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海银财富牵手IBM 打造财富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近日,海银财富正式宣布与IBM合作,提速海银财富成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共同打造财富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据悉,双方将在数字化转型创新及数据中台建设等领域进行长期合作,海银财富将加速数字化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海银财富的核心竞争力,开创数字财富管理的新篇章。

“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认同IBM关于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价值观,期待IBM为海银财富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成效。”海银财富总裁王滇女士称。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专家实验室总经理魏永明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助力海银财富建设数据中台,助力他们利用自身积累的宝贵数据,更好地为他们的客户设计出个性化的方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这次合作当中,我们将用到IBM先进的混合云技术,以IBM Cloud Pak for Data为基础平台,使用IBM Garage车库创新方法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与富有创新精神且稳健发展的海银财富合作,积累更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更好地为行业客户服务。”

据了解,当前财富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处于起步阶段。两年前,海银财富前瞻性的布局金融科技,开启新战略规划,今年突发的疫情则按下了海银财富的数字化升级“快进键”。海银财富完成“数字化工作小组”的建立,并先后孵化八个专项小组,梳理出“八大体系、五大在线”,数字化海银蓝图全面铺开,未来随着IBM 的云计算技术和专家的引入,海银数字化建设将进入全新阶段。

为构建全球化财富管理平台,海银财富以中国香港为支点,向英、美等国布局,实现“在岸、近岸、远岸”的全球化战略格局,形成覆盖全国、连接境内外的服务网络体系,并始终对标世界一流机构,严选合作伙伴。此次和IBM的牵手,旨在打造在线的海银、数字的海银、智能的海银,全面实现数字化海银蓝图,成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沃尔玛姜汁撞奶被检不合格,涉事商品已下架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日前发布最新食品抽检结果:908批次样品中不合格样品15批次,涉及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范围等问题。其中广州沃尔玛超市销售的一款沙湾姜汁撞奶,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9月18日,分析师走访涉事超市发现,该品牌的姜汁撞奶已下架。

一批次沙湾姜汁撞奶,检出菌落总数超标

通告显示,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被沃尔玛收购,现属沃尔玛旗下超市)销售的、标称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牛奶食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姜汁撞奶,菌落总数超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

据悉,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用以反映食品的卫生状况。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落数较高;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还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大肠菌群不合格,说明食品存在卫生质量缺陷,提示该食品中存在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尤其对老人、小孩的危害更大,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会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造成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到人员、工具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污染、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等等。

企查查信息显示,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牛奶食品厂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原名沙湾牛奶店,主要产品有姜汁撞奶、双皮奶、杏仁撞奶、姜汁糖等,产品远销省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其招牌产品姜汁撞奶不止一次因菌落总数超标上榜。今年8月24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告显示,沃尔玛(广东)商业零售有限公司广州番禺钟村分店销售的、标称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牛奶食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姜汁撞奶(奶类冲调粉),生产日期:2020/5/1,规格型号:150克(30克×5包)/盒,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此前曾因生产不合格食品于2016年8月和12月被广州市番禺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罚。

超市该产品已下架

对于不合格产品,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责令企业查清产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控制风险。

9月18日下午5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来到天河区沃尔玛棠下店,在超市一楼特产区域看到货架上该品牌只有双皮奶及其组合品在售卖、并没有看到涉事的沙湾姜汁撞奶。同时,分析师查询该沃尔玛的小程序,也无法搜索到该商品。

“问题批次产品均已下架了,目前在售的产品均为合格产品。”广州沃尔玛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商品安全与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查验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证明。在得知相关信息后,超市立即下架相关产品并停止销售,全力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查,并根据政府指引采取行动。

购买食品要注意

①应当在正规可靠渠道购买所需食品并保存相应购物凭证,要看清外包装上的相关标识,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和地址、成分或配料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标识是否齐全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②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公布的不合格产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毕马威携手微软 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近日,毕马威首次联合微软在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举办以“未来银行 - AI整体赋能”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研讨会。毕马威中国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表示,毕马威作为微软的合作伙伴,双方已尝试在技术、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合作,此次毕马威 AI工厂推进与微软创新技术融合的同时,双方将探索在AI领域为客户提供风险、财务、运营、客户管理和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和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赋能,毕马威希望通过此次与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的合作,使毕马威AI工厂链接更多领先的技术创新资源,进一步加速毕马威AI工厂的创新发展进程,实现科技实力、创新机能多方面的升级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业务价值链条上的价值增长,实现数字化转型之旅,成就智慧企业。

目前,AI工厂是毕马威智慧之光研发的AI解决方案孵化器。通过封装数百个经过验证的独立AI模块,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拼接组合,有效加快AI项目的落地实施,在大幅度短项目周期的基础上保证交付质量和交付标准,为前端业务的低成本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此,微软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表示,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应用场景涵盖了制造、零售、医疗、金融、城市建设等多个热点领域,实验室目前已赋能超过400个项目。藉由此次毕马威 AI 工厂的成功部署,双方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金融、零售、汽车和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进行联合宣传。

毕马威中国智慧之光合伙人徐琅朗表示,依托全球网络,毕马威中国智慧之光团队充分利用毕马威国际所建立起来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生态发展系统,广泛借鉴和利用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并深度结合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推出了完整的人工智能落地解决方案AI工厂。

毕马威中国战略团队合伙人支宝才表示,未来银行是银行把握科技变革对商业社会重塑的奇点性机遇,重新认识和构建银行的生态和企业价值链,重塑银行与社会和客户的链接尤为重要。毕马威藉由银行业深耕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数字化能力,结合微软云端技术,将为大家展现在营销、风险、合规及运营等领域的最新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唐恩都乐(DNKN)与星巴克(SBUX):餐饮行业的“红与黑”

单单比较星巴克(SBUX)与唐恩都乐(DNKN)两家公司的话,星巴克与唐恩都乐的业务基本面非常相似;两家公司都负责售卖当前市面流行的咖啡以及软饮料,店内菜单上也有纷繁多样的小食可供消费者选择;但是在当前的餐饮行业中有且只有一家具有明显超越市场潜力的公司:星巴克。

毫无疑问,公共卫生事件给星巴克以及唐恩都乐带来了业务经营上的困难,尽管市场对于当前态势下,两家公司何时能够恢复业绩的正常增长不置可否;但是长期来看,一家公司的市值以及股价表现与收入以及利润增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话,星巴克毫无疑问已经处于领先位置。

唐恩都乐:有心无力

如果需要证实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唐恩都乐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的话,公司的股息派发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今年早些时候,唐恩都乐公司管理层宣布停止股息派发以确保公司能够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困难时期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但是随着公司宣布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公司同时已经恢复正常的股息派发进度,这毫无疑问增强了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前景的信心。

但是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消散,预计今年唐恩都乐将至少关闭800家业绩惨淡的线下门店;然而即使公司近年来在行业中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发展策略,但是公司的营收增长依然乏力;这主要在于唐恩都乐实行特许经营模式,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加盟费用以及租金,而并非销售额。由此导致公司过去三年内的年化营收增长率不足4%。

然而唐恩都乐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作为一家实行特许经营的公司,每股收益增长是公司的亮点。尽管2020年的公共卫生事件使餐饮行业进入“凛冬”。但从2015年到2019年,该公司摊销后的每股收益率达到168%。这使得该公司能够维持稳定的股息派发增量,而公司过去5年的股息派发增幅超过了50%。

但是目前公司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营收增长缺乏动力,这一缺陷对于吸引价值增长型投资者而言是致命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股息投资者很青睐这样一只股票。目前该股的升值幅度与股息派发增长大体一致,收益率稳定在2%的水平线上。因此公司价值趋势很可能将会继续维持。

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司的股息派发增长率不足10%,这种增长幅度不足以跑赢市场,这是该股不被看好的另一大原因。

星巴克:中国市场的“独树一帜”

与欧美餐饮市场的惨淡经营不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是“雨过天晴”;同样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星巴克在中国总计约有4400家门店受到冲击;今年2月,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78%,但是根据最新数据,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暂时性的;星巴克方面在9月15日摩根大通举办的相关论坛上表示,星巴克中国市场8月份营收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也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行情已经开始复苏。

星巴克方面指出,星巴克在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影响下,全球的同店销售额都较为惨淡:全球同店销售额下滑40%,交易量下滑51%;美洲地区同店销售额下滑41%,同店交易量下滑52%;除美洲外,其它地区的同店销售额下滑37%,同店交易量下滑44%。这一表现,略高于华尔街的预期,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影响,分析师此前预期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额的跌幅为42%。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由于公共卫生事件控制良好,从今年3月起,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就开始逐渐恢复。早前星巴克曾表示,整个二月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滑78%,销量最低时下滑90%达到最高值,但到三月最后一周,同店销售额下滑幅度已收窄至42%。

从当前形势来看,中国市场的恢业务复速度已经超出星巴克预期。根据星巴克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下滑已收窄至19%。

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的业绩无疑是“救命稻草”。美国和中国是星巴克当前最大的两个市场,截止今年第二季度,这两个市场的门店数量占到星巴克全球门店数量的61%。早在6月份,星巴克还发公告称,计划在未来18个月中永久关闭北美的400家门店;

眼下,星巴克全球已有97%的门店重新投入运营,中国门店99%已经恢复营业,然而中国市场对于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星巴克而言显然已是重中之重,中国的咖啡市场的潜力仍然有待挖掘,人口消费基数大、咖啡文化及相关认知在中国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等都是星巴克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

尽管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但截至2020财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净增了300多家新店。该公司还计划在第四季度结束前再增加约200家门店,这将使其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达到约4600家,如果星巴克的新店计划得到落实,那么这将使中国一举超过美国跃居成为星巴克的第一大市场;另外这些门店均为星巴克公司所有。因为与特许经营模式相比,公司自有门店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比重不言而喻。

试想,星巴克在北美的门店总数约为一万家,尽管如此,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总计只有中国人口总数的一个零头,这种体量上的巨大优势预示着星巴克在未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此外,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战略也出现了转机。该公司目前有10家星巴克门店专门用于为消费者提供移动订购、外卖和送货等服务。这种精简批量的运营模式似乎与中国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并将成为星巴克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星巴克正在加速打开中国市场的推广渠道;据悉,星巴克已经与阿里巴巴(BABA)达成战略合作,星巴克将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应用支持消费者在线对星巴克产品进行预定和支付;这一策略简化了消费者之前必须下载名为“Starbucks Now”的应用程序才能在线订购星巴克产品的繁琐程序。这对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渠道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星巴克在中国正在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市场策略以及落地方案,这似乎已经预示着星巴克将在未来中国市场将迎来巨大的成功。

估值

最后从两家公司的P/E的估值以及股息的角度切入:

尽管增长前景利好,但是基于市盈率的角度,目前星巴克的股价溢价仍然要小于唐恩都乐,长期股息收益率两家公司相持平;所以对于星巴克而言,投资者不必像唐恩都乐一样,价值以及增长只能选择两项指标的其中之一,因为星巴克两项指标的综合增长前景都十分可观,因此对于星巴克和唐恩都乐来说,星巴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今年8月, 特斯拉Model 3型电动汽车问鼎德国电动汽车销量榜首,购买注册数达到2824辆,创下骄人的历史记录,这也同时表明了特斯拉对当前德国电动汽车市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据悉,8月成为德国2020年插电式电动汽车销量第二高的月份,销量超过33000台;这一结果令人惊讶,因为通常8月份的销量通常并不活跃,进入「金九银十」的九月份,汽车销量才会迎来传统强势期。

目前,插电式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电动汽车宏观奖励措施的变动。现在,德国可能已经迎来了电动汽车的转折点—人们对于电动汽车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关媒体指出,今年电动汽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10%;这意味着2020年,德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将会呈现S曲线型的强劲增长态势。

今年8月,特斯拉Model 3型的购买注册量达到了惊人的2824辆,一举成为德国8月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有雷诺Zoey,销量下降600辆,达到2210辆,位居第二位。奔驰A250e销量1939辆,福特Kuga PHEV销量1588辆,大众帕萨特GTE销量1444辆,分居第3、第4、第5位。

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数据来看,通常8月份并不是特斯拉销售劲头最为强劲的月份,甚至特斯拉在9月份的销售增长趋势也并不十分强劲。但是如果8月份特斯拉能在德国销售近3000辆汽车,那么特斯拉很可能在9月份轻松超过这个销售数字。当前情况下德国人对于这家来自美国的汽车生产制造商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人们也更倾向于转向电动汽车这种环境友好型汽车。

目前,特斯拉Model 3在德国全国电动汽车销售总体排名中位居第三,而雷诺Zoey和大众e-Golf电动汽车目前分别保持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然而,大众ID3车型将从9月份开始正式面世,这可能会对整体汽车销量排行榜产生微妙的影响。

目前特斯拉在德国兴建超级工厂似乎对提升特斯拉在德国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客户的品牌忠诚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当其他汽车生产制造商在为削减数千个工作岗位疲于奔命的时候,特斯拉Giga Berlin超级工厂在德预计招聘4万名员工的计划却生动演绎了汽车行业的「冰与火之歌」。

 

 

美股异动 | BioNTech(BNTX)盘前涨逾3%,将收购诺华制药(NVS)德国厂房以扩大疫苗产能

美股投资网财经获悉,9月18日(周五)美股盘前,BioNTech(BNTX)股价上涨,截至北京时间17:03,涨3.11%,报68.86美元。

9月17日,BioNTech SE(BNTX)宣布正向诺华制药(NVS)寻求收购其在德国马尔堡GMP认证的厂房设施。该交易预计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完成,新收购的厂房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预计疫苗年产量将达到7.5亿剂。BioNTech SE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生产多达2.5亿剂BNT162b2疫苗。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RM收购案:英伟达(NVDA)之幸,芯片业之殇?

前言

2020年9月14日,全球第三大IC设计厂商英伟达(NVDA)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芯片架构公司ARM.ARM诞生于英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供应商。目前,ARM架构已广泛应用于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英伟达本次收购计划,将在自身新业务拓展及未来战略上进行协同;与此同时,也使得未来ARM公司“中立性”商业模式的延续性存疑。本文将对ARM公司发展历程、业务情况、商业模式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本次收购事件的市场影响:

1、ARM公司: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P供应商

2、独特的IP授权模式:芯片业的“瑞士国”

3、收购事件:英伟达之幸,芯片产业之殇?

1、ARM公司: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P供应商

成立于1990年,高频收并购联动架构升级。ARM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总部位于英国。1998年在伦敦和纽交所同步上市,;2016年,日本软银集团以约314亿美元收购ARM,ARM正式退市;2020年,英伟达宣布拟以400亿美元收购软银旗下ARM公司。成立至今,ARM先后大举收购了Micrologic、Allant Software、Infinite Designs、Allant Software一系列IT厂商,研发实力增厚;公司ARM版本持续升级,2011年11月,ARMv8架构面世,首款支持64位指令集的处理器架构。2019年底,ARM的下一代CPU指令集架构(ISA:指令集架构) ARMv9开始推出。

股权结构方面,自2016年软银以314亿美元去全资收购ARM后,如今软银集团(Softbank)持有ARM股权比例达75%,剩余25%股权转让给软银自身设立的科技基金Vision Fund。本次英伟达拟支付给软银的400亿美元收购费中包含支付给软银集团215亿美元的NVIDIA股票、120亿美元的现金、ARM员工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以及ARM业绩达到约定目标后将支付给软银的5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

ARM主营四大业务,全球授权芯片出货量超1600亿颗。ARM目前产品线包括CPU、多媒体处理器、物联网、软件及开发工具四大产品类别。应用类别涵盖智能手机、电视、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工业、医疗、汽车等主要科技领域。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均使用ARM工具,ARM芯片累计出货量超1600亿颗,签约IP授权的客户达1767家。

总营收保持稳定增长,20亿美元突破在即。根据软银集团年报显示,2020财年(截止2020年3月)ARM业务实现营收19.0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近三年以较低增速稳定增长。2020财年实现营业利润-4.07亿美元,亏损主要系ARM中国高达16.7亿美元规模的营业利润无法并表所致,加回后ARM保持高盈利水平。

ARM业务结构分为技术许可收入(Technology licensing)、版税收入(Technology Royalties)、软件与服务收入(Software and services)三类。其中,技术许可收入指公司授权ARM知识产权给下游芯片商所收取的一次性授权费用;版税收入指芯片厂商后续销售搭载ARM技术的芯片所需支付的抽成收入。2020年三大业务收入分别为2.4亿、10.8亿、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0%、6.4%、-1.6%,整体收入以芯片IP出售业务为核心,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2、芯片领域的“瑞士国”:中立的IP授权模式

芯片IP授权——ARM具有独特的商业模式。ARM公司本身不进行芯片的生产和销售工作,而是通过IP授权的方式获取收入。芯片IP从研发到落地应用历经三大阶段:1)研发阶段:ARM处理器组件与指令集研发历时2-3年。2)市场培育阶段:进行合作伙伴合同签订,通过购买ARM的IP版权,并结合进一步的开发设计出完整的芯片,过程收取授权许可费及版税费用。3)成熟市场阶段:芯片IP基本覆盖所有对应芯片市场厂商,在在芯片的完整生命周期内对每一个搭载ARM技术的芯片收取版税,版税通常为芯片售价的1%~2%。

ARM IP授权方式灵活,根据各类型半导体厂商设计需求而分级。ARM的IP授权方式根据半导体厂商开发能力、开发需求的差异而有所调整:例如POP IP授权下半导体厂商具备较低自由度,ARM将直接在给定的功率范围内提供高性能或高密度实施解决方案,标准化程度较高;而苹果、高通等具备高研发能力的厂商则主要采购架构授权,即仅购买ARM的架构/指令集(ARMv7、ARMv8等),并不使用ARM芯片设计方案。ARM具备完善的分级授权模式,从POP IP授权、核心授权、BoC授权、架构授权及灵活访问逐层降低标准化程度,提升设计自由度,全面适用于各类半导体厂商的研发需求。

ARM架构具备低功耗、多核高性能特点,极致渗透移动端设备。ARM架构以其高性能、低功率特点,快速打入移动端市场:智能手机使用Cortex-A处理器运行系统及应用,使用Cortex-R处理器处理网络信号,使用Cortex-M处理器作为外设,使用Mali多媒体处理器作为GPU,进行视频、显示、相机管理。据公司披露,ARM在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领域市场占有率超90%,其他手机芯片占有率达45%。

“中立”态度面对全球客户,拥抱芯片产业生态。作为ARM半导体行业上游厂商,ARM面对全球客户都保持中立性,这一态度奠定其纵深方向同步拓展产业生态:全球客户超过500家,遍布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以ARM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生态体系。公司为半导体行业的合作伙伴(如高通、苹果、华为等)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通过技术授权模式使企业得以便捷高效的开发高性能芯片;其中IC设计公司会将测试封装环节外包至OEM厂商(如台积电等);同时,ARM公司帮助OEM厂商在制程及制造工艺方面进行优化。

3、收购事件:英伟达之幸,芯片产业之殇?

本章从本次事件涉及的两大主体出发,谈本次收购事件的影响:1)英伟达:作为ARM收购方,除了ARM新业态有望直接增厚公司营收外,英伟达AI、IoT战略布局具备协同效益。2)ARM:IP有望借助英伟达强大的AI算力融入GPU生态,但本次易主“国籍变更”或导致ARM核心商业模式存续的不确定性。

英伟达:借力ARM完善CPU生态

业务层面,英伟达纵横AI芯片研究及基础行业应用。英伟达作为全球第三大IC设计厂商,核心产品是GPU,业务线包括自主机器、自动驾驶、云与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AI、医疗健康、生命科学、游戏娱乐等,纵向深入AI算力升级,横向拓展基础行业领域计算研究。ARM能够为英伟达补充CPU的能力,进入服务器CPU领域。ARM十亿美元级的收入规模将直接增厚英伟达营收及市值规模,全新的IP授权模式也未公司带来较高毛利空间,同时也与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相助益。

技术层面,AI算力结合CPU生态系统,边缘物联网领域有望深度协同。ARM本身具备强大的芯片IP及IoT技术能力,并已在市场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系统。未来英伟达的AI 计算能力与 ARM 庞大的 CPU 生态系统相结合,将推动计算从云端、智能手机、PC、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深入到边缘物联网。此外,ARM总部仍将继续设于剑桥,继续吸引来自英国和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并将建造一台搭载ARM CPU的先进AI超级计算机。

市场层面,英伟达芯片底层架构或重塑,完善云端+AI生态布局。英伟达未来或将AI技术全面渗透到ARM芯片设计中,从底层改变当前AI行业版图,依托ARM本身在移动端SoC的市场地位,将继续覆盖整个智能手机领域。同时,英伟达目前在云端服务器端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加速的GPU,云端服务器目前仍有大量算法应用跑在CPU上,本次英伟达收购ARM有望进一步整合CPU与GPU生态,进一步加强其在云端服务器领域的领先优势。

ARM:延伸IP市场边界, “中立性”的延续存在不确定性

ARM研发投入有望加码,融合GPU技术拓展IP业务范围。根据英伟达公告,本次收购后,英伟达将开发新的软硬件研发方法,加快当前ARM产品研发进程,全面提升ARM研发实力。同时,ARM可借助NVIDIA 在全球先进的GPU技术及产品生态,以及其AI技术,从而拓展原生态之外的IP 组合。

“中立性”能否维系存在不确定性。虽然英伟达在收购公告中宣称将延续 ARM 的开放式授权模式,保持其客户中立性。但英伟达作为一家美国公司,未来能否在政治因素影响下继续保持中立性,仍存在不确定性,比如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创建了“救救ARM”网站,对此次收购提出异议,并呼吁民众签署。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强生医疗数字化手术新突破 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惠及中国病患

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企业强生、中国骨科机器人市场领导者天智航(TINAVI)携手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医院之一 -- 上海仁济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建立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临床技术应用中心,共同开展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术式推广和专项培训、手术规范化认证、课程体系及教材开发等多项工作,支持将先进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及应用经验推广至全国更多医疗机构,推动数字化智慧医疗带来的医疗质量提升,更快惠及病患需求。

这是自去年10月强生医疗与天智航签署商业研发与合作协议,将天智航用于脊柱和创伤手术的差异化机器人解决方案带给中国市场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外,强生医疗与天智航合作协议下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近期在国内实现“首台销售”。该款手术机器人可以兼容2D和3D两种手术规划模式,运动灵活、工作范围大,广泛应用于全节段脊柱手术和创伤骨科手术的精确定位。搭配强生骨科的植入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精确定位,精度达毫米级,对微创术式、高风险区域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之一,强生深耕中国市场35年,在加速引进全球领先的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持续深化与本土伙伴的创新合作。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强生一直致力于开拓数字外科的新领域,持续关注并投资于对提升健康医疗质量有意义的创新技术,造福中国患者和术者。此次战略合作是强生中国实施‘发展+创新’双引擎战略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强生与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手术公司以及医院强强联手,将更好地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科技和产品落地,服务老百姓。未来,强生将继续推动领先医疗创新成果的加速落地和推广应用,搭建学术交流与高精尖人才培训的创新平台,为支持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下的数字化浪潮蓬勃发展,数字化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必将更将广阔,手术机器人平台也将进一步开启外科手术的新纪元,这些都为包括强生在内的医疗健康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2019年10月,强生宣布把中国定位成为“全球创新引擎”,成为了第一家对中国市场的创新地位进行战略部署的世界500强企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奈飞(NFLX)与亚马逊(AMZN):公共卫生事件背后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美股投资网财经获悉,早在数字电视节目与电影院线还没有演变成现如今大红大紫态势的数年之前,奈飞(NFLX)与亚马逊(AMZN)已经注意到了流媒体在未来传媒市场中将会扮演至关重要角色的可能性。当今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在线平台与内容服务浩如繁星;但早在2015年,亚马逊旗下的Prime Video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虽然当下亚马逊在流媒体行业已经不再是奈飞的主要竞争对手,即便亚马逊偶尔有热卖的口碑IP出现,但是当与奈飞这样已经笑傲群雄的流媒体行业顶级公司相比却显得相形见绌。当然如果投资者仅仅根据奈飞与亚马逊在流媒体行业中所占据的位置而片面进行趋势投资的话,考虑到亚马逊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零售商的行业位置和体量,这无异于“管中窥豹”。

对于亚马逊来说,流媒体行业只是公司多元化发展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当投资者考虑FAANG这五家巨头公司的时候,投资策略以及切入角度无疑是投资者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奈飞与亚马逊:“众星捧月”

奈飞目前是付费流媒体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并且在行业中一骑绝尘,令其他公司难以望其项背。截止到2020年6月份,奈飞已经占据全球近1.93亿流媒体付费用户;甚至当你在讨论一部热门剧集的时候,很可能这部剧就是出自奈飞之手。

相比之下,亚马逊的体量就要大得多,在过去四个季度的时间里,亚马逊营收达到3220亿美元,远超奈飞的近230亿美元的营收数据;按照市值计算,亚马逊是美国第二大上市公司;这家由杰夫贝佐斯创立的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企业,目前通过AWS云计算技术以及全食超市的连锁产业链同时在先进科技以及传统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按传统的估值标准去衡量这两家公司,两只股票都处于价格高位,但它们都是无可争议的市场焦点,也由此提升了市场溢价。但是亚马逊毫无疑问将会在未来更加赢得市场的青睐。

从增长率的角度来说,投资者可能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中更加活跃的的奈飞将比亚马逊增长得更快,但如今情况并非如此。奈飞最近一个季度的营收增长了21%,而亚马逊的净销售额同期增长却达到了40%。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新的宏观行业态势下,奈飞是可以买入并持有的股票,但实际上,亚马逊可能在公共卫生事件之后迎来业务的爆发增长期。

从护城河的角度来说,奈飞的护城河非常强大;到今年年底,奈飞预计将拥有2亿付费用户,这样的用户体量将会显著降低奈飞的内容成本,而且奈飞的行业品牌对于电影和影视剧的内容原创作者具有十足的吸引力;相信未来奈飞将会继续领跑流媒体行业。

亚马逊的护城河同样雄厚,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全球拥有1.5亿人次,毫无疑问亚马逊是人们进行线上购物的首选。而同行业其他实体连锁店当前可能正在加强电商运营策略,但亚马逊的电商行业优势显而易见并且还在不断拉开与其他公司的差距。

这两家公司都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抢抓机遇并实现业绩上的腾飞,而这两家公司在未来都将继续领跑流媒体行业和电商行业,但是相比于奈飞,亚马逊具备长期增长潜力,而且估值对市场来说更具备吸引力。预计到2021年,这两家网络公司的收入增长将放缓至20%左右。虽然奈飞和亚马逊目前都是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头号玩家”,但亚马逊毫无疑问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信也科技联合上海公安打击电信诈骗 全流程反诈协同机制效果初显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电信诈骗在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加持之下已成了现代社会中一颗危害深重的毒瘤。为打击不法分子,政府与相关民间组织均做出了不懈努力。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NYSE:FINV)利用自身在AI、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优势,自2020年4月起,与上海公安在反欺诈领域开启了密切合作,双方共同建立了反诈宣传、事前预警、事中阻断和事后追踪全流程反诈协同机制,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目前,我国电信诈骗的特点主要包括蔓延性、团伙性、跨国性等,再加上不法分子对发达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公安机关在打击相关犯罪时有较大的困难。而对反欺诈相关的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则是解决上述痛点的有效方法。

本次警企合作,既是上海公安积极响应并践行公安部“云剑2020”“净网2020”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预警劝阻的精准效能,加大打击整治的重拳高压并增强防范宣传的多维覆盖的选择,同时,也是信也科技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企业为助力实现社会安定与长治久安,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而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直接体现。

信也科技向自身用户实行实时反诈短信提醒,并对受骗中的用户进行提现拦截,进行人工电话劝导。拦截规则上线一个月后,成功拦截涉及金额近300万元的“欺诈提现”,并向共计10万名用户预警了电信诈骗。截至目前,该类诈骗已连续4个月没有发生。此外,信也科技积极配合上海公安机关的反诈工作,向公安报告受诈或高危用户,方便警方进行反欺诈劝阻,另提供假冒APP或假冒客服名单,方便警方进行打击处置。截至2020年7月,信也科技诈骗发生率已下降至0.00026‰,同比年初下降了99%。

据悉,信也科技除技术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外,还拥有千万级别的黑名单和百万级别的灰名单、数十个多维度的不良信息库。其自主研发的网络图谱系统“明镜”涵盖超过30亿关系节点和千亿的关系边的关系网络数据,可根据机器学习、各类规则分析潜在风险用户特征和案件线索,及时发现各类新型电信诈骗,并采取多样化的反诈策略。

据《信也科技2019金融诈骗报告》显示,2019年出现频率最高且涉及信也科技的三大金融诈骗类型分别是假冒APP诈骗、虚假客服诈骗及充值刷流水诈骗,整体呈现出专业化、流程化、移动化、组化等特点。信也科技则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反欺诈模型和反欺诈策略为反击金融欺诈的强劲武器,实时上线规则拦截欺诈行为,维护用户权益。

而此次警企合作过程中,除了前期于新媒体渠道进行的反欺诈宣传外,信也科技还持续通过对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前发现潜在风险用户和高危用户,将反欺诈工作前置,真正做到提前精准预警,更有效的止损和阻断诈骗,更好的服务用户,为反欺诈领域警企深度合作创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今后,信也科技将继续坚持对科技的投入,同时利用自身已有的技术从更多角度实现自身的价值,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