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投资者似乎对新任首席执行官安迪•雅西(Andy Jassy)和前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一样有信心。
道琼斯的数据显示,该股收于3675.74美元的历史高点,这是自2020年9月以来的首次创纪录收盘。
安迪于7月5日正式成为这家电子商务巨头的首席执行官,接替贝索斯,贝索斯现在是执行董事长。
贝佐斯给员工的备忘录称:“安迪在公司内部很有名气,和我在亚马逊的时间差不多一样长。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我对他充满信心。”
这次卸任让贝佐斯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太空旅行公司Blue Origin (蓝色起源)上,它将于本月底发射到太空。他最近宣布82岁的女性航天先驱玛丽·“沃利”·芬克将于7月20日与他一起飞行。
亚马逊于1997年5月上市,从那时起,其股价已经上涨了229422.7%,接近每股4000美元,目前市值略低于2万亿美元。目前,在这个2万亿美元俱乐部中,只有苹果和微软。
为什么是安迪?
安迪于1997年加入亚马逊,同年该公司上市。53岁的他在过去20年里白手起家创建了AWS亚马逊云服务,并于2016年成为这家云平台的首席执行官。分析师丹·艾夫斯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称他是“云计算和科技领域乃至商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安迪负责亚马逊AWS云业务继续在传统零售领域之外扩张,把这家科技巨头带到一个新的水平。
亚马逊已经在测试自己的空中和地面送货服务,并将业务扩展到医疗保健和原创视频内容,与Netflix和迪士尼以及Hulu等其他规模较小的公司展开竞争。
亚马逊首席财务官布莱恩·奥尔萨夫斯基(Brian Olsavsky)在今年2月的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该高管变动是与亚马逊董事会协商后做出的,他称安迪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
上周五晚些时候,亚马逊授予安迪 2.15亿美元的股票,亚马逊的董事会给了安迪一点激励,让他好好工作。在过去三年里,他总共赚了2000多万美元。,仅2016年一年,安迪就赚了超过3600万美元,而贝佐斯总共赚了约170万美元。
在本周早些时候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一份文件中,亚马逊报告称,安迪将在7月5日成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后的10年内获得6.1万股该公司普通股。上周五的收盘价为3510.98美元,即214,169,780.00美元。
包括FireEye、Palo Alto Networks和CrowdStrike在内的网络安全公司的股价周二上涨。此前,软件供应商Kaseya在周末遭到网络攻击,俄罗斯黑客要求支付7,000万美元来恢复数据。
周二早盘,FEYE 股价上涨1.23%,帕洛阿尔托网络 PANW、CRWD和SentinelOne的股价也出现上涨,此前有报道称,与俄罗斯有关的黑客发动了大规模网络攻击。
此次黑客攻击是今年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勒索软件攻击中最新的一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暴露出这类网络犯罪对企业和政府构成了大流行式的威胁。
据美股投资网报道,数百家公司直接受到了对Kesaya VSA软件的供应链攻击。VSA软件为中小企业提供IT服务。至少有3.6万家公司受到间接影响。
近日,MWC巴塞展在西班牙举办。在疫情的笼罩下,本届巴塞展来之不易。但是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会停止。随着会议举办的形式更加多样,英特尔销售与营销部副总裁兼亚太区运营商客户销售总经理庄秉翰在国内接受了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的采访。
庄秉翰讲道,云、5G、智能边缘、人工智能是当今引领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四项重要技术,英特尔通过这些技术融合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造福地球上每一个人。
助力全球合作伙伴实现全面云化
云化是通信网络发展的大趋势,英特尔一直在推动整个网络的端到端虚拟化,如今在核心网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全球去年建立的50%的核心网络都基于云化,预计未来三年全球在核心网络建设上80%都会云化,庄秉翰表示,希望未来把云化技术或通用平台构建网络技术推广到无线网络边缘上。在全面云化方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日本乐天等已经发布在其下一代组网上会基于O-RAN技术进行5G网络组网建设。
在网络虚拟化方面,英特尔还提供了一系列参考设计来加速整个产业的发展,并助力合作伙伴加速产品开发。英特尔提供的FlexRAN参考设计,已经被全球一百多家合作伙伴采用,国内大概也有二十多家合作伙伴采用了英特尔的FlexRAN架构。借助该架构,合作伙伴能够轻松在通用X86平台上构建无线接入产品。
“英特尔提倡X86云化架构的原因是由于其可以实时做功能追加或现有功能改动。所以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性价比最高的情况下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庄秉翰讲道。
与其他芯片公司、科技公司相比,英特尔有三大优势。一是提供底层产品或者产品组合,包括芯片、网卡等。二是提供很多软件技术、软件平台(而且大部分处于开源状态)让这些芯片更容易被使用。三是基于这些开源软件能够赋能合作伙伴,包括OEM伙伴、IC软件开发伙伴等。
基于这些软件以及英特尔的芯片产品能够快速开发最终产品,所以英特尔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赋能合作伙伴,“水利万物而不争”。很多合作伙伴都基于FlexRAN参考架构迅速地做出相应产品。OEM生态伙伴基于FlexRAN开发了相关产品,并为这些产品针对不同场景做了不同优化,并将这些产品推广到更广泛的产业应用。
Smart Edge助力企业赢在边缘
边缘是未来数据产生和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预估2023年75%的数据都会在数据中心之外的边缘产生,英特尔推动5G边缘计算发展,希望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赋能更多全新应用。
针对边缘业务,英特尔推出了Smart Edge。庄秉翰讲道,这是面对多种接入模式的边缘计算层软件平台,具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继承之前的开源OpenNESS,另外一种,针对有些企业用户本身不具备这种软件开发能力,也不想自己开发,但又对软件的稳定度、完成度有很高要求。面对这些企业客户,英特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身维护的版本。
基于OpenNESS开源的Smart Edge使用了统一架构和代码库,英特尔会继续维护,并公布给开源社区。借助Smart Edge软件平台,英特尔能够集成许多不同硬件产品,以及集成很多目前已经发布的关于边缘计算的软件包,比如OpenVINO或者Edge Insight。这些基于边缘计算的软件包也会被集成到平台里(包括FlexRAN也是集成的一部分)。如果客户需要使边缘节点同时具备基站功能及边缘计算功能,那么通过Smart Edge就能够把英特尔已经发布的参考设计轻松集成上去。此外,英特尔会在上层提供很多API接口,客户可以轻松在Smart Edge平台上加入他们自己的差异化元素。所以,英特尔会在Smart Edge平台上继续为这些想要自己做高度开发及定制化的OEM厂商或最终客户提供开源选项。
释放5G潜力,开发更广泛的5G应用
关于释放5G潜力,国内运营商除了面对公众2C业务,也在大力发展2B领域技术网络建设。要提升整个5G产业的发展,还要找到合适的应用。
所谓的“杀手级应用”不仅是2C的“杀手级应用”,还有面向企业的“杀手级应用”。庄秉翰讲道,对于2C应用来说,VR、云游戏、传输高性能内容可能是一些极佳应用,英特尔会提供赋能这些应用的技术,这也需要运营商、社会大众对应用的认可和采用。对企业来讲,关于前期哪种应用在5G边缘上实现了极佳效果,英特尔也做了很多尝试,一部分已经可以得到极佳体验,另一部分在继续尝试怎样构建更多应用提升大众和企业对5G网络及5G边缘计算的认知,甚至把5G的优势导入到其业务模式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苹果公司的iPhone用户隐私条款更新已有3个月,中国广告协会(CAA)联合中国互联网企业试图推出一种能够绕开苹果隐私新政的互联网广告标识CAID的新工具,尽管这一努力至今尚未看到成果,但各方在最新表态中并未承认失败。
7月5日,有媒体消息称中广协与苹果公司就CAID展开的谈判进展遇阻。中国广告协会拥有2000多名会员,参与CAID新标识规则起草的单位还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以及腾讯、国双、阿里巴巴、小米、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
字节跳动方面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互联网广告标识主要由中广协牵头负责制定,不便回应。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致电中广协相关部门,对方称“不对报道传闻进行回应”。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查询中广协网站官方信息了解到,上个月,中国广告协会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成立的互联网广告标准联合工作组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并审查通过了协会标准《互联网广告数据应用和安全技术要求》送审稿,该标准规定了互联网广告数据的应用原则、应用场景和安全技术要求,给出了互联网广告数据应用数据交换接口定义和升级要求等,同时提供了技术指引建议。
此外,工作组还针对《移动互联网效果类广告归因技术要求》、《互联网广告投放监测及验证要求》、《OTT广告应用与安全技术要求》、《互联网广告发布者广告审核规程》、《基于运营商网关能力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标识解决方案》等标准进行了立项研究讨论。
苹果公司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重申,其隐私政策遵循“一视同仁”的原则。“苹果应用商城App Store的条款和指南同等地适用于全球所有开发人员,也包括苹果本身。我们坚持认为,在跟踪用户数据之前,应先征求用户的许可。如果应用程序被发现无视用户的选择,那么该应用将被拒绝。”苹果公司在早先发给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的声明中表示。
根据苹果隐私新规,App应用程序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必须征求用户的许可,此举将对全球广告商产生重大影响,也受到多个国家行业协会的抵制。此前德国行业组织已向德国竞争监管机构提出申诉,指责苹果滥用反垄断法。
在移动互联网广告活动中,标识是移动互联网广告运行的基础性数据,目前中国广告协会正在会同中国互联网企业加速推动CAID标准的建立,以应对苹果公司隐私新政对中国500亿美元规模的互联网营销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CAID是一种开放源代码标准,与其他互联网广告标识一样,可广泛应用在广告主、媒体平台、第三方监测公司、代理公司等市场主体数字营销业务的全链条,能验证广告投放的精准性、甄别流量真实性,也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结算依据。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些大的平台型应用而言,本身已经形成一套强账号体系。“用户手机号码才是最直接直观的用户识别ID。”日本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电通集团数据技术副总裁陈家驹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强生态的头部应用来说,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用户信息,设备ID号的缺失,对于这些平台而言影响相对有限。”
陈家驹认为,现在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些大的平台正在暂停将用户信息返流给平台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这将会改变这些品牌未来数据平台和技术工具的部署,以及广告投放的思路和策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当苹果推出iOS,谷歌推出安卓,并都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全球的众多科技厂商也眼红了,于是推出了自己的系统,想要在移动系统领域分一杯羹。比如微软推出了windows phone,阿里推出了YunOS,而三星也推出了Tizen。
后来微软的windows Phone宣告失败,阿里的YunOS在手机端也失败,转向loT领域,而三星利益于自己强大的硬件生态,勉强活了下来。
虽然三星手机主流是采用安卓系统,但也将Tizen系统用于一些低档手机,另外还用于手表、电视、洗衣机等产品上,虽然在手机系统领域基本没戏,但至少还保留着一份希望。
不过近日,三星在MWC上,却是差不多彻底的宣告自己自研的Tizen系统失败了,因为三星发布了One UI Watch手表操作系统,正式放弃了自家Tizen智能手表系统,加入谷歌Wear OS阵营。
也就意味着真正使用Tizen系统的,其实只有三星电视了,而其它的主流设备基本上都换成了安卓了。再考虑到三星与谷歌还在Fuchsia系统上保持着高度的合作,说明三星最终还是抱上了谷歌的大腿。
事实上,为什么三星最终还是抱上了谷歌大腿,原因还是在于Tizen生态不够完善,虽然三星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成效甚微,应用数量与iOS和Android抗衡,在适配上也有一些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软件生态。
所以三星在努力了好多年之后,最终还是认输,不再把精力放在Tizen上了。
并且更重要的是,三星投入谷歌的怀抱后,所有设备使用安卓系统后,甚至未来使用FuchsiaOS后,也有利于三星自家的设备在生态上的融合,甚至打通多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硬件层的协同。
事实上当初三星有很大的机率成功的,按照华为的说法,市占率16%是生死线,而三星是全球第一的手机巨头,手机市场的份额超过20%,只要三星在手机上全部使用Tizen,超过16%不是轻易而举?更何况三星还有电视、手表等智能产品,一样可以用Tizen啊。
但三星却不敢豪赌,毕竟一旦手机系统出问题,消费者不买单的话,这个全球第一的宝座,三星可就坐不稳了,所以只敢在中低档机、以及一些智能设备上尝试,最后也就失去了与iOS、安卓竞争的能力了。
我认为关于Tizen的失败,对于华为鸿蒙系统还是有所启发的,那就是如果不能在高端手机上落地生根,没有真正的大增量,想要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等来反哺手机系统,最终要与安卓、iOS抗争,其实是很难的。
毕竟手机才是重中之重,其它的物联网设备,都算是冷门,对生态完善不会有真正的决定性的影响,三星Tizen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电视、手表用得再多,生态也不过如此,还得看手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有一家公司一直在转型路上奔跑,但转型目标一变再变。这家公司就是曾经市值目标为千亿美元的Qudian Inc。(下称趣店,QD)。而6月25日,该公司股票收盘价仅为2.58美元,与2017年的发行价24美元相较,差不多仅余零头。
趣店最新的转型项目为万里目少儿,专注少儿素质教育,已开始在全国多地开设网点。而该公司2020年高调出击的项目万里目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最近似乎声威不再,万里目APP上化妆品类商品已难觅踪影,此前这是其主打商品之一。
对于趣店此次最新转型,线下教育的成本仍是其面临的问题之一。同时,教育培训政策的变化恐怕也是趣店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近日,教育部公告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职责包括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等。同时,多地教育厅也有约束校外和课外培训的动作。
业绩方面,趣店今年一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为4.78亿元,上年同期为-4.86亿元。不过,总收入同比大降46.16%,运营成本和费用总额则同比骤降96.94%。显然,该公司净利润增长并非来源于营收增长。
2020年,该公司业绩已经重挫,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9.59亿元,同比降70.63%;总收入为36.88亿元,同比降58.28%。
《美股投资网》研究员就上述营收下降、成本下降、转型少儿教育、奢侈品电商项目情况等问题向趣店发送了沟通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一季度收入同比降逾四成
趣店今年一季度业绩并不理想。
一季报显示,该公司当季归属于趣店股东的净利润为4.78亿元,上年同期为-4.86亿元,由亏转盈。同期总收入为5.16亿元,同比降46.16%;运营成本和费用总额为0.63亿元,同比降96.94%。运营成本和费用降速大于收入降速,这也是该公司当季净利润增长的原因。
收入中,融资收入为3.62亿元,同比降41.9%;贷款便利化收入和其他相关收入为0.12亿元,同比减少4.1亿元,锐降97.11%;销售佣金为0.11亿元,同比降68.12%。
趣店表示,融资收入下降原因为资产负债表内平均贷款余额下降;贷款便利化收入和其他相关收入下降原因为当季表外贷款交易量减少;销售佣金下降原因则为商品信贷交易额减少。
今年一季度,趣店贷款账簿业务成交金额为44亿元,环比2020年第四季度下降8.4%。开放平台交易量为2.1亿元,环比2020年第四季度下降15.2%。截至3月末,该公司贷款账簿业务的未偿贷款余额总额为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1%;贷款账簿业务未偿借款人数量降至300万,而上年末为320万,趣店称,这归因于该公司的保守和谨慎策略。
趣店今年一季度运营成本和费用中,收入成本为0.91亿元,同比降4.81%;销售和营销费用为0.38亿元,同比降36.13%;一般和行政费用为0.67亿元,同比降12.88%;研发费用为0.39亿元,同比降28.39%;担保责任和风险保证责任变动为转回0.64亿元,而上年同期为6.72亿元;应收账款和其他资产的准备为转回1.0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损失11.08亿元,相差12.15亿元,该项成为当季成本费用的最大变动项。
趣店称,收入成本下降主要原因是与资产负债表内贷款账簿业务相关的融资成本下降,部分抵消了与万里目电子商务平台相关的商品销售成本的增加;销售和营销费用下降,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服务费和营销推广费用减少;应收账款和其他资产的准备转回原因是资产负债表内逾期未偿应收本金与2020年第一季度相比有所下降。
趣店今年一季度利润表部分数据
数据来源:公司一季报
转型少儿素质教育胜算几何?
2020年趣店高调出击转型项目万里目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并邀请多位明星直播带货。不过,现在似乎声音微弱。
6月28日,《美股投资网》研究员在万里目小程序上发现,其“爽肤水”“精华”“眼部护理”“乳液面霜”“面膜”等护肤品项目下已无具体产品,只有包、衣、鞋等项目下仍有商品在售。万里目APP上也查不到在售卖的具体化妆品。此前,万里目的化妆品商品被投诉较多。
实际上,趣店又一次启动了新的转型项目。
趣店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敏在今年一季报中表示,1月份在厦门正式启动趣店的第一个WLM KIDS活动中心。此次开业为趣店儿童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趣店努力为儿童课外提升提供一套全面的一站式服务。
“万里目少儿”APP显示,该APP是万里目少儿中心旗下官方APP。万里目少儿专注于0—9岁少儿素质教育,助力中国少儿在运动、艺术、表达、思维等多领域的兴趣启蒙、潜力开发和快乐健康成长。
该APP开发者为厦门趣加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万里目少儿APP的“万里目少儿用户协议”显示,万里目少儿经营者指厦门万里目成长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里目成长科技)或其关联公司。
工商信息显示,万里目成长科技成立于2020年9月16日,结合工商信息和趣店财报,万里目成长科技为趣店旗下公司。
万里目少儿APP显示,其课程覆盖多个项目,其中一家分校的课程包括:中国舞、橄榄球、打击乐、足球、篮球、网球、芭蕾、乐高、钢琴、游泳、美术、启蒙等。每个项目下有具体的课程。比如,足球项目下包括:体验课、正式课、主题课等,主题课又包括足球魔法师、控球小将、中场大师、得分达人等。
万里目少儿APP还显示,其官方微信是“万里目少儿成长中心”,该微信公号的帐号主体也是万里目成长科技。
据“万里目少儿成长中心”微信公号信息,今年1月15日,万里目少儿成长中心全国首家分校——厦门才子汇分校正式开园。该分校占地近5000㎡。该微信公号后续信息显示,3个月时间,该分校会员宝宝数就达到了近3000人。
万里目少儿成长中心的总负责人当时称,万里目少儿将承担起少儿素质教育开拓者的责任,为中国家庭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素质教育服务,并计划以厦门为起点推行至全国。
“万里目少儿成长中心”微信公号信息显示,今年6月5日,万里目少儿成长中心全国第二家分校江西抚州名人国际校区开园。截至6月28日,万里目少儿APP显示的分校已达8家。其中厦门三家,深圳两家,上海一家,杭州一家,抚州一家。
对于万里目少儿项目,是否仍选择线下多设网点的重资产模式?对于《美股投资网》研究员上述询问,趣店未予回复。
罗敏在发布今年一季报时表示,WLM KIDS 业务的增量支出可能会在短期内对趣店的盈利能力造成压力,但他们相信,从长远来看,与许多其他线下业务相比,WLM KIDS 业务将享有更优的单位经济效益。
此前,趣店转型项目大白汽车失败与铺设线下网点导致资产较重有关。
《美股投资网》研究员还注意到,幼儿教育培训的政策变化可能也会影响趣店幼儿教育项目。
今年6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告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其职责包括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以及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还有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
各地教育厅对学生课外和假期培训的监管政策近期也在加强。
今年6月2日,万里目少儿运营公司所在福建省的教育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十二部门印发了《福建省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行动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先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许可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6月15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暑假学习生活安排的通知》,提出“避免家长盲目送孩子参加辅导培训,减轻学生培训负担。”“假期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组织学生集体到校或通过网络上课、补课或统一组织自习,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禁止学校联合或将校舍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用于开办补习班、培训班。”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前一阵,微软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帕诺斯·潘奈(PanosPanay)在和团队交流时曾“不慎”泄露消息,说Windows11业已开发完毕,自己已经等不及到10月份再发布这个产品了。
这个消息一经流出,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网友感叹道:“时隔六年多,微软终于想起来发售新的操作系统了,简直是‘活久见’!”另一些网友(主要是苹果产品的用户)则略带“凡尔赛”地发问:“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用Windows?现在发新版本还有必要吗?”
在这样的一片热议之中,Windows11的第一个测试版本已经于近日悄悄上线。
这次的Windows11究竟有何突出的特点?它的发布,将会给微软带来什么?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既然Windows系列对于微软来讲这么重要,为什么当初微软却会减少对其的重视和投入,甚至一度想对其放弃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恐怕还要从头说起。
Windows:从荣光到没落
一切的故事是从1985年开始的。这年11月,微软推出了一个在MS-DOS下的应用软件Windows1.0。这个软件采用了图形化的操作界面,通过它,人们可以用鼠标完成很多在DOS系统下需要输入复杂的命令才能完成的任务。当时,这个软件并不算太成功。那时,个人电脑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产品,能使用它们的大多是IT发烧友。这些人大多十分熟悉DOS系统的各种操作,因此对于他们来讲,Windows这个图形操作界面的工作效率要远远低于DOS命令。
不过,当时个人电脑正在迅速走向普及。和早期的IT发烧友不同,新用户的计算机知识要少得多,复杂的DOS命令对于他们来讲是十分难以记忆和使用的。相比之下,像Windows这样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则要简单、直观得多。微软显然觉察到了这个趋势,因此它并没有因最初平淡的市场反应而放弃这个产品,而是积极对这个产品进行改良和升级,并在1987年11月推出了它的升级版,也就是Windows2.0。
在这个版本中,微软加入了很多1.0版本中没有的功能,如窗口叠放、桌面图标、键盘快捷键和控制面板等。这些功能的加入,使得Windows开始初具了操作系统的特征。不仅如此,微软还在这个版本的Windows中加入了对Word和Excel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个人电脑进行办公的人群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在Windows2.0成功获得市场好评的同时,它也为微软招来了一场官司。当时的苹果公司向法院提出了起诉,认为这一版Windows操作系统山寨了该公司的MacOS,侵犯了其知识产权。最终,这场官司以微软的胜利而告终,并没有对Windows后来的发展形成什么影响。
当然,如果我们比较一下Windows2.0和MacOS,就会发现这两者长得确实极为神似,并且从推出时间上看,MacOS确实是在先的。这是不是说明微软确实抄袭了苹果的创意,只是法院偏私,而让其逃离了惩罚呢?这倒也未必。如果我们细究历史,就会发现两者的创意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源头——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既然同源,那长得神似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这两家公司究竟是怎么借鉴了PARC的创意,这又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了。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在Windows2.0获得成功后,微软又快马加鞭,在1990年推出了新的Windows版本——Windows3.0。在这个版本中,微软加入了程序管理器和文件管理器。至此,Windows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图形化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在这个系统下面完成包括安装、删除程序在内的DOS系统的大部分功能。这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于在Windows桌面,而非DOS的命令环境下来完成对电脑的控制。到1995年Windows95推出的时候,这种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对于早期的Windows版本,用户需要先进入DOS环境,然后进入图形界面,而在Windows95中,DOS命令行已经成为了Windows的一个内部应用。换言之,Windows对DOS的革命已经基本完成,Windows也取代了DOS,成为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操作系统。
1998年,微软又推出了Windows98。这个版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系统自带了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这种系统与浏览器合一的理念,和正在迅速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十分契合,也让Windows的用户评价迅速攀升、市场占有率迅速增加。虽然微软的这个捆绑销售策略也让自己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垄断诉讼,但不可否认,这一策略确实行之有效。从这个时候开始,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地位就再难撼动。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微软发展最为顺利的一个阶段。由于已经没有了足以匹敌的竞争者,微软只需要通过贩卖Windows,以及搭载在其上的Office系列软件就可以获得高额的收入,基本就相当于是躺着赚钱了。在这个阶段,微软陆续推出了WindowsME、WindowsXP、WindowsVista、Windows7、Win-dows8等多个版本的Windows。但或许是因为没有了压力,所以这个阶段Windows的实质性革新已经逐渐减少,各种漏洞和缺陷逐渐增多。事实上,除了WindowsXP和Windows7比较被用户认可之外,这个阶段推出的几个版本Windows都遭到了人们的诟病,其中的WindowsVista甚至还被人认为是全系列最糟糕的产品。但即使微软在这个时期的产品并不出彩,却并不妨碍其一直维持极高的市场份额,以及保持很好的盈利。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希克斯曾说过,所谓的垄断,就是可以平静地享受高利润。我想,这个时期的微软,或许是最符合希克斯意义上的垄断的。
不过,微软的岁月静好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这倒不是说它自己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在它躺着赚钱的时候,时代已经悄悄变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逐渐取代PC成为了最重要的终端。与之对应的,iOS、安卓等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兴起。有人说,微软是由于没有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才错失了拥抱这一波新潮流的机会。事实上,微软当时也推出过专门针对移动端的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在后期版本中改名为WindowsPhone),甚至尝试自己做手机来推广这个系统,但这个系统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或许有两个:其一,微软的设计思路非常糟糕。按照它的设想,WindowsMobile应该更类似于PC端的Windows系统,而没有根据移动端的特征来对系统进行构造。其二,对于当时的微软来讲,也没有太大的激励来全力投入对移动端系统市场的争夺。毕竟,在一开始时,PC端的用户还是远多于移动端的,只要保住了这个市场,就足以保证丰厚利润。而到移动端与PC端的形势逆转之后,微软再要反击就为时已晚了。
由于对移动端系统的争夺失败,微软错失了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不仅如此,其固有的PC端系统市场也开始受到挑战。随着iPhone手机的胜出,习惯了iOS系统的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搭载同一系统的Mac系列个人电脑。这样,iOS系统也就开始在PC端市场上大举侵蚀Windows的市场份额。到2014年纳德拉接替鲍尔默出任CEO时,微软的衰退已经表现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微软究竟何去何从?是继续以往的策略,重注Windows,然后以售卖Windows和Office系列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呢?
纳德拉在研判了形势之后,果断选择了后一条道路。他果断地把“移动优先、云优先”作为了微软的新战略,将微软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全都集中到了发展云服务上。而对于微软曾经的支柱产品Windows,则大幅减少了投入。后来又干脆把Windows和其他几个业务一起,整合到了一个事业部下面。从此之后,Windows在微软内部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甚至逐渐被边缘化。
后来的事实证明,纳德拉这种大破大立的打法是相当成功的。很快,云计算就成为了微软的新增长点,为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和利润,微软的股价也一路走高。而曾经支撑这个公司的拳头产品系列Windows却十分落寞。事实上,在纳德拉执掌微软之后,微软仅推出过一个版本的Windows,也就是2015年发布的Windows10,此后就再无新版本。之前也有微软的高管宣称,Windows10会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个产品。在今年之前,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说法。
微软:重拾旧梦为哪般
既然微软已经这么多年都没有推出过Windows的新版本,那么现在又为什么想要把这个丢掉已久的业务重新捡起来呢?
当年,纳德拉在接手微软CEO后就停止了WindowsPhone。对于这个决定,他曾给出过一段评论:“我实在想不出用户有什么理由会需要第三个操作系统,除非我们能够改变游戏的规则。”应该说,在作出这番评论的时候,纳德拉是略带一些无奈的。由于微软没有最早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并且在设计和推广上犯了很多错误,因此面对已经做大的安卓和iOS,它几乎已经没有能力翻盘。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时间硬顶,倒不如把这些资源用来发展云计算等其他业务。除此之外,在当时的情况下,谷歌、苹果等公司争夺的目标还主要是移动端,而对于PC端则暂时没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微软虽然不能进取移动端市场,但其原来的PC端市场也几乎不会受到侵蚀。
而现在,市场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年里,微软通过不断贯彻“移动优先、云优先”的思想,已经在云计算领域积累了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其Office在对iOS和安卓进行开放后,已经从苹果和谷歌那里抢到了极为可观的利润。但坦白来说,Office的开放策略之所以能成功,是同微软在PC时代长期积累的优势分不开的。很大一部分用户在刚开始使用办公软件时,用的就是微软的Office产品,所以即使他们用了装有iOS系统或安卓系统的移动产品,还是会更倾向于继续使用Office,而不是苹果、谷歌提供的同类产品。正是在这种路径依赖之下,Office的云化和开放化策略才能走通。但是,现在很多新的用户在刚开始使用办公软件时,就是在iOS或安卓系统环境下的,使用的产品也不是Office。随着这部分用户比例的增加,微软Office的份额势必会受到严重的挤压。从现有的迹象看,这种趋势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苹果之后,谷歌也开始借助其在移动端获得的优势,大规模向PC端进军。随着其旗下笔记本Chrome book销量的不断提高,其搭载的ChromeOS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高。就在不久前,Chrome OS的市场份额甚至已经超过了iOS,成为了PC端的第二大操作系统。面对苹果和谷歌这两大对手的不断进逼,微软当然不能再坐视不管。只有守住了系统的保有量,其云服务的份额才能保持住。这种防御的动机,或许是微软决定在多年之后重新推出Windows新版本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以上防御性动机之外,微软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的目标。其一,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操作系统的掌握者通常也自然会成为应用商店的控制者。而通过掌握应用商店,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租”权力,这一点的诱惑可谓是十分巨大的。其二,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看,包括物联网等很多新的技术风口正在逐渐显现,很多新的设备会需要新的操作系统。很显然,在当前设备的操作系统市场上占优更大份额的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可能占领这些新的市场,因为它们可以把现有市场上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传导到新的市场上去。从这个意义上看,微软要稳住自己在操作系统上的份额,或许并不只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未来。
Windows 11:
看起来像苹果,骨子里反苹果
那么,作为微软六年多来推出的第一款新Windows,Windows11相比于之前各代,究竟有哪些突出的特征呢?
直观上看,最大的一个特点或许就是苹果化。前几天,我看到了网上流出的Windows11图片,第一反应是图片是不是错了——这圆润化的边角处理、明显的毛玻璃特效,以及居中放置的菜单,不分明就是一个装有iOS系统的MacBook桌面截图吗?看到这样的设计,我甚至都为微软担心,它会不会在时隔数十年之后,又要因为疑似的设计抄袭问题而和苹果再次对簿公堂。
不过,当我看到关于Windows11的进一步介绍时,就渐渐明白过来:虽然这个系统从表面上非常像苹果旗下的系统,但在实质上,它却和苹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设计的理念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
苹果的系统有什么特点呢?我想,大多数人想到的答案就是封闭。是的,自从乔布斯用从施乐实验室学来的技术开发出苹果的第一个图形化操作系统MacOS开始,苹果在操作系统上的理念就是封闭的。对此,乔布斯给出的理由是,只有封闭的系统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与高效。当然,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理由,事实上,对于苹果公司而言,封闭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地掌握软件和应用的分发渠道,从而坐地起价,收取“苹果税”。
而微软呢,则正好相反。从盖茨时代起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始终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虽然这样的设计理念让微软不可能像苹果那样牢牢掌握分发渠道,但却可以帮助其迅速繁荣生态,从而占领市场。在Win-dows11中,这种开放的理念被完全继承了下来,并得到了发扬。
新的Windows有多开放呢?第一个表现是,微软不仅允许其他应用商店入驻这一系统,还决定放弃多数的提成。从目前微软公布的方案看,除了对游戏,以及不使用微软自带的支付系统进行结算的应用要收取12%的提成之外,其对应有的购买和应用内支付都不会进行提成。这意味着,对于Windows11的用户而言,以后不仅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各种软件和应用,并且获得、使用这些软件的成本都会非常低——很显然,这个做法是直接针对苹果而设计的。仅凭这一点,就让Windows11平添很多吸引力。这种策略也会对开发者非常有利,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到Windows平台上来,为其开发应用。
体现出Windows11开放性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竟然可以直接支持安卓的应用。对,就是直接支持,而不是通过模拟器实现的那种。
微软的此举究竟有何用意呢?说到底,也是为了吸引用户、稳住市场。一个操作系统究竟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除了其自身表现的好坏外,能支持怎样的产品生态也是十分关键的。由于手机已经取代PC成为了最重要的硬件终端,所以大批开发者会优先考虑为苹果的iOS,或者谷歌的安卓设计软件,Windows则不是它们的主要目标。这样一来,Windows的产品生态发展就会相对滞后,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会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苹果还是谷歌,它们的PC端系统和移动端系统在内核上都十分相似,因此当它们进军PC市场时,原本其在移动端上的应用可以很容易地移植到PC端。这样一来,即使在PC操作系统这个基本盘上,微软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怎么打破这种局面呢?现在微软的办法就是干脆直接兼容安卓产品。这样一来,无论你谷歌上支持多少产品,你有多少,我也会有多少。消费者就不会因为安卓上能使用某应用,但Windows上不能使用的理由而放弃Windows。
当然,除了开放性外,微软在Win-dows11中也加入了很多新的特征。例如,为了支持广大游戏用户的需求,它将系统和Xbox进行了打通,Xbox上的游戏可以通过XboxAPP集成到Win-dows11中,同时也可以在Windows11上买Xbox游戏。除此之外,多窗口、多桌面的设计,类似手机负一屏功能的小工具设计等,也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总体上看,Windows11应该会是一款比较受欢迎的产品。它的推出,应该会对微软稳固其在PC系统市场上的地位、辅助其相关商业策略的实施起到比较大的助益。
操作系统市场:什么时候才能换主角
在软件当中,操作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它是连接硬件与其他软件的渠道,也是用户与终端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因此,谁掌握了操作系统,就可以决定用户最终可以使用到什么软件、不能使用什么软件,也可以决定哪些开放者开发的应用可以投入市场、哪些不可以投入市场。往小了说,它可以为系统的开发商带来巨大的商业收益和商业机会;往大了说,这种权力的归属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分配。
从当前看,虽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微软、苹果和谷歌你争我夺,竞争颇为激烈。但归根到底,这三家企业都是美国的企业,也就是说,美国的企业事实上掌握了整个操作系统市场。显然,对于中国的用户和开发者而言,操作系统市场的这一格局并不十分有利。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开发者开发应用都需要和美国公司分成,中国用户下载应用,都需要为美国公司交税,更意味着,我们是把整个互联网的底层安全和对互联网生态发展的解释权完全交托给了美国企业。从长远看,这是非常危险的。最近,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关于苹果和谷歌利用隐私规则来控制开发者、破坏竞争的案例。对于这些案件本身,由于相关调查还在进行中,不便多作评论。但它们至少说明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在很多的问题上都会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的数字经济要想从大到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争回自己的话语权。
现在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行动。例如,不久之前,华为就发布了自己的鸿蒙系统。虽然客观地说,和Windows、iOS、安卓等成熟的系统相比,鸿蒙系统还很不成熟,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很多。但一个产品究竟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并不是它能在短期内有什么表现,而是它能不能顺应长期发展的趋势。从Windows系列的发展史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切。在Windows1.0最初出现时,它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对于存量市场上的用户,它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增量市场,这个新产品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因此它就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成功。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华为其实正和当年的微软处于十分类似的历史阶段。虽然在PC、移动等存量市场上,鸿蒙要想在短期内占据优势,似乎比较困难,但目前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蓬勃兴起,而鸿蒙又和这些新技术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它完全有可能在新的市场率先取得突破,然后再用在新市场获得的优势反过头来对存量市场进行争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扎克伯格与库克积怨已久,是科技圈中一件公开的秘密。
近些年来,扎克伯格一直不遗余力的以抨击苹果(AAPL)为己任,屡次公开叫板苹果:
比如指责苹果的虚伪:一边拒绝FBI的破解手机的要求,另一边,苹果的iMessage却在存储用户的信息。
控诉苹果垄断:2017年Facebook(FB)推出一项付费新闻服务,在IOS端,因为苹果30%的抽成无法谈拢,屡次拖延上线。
在去年一场面向五万员工的全员直播大会,小扎甚至直言“苹果阻止创新,阻止竞争,使用AppStore来收取断租金。”
虚伪、阻碍创新、垄断三顶帽子一起扣上,小扎对苹果的怨恨,已经溢于言表。
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苹果依靠庞大的硬件数量,已经实质上威胁到了Facebook,不但利用隐私条款打击Facebook广告收入,还在自家的Massage应用中不断添加功能,意图染指社交,而没有硬件的Facebook对此却毫无办法。
吃了没有硬件亏的扎克伯格自然想找下一个硬件来弯道超车,于是在2014年收购了知名的VR设备开发商Oculus,准备要要构建一个宏大的VR版图,颠覆苹果,颠覆社交。
而随着Facebook最新一代VR设备Oculus Quest2的登场,产品销售仅半年,销量就超越了历代产品销量之和,部分机构甚至乐观预测,该产品的总销量会在今年达到1000万部,然后开启硬件达到生态奇点-软件开发者获利-增加硬件销量-开发者获利更多的生态正循环。
扎克伯格多年筹谋的VR梦想,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只是,在成为VR领域的苹果路上,他还有三场未完的仗要打。
01第一战:另起炉灶,Facebook的VR取代主机的VR
2017年,春风得意的小扎,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Rift与Quest,分体式VR与一体机,到底才是Facebook VR的未来?
Rift,Oculus的开山之作,是一款典型的分体式VR。使用分体式VR,用户带上VR头显,然后连接PC 或者游戏机,才能使用。
由于将核心的计算功能放在了电脑上,因此作为分体式VR代表的Rift最大的特点就是算力大,用户虽然会被一根绳子束缚使用范围,但沉浸娱乐体验更高,理论上可以做到佩戴体验轻盈,产品的生态也更健全。早在2012年众筹初代产品时,Rift就获得了“半条命2”、“军团要塞2”、“模拟外科医生2013”等20余款游戏为其站台。
Quest,一体式VR的代表作。使用一体式VR,无需主机,所有的计算与渲染,一台头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将芯片搭载在头显之中,用户可以不再受主机的限制;但头显中搭载的芯片算力显然与电脑主机无法抗衡,用户必须同时忍受更差的显示效果,以及更沉重的佩戴体验。
两相对比,Rift的前期体验更好,生态更好,用户购买纯VR设备的支出更低;而Quest,则更有长期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重新另起炉灶,可以让Oculus不用受到Windows生态的限制。
没有人知道扎克伯格的决心是什么时候下的,或许是一开始,他的野心就是做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的VR产品。
为了坚定的推行Quest战略,扎克伯格先是将Facebook的硬件业务整体交给自己的老搭档博斯沃思全面接管,在几年时间里先后开掉了Oculus原本的几位创始人,并大幅招募VR领域的人才与创业团队,扫清了一切可能在推动Quest时遇到的障碍。
开掉创始人后,Facebook开始有意无意的将原本的Rift产品变成摆设。他们一边对外宣称,“仍在计划开发Rift的未来版本”;另一边却将原本的Rift 2产品在即将投产前叫停;换成了更为平庸保守Rift S 方案(Oculus 创始人曾指责Rift S是一款套壳联想的VR)。
对外,Rift S与初代Quest在2019年的F8大会上同时亮相。那时,很多用户只是奇怪,Facebook为什么同时发布了两个方向迥异的产品;对内,所有Facebook所有员工都知道,这是一场公司内部决定未来Rift与Quest谁去谁留的A/B测试。
而Rift S,也许一开始,就是这场测试中注定的失败者。
毕竟,对于在每天在公开跳脚指责苹果的扎克伯格来说,决不能让Oculus在未来的VR时代,重现如今智能机时代Facebook向苹果低头的屈辱。
当确定了Oculus一体机构想时,扎克伯格的第二步计划——流血扩张,已经悄悄开启。
02第二战:流血扩张,quest2背后的风光与隐忍
决定抛弃Rift选择Quest,并将零根基的Quest,做成一个可用且好用,甚至好卖的产品,小扎要付出的成本比很多人想的要大得多。
首先,一体机技术的实现,相较站在主机生态肩膀上的分体机来说,硬件技术的实现上更难。
这既需要一个性能强悍到可以渲染出逼真三维空间的芯片;还需要这个芯片mini到足够塞进头显里,还不会显著增加头显的重量。
既想芯片好,又想芯片小,台积电听了都得直摇头。
更何况,就算整个产业链配合,给Facebook交出了理想的芯片,屏幕要怎么才能更高清?光学模组要怎么在逼仄的空间里保证良好的显示?不同零件之间要如何装配?扎克伯格不懂硬件,只有亿点点“钞能力”,大手一挥,Facebook一万精英被调去了开发VR,占了全公司员工总量的五分之一之多。
迈过了硬件的坑,还有软件的沟。Quest与Rift,结构不同,对应的分发平台自然也不同,如何说服原本分体机时代的VR内容开发者,在本就不挣钱的情况下,继续花费人力物力,开发Quest平台的内容?又需要耗费一番口舌。
比如当前最火的VR游戏《半衰期:爱莉克斯》,作为V社出品的半条命系列的最新游戏,爆火全球。理论上在初代Rift还在众筹时就已经表示支持的V社,对Facebook重金支持的Quest应该更为看重,但偏偏直到现在,这款游戏还是只支持:Valve Index、HTCVive、Oculus Rift、Windows Mixed Reality几款设备。
Quest用户想玩?对不起,先激活,再串流,用USB把设备连到 PC上才行,至于一体机串流带来的延迟与画面损失,用户也只能暂时忍着了。
硬件与软件问题解决了,到底要怎么让用户愿意从口袋中为Quest掏钱呢?
亿点点“钞能力”,依旧是最好的办法。
不久前,Facebook宣布,其最新产品Oculus Quest 2销量超历代之和,受益于此,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非广告营收7.32亿美元,同比增长146%。
数据很亮眼,但背后的委屈,只有小扎自己知道。
要知道,Oculus Quest 2的299美金售价相较一代产品降低了足足100美金。与此同时,Oculus Quest 2还配备了最新的高通XR2芯片、6GB内存,屏幕从OLED升级为fast LCD。
硬件配置打满,加量还降价。Facebook的成本控制真有这么厉害?Oculus Quest 2只要299,依旧离不开扎克伯格的“钞能力”。
一般来说,芯片是整个VR设备中,价值量占比最高的部分之一,约为16%左右。一般来说VR芯片的价格与传统4G时代手机芯片价格相当甚至略贵,以4G手机平均芯片成本约400元来算,Facebook每出售一台设备,就得补贴大约100美金。
也就是说,卖的越多亏得越多,Oculus Quest 2预期的千万销量背后,Facebook要付出近十亿美金的血亏。
当然,赔钱做生意,小扎才不是想和用户交个朋友;砸钱跑马圈地,缔造VR时代的苹果,才是小扎的真实目的。
03第三战:圈地跑马,建立独家应用与生态
团队搭好了,一体式产品发了,销量也还不错;但对小扎来说,只有Oculus运营的操作系统和APP store,用户的登录账号全是自己的,才能睡得安心。
毕竟传统的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不仅靠卖手机赚钱,还同时靠应用商店收租,赚着开发商的钱:同属消费电子硬件,VR与手机在生态的构建上自然大同小异。
向来嘴毒的小扎,在效仿苹果时,身体却是最诚实的一个。苹果有iOS操作系统,Oculus VR就有XR OS紧锣密鼓的筹备;苹果有APP store,Oculus VR有自己的Rift和Quest平台;苹果会收抽成,Facebook也不会免费做慈善。
在操作系统上,扎克伯格显露雄心已非首次。早在2019年,The Information就挖出,Facebook已经委托微软Windows NT联合开发者马克·卢科夫斯基(Mark Lucovsky),从头开始为Facebook的XR生态构建自主操作系统。
Linkin中Facebook关于XROS的项目一直在招聘
扎克伯格本人也在2019年亲自证实了Facebook正在构建一个VR方向的微内核操作系统。而Oculus Quest 2的配置文件中,也屡次被媒体检测出了有“XROS”代码的存在。
账号自不必多说,原本收购前的Oculus还有自己专门的账号,被Facebook收购后,所有的Oculus用户都必须强制使用Facebook账号登录。
而在APP store上,扎克伯格也早就建立起了一套Oculus VR特有的Rift和Quest平台;与开源的steamVR分庭抗礼。部分中小游戏开发者,也因此直接选择产品率先上线Oculus或者干脆不在steam VR,或者PS的PS VR中上线。
随着“独家”上线Oculus的内容越来越多,当新的玩家想要切入VR市场,他们将面临的,会是一座Facebook建立已久的独家生态高墙。
比如火爆的游戏,是Facebook平台独占,自己想要达到和Facebook一样的体验的时候,还必须一家家的找内容开发商谈判,而开发商又凭什么给一个小的新的硬件商这种支持呢?
而没有内容支持,再优秀的硬件也不过废铁一堆。
当然,这种将竞争对手消灭于无形的战术,在互联网世界中并不少见,而曾经为了避免竞争而收购Instagram与WhatsApp的扎克伯格,前有“榜样”苹果;后有数次社交领域的练手;在“建立生态高墙”方面,虽年轻,却是老手。
04尾声:VR路上的大石头,只有Facebook吗?
关于VR的美好未来,Facebook用Oculus quest 2的销量打开了一扇门,同时,又用独家的软件生态锁上了窗,试图在后来者还未长大的时候,就“吸干”生态的力量。
VR这场硬仗,Facebook还没打,就已经抢占了制高点。
对中国的VR企业而言,他们的VR之路上的大石头,显然不止一个Facebook:在这个刚刚崛起的VR市场中,90%的芯片由高通提供;
占比最高的两大VR内容开发平台unity、Unreal则分别由两家美国公司Unity Technologies与Epic Games(2012年后属于腾讯联营公司)控制。
中国最大的优势,还是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VR设备代工地。
境况与我们在PC时代芯片受困英特尔,操作系统受困微软;手机时代,芯片困于高通,操作系统限于安卓如出一辙。
但还好赛道还没有真正展开,这依然是一个蓝海市场的初期:
即使最乐观的IDC,对全球的VR+AR销量,也不过是做出了2024年销量7671万部的预测。也就是说,哪怕到了4年后,全球市场的虚拟现实市场,甚至还没有小米手机半年的出货量大。
中国在这场竞赛中,还有自己的时间窗口搭建芯片和系统,但赶路的脚步,也得加快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从实体Home键到引入按压指纹,再到升级为触控ID,直至iPhone X的面容ID 3D人脸识别方案,iPhone一直在变着法改善用户的体验。
目前的iPhone产品线,只有iPhone SE还保留着Home键,但局面似乎很快就要改变了。
有媒体发现,苹果更新了2年前一项侧面指纹相关专利的演示图,从平板形态变更到了更加类似iPhone的样式。
简单来说,图片演示了锁屏到解锁的三个状态,首先是等待解锁、然后是解锁中,接着是解锁后。
专利明确提到,该装置有一个嵌入指纹识别的电源键。由于现款iPad Air 4已经上马侧面指纹,有理由相信iPhone、iPad mini 6等产品的跟进。
iPhone SE最终抛弃Home键几乎不用怀疑,作为苹果手机产品线最便宜的型号,侧面指纹也有助于其降低成本,并拉开与iPhone数字系列产品线之间的区隔。
当然,按照郭明錤的说法,苹果还在测试屏下指纹,以苹果的习惯,应该会从最终用户体验出发,选择最佳方案。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rowdStrike(CRWD)在过去一年中为投资者带来了强劲的收益,Canaccord分析师Michael Walkley预计其今年将继续保持出色的表现,故予其“买入”评级,目标价280美元。
Walkley表示:“我们认为CrowdStrike是安全领域的长期赢家,因为它在本土云平台上的优势,以及它向相关领域扩张以获取更大份额的安全预算。相信CrowdStrike的先发云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终端安全市场上专注于EDR和AI/ML检测方法,并不断扩大工具包,使其成为强大网络安全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Gartner最近发布的安全软件市场分析,CrowdStrike继续在端点保护平台(EPP)领域抢占份额,并且已经攀升了两个名次,超过了赛门铁克和McAfee(MCFE),首次闯入前三名。EPP在安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达到了17.9%,并表现出比整个安全软件市场更快的增长。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0年EPP领域同比增长20%,达到89亿美元,而整个安全软件市场增长10%,产生497亿美元的年收入。
更重要的是,由于传统运营商仍然主导着该领域,前5家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Walkley认为,对该公司来说,这将是夺取市场份额的“成熟的机会”。
该分析师还预计,该公司将转向“相邻”网络安全领域,到2025年,该公司将进一步进军规模约为1060亿美元的市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