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Howard

摘要

【“美国上市公司落差”背后的成本难题】20多年来,美国企业“上市意愿”在下降,退市倾向性在提升,主因在于维持上市地位必须保持较大规模才更为有利,规模效益推动了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JOBS法案力促符合“新兴成长企业”标准的公司IPO,但美国上市公司落差现象是否会因此终结,尚有待观察。(美股投资网)

20多年来,美国企业“上市意愿”在下降,退市倾向性在提升,主因在于维持上市地位必须保持较大规模才更为有利,规模效益推动了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JOBS法案力促符合“新兴成长企业”标准的公司IPO,但美国上市公司落差现象是否会因此终结,尚有待观察。

美国上市公司的数目正持续、大幅下降。自1975年至2012年,美国上市公司数目经历了一个倒V型走势,拐点发生在1996年。那时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的本土上市企业为8025家(不包括共同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等集合投资工具),到2012年底减为4102家。16年间,上市公司减少了49%。世界银行给出的13个其他发达国家同期上市公司的数目则从11624家增至17210家,升幅48%,发展中国家的上市公司数目增长更为迅速。这种上市公司“美国减少、他国增加”的现象,被冠以“美国上市公司的落差”(US listing gap)这个专有名词,简称为“上市落差”。这个现象所指的是,企业上市倾向性在下降,更少的企业上市;上市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市公司落差”?

简单分析,存在两种可能:一国公司总量下降;“上市倾向”或称为“上市意愿”下降。

1996年至2012年,美国人口从2.69亿增至3.14亿,增长了16.5%,由人口基数增长,百万人均上市公司数量降幅更大,为56.1%。扣除微型企业,1996年美国企业总数为54.6万家,2012年为58.7万家,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人口平均增长6.8%,百万人均上市公司数量增幅38.6%。就经济总量和企业数目看,美国的增长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所以,并非经济总量和企业总数量下降导致上市企业减少。

那是否企业的上市倾向性在下降呢?学者道奇、卡洛伊、司徒兹等三人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为什么不愿上市的模型。上市存在固定成本,但不存在固定收益。企业上市收益随企业规模的上升而成正比例变化,而企业只有在超过一定的资产或利润规模之后,上市才能产生正净收益(收益减去成本)。在上市的净收益由负变正之间,存在一个企业规模的门槛,只有超过门槛规模后,企业上市净收益才与企业规模呈现正向关系。这个上市企业门槛规模,近年在逐步上升。由于门槛规模抬高,企业IPO倾向性下降了。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后美国公司IPO平均费用为250万美元,而上市后为了满足合规和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每年平均付出的费用为150万美元,这对成长阶段的小型公司来说显然难以承受。

另外,由于上市净收益门槛规模在抬高,对于已上市的企业来说,由于上市早、未达到“门槛规模”的,就须并购增加规模从而跨越抬高的门槛,或就选择直接下市。同时,由于科技变化,大型企业减少,达到门槛规模的企业数量在下降。

 

“美国上市公司落差”现象,不仅因为新企业上市倾向性在下降,还有上市企业的下市倾向性在上升。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选择下市的原因主要有三:一、认为上市没有益处,选择自愿下市。比如2002年美国《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施,增加了企业维持上市的成本,使得一些小企业主动选择退市;二、不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比如长期亏损、股价长期低迷、企业市值不达标等;三、被其他企业并购。数据分析表明,“并购型”退市占比最高,达60%。

看统计分析,更加年轻的、盈利能力强、但增长率较低的企业,更多会选择并购退市。特别在1996年高峰期过后,更小的、年轻的企业会倾向于通过并购而退市。在上市公司并购中,被私募股权等金融机构买断退市的,并非主要原因。私募股权基金买断上市企业并将之退市成为私有企业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LBO杠杆收购模式,但数据说明这不是美国上市公司退市的主体。在1997年至2012年间,LBO杠杆收购占所有上市公司并购的12.9%。美国上市公司并购主体模式是“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此类型占到同期并购的70%。因此,美国企业退市倾向性提高,主因在于维持上市地位必须保持较大规模才更为有利。是规模效益推动了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既然企业维持上市地位的净收益在下降,企业必然要选择更便宜、更方便获取资本的方式,而不用再去证券交易所了。自然而然的,改革证券交易所的呼声高了起来。

在实务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美国上市公司落差”现象之后,2012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助推我们的创业企业法案》(简称JOBS法案)。其中有大量新条款旨在为EGC公司(即“新兴成长企业”)的IPO过程减负。比如:1、EGC公司无需提交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证明报告。2、降低高管薪酬的披露标准。3、EGC公司无需按照GAAP会计准则披露信息。JOBS推出之前,美国上市公司和公众公司需按GAAP会计准则披露信息,鉴于GAAP会计准则的繁琐和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此项改革措施减轻了EGC的信息披露负担。4、EGC公司豁免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部分规定,比如不需强制轮换审计师事务所等。

据测算,在JOBS法案执行后,一个EGC公司年平均合规和信息披露费用将比改革前降低40%至50%,这还不包括对上市公司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的节省。因此,这会促进和鼓励符合“新兴成长企业”标准的公司实施IPO,重新实现与资本市场的高效对接。但是,美国上市公司的落差现象会否因此终结,尚有待观察。

 

 

2019年以来,曾被称为互联网房产“独角兽”的爱屋吉屋悄然停止对外业务;平安好房停止房屋买卖业务;安居客有着58同城做后盾一直稳居龙头;脱胎于链家的贝壳找房发展迅速,也似乎正为上市做准备。

109日,业内一家沉寂三年的公司——房多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招股书,代码为“DUO”,它或将成为中国产业互联网SaaS(软件服务化)第一股。

抢先巨头赴美上市

为上市筹备多年的房多多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2015C轮融资之后,房多多便不再进行融资,之后,多次被传即将上市,还曾于2014年搭建为境外上市准备的VIE结构。

去年6月末,房多多给出了三个月后在港交所交表的计划,并预计2019年初在香港上市,筹资最多8亿美元。7月的时候,突然决定转战美国上市,时间表为8月以保密方式申请在美国IPO,估值40亿美元,并于12月美股正式上市。直到前两天,房多多的上市计划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上市,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5亿美元,用于增强研发能力,投资于技术、销售、营销和品牌推广、营运资本、以及包括为补充业务、资产和技术进行的潜在投资和收购等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放眼业内,房产经纪市场上的竞争者众多,但与房多多业务模式相近的主要是58同城旗下的安居客和链家旗下的贝壳找房,尤其是后者,与房多多业务相似度极高。

在市场热度上,房多多远逊于这两位对手。易观千帆指数显示,20198月,安居客的月活指数为1928万,贝壳找房的月活指数为806.1万,而房多多的月活指数仅为21.8万。可见,房多多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

今年718日,贝壳找房完成D轮融资,交易金额超过12亿美元,估值超100亿元。

贝壳找房的上市传闻愈演愈烈,然而终究是房多多“捷足先登”,它能否成为我国房产经纪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实力如何?

负债率高位运行

今年上半年,房多多的营收为16亿元,同比增长55.4%2017年和2018年,营收分别为18亿元和23亿元。利润方面,房多多2017年开始实现小幅盈利,2018年的净利润为1.04亿元,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亿元。

目前,房多多的收入来自于从房屋交易中抽取的佣金收入以及创新及其它增值服务,拥有手机房地产APP以及网站(www.fangdd.com)两大产品,为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买家提供产品和服务、财产清单等相关数据。

其中,交易佣金是房多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佣金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房多多的佣金率为2~4%,而业内平均水平为1.6~1.7%。

房源方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房多多已成为由SaaS赋能的中国最大在线房地产交易平台。截至今年630日,公司的房产数据库中包含1.31亿条经过验证的出售、出租以及市场上目前没有挂牌的房屋基础信息。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有近200万名房地产经纪商户,而房多多的注册经纪商户数超过91万名,渗透率达到45%,并且商户规模持续增长,到今年630日,房多多已经拥有超过107万名注册经纪商户。

取得如此成绩,房多多一千多名员工功不可没。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间”),房多多分别拥有雇员2754人、1402人、1353人和1655人。

作为电商平台,GMV(成交总额)是衡量平台竞争力的核心指标。2017年,房多多的每位员工创造的闭环GMV3460万元,2018年为8450万元,2019年上半年达到5830万元。

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高负债率和高应收账款的问题。报告期间,房多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7.92%73.52%70.51%70.3%2019年上半年,房多多的应收账款为18.52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68.72%,与上年相比未有好转。

未来公司回款能力能否改善,还需画上一个问号。

创始人紧握“权杖”

除了看点颇多的财务指标,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注意到,房多多采用了同股不同权的形式,单位B类普通股的投票权是单位A类普通股的10倍。

目前,房多多三位联合创始人持有全部B类股,其中,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段毅持股19.8%,首席运营官曾熙持股9.7%,首席技术官李建成持股7.8%

段毅2001年从苏州科技大学房地产专业毕业后,联合创办了一家房产营销代理公司——博思堂,并叫上同门师弟曾熙前来助阵。2008年,段毅到中欧商学院进修,与时任腾讯深圳研发中心总经理的李建成相识。

2011年,段毅与曾熙两人离开博思堂,在与李建成多次交流后,觉得互联网与传统房地产行业相结合市场广阔,于是在深圳一间民房里创立了房多多,想要做出一个房地产界的“淘宝”。

房多多一出生就站在了风口之上,几乎不需要为钱发愁。2012年至2015年,房多多共进行了4轮融资,最后一次是20159月获得的2.23亿美元C轮融资,当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除了公司三位创始人及几位高管外,方源资本持股8.2%、鼎晖投资持股7.7%、山鹰投资持股5.2%

值得注意的是,受段毅邀请,20141111日,时任万科副总裁的肖莉加入房多多,直言要助其上市,此举轰动地产圈。要知道,肖莉30岁的时候加入万科,历任万科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万科执行副总裁,是地产界响当当的人物。

此前,肖莉曾忐忑地告知万科主席王石自己离职的想法。王石鼓励她说:“与投资人打交道是你的强项,在一个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不正是职业经理人追求的目标吗?”

可是近年来,肖莉却鲜少为房多多站台。招股书显示,在高管持股名单中,肖莉以董事和副总裁的身份出现,但并未表明其持股比例,仅以持股少于1%简单带过。

 

 

摘要

【从沃尔玛的成功感悟上市公司研究之道】前段时间重读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Sam Walton: Made in America),对沃尔玛公司的成长轨迹和成功要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沃尔玛这么多年给股东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沃尔玛对于我们研究国内的公司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美股投资网)

前段时间重读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Sam Walton: Made in America),对沃尔玛公司的成长轨迹和成功要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沃尔玛这么多年给股东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沃尔玛对于我们研究国内的公司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以下为个人的一些见解,希望和大家分享、讨论。

“天天低价”的基因

我们在研究公司的时候,一个很有趣的部分就是去挖掘公司的“基因”,去理解为什么一个公司会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有一些公司,很难找到所谓的“基因”,因为很多的做法和公司文化是一个后天的选择。在这些公司里,有的公司可以把这个后天的选择变成公司机体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的公司,这个“外生”的企业文化难以在公司内部持之以恒地拓展、推广。沃尔玛属于另一类公司,其内在的基因源于企业家自身的特质和公司创立、成长的时代背景。

山姆1918年出生在俄克拉荷马州的金菲舍小镇,小的时候碰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其早年生活的美国中部地区(密苏里州、俄克拉荷马州、堪萨斯州、阿肯色州),在19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沙尘天气。山姆从很小就认识到,小孩子应该帮着家里赚钱,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在这个过程中,山姆也认识到,用自己的双手挣得的一块钱是多么不容易,从而养成了绝不乱花一分钱的习惯。

山姆的家人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山姆的父亲是山姆遇到的最能讨价还价的人。山姆说:“他(父亲)有种罕见的直觉,知道对方让价能让到什么程度,他总能得到那个价钱,并且在友好的气氛中成交。”山姆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并且是很多学校社团的活跃分子,喜欢打篮球,也是高中学校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山姆待人和善,在大学里,当有人朝他走来的时候,在他们开口之前,山姆都会和他们打招呼。所以,在大学没过多久,他认识的学生比其他人都多。山姆的这种极富亲和力的个人魅力,也很好地体现在沃尔玛的善待客户和员工的文化上面。

沃尔玛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伟大公司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虽然沃尔玛是1960年代正式成立的,但山姆的第一家百货店开设于1945年。当时正赶上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汽车、冰箱开始普及,公路网也日益完善,城镇化率快速提高(1940年至1979年,美国城镇化率从40%提升到74%)。美国战后婴儿潮期间(1945年至1964年),每年人口增速达到1.5%至2%。那段时间,移民也大量涌入美国,占同期人口净增加量的10%以上。人口的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二战之后美国逐步打破种族隔离制度,在大城市中心开始出现黑人和白人混合居住的局面。有一些比较保守的白人选择从城市搬到郊区,这使得居住在郊区的人口占比增加,带动了郊区消费力的提升。战后很多返回美国的大兵,也不太愿意在城市居住(很多是因为战争综合征),这更增加了美国小镇人口的密度和购买力。

山姆最初选择在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开店的原因其实很偶然。山姆自己是在美国的小镇长大的,他的太太海伦也在小镇长大。海伦愿意跟着山姆去任何地方,只要不是大城市。对她来说,“一万人的镇子就足够了”。传统的想法是,做零售应该去人多的地方,人多货好卖。但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想,所以大的零售商都在大城市竞争。二战之后迁移到郊区和小镇的大量人口的消费需求反而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个巨大的需求给沃尔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山姆后来自己也说,如果当时资金充足,或者沃尔玛很早就变成一家大公司的附属企业,他也许压根就不会到那些小镇上去开店。

事实证明,这是沃尔玛学到的第一课:在美国的小城镇里,有着巨大的商机,比很多人想的要多得多。中国市场的多样性要比美国更为显著,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做市场深耕。最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的拼多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虹商场去三四线城市开店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决定。那些有眼光,错位竞争,在红海里挖掘出一片蓝海的企业,值得我们投资人高度重视。

人,对于零售企业来讲格外重要。善待员工一直是沃尔玛的传统。从山姆开的第一家百货公司起,就采用合伙制。这是山姆从海伦的父亲那里学来的经验。

沃尔玛在早期就作出规定,新建店的时候,店长可以参与入股。在沃尔玛上市的时候,也给高管发了股权激励。后来山姆很后悔,股权激励的面太窄。从1971年开始,沃尔玛开始推行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利润分享计划,在公司待满一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参与。

沃尔玛按照一个简单的建立在利润增长基础上的公式,将利润分享的部分划转到员工的账户。员工离开公司的时候就可以取走,既可以拿现金,也可以是沃尔玛的股票。

到1992年,利润分享额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另外,沃尔玛还推行一个雇员优先购买股票的办法,员工可以通过工资扣款的方式,以低于市价15%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到1992年,公司超过80%的员工持有沃尔玛的股票。

山姆最骄傲的员工激励机制之一,是货物损耗奖励计划,即公司将减少的损耗收益与员工分享。通过这个奖励,沃尔玛的损耗率大概只有同行的一半。除了物质上的奖励,沃尔玛也很看重和基层员工的沟通。

家得宝公司的董事长伯尼·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参观了他(山姆)的企业,当你走进他的店,店员们都带着微笑。他证明了人是可以被激励的。道理说起来不难,但他是第一个真正做到的人。”

哪些时点可能会卖出沃尔玛股票?

在读山姆的书的时候,我会想我在哪些时点可能会卖出沃尔玛的股票呢?对于一个零售业的后起之秀,从中西部小镇默默无闻开始做起,对沃尔玛的争议一直存在:能不能打破区域壁垒向其他州扩张、能不能抵抗住像K-Mart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的竞争,以及国际扩张的水土不服等。但是,最有可能卖出沃尔玛股票的时点,是1970年代中期公司管理层内斗的时候。

1974年,山姆想退居幕后,开始逐渐减少参与日常决策,而更多依仗罗恩·迈耶和费罗德·阿兰德。费罗德当时45岁,掌管销售;罗恩当时40岁,掌管财务和配送。山姆鼓励内部竞争,结果导致公司内部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系:一边是老派,包括许多分店经理,站在费罗德一边;另一边是新派,不少人都是罗恩招进公司的,他们支持罗恩。

那次内斗,导致1/3的高级管理人员离职。这次的内乱,以罗恩出局告终,山姆找到了另外一个能人,大卫·格拉斯来接替罗恩的职位。

是的,我很有可能在那个时候卖掉沃尔玛的股票,毕竟这是我们投资成长股需要面对的风险,公司的管理能不能跟得上公司的发展、接班人问题等。但是,如果那个时候我对沃尔玛的历史和公司的“基因”有好的认识,我想我不会全部卖出,并且会持续跟踪沃尔玛,在内部矛盾解决方案明朗后考虑加仓。这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其一,在沃尔玛成立初期,体系的搭建不是很完善。公司得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促销和极致的性价比。在这个过程中,山姆深刻地认识到,以80美分价格买入的一件商品,如果将售价定为1美元,卖出的数量会是定价1.2美元的3倍。

在后续的扩张中,沃尔玛虽然增长比较快,但是非常注重制度的搭建。沃尔玛非常看重物流体系,所有新建的店到自己的仓储中心的距离都是320公里以内,即卡车一天的车程(山姆这么看中配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小城镇没有很好的物流商提供支持,必须自己做)。

山姆本身是一个很愿意向别人虚心请教的人。在开店的初期,他到各个竞争对手的店里学习,和那里的工作人员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他结交了很多零售界的牛人,并把他们拉入沃尔玛的大家庭(后来力挽狂澜的大卫·格拉斯是山姆很多年前认识的,并且一直不断说服他来沃尔玛工作)。这些人帮助沃尔玛搭建了很好的体系:费罗德·阿兰德搭建了物流的平台,罗恩·迈耶搭建了科技和内部通讯网络平台,罗伊斯·钱伯斯搭建了成熟的管理制度等。

到了1970年代中期,沃尔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从创业公司向体系型公司的转型,公司的成功发展不用完全依赖于一两个核心管理人员。

其二,有一些公司内部机制比较僵化,或者是人心不齐,一些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冲击经常会把这样的公司打倒。而另外一些公司一直保持警醒,走在创新的前沿,生命力强大,这类公司更有可能在风风雨雨中存活下来。沃尔玛应该是属于后一类的公司。

我们可以列举沃尔玛的种种创新:美国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全金属货架的百货店;从1950年代中期早于同行开始探索购物中心模式;从1960年代就开始探索计算机在零售业的应用;比绝大多数零售商早10年开始用飞机从空中勘测店址,通过这种方法找到了大量绝佳的店址;每个周六早上7:30把好几百个主管经理员工召集起来,集思广益,一起解决问题,把个别店的优秀做法向其他店推广;最早开始直接和供货商合作:沃尔沃和宝洁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供货商和零售商关系,通过计算机来共享信息,宝洁公司可以监控其在沃尔玛的销售和库存数据,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定制自己的生产和发货计划,效率大大提升;最早采用卫星技术,将所有分店的信息传到总部。

规模vs专注

沃尔玛在过去50年不断开拓自己的经营边界,从最初的美国折扣超市、购物中心业态、山姆会员店、国际扩张、社区店到最近的电商。沃尔玛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跟着客户的需求走,这是它能够屹立不倒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规模大了、业态丰富之后,也碰到了管理半径的挑战。拿国际扩张为例,沃尔玛从1990年代开始进行海外扩张。在全球开店无疑是1990年至2010年沃尔玛很重要的增长引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海外店面的整体效率是弱于美国本土店面的。

美国沃尔玛的很多优秀管理经验,因为种种原因(文化差异、消费习惯差异、公司的股权架构和控制能力等)而不能完全复制到海外。另外,沃尔玛也碰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在德国和亚洲的很多国家,消费者习惯在便利店和小规模的社区折扣店购物;英国人对产品品质要求比较高,也不太接受质量尚可的平价零售业态。面对规模和效率这时常冲突的两个战略目标,企业的确需要在两者之间做一定的衡量与取舍,找到适合公司的最优平衡点。

沃尔玛多业态的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但同时,在服务某一特定客群的专注度上也会有一定的折扣。拿会员店来讲,山姆会员店和好市多都是在1983年成立的,它们都模仿美国折扣销售的创始人之一索普·普莱斯在1976年创立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的模式。

好市多创立时的定位便非常清晰,服务中产阶级对“物美价廉”的需求,追求高效率,这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山姆会员店虽然业态和好市多差不多,但是创立之初的定位是服务于美国的中小企业主,这略微尴尬的定位有可能是为了避免和其他的沃尔玛店形成潜在的内部竞争。

同时,作为一个多业态的大平台,对于一个好的物业,各个业态的店会有内部权衡,这个可能是为什么好市多在前几年每年开近30家店,而山姆会员店只开不到10家店的原因。

内部的资源争夺让沃尔玛将成长性最好的机会之一拱手送给了竞争对手(好市多过去5年股价涨幅299%,同期沃尔玛股价涨幅93%)。大的平台的确有大的平台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细分领域的后起之秀就没有机会,好市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周五下午,中美经贸谈判落幕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中国副....理刘..鹤。综合媒体报道,中美就多项经贸议题达成协议。其中包括:

美国将推迟原定于1015日调涨的中国商品关...

中国购买价值400亿至5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

双方就中国管控汇率的方式取得一致意见

双方就部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达成共识

双方就强制性技术转让的问题“取得进展”

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向美企扩大开放

特朗普:与中...国的谈判将有两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协议完成签字后将立即展开第二阶段

财长姆努钦:考虑取消将中国指为汇率操纵国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特朗普尚未就原定12月调涨的中国商品关税作出决定

美股投资网 (公众号 TradesMax)了解到,美中经贸高级别磋商进入第二日,旨在结束长达18个月的贸易战。美国总统特朗普拟在周五下午于白宫会见领衔中方代表团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他发推重申谈判进展良好,令投资者对本轮贸谈达成协议的信心大振,股市周五迎来大幅上涨,道指盘中涨近500点。

在特朗普与刘...鹤会晤前,彭博社报道称,美中两国高级官员已达成部分协议,让已趋于平稳的美股再度走高。

此外,最新报道显示,联储会拟每月购买600亿美元国库券以扩大资产负债表。一系列利好消息传出后,美股触及盘中高点。道指上涨至26,989点,涨幅494点,或1.9%,这使其有望创下自64日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当时该指数飙升了512点和2.06%,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85%,是自88日上涨1.88%以来的最佳涨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攀升2%,

大量媒体报道表明,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极有可能在本轮讨论中就货币和农业采购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华盛顿也可能会推迟原定于下周开始的关税调涨。开盘后,道均指数上涨370点或1.4%。标普500指数上涨1.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6%。涨势使连续三周跌势的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重回正轨。

受积极消息影响,Facebook、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大型科技股均涨超1%。银行股也因此走高,其中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各自涨幅超2%。苹果股价则上涨2%,创历史新高。

芯片制造商也迎来全线涨幅,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涨幅逾3.5%,赛灵思(Xilinx)涨超2.9%。

美中第十三轮经贸高级别磋商于周四在华盛顿开启。首日会谈后,特朗普表示,谈判“进展非常顺利”。两国官员会晤的同时,北京释放善意姿态,中国证监会于当地时间周五宣布,取消期货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会谈首日,媒体纷纷曝出贸谈取得积极进展。路透社援引白宫官员称,周四的谈判进展顺利,“可能比预期要好。”纽约时报同样报道称,双方可能会宣布一项临时协议,避免即将到来的关税调涨。

美中贸易战停战希望重燃道指有望创下4个月来最大单日涨幅

特朗普周五再次对贸谈取得成果表达乐观情绪,写道:“在与中国贸易会谈中,好事正在发生。比最近几次感觉更温暖,更像是从前。我今天将与副总理(刘鹤)会面。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重大的事情发生!”他将于美东时间245分在白宫会见刘鹤。

总统推文发布后,美股涨幅持续扩大。

美中贸易战已经持续了15个月。2018年开始,美国已对上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则对美国商品加征反制性关税,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盈利下降的担忧。

富时罗素(FTSE Russell)全球市场研究董事总经理杨恩(Alec Young)周五表示:“尽管市场对美中达成有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现有的关税预计仍将保持不变。除非我们达成一项协议终止现有关税,2020年盈利前景仍然不明朗,特别是考虑到全球增长前景持续疲软的情况。”

从数据来看,密歇根大学10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6,超过了华尔街日报采访的经济学家预计的92

 

 

多年来,作为唯一真正可行的生产力套件选项,微软在大型企业中一直处于有利地位。而现在,随着企业不断跨过向云端转移的障碍,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谷歌云的G Suite已经成为——而且将继续成为——微软Office 365(O365)的一个重要可行替代品。

尽管许多微软企业客户已经至少选择了一个O365计划,甚至是全包的Microsoft 365云包,但仍有一些客户没有,或者只有部分选用了O365。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微软都在积极争取企业客户采用或增加更多的O365方案。谷歌云也正在积极接触这些企业,以便涉足这一领域,无论是G Suite还是谷歌云平台(GCP)的采用。

谷歌云已经进行了重大的投资和组织变革,以求使自身处于有利地位,但微软也在继续进行投资,试图说服用户将谷歌云拒之门外。除了微软、亚马逊AWS和谷歌云(GCP)之间的明面竞争之外,竞争格局正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真正对采用G Suite表示出兴趣。

早在2017年第4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Alphabet就宣布谷歌云每季度营收达到10亿美元,这对他们的云业务部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转折点表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企业不仅开始更认真地对待谷歌云,而且他们也开始实际采用GCP和G Suite,并进行更大规模的战略云交易。当然,他们没有具体公布收入来自哪里,所以我们不知道细节。

谷歌云团队升级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谷歌云为自己团队增添了一些明星力量,团队包括一系列拥有众多关系的行业资深人士和全明星科技人才。在于2018年末聘请前甲骨文高管Thomas Kurian出任首席执行官之后,SAP前高管Robert Enslin也于2019年4月加入,并担任全球客户运营总裁。随后,7月,谷歌云任命Kirsten Kliphouse成为首位北美地区销售主管。Kliphouse此前是红帽的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更久之前,他曾在微软担任企业销售和合作伙伴副总裁超过25年。这与谷歌云的投资计划完全一致,旨在将谷歌云推向业界最佳位置,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客户。

除了引领北美市场的业务销售,Kliphouse还将负责教会客户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G Suite以及其他谷歌的产品和服务。考虑到云供应商在推动收入增长(ACV)的同时,对推动销售和实际使用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安排是很有道理的。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变得更有生存能力,这会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因为他们会夺走谷歌辛辛苦苦获得的宝贵市场份额,并成为竞争对手未来产品和收入扩张的基石。

云供应商意识到,是实际使用导致了“粘性”,然后恰恰又是“粘性”导致了“锁定”。锁定创造了显著的杠杆作用,可以在产品组合中添加更多产品或更高版本(追加销售),并在更新时提高定价。使用可能是在云供应商的城堡周围加深和拓宽护城河,以更好地抵御竞争的最佳方法。没有任何云供应商,尤其是正在努力追赶的谷歌云,愿意花这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把自己已经攻占下的城堡拱手相让,一朝回到解放前。

伙伴关系

与微软一样,谷歌云也在利用伙伴关系取得业务进展,比如与企业领导者SAP和Salesforce的合作。SAP和Salesforce的那些尚未采用Microsoft O365的客户,甚至那些已经采用了Microsoft O365的客户,都应该期望这些现有的供应商及其销售主管能够充分利用他们已经建立的关系,至少考虑从Microsoft O365切换到谷歌G Suite可能会带来压力。对于那些已经迈出这一步的微软用户来说,随着微软续订日期的临近,真正的机会来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离续订日期还有一年的时候。谷歌云也依赖于这些关系来推动GCP的考虑和潜在的使用,即使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混合云场景的出现。

谷歌指出,安全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是其主要的竞争优势,他们可能会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以此作为用户转换的理由。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接受G Suite,我们鼓励他们挑谷歌的刺儿,谷歌也需要给出证据、参考资料,以及更详细的理由,为什么他们是用户首选。如果处理得当,这些内容也可以在即将与微软进行的更新讨论中得到有效利用。

采用更昂贵的竞争解决方案

微软最近宣布了Azure专用主机,简而言之,这是将用户的本地服务器转移到微软云计算Azure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用户可以这样一种方式授权云,即只有用户所在企业组织的数据和应用才能接触到专用服务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遵从性到安全性,这个新产品非常重要,因为它为许多潜在的新业务打开了大门。

然而,在幕后,微软对他们的许可做了一些不那么微妙的改变,使得企业组织将他们的内部微软解决方案转移到任何不属于微软旗下的云端上的成本更高。换句话说,微软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它希望你在Azure上运行工作负载。这种行为对微软来说并不新鲜。

成本削减听起来不错,但在成本削减潜力旁边有一个大星号:你必须使用微软的云。如果你选择了竞争对手的云,比如亚马逊AWS或谷歌云平台,微软将会提高收费。实际上,这只是对微软竞争对手的惩罚。

作为回应,谷歌云的Robert Enslin在Twitter上写道:“花架子软件,复杂的定价,现在还想锁定供应商。微软正在将其90年代最伟大的作品搬上云端。”这句话非常有力,尤其是考虑到Enslin通常不会像他在这里那样直接和公开地手撕微软。当谷歌云试图证明他们更容易使用和简化定价时,微软的未来正变得更加困难。

不幸的是,对于微软的长期企业客户来说,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升温,微软已经采取了强硬的策略,以确保他们的企业客户会继续使用微软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从引入程序化的许可变更(这可能会促使客户采用微软,也可能会使客户放弃使用微软),到增加利用率以便在企业组织中创建更多的粘性,微软正在尽其所能地确保他们的企业客户业务和随之而来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微软还保留了他们目前的所有业务,以及他们未来的潜在业务。企业客户应该尽其所能来评估这是否是当前和未来更长久的正确之举。

瞄准“一线工人”

在一开始,大多数企业客户选择进入微软云的主要原因是想要确保那些坐在会议室里的人和为他们工作的知识工作者拥有最成功和最有生产力的云解决方案。但是,一旦这些云解决方案就位,他们通常会意识到,一个完整而成功的数字转换需要所有员工都拥有必要的数字工具。这就特指那些没有办公桌的工作人员,或者如微软所称的“一线工人”发挥作用的地方。

“一线工人”指的是那些在生产第一线的雇员。他们通常是没有办公桌的员工,没有专用的或与工作相关的数字设备或PC,即使有,也是共享的。一线工人的角色包括商店经理、现场技术人员、空乘人员和生产线工人。根据微软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全球约有20亿一线员工,约有6.9亿人在拥有超过500名员工的企业里工作。你也可以想象到,在零售业和酒店业,一线工人占据了企业员工的绝大部分。

微软明智地推出了Office 365 F1、Microsoft 365 F1计划,这一计划提供一个数字工具或云产品,其功能映射了无桌面工作者的典型需求。这意味着以更低的成本培养每一个用户的文化、协作和技术,并在价格上与预期值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至少不会阻止围绕扩展云采用的对话发生。需要注意的是,O365 F1只是对以前的O365 K1产品进行了重新命名。

也就是说,微软尤其重视企业的无桌面工人社区,并创建了定制的产品,以便在整个组织而不仅仅是部分组织中采用它的云。完全采用和使用会使将来的退出变得更加困难,这也就是所谓的供应商锁定。与此同时,此举也为微软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用户群,他们有不断变化的不同需求,这将在整个合作期间为微软提供更多的追加销售机会。

微软也明白,谷歌云在未来也会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真正的机会获得企业用户的选用,并在企业中通过无桌面的劳动力获得一个初始入口点。尽管谷歌云还没有像微软那样专门针对无桌面工作人员提出生产力解决方案或G Suite计划,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这么做只是时间问题。直到谷歌增加销售和营销努力,向企业用户说明为什么他们已经存在的G Suite产品是企业无桌面工人的最佳解决方案。如果微软能够让企业采用O365 F1或Microsoft 365 F1,那么它将为谷歌云及其G Suite产品的进入设置一个更大的障碍。

谷歌云已经积极地将G Suite作为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将其作为零售商在车间为无桌工作人员考虑的一个可行选择。谷歌云正在定位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一线工作人员很可能已经有了使用G Suite的经验,因此可以高效快速地使用它,这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谷歌云也知道微软可能已经得到了知识工作者O365的采用,但是他们仍然有机会通过一线员工,映射到其特殊需求和要求。

如果一家企业决定首次为这些一线工人提供工具,为什么不考虑谷歌G Suite呢?这是许多企业现在听到的说法。有了两个潜在的访问点(GCP和G Suite),如果零售商还没有接触过谷歌云的企业销售团队,那么他们应该期待着接触他们。谷歌知道GCP是零售商关注的另一个切入点。毕竟,哪个零售商会希望给亚马逊带来可观的收入呢?

 

 

日前,通用汽车GM发布了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销量数据情况。官方数据显示,通用汽车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为68.95万辆,同比下降17.5%,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已连续第5个季度下滑。今年前三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新车226万辆。

从其旗下品牌来看,凯迪拉克第三季度的销量为5.10万辆,同比增长约11%,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16.40万辆;别克品牌第三季度销量为19.96万辆,同比下降20.6%;雪佛兰第三季度销量为9.68万辆;上汽宝骏第三季度累计销售12.29万辆;上汽通用五菱第三季度销量共计21.90万辆。

据悉,按照通用汽车的规划,今年年内将在国内推出约20款全新及改款车型,计划通过丰富的产品来应对低迷的市场。

 

 

周五美股开盘,苹果(AAPL)涨1.30%,创历史新高,涨1.27%,报233美元。

此前,韦德布什分析师Daniel Ives上调苹果的目标价,将苹果目标价从245美元上调至265美元。他称在11月1日正式推出Apple

TV+之前,他对公司的流媒体计划信心增强,且有迹象显示iPhone 11的需求正在改善。

Ives告诉投资者,考虑到苹果在全球拥有约9亿活跃的iPhone用户,以及流媒体电视服务每月4.99美元的低价,他认为,苹果有机会在未来3-4年内获得1亿流媒体消费者。他维持对苹果股票跑赢大盘的评级。

 

 

网红饮品市场越来越热闹了。瑞幸咖啡上市之后,喜茶,奈雪的茶也将上市提上了日程。其他网红饮品虽然没有上市的打算,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表现也相当不错,网红饮品市场已经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兴趣。最近苏宁首家咖啡专门店在南京试营业,饮品包括咖啡,奶茶等等。

随着资本进一步涌入饮品市场,整个行业也因此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管理问题,这与当前饮品市场的火热息息相关,难以完全解决,等资本降温之后或许能从内部逐渐规范。其次是竞争问题,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除了头部用户以外,其他小品牌已经难以崛起,未来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大品牌身上。

当然,各大饮品品牌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探索新场景,发展创意产品等方式改变当前的处境。其实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市场火爆起来之后都会遇到众多问题,特别是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美股投资网将与大家一同分析新兴饮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资本纷纷涌入饮品市场市场扩大业务联动或成最大缘由

新兴饮品指的是瑞幸咖啡,喜茶,奈雪的茶之类的企业推出的,面向年轻人的包括奶茶,咖啡,酒水在内的饮料。这一市场如今正受到资本的青睐,喜茶,奈雪的茶等公司相继获得投资。继瑞幸咖啡上市之后,喜茶,奈雪的茶也即将赴美上市。在饮品狂热的背后,是市场的推动和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在浪潮之中,各大企业都想分一杯羹。

(1)众多企业加入新兴饮品行业, 快速扩张抢占市场

新兴饮品市场在资本的推动下参与者众多。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攻饮品市场的企业,例如星巴克,瑞幸,喜茶,瑞雪的茶等等。另一类是跨行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例如苏宁,中石化,OYO。除此之外,还有众多跟风进入这一市场的小型企业,由于他们的市场份额较小,开张关门速度较快,对市场的影响不如这些大企业。

目前这类新兴饮品企业都呈现快速扩张趋势。以瑞幸为例,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18个月以来,瑞幸咖啡在中国28个城市拓展了2370家门店,积累了1680多万用户。瑞幸计划到年底,将门店数扩张到4500家,成为中国咖啡连锁门店数最多的品牌。其他饮品企业扩张速度不一,但大多快于传统开店项目。

(2)饮品市场高速增长,产业联动分走市场份额

企业快速扩张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对应两类参与者。第一类原因,对于专攻饮品市场的企业而言,例如瑞幸咖啡,喜茶等等,市场的推动是主要原因。相关数据表明,预计2019年冲调类热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300亿元,在2021年达到1400亿元以上,2016-2021年复合年增长率9.8%。其中,其他饮品店销售额达780亿元,2016-2021年复合年增长率13.5%。面对庞大的市场,资本很难不心动,因此众多饮品企业崛起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类原因,针对跨行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而言,业务联动原因则显得更加重要。对于中石化,OYO而言,他们不需要开设饮品店,只需要在原有的店面,例如加油站,酒店,增加咖啡,饮品服务即可。对于他们来说成本较小,但却可以通过“受欢迎”的服务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吸引用户入驻。当然他们还能借此分走部分市场份额,增加营收,可以说得上是划算的买卖。

新兴饮品市场乱象丛生场景竞争席卷整个市场

前面说到资本快速涌入饮品市场,导致众多饮品品牌崛起。但这样一来,也使得整个行业出现无数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或许是管理问题和竞争问题。管理问题反映了行业的乱象,包括盗版问题,供应链问题,加盟问题等等。而竞争问题虽然没有引发恶性竞争,但从瑞幸咖啡的亏损来看,这或许会伤害到企业的发展潜力。

(1)山寨问题难以解决,管理混乱反映行业乱象

目前新兴饮品市场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资本的涌入造成山寨盛行,喜茶曾经就因为山寨被迫改名。更可怕的是盗版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正版店,例如网红茶饮的鹿角巷,鹿角巷正版店有145家,而山寨店早就超过了7000家。而这样的盗版已经从国内蔓延至国外,难以解决。特别是涉及到版权和商标之时,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伤害。

另一个是管理不到位,造成饮品出现问题。据媒体报道,COCO奶茶的“烟头事件”、奈雪的茶徒手操作且未佩戴口罩问题、喜茶中喝出绿头苍蝇等。这问题看上去不大,但却会对企业的名誉造成重大影响。最后是扩张问题,瑞幸虽然快速扩张,但背后是有神州系的支持,一般的企业难以像瑞幸一样扩张。网红品牌茶颜悦色至今只在长沙开店。虽然目前看来瑞幸表现尚可,但背后的亏损问题却不容忽视。另外,在加盟方面也存在管理混乱问题。

(2)饮品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品牌斗争加剧

资本带来的另一大问题是竞争激烈。竞争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但在资本火热的市场尤其激烈,过度的竞争甚至会损害行业的发展。目前新兴饮品市场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目前竞争已经造成诸多品牌关店。联合利华饮食策划茶公司总监杨顺此前曾在公开场合透露出一组数据:2018年第二季度跟2017年第二季度相比,一线城市茶饮店的关店率为开店率的两倍,高达55%;而二线城市,关店率也略高于开店率。虽然这对大品牌的伤害不大,却使得小品牌难以生存。

而如今各大品牌之间的斗争也越发激烈。最引人瞩目的可能是瑞幸咖啡与星巴克之间的斗争,星巴克为了应对瑞幸咖啡,不得不加快了开店速度。2018年5月16日,星巴克首次在中国召开全球投资者交流会,宣布在华发展提速,计划

2022年末大陆市场门店数量增至6000家。其次是瑞幸咖啡为了应对喜茶,奈雪的茶,推出了小鹿茶。前不久喜茶和奈雪的茶准备上市或许也是为了对抗瑞幸咖啡。

全场景覆盖垄断消费市场创意或成未来最大竞争点

前面提到饮品市场面临众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是,饮品企业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回避这些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两大趋势上。一个是饮品企业们探索饮品新边界,打破原来的场景限制。另一个是发展创意产品,打造爆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1)饮品企业探索新场景,全场景覆盖实现品牌闭环

饮品企业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选择了发展新业务来避免竞争,同时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继星巴克开酒吧以后,奈雪的茶也开了酒吧,据悉,奈雪的茶已在北京和深圳共开设三家酒吧,命名为“奈雪酒屋”。根据奈雪酒屋的布置我们认为主要是通过酒吧补充年轻人的夜生活社交场景。而瑞幸咖啡旗下小鹿茶更是侧重二三四线城市,与瑞幸咖啡的一二线城市布局互相补充。

可以看到企业们在探索新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品牌闭环。奈雪的茶在针对白领女性用户白天的茶饮市场时,也在探索都市女性的夜晚生活。而瑞幸咖啡更是试图进军整个饮品市场。他们不仅在尝试新业务,同时也在试图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实现目标人群的全方面闭环建设,以免用户流失。

(2)网红爆款成销量保证,追求创意保持产品更新

饮品企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就是研发新品。对于新兴饮品来说,创意十分重要。在网红的光环下,销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创意产品,特别是爆款已经成为了各大饮品追逐的目标。据美股投资网报道,喜茶在过去的2018年中累计推出了48款新品,有不少是季节限定。而青岛万象城的喜茶LAB店特设酒精类饮品空间“茶极客实验室”,近期推出加入青啤原浆的啤酒口味冷饮。

综上所述,由于饮品市场火爆,资本快速涌入这一市场,诞生了瑞幸咖啡,喜茶,奈雪的茶等著名品牌,他们在资本的裹挟下快速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饮品企业纷纷发展新业务,探索新边界,同时提高研发新品的力度。但这些举措能否解决问题还未可知,美股投资网将持续关注行业的后续发展。

 

 

近日,据外媒报道,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悄悄收购了加拿大电池制造商海霸(Hibar System),或为自产电池铺路。分析师从加拿大联邦游说机构网站获悉,在当地时间10月2日提交的备案材料中,加拿大特斯拉汽车公司将海霸列入子公司名单。而在其7月11日提交的备案材料中,这一名字并未出现。截至发稿,特斯拉方面尚未发布相关公告。

 

 

波音737MAX仍在停飞之际,波音的主力窄体机型737 NG飞机又出现了一些问题。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从波音公司获得证实,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接受紧急检查的737NG客机中,有36架存在结构性裂纹。

波音737 NG系列客机是737系列的第三代机型,包括波音737-600、737-700、737-800、737-900等,是目前航空公司窄体机的主力机型。

目前全球在飞737中,737NG系列的占比最大。截至2018年末,中国民航目前共有1437架737机型,其中1347架为737 NG,90架为737 MAX,而更老的737初代和737cl系列均已退出运行。

“波音正在调查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向美国联邦航空局通报了此问题,并积极与我们的全球新一代737客户进行沟通以支持所需的检查。”波音方面表示,波音已经向所有新一代737客户提供了关于进行检查和报告结果的详细说明。公司还举办了多次客户沟通活动以确保所有的问题得到回答。波音正在积极与机队中有检查结果特征的飞机的客户合作来制订维修方案,并提供必要的零件和技术支持。

波音方面透露,每架飞机的检查时间约为15分钟。

据了解,在过去一周,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检查了686架循环次数超过3.5万次的波音737NG飞机,并要求对循环次数在2.26万次以上的737NG飞机进行检查。

存在裂缝的地方为机翼与机身之间的连接部件,也是机翼与机身间的主要承重元件。FAA表示“这种开裂可能会对飞机的结构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飞机失控”。

拥有全波音机队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发言人Brandy King表示,该公司服役的200架高使用率的737 NG中,发现有2架飞机存在裂缝,已将这2架飞机停飞。 “对于这些存在问题的飞机何时复飞,我们目前还没有时间表。我们正在和波音合作来完成维修工作。”

美国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则在本周早些时候称,未在飞机上找到裂缝。而国内航空公司尚未披露检查结果。

波音进一步指出,上述问题不影响任何737 MAX飞机。

目前,因为狮航和埃塞航的两次事故而全球停飞的737 MAX飞机仍没有复飞日期,其中中国共有96架737MAX飞机停飞,其中国航15架、东上航14架、南航24架、海航11架、厦航10架、深航5架、山航7架、祥鹏航空3架、奥凯航空2架、福州航空2架、昆明航空2架、九元航空1架。

近日,波音民用航空市场营销副总裁兰迪·廷塞斯在北京航展期间透露,预计737MAX被批准恢复运行的时间点应该是在第四季度的早期,不过他也强调,具体什么时候能批准恢复运营,最终要由各国民航机构做出决定。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