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股上市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回购自家股票。上半年美国上市公司累计回购了逾6700亿美元股票,回购规模已超过2017年全年创下的5300亿美元纪录,再创历史新高。在回购等多重利好的刺激下,今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不断刷新历史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通常会在股价较低时回购股票,而美股今年的大幅回购却发生在股价走高时。对此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看好后市的同时,这也是公司试图提振股价的做法之一,后市要警惕回购带来的流动性和债务风险,并密切关注回购放缓后的美股表现。
回购创新高提振美股
上周道指成分股公司耐克(76.55, 0.27, 0.35%)和沃尔格林联合博姿分别宣布回购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股票后,6月份已累计逾30家公司宣布回购计划。美股总体市场来看,市场研究公司TrimTabs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二季度宣布了4336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接近一季度2421亿美元回购规模的两倍。
关于回购资金来源,摩根大通(103.72, 0.67, 0.65%)表示,经济增长改善和税率下降将贡献约10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海外现金回流预计将贡献约2000亿美元。高盛(220.74, 0.36, 0.16%)则分析称,受益于税改和每股收益攀升等利好,美国上市企业今年的现金支出将提高15%至2.5万亿美元,除部分用于公司发展外,其中将有1.2万亿派发给股东分红。另外标普指出,除回购激增外,美国上市公司在二季度的股息发行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116亿美元,预期2018年股息发行总额将达到2208亿美元,同比增长7.8%。
市场人士分析,股票回购源于美国上市公司强劲的营收增长以及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展望。在回购等多重利好的刺激下,今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不断刷新历史高位,其中标普500指数于1月26日最高冲至2872.87点,同日道琼斯(24356.7402, 181.92, 0.75%)工业指数升至26616.71点,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增长最为强劲的纳斯达克(7586.4265, 83.75, 1.12%)指数则在屡创新高后,于6月20日触及7806.6点高位。至7月2日,今年以来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分别上涨9.62%,1.99%。
据高盛测算,今年美股回购规模将创下历史纪录。摩根大通发布的研报也显示,标普500指数中的成分股公司将在2018年创纪录回购8000亿美元股票,远超2017年创下的5300亿美元纪录。
摩根士丹利周二将布伦特油价未来6个月的预期上修至每桶85美元,较前一次预估值高出7.5美元,上调幅度接近10%。
该行认为,由于美国政府要求印度、中国等各国在11月之前停止进口伊朗原油,因此下半年油价涨幅将超过此前的预期,因而随之上修油价预估。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美国推行如此强硬的政策,将迫使伊朗原油日均产量减少110万桶。此外,利比亚和安哥拉的产量降幅也将超过此前预期,原油供应或在下半年合计减少约60万桶/日。
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师Martijn Rats在报告中写道:
我们对供应面的预期作出了显著调整,预计伊朗、安哥拉和利比亚的供给量将减少,而沙特的供应量将增加。总体而言,这使得市场供应比以往更加紧张,闲置产能也不多。
此前,国际能源署(IEA)预计OPEC的闲置产能总量将会在明年上半年下滑至日均250万桶,那将是2016年底(190万桶)以来的最低水平。
周二,WTI油价自2014年以来首次升穿每桶75美元,因有迹象显示,全球供应中断超过OPEC承诺的增产迹象。布伦特油价收于每桶78.35美元
作为全球排名第三的PC巨头,戴尔这五年来其实一直都不在股市上。
2013年2月,戴尔完成私有化退市,戴尔创始人兼CEO迈克尔·戴尔联合银湖投资收购了戴尔,交易总额高达244亿美元。
不过现在,戴尔打算重新上市了。
根据最新公布的消息,戴尔将用一种新型普通股兑换跟踪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重新挂牌交易,交易额217亿美元。
作为戴尔创始人和控股股东,迈克尔·戴尔的持股比例为72%,在戴尔重新上市后将继续担任董事长和CEO,而银湖投资仍是小股东。
戴尔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表示:“过去5个月里,在独立金融和法律顾问的帮助下,我们对多种方案进行了评估,(重新上市)可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迈克尔·戴尔在则表示:“我对领导这家伟大的公司揭开新篇章感到自豪。我们将继续发展,惠及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和团队成员。”
根据市调机构IDC的统计,2017年戴尔出货电脑4182.1万部,年增2.7%,市场份额26.1%,排名第三,位列惠普(22.86, 0.17, 0.75%)(22.7%)、联想(21.1%)之后。
Gartner给出的数据则是戴尔电脑2017年出货量3987.1万部,年增1.1%,市场份额15.2%,还是排第三,之前还是惠普(21.0%)、联想(20.8%)。
给特斯拉设定的目标价仅为93美元,比最新股价低70%,Vertical Group分析师Gordon Johnson成了特斯拉最大的空头。在他看来,尽管特斯拉宣布达到了Model 3产能目标,但仍有六大问题支撑他看空。
Johnson认为,目前来看,产能是特斯拉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一旦现有预约订单得以满足,在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客户厌烦等待的情况下,特斯拉将面临严重的需求不足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的某个时点。
对于6月最后一周Model 3的产量,特拉斯用了一个所谓“出厂”的措辞,Johnson表示,这和汽车行业传统意义上已经完成生产的车辆不是同一个维度的概念,因此实际可交付的Model 3数量还要打折扣。
此外,Johnson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在二季度最初84天中,Model 3的产量仅为每周1962辆,不仅没有达到特斯拉一季度产量报告中对二季度预估的数量,也远远低于马斯克此前预估的5月的产量。
Johnson还认为,特斯拉最新公布的数据,不仅证实了Model 3在过去一年没有新增订单,也印证了接下来还需要疯狂烧钱,因此,其二季度财报将会成为股价下跌的导火索。
以下是Johnson列出的六大问题的详情:
1、FactSet数据显示,市场对2018年二季度特斯拉Model 3销量的共识预期是27980辆,对特斯拉全部汽车销量的预期示51120辆。
据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当季Model 3销量为18440辆(比预期低34%),全部汽车销量位40740辆(比预期低20%)。
换句话说,在2018年二季度,Model 3的需求仅为每周1418辆。这意味着,在满足Model 3的全部预约订单之后,特斯拉面临的将是需求不足,而非供给跟不上(我们预计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的某个时点)。
因此,尽管今天媒体都聚焦于Model 3的单周产量,但我们还是要向读者强调,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客户厌烦了等待,不要因为看到特斯拉生产了多少辆Model 3,就以为需求会一直存在。
2、特斯拉提到,在6月的最后一周Model 3的“出厂”(factory gated)产量达到5031辆。
虽然特斯拉称其一直使用“出厂”这一措辞衡量产量,但不管是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还是公开文件中,我们都找不到这个词语。不过倒是在Linkedin上,我们发现“出厂”可能意味着,车辆离开了工厂车间,但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测试以及进行质量检验。
这也意味着,这些车辆并不是汽车行业传统意义上已经完全完成生产的车辆。
3、按照特斯拉自己公布的数据计算,除去6月最后一周生产5031辆之后,在2018年二季度的最初84天中,Model 3的产量为每周1962辆(28,578 - 5,031 = 23,547; 23,547 ÷ 84 = 280.32; 280.32 × 7 = 1,962)。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在4月3日公布的一季度产量报告中预计二季度第一周产量为2000辆,1962辆的产量比这个数字还低。
此外,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在5月会实现每周3000-4000辆的产能,而6月最后一周前每周平均1962辆这个数字也离此很远。
4、截至2018年7月2日,特斯拉汽车的网上预定量为42万,而2017年8月这个数字就是45.5万,今年5月为“超过45万”。此外,迄今为止特斯拉交付了28386辆Model 3,因此,就像我们上周所警告以及特斯拉管理层告诉我们的,在过去一年新订单实际上是0,对此特斯拉给的原因是交付车辆等待时间过长。
考虑到自2017年8月2日以来净预约量基本没有变化,以及上周特斯拉自己称Model 3在过去一年没有新增订单,我们认为今天的数据更是证实了Model 3新增预约需求低迷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5、用Model 3累计产量41029减去已交付的28386辆,可以算出交付中的数量为12643,而特斯拉自己公布的截至2018年二季度交付中的Model 3为11166辆,其中差额为1477辆。马斯克曾说过这个差额在0.5%,但实际却达到13%。尽管我们不是完全确定,但原因可能是其中包括需要返回交付中心进行修理的车辆(这也可能意味着Model 3的周产量有些夸大)。
6、按照我们的分析,和2018年一季度相比,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交付中的Model S/X实际上要少175辆,而交付中的Model 3要多9000辆,这意味着额外的产成品库存金额为接近5亿美元(也就是烧钱)——假设Model 3平均售价为5.5万美元,Model S/X平均售价10.5万美元。
在2018年二季度,我们仍然预计特斯拉在大量烧钱(如果考虑到EBIT损失,金额会达到每季度6亿美元,以及1.5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和4.5亿美元的折旧。)
因此,预计特斯拉2018年二季度财报将成为股价下跌导火索。我们维持对其卖出评级,以及2019年底93美元的目标价。
受特斯拉公布的Model 3产量达标消息影响,特斯拉昨日盘前一度大涨6%,但最终以下跌2.3%收盘,报335.07美元。
在上周五迎来久违的上涨后,人民币今日重新走弱。
截至目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7关口,日内跌超30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今日官方收盘价报6.6490,创2017年10月27日以来新低,较上日官方收盘价跌244点,较上日夜盘收盘跌285点。
夜盘时段,人民币继续下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8关口,现报6.6871,创去年10月来新低,日内跌超500点;此前,在岸人民币已经跌破6.66关口。
上周五,在经历连续多日下跌后,人民币汇率终于迎来久违的反弹。当日在岸人民币日内一度涨逾300点,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当日报6.6246,较上日官方收盘价涨4点,较上日夜盘收盘涨12点。
今日上午公布的中间价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6157,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6166上调9点,结束此前八连降的态势,但随后在岸与离岸人民币依然继续下行。
对于人民币的贬值,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基本面与预期因素决定的,而非中国央行主动实施的贬值策略。
张明称,进入2018年以来,由于市场上出现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双向波动预期,有关证据显示,中国央行的确降低了对外汇市场的日常干预,甚至降低了逆周期因子的使用频率。与2017年的常态化干预相比,这无异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一种进步。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既然基本面因素推动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既然贬值目前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速、既然贬值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结果(这让美国政府无法指责中国央行在操纵汇率),那么,适当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接下来人民币汇率如何演进,张明表示,如果美元指数未来能够稳定在95上下、美元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升值过程基本结束、中美贸易摩擦最终以比较平和的方式达成和解、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已经触底、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过程即将企稳,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难以出现显著下跌,有望稳定在6.7上下。
反之,如果国际国内因素出现一系列不利变化,张明表示,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可能进一步下跌。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形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内跌破7的概率,目前看来依然较小。
中金梁红团队也认为,本轮贬值应该是源于市场自发动力,而并非政策有意为之。不过鉴于经济基本面仍然是人民币汇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目前政策亟需更快、更有力的调整,以扭转金融条件快速紧缩、增长预期明显走弱的趋势。
反之,梁红团队表示,如果政策调整过于滞后或乏力,市场对于人民币情绪继续恶化会增加货币政策调整的被动性和复杂性——而进一步讲,放任人民币贬值可能得不偿失。
数据是未来各行各业的血液,谁掌握了海量优质数据,谁就拥有了窥探市场的魔镜。
总部位于深圳的大数据公司极光于当地时间周五(29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挂牌,募资2亿美元。
海外公司在美国上市通常公开递交招股书后,一般有两周的公示时间,然后公司则进入7到10天左右的IPO路演,一切顺利的话,就接下来就会正式挂牌。
极光成立于2011年,业务包括为移动应用开发公司提供服务——推送通知、短信身份验证以及用户分析等。例如,于2017年9月上线的“极光效果通”,拥有超过500个形象标签,能够对用户资料进行全方位分析。即极光可以通过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行为分析其年龄、性别、社会属性、所处地域、App偏好、智能手机型号等,来帮助头部App准确找到和触达用户。
极光CEO罗伟东曾于2016年底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深化,数据已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并成为未来发展的生产力,“能够多维度地刻画用户画像,拿到一张清晰的画像,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以精准广告投放为例,通过App定位功能,捕捉到某个商圈的人群信息,如其性别、年龄、居住地等,使客户能够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放效果。
极光的核心团队成员来自腾讯、摩根士丹利、豆瓣、Teradata和中国移动等公司。CEO罗伟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MBA,是位连续创业者。罗伟东做的第一款产品曾是全国最大的两家技术社区网站之一Matrix社区,该网站第一年就收获80万会员,罗伟东赚取了不菲的广告费。
在三次成功的创业后,2011年,罗伟东开始了第四次创业,做一款“中国版的WhatsApp”,名叫KKtalk。但KKtalk诞生三个月后,微信问世,尽管KKtalk当时的用户已有400万,但是罗伟东对竞争格局的巨变心知肚明。腾讯微信一个月的市场预算已经超过罗伟东账上所有的现金,而腾讯已有的用户群又让任何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痛定思痛的罗伟东回顾研发过程,发现“推送消息”是开发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于是罗伟东将推送产品抽离,独立成为一款产品。2012年,极光推送正式问世,并于短短四年内达到月活用户6亿,覆盖总用户数超过50亿。罗伟东再次踩准了行业变化的风口。
美股市场对极光模式不会陌生。于2003年成立的硅谷大数据公司Palantir,虽然一直保持低调,但是却是一家大数据领域的独角兽,估值超过200亿美元,仅次于独角兽明星Uber和Airbnb。
Palantir有两个最为人称道的案例。一是在美国追捕本拉登行动中,Palantir扮演了重要的大数据情报分析角色;而是Palantir协助对家银行,追回了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庞氏骗局案中,所隐藏起来的数十亿美元巨款。
罗伟东曾于2016年底称,要做中国的Palantir。
极光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财年中,销售量达5700万美元。该公司曾获得IDG、复兴锐正、Mandra Capital、国海证券、TCL、富达国际等机构的数千万美元投资。
在国内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是TalkingData,后者亦于2011年成立,获得过北极光、软银和MileStone等机构的数千万美元投资。
1948年7月1日,《纽约时报》的D4页(一个完全不重要的版面),悄然出现了一个叫做“晶体管”(transistor)的词。
美国 DARPA 官员日前首次公开讨论了美国“电子复兴计划”初步细节。计划未来五年投入超过 20亿美元,联合国防工业基地、学术界、国家实验室和其他创新温床,开启下一次电子革命。美国因其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而成为20世纪的科技强国。如今,在摩尔定律走向终结,人工智能和量子等新兴技术及产业涌现的当下,美国正在积极计划开创他们下一个十年乃至百年的领先。
美国又一盘大棋:重振芯片产业大计5年投入超20亿美元!
美国将在未来四年向两项研究计划投入1亿美元,创造一种新的芯片开发工具,旨在大幅降低设计芯片的壁垒。
这两项计划涉及15家公司和200多名研究人员,此前一直处于秘密筹备阶段,在刚刚结束的设计自动化大会(DAC 2018)上首次得到公开讨论。
不仅如此,这两项计划都只是美国国家“电子复兴计划”(Electronics Resurgence Initiative,ERI)的一部分。电子复兴计划(ERI)由DARPA管理,预计在未来五年投入15亿美元,推动美国电子行业向前发展。
美国国会最近还增加了对ERI的投入,每年多注资1.5亿美元。因此,整个项目资金将达到22.5亿美元。
DARPA 计划7月底在硅谷举办为期3天的“电子复兴计划峰会”,汇聚受摩尔定律影响最大的企业,包括来自商业部门、国防工业基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级代表,就电子、人工智能、光子等五大领域的未来研究计划展开头脑风暴,共同塑造美国半导体创新的未来方向。
就在6月27日,美国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十年量子计划”,确保美国不落后于推动量子计划的其他国家。
过去70年来,美国因其在电子和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享受到了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上的优势。如今,在摩尔定律走向终结,电子领域急需转变突破的关键点,在人工智能和量子等新兴技术及产业涌现的当下,美国正在积极计划开创他们下一个十年乃至百年的领先。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轨迹走向停滞,技术创新和进步更加大胆的时代即将开始
电子复兴计划的源起,是美国国防部在2018年财政年度预算中,提出给DARPA补充拨款7500万美元,联合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提升芯片性能,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不断缩小元件体积,全新的微系统材料,设计和架构的创新。
之所以说“补充”,是因为国防部此前已经计划拨款2亿美元,用于协调电子和光子相关系统方面的工作,此外还不算商业部门的额外投资。
目前,微系统技术界经过20世纪高速发展后,正陷入一系列可以预期的长期发展障碍。微电子革命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晶体管的发明,如今,一片小小片的芯片上已经可以容纳几十亿的晶体管。但转折点已经到来。
“近70年来,美国一直享受着由电子创新领先地位而带来的经济和安全优势,”DARPA微系统技术办公室(MTO)主管Bill Chappell说。“如果我们想保持领先地位,就需要推动一场不依赖传统方法取得进展的电子革命。电子复兴计划的要点,就是通过电路专业化(circuit specialization)来争取进步,并理清下一阶段进步的复杂性,这将对商业和国防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子革命,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展奇迹之一
为了理解美国电子复兴计划意在实现的变革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回顾一下上一次这样的范式转换,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革。
受油价大涨刺激,能源类股在本季度成为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好的板块。而在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看来,能源股依然便宜,仍有吸引力。
尽管最近几周遭遇明显波动,但截至周五收盘,美国能源板块累计涨超12%,创出自2011年以来的最大季度涨幅,在标普500指数中的11大类别中稳居首位。
贝莱德全球资产配置团队基金经理Russ Koesterich在公司官网发文称,能源股或许仍是便宜货,具有盈利空间。
估值低
Russ Koesterich认为,纵向来看,与历史数据相比,当前能源板块的市净率(P/B)处于2倍左右,这使得它们看起来依然相对便宜。
数据显示,1995年至今,标普500指数能源板块指数的历史均值大约为2.4倍。
横向比较,与整个美股市场相比,当前能源股看起来就更便宜了。Russ Koesterich称,该板块目前的市净率仅为大盘的0.57倍,显著低于0.82倍的历史均值,也不及金融危机发生以来0.76倍的十年均值。
Russ Koesterich表示,这是为何说能源股在成长股指数中过度低估的原因。
基本面利好
抛开估值,就基本面而言,Russ Koesterich认为能源板块看起来相对便宜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企业盈利能力较强,二是油价较高。
能源公司股价与油价保持一致变动不足为奇。从历史上看,投资者们常常愿意为这类股票支付溢价,即使折价幅度也很小。从1995年至今,这种关系能够解释大约20%的能源板块估值变动。
如今,在WTI油价徘徊在70美元附近高位时,他认为与大盘相比,能源板块看起来被低估了20%左右。
当把股价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也作对比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以ROE(股本回报率)作为衡量标准,能源公司的盈利能力大约也能解释20%的估值变动。
基于这一指标,他认为能源公司股价似乎被低估了10%左右。
风险:油价下跌
能源股与油价显然是紧密关联的。因此,最大的风险点便是油价。
Russ Koesterich认为,鉴于后经济危机时代以来油价大幅波动,上述关系就显得尤为强劲。从2010年至今,原油月线的变动大约能解释50%的能源股回报率变动。
在他看来,如果OPEC减产的意愿破裂,或者全球经济在不断升级的多国贸易战中步履蹒跚,那么油价将非常脆弱,届时将拖累能源股。
不过他同时表示,至少目前他认为全球经济依然维持稳健,因此能源股才显得像是便宜货。
近期,Westwood Holdings Group高级投资组合经理Bill Costello也表示,市场风向已经发生变化,投资者从不愿触碰能源股转为看涨该板块。
在能源股、科技股等板块共同助推之下,美股本季度全线走高。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升0.7%,标普500指数升2.94%,纳斯达克指数升6.33%。小型股罗素2000指数攀升7.4%。
中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下滑,目前已经跌破7%,接近历史低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自从去年进入个位数时代后,也在低位徘徊。
中国货币供应增速持续走低,对经济增长又意味着什么?高盛最新研报试图从有别于中国官方金融指标的角度,来详解中国货币流动性情况。
高盛的“四类货币”
高盛MK Tang、Andrew Tiltion等分析师认为,货币供应不仅仅反映了信贷情况,还包含了其它能够反映经济情况的流动性要素。
为了深度破解货币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高盛根据流动性强弱程度和货币持有者类型(非金融企业和家庭),构建了四种货币类别,分别是:
$1o 企业持有的强流动性金融资产
$1o 企业持有的弱流动性金融资产
$1o 家庭持有的强流动性金融资产
$1o 家庭持有的弱流动性金融资产
高盛框架下,货币供应相对官方M1、M2覆盖了更广的金融资产,其中强流动性资产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和活期存款;弱流动性资产包括定期和其它类型存款、理财产品、公募基金、集合信托产品和保险计划。详见下图:
高盛得出如下结论:
$1o 当经济强劲时,企业倾向于持有更多流动性货币。而这一因果关系可能是双向的,当企业持有更多流动性货币,做好业务交易的准备,会推动经济增长,而更快的增长会增强企业对流动性的偏好。
$1o 企业有时会将流动性较差的“闲置”资金重新分配到流动性更强的资产中,这可能是企业融资中一个主要的非信贷来源。在过去十年里,这类情况发生了两次,分别是在2010年初和2017年时,这两次都与经济增长显著加速相吻合。
$1o 这也解释了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为什么可能存在不稳定关系,因为信贷只是企业流动性的一个部分因素,企业可以通过转化流动性较差资产来补充运营和投资所需的资金,这两者相结合才能为评估增长前景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图景。
$1o 家庭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GDP中的占比大致恒定,在过去几年里,家庭一直通过持有流动性较差资产的形势迅速积累金融财富。
对经济意味着什么?
不同类型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不尽相同。
具体来看,企业持有流动性资产速度加快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加快,但通常有几个季度的滞后;而当家庭持有大量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时,经济增长往往放缓,高盛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当家庭持有较少流动资金时,意味着消费者信心较低,家庭正在为未来做储蓄。
基于上述实证结论,高盛构建了一个复合货币指标,该指标增速大约领先GDP增速3个季度。据高盛,这个指标成功地反映了过去10年中发生的经济拐点。
自2016年初以来,高盛复合货币指标和信贷指标均出现下降,但前者的下降幅度相对信贷指标缓和,这也与经济放缓的实际程度相符合,即经济放缓程度并没有信贷指标急剧下降所显示的那么明显。
目前,高盛复合货币指标的月度指标的下降趋势出现了稳定的迹象。高盛表示,这与他们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增速出现适度减速的预期一致。
小米出现抽飞现象(取消认购),时富金融、辉立证券被抽飞约17亿港元。据统计,截至目前14家券商累计借出孖展逾97亿港元,相当于超购3.06倍。
尽管有业内人士指出,许多投资者会到最后一刻才认购,相信小米到孖展截止认购金额将增加,但普遍预期小米最终或仅超购约5-10倍,冻资约240亿港元。
此前小米的香港招股并没开好头。正值港股大跌,小米首日仅获45.52亿港元认购,超购约0.9倍,有港媒称这是自去年9月新经济新股热潮以来,首日招股反应最冷淡的一支。
就在6月21日的香港路演,雷军曾表态“小米应该是腾讯乘苹果的估值”,“小米是家互联网公司”,小米是罕见的全能型选手——可同时做电商、硬件、互联网。
但实际数据表明,目前小米仍主要靠手机创收,市场对小米估值几何存有争议。如果将小米归为A股硬件公司,有投资者表示,其估值应不足200亿美元。这与雷军为小米估值的550亿美元相去甚远,550亿美元还是小米上市前调低估值的结果。此前,小米估值甚至达到1000亿美元。
小米香港路演亦呈现较两极的投资者反应,一面机构投资者疯狂抢投小米,另一面考虑股市行情及小米财务数据,观望情绪浓重。
前者有如李嘉诚基金会逾2亿港元认购小米,后者或体现在散户身上更为明显。有分析师认为,顾虑小米估值过高是主因,专业投资者及大户看长线,散户更多是短线投机,考虑不同。
到小米路演纽约站,观望仍为许多投资者的态度。据腾讯报道路演现场投资人的看法,“宏观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让市场环境并不很好,况且小米也没有提供特别与众不同的诱人前景,因此,大家似乎无意抢购这单生意。”即使雷军已在纽约转变战术,着重强调小米是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