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院线(AMC)将以至少7700万美元价格出售波罗的海地区院线
(AMC)将以至少77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波罗的海地区(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的九家院线给波罗的海电影集团的所有者UP invest。
AMC院线方面表示:“此次交易是公司自4月份开始进入融资阶段,7月份进行债务重组和筹资之后的又一项战略规划,而此次交易也将有效增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动性;同时这一交易金额也显示了公司院线业务组合的内在价值以及公司业务表现的弹性。”
据相关机构表示,该项交易有一半的总额将会在签订交易合同时率先支付,剩余的部分将在交易完成时交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7月销量大跌76%,特斯拉为什么在欧洲备受冷遇?
备受中国消费者追捧的特斯拉,在欧洲市场似乎并不受欢迎。
汽车数据供应商JATO最新报告显示,7月欧洲电动汽车注册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31%至23.07万辆,在机动车注册总量中占比达18%,较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本应借助市场红利趁势而起的特斯拉却在当月遭遇了销量滑铁卢,JATO数据显示:7月特斯拉在欧洲新车注册量仅有1050辆,同比大跌76%。德国电动车销量同比大增182%,但特斯拉Model 3注册量同比下滑67%至203辆。在法国,特斯拉Model 3的注册量更是只有119辆,在乘用车销量排名第62位。
JATO Dynamics全球汽车分析师费利佩·穆诺兹(Felipe Munoz)表示:“与电动汽车需求增长的总趋势相反,特斯拉正在失去欧洲的市场份额。”
特斯拉遭遇销量危机同时,大众汽车在欧洲老家深挖护城河,向特斯拉发起反击。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特斯拉在华交付11014辆Model 3,稳坐纯电动车型销量冠军的宝座,中汽协预估特斯拉2020年在中国的销量将达到10万辆。
在中国顺风顺水的特斯拉为何在欧洲遭受冷遇?
特斯拉不懂欧洲市场?
2020年,为了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发展,欧洲各国推出丰厚补贴。法国政府宣布车价低于4.5万欧元的新能源汽车,每辆可获得最高6000欧元的补贴。 德国对车价低于4万欧元的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000欧元;车价高于4万欧元的纯电动汽车,可获得每辆5000欧元的补贴奖励。
没想到,这剂促进市场繁荣的良药,却意外成为特斯拉的“砒霜”。
特斯拉旗下车型的售价区间完美避开了法国的补贴范畴。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在法国的售价为4.96万欧元,由于价格高于4.5万欧元,无法享受电动车补贴,仅能沾上“旧车置换补贴”的微薄福利。
在德国市场,特斯拉Model 3虽然可以享受5000欧元的补贴,但相较于德国市场的热销车型,补贴后4.49万欧元的售价依旧昂贵。
:特斯拉官方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的新能源畅销车排行榜显示,雷诺ZOE、标致208 EV、大众e-Golf等本土品牌车型更受欧洲消费者喜爱。这些产品凭借小型车的小巧灵活及起售价不到3万欧元的价格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显然,欧洲车企比特斯拉更懂本土市场。欧洲各国国土面积较小,消费者日常通勤以短距离为主,特斯拉引以为傲的长续航里程不再是优势,昂贵的售价成为其“阿喀琉斯之踵”。
JATO报告称,目前欧洲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纯电动车型已经增加至38款,本土品牌崛起侵蚀了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特斯拉加州工厂遭遇生产问题,导致其向欧洲车主发货延迟。
目前,特斯拉欧洲市场和美洲市场所出售的车辆均由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生产。由于疫情原因,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曾经被迫停工一个多月,原本的生产计划被打乱。同时运输环节也出现状况,据悉今年上半年只有两艘货轮从弗里蒙特工厂将车辆运往欧洲。
不甘在欧洲市场日渐沉沦的特斯拉,接连吹响反攻号角。近日,特斯拉宣布将针对欧洲市场推出一款新的入门级车型。新车型基于Model 3打造,或将命名为Model 2,将在欧洲市场正面对抗大众纯电动车型ID.3。
最近,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向投资者和分析师强调:“最让我头疼的是,我们的产品(价格)还不够实惠。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其规划的入门级车型可能将在这里组装。据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的年产量可能高达200万辆。
“前浪”与“后浪”的博弈
新车型对标大众ID.3,将超级工厂开在了大众“家门口”,并且马斯克表示“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建设更多欧洲工厂”,种种迹象表明,特斯拉已经将狙击准星瞄向了大众。
针锋相对的是,大众对特斯拉的“敌意”更明显、更直接。根据《德国商报》报道,在一次大众高管内部会议上,参加会议的投资人和分析师虽然对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积极实施的变革战略给予了表扬,但更多表达了对特斯拉的赞赏。
在投资人眼里,年销量虽不及大众零头,但特斯拉已经成为大众的榜样。这也引发了大众的焦虑,迪斯直言,“如果这样下去大众恐沦为第二个诺基亚”。
于是,“大象开始转身”,大众针对新能源车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誓与特斯拉一较高下。
2019年底,大众汽车集团高管审议通过了2020-2024年的五年计划,按照这份规划,大众在电气化、混合动力和数字化方面的研发费用提高至4648.5亿元人民币,与过去相比,提升了约36%。
大众高管十分清楚,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其强大的软件能力。
于是,大众大手笔布局自动驾驶领域。6月2日,大众完成了对美国匹兹堡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rgo AI的26亿美元投资。此外,稍早些时候,大众中国通过非公开发行和股份转让两种方式入主国轩高科,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将触角延伸至动力电池领域。
在软件领域接连碰壁,为了加速数字化进程,大众不仅狂砸550亿组建了一个软件部门“Car.Software”,以提升独立研发软件的能力,还拉来奥迪建立了一个新的业务单元“Artemis”,其最大的目标就是想尽办法弥补大众ID.3在软件开发方面的不足,挑战特斯拉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地位。
截至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大众已经涉足电池、电机、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拥有了与特斯拉鏖战的资本。
据德国《经理人杂志》报道,大众集团希望加速追赶特斯拉的脚步,为此成立了“狙击”特斯拉的专案小组“T小组”,这个新组织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车型,或命名为“特斯拉斗士(Tesla-Fighter)”。这款车型将在电机方面作出改进,搭载全新电子架构,续航里程将比肩甚至超越特斯拉。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众,特斯拉是否能够抵挡?Model 2与ID.3谁将更胜一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摘要
【全球裁员4000人 遣散费超35亿美元!可口可乐扛不住了?】疫情之下,生产肥宅快乐水的可口可乐公司也开始主动瘦身了!8月28日,据多家外媒报道,因疫情导致饮料销售下滑,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裁员,并减少相关业务部门的数量。(美股投资网)
疫情之下,生产肥宅快乐水的可口可乐公司也开始主动瘦身了!
8月28日,据多家外媒报道,因疫情导致饮料销售下滑,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裁员,并减少相关业务部门的数量。
这一计划预计首先影响在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的大约4000名员工。据悉,此轮裁员将产生3.5亿美元到5.5亿美元(24亿元至37.8亿人民币)的遣散费。
值得注意的是,受该消息影响,可口可乐股价却一路高涨,创6月8日以来新高,市值达2140亿美元。8月29日当天,该公司盘中最高涨3.4%,收涨3.3%,报收49.83美元/股。
但即便资本市场对其依旧热捧,从财报数据与营收规模看,可口可乐已不复当年辉煌。早在2018年间,可口可乐的营收一度被老冤家百事超越。
作为全球两大饮料巨头,双方已经上演了一百多年的爱恨纠葛。从原本稳坐碳酸饮料市场,到被万年老二超越,再到此番重组业务、全球裁员,可口可乐可谓屡屡受挫。
裁员4000人只是开始
据外媒报道,除了通知北美裁员消息与一些细节外,可口可乐没有再进一步透露具体的裁员计划。
可口可乐方面称,本次裁员主要面向2017年9月1日或之前入职的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各4000名员工,公司为其提供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离职方案。同时可口可乐也指出,类似的计划将在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实施。
这意味着,4000的裁员人数仅仅是开始,后续可口可乐或将迎来全球裁员潮。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可口可乐共拥有8.62万名员工,其中1.01万名位于美国。若包括装瓶合作伙伴在内,该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70万名雇员。历史数据则显示,可口可乐在过去八年不断裁员,相关员工总数已减少了近10万人。
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公布进一步的裁员计划,但据可口可乐官方回应,相关全球遣散费将在3.5亿至5.5亿美元(约24亿—37.8亿元人民币)之间。
如此丰厚的遣散费用,按照裁员4000人计算,最低平均一人能分到8.75万美元,相当于60万左右的人民币。对此,有网友发话称,“可口可乐还缺员工吗?”、“毕业想去投简历”。
但放眼北美,疫情造成的失业率上升、工作机会减少一时难以扭转,这4000人一旦失业,面临的或是长达1、2年的待业期。
据《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全美3至4月共流失2200万个就业岗位,5至7月新增就业人口930万人,远不足以弥补整体上的就业损失。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人失业时长超过3个月,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高盛集团预计,将近四分之一的临时裁员将变为永久失业,这些人中约有200万可能直到2021年仍然处于失业状态。
那么,可口可乐此番的全球裁员潮,中国分公司是否有裁员风险?对此,有相关媒体询问可口可乐中国,对方表示“目前没有收到中国公司的相关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太市场,单箱销量的下降部分被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所抵消。在中国,该公司二季度的销量增长了14%,其中可口可乐领涨,零糖产品增长强劲。
营收、股价集体下跌
输给老对手百事可乐
今年以来,虽然有着“资深铁粉”巴菲特的179亿美元支持,但可口可乐的股价仍旧累计下跌了8.36%,表现输给老对手百事可乐。
与此同时,向来以稳定盈利著称的可口可乐,此番也交出了一张并不好看的成绩单。
其7月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可口可乐相关营收创下25年最大季度降幅。财报称,可口可乐第二季度销售额为7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8%;净利润为18亿美元,同比下降32%。
来源:可口可乐第二季度财报
其中,北美地区收入达到26.48亿美元,是可口可乐公司最重要的营收区域之一;欧洲、中东地区和非洲共计12.1亿美元,位居第二;亚太市场以11.83亿美元位居第三。
对此,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兼CEO昆西此前曾表示,预计全球经济需要两至三年才能恢复,并认为今年第二季度将是可口可乐最困难的时期。
营收下跌,毛利润方面也不乐观。可口可乐第二季度毛利润达到41.37亿美元,去年同期则为60.76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经营利润以6.52亿美元位居第二,仅次于欧洲、中东及非洲区域。
而另一边,前一百年一直处于追赶位置的百事,到2019年时,在营收规模上已经把可口可乐甩在身后。就算是同样遭受重创的2020年,百事的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59.45亿美元,远超可口可乐的72亿。
数十年间,百事不断扩充互为替补的零食、薯片等,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超级“便利店”,可口可乐则专注于饮料研发生产,这是两者最为本质的区别,也是百事能够在营收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原因。
但从粉丝粘性与品牌效应上看,可口可乐仍具有一战之力。据德国统计公司Statista于2018年5月份发布的榜单,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约为百事可乐的6.4倍。
点开知乎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有什么不一样”问题下的高赞答案,可以感受到粉丝“可口可乐才是真可乐”的优越感。
呼声高、口碑好,却依旧赚不了多少钱,财报数据也不如对手好看,即便是稳坐碳酸饮料江山的可口可乐,也不由得急了。
一边急着业务重组,一边忙着跨界
据媒体报道,引发此次可口可乐全球裁员潮的最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下的公司结构、业务变动”。
在公开裁员消息的同时,可口可乐还宣布了重组其业务的战略步骤,并将17个业务部门整合缩减至9个。
重组计划中,可口可乐品牌将与带气味苏打水业务分开,咖啡与茶产品则与运动饮料业务相结合,未来也会在植物性饮料领域拓展。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计划创建一个新的饮料类别,最近推出的Topo Chico含酒精苏打水品牌也可能包含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可口可乐公司虽然停止了Odwalla奶昔等没有任何增长力的“僵尸品牌”运营。但在8月,又与蒙牛达成协议,合作卖起了低温鲜奶。
“这一合作将加快可口可乐中国向‘全品类饮料公司’的转型,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一系列的饮料品牌供选择。同时,这也是可口可乐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又一佐证。”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边急着砍掉各种业务,另一边又忙着跨界输出卖牛奶,可口可乐究竟在图什么?
事实上,作为常伴股神巴菲特左右的最佳饮品,可口可乐引领的上世纪碳酸饮料热潮正在消退。即便是在销量表现亮眼的中国,也难掩其颓势。
“碳酸饮料的销售每年都往下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虽然也能卖,但卖的越来越少。”一位饮料经销商曾向媒体表示。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自2014年达到1810.7万吨的峰值以来,中国碳酸饮料产量便一直呈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元气森林的大火,“0卡无糖”、“健康有机、高蛋白”等成为了食品饮料业的热词,也象征着80—90年代消费者购买倾向的转变。
谁也没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可口可乐,却在某一天被打上了“不健康”的标签。消费者的变化越来越快,这才是可口可乐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外面世界的巨变,此番重组业务、裁员瘦身可以看作是疫情之下逼不得已的求生之举,但对于可口可乐长期发展来说却是必要的。
虽有着肥宅快乐水的美誉,但到底什么能让年轻人感到快乐?目前可口可乐还给不出答案。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传奇生物(LEGN)Q2营收1160万美元,净亏损同比扩大至1.35亿美元
北京时间8月29日,传奇生物(LEGN)公布截止6月30日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
营收为116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1010万美元。
净亏损为1.349亿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2880万美元;每股亏损0.63美元,去年同期为0.14美元。
研发开支为536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3260万美元;行政管理支出为450万美元;销售及分销相关费用为96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500万美元。
截止6月30日,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5.624亿美元,以及定期存款约7560万美元。
传奇生物于今年6月9日完成首次公开募股,总募资额约为4.873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中杯/大杯/超大杯”苹果iPhone 12机模上手体验
据威锋网报道,近日该平台已拿到iPhone 12 的机模,虽然与真机还有一定差异,但大致造型却能提前了解到。此次发布的机型共有4款,屏幕尺寸有三种。
四款苹果 iPhone 12分别是:
5.4 英寸 iPhone 12
6.1 英寸 iPhone 12 Max
6.1 英寸 iPhone 12 Pro
6.7 英寸 iPhone 12 Pro Max
外型及材质上,从图片可以看到iPhone 12全系采用直角设计,其中5.4 英寸 iPhone 12和6.1 英寸 iPhone 12 Max基础款将采用铝制直角中框 + 玻璃后盖,iPhone 12 Pro/Pro Max则采用不锈钢直角中框+玻璃后盖。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四款新品中,只会在iPhone 12 Pro Max上配备LiDAR激光雷达传感器,iPhone 12 Pro 则可能无缘。LiDAR 激光雷达传感器可使得机器具备空间感应能力,自动调整和识别能力提升,提高自动对焦速度、提升夜景表现等摄影辅助功能。
手机厂商在摄像头的改进上已经连续2年花费大量的研发精力,可以说已经达到极限,接下来,各厂较量的关键或就在传感器的整合研发。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Q2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19%,大摩预计戴尔(DELL)全年营业利润率略高于此前指引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获悉,戴尔(DELL)于8月27日美股盘后公布了第二季度业绩,营收达227.33亿美元,略高于市场预期,营业利润增长119%至11亿美元。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因季节性因素低于往年,平均年增长率约持平至3%。
DRAM和SSD价格预计将在下半年下降,加之营收下降、低利润的消费产品组合销量较高,以及宏观因素挑战,戴尔警告下半年利润率或面临压力。
去年11月,戴尔预计2020财年营业利润率将与2019财年的9.7%持平。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aty Huberty指出,根据今年上半年情况,预期营业利润率会较此前指引高出100个基点。
9月,戴尔将以21亿美元的价格将其网络安全部门RSA出售给Symphony Technology Group(STG),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 Board和AlpInvest Partners牵头的财团。通过出售RSA,戴尔得以剥离一项难以与Okta Inc。等更先进竞争对手竞争的业务。RSA为戴尔贡献了约8亿美元的年收入及2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Nikola电动卡车公司创始人发2.33亿美元股票
电动卡车厂商Nikola公司的创始人特雷弗 · 米尔顿 (Trevor Milton),将个人持有的股份中拿出600万股,给予公司首批 50 位员工。
米尔顿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当初创办 Nikola 公司时,招聘这批员工时就做出承诺,如若成功便给予股票激励,而最初他本人也并确定公司能够成功,而且是在冒着巨大风险在奋斗。但幸运的是,他们是一群能力出众的员工,此次也是履行多年前的承诺。
根据当前Nikola 电动卡车公司的股票价值,在给予员工2.33亿美元的股票后,创始人特雷弗 · 米尔顿的身家依然可观,他的身家为 43 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Facebook开发工具 帮助AI在复杂环境中导航
据报道,日前,Facebook发布了三款新工具,SoundSpaces、 Semantic MapNet, 以及一个探索模型,帮助AI将学习如何规划路线、观察周围的物理环境、倾听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构建3D空间记忆。
“具身AI”(embodied AI )这一概念来源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该理论认为,心理学的许多特征都是由有机体整个身体的各个方面塑造的。研究人员将这一逻辑应用到AI中,旨在提高AI系统的性能,如聊天机器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甚至是与环境、人以及其他AI进行交互的智能扬声器。例如,具身机器人可以检查一扇门是否上锁,或者取回楼上卧室里正在响铃的智能手机。Facebook表示,“通过推进这些相关研究,并与更广泛的AI社区分享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加快构建具身AI系统和AI助手,帮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虽然视觉是感知的基础,但声音也同样重要。声音能捕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难以通过视觉或力的数据察觉,比如干叶子的纹理或香槟瓶内的压力。但很少有系统和算法利用声音作为构建物理理解的工具,因此Facebook发布了SoundSpaces。
SoundSpaces是一个基于3D环境声学模拟的音频渲染语料库。该数据集旨在与Facebook的开源模拟平台AI Habitat一起使用,提供软件传感器,使其可以在扫描的真实环境中插入模拟声源。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突发!美国又有巨头大裁员18000人
摘要
【突发!美国又有巨头大裁员18000人】又一巨头撑不住了,裁员一万八千人,股价却大涨近5%。(美股投资网)
又一巨头撑不住了,裁员一万八千人,股价却大涨近5%。
美高梅裁员18000人
股价一度涨近7%
昨夜报道称,本周五,知名酒店及赌场运营公司美高梅国际(MGM)宣布将裁减大约18000名员工,该裁员体量占其新冠疫情前美国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上述部分被裁员工已经被停薪留职近6个月。美国联邦法律规定,企业要求员工放无薪假超过六个月时需要给出具体的离职日期。8月31日,上述美高梅员工恰好放无薪假满六个月的日子。
在此消息影响之下,美高梅股价一度涨近7%,收涨4.6%,市值上涨约5.2亿美金,约合36亿人民币。
公开信息显示,美高梅国际于1986年注册成立,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全球酒店管理公司,公司的娱乐度假村提供赌场、酒店、会展、餐饮、娱乐、零售及其他度假设施。公司的主要收入是现金形式,来自客户的投注现金或支付现金或信用卡的非博彩服务。
美高梅CEO Bill Hornbuckle称,没有什么比传达这些消息更令人难过,这家公司的核心是员工以及其所提供的世界级服务。美高梅管理层正在日以继夜地工作,以寻求更多业务发展的方向,并欢迎更多的同事回来。
Hornbuckle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提到,“虽然美高梅已经安全地恢复了许多物业的运营,成千上万的同事已经复工,但我们的行业和国家仍继续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还没有恢复全部运营能力。”
该公司还表示,将把停薪留职的员工的健康福利延长至9月30日。
据悉,上述裁员主要集中在拉斯维加斯,但也将影响美国其他地区的员工。目前,美高梅位于纽约的帝国城市赌场和位于拉斯维加斯的部分美高梅酒店并未重新营业,自内华达州于6月初重新开放以来,美高梅的酒店房间和赌场的客流量也并不高。
今年5月,美高梅便曾向6.3万名接受非自愿休假的员工发出警告称,因旅行需求持续疲软,集团可能将从8月31日起裁员。
一机构斥资近70亿抄底美高梅
半月浮盈40%
8月12日,Expedia集团旗下媒体公司IAC宣布斥资10亿美元收购美高梅12%的股份,约合人民币69亿元。
IAC表示,许多经营单一业务的流媒体公司只有一个标志性品牌,而且通过多种方式对同一知识产权进行收益转化。相比之下,迪士尼具有更大的优势。IAC认为美高梅与迪士尼类似,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品牌。它可以为博彩消费者(包括美高梅的3400万M-life Rewards会员)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包括实体和数字服务。
近半个月,美高梅股价震荡上行,目前,上述12%的股份已价值约14亿美金,IAC浮盈已超40%。
美高梅二季报远不及预期
新总裁7月底上任
8月3日,美高梅公布不及预期的二季度财报。
据财报,美高梅国际酒店第二季度净营收2.9亿美元,市场预估4.053亿美元;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亏损1.52美元。
季报发布前,美高梅国际酒店集团已于7月30日任命比尔·霍恩巴克(Bill Hornbuckle)为新任总裁。
早在今年3月,霍恩巴克便临时接管了吉姆·穆伦(Jim Murren)的工作,穆伦将于合同在2021年到期前离职。
新总裁曾长期担任赌场业高管,他曾在采访时表示,因在拉斯维加斯与美国其他市场的业务重开,美高梅的夏季业绩好于预期,但经营挑战预计将持续到明年。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7月美国失业率录得10.2%,低于预期的10.5%,前值为11.1%。失业率已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降,但依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7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人口环比增加176.3万,好于市场预期,但仍较6月增加的480万大幅下降。
今年4月,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失业率曾攀升至14.7%,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值。
美联储哈克昨夜发表预计称,今年美国经济将下滑5-6%,失业率在9%左右。
高盛也指出,现在美国失业率高于10%,经济仍未从疫情带来的冲击中恢复。
在截至8月22日的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环比减少9.8万人至100.6万人,但连续两周超过100万关口。据悉,目前,美国仍有超过1400万人正在接受失业救济。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3至4月共流失2200万个就业岗位,5至7月新增就业人口930万人,不足以弥补整体上的就业损失。
据央视财经报道,由于经营环境难以改善,美国商业投资低迷,企业纷纷破产,不仅拖累经济复苏,也令失业形势难以改善。经济学家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长期失业在家,从临时裁员到永久失业的转化速度恐将加快,导致美国失业问题进一步长期化。
酒店业裁员频发
希尔顿、万豪裁员千人
除航空业外,休闲酒店领域也是今年裁员的重灾区。
早在今年三月,万豪酒店就宣布了裁员计划,裁员涉及数千名员工。
今年6月,巨头希尔顿也撑不住了,公布了一份裁员计划。根据该计划,希尔顿将裁减2100个工作岗位。在希尔顿的此次裁员中,22%的公司岗位将会受到影响。此外,希尔顿还宣布计划将此前的强制休假、削减工时和减薪措施再延长3个月。
近日,洲际酒店集团CEO Keith Barr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洲际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已决定裁减10%的企业员工。
8月初,雅高集团公布了上半年财报和裁员计划表示,因为疫情造成严重亏损,集团将在全球裁员约1000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特斯拉“朋友圈”加速扩容
作为汽车界的“网红”企业,特斯拉及其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从不缺乏外界的关注,其给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冲击波也正不断凸显。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特斯拉Model 3的累计销量为56768辆,其中仅7月份Model 3销量就达11014辆,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榜首。特斯拉在华取得上述成绩的背后,与其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供应日趋本土化也息息相关。马斯克曾表示,预计今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国产率可达80%。
八月的上海骄阳似火。近日,《中国经营报》分析师在上海临港产业园区实地调查发现,特斯拉超级工厂二期项目在启动半年后,项目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此外,多家“服务到家门口”的供应商正在特斯拉厂区周边掀起环厂建设潮,涵盖方向盘、安全气囊和内外饰等的供应链“朋友圈”正在加速形成。
据了解,在特斯拉零部件的国产供应商中,已有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00699.SH,以下简称“均胜电子”)子公司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临港均胜”)入驻临港产业园区。今年以来,还有包括江苏新泉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泉股份”,603179.SH)、上海友升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升铝业”)、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盈精密”,300115.SZ)全资子公司上海临港长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特斯拉国产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宣布签约入驻。
在国金证券分析师看来,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纷纷“入圈”并在特斯拉厂区周边布局自建工厂,主要是看中特斯拉“有量”“有趋势”“有机会”。特斯拉凭借在细分领域无对手的Model3,销量增长具确定性,同时出于降本和供应稳定性的考虑,供应链本土化是绝对趋势;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获得特斯拉的订单可以提升业绩,受市场认可拉升估值,类苹果产业链的示范效应也预留了想象空间。
环厂建设潮
“(厂区)里面有很多建设队伍,3月份开始在这里上班的,现在快完工了。”8月19日,在特斯拉二期工厂外,一位负责管道工作的工人向分析师表示。
8月19日,分析师前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现场可见特斯拉二期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主体建筑已成型,不时传来塔吊机、挖掘机等机器的作业声,还有运送特斯拉的卡车进出。
2019年1月7日,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据悉,特斯拉超级工厂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全部建成运营后年产能将达50万辆纯电动整车。
据了解,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一期项目已经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对面,也有其他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在特斯拉超级工厂的1号门对面,就有临港奉贤园区D04-02C地块项目在建设中,施工铭牌显示,该项目由上海临港奉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开工时间为2019年8月,竣工时间为今年7月。分析师在现场看到,项目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日前特斯拉已在上海启动大规模招聘,计划为中国的造车中心聘请多名设计师和1000多名工厂工人。消息人士称,招聘活动的部分目的是为了从明年开始在上海工厂生产Model Y车型。
对于该消息的真实性,分析师通过特斯拉外包公关向其进行求证,但未获回复。8月21日,特斯拉招聘官方微信公众号再次发布上海工厂的招聘广告。
除此之外,特斯拉整车厂对产业链集聚的带动效应也在显现。多家配套企业在获得订单后,决定入驻临港产业园区。目前,除上海临港均胜已建成投产外,还有多个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沿着超级工厂1号门前的平达路,直到与正顺路交界处也有“临港奉贤园区D0107项目”在施工中。目前厂房钢架结构的建筑也已经搭建好,预计完工时间为今年12月。而在该项目对面,也有大面积的土地被围起来等待开发。
而就在7月7日,总投资约75亿元的蓝湾进平新能源项目在临港产业园区开工。该项目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储能装备系统研发和制造,将建设动力锂电池中国销售中心、动力锂电池研发中心、9GWH动力锂电池生产线。对于临港产业园区而言,该项目将填补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的结构短板。
临港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陆瑜表示,临港片区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不能局限或满足于一般零部件企业,而是要更多地引入电池、电机、电控领域以及氢燃料电池领域的企业。“特斯拉带来了一大批上游企业,许多原本摇摆不定的企业也因特斯拉的入驻下定决心。而前几年,上汽的入驻也有同样明显的效果,并形成了临港汽车产业链的基础。”
据了解,随着特斯拉国产化浪潮的快速推进,除上海临港片区外,一个横跨江浙沪三地的“4 小时朋友圈”已初步形成。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阶段特斯拉主要供应链厂商坐落在离上海工厂500公里范围内的长三角地区,而江浙沪地区已形成较成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海工厂所需的大部分零部件均能配套覆盖。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