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NKE)公布了超预期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的业绩,今天大涨15%,创历史新高。因为体育活动的回归、实体零售业务的重新开张、批发业务的强劲以及NIKE Digital的持续增长。
耐克截至5月31日的当季净利升至15亿美元,每股收益0.93美元,大大高于上年同期为亏损7.90亿美元,预期为0.51美元。
总收入从上年同期的63.1亿美元增至123.4亿美元,高于预期的110.1亿美元。公司以全价销售更多商品,减少降价促销,从而促进了销售。
在耐克最大的市场北美,销售额增长了141%,达到创纪录的53.8亿美元。
在大中华区,销售额仅增长17%,为19.3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7%。尽管中国通常是耐克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但在包括耐克在内的一些西方品牌对劳动指控表示担忧后,消费者威胁要抵制。
耐克首席财务官Matt Friend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在耐克在大中华区40年的历史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投资,以与当地相关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耐克最好的产品。”
毛利同比增长140%至56.55亿美元,毛利率的增长可以归因于耐克直接利润率的提高,以及去年疫情期间管理供需的成本上升。这包括较低的工厂取消费用,较低的库存报废储备,以及供应链固定成本对批发出货量增加的有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体育赛事回归相关的品牌活动的提升,需求创造费用同比增长了21%,达到9.97亿美元。品牌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和营销费用以及数字营销投资。
运营管理费用增长了16%,达到27.45亿美元,这是由于支持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投资增加、NIKE Direct可变成本和工资相关费用的增加。
耐克在2021财年结束时的现金和短期投资为134.7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47亿美元。
在2021财年,该公司向股东返还了23亿美元,其中包括16亿美元的股息支付和6.5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此次股票回购包括2018年6月通过的1500万美元回购计划中的490万股。
该公司于2021财年第四季度恢复了股票回购活动,此前该活动于2020年3月暂停,以在疫情期间保持流动性。截至5月31日,该公司已根据上述计划回购了5,000万股股票,价值47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重新开设了门店,但耐克品牌数字业务的收入仍持续强劲增长。在第四财季,耐克品牌的数字营收同比增长41%,较2019财季增长147%。耐克数码占耐克品牌总收入的近21%。
耐克表示,会员制模式有助于推动其电子商务业务。第四季度,耐克会员的在线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30亿美元。耐克会员首先获得独家产品和其他福利。耐克表示,该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3亿名会员。
耐克首席执行官约翰•多纳霍表示:“在我们的势头推动下,我们继续投资于创新和我们在数字领域的领导地位,为耐克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销售前景
该公司还对明年的销售前景给出了好于预期的预测。到2022财年,耐克预计收入将以两位数的低百分比增长,超过500亿美元。预计该公司年收入为485亿美元。
他说:“在我们将疫情后的业务正常化并继续重塑市场之际,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预计季度环比增长不会是线性的。”
该公司预计,耐克的增长将由NIKE Direct引领,预计到2025年,该公司将凭借强劲的数字增长占据收入的60%。此外,该公司预计,到2025财年,耐克旗下和合作伙伴Digital的业务组合将达到50%,其中耐克旗下的Digital将占据40%的业务。
该公司预计将提供强劲的自由现金流,资本支出维持在收入的3%,投资资本回报率保持在低30%。它还希望以股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持续向股东返还现金。
耐克还预计,供应链的延迟和更高的物流成本将持续到2022财年的大部分时间。几个月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零售业的大部分企业。集装箱短缺和卡车司机短缺等因素阻碍了商品从港口到仓库再到消费者家中的运输。
它希望从强劲的数字增长中受益,扩大耐克拥有的实体零售概念,并与合作伙伴一起增长。
毛利率预计将增长125-150个基点,主要是受继续转向更高利润率的NIKE Direct业务和持续强劲的全价销售的推动。
这可能会被产品成本上升、供应链投资以及2021财年实现的一些一次性收益部分抵消。在与体育赛事相关的支出、持续的门店运营计划和针对最大机遇的投资的推动下,SG&A增长预计将略高于收入增长。
耐克继续受益于消费者寻找舒适的衣服,既用于健身,也用于居家。即使人们回到学校、办公室和其他社交场合,许多人仍在寻找休闲的选择,比如运动鞋和弹力裤。
机构评级
财报公布后,多家投行上调了对该公司的目标价。
Baird将耐克目标价由150美元上调至192美元,维持“跑赢大市”评级。耐克股价未来三年的上涨潜力或将达到250美元以上。
德意志银行将耐克目标价由161美元上调至179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瑞银分析师Jay Sole将耐克目标价由170美元上调至185美元,维持“买入”评级。该分析师在报告表示,其仍有能力实现大幅盈利增长。Sole补充道,耐克转型为一家数字化、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公司所带来的好处“才刚刚开始显现”。
RBC Capital将耐克目标价由165美元上调至183美元,维持“跑赢大市”评级。
Piper Sandler将耐克目标价由170美元上调至174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Pivotal Research分析师Mitch Kummetz将耐克目标价由167美元上调至175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BMO Capital分析师Simeon Siegel将耐克目标价由160美元上调至174美元,维持“跑赢大市”评级。该分析师指出,耐克业绩表现几乎全部超出预期,并且,由于其EBIT利润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公司整体利润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Siegel认为,该公司的规模为其提供了长期竞争优势。
超过80%的美国医生使用的医生领域的“LinkedIn”,Doximity,代号DOCS,上市首日大涨108%,市值近100亿。
Doximity是一家为美国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数字平台的公司。Doximity成立于2011年,已经成为医生领域的LinkedIn,现在其网络上有超过180万名医疗专业人士。
它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为医学设计的数字工具。该公司主要通过允许制药商向医生推销产品和服务,以及作为医疗系统的招聘工具来赚钱。
Doximity在周四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中筹集了近5亿美元,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了一倍多。交易代码为“DOCS”,上市首日以41.17美元的价格开盘,上市首日收盘价为53美元,比26美元的IPO价格上涨了104%,使该公司的市值达到94亿美元。
Doximity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医生之间保持联系、分享最新研究和新药更新的主要应用程序。招股书显示,截至3月31日,超过80%的美国医生使用了该平台。
该网站允许制药公司宣传药物和治疗,并为医疗招聘人员提供了一个寻找潜在客户的中心场所,从而增加了收入。
Doximity允许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进行社交,进行远程医疗访问,发送安全的患者相关信息等。
Doximity一般不向使用该平台的医务人员收费,而是从制药公司、医院和其他医疗企业那里赚钱,这些企业为营销、招聘、远程医疗访问和其他服务支付费用。
尽管如此,该公司已经盈利了。Doximity在其S-1中写道,截至3月31日的财年,其收入增长了77.7%,达到2.0690亿美元。
由于Doximity几乎不花任何钱在广告上,运营成本比大多数风险投资支持的软件公司都要低。这使得Doximity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实现净利润增长69%,至5,020万美元。
此次IPO的联合主承销商是摩根士丹利(MS)、高盛(GS)和摩根大通(JPM)。承销商还有一个30天的选择权,可以以IPO价格再购买349.5万股股票。
该公司预计将从IPO中获得约4.943亿美元的收入,计划将这笔资金用于营运资本、增长战略、一般企业用途以及未来可能的收购。
去年,随着疫情迫使患者适应远程就诊,并使全国医疗系统的资源紧张,卫生和技术的交集成为了焦点。
去年8月,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商Teladoc收购了Livongo,后者专门从事慢性病远程辅导,在当时创造了一家价值370亿美元的公司。其远程医疗竞争对手Amwell于9月上市。Teladoc和Amwell最近几个月的股价都走低,原因是Covid-19病例大幅下降,企业未来的增长率也受到了质疑。
对于Doximity来说,远程医疗是一项新业务。自2016年以来,该公司提供了一项免费服务,允许医生用自己的工作电话拨打患者的电话。Doximity于2019年将拨号服务移至其主应用程序。
2020年5月,该公司增加了视频,称其为“首次远程医疗服务”。Doximity推出了付费企业版,不过该公司表示,视频服务到2021年1月将是免费的。Doximity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截至3月底,该公司已与150多家医院签署了认购协议。
Doximit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ff Tangney表示,尽管超过80%的医生上网,但该公司未来至少还会有10年的“我们认为的高速增长”,因为它可以为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价值。例如,转诊系统可以变得更强大,这样医生就能确切地知道将罕见癌症患者送往该国的哪个地方。
他还表示,考虑到Doximity核心产品的用户基础规模,该公司在远程医疗领域有大量扩张机会。“如今,远程医疗仅占2%的增长率,这是一片绿地。”“我们还没有在定价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与市场上其他供应商相比,Doximity的整体增长对远程医疗的依赖程度较低,因为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依赖于医患通信。然而,该公司承认,随着疫情的结束,其业务可能会受到损害。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将营销预算放到网上,Doximity也从中受益,其中一些支出可能会回到实体广告上。
Doximity表示:“COVID-19的影响加速了我们业务的增长,这种情况今后可能不会继续。”“如果这些客户将很大一部分预算重新分配给面对面营销,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未来的增长下滑。”
6月24日,法拉利正式宣布,旗下搭载V6混动系统的全新超跑——法拉利296 GTB全球首发。新车名称中数字部分代表着发动机排量2.9升,并有6个气缸,296 GTB作为法拉利开启全新篇章的引路车型,同时也是旗下第三款电动化车型,不仅外形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还搭载了2.9升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加电动机组成的插电式混动系统作为动力来源,其系统综合功率达到830马力,纯电行驶里程为30公里。此外,该车将作为法拉利F8 Tributo的换代车型,并于2021年年底正式交付。
外观方面,新车前大灯组造型与Roma颇有些神似,但整体设计思路还是借鉴了SF90车型的理念,前机舱盖的弧线型线条像一把战斧的缝纫一般,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此外,新车前包围采用了双边散热开口的设计,内部藏有刹车通风、冷却系统以及主动空力装置。
车身侧面,可以明显感觉到新车的整体比例要更加修长,尤其是中段位置,也是类似SF90的设计,其内部装载了新车的电动装置,例如电池组等关键零部件。此外,发动机的进气口也同样设置在此,经典的半圆形不规则设计让人想起了F430车型的美感。此外,新车还配备了双五辐的五星造型轮圈,并配备了碳陶制动系统,整体造型样式非常“法拉利”。
车尾部分,新车依旧配备了透明的后窗玻璃,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V6发动机的样貌,此外,在尾部还设有类似空气桥的空力造型设计,这也是法拉利车型上惯用的设计手法,使得车辆在视觉效果上拥有更好的整体感,同时还不丢失重要的下压力。另外,新车为了更好的尾部空力效应,将排气装置移动到了尾部中央,并采用双边共两出的布局,这一设计也让我们想起了法拉利众多高性能版本的设计思路;上移的排气留给了尾部扩散器更宽广的空力有效面积,能够更好地发挥地面效应增强车辆的下压力。
内饰部分,新车放弃了传统的指针式转速表,采用了全液晶仪表盘,可以显示更多的行车信息,诸如导航、车辆状态等功能可以更好地展示在驾驶员眼前。新车内部也采用了大量的碳纤维与皮质材料,进一步增强运动感与豪华感。此外,法拉利296 GTB可选配Assetto Fiorano套件,助力驾驶者畅享更加极致的性能体验。
动力方面,新车将会搭载法拉利全新研发的,具有120度缸体夹角的2.9T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并搭配一台位于后轴的电机形成插电式混动系统,系统综合功率达到830马力,这是法拉利首次将后轮驱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引入公路跑车,内燃发动机与放置在车身后端的电机集成在一起,两个动力单元通过崭新的TMA执行器进行沟通,可同时进行或仅通过电机进行输出,全电动模式可行驶25公里。传动系统方面,新车将配备经过优化的8速双离合变速箱。此外,新车还将搭配最新一代的侧滑角控制系统,悬架系统也经过了升级,再配合强大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使得新车在赛道激烈驾驶中以及日常的公路行驶中都拥有更好的表现。
历史回顾
在法拉利的历史上,曾经以恩佐·法拉利的儿子“Dino”命名的车型——Dino 206 GT,就曾搭载过横置V6发动机,这台2.0升自然吸气V6化油器版本的发动机代号135B,缸体夹角为65度,并采用双顶置凸轮轴,最大输出功率为183马力,这台中置发动机的车型也为后来法拉利的中置V8车型打下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发布的新车并没有延续Dino的叫法,但是“296 GTB”也算是传承了“206 GT”以及“246 GT”的命名方式。
如今在严格的排放法规以及新能源浪潮下,法拉利也不得不削减自己的多缸大排量发动机,从自然吸气到涡轮增压,再到电动化,法拉利也在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点点改变。那么此次发布的全新V6混动跑车就是法拉利开启现代电动化篇章最好的产品,有着LaFerrari自吸V12混动以及SF90的铺垫,相信这款全新V6混动跑车能够给法拉利带来更好的竞争力。
竞争对手
目前兰博基尼正在积极转型电动化,但是并没有实际的“真·混动”车型推出,而保时捷目前来看在向着纯电动化发展,虽然据称有计划在下一代保时捷911车型中增加混动系统,但毕竟还是个传言。那么在一众超跑品牌中,迈凯伦的Artura是首先搭载V6插电式混动系统的,这也是目前法拉利V6混动车型的直接竞争对手。
作为参考,迈凯伦Artura搭载的是3.0T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并搭配电动机组成的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585马力,最大扭矩585牛·米,而电动机可带来额外的95马力和225牛·米的扭矩。传动系统将匹配8速双离合变速箱,配合容量为7.4千瓦时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为30公里,可在2.5小时内充电至电量80%。目前迈凯伦官方公布的账面数据中,Artura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3秒,0-200km/h加速时间为8.3秒,0-300km/h加速时间为21.5秒,最高车速被电子限速为330km/h。
编辑点评
法拉利作为超跑界的领军品牌,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机械技术上都一直遥遥领先。如今进入电动化时代后,不仅普通的车企将会面临电动化浪潮,像法拉利这样的跑车品牌一样需要追赶电动化浪潮。不可否认的是,在内燃机上增加一套电动系统,确实会给车辆的动力带来质的飞跃,像LaFerrari、迈凯伦P1、保时捷918,当年“混动超神三巨头”的实力,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所以电动化是性能车的必然趋势。另外,法拉利对于V6车型也曾有历史传承,借由此推出V6混动车型,也能将车迷们的怀旧情感激发出来。所以不必太过惊讶V6小排量和电动化,你看,F1不也早就是小排量涡轮V6加混动了么。(文/美股投资网毕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富国银行分析师Steven Cahall称奈飞(NFLX)当前的股价作为买入点较为有利,并重申“增持”评级,目标价700美元。Cahall表示,该公司不再以炙手可热的速度增长时,预计它仍会以较平缓的速度增长,这表明是时候换个角度看待该公司了。
Cahall称:“我们预计奈飞将从成长型转型为稳健型(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因为该公司正转变为盈利成长型公司。我们认为,公司的利润表现已经足够稳定,甚至可以提供更长期的每股收益增长指引。”Cahall补充说,像所有成长型公司一样,直到最近,奈飞的每股收益才开始企稳。
Cahall表示,疫情改变了奈飞,主要是因为订阅用户数因为疫情在2020年提前增加;奈飞不再“主要是订阅者的故事”,而奈飞成为更受稳健型投资者欢迎的实体。这也意味着流媒体用户净增长数这个最重要的KPI已经不那么重要。
简单来说,Cahall认为奈飞的用户增长速度是有限的。Cahall解释道,即使用户净增加量在2000万至2500万的年范围内保持稳定,计算方法也会使用户年净增加量在增长基础上减速。对于2亿至2.5亿的订阅数来说,季度用户净增加数对长期业绩指标帮助并不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增加新的订阅量完全不重要,只是奈飞现在的模式“要更为多面化”,其中定价正成为“财务难题中更大的一块领域”。
例如,虽然过去5年的流媒体营收增长主要由是79%的订阅数和21%的价格所构成,但Cahall预计在未来5年这一比例将下降到订阅数67%和价格33%。
此外,在华尔街对奈飞最近的34个评级中,25个评级为买入,6个评级为持有,3个评级为卖出。所有评级最终都达到了“跑赢大盘”的共识评级,平均目标价为611.27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刚刚开启艺术品分产进程,又与密友巴菲特(Warren Buffett)摘掉夫妇俩的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下简称“盖茨基金会”)受托人头衔。
当地时间6月23日晚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巴菲特在声明中表示,他已辞去盖茨基金会受托人的职务。“多年来,我一直是盖茨基金会的受托人,也只是它一家的受托人。我现在辞去这个职位,如同我除伯克希尔之外的所有公司董事会所做的一样。”
作为公认盖茨基金会忠实的捐赠者,巴菲特曾承诺将其自己99%身家悉数捐出。而即便巴菲特的意外退出并不会打破豪捐承诺,却或将被饱受猜测的盖茨基金会后续治理与运作发生重大改变。
巴菲特的意外离场,捐赠承诺业已过半
对于辞职缘由,除了指出已经放弃除伯克希尔以外的所有董事职位,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后,巴菲特并未多做解释。
友谊的小纽带连接下,巴菲特十多年来一直是盖茨基金会主要的巨额捐赠者,自2006年来,算上如今派发的32亿美元,巴菲特已向盖茨基金会捐助约330亿美元。“几十年来,仅仅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就积累了几乎难以理解的财富”,他说,“我自身的财富于整个社会有益,于我个人却毫无。”
根据声明,巴菲特承诺将总计41亿美元价值的伯克希尔股票捐献于包括盖茨基金会在内的五个非营利机构,其中将有32亿美元流向盖茨基金会。目前,巴菲特仍为伯克希尔最大的股东,持有约39%的A类股。
除盖茨基金会外,其余的四个基金会分别为:巴菲特第一任夫人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以及由其子女霍华德、苏珊和彼得管理的Howard G。 Buffett Foundation, the Sherwood Foundation 及Novo Foundation。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巴菲特在声明中说,“2006年,我承诺将我所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份——超过我资产净值的99%——捐给慈善事业。若以今天41亿美元的发行规模来看,我已经成功了一半。慈善事业将继续把人才和财力结合起来。企业和政府也将如此。每种力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他们结合起来将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福布斯慈善富豪榜显示,已承诺捐出其99%以上财富的巴菲特目前已向慈善事业捐赠400多亿美元,主要流入健康与消除贫苦领域。善款大部分是以年度捐赠的方式,通过盖茨基金会进行捐赠。
自2006年以来,巴菲特每年向该基金会捐赠20亿至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而据榜单测算,若巴菲特没有捐款,其财富将大致相当于全球首富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索斯。
“我和我的家人对我们的巨额财富的反应不是内疚,而是感激”,巴菲特在2010年与盖茨(Bill Gates)一起创立“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时表示,而即便我的个人资产多了1%我也并不会感到更幸福。
“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也命名为“财富捐赠誓言”的劝募善款活动。2010年,由巴菲特与盖茨发起的“捐赠誓言”活动,旨在号召亿万富翁生前或去世后至少用自己一半的财富来做慈善。截至目前,共有25个国家/地区,200多位全球顶级富豪参与其中。
然而,一直以慈善大手笔著称的巴菲特此前却卷入富豪避税的负面消息。
当地时间6月8日,据其获得的美国国税局(IRS)大量数据,来自调查权力滥用的非盈利新闻机构ProPublica公布超级富豪花式避税报告称,巴菲特的实际税率仅有0.1%,远低于工薪阶层的联邦税率。
根据ProPublica披露的数据,2014年至2018年,巴菲特个人财富增加约243亿美元,却仅缴纳了2370万美元的税款,真实税率为0.1%,为富人最低。布隆伯格和马斯克的分别以1.3%和3.27%的实际税率位列其后。
随后,在一份长达23页详细的书面回复中,在没有直接提及ProPublica的真实税率计算基础上,巴菲特为自己做辩护,“我仍然认为,税法应该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巨大的世袭财富体系不适合我们的社会。”
在本周三的声明中,虽然没有具体提及ProPublica的“指控”,巴菲特同时承认其收入相对较少,财富主要源于持有的伯克希尔股份,而他每1000美元的慈善捐款只能省下约40美分的税费。
盖茨基金会的纷扰
巴菲特、盖茨与梅琳达是该基金会仅有的三位受托人。此前,因盖茨夫妇散场,其共同创立的基金会的后续运作以及以何种方式运作不可避免受到猜疑。市场猜测盖茨与梅琳达或将为基金会设立一个董事会。对此,盖茨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是苏兹曼(Mark Suzman)声称将在下个月披露更多信息。
巴菲特在声明中同样也没有丝毫提及其他受托人的名字,但表示会全力支持苏兹曼的工作。“苏兹曼最近当选的杰出人物,我完全支持他。我个人的目标与基金会的目标是100%同步的,而共同目标的实现其实并需要我的实际参与。”
“巴菲特惊人的慷慨所带来的影响很难量化。我将全力遵循巴菲特的建议,以确保我们尽可能成为他、比尔和梅林达的资源的最佳管理者。” 苏兹曼说。不过,尽管承诺将遵循巴菲特的步伐,苏兹曼在邮件里也坦言称,巴菲特的离开引发了人们对基金会治理效力的质疑。
在会否改变基金会每年捐款计划这一问题上,巴菲特在声明中也未提及。但据媒体报道,苏兹曼在发给员工邮件中声称前者将继续履行每年向基金会捐赠的承诺,他已与巴菲特与前盖茨夫妇就如何为增强基金会治理与决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予以讨论。
基金会内部分歧存在已久,长期以来,虽然盖茨与梅琳达都关注健康与发展议题,但前者的重点是硬科学,强调技术和科学突破,后者的兴趣更侧重于人文科学,并日益关注妇女问题、性别平等及赋权等领域。基金会内部因此分化出“Bill”项目和“Melinda”项目的不同团队。
面对市场猜测,梅琳达在离婚消息宣布后的最近一次采访中一再表示基金会将毫不间断地继续运作,基金会董事会负责确保资金继续按照其目标流动。“我们当然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我们多年前就已承诺,对于分歧,我们会努力解决,以一个声音来引导基金会。这是我们的职责,而我们也做到了。”
盖茨基金会随后也应声附和,承诺盖茨与梅琳达将继续担任基金会的联合主席与受托人。“他们的角色和组织没有变动的计划,二者将继续共同努力,制定和批准基金会的战略,倡导基金会的议题,并确定基金会的总体方向。”
在非盈利组织慈善研究高级研究助理Soskis看来,巴菲特此番退出或将意味着盖茨基金会的治理会发生重大转换。“巴菲特、盖茨与梅琳达的分开相对减弱了基金会内部的私人关系,董事会因此或将发展的更加健康,受托人的观点与对彼此的制约更为重要。”
基金会运转固然重要,但其兼济天下之初心预计也将始终如一。盖茨与梅琳达一再表示,未来将共同运营盖茨基金会,实现初心。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盖茨基金会目前约有1600名工作人员,已在全球范围内135个国家与地区为公益项目累计捐赠548亿美元,2018年和2019年期间捐赠高达50亿美元。而在疫情加剧了全球不平等之下,盖茨基金会承诺将于两年内资助17.5亿美元,用以疫苗的研发、测试与治疗。
盖茨和巴菲特30年忘年交
巴菲特和盖茨已是30年的好友。
最初,其实盖茨是很不欣赏巴菲特,只是由于盖茨母亲的坚持,1991年7月,35岁的比尔·盖茨才得以与60岁的沃伦·巴菲特见面,从此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据中新经纬报道,2020年比尔·盖茨亲手制作含有巴菲特头像的蛋糕,庆祝他的90岁生日。
彼时,盖茨在博客中提到,沃伦拥有30岁的思维敏锐度,笑声调皮的像10岁的孩子,还有6岁般的饮食习惯。“他曾经开玩笑般的告诉我,他通过数据发现一年级学生具有最强的算术能力,因此他决定保持和一年级学生一样的饮食习惯。”盖茨写道。
盖茨在博客中还附上了他亲手制作蛋糕的视频,以此纪念巴菲特的饮食习惯。
盖茨还分享了多张照片,包括一张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巴菲特和第一任妻子及孩子的照片,这同时也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时间。
此外,盖茨在博客中还谈论了他和巴菲特对数字的共同热爱,并且分享了与他们友谊相关的数字。
30年:巴菲特一生用于睡觉的时间。
10649天:从1991年7月7日和巴菲特第一次见面以来的天数。
2:我在办公室用于快速拨通巴菲特的电话按键。
无法计量:巴菲特将他的财富返还给社会,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
盖茨称,他从巴菲特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事情是友谊的意义。
他提到巴菲特曾经说过的话:“你们将朝着你们身边人的方向前进,因此与比自己更强的人交往非常重要。拥有的朋友会伴随你一生并成为你的一部分。结交一些好朋友,努力让他们留在你的人生中并且尊敬他们。”
巴菲特:人生“进入加时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辞职声明中,巴菲特承认自己已入暮年,“上述言论并非绝唱:我继续从事我愉快的工作,做我喜欢做的事,在我喜欢的同事的帮助下,努力调配长期信任我的人的财富。我仍喜欢在场上带球进攻。但对我来说,我参加的这场比赛已过第四节,进入了加时赛。”
不过事实证明,加时赛的阶段也难以平静,近来巴菲特可谓麻烦缠身。
其旗下美国化工巨头路博润(Lubrizol)在伊利诺伊州的工厂大火正面临污染追责。
据时代周报,当地时间6月14日,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北部罗克顿市的一家化工厂在当地时间6月14日早上7点发生了爆炸,随即引起了火灾。
据报道,发生爆炸的工厂是美国知名化工企业、世界最大的润滑剂制造商Chemtool Incorporated旗下工厂。
对此,分析师查询了解到,Chemtool隶属于美国化工巨头路博润(Lubrizol)旗下,致力于生产润滑油、润滑脂和其他工业用润滑剂。路润博曾于2012年被“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90亿美元收购,在十大重仓股中排在第10位,在整个伯克希尔的权益资产中占比约为1.6%。
此外,美国调查新闻组织“ProPublica”公布的超级富豪花式避税的报告中显示,巴菲特的实际税率仅有0.1%,远低于工薪阶层的联邦税率,引发争议。
相关报道:
炸锅!盖茨离婚后 巴菲特突然“不干了”!
30年“友谊小船”翻了?巴菲特突然宣布辞去盖茨基金会受托人身份 承认已到暮年人生“进入加时赛”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日前,上汽集团旗下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公司阿里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智慧出行、安全风控、生态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优化双方业务协同,共同推动品质出行创新。
基于本次战略合作,阿里云将为享道出行提供包括云计算、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安全架构体系等多维度技术支持,一方面为享道出行覆盖丰富出行产品线的全场景智慧出行综合体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协助享道出行针对不同业务场景,提升出行服务体验,让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
享道出行CEO吴冰表示,“通过与阿里云合作,享道出行希望双方未来依托技术和生态的联合赋能,持续进行云上创新,为用户体验提升、出行产品优化、服务内容多元化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品质出行服务覆盖更丰富的出行场景。”
基于日渐庞大的用户出行需求,享道出行已于今年5月完成核心业务系统的阿里云迁移工作。迁云过程仅用5天,系统稳定性和运维效率均大幅度提升。同时,享道出行采用阿里云自研数据库PolarDB作为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成为第一个跑在PolarDB上的大型互联网出行平台,在提升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业务复杂度。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制造行业线总经理江志雄表示,享道出行是出行领域首家覆盖网约车、企业租车、个人租车、出租车这四大板块的出行平台,依托阿里云的云原生技术能力,我们相信这次的战略合作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我们双方的合作能为出行领域创造更多价值,推动出行行业的发展。
本次享道出行与阿里云的战略合作,也是阿里巴巴集团A轮战略投资享道出行的一次深化推进。未来,双方还将展开出行生态相关业务的深度合作,在移动支付、相关业务引流、权益聚合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对接,推动全场景智慧出行综合体在更广泛场景的深度拓展,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出行服务体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纽约梅隆银行(BK)是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第九大资管机构,是一家以手续费收入为主的轻资本银行,核心业务包括资产托管、清算与结算、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2020A公司托管资产规模共计41.1万亿美元,资管AUM共计2.2万亿美元。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供给侧改革,传统息差业务发展动力不足,以资管、财富为代表的新机遇业务时代已经到来。纽约梅隆银行发展史记录了一家传统机构的差异化转型历程,主要启示在于:1)公司战略需顺势而为,契合产业发展、客户变迁的大背景;2)资管、财富、托管业务分别对应产品创设、客户对接和财富资管服务,有相当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3)把握资管业务机遇并非一定内部生长,金融机构可考虑通过收购实现,公司治理应确保对于智力资本的尊重。
摘要
以手续费收入为主的专业银行。2020年公司手续费收入共计127亿美元,占营业收入80%。主营业务分为投资服务和投资管理两大模块:投资服务包括资产托管、清算与结算、存托凭证、公司信托、国际支付、流动性管理、抵押品管理等;投资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以多元化手续费收入为主的轻资本运营模式,使公司能够在经济周期、利率周期波动中保持韧性较强的收益;敏捷联动的业务合作与交叉销售有助于提升客户综合金融贡献、增强用户粘性。
以托管业务为核心,为客户推介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托管行业由于同质性较强、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较低,托管费率平均在0.1%左右;但作为托管龙头,公司获取了大批优质客群基础,从其托管基础诉求衍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打开了托管业务的盈利空间,同时随着规模效应及金融科技逐渐加码,公司逐步构建起业务护城河。
精品资管子公司构建全域资管能力。纽约梅隆8家资产管理公司皆通过收购获得,截止2020年AUM合计2.2万亿美元,为全球第9大资管机构。被收购资管公司基本保持原有公司治理和经营优势,专注于细分赛道的金牌资管产品生产,母行则作为资源分配者和分销渠道的角色,对子公司管理资产进行统筹管理使其最大化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引荐资产服务端客户、通过全球分销渠道提升子公司资管产品业务布局与影响力。
撬动集团资源、聚焦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依靠精品资管子公司的产品供给能力,财富业务为客户提供保值、增值的多策略资产配置方案;母行则通过融资融券、货币借贷、个性化贷款等满足融资端需求,并配套存托凭证、外汇汇兑、国际支付、抵押品管理等增值服务。
风险
客户综合服务能力不及预期。
正文
纽约梅隆银行业务拆解
纽约梅隆银行是一家以托管、资产管理、清算业务为主的专业性银行,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2020年末托管资产规模达41.1万亿美元)、全球第9大资产管理公司(2020年末AUM共计2.2万亿美元)。同时也是最大的美国国债的清算行、券商交易第一大的清算行、全球最大的存托凭证服务提供商。
公司前身为1784年成立的纽约银行,是历史最悠久的美国银行、以及第一家于纽交所上市的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公司经过多轮并购与业务拆分,逐步剥离传统银行业务。2007年,纽约银行与梅隆金融公司合并,诞生了目前的专注于资产托管与资产管理的行业巨头。
不同于传统银行,营业收入以手续费为主
2020年纽约梅隆银行营业收入共计158亿美元,其中手续费收入127亿美元、占比达80%,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的净利息收入仅占19%。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营收主要来自投资服务(Investment Services)和投资管理(Investment and Wealth Management):投资服务包括资产托管、清算与结算、存托凭证、公司信托、国际支付、流动性管理、抵押品管理等;投资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2020年公司手续费收入中投资服务、投资管理共计90亿美元/37亿美元、分别占比达71%/29%。以多元化手续费收入为主的轻资本运营模式,使公司能够在经济周期、利率周期波动中保持韧性较强的收益;同时以托管和资管为核心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有效的交叉销售与业务合作有助于提升客户综合金融贡献、增强用户粘性。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托管-清算-资管-财富运营体系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手续费收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手续费收入主要分为投资服务、投资管理收入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投资服务:围绕资产托管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资产托管业务的核心内容,是保障客户所投资产的安全与独立,并代表委托资产执行资金结算与证券交割等。共同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管产品在运作过程中,资金必须由独立第三方托管人进行保管,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以保障所投资产的独立性与安全性。托管业务也催生了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除了涉及资金交割的清算与结算外,其他衍生服务还包括投资合规监督、估值核算、基金份额登记、经营绩效评估等。
纽约梅隆银行以托管业务为核心,为客户推介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增值创收。托管行业由于同质性较强、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较低,托管费率平均在0.08%~0.15%的水平之间。但托管龙头的地位为公司带来广泛的机构客户资源:截至2020年末,纽约梅隆银行与世界前100大资管机构中的93家建立了业务合作,资产规模前100大的银行中有97家与公司成为了合作伙伴,同时公司还服务了72%的世界500强公司。基于优质的客群基础,公司从资产托管的基础诉求进行衍生,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在资产托管与清算服务之外,公司提供存托凭证服务以供资管机构投资外国权益类标的、提供外汇汇兑与国际支付服务便于客户进行海外资产投资、提供融资融券业务及抵押品管理帮助客户解决投资过程中的流动性痛点等等。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打开了传统托管业务的盈利空间,同时随着规模效应及金融科技逐渐加码,公司逐步构建起业务护城河。
公司目前投资服务板块共分为5大类:资产服务、清算与结算服务、发行人服务、资金服务以及清算与抵押品管理。2020年公司投资服务手续费收入共计80亿美元,同比增长2%,近10年投资服务手续费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资产服务(Asset Servicing):业务主要包括全球资产托管、外币汇兑、证券借贷与融资、定制结构化产品与另类投资策略等,托管手续费收入是该业务条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020全年,资产服务、以及清算与抵押品管理业务收入总和占投资服务手续费收入的比重为58%。
清算与结算服务(Pershing):Pershing(PSTH)是专注于提供清算、结算、技术支持的附属子公司,于2003年由公司前身纽约银行收购而得。Pershing主要为证券经纪商、资产管理人、注册投资顾问(RIA)提供全球交易结算、资金清算服务;经过多年业务发展,Pershing助力纽约梅隆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美国国债清算行、券商交易第一大的清算行。2020年,该业务条线收入占投资服务的比重为21%。
发行人服务(Issuer Services):主要提供存托凭证与公司信托服务。借助全球化布局,公司助力客户实现境外全品类的资产投资;截至2020年末,纽约梅隆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存托凭证服务提供商之一,存托凭证资产的托管规模共计7,380亿美元;除了存托凭证的发行和保管之外,公司还提供跨境交易、清算与结算等配套增值服务。借助强大的债市发行能力,公司信托业务为客户提供了广泛的信托代理人、履约保证等服务。2020年,存托凭证与公司信托贡献了14%的资产服务手续费收入。
资金服务(Treasury Services):为金融机构、公司、公共组织提供国际支付、流动性管理、贸易金融服务;该服务2020年收入占投资服务的比重为7%。
清算与抵押品管理(Clearance and Collateral Management):主要为权益类和固收类资产交易提供清算与结算服务,是最大的美国国债清算服务提供方。抵押品管理服务聚焦解决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痛点,是全球领先的三方抵押品管理服务提供商。
图表:投资服务手续费收入结构(Investment Services)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0年公司手续费收入共计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近十年保持稳健增长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截至2020年末,纽约梅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共计4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0年末,纽约梅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位列全球第1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产管理:精品资管子公司构建全域资管能力
纽约梅隆银行通过多次收购与业务整合,形成了8家资管子公司独立专营的资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品类、全策略、全球布局的丰富资管产品。“精品店”模式使各家资管子公司专注于其专营领域、构建细分赛道的金牌资管产品,母行纽约梅隆则作为资源分配者和分销渠道的角色,对子公司管理资产进行统筹管理使其最大化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引荐资产服务端客户、通过全球分销渠道提升子公司资管产品影响力。截至2020年末,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共计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位列全球第9大资管机构;2020年资管业务收入共计26亿美元,占手续费收入的20%。
资管业务依靠收购扩张,子公司被收购后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纽约梅隆在1994年至2018年间,完成了多次资管公司的收购与出售,形成了目前8家资管子公司的业务布局。被收购的资管子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有较大的独立性,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管理层,公司经营与投资理念并未受到母行过多干预。以专营现金管理业务的Dreyfus为例,1994年被梅隆银行收购之后经营层保持稳定,截至目前,现任首席投资官、现任首席运营官、信用研究主管均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老员工,在Dreyfus有超过二十年的工作经历。我们认为,资管子公司较为独立的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在各子公司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减小融合阻力、推动细分赛道的深耕与创新。
8家资管子公司“各显神通”,塑造全品类、全策略、全球布局的资管能力。8家资管精品店并非全能型资管机构,而是专注于具体的产品、策略或地域构建细分赛道的核心竞争力。例如,Insight inv。/ Mellon Inv。 / Dreyfus分别是固定收益、指数基金、现金管理产品的资管专家;Newton聚焦高净值客户,定制主题性权益投资策略;ARX是位于巴西的资管子公司,帮助拓展南美区域的资管业务。完备的产品供给能力是纽约梅隆AUM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子公司不断扩张的AUM不仅为托管业务创收,同时也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品类、最大化实现客户资产增值。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8家资管子公司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母行统筹管理实现AUM最优化配置。纽约梅隆银行根据各家资管子公司专营能力进行AUM重新分配、以充分彰显各领域的产品特色,对于提高产品辨识度和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公司2021年2月宣布,将Mellon Inv。的2223亿美元资产进行重新分配,固收领域专家Insight Inv将获得1052亿美元的固定收益资产,现金管理公司Dreyfus获得400亿美元流动性管理资产配置组合,偏股型基金管理人Newton将分得771亿美元的股权资产及多资产配置组合(同时将从纽约梅隆日本分支机构获得部分日本股票资产);而Mellon Inv。则将更专注于运营指数型基金[1]。全球投资资源的合理专营化配置,有利于各家资管子公司建立有深度、有辨识度的拳头产品。
客户引流与统一中台架构助力资管子公司二次腾飞。借助母行的全球化战略,资管子公司可对接母行的全球分销渠道以扩张其市场影响力、打破地域界限。同时纽约梅隆作为“中央处理器”,为资管子公司提供统一的科技中台、法律合规审核流程协助等,帮助降低子公司运营成本。
图表:截至2020年末,纽约梅隆银行资产管理规模共计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截至2020年末,纽约梅隆银行资管规模位列全球第9
图表:近十年,托管业务的高速增长提升负债驱动型投资的占比,同时公司加码另类投资、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而主动型权益类基金在市场有效性增强的背景下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财富管理:高净值客户的服务价值链
背靠强大资管实力与全球业务布局,纽约梅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充分调动了全行及子公司的资源,满足财富客户的复杂投融资需求:精品资管子公司为客户提供保值、增值的多策略资产配置方案,母行则通过融资融券、货币借贷、个性化贷款满足融资需求,并配套存托凭证、外汇汇兑、国际支付、抵押品管理等增值服务。公司财富客群主要为高净值个人、家族办公室、捐赠基金等非盈利机构,主要来自投资服务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偏对公属性的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并非公司主营业务,其功能更类似承接存量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帮助提升客户综合金融贡献与用户粘性。由于纽约银行和梅隆金融公司分别于2001年/2006年出售了零售银行业务,公司并不依靠零售客群的快速扩张提升财富业务营收贡献。2020年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创收11亿美元,占手续费收入的比重为9%。
图表:财富管理业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负业务:低息差是托管业务顺利展业的成本
作为托管银行,信贷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息差收入并非纽约梅隆银行的主营业务。截至2020年末,公司资产总计4,696亿美元,AUC/总资产、AUM/总资产的比例分别达到87.5倍、4.7倍,远超传统商业银行的水平,属轻资产运营模式。从资负结构来看,存款是负债端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托管业务和资管业务经营过程中沉淀的低成本资金。而在资产端,为实现久期匹配、满足流动性需求,公司配置了较多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和债券;而贷款占比仅12%,主要来自融资融券代理计划、流动性支持等金融服务等,实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
低息差是托管业务顺利展业的成本,资负业务为托管等业务提供附加收益。2020年,纽约梅隆银行净息差录得0.84%,而同期美国四大行平均净息差为2.10%;回顾以往,过去十年纽约梅隆银行平均净息差水平也仅为1.14%,较美国四大行2.62%的平均净息差仍有较大差距;全球第二大的托管银行——道富银行,过去10年平均净息差也仅录得1.31%。
我们认为,托管银行较低的净息差水平属于经营的必然结果,净息差也并非展现托管银行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托管人需要依据客户指令对账户进行操作,为了能确保及时、准确地完成客户的操作要求,公司的表内业务必须保持较高的风险控制水平与流动性水平,故资产端相应配置了较多存放美联储、国债等高流动性、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从而拉低了生息资产收益率,导致了净息差显著低于美资四大行的现象。表内生息资产较低的利息率可以视作纽约梅隆银行为了托管业务顺利展业而付出的成本,为创造手续费收入提供了基础。
图表:2020年末,公司总资产共计4,696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相较传统银行,纽约梅隆银行拥有轻资产属性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作为托管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和道富银行净息差水平远低于美国四大行
图表:2020年纽约梅隆银行生息资产结构:存放美联储、各级政府及附属机构占比分别达26.6%、29.4%,贷款仅占15.6%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负债端:托管与资管经营带来低成本资金沉淀。纽约梅隆银行拥有较优的负债能力,2020年公司全年平均付息负债成本率仅0.42%,其中存款共计3,415亿美元,占比达81%,是负债端资金的主要来源。
受托资金的账户留存:受托的资管产品资金在运营过程中,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低成本存款。例如,在投资运作的过程中,资金的部分头寸会处于空仓状态、以等待未来的投资机会,这些闲置资金就留存在了托管账户中;再如,开放式产品需要准备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金以应对潜在的投资者赎回,亦为托管账户带来低成本资金沉淀。
资管产品运作流程的存款沉淀:在资管业务方面,留在表内的低成本存款主要体现在“募集期”、“赎回后/到期后”与“等待期”三个时间点:资管产品资金募集需要一定周期,募集到的资金会暂时以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存于银行表内;产品赎回或到期后,通常需要1-3天才能实现资金到账,亦为银行提供了低成本存款;而在资金到账后,客户会等待投资机会的到来、延迟之后的投资交易,从而拉长了低成本资金的留存时间。
资产端:为满足流动性需求,同业资产、国债受到青睐。为满足负债端客户较高的流动性需求(主要为受托资产的资金运作),公司无法在资产端配置长久期、高收益的贷款,而是增加配置了流动性强、低收益的同业资产和债券。2020年末生息资产结果中,各级政府及附属机构债券、存放美联储、买入返售联邦基金、同业存放资产占比分别为29.4%、26.6%、8.7%、5.4%,累计占比达70.1%,而贷款仅占15.6%,从而拉低了生息资产收益率。2020年公司生息资产收益率仅为1.19%。
贷款主要产生于融资融券、流动性支持等金融服务。贷款服务是大托管、大资管业务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公司以低成本资金满足客户在投资过程中的流动性需求的,协助托管业务、资管业务等顺利展业。
托管账户透支贷款: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会发生账户透支,包括证券交易、资金转账、外汇交易结算等环节,根据协议托管人会为基金支付预付款,从而形成贷款收入。
证券投资保证金贷款:以融资融券的形式为证券经纪商提供保证金贷款。截至2020年末,公司保证金贷款共计154亿元,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为27%。
证券抵押贷款:为客户提供最高达到70%抵押物市值的贷款,不设具体还款期限,但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下跌,投资者会被要求补缴额外证券资产作为抵押品。
私人银行业务贷款:为有复杂需求的高净值客户提供结构性贷款、浮动或固定利率按揭贷款、单独设计的贷款组合等等,以支持其商业地产、飞机、艺术品购置及抵押贷款、保险融资等产生的资金需求。
图表:存款是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公司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成本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净息差和短期利率相关性较高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06年纽约银行剥离了传统零售银行业务,自此贷款占比逐步降低;随着托管业务和资管业务成为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高流动性的金融投资占据了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0年纽约梅隆银行贷款结构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较强的经济周期抵御能力,信用成本对利润的侵蚀程度较低
纽约梅隆银行手续费主导、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帮助公司有效抵御经济波动风险、利率波动风险,近5年不良率持续低于0.2%,资产质量显著优于同业机构,同时信用成本对于公司利润的侵蚀程度较低,在2020年疫情影响中仍保持相对韧性的盈利表现。
截至2020年末,公司不良率录得0.16%。由于公司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满足机构客户短期投融资需求,整体资产质量显著优于美资四大行。2010-2019年,美资四大行平均不良率为1.32%,同期纽约梅隆10年平均不良率仅0.39%。受到疫情影响,美资四大行2020年贷款不良率同比增长37bp至0.83%,而纽约梅隆不良率环比持平。
信用成本消耗较低的财务资源,净利润增速表现稳定。受到疫情影响,公司2020年信用成本录得0.60%,而富国银行(WFC)、美国银行(BAC)、摩根大通(JPM)、花旗银行信用成本分别为1.48%、1.17%、1.74%、2.20%;纽约梅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仅消耗了2020全年营业收入的2%,显著低于美资四大行。纵观近十年,公司净利润增速保持相对稳定、盈收韧性较强,虽然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9%,但同期富国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达到83%、35%、20%、43%,受疫情影响幅度低于四大行。
优先级债券综合信用评级位列美国银行首位。截至2021年3月末,纽约梅隆银行优先级债券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的信用评级分别为Aa2/AA-/AA,综合评级位列美国银行首位,反映出公司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维持低位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信用成本对利润的损耗较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强,不良率表现优于美国四大行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在疫情的影响中,2020年纽约梅隆银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2%,而美资四大行信用风险对营业收入造成了较大侵蚀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综合信用评级位列美国商业银行首位(优先债券评级,截至2021年3月)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净利润增速相对稳定,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低于美资四大行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Capital IQ,中金公司研究部
收购转型史:剥离传统零售信贷业务、构建轻资本金融服务体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统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银行业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科技崭露头角、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资本市场开放引入国际竞争者逐渐侵蚀了以利差为主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美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于个别行业风险暴露进一步压降传统信贷业务的利润空间。以纽约梅隆银行为首的部分商业银行开始探索收购转型之路,逐步剥离性价比降低的传统银行业务、增加轻资本、抗周期性强的金融服务占比。
银行业进入壁垒降低、业务空间承压。诸多非银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在美国及全球介入传统银行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信用卡、商业票据等业务。同时,随着美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证券化所带来的直接融资比例提升,压缩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空间;对冲基金、结构性债券基金、风投公司的不断涌现也在逐步侵蚀传统银行的服务边界。
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全球化推进使传统银行业务竞争趋于白热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放松投融资限制和外汇管制,更多银行可以跨国并购、扩大业务版图,世界跨国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
传统信贷业务受利经济、利率波动影响较大。传统信贷业务受宏观经济形式、经济结构、利率走势波动影响较大,信用成本侵蚀了一定程度的经营利润。
信息技术等金融科技在银行业得到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帮助信息与资金的双向交流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和分销模式形成了一定挑战,银行需快速布局信息传输、电子交易、风控等领域的金融科技实力。
从追求存贷款规模扩张的融资中介转向轻资本运营的金融服务中介。面对上述诸多挑战,纽约银行和梅隆金融公司从80年代末期逐步出售脱离传统信贷业务,转型收购资产托管、资产管理、证券服务、清算服务等轻资本、抗周期性强的金融服务领域。
纽约银行:1988年公司收购Irving Trust,提升证券服务与信托的市场份额;1995年、1999年公司分别收购摩根大通全球托管业务和苏格兰皇家信托银行,使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市场率高达13%,奠定了托管行业龙头的基础;2000年公司收购常春藤资产管理,补强投资管理的投研与分销能力;2003年,公司布局清算业务,收购细分行业巨头Pershing LLC(目前演变为纽约梅隆银行的Pershing业务条线), 形成业务闭环,为客户提供全流程金融交易解决方案;2006年与摩根大通信托业务进行置换,标志着纽约银行彻底剥离传统零售银行业务。
梅隆金融公司:1992年美联储批准允许商业银行进行基金做市交易,公司迅速反应,分别在之后两年内收购波士顿资管、德雷福斯公司两家资管巨头,使其在共同基金、私行财富领域快速扩张,成为当时最大的共同基金银行管理机构,奠定了梅隆在全球资产管理的领导地位。公司在1999年摒弃梅隆银行的公司名称,正式更名为梅隆金融公司,战略目标彻底定位专注高增长、高收益的投资服务等板块;2001年公司将旗下零售银行业务出售给国民金融集团,彻底退出传统银行零售业务。在1994年之后的12年内公司陆续收购多家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对冲基金、私人财富管理、托管服务公司,继续扩张金融服务版图。
图表:纽约梅隆银行收购转型核心事件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合并之后,纽约梅隆银行聚焦全球化战略,持续资产托管、资产管理、信托、电子交易等领域头部公司的收购,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资产配置、与客户揽储能力。
业务能力全面的顶尖资产服务提供商。在全球化战略下,公司收购了海内外多家资产服务相关的头部公司,领域包括资产托管、信托、资产证券化、电子交易、技术服务等。围绕资产托管的全业务配置,进一步巩固了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跨领域、跨地域输出更多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契机。
跨区域、全种类资产的投研与资产配置能力。全球化扩张帮助纽约梅隆进一步夯实基础投资能力,同时补齐其他资产品种的资产配置与投研,实现全球、全资产种类的投资管理覆盖。目前纽约梅隆银行共有8家核心专营资管子公司,专营领域包括全球基金、另类投资、全球次级债券、货币基金及短期策略、固定收益、房地产投资基金、PE、直投等;其中ARX和Insight Investment分别是总部位于巴西和英国的资管机构,帮助公司拓展异地市场布局。
尖端电子交易系统是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技术保障。全球化战略下AUC、AUM的持续扩张对金融科技实体提出了挑战。为了确保实时高效的交易与全球业务数据安全共享,公司于2010年收购了PNC金融服务集团旗下的全球投资服务业务(global investment servicing business),扩大资管规模的同时,也引入了先进的跨国交易处理技术,提升公司向基金经理和财务顾问提供全球跨业务领域服务的实力。2013年,公司收购了专注于外汇交易电子通讯网络的FastMatch公司,拓展电子交易网络的高新科技与软硬件布局,为客户提供更极速、安全的交易体验。
全球分销渠道以及业务的协同效应,是收购资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纽约梅隆银行之所以能推进全球资管机构的成功收购,核心竞争力在于资管子公司的并入可显著增强公司内部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公司收购出价的空间,同时被收购资管公司可利用纽约梅隆银行遍布全球分销渠道扩张市场份额与全球影响力。
对于纽约梅隆银行而言,在全球布局收购资管子公司,有助于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补齐各类资产的投资管理实力,为资管客户提供更为丰富与分散化的资产配置选择。资管能力的提升,亦能促进部门协同与交叉销售,例如公司可为跨国清算、存托凭证客户提供相较竞争对手更完备的全球资产配置,提升客户综合金融贡献。
对于被收购的资管子公司而言,借助纽约梅隆银行的全球业务布局和分销渠道,可以快速实现业务销售的地域突破、扩张市场份额;同时资管子公司可在自身主营专长的投资领域拥有相对独立的运行决策机制、以更市场化的模式为母行创造业务贡献。
以Insight Investment资管公司为例,纽约梅隆银行于2009年收购劳埃德银行集团旗下的Insight Investment英国主动管理资产公司:
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显著提升在英国资管市场份额及英国市场的资产的配置能力;
母行借助子公司投研团队,补强在固定收益、衍生品端的投资实力;
进一步打通英国市场,在当地输出清算等资产服务业务;
Insight Investment借助纽约梅隆在美国的业务布局,开启扩展美国市场。
借鉴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供给侧改革,传统息差业务发展动力不足,以资管、财富为代表的新机遇业务时代已经到来。纽约梅隆银行发展史记录了一家传统机构的差异化转型历程,主要启示在于:1)公司战略需顺势而为,契合产业发展、客户变迁的大背景;2)资管、财富、托管业务分别对应产品创设、客户对接和财富资管服务,有相当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3)把握资管业务机遇并非一定内部生长,金融机构可考虑通过收购实现,公司治理应确保对于智力资本的尊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市场近期新股热潮再起,时代天使(06699)首挂曾升近2倍,每手最多劲赚逾6万元成为市场热话,随后奈雪的茶(02150)及归创通桥(02190)都有不错的认购表现,而今日开招的三只新股又应否入飞借尽孖展呢?申万宏源投资顾问服务部主管麦嘉嘉向《经济通通讯社》表示,对于今日三只新股开招,只能够保持中性看法。
*小鹏已在美国上市,预计升幅有所限制*
今日开招的新股包括小鹏汽车(09868)、康诺亚生物(02162)及朗诗绿色生活(01965),其中小鹏知名度较高,市场关注度较强,但麦嘉嘉表示,参考阿里巴巴(09988)首日上市过往表现,都只有几巴仙的升幅,因为美股表现已经限制了小鹏二次上市走势,所以预计小鹏未必有太大镬气。
至于其馀两只新股康诺亚生物及朗诗绿色生活,她认为近期医疗及生物有人炒作,所以预计三只新股中可能有较佳表现,至于朗诗则持中性看法,因近期物管股不是市场热炒对象。
*建议观望为主,上市后再入场较佳*
至于是否借尽孖展入场或者仅做「一手党」呢?麦嘉嘉认为两者都不太建议,她对于三只新股都持中性看法,一来从市场气氛上目前入飞数并不热烈,二来就是奈雪的茶已经锁死不少资金,预计再有资金入场炒起新股的机会不大;再者她预料6月30日前会有不少新股会赶住上市,因为过了当日就开始计算下半年,帐目上要重新再整,所以可能会有更好选择。她建议,投资者如果对小鹏汽车有兴趣,可以待小鹏汽车上市后,甚至过了价格稳定期后才入手,风险程度较低,当新股资金解冻之后,不排除会有新一轮炒作出现,但确实不太建议投资者现时入飞抽该三只新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6 月 25 日消息微软公司周四正式成为第二家收盘市值超过 2 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此前这个高档俱乐部里只有苹果公司一家。
截至周四收盘,微软股价上涨 0.5%,报收于 266.69 美元,市值达到 2.009 万亿美元。
在过去两年中,微软的市值翻了一番还多。该公司受益于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和教育环境,市值自 2020 年 3 月开始飙升了 64%;在今年 4 月份的最后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微软当期销售额为 4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市值在周二盘中交易中短暂突破到了 2 万亿美元,但是收盘时未能保住又跌落下方。直到今日终于站稳这一高度。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苹果市值在去年 8 月份首次达到 2 万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了 2.2 万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智东西6月24日消息,距离苹果新iPhone发布,还剩不到90天,虽然新iPhone以“13”还是“12s”结尾仍无定论,但关于它的曝光信息却已满天飞。从占手机一半宽度的“超大”相机模组到120Hz高刷,新iPhone的确给人不少期待。
“iPhone 13”系列概念图
昨晚天风证券“苹果分析师”郭明祺又给出一份报告,称大陆企业立讯精密将成为后续iPhone强劲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或成为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iPhone代工企业,超越和硕。
同时,郭明祺也对苹果新iPhone产品的出货量给出了自己的预测,他认为2021年iPhone出货量约为2.3-2.4亿部,相比2020年的1.95亿部,增幅明显。而2022年iPhone出货量或将达到2.5-2.6亿部。
郭明祺认为,在今后的两年内,苹果的iPhone系列仍然会是智能手机市场中成长性最好的,而这成长性的关键就在于:iPhone具有苹果的生态优势,同时苹果的产品策略能够带动换机需求。
关于今年新iPhone的发布时间,有外媒报道称发布会时间将会在9月14日周二。TrendForce认为新iPhone在价格上会保持与上代一样,也就是5499元起步,而存储规格则最高为512GB,不会出现1TB的版本。
在新iPhone从配置到设计甚至是价格都基本被“泄露”完毕之际,我们也提前完成了这幅“iPhone 13拼图”,并尝试分析新iPhone各类升级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可能给手机产业带来的影响。
“iPhone 13 Pro Max”概念图
01。立讯精密或占全球14%iPhone代工份额,Mac也要拿下
立讯精密从去年收购了纬创的昆山工厂后,就开始涉足iPhone代工领域,此前,立讯精密为苹果代工了AirPods系列产品。AirPods系列的成功,也让立讯精密的市值一路飙升,去年7月最高时达到了4000亿元人民币。
不过目前立讯精密的iPhone代工业务才刚刚起步,对富士康仍然构不成明显威胁,但的确成为了富士康的潜在有力对手。要知道,立讯精密在刚起家时,还只是为富士康代工连接器件的“小弟”。
而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创业前还曾是富士康工厂中的一位“打工妹”。
立讯精密从2021年开始组装iPhone并开始出货,郭明祺认为2021-2023年立讯精密的iPhone组装业务将会迎来显著增长,因此立讯也将成为iPhone出货量增长背后的最大受益者。
他预计今年立讯精密会出货1000万部iPhone,而其中80-90%都会是今年下半年推出的新款iPhone。
并且郭明祺对立讯精密取得明年新iPhone的NPI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品导入流程介绍)持积极态度。如果立讯精密顺利取得2022年新iPhone的NPI,则立讯精密的iPhone出货量将达到3000-3500万部,甚至可以在2023年超越中国台湾的和硕的iPhone出货量。
届时,立讯精密将成为全球第二大iPhone代工企业,仅次于富士康。
郭明祺还预计立讯精密最快将在2022年拿到iPhone机壳、摄像头模组或SiP订单,因此立讯精密的苹果相关业务还会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态势。
除了iPhone,他认为立讯精密最快会在2022年下半年或2023年上半年涉足苹果Mac电脑的组装生产。可见,立讯精密后续在苹果供应链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升。
而立讯能否从组装代工中积累资本,加强研发投入,自己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反哺中国制造业,也是后续值得关注的。
02。新iPhone首批产量或达1亿部!屏幕、拍照、芯片、电池“史诗升级”
此次郭明祺对于今年新iPhone出货量的预期是非常乐观的,他判断新iPhone今年的出货量可能会达到8300-8800万部,占据今年超过三分之一的iPhone销量,同比2020年的7500万部也有明显增长。
知名分析师Dan Ives也给出了比较激进的预测,他预计今年新iPhone将占据第三季度iPhone产量的35%至45%,首批产量将达到9000万至1亿部。
近期有国内媒体报道称,富士康已经将回厂参与iPhone组装的奖金提升至8000元,相比此前的5000元再次提升,可见新iPhone的生产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产线工人依然是“供不应求”。
业内给出上述乐观预期的原因主是多方面的,首先郭明祺提到了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由于美国对华为的芯片限制,华为的高端智能手机P系列和Mate系列出货受阻,因此苹果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会有所提升。
同时,他认为新iPhone的规格升级也是出货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知道他所说的“规格”,是指的硬件配置还是尺寸规格。
郭明祺认为今年新iPhone会有四种型号,但与之前iPhone 12系列不同的是,四种型号分为高阶、低阶两组,每组各有6.1英寸和6.7英寸两种屏幕尺寸。
也就是说,新iPhone的屏幕尺寸仅有两种,这可能也是在屏幕供应链产能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的一种调整,让产能更加集中。同时,这可能也会让用户的购机选择更加容易。
当然,如果郭明祺预测正确,那就表明苹果将砍掉“mini”版。iPhone 12 mini的确是目前iPhone 12系列中出货最差的一款,以至于近期供应链有消息称苹果已经逐步停产iPhone 12 mini,可见,“小屏党”仍然只是少数人群。
不过,也有一些外媒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新iPhone仍将拥有三种不同尺寸,并且mini版不会被砍掉,依然是“iPhone 13 mini、iPhone 13、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的组合。
外媒给出的新iPhone不同规格概念图,:91Mobile
除了尺寸规格,关于今年新iPhone会有哪些新特性、新技术,硬件层面可能会有哪些提升,我们也在这里做一个全面的回顾。
1、三星独供120Hz LTPO屏幕,屏下指纹识别估计没戏
首先是业内非常关注的屏幕方面,今年新iPhone的Pro和Pro Max版本大概率会采用120Hz刷新率的AMOLED屏幕,该屏幕由三星独家供应,采用了三星独创的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可以实现动态自适应刷新率调节,让手机在保持高刷的同时更省电。
届时,苹果也将补齐iPhone没有高刷的短板,进一步缩小与部分顶级旗舰安卓手机在屏幕硬件参数上的差距。标准版屏幕刷新率应该仍维持在60Hz,屏幕会由韩国LGD供应,国内屏幕龙头企业京东方再次落选,略有遗憾。
此前三星、OPPO、小米、魅族等厂商都已经在自家旗舰智能手机产品中采用了LTPO屏幕,以实现更低功耗,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明显,不知道苹果结合自身优秀的软件优化调度,能否带来一些惊喜。
另外有外媒报道称今年新iPhone有望加入屏幕指纹识别,但郭明祺认为明年的新iPhone才会加入,也不知道谁会预测正确。
但不可否认,新冠疫情的发展让许多戴口罩的用户饱受解锁的困扰,苹果这样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有所行动也是意料之中,目前苹果主要通过AI面部识别算法的升级来提升用户戴口罩解锁的成功率。
有意思的是,对于今年新iPhone可能采用屏下指纹解锁,国内手机厂商OPPO的前高管沈义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论是拍照式还是超声波式,在安全性和结构占用空间两个维度上苹果可能都比较难以妥协,现在的方向还是留海中的元器件小型化。”
也就是说,沈义人认为今年新iPhone采用屏下指纹解锁的概率不大。
2、“又大又厚”的相机模组,全系激光雷达,苹果拍照“史诗升级”
:91Mobile
拍照应该是此次新iPhone最主要的升级点之一,从曝光信息来看,新iPhone的背部镜头模组几乎占据了二分之一的机身宽度,而每枚镜头的直径也有所增加,镜头模组厚度也略微提升,不由得让人猜想新iPhone大概率会采用尺寸更大的CMOS图像传感器。
有外媒预测新iPhone可能会加强长焦拍摄能力,目前iPhone 12 Pro Max仅支持2.5倍光学变焦,而5倍、10倍光学变焦已经在安卓阵营中成为了“家常便饭”,甚至百倍以上的数码变焦已经不是新鲜事。
虽然郭明祺预测至少要等到2022年苹果才会使用潜望式镜头,但今年苹果会在长焦端带来一些提升,应该也是意料之中的。
“iPhone 13 Pro”背部三枚镜头模组内部透视概念图
同时,新iPhone的超广角镜头预计将光圈从之前的f/2.4提升至f/1.8,更大的光圈意味着更大的进光量,新iPhone的夜景拍摄能力预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外,新iPhone有望全系配备激光雷达,这也进一步表明了苹果将在AR领域发力,并逐渐在产品中进行提前的硬件布局。
郭明祺预计,苹果的AR头显将会在2022年的第二季度推出,而该AR头显的关键零部件之一“透镜”将由中国台湾玉晶光独家供应。
当然,激光雷达本身对于拍照对焦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明显的,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照片背景虚化。说不定苹果还会带来一些新的玩法。
在拍照方面,新iPhone也会将上代的“传感器位移”防抖技术进行延续,并有望下放到标准版机型当中,进一步提升全系手机的拍照稳定性。
“iPhone 13 Pro”中各个摄像头模组概念图
3、台积电力保A15产能,苹果“史上最大iPhone电池”来了
性能是大家最不用担心的一部分,今年新iPhone照例会升级A15处理器,A15采用台积电第二代5nm工艺(N5P),据称性能相比A14提升约20%,而能效比提升30%左右。
其实目前A14甚至A13的性能应付目前手机端的应用都已经游刃有余,因此苹果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枚性能强劲的A15芯片。当然,如果苹果A15性能“挤牙膏”,我们也不会意外,毕竟这事苹果在A14上就干过一次了。
另外,台积电近日放出消息称,将优先保障苹果A15芯片的供应,在缺芯的背景下,保证新iPhone 9月的顺利发布。这样的“优待”,着实令人羡慕,也侧面体现出苹果对供应链的强大掌控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A15继续优化功耗的基础上,今年新iPhone有望迎来“史上最大电池”升级,Pro Max版电池容量可能会提升至4352mAh。也可以看出,120Hz屏幕刷新率的升级还是给功耗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此前iPhone 12 Pro Max的电池容量仅有3700mAh左右,但续航能力却在一众旗舰手机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很多4500mAh电池的安卓旗舰机。这次电池容量大幅增加后,能否在120Hz刷新率下保持良好的续航,值得期待。
5G基带芯片方面,外媒预计最快到2023年我们才会看到苹果使用自研5G基带,而今年的新iPhone仍然会使用高通X65 5G基带芯片。
未来iPhone中可能采用的苹果自研5G基带(概念图)
4、“刘海剪短”,磨砂黑新配色,iOS 15是否还“留一手”惊喜?
在外观ID设计方面,今年新iPhone依然会保留屏幕“刘海”设计,但是刘海的宽度和厚度都会进行“修剪”,刘海占屏幕的比例会更低。
上:iPhone 12 Pro Max,下:新iPhone Pro Max版(均为概念图)
标准版背部的双摄也会从竖直排列改为对角线排列。
“iPhone 13”标准版概念图
机身配色方面,有外媒称新iPhone将会增加“玫瑰粉”、“磨砂黑”配色,向来有“配色大师”之称的苹果能否在新配色上带给我们一些意外惊喜,也值得期待。
“iPhone 13 Pro”“磨砂黑”配色版概念图
当然,系统层面我们不用担心,在今年新iPhone推出时,iOS 15经过几轮更新也会变得更为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苹果WWDC之前,不少人都预测iOS 15将推出AOD息屏显示功能,但却等了一场空。
其实苹果很可能是把这个技术憋到新iPhone发布,与LTPO AMOLED屏幕一同亮相,毕竟,AOD功能并不稀奇,但AOD功能对于屏幕则有一定要求,也考验厂商的功耗优化能力,AOD与LTPO屏幕“搭配食用”,显然更佳。
03。新iPhone SE或成5G大杀器,苹果也要上4800万像素?
除了iPhone数字系列,关于iPhone SE系列,郭明祺认为苹果会在2022年上半年对其进行更新,外观设计不会大改,主要升级点会在5G和SoC方面,而这款产品也可能会是苹果“最便宜的5G iPhone”。
按照往年经验,每次苹果iPhone SE系列的更新,都会对安卓手机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各大电商平台的补贴下,iPhone SE系列的价格甚至会突破3000元档位,与安卓厂商的主流价位段手机进行直接竞争。
iPhone SE第二代
此次iPhone SE升级5G,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对5G换机潮形成显著的刺激作用。
对于2022年的iPhone,郭明祺也对其主要升级做出了预测,他认为2022年的“iPhone 14”,可能会采用苹果自研的屏下指纹技术,同时Pro版及以上型号的广角相机可能会升级到4800万像素。
按照郭明祺自己的预测,那时苹果的AR头显可能已经发布了,能跟iPhone擦出怎样的火花,也非常值得期待。
04。结语:新iPhone“无死角升级”,三星苹果米OV激战2021
从截止目前的曝光信息汇总来看,今年苹果的新iPhone在芯片、屏幕、拍照、续航、系统等几个核心领域均有显著升级,补齐了屏幕高刷、长焦拍照、电池续航等多个短板,并且价格可能也不会增长。可以说是“加量不加价”。
新iPhone SE的出现,也补齐了5G iPhone的中低档价位。2021年-2022年,苹果的iPhone系列仍然会是智能手机市场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各路分析师和研究机构也都给出了出货量上的乐观预期。
如今安卓手机在一些方面形成了对苹果iPhone的“参数领先”,但实际上苹果iPhone系列产品的增长势头却一直强劲,苹果“加量不加价”,甚至偶有降价的操作,更给安卓手机厂商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小米、OPPO、vivo等国内智能手机厂商都卯足了劲在全球市场中努力拓展份额,但面对苹果在全球市场的牢固基础,目前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三星手机业务目前也过的并不容易,Note系列被迫按下暂停。
虽然苹果现在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态势,但机会依然很多。按照苹果现在的增长态势,三星的霸主地位,可能坐的也不是那么稳固。
在5G手机持续爆发、华为遇冷的大背景下,2021年必将成为智能手机产业颇为关键的一年,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仍然充满变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