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已经购买生产设备,将在中国台湾建立OLED面板生产线,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此举将降低苹果对三星OLED面板供应的依赖。apple
报道称,苹果是从韩国设备商Sunic System手中购买的OLED蒸镀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Canon Kokki在蒸镀设备市场的主导地位。后者是蒸镀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三星、LG在内的主要OLED面板生产商都是其大客户。2017年迄今为止,三星已经从Canon Kokki订购了五部OLED制造设备,LG显示器公司上半年也订购了两部。
今年是苹果iPhone上市十周年,即将于下半年推出的重磅产品iPhone 8预计将成为首款采用OLED屏幕的智能手机产品。据日经新闻报道,到2018年下半年,所有新款iPhone将全部采用OLED屏幕。目前苹果的OLED面板供应商为三星,但苹果一向青睐为同一部件寻找多个供应商。此前曾有消息称,苹果计划向LG显示公司投资2万亿到3万亿韩元(约合17.5亿至26亿美元),由后者建立专门用于供应苹果的新的OLED生产线。aapl
硅谷还在争论新兴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华尔街已经在拥抱新经济。一只专注投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的基金今年涨幅已经是道指的三倍。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Global X Funds旗下纳斯达克交易的ETF Global Robo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F(代码:BOTZ)累涨约30%,同期百年历史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幅只有9%以上,标普500涨幅接近11%,纳指涨近20%。
OTZ成立于2016年9月。据Global X Funds介绍,该ETF寻求投资可能受益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增加的公司,包括工业和非工业领域机器人、自动化、自动驾驶汽车等相关企业。
BOTZ投资的许多公司都并非美国本土企业,在其追踪的29只个股之中,日本公司几乎占一半,其次是美国和瑞士的公司。编制全球首个机器人与自动化指数的资管公司ROBO Global则没有一只ETF投资标的位于美国。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旗下BMO私人银行的首席投资官Jack Ablin认为,BOTZ介于科技和国际的风险敞口之间,从主题上说无疑是完美的组合。
ROBO Global的总裁兼首席投资官William Studebaker将AI这类新兴技术与今年曾引领美股大涨的科技龙头股——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代码首字母合称)相提并论。
Studebaker向CNBC表示,机器人、自动化与AI(简称RAAI)确实是下一个FANG交易。四家FANG公司实际上都在改变自身业务,在投资AI相关公司。
Studebaker说,该公司重仓投资的很多企业要么华尔街还没有普遍跟进,要么追踪了解不够。这是个还在进化的行业,它会大爆发。
不过从数据看,华尔街也开始对AI等新兴技术的相关公司产生兴趣。
Studebaker透露,过去12个月,ROBO Global管理的资产规模增加了10亿美元。Global X公布,截至本周一,BOTZ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2.36亿美元,而去年9月BOTZ成立时规模只有150万美元,不到一年翻了大概157倍。
公开资料显示,BOTZ的主要持仓有今年5月高盛将目标股价设为1000美元的美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制造商Intuitive Surgical、美国图形处理器制造商英伟达、日本的三菱电机和工业自动化传感器等产品厂商基恩士。
Robo Global的主要持仓包括瑞士自动化技术公司Abb、中国自动化技术公司和利时和美国医疗保健设备制造商Accuray。
Facebook正开发智能音箱,并将由台湾和硕科技制造,明年第一季度发布。
知情人士称,Facebook的智能音箱将更加注重视觉画面的交互,将配置15英寸的触摸屏。屏幕将由LG显示器公司提供。 据悉,和硕已经小批量生产Facebook智能音箱的样品。 智能音箱领域目前非常火爆,有亚马逊Echo、Google Home这些巨头参与,苹果也发布了HomePod智能音箱。
三星电子和微软合作研发了一个可以用来打电话的智能音箱Invoke,这款音箱将于今年秋天发布。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截至去年底,亚马逊Echo已销售了约1100万台。
在个人微信的设置-通用-功能页面可以看到,领英的模块已经被移除,此前从未启用并绑定领英的用户,将无法使用这一功能,相应地,也无法将其展示在个人详情页了。
自从腾讯微博以及校友网失败之后,腾讯就再也没有一个公开化的社交网络平台了,可是,私密社交网络的市场虽大,但是要想让成为像 Facebook 那样集合了公开、半公开、私密三重社交属性的平台,没有一个面向公众的产品,终究是腾讯的遗憾所在。
当然,摆在腾讯面前的不是再做一个微博或者 Ins,更不是做一个 Snapchat,做一个更多层面上只为用户向好友展示自己职业、身份信息的平台依然是一个突破。
而这种功能早已在微信里得到验证,比如微信公众号的认证系统,其实就渊源于2012年时微信的个人明星认证。
现在,将微信公众号这套认证体系的填写权利交给用户,并经过一定的数据验证,仍然是现实刚需所在,尤其是在职场沟通以及交易场景下。
换种思路看,微信做领英其实有点对标支付宝、京东金融的信用体系,微信通过微信支付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数据,一直缺一个用武之地,如果把这些数据与领英的职业展示体系作进一步结合,无疑将会给克制多年的微信带来革新,而其想象力也会进一步拓宽。
亚马逊最终宣告放弃Fire Phone手机项目的时候,它的仓储堆积了价值8300万美元的存货——尽管那个时候,该款手机的价格已经大幅下调至1美元的合约价。该产品也许仍然是亚马逊创始人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职业生涯最大的败笔:错失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机会,没能做好当代最重要的一个新消费级产品品类。如今距离该失败过去了不到3年,亚马逊是时候再一次尝试进军该市场了。
诚然,亚马逊第一次做智能手机的时候遭受重挫。诚然,该市场已经变得更加拥挤不堪了。但如果不再尝试一次的话,那亚马逊可能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尤其是如果它有能力避免重蹈上一次的覆辙的话。
Alexa需要亚马逊自造手机
Fire Phone的失败并不仅仅给亚马逊造成了相当于爱荷华州GDP的损失。万货商店还损失了从移动互联网一代分一杯羹的机会,以及让自己在购物车以外进化成为一个移动平台的机会。亚马逊的战略执行上的确做得不好,但更重要的是,Fire Phone进入市场太晚了。两大平台iOS和Android已经牢牢占据移动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
如今,亚马逊在语音助手服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语音助手可谓当下的一项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消费级技术。没有自家品牌的智能手机的话,那该电商巨头可能就会白白浪费掉这一领先优势。要是不能够在家居以外的地方给用户带来帮助,那语音助手的价值显然会大打折扣。
Alexa已经进驻iOS和Android平台,但它隐藏在亚马逊应用当中,要触控点击好几下才能够用上。就连近期与HTC U11的免手动智能手机整合,Alexa也只能够带来不温不火的体验。
市场研究公司Jackdaw Research创始人扬。道森(Jan Dawson)表示,“在第三方的智能手机上,Alexa永远都无法取得真正的第一方地位和整合。”不过,在自己打造的智能手机上,亚马逊能够实现这一点。而且那会造就一种良性循环:你使用Alexa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出色。反过来,它变得越出色,你使用得就越频繁。由于无法获知你在家以外的地方的活动情况,Alexa长期而言在实用性上显然会受限,就像是一本从未听说过蛋白质的食谱。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流量游戏。”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的移动分析师迈克尔。费斯迈尔(Michael Facemire)指出,“这些服务要变得可行,你就得将语音转化成文本,再利用文本揣测用户的意图。做好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海量的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数据。你拥有的数据越多,你的服务就会越好。”
成千上万用户设置厨房计时器的录音不会给Alexa带来什么帮助。要充分兑现自己的潜力——或者说只是跟上Siri和谷歌Google Assistant的步伐——Alexa需要充分理解你的各种活动体验。它不仅仅需要出现在你的手机上,你还需要占得头牌地位。目前来看,亚马逊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
如何做大规模?
首先,要抛开做一台相当特别、相当与众不同的智能手机的想法。
几年前,这或许还有可能做到。特别是如果你觉得要在软件层面做文章,加上花哨炫酷的功能特性,就像亚马逊2014年所做的Fire Phone那样。现在呢?就连宝丽来(Polaroid)都有智能手机了,或者说至少有在手机上打上自己品牌名称。智能手机已经完完全全商品化了。
亚马逊当初大错特错的地方在于,出售一台填充了过多功能且价格很不友好的3D智能手机。但你知道它擅长干什么吗?出售电涌保护器,出售USB线,出售LED灯泡,出售AmazonBasics自有消费电子产品品牌下的另外1200款商品。
重申一遍,亚马逊不需要一台旗舰级智能手机。它不需要十分精美的经修边铝制机身设计。它只需要将规模做大。
那要怎么做大规模呢?采用与出售数百万台Echo智能音箱一样的方式。做一台相当优质的手机,标上亲民的价格,在亚马逊网站最显眼的位置给它打个横幅广告,然后坐看顾客蜂拥而来。构想这一切并不需要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般惊人的想象力:99美元的AmazonBasics手机——“Fire Phone”品牌现阶段还是有毒——搭载原生Android系统,深度整合Alexa,但各项谷歌旗下服务维持不变。(亚马逊更有可能采用自家基于Android定制的、以Amazon Appstore替代Google Play的FireOS系统,但该系统没有原生系统那么受大众欢迎。)更妙的做法是,仅面向亚马逊Prime会员出售,或者至少给予Prime会员很大的优惠力度。将产品命名为Prime Phone也很不错。
昨天,我们已经报道过,WBMD正接近被私募股权巨头KKR集团收购,WebMD将上涨,被私募股权巨头KKR收购
WebMD 是一个基于网站医疗信息服务公司。
WebMD如何赚钱?
在商言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如何保持利润无疑对WebMD非常的重要。尽管WebMD很快地开展了移动端业务,但移动端首先就给以广告盈利为主的WebMD带来了不小的难题。由于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移动端广告的版面十分有限,这使得很多生物制药产品的广告并不能展示所有必须要传递的专业信息。但WebMD主动开发新的模式,以满足药企的需求。
同时,公司也在寻找新的广告利润来源。据WebMD报告显示,很大一部分普通用户会访问与疾病无关的健康相关信息,这使得WebMD签约了很多涉及健康,瘦身,生活方式,疾病预防事业的新广告商,从强生,宝洁,到雀巢,沃尔玛不一而足。
统计显示,WebMD网站的总浏览量逐年上升。2012年公司首次公开网站流量数据,访问人次达到1.1亿,比2011年提高了29%,网页浏览次数达到102亿, 比2011年提高了26%。但是这些浏览量的来源在近些年已有了明显的变化,手机已逐步取代电脑,使用移动终端浏览页面的比例已有2011年的13%提高到2012年的25%,并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
用户访问WebMD的渠道
WebMD的竞争来自何方?
然而在过去几年间,网络环境由PC端向移动端的变革使得WebMD在财政上出现了一些困难,直至最近才刚刚恢复。WebMD用户的迁移也表明WebMD正在转变为移动内容平台,而这使得WebMD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
2013年公司网站的流量增速就出现明显放缓,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新信息源的出现以及搜索方式的多样化。过去,当大家google一个医学问题时,WebMD的结果总会出现在第一个,而现在,google会生成一张附有相关信息的简易图表显示在搜索结果的第一位,这样,用户无需点击任何连接就可以直接获得信息。这显然冲击了WebMD的流量获得。
在应用程序方面,WebMD的对手也不少。其他的供应商如为患者服务的iTriage和为医疗从业人员服务的Aptus Health也在近年获得了不小的市场。
在2015年,WebMD决定将逐步迁移WebMD和Medscape主页上的内容至其他社交网络媒体,对此,WebMD的首席执行官 David Schlanger指出:“在数字生态系统中,很明显人们利用社交平台不仅仅是与他们的朋友和家人交流,更是为了发现信息和使用信息 。所以我们要确保WebMD的内容是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找到并使用的。这对于加深我们与我们现有的用户的关系和吸引更多的新用户使用WebMD和Medscape作为消息源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WebMD不断尝试扩张自己的业务版图。
2013年,WebMD完成了对Avado(一家为医疗健康从业者提供基于云端的病患关系管理系统开发商),以加强WebMD应用和Medscape应用之间的联系,为医疗从业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应用程序。
2014年,WebMD收购TheraSim,增加了为病患提供医疗过程模拟的服务,这一收购帮助Medscape在医疗健康专业服务领域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同年,WebMD和Walgreens宣布整合他们的数字健康服务,拥有WebMD账号的Walgreens用户可以在Walgreens使用处方并预约诊所。
2015年,WebMD与专业医疗保险服务机构、密歇根的蓝十字蓝盾协会(Blue Cross Blue Shield)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其会员提供数字健康医疗服务。
尽管现在WebMD还是龙头老大,但其他新兴线上健康服务的崛起对WebMD的威胁无异于凌迟。因此,WebMD在不断的拓展业务范围。
WebMD有着稳固的病患用户基础,并且不断尝试连接消费者和医生使得医生为他们的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咨询。 去年,WebMD通过新开发的应用程序Medscape Consult加入了医生众包业务以期望同 Figure 1 这样的应用竞争。通过由核心业务向外扩展,即使面临着网页和移动端流量下降的困境,WebMD也给了自己很好的机会来维持稳定发展 。
WebMD的产品矩阵:紧跟潮流稳固基本盘
其实,WebMD一直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求稳定的增长。其产品推出速度和频度都堪称一流。
事实上,WebMD涉足移动端并不晚。2008年十月,在iPhone应用商店开放的三个月后,公司的第一款手机应用程序 WebMD Symptom Checker发布,随后又发布了Pill Identifier和First Aid应用程序。反应迅速的 WebMD收获了当年同类应用程序中下载量排名第一的成绩。在2009年,公司陆续发布了供医生之间交流病例药物信息的社交应用Physician Connect,为医生提供专业新闻的Medscape Mobile,以及针对普通用户的整合了症状检查,药物识别等功能的WebMD Mobile。2010年公司发布新产品WebMD community,普通用户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和专家联系以获得帮助,赞助商还可以在上面创建品牌社区,并主持有关的健康话题进行讨论。
2012年1月WebMD Baby上架,主要为父母提供妇幼健康的相关信息。2014年,Medscape Medpulse上架,这款应用针对的则是医生群体,医生可以快速便捷地浏览最新的医学新闻,定制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新闻涵盖商业,法律,伦理,突破性新药,医用仪器,重大临床试验新成果等。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2013年9月,WebMD和高通生命合作,发布了新版本的旗舰应用,这是WebMD首次将旗下的两大应用程序WebMD和Medscape连接起来,医生可以通过这款应用向患者推送附有治疗指导建议的链接,患者可以在自己的应用中查看并保存此链接内容,也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链接查看移动版界面并保存网页。
眼看着可穿戴设备火了起来,WebMD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理。2014年,WebMD在应用中加入了名为“健康目标”的新功能,通过和血糖仪及其他可穿戴测量仪器的连接,使用者(尤其是糖尿病人)可以监控体重,每日步行步数,睡眠情况,血糖指数。2015年Apple Watch发布后,WebMD成为了第一批为Apple Watch提供应用程序的公司,通过和自己旗下其他应用的交互,这款应用可提供详细的用药信息,包括自定义的药物图片,服用剂量等,定时提醒用户服药。
至2009年年末,WebMD发布的APP总下载次数达到150万,这一数字在2014年末已增长到了2500万。http://www.bubq.com/ 美股量化交易
二季度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盈利大受欧盟创纪录反垄断罚款的打击,且衡量广告收入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比大跌。财报公布后,Alphabet盘后股价一度跌超3%。
本周一Alphabet公布了多项数据优于华尔街预期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但欧盟罚款对盈利的影响极为明显。截至今年6月30日的第二财季,不计欧盟24亿欧元巨额罚款,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下Alphabet的每股收益8.90美元;GAAP原则下,每股摊薄收益虽高于华尔街预期,但仅有5.01美元。
而且财报显示,谷歌广告收入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衡量广告商对搜索广告付费的每次点击成本(CPC)同比大跌23%。这令外界担心谷歌的广告收入前景。Alphabet财报中的二季度重要数据如下:
本周一Alphabet股价收涨0.45%。当二季度财报在盘后交易时段公布后,Alphabet股价一度跌破967美元,跌超3%。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美国私募巨头黑石(black stone)集团正洽谈以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网络安全公司NSO的40%股权,目前谈判已进入后期阶段。
该报道称,另一投资者ClearSky预计将加入这一交易,作为第二收购方获得其中的10%股份。
交易结束后,NSO现在的所有者Francisco Partners将持有该公司40%股份,黑石和ClearSky将持有40%,NSO的两位创始人每人持股6%,公司的500名员工包揽剩下的8%。
据知情人士称,私募股权巨头KKR集团正接近达成交易,收购美国健康护理信息提供商WebMD Health Corp,后者目前市值高达21亿美元。美股代号 WBMD, 目前该股20.8亿,将会出现小幅上涨,加上空头的回补。结果股价今日24日暴涨20%
消息人士称,此项交易最早将于周一宣布。
WebMD创办于1996年,已成为美国最受消费者和医疗专业人士欢迎的健康网站之一,2016年月独立访问者(UV)数量超过7000万。
WebMD Health Holdings公司通过网站和出版物为消费者、专业人员、企业及健康保险公司提供与健康相关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务;
数千位员工(有执业作家、编辑、设计师和执业医师)负责撰写、编辑和出版,另外聘请多位知名的医药学专家为公司的顾问;
webMD由四大模块组成:
1.WebMD Consumer Network(患者教育和咨询模块)
2.WebMD Professional Network(专业人士资讯模块)
3.WebMD Private Portal Services(个人健康管理portal)
4.WebMD Publishing Services
美股量化交易 bubq.com
在客户活动萎靡的惨淡环境里,摩根士丹利二季度固收业务依旧获得了12.4亿美元的营收。蓬勃发展的财富管理业务,摩根士丹利二季度的净营收达到了95亿美元。在高盛二者模式相似的情况下,摩根士丹利连续两个季度净营收超过高盛。
凭借着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良好业绩(该项业务仅占摩根士丹利资金的1/4,但带来了43%的营收),摩根士丹利连续两个季度在净收入上超过高盛,成为了新任的“华尔街之王”。然而,在机器顾问因成本低廉而席卷华尔街财富管理业务的当下,摩根士丹利CEO首席执行官James Gorman却表示,无人工的智能程序只能吸引金融市场的部分客户,不可能完全取代金融领域的分析师、策略师和投资顾问。他还认为,相比起人工,程序交易的成本并不便宜。
机器顾问只能满足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需求
随着智能化浪潮在华尔街不断推进,基于程序算法的“机器顾问”甚至开始声称他们将统治财富管理。
但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James Gorman对此嗤之以鼻。
Gorman表示,人们以前曾多次预测过人类顾问的消亡,但好笑的是这件事却从未发生过。
“我在1999年前就听到过类似的说法。每当这种声音响起时,人们会感到恐惧,但恐惧会让你吃了大亏。
人类财富顾问会在什么时候失去作用呢?在顾客们自己都不重视顾问们的建议,并从不按照顾问的建议去执行计划的时候。
在我看来,基于顾客们的不同偏好,在一个大的市场内部其实存在着不同的细分市场,而机器顾问只会对大市场中的某一小部分具有吸引力。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的财富的积累,一些原有的机器咨询客户可能会逐渐转向传统的人类咨询。”
机器顾问的性价比并不高
作为摩根士丹利这一拥有15777名人工顾问的大型投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Gorman正在捍卫自己和同行们的尊严和价值。
“如果我们把人类顾问们与机器顾问们所提供服务之间的差别全部都考虑在内,你会发现人类顾问其实更有竞争力。”
“投资者们把数十亿美元投给像Betterment和Wealthfront这样的机器顾问公司,无非就是看中了他们低廉的佣金。可你要是好好比较一下这些公司和我们公司的成本和收益,你会发现其实没啥太大差距。尤其是当你考虑到佣金的很大一笔费用是用来支付给人工咨询、市场研究以及股市分析时,你会发现你的每一笔成本去向都是有意义的。贵有贵的好处。要知道,我们可是一家管理着2.239万亿美元的大公司。根据我们的经验,我看不出与机器顾问相比,人工顾问有什么劣势。”
而社交网站LinkedIn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许多金融专业人士对戈尔曼的观点表示赞同。调查显示,“财务顾问人事们认为,市场对人工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始终存在。数据显示,只有29%的人士对机器顾问感兴趣,而43%的人士认为华尔街的智能化浪潮有点过度,机器顾问的作用和地位被大大夸大了。
财富管理的未来趋势:人类的面孔+机器的心脏
由Giulia Aurora Miotti领导的分析师团队撰写的摩根士丹利金融技术大事记,也支持Gorman的看法,即人类顾问在财富管理界的地位仍然是安全的。
“金融部门消费者仍然需要某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尤其是当突然的市场走势导致意外的损失时,顾客们希望直接与顾问们进行对话,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想要得到安慰或者发泄情绪。而目前的机器顾问则很难实现这一点。”
因此,他们认为机器与人类的混合型咨询有望作为未来财富管理公司的最佳选择。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所谓的机器与人类的混合咨询,是指将基于算法得出的财务计划与人类进行交互配对,这种咨询本质上是由机器程序得出财务建议,再由人类找出逻辑传达给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