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Meta谷歌迎利好?欧美就跨大西洋数据传输新协议达成一致

作者  |  2022-03-28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欧盟与美国原则上同意了一项新的跨大西洋数据传输协议,此举可能为包括Meta(FB)、谷歌(GOOG)在内的数千家公司数月以来在如何安全地跨大西洋传输数据上的不确定性划上句号。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这项新协议将“促进可预测和值得信赖的数据流动,平衡安全、隐私权和数据保护”。“这是加强我们伙伴关系的又一步。”

协议细节仍需敲定,但此次会议的结果可能对该协定的长期存续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料显示,2013年,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律师认为,Meta旗下的Facebook等公司将欧洲用户的数据转移到美国,但美国却在数据保护上力度不足,该律师以此对Facebook向爱尔兰数据监管机构(DPC)提出投诉,之后被驳回。这名律师随后上诉至爱尔兰高等法院,该案最终递交到了欧洲最高法院(CJEU)。

2020年7月,CJEU裁定欧盟与美国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不能充分保护欧洲民众的隐私。跨大西洋之间的数据传输原本主要受名为“隐私护盾”协议支持。这项由美国商务部、欧盟委员会和瑞士政府共同设计的法律框架,要求个人数据在欧盟和瑞士向美国转移时,得到相应保护并符合法律要求。

CJEU认为,美国法律赋予美国当局在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收集有关欧盟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的权利。同时,欧盟数据主体缺乏向美国政府寻求补救的有效手段。因此,“隐私护盾”协议最终被取消。

协议的取消令Mate等数千家公司无法顺利跨大西洋传输重要的商业用户数据。DPC在几个月后向Facebook发出初步命令,要求停止从欧盟到美国的用户数据传输行为,并可能会对Facebook处以其年收入最高4%的罚款;若Facebook不遵守规定,将被罚款28亿美元。

上述命令在Facebook向爱尔兰高等法院提出质疑后被冻结。但在2021年5月,法院驳回Facebook的诉讼请求,该命令随即恢复。今年2月,DPC接受采访表示,Facebook和Instagram从欧盟到美国的数据传输可能会在今年5月被叫停,但该决定并不会同时适用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

对此,Facebook曾警告称,由于其业务依赖于处理用户数据来提供靶向在线广告,停止数据传输可能会对其业务造成“毁灭性”和“不可逆转”的后果。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Phone新机畅销都不够卖-苹果为何却要推出硬件订阅服务?

作者  |  2022-03-28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营收、净利润创出单季度历史新高,新款iPhone供不应求。但最新消息却是,在新机仍不够卖的情况下,有爆料称苹果正考虑推出硬件订阅服务。

所谓订阅,是结合分期付款和以旧换新,届时用户将不再拥有设备,而只有使用权利。这个看似促销的手段,对苹果意味着什么呢?

去年第四季,苹果在硬件方面的业务:iPhone实现营收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Mac产品实现营收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iPad实现营收72.5亿美元,同比下降14%。除了iPad,其他设备的销售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仅从财报来看,苹果的这一布局似乎多余,iPhone、Mac并不愁卖,何必在原有分期付款的基础上,再多添一个订阅服务。

但事实上,苹果2021年全年的业绩得益于iPhone12及后续iPhone13的发行。作为开启“超级周期”的旗帜机型,iPhone12开启了苹果的5G时代,产品周期据业内人士评估将持续到2022年。另一方面,疫苗后消费者们逐渐返回市场,也带动了一波消费热潮。

但超级周期不是年年都有,苹果更需要做的是在周期疲软的几年中,加筑护城河。

老机型的忠实粉丝

苹果手机一直以其系统的稳定性、电池容量和设计闻名,这些优点帮助它成为唯一能和Android手机对打的公司,但也从另一个角度阻碍了它的发展。

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发展阶段。一个新技术的发展无法一蹴而就,而新机发布又是苹果每年发布会的硬性要求,所以在过去的好几年里,苹果的新机对很多人来说变成可换可不换的存在。

事实上,自iPhone 6发布之后,苹果后面的机型都没有办法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没有太多新鲜感,只剩下大屏。于是,很多人选择对iPhone 6持续真香。

不仅苹果如此,这几年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迎来了销量下跌。苹果销量甚至在某些季度的跌幅达到两成,甚至三成。直到iPhone 12的出世,才唤醒了一部分人的换新需求,让苹果不至于一直脸朝地下落。

苹果现在打算推出的“订阅”计划,其中有一部分就可以拿来作为刺激用户换新的动力。

试想,每个月加一点钱(甚至可能不加钱),但是可以在每年苹果出新机的时候更新换代,这种不换白不换的活动,你难道不心动吗?

而只要用户换了新机,新机的销售量涨了,新机带来的订阅费也可能涨;同时,换下来的旧机还能继续通过苹果流通出去。

这就是一箭三雕的买卖。

二手市场比新机有潜力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2024年二手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3.516亿部,2019年到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高达11.2%。

而根据二手平台SellCell的数据,2021年10款最受欢迎的以旧换新手机中,有9款是苹果的iPhone,其中iPhone 11、iPhone XR、iPhone 12 Pro Max包揽前三。

如果说三星是智能机新机市场的老大,那么苹果一定是二手机当之无愧的霸主。

但苹果本身却并没有在二手机市场上有太大的建树,在中国市场上唯一一次手机上的二手尝试,还是iPhone 6的官翻机销售,迅速脱销后再无其他类似活动。

中国虽然是苹果目前最重要的一个市场,但苹果不愿意在中国官网做官翻机的销售。

其中一个原因是,官翻机销售强劲,很容易影响到新机的销售。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对回收旧手机始终犹犹豫豫,因为如富士康这样的下游制造商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处理回收的二手iPhone,仅从成本出发,做翻新机并没有那么吸引人。

二手市场从根本上来讲又是价格战场。苹果官方折旧的定价逻辑是按拆后零件的价格计算的,比整机回收要低60%左右。虽然苹果近年来加强了对二手机的回收,但还是没法和中国的二手平台相比,用户的二手机大多还是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回收。

若推出了订阅计划,这个局面将完全改变。苹果不需要再和平台竞争消费者手中的二手机,因为当换新周期来临时,二手机将自动从消费者手中流回苹果,苹果不仅不需要重新出价来购买二手机,甚至还能赚一笔换新的差价。

这样一来,不仅新机的销售没被影响,苹果还能不断地提供不同机型往下沉市场开发客户,所需要的仅是设备回收时的维保费用。

每个月花钱,但手机不属于我

苹果订阅计划,另一个拿捏的点在于消费者的心理。

一旦用户选择参与订阅,他就开始累积自己的沉没成本,多持有手机一个月,他在苹果手机上的投入就越高。

达到一个时间点后,用户会发现,自己再换手机,成本将变得很高:不仅要放弃过去所有的订阅费,还要掏一笔新的购买手机款项。

长期订阅还会加强客户对苹果设备、服务的粘性,换句话说,帮他们养成只用苹果硬件的惰性,想要再换时,就有一个痛苦的调整期。

试问,在已养成使用习惯的手机和需重新花钱、重新适应系统的手机中,哪个比较吸引人?

只要苹果能继续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梯队不落后,那么这个订阅服务就相当于是给苹果买了一个保险,让用户很难再脱离苹果的大部队。

还有附加的一点好处是,因为所有权不再属于消费者,所以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消费者可能只能将设备返还到苹果或是授权经销商手中进行维修,而不能自己找个苍蝇店解决。又一笔看似小钱的收入进了苹果口袋。

而在订阅硬件的内部支持上,苹果早有了准备。在其与美国电信业者合作的不少计划中,就有按月付款以解锁设备使用的方案。现在只是抛开经销商,把合同直接摆在消费者和苹果之间罢了。

这样看来,苹果的订阅硬件并不是什么多此一举,反而是一举多得。

按照苹果自己的说法,这个计划可能在明年开始,细节也还在讨论中。相当人目前认为,只要价钱合理,大概是不会反对这种服务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FAA警告:波音(BA)年底前或无法获得737-MAX-10飞机认证

作者  |  2022-03-28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据报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警告称,波音(BA)可能无法在年底前获得 737 MAX 10飞机的认证。

据知情人士透露,FAA航空安全办公室代理经理Ian Won在3月21日的一封信中要求波音提供一份“成熟的认证时间表”。 他还要求波音提供737 MAX 10和777-9的最新进展。

这两种客机仍在开发中。在它们提供服务前需要获得认证。

该知情人士称,考虑到目前波音737-10机型项目的成熟度,FAA担心它可能无法在国会设定的关键安全期限之前获得认证。

Won在信中提到了《飞机认证、安全和问责法案》(Aircraft Certification, Safe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该法案改革了FAA对新飞机的认证方式。该法案将实施驾驶舱警报新安全标准的最后期限定在2022年12月底。

如果FAA在今年年底前不批准737 MAX 10,只有国会可以延长期限。

据媒体上周报道,波音公司已经向一些议员提出,如果这款飞机未获批准,将对就业和生产造成潜在影响。

737 MAX 10比早期的737 MAX窄体客机更长。777-9是一款宽体飞机,是777升级版(被称为777X)的最初版本。

2021年5月,FAA告诉波音,实际上,它要到2023年中后期才会对777X进行认证。

波音公司周四表示,它将继续“与FAA透明地合作,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并继续致力于满足他们的期望,包括777-9和737-10认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pple-Car彻底哑火?-苹果“闭门造车”渐成孤岛

作者  |  2022-03-28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苹果造车要哑火?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近日在推特上发文称“苹果汽车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如果想在2025年量产Apple Car,需要在3-6个月内进行团队重组。如消息属实,意味着苹果造车计划将再次生变。

比起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推进速度,不缺资金不缺技术的苹果,为何在造车路上一波三折?

一心求“颠覆”

早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了进军汽车领域的“iOS in the car”计划,紧接着推出“泰坦计划”。此后又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并于2017年在旧金山湾区的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有数据显示,在2013年至2021年共有8年时间里,苹果平均每年在造车上的研发资金就高达23亿美元,而特斯拉在过去每年的研发投入不过十几亿美元。从上述成果不难看出,苹果在汽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皆有兼顾。但迟迟无法实现量产,其背后的原因与华为很是相像。

苹果内部负责汽车业务的高管多数都来自谷歌、特斯拉、奔驰等大公司,这些高管各执己见,想法始终不能达成一致,一直在整车制造与自动驾驶之间纠结。直至苹果新的掌门人上任,很快将造车的方向进行了调整,苹果的造车计划才慢慢开始推进。但路线确定后,高管团队开始频繁离职。

即便苹果造车团队如走马灯般换人,但苹果造车的宗旨却始终没有改变,即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苹果的iOS生态与庞大的应用库存,以及全球大量的应用创作团队,都将成为苹果搭建好智能车舱后快速完成各类脑洞大开且实用、娱乐性俱佳的应用场景的突破力量。一旦造车成真,背靠强大操作系统和丰富生态的苹果汽车,将可能达成又一次类似智能手机一般的‘定义’能力。”有业内人士评价。

尽管苹果汽车遥遥无期,但对于苹果的忠实粉丝来说,对其期待值有增无减。3月19日,国外研究机构AutoPacific发布消息称,特斯拉被评为“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最值得信赖”的品牌,苹果竟也意外上榜位列第六位,而这项评选候选品牌多达56个,苹果是唯一一家没有量产车的跨界公司。

“闭门造车”变孤岛

虽然苹果与华为都曾因内部造车路线的纷争导致汽车业务的搁置,但时至今日,二者的造车模式已有本质的区别。华为是专注输出解决方案,想要将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变成汽车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苹果则更倾向于关起门来自己做,而不想与其他车企有过多的关联。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在去年的一次直播中就称:“在我看来,自主性本身就是一项核心技术。因此,你可以用自主权做很多事情。”早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面世之时,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曾引用过计算机图像接口先驱Alan Kay的话:“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制造硬件”。在造车一事上,苹果延续着之前的作风。目前苹果已经获得了超过100项的汽车专利技术,涵盖了充电、车载系统、车体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但苹果对造车技术之类的消息却一直是讳莫如深。对此,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公开抨击过,“苹果造车喜欢将资源全部收拢在自己手中,有要成为一家独大的趋势,这对于同行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去年年中时,苹果与现代、日产的合作相继谈崩,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苹果主张的主导权过大,两家公司担心自己沦落为苹果的供应商,而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正如上汽董事长陈虹所担心的,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科技公司给出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可能会让车企沦为另一种形式的代工厂。库克曾将汽车比作“大型电子产品”,认为汽车的制造套路与手机相似。可见,苹果找的仅是类似于富士康一样的代工厂,通过整车制造将一套完整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整合,利用生态系统闭环建立起“护城河”,从而成为“汽车界的苹果”。

除了整车制造商,宁德时代、比亚迪都被传出过与苹果合作的消息,最终都不了了之,有消息称苹果是被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拒绝了。更具戏剧性的是,苹果手机的两大供应商富士康和立讯精密已开始先后涉足汽车业务。去年10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一口气发布了三款电动车型,Model C、Model E和电动巴士Model T.今年2月,立讯精密也对外宣布,拟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

“闭门造车”的苹果不仅屡次吃了闭门羹,也逐渐将自己变成了一座孤岛。“2025年将是最早可以看到Apple Ca的时间,2028年或以后量产可能更现实。”郭明錤认为,外界对苹果造车过于乐观。3至5年后,也许等来的不是Apple Car,而仅是一款类似华为鸿蒙的苹果车机系统也说不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25日美股成交额前20:美众院考虑大麻合法化-大麻股涨超

作者  |  2022-03-28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北京时间26日凌晨,美股周五收盘涨跌不一,三大股指本周均录得涨幅。市场持续关注俄乌局势。美国将增加向欧洲液化天然气出口,以降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沙特油库遭袭推动原油价格上涨。中概股继续走低。

道指涨153.30点,涨幅为0.44%,报34861.24点;纳指跌22.54点,跌幅为0.16%,报14169.30点;标普500指数涨22.90点,涨幅为0.51%,报4543.06点。

本周标普500指数上涨1.8%,纳指上涨2%,道指上涨0.3%。

周五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关键部分继续趋平或反转,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债券市场是否预示着经济将大幅放缓甚至衰退的争论。富国银行宏观战略主管舒马赫将美国在2023年底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提高到了50%。

周五美国总统拜登和欧洲官员宣布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加美国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减少欧洲大陆对俄罗斯能源产品的依赖。

俄乌关系方面,乌克兰外长库列巴25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谈判中尚未达成共识。

除了俄乌紧张局势加剧能源危机之外,投资者还在权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美联储遏制通胀的决心。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可能在5月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

周五美股成交额冠军特斯拉收跌0.3%,但连续第二日收在1000美元之上,成交206.2亿美元。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特斯拉申请在美国召回947辆汽车。据称这些车辆开始倒车时,后视图像可能不会立即显示。另外摩根士丹利(92.38, 0.25, 0.27%)认为,特斯拉公司可能在重建美国电网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2名英伟达收跌1.6%,成交160.2亿美元。量子软件开发提供商Classiq周四宣布与英伟达合作,为客户提供大规模的量子电路。

第3名苹果收高0.4%,成交139.7亿美元。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24日晚就《数字市场法案》达成一致,旨在限制谷歌(2830.43, 4.19, 0.15%)、苹果、亚马逊(3295.47, 22.48, 0.69%)、脸书(221.82, 2.25, 1.02%)等科技巨头。

欧洲议会在当天夜间发布的声明中说,经过近8小时的三方会谈,欧盟立法者就《数字市场法案》达成临时协议。《数字市场法案》将限制被认定为“看门人”的科技巨头的某些行为,使欧盟委员会能够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并制裁其不合规行为。

第8名中概股阿里收跌1.9%,成交47.1亿美元。

第12名大麻生产商Tilray收高22.8%,成交23.9亿美元。周五美股大麻股大涨。据报道,美国众议院计划在下周对《大麻机会再投资和清除法案》进行第二次投票,以使大麻在联邦层面合法化。

第14名蔚来汽车收跌9.4%,成交21.2亿美元。蔚来2021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22.3%,增至361.4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331.69亿元,同比增长118.5%。全年净亏损40.2亿元,同比收窄24.3%。截至去年底现金储备为554亿元。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蔚来年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把2023年Q4作为季度盈亏平衡的目标,希望在2024年全年能够实现盈利。”

第15名游戏驿站收高6.7%,成交20亿美元。该股已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94.53%。根据美国SEC文件,3月21日和24日,游戏驿站两高管合计买入5500股股份,价值约57.82万美元。

第17名Block收跌3.5%,成交17.4亿美元。由于Cash App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受欢迎,瑞穗分析师Dan Dolev将Block目标价从180美元上调至190美元。

以下为美股当日交易最活跃的20只股票(按成交额):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5年需求量480GWh!特斯拉助大圆柱电池重回赛道-46系家族“王者风范”初现?

作者  |  2022-03-28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随着特斯拉在全球的销量激增,圆柱电池再次成为了行业讨论的热点技术。

在3月27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多家电动电池企业负责人就大圆柱电池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大圆柱电池成为行业的王者,已经初露曙光。”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对此表示。

安全、经济成大圆柱电池关键词

按照封装方式不同,动力电池可分为圆柱、方形和软包等多种类型。所谓的大圆柱电池,是指直径46毫米的圆柱电池,体积和能量密度均高于直径为18和21毫米的小圆柱电池。作为大圆柱电池的生产企业,亿纬锂能、比克电池和松下电器等均看好其未来的发展。

“单体电池结构方面在不断创新,主要是减少附件重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重点提及道,“圆柱电池,以特斯拉为代表,从18650到21700再到4680,以提升单体容量和提高比能量。”

不仅是单体容量和比能量,在刘金成看来。大圆柱三元电池具有更高的系统安全性,不会出现热扩散。“从市场要求的定义看,我们觉得它(大圆柱电池)是可以做到绝对安全的。”

刘金成所说的“绝对安全”的指标之一,是指大圆柱全生命周期内结构稳定、零应力的特征。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在其寿命过程中会因膨胀产生内应力、膨胀力,电池内部的结构会相应发生改变。“(方形和软包电池)从电池开始到寿命终止的时候,实际上变成了不同的东西。而只有圆柱电池,在电池使用开始到结束的时候一如既往没有变化。”刘金成表示,“方壳电池和软包电池在市场上同样会有客户喜欢,也会有一定的成长机会,但是从主流的角度来讲,大圆柱电池会是主流的路线。”

与刘金成观点类似,比克电池副总裁樊文光也提到了大圆柱电池的安全性。“产品性能上看,圆柱电芯是目前几种主流形态中安全性最高的,高安全上限使其可以支持更高能量密度的化学体系。同时,圆柱电芯单体体积小,便于热管理,可以灵活利用异形空间,高度标准化的形态利于平台化及迭代。”樊文光对分析师分析表示,从产业化难易程度上看,圆柱电池发展的历史最长,标准化程度高,在行业内实现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同时,圆柱电芯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也要比其他几种电池要高,这就保证了圆柱电池生产的高效率,单体的一致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特斯拉效应下46系电池或成主流

事实上,拥有如此多明显优势的圆柱电池,在2021年之前一直游走于市场边缘。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中,圆柱电芯占比不足10%;在全球市场,圆柱电芯也仅为23%,明显低于方形和软包。然而,随着特斯拉全球销量的激增,圆柱电芯才逐渐挽回一些市场份额;而随着特斯拉推出4680电芯之后,圆柱电池才又声名大振。

作为特斯拉电池的主要供应商,松下电器总裁楠见雄规在百人会论坛上再次表态称,4680电池将成为未来圆柱电池的主流。

樊文光也提到了4680大圆柱电池与特斯拉的关系。“我们大概是从2019年底、2020年初向高端核心客户推介新一代的产品,在2020年已与很多核心客户立项,开始研发(大圆柱电池)。”樊文光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坦承,从特斯拉发布了4680电池后,大圆柱电池又迎来了一波项目的爆发。

据比克电池结合已收到的客户需求和行业信息判断,到2025年,大圆柱电芯至少占30%以上的份额,即约480GWh,这已超过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的总需求量。而同样看好大圆柱电池发展前景的亿纬锂能,则已做好了相应的产能储备。据刘金成透露,亿纬锂能已经规划了包括大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在内的200GWh产能,预计2022年建成。

从产品角度,以樊文光所在的比克电池为例,目前其46家族大圆柱电池的几款代表产品高度从80-120mm、能量密度从275Wh/kg到300Wh/kg不等,快充至80%最快15分钟,最慢则为20分钟。此外,在比克电池的产品序列中,还包括一些特殊取向的定制化产品,例如快充可达到到9分钟以内的产品。据悉,比克全极耳技术大圆柱动力电池,目前已经进入样品批量生产阶段。

不过,在目前国内以方形为主的电池市场,大圆柱电池的生产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圆柱电池)对每道工序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设备供应商还非常少,并且对上游材料供应也是挑战。”樊文光称,除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电动车企的挑战主要在于,此前相对缺乏圆柱电芯相应技术储备的主机厂,要尽快趟出一条包括电池管理在内的技术路线,“比如BMS要适应三元加硅负极的化学特性、热管理、安全设计等。”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特斯拉将在上海工厂停产,以应对新冠防疫

作者  |  2022-03-2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工厂停产至少一天,因为上海表示,将分两个阶段进入封锁,以进行新冠检测。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特斯拉在该工厂的生产将于周一停止,并补充称,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尚未通知工人是否将暂停生产延长至周一之后。

特斯拉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上海市周日表示,在封城期间,所有企业和工厂将暂停生产或远程工作。

本月早些时候,由于国内收紧了对Covid-19的限制,特斯拉工厂不得不停产两天。该公司随后表示,正在尽最大努力维持工厂的生产。

 

传花旗集团(C)等全球银行面临承诺在俄担任托管银行压力

作者  |  2022-03-2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由于银行同业竞争对手和基金业者担心可能会失去对未来在俄罗斯投资至关重要的托管服务,花旗集团(C)、摩根大通(JPM)、法国兴业银行等全球银行面临承诺继续在俄罗斯担任托管银行的压力。

另外三家金融机构的交易员、银行家和高管表示,正在或已经代表客户寻求各家银行对这些托管业务长期计划的保证。据了解,这些托管业务负责清算、结算和保护数以十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而托管银行则是收取费用,由旗下专责部门为客户照看资产。

一位伦敦银行业人士表示,他们每周都会为了了解托管业务状况,与莫斯科花旗银行高管取得联系。这位人士不愿具名,以遵守为大型全球基金客户保密要求。该消息人士称,他们的客户正在等待莫斯科交易所重新开放时交易俄罗斯股票,但他们需要确保有西方国家托管银行。

据该消息人士透露,花旗集团的高管表示,只要在制裁措施允许范围内,花旗会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

一位了解花旗银行的人士说,一些在莫斯科的大型美国和国际企业都在使用这家银行,若对这些企业弃之不顾将损害客户关系。其他银行人士表示,花旗银行继续在莫斯科运行业务对金融业至关重要。

花旗集团拒绝发表评论。

另一位驻纽约的银行家称曾向法兴银行寻求将“留在当地”的保证,以便其银行能够履行对客户的托管义务。该消息人士表示,法兴的高管们已保证他们会这样做,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和法兴都已经表示,将协助客户完成解除或减少对俄风险敞口这一复杂工作,并表示退出将需要时间来执行。但这两家银行都没有就其托管服务的长期状况发表公开声明,让一些客户对未来感到紧张。

法兴银行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集团“以最为谨慎且有选择性地开展在俄罗斯的业务,同时支持其历史客户”。法兴银行“正在严格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并在国际制裁公布后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执行国际制裁”。

该行未就其在俄罗斯的托管业务发表具体评论。

摩根大通莫斯科分支机构也提供类似的托管服务。该行此前曾表示将继续作为客户的托管人。同时,纽约梅隆银行(BK)也曾表示,将继续在俄罗斯提供托管服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优步(UBER)APP加入纽约出租车叫车服务-扩展其出租车战略

作者  |  2022-03-2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优步(UBER)周四表示,将在其应用程序中列入纽约市标志性的黄色出租车,这标志着该公司在出租车市场的最新扩张,并可能帮助该公司克服其最大的美国市场的司机短缺。

在2月份的投资者日上,优步将出租车概述为一个重要的增长机会,称这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价值1200亿美元,有2000万辆活跃车辆,是优步自身在疫情前车辆数量的五倍多。

该公司表示,计划到2025年将所有出租车都纳入其优步应用程序。去年,该公司的平台新增了12.2万辆出租车。这占其总司机基数的3%。如果纽约市所有的注册出租车司机都参与进来,优步的应用程序可能会增加13600辆出租车。

据悉,优步将与出租车软件公司Creative Mobile Technologies和Curb合作,后者称其目标是在全美范围内扩大合作。

乘客将支付大致与Uber X相同的车费,但出租车司机将根据纽约的叫车工资标准支付,该标准平均高于计量费率。

多年来,这座城市一直是优步和黄色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战场,后者一直反对优步减少他们的收入。

优步表示,它已经整合了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土耳其、韩国、中国香港和哥伦比亚的出租车业务。该公司今年2月表示,打车时使用优步的用户中,有35%会继续使用其其他移动产品。

优步移动业务高级副总裁Andrew Macdonald表示:“展望未来五年,我们认为出租车和优步不会分开存在。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优克联(UCL)Q4收入同比增加3%-净净亏1550万美元

作者  |  2022-03-2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3月24日,优克联(UCL)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数据显示,Q4营收为176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3.2%。Q4净亏损为155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1240万美元。

Q4基本和摊薄后每ADS亏损为0.54美元,上年同期为每ADS亏损0.44美元。

Q4毛利为540万美元,同比增长1.8%。Non-GAAP净亏损为58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850万美元。Non-GAAP EBITDA为-51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790万美元。

展望未来,优克联预计,2022年Q1营收将在1400万至1700万美元之间,同比下降4%至20.9%。该公司还预计2022年营收将在85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15.2%至35.5%。

全年业绩

2021年营收为738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8690万美元,同比下降17.6%。净亏损为46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6340万美元。

2021年基本和摊薄后每ADS亏损为1.61美元,上年同期为每ADS亏损2.49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