照相关规定,连通公司应在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正式开办银行卡清算业务。

央行表示,这是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又一具体反映,有利于提高我国支付清算服务水平和人民币国际化,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支付服务。

公开信息显示,连通公司将于年内开业。据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麾下的《中国金融新闻网》报道,连通公司方面表示计划于今年内正式开业,其负责筹建的银行卡清算网络将处理美国运通品牌卡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线上线下支付交易,也将和国内主流的移动钱包运营商合作。连通公司公布的首批合作的银行(合作发卡及商户收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16家银行,合作移动钱包运营商(绑卡交易)包括云闪付、腾讯金融科技、支付宝,合作第三方收单机构(商户收单)包括拉卡拉、通联支付等6家。

天眼查显示,连通公司在2017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其中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0%,运通旗下两家公司同样合计持股50%。依据《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央行和银监会2016年6月发布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以及央行2017年6月发布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美国运通与连连支付成立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筹备申请已在2018年11月份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近年来,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这包括,在清算领域,连通公司和万事网联先后获批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美国支付巨头PayPal通过旗下公司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从而曲线获得境内支付牌照。

中国银联迎海外巨头挑战

为促进银行卡市场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银行卡清算进入牌照时代。在连通公司获得持牌之前,中国银联于2019年6月18日取得了中国银行卡清算业务中的第一张业务许可证。

时隔一年后,首张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牌照正式落地,这意味着,中国银联将迎海外巨头挑战。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85.28亿张,环比增长1.30%。长期占据国内行业龙头地位的中国银联,坐拥85亿张在用卡的庞大市场,半年内将与具有先发竞争优势的海外巨头展开正面较量。

统计数据显示,连通公司海外参股方美国运通以提供信用卡、旅行支票闻名,是国际上最大的旅游服务及综合性财务、金融投资及信息处理的环球公司,在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财务计划及国际银行业占领先地位;是反映美国经济的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三十家公司中唯一的服务性公司。

在美国运通公司提供的众多金融及旅游产品及服务中,美国运通卡为知名度最高的产品。美国运通百夫长黑金卡,一直在信用卡鄙视链的顶端。

巴菲特数十年重仓美国运通

提到美国运通,必有巴菲特。美国运通助巴菲特赚得投资生涯的第一桶金,截至目前,美国运通仍是贯穿巴菲特整个投资生涯的重仓股之一。

巴菲特曾在美国运通低谷时开始重仓投资,曾最早于1964年初买入美国运通,在华尔街纷纷卖出美国运通时,巴菲特逆向大举加仓,到1966年对美国运通的持仓增至1300万元;在当时而言,这1300万元是巴菲特整个合伙公司资产净值的40%,占了美国运通整个公司的5%。勇气往往是历史的转折点,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大获成功,获得丰厚回报。

数十年过去,美国运通依然是巴菲特的重仓爱股。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0年第1季度 13F文件中的持仓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末,巴菲特持有1.52亿股美国运通,持股市值达129.79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央行批准!中国年内将发行非银联人民币卡:美国运通单标-支持16家银行+微信支付宝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央行批准!中国年内将发行非银联人民币卡:美国运通单标,支持 16 家银行 + 微信支付宝

过去,中国境内的每一张银行卡,只要涉及到人民币消费,就绕不开中国银联,卡上也少不了一个中国银联的标识。

但,事情已经起变化。

具体来说:2020 年下半年,境内用户将能够申请一种新的人民币银行卡。它与中国银联无关,由美国运通负责清算,卡面上有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的标识——这种新的银行卡,就是美国运通单标人民币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卡也能支持微信和支付宝绑定支付。

美国运通获得人民币清算许可

一直以来,国内能够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的,只有中国银联。

但是昨天,也就是 2020 年 6 月 13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连通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并向其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这里所说的连通公司,就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

因此,连通公司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其实就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在我国获得清算业务许可证——并由此可以在我国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运通也成为第一家获准在我国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的外资机构。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这次获得许可的背后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6〕第 2 号)等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在获得许可之后,连通公司可在我国境内拓展成员机构、授权发行和受理 “美国运通” 品牌的银行卡——按照相关规定,连通公司应在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之日起 6 个月内,正式开办银行卡清算业务。

所以,2020 年年内,连通公司将会在境内推出 “美国运通” 品牌的银行卡,并且可以直接进行人民币结算。

对于这一动态,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这是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又一具体反映,有利于提高我国支付清算服务水平和人民币国际化,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支付服务。

为什么是美国运通?

对于美国运通来说,这次获得我国许可,无疑是一件喜事。

美股投资网从公开渠道查询到,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成立于 1850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服务网络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集发卡、商户收单和支付清算业务于一身,且业务网络遍及全球的公司。

对于中国市场,美国运通并不陌生。

早在 1916 年,美国运通就通过香港登陆中国;1918 年,美国运通来到上海,是最早在中国大陆市场服务全球客户的公司之一。如今,美国运通在中国大陆市场有两大主营业务——信用卡服务和旅游服务。

当然,这次在我国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美国运通也是非常积极。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2017 年 10 月,美国运通与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连通公司),其目的就是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服务。

2018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知美国运通,已经同意其筹备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而美国运通也是第一家获准在中国境内筹建银行卡人民币清算网络的外资公司。

而今,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美国运通终于如愿以偿。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连通公司负责筹建的银行卡清算网络,将处理美国运通品牌卡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线上线下支付交易,也将和国内主流的银行支付机构合作。

对于这一动态,美国运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恺睿(Stephen J。 Squeri)表示:

无论对我们美国运通,还是对中国支付行业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来说,这都是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将为全球持卡会员和企业客户在中国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期待能赢得广大中国消费者、企业和商户的青睐。

众多银行捧场,微信支付宝也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连通公司只是负责处理 “美国运通” 品牌银行卡的清算业务,但它本身不能办理发卡、支付、收单等业务,而是需要与银行和支付机构合作。

美股投资网查询到,连通公司首批合作的银行、移动钱包运营商和第三方收单机构如下:

银行(合作发卡及商户收单):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

移动钱包运营商(绑卡交易):

云闪付、腾讯金融科技、支付宝

第三方收单机构(商户收单):

拉卡拉支付、通联支付、富友支付、银盛支付、快钱支付、国通星驿

可以看到,在发卡方面,众多国内的主流银行都可以发行 “美国运通” 品牌的银行卡,包括国有四大行。

当然,一个重要的亮点在于,连通公司也与云闪付、腾讯金融科技(旗下包括微信支付、QQ 支付)和支付宝等国内最常见的移动钱包商达成合作,大大增加了它的便利性和可用性。

尤其是对微信和支付宝的支持,已经可以说是进入国内主流移动支付市场和渠道的必要操作。

甚至于,在合作之下,这种卡也能与中国银联主推的云闪付绑定,由此也可以看到双方在业务合作上的开放性。

整体上可以看到,连通公司虽然并没有获得外资品牌之外的巨大优势,但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合作和业务能力方面的限制——理论上,它可以在市场上与中国银联形成正面竞争关系。

不过,作为后来者,在中国银联已经主宰国内清算市场多年的情况下,连通公司的后发优势并不算很大,毕竟,这个市场的壁垒更多体现在政策支持、行业合作、用户结束度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对此,连通公司 CEO 刘伟德表示,将结合美国运通与连连的优势,为合作伙伴们提供差异化服务。

美股投资网小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央行积极推动清算市场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除了美国运通,著名的国际信用卡品牌 VISA 和万事达(MasterCard)都已经在中国境内申请人民币清算业务牌照。

其中,万事达的方式与美国运通一致,也是通过外商合资公司的方式来向央行申请;但 Visa 选择通过外商独资企业的形式。

但目前,VISA 和万事达还没有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

最后一问:

你会考虑申请一张美国运通单标人民币卡吗?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受疫情影响-西蒙地产终止36亿美元收购零售商陶布曼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受疫情影响 西蒙地产终止36亿美元收购零售商陶布曼

美国当地时间六月十号,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所有者西蒙房地产集团表示,该公司已行使其合同权利,以终止其收购高端购物中心所有者陶布曼Taubman Centers价值36亿美元的并购协议。

根据6月10日早晨西蒙的一份声明,该公司基于两个主要理由将行使合同权利放弃并购协议:首先,相较于其他行业参与者而言,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对陶布曼的经营造成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第二,陶布曼的拥有者违反了协议中关于业务运营的条款。

西蒙地产集团在官方声明中提到:“陶布曼未能够像行业内其他企业一样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新冠疫情的影响,如削减不必要的运营费用和资本支出等。”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该并购案的消息于2020年2月首次宣布,是近年来美国零售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合并案之一。总部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西蒙地产集团计划收购总部位于密歇根州布隆菲尔德山的陶布曼中心80%的股份,该公司在全美范围内拥有24个高端零售购物中心。

当时,这两家公司表示,西蒙将以每股52.50美元的价格收购3的股票,比Taubman股票在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溢价51%。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一文看懂亚马逊的“新基础设施”之战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600亿美元押注物流,配送全美50%包裹:一文看懂亚马逊的“新基础设施”之战

2013年,很多电商企业都对年底的购物季感到沮丧:虽然销售额屡创新高,但是消费者的收货体验非常糟糕,恶劣的天气和爆仓的物流仓库都加剧了这个问题。针对于此,亚马逊的方案是,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

来自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旗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已经在物流体系中投入390亿美元,如果再算上相关仓库、飞机租赁等,那么总体投资额已经达到约600亿美元。

这笔巨资的效果也显而易见,2019年,在亚马逊向美国用户寄出的45亿个包裹中,有23亿个的物流都是亚马逊自己承担的。报告提到,这让亚马逊成为了美国第四大物流配送公司。

而从国际市场看,亚马逊配送了自己48%的订单:2019年,亚马逊总共向美国以外地区寄出25亿个包裹,其中12亿个都是亚马逊自己配送的。

可怕的是,未来几年时间,亚马逊可能会将自己的物流服务提供给其他电商机构,哪怕是那些没有在亚马逊开店的电商企业。到2025年,亚马逊可以在全美配送大约75亿到97亿个包裹,这个数据既包括亚马逊自身的包裹也,包括来自其他零售商的订单——这一数据也相当于2025年195亿个包裹的38%到49%,美国银行预计。

然而,报告也指出,在把包裹交给亚马逊配送这件事上,竞争对手们可能还是会犹豫:“其他B2C零售商可能不会用亚马逊的配送服务,所以亚马逊可能还是得着眼于B2B市场,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

壹亚马逊在配送领域花费更高

除了在固定资产端(比如仓库、机器人、配送车)疯狂撒钱以外,亚马逊正在提高其配送成本,包括支付给承运人的费用、员工薪水、车辆燃料和维护费用等。

报告显示,这些可变成本在2016年到2019年期间从160亿美元飙升至380亿美元,2025年甚至可能达到1,170亿美元,原因是亚马逊在次日达、生鲜杂货配送方面会投入更多。

报告称,2019年亚马逊推出的、针对Prime用户的免费次日达服务,让亚马逊在2019年损失了15亿美元。不过亚马逊也不是赔本赚吆喝,来自美国银行的一份消费者调研发现,配送费是电商消费者第二关注的问题(最关注的依然是商品价格)。

在享受免费配送服务的同时,Prime会员们发现,自己的包裹到货越来越快:42%的Prime用户表示,亚马逊订单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到货速度更快,而只有19%的非Prime会员表达了同一观点。

亚马逊的仓库、交付网络不断发展

美国银行的这份报告引用了来自物流咨询机构MWPVL的数据,它表示,亚马逊目前在全美拥有将近500个物流设施,总面积达到1.73亿平方英尺(约1607万平方米),在全球范围内还有1,100家,占地面积2.62亿平方英尺(约2434万平方米)。

具体数据如下:

10个主要位于港口附近的接收中心(Receiving Center)用于接收散装商品,其平均面积为60万平方英尺,然后商品将被送往170个履约中心(Fulfilment Center),这是位于大型公路附近的巨型仓库,平均面积约77.3万平方英尺,雇佣了数千名工人。

这些履约中心可以被认为是大型的“可分拣(Sortable)”接收中心,一部分接收大件物品、另一部分接收小件物品。在这里,工人将商品打包以交付给消费者,同时,超过20万个机器人正在为50个履约中心的员工提供帮助。

当然,还有一部分履约中心是用于处理“不可分拣(non-sortable)”物品的,他们的面积不超过100万平方英尺,并且负责处理大件商品,比如地毯、露台家具等。

商品经过履约中心后,如果消费者位于履约中心之外的区域,那么包裹就会发往20个航空枢纽之一,这里,包裹将空运至全美。

亚马逊正斥资15亿美元来扩展其位于肯塔基州希伯伦(Hebron)的航空枢纽,这将成为其位于美国的空运系统中心。亚马逊计划2021年完成该项目,目前亚马逊工有40架货运飞机,计划到2023年扩展到70架。

无论是通过航空枢纽还是履约中心,包裹都会送达美国的49个分拣中心(Sortation Center)之一,其平均面积为34万平方英尺,每个中心的100-300名员工按照邮政编码对包裹进行分类,放在托盘上供卡车运输。

根据MWPLV的数据,最后一公里的送货一般由配送站(Delivery Station)处理,目前全美大约有200个配送站,亚马逊计划在2020年再增设84个。这些配送站平均面积12.9万平方英尺,雇佣200-300名员工,并且位于主要城市的机场附近。

驾驶员在这些配送站取走包裹,开着开车配送到消费者家门口,完成亚马逊的最后一公里业务。

到底是谁在配送亚马逊的包裹?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中,一般由两类司机处理,第一类是亚马逊配送服务合作方的雇员,这类公司只为亚马逊配送提供服务;第二类是一些独立快递公司,他们在亚马逊需要他们的时候提供服务,这个项目叫做Flex。

2018年,亚马逊启动了“配送服务项目(Delivery Service Program)”,为愿意在送货车、保险、制服上投资10,000美元的申请人提供折扣。根据美国银行的报告显示,目前约有800家公司在该计划下运作,他们提供了大约75,000个配送司机。

为此,亚马逊购置了20,000台奔驰Sprinter卡车。2019年9月,亚马逊宣布将从一家名为Rivian的初创公司购买10万台电动送货车,以期于2021年至2030年之间送货。

美国银行称,Flex计划始于2015年,目前在美国约90个城市雇佣快递公司提供服务,亚马逊为纽约州以外的Flex快递公司提供汽车保险,并表示这些司机的收入为每小时18-25美元。

此外,来自2020年5月底的信息表示,亚马逊正在考虑收购无人驾驶公司Zoox。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一直致力于开发电动、机器人出租车所需用的软件和硬件。在2018年,Zoox最新一轮估值达到32亿美元,但是亚马逊可能会以低于这一估值的资金来收购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60亿美金-Facebook估值连城的支付和电商梦

作者  |  2020-06-1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Facebook 最近为自己的电商和支付梦想,将60亿美元的筹码推上了台面。

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众多公司裁员降薪、捂紧钱袋过冬之际,Facebook 却在近两个月内撒币60亿美金,高调押注印度和印尼。

4月22日,Facebook 公布了其史上第二大的一笔投资,以57亿美金拥抱亚洲首富 Mukesh Ambani 旗下的印度公司 Jio Platforms,成为后者最大非控股股东。随后在6月初,Facebook 投出了其在印尼的第一笔投资,下注东南亚“超级应用”独角兽Gojek。据外媒报道,Facebook 投资了3亿美金以换取 Gojek 旗下支付业务 GoPay 2.4%的股份。

上一次 Facebook 因为投资引起巨大的轰动,还是2014年用190亿美金(现金+股票)天价收购 WhatsApp。当时外界一片惊呼“太贵了”,一个没有内容、没有游戏、不以广告为营收的纯通讯工具 APP,究竟凭什么值这么多钱?

现在看来,仿佛一切都有了答案。尽管 WhatsApp 的商业变现一直困难重重,但是庞大的流量,可以为产品功能的横向延伸提供基础。WhatsApp 是现在全球最流行的通讯 APP,在180个国家里拥有15亿用户,足足超出 Facebook Messenger 两个亿,日活跃用户超10亿。最重要的是,WhatsApp 是 Facebook 在新兴市场的有力抓手,在 WhatsApp 全球用户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巴西、美国、印尼、墨西哥。其中,印度用户超4亿。

在印度和印尼的这两笔投资达成后,WhatsApp 以及基于 WhatsApp 的电子钱包 WhatsApp Pay 将会在后续的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Jio Platforms 背靠印度最大的私营集团信实工业,除了拥有广泛的数字服务产品——流媒体、网络电视、电子钱包外,Facebook 的投资主要看中的是其电商业务 JioMart 和 WhatsApp 的结合,为自身支付业务 WhatsApp Pay 创造潜在使用场景。而从去年8月开始,Facebook 为了在印尼推广 WhatsApp Pay,就传出和 Gojek 谈合作的消息,此次合作也是下定决心的尘埃落定。

在电商和支付领域,Facebook 并非一个新的入局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Facebook 就通过 Messenger 开始尝试支付业务,电商业务也可以从2012年 Facebook 页面里的 Collection Features 里见到雏形。

现在,这个曾经在支付和电商领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社交巨头,又要向支付和电商进军了,只是这一次,是在远离美国大本营的新兴市场。

好流量=好生意?

在印度和印尼分别拥抱本地的巨头,可见对 Facebook 来说,这不是两个能轻易攻占的市场。

在印度这个马克·扎克伯格强调的 Facebook 和 WhatsApp 用户全球最多的市场,支付业务的推进上可谓一波三折,以至于完美地错过了卡位市场爆发的时机。

从2017年开始,就有消息称 WhatsApp 会在印度上线点对点支付业务。 2018年,WhatsApp Pay 开始在100万人的范围内进行测试,却在今年2月才得到印度国家支付公司 NPCI(National Payments Corporation of India)和央行 RBI(Reserve Bank of India)的允许,可以分阶段推行钱包业务 WhatsApp Pay。此前,印度监管部门一直以数据本地化存储不合规为由,对 WhatsApp Pay 的推行实施阻挠。

但是就在 NPCI 批准 WhatsApp Pay 推行之后,Facebook 陷入了印度最高法院的一场诉讼,当地的专家智库 Good Governance Chambers 认为,WhatsApp 并没有为印度的 UPI(Unified Payment Interface)的生态上线一款单独的 APP,而是基于社交软件本身,嵌入了 UPI 的功能,这给用户的财务数据带来巨大风险。并且,WhatsApp 的数据分享政策并不满足 NPCI 和 RBI 的要求,起诉里要求 NPCI 和RBI 禁止 WhatsApp Pay 的推行。

据5月份的最新消息,WhatsApp 表态会在满足所有合规要求后,再推行支付业务。可是 WhatsApp Pay 早已错过抢占先机的时间窗口。现在的印度支付,是 Google Pay 的天下。根据印度在线支付方案解决商 Razorpay 的出具的相关报告,Google Pay 在印度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占比约60%;沃尔玛的 PhonePe 紧随其后,占比约25%;阿里巴巴支持的 Paytm 的市场份额则为6%。

不仅支付,Facebook 想在印度探索的电商,即使在当地联合了 Jio Platforms 这样的合作伙伴,也并不代表可以无往不胜。首先,Facebook 和 Jio Plaforms 的合作是通过 JioMart,从杂货电商这个细分领域切入,JioMart 现在也并不是全品类电商平台。再者,印度目前的电商是局势明朗的双巨头态势:亚马逊印度和沃尔玛收购的 Flipkart 占据了印度电商市场的 60%。

况且,竞争同样稠密。为了应对 Facebook-Jio 的结盟,其他巨头也在寻求联盟。在印度排名前三的电信运营商里,除了 Reliacne Jio,其余两家 Bharti Airtel 和Vodafone Idea 正成为在印度拥有重要市场份额的外国巨头的理想标的。亚马逊正计划投资 Bharti Airtel,谷歌也传有意收购 Vodafone Idea 的股份。

去年投资的社交电商 Meesho 是 Facebook 在印度电商领域的另一个支点。Meesho是印度社交电商领域里最大的创业公司,本身就依赖于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和 Instagram 进行商品分享,还能和同城交易平台 Facebook Marketplace 产生协同。

或许是吸取了在印度坎坷经历的教训,也或许是因为印尼当地对于电子支付的监管同样严苛,WhatsApp 在印尼直截了当地选择和本土支付公司合作的方式。

路透社最先披露了 WhatsApp 在印尼支付领域企图扩张的尝试。去年 Facebook 曾先后接触了多家印尼的电子支付公司,这其中既有 Gojek 旗下的 GoPay,也有蚂蚁金服和印尼 Emtek 集团在当地推出的 Dana 钱包,还有印尼财团力宝集团旗下的OVO。

今年4月,可以在 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和 Instagram 通用的Facebook Pay 也传出和Gojek、LinkAja 还有 OVO 寻求合作的消息。

Gojek 在2017年推出了支付平台 GoPay。背靠大树好乘凉,Gojek 的打车、外卖等业务使得 GoPay 的使用拥有天然的场景。据悉,Gojek 平台超过50%以上的业务都是由 GoPay 支付,并且除了印尼之外,GoPay 业务也拓展到了越南和泰国。GoPay 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带来的业务想象被不少支付巨头所觊觎,Visa 和 PayPal 都先后投资了 GoPay 。

但是不管是印尼,还是整个东南亚,这个过去 GDP 和互联网用户增速喜人的经济体在支付上是一片红海,各地大大小小的数字钱包不胜枚举。投资 GoPay,是否又能真的给 Facebook 的支付之路打开局面?

想做支付和电商不是两三天

很难说,Facebook 至今在支付和电商业务上没有突破,是因为隐私和监管等客观问题导致无法大规模铺开,还是因为自己本身选择走得谨慎和克制。

Facebook 试水支付的时间并不比微信做支付晚多久,但是不管在业务的体量还是成熟度上,早已无法比肩当下的微信支付。

早在2015年,Facebook 就在 Messenger 内的对话框里进行 F2F(Friends to Friends),进行支付功能的尝试。用户可以将借记卡绑定在自己的账户中,在对话框内进行转账,Facebook 不会在中间收取任何费用。

为了能够在支付业务上有所突破,Facebook 甚至挖来 PayPal 的总裁 David Marcus来管理 Messenger 的业务。

但是 Messenger 的支付功能,并没有如预期般赢得用户的喜爱,它出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 bug。例如,虽然 Facebook 声称不会在其中干涉资金的停留,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实现像微信一样的实时到账,还会遇到被莫名其妙收费的问题。有的用户还抱怨退款超出时限就不知所踪。

2018年,随着 David 开始在 Facebook 内部探索区块链,Facebook 转向了更宏大的愿景——Libra 加密货币项目,数字钱包 Calibra(今年5月已更名为 Novi )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Facebook 更想要的是资金在全球的自由流动,解决跨国转账汇款收取高额手续费的问题。

由于 Libra 计划在全球各地引起的非议和推广受阻,Facebook 将其在支付领域的拓展分成了两条路。去年11月底,Facebook 在 Messenger 内上线 Facebook Pay,支持借记卡、信用卡和 Paypal 的支付,可以用于购物和转账。随着Facebook 对 Messenger、WhatsApp 和 Instagram 底层信息互通的改进,Facebook Pay 承担的任务是支付在不同社交APP内的整合。Calibra 则成为一个单独的 APP,在 Libra 底层网络技术完善后,支持未来自由的跨境支付。

而在电商赛道,Facebook 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较为熟知的闲置物品流转交易平台 Marketplace 于2016年上线,经历了由于用户在平台上出售违规物品而违反政策关闭又重启的过程。更早之前,在2012年Facebook 就上线了 Collections 的功能,零售商可以在其 Facebook 主页的商品图片里添加 Want 和 Collect 的选项,用户点击 Want 之后,图片会自动显示到用户的 Facebook 主页。而如果使用 Collect,将会跳转到商品的购买链接,美国高档家居品牌 Pottery Barn 就在其 Facebook 主页上线了这一功能。后来 Facebook 又分别尝试了和慈善组织合作,上线了 Donate Button,或者在 News Feed 页面里直接上线 Buy Button,又或是打通第三方电商 APP,用户可以利用 Facebook 账户,进行购物。

现如今 Facebook 面向 SMB(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推出了 Shops 功能,符合条件的商家可以免费在 Facebook Shops 上开店,用户直接在 Facebook完成购买结账,无需跳转到其他网站,伴随着上线的还有直播销售 Live Shopping的功能。Facebook 此时再推电商,是踩准了在 COVID-19 大流行之际,SMB 纷纷承压可能转移到线上的契机。福布斯报道,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调查,美国三分之一的 SMB 都将就此倒下。

而以上在电商领域里的所有试水,都只在特定的国家推出。作为一个消费者,想要使用最新的 Facebook Shops 功能,可能还会有一点困难。它不像购物 APP 般拥有完整的购物页面,你需要去寻找搜索特定的店铺名称。

在面向消费者的一端,便利性的优势上没有足够出色,不管做多久的支付和电商,都很难迎来转机。

Facebook 也挣扎

无法判定,Facebook 这次做支付和电商是不是会真的打开天地。还是和过去一样,是蜻蜓点水般的尝试。

放眼 Facebook 的全球市场,美国、加拿大还有欧洲等发达国家,仍是 Facebook营收最重要的来源,占比近70%,亚太地区仅为20%左右。虽然分布着众多用户,但是 APRU 值仅为美加地区的十分之一。在新兴市场的大笔投资,短期看来不知是否会给 Facebook 的营收带来真正明显的贡献。

突袭的新冠疫情给 Facebook 带来的变化,有喜有忧。由于各国的隔离政策,更多人待在家里,Facebook 旗下的一系列 APP 的使用时长迎来增长。据马克·扎克伯格在2020 Q1的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意大利的用户在应用程序上花费的时间最多增加了70%。

但与此同时,Facebook 赖以生存的广告模式已经感受到了威胁。2020 Q1财报电话会上透露的消息还有,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不景气,Facebook 广告营收已经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去年的财年里,Facebook 的净利润已经下滑,单一依靠广告营收的模式多年不变。2019年,Facebook 广告业务营收占比总营收98%。

Facebook 或许也由此想做些改变。除了让营收来源更多元化,大量的信息流广告,也早已引起用户对 Facebook 的厌倦。

着力铺开支付和电商等新业务,也是在寻找广告业务之外的营收接力棒,但是新业务的发力还需要时间。目前来看,电商给 Facebook 所带来的起色还是商家带来的电商广告的增长。

除此之外,面临着外部强势竞争的互联网公司们都想把用户更长久地继续留存在自己的生态里。Facebook 已经成立16年了,第一批跟着 Facebook 成长起来的用户,也已经人到中年。但是技术不会变老,永远有新公司和新服务来吸引年轻人。

年轻人远离 Facebook 的浪潮早已经开始,而 Facebook 留住年轻人的方式,也从当年收购 Snapchat、Instagram 等年轻化的应用,拓展到现在来更年轻的新兴市场。但是,电商和支付的故事并不新鲜,Facebook 似乎也正在挣扎。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