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AMD的锐龙处理器上市2年半了,2017年横空出世的Zen架构也发展了两代了,如今上市的是第三代锐龙——锐龙Ryzen 3000系列了,回头再看的时候发现当前的主力锐龙Ryzen 7 2700X开始陆续下架了,正如很多人不记得锐龙7 1800X处理器下架一样。
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说法——从优秀到卓越,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AMD再合适不过了。
基于7nm工艺打造的第三代锐龙,相信很多人都很感兴趣它频率、核心、性能都大幅提升的背后,是有哪些架构的革新与调整,今天就拿着AMD官方的PPT,给大家深入浅出地讲一讲
本文内容较长、而且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比较多,阅读也有一定的门槛,但我已经尽可能从简地解释了,对于喜欢DIY、感兴趣半导体技术的粉丝们,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看一看,应该多少都能有点收获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AMD一直在研发更高性能更高能效的Zen架构,所以才有2017年锐龙处理器问世时AMD震惊世人的52% IPC性能提升,这种架构级别的提升比起大家调侃的Intel式挤牙膏升级实在太猛了,从性能到能效都是质的变化。
从这点上来说,两年前的第一代锐龙1000系列可以说一鸣惊人,让落后多年的AMD拿到了高性能CPU市场的新门票,从此这个市场不再是Intel的独角戏,DIY玩家期待的双雄争霸局面回来了,CPU市场格局变了,Intel在这两年中接连从4核升级到6核再到8核,不再挤牙膏升级了,这点上确实是AMD的功劳。
不过现在的两代锐龙处理器还是有一点严重不足的——单核性能不足,导致AMD一些游戏及专业应用的性能不如Intel。
从一代锐龙到二代锐龙,AMD将CPU架构从14nm Zen改进到了12nm Zen+,但这依然是小修小补,缩短了与Intel的单核差距,但没有质变,在那样的工艺及架构下已经挖掘不出更高频率的潜力了。
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说法——从优秀到卓越,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AMD再合适不过了,14/12nm公司的锐龙处理器是优秀的处理器,但还有一些槽点没能解决,而现在的7nmm Zen 2架构目标是卓越,AMD从追赶者变成领导者的任务就要靠它了。
此前AMD在CPU路线图中对Zen 2架构的概述就是多维度增强Zen架构,从官方定性来看我们可以把Zen 2当作深度改进版的Zen——基本的CPU结构变化不大,但工艺、封装、单核及多核上全面改进。
AMD官方对Zen 2架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性能、工艺及并行,我们的介绍也主要围绕这三部分进行。
第三代锐龙用上7nm工艺:AMD CPU史上首次全面领先Intel
对CPU这种极其先进的逻辑芯片来说,任何重要的进步都离不开制程工艺的升级,14/12nm锐龙上的一些缺点,比如CPU单核频率还不够高等,AMD也不是不清楚,但他们也没办法了,GF的14/12nm工艺决定了上限了,不是想提频就提频的。
好在现在AMD上了7nm,而且代工厂从GF换到了台积电,说起来这件事也有很多波折,去年8月初GF黯然宣布无限期停止7nm及以下工艺的研发、生产,原本是准备GF、台积电两条腿走路的AMD无奈之下决定将CPU及GPU的7nm订单全部交给台积电。
对AMD来说,从原来的两家代工厂变成一家代工厂,实际上风险更大了,而且台积电之前没有过制造高性能X86处理器的经验,不过最终来看台积电财大气粗,在工艺成熟度上比GF要好得多,AMD的7nm CPU及GPU最终还是顺利量产了。
此外,AMD的锐龙3000系列处理器使用的7nm工艺跟台积电为华为、苹果代工移动处理器的工艺也不同,是7nm HPC工艺,专为高性能IP核心优化的,只不过AMD及TSMC对7nm HPC工艺的公开介绍并不多。
从AMD公开的数据来看,7nm工艺带来了明显的计算效率,包括2倍的晶体管密度、功耗降低50%(同性能下),性能提升了25%(同功耗下)。
考虑到AMD这是跟14nm工艺对比的,密度、功耗的变化还不错,但25%的性能提升并不让人满意,这也可以看出摩尔定律到了10nm节点之后芯片性能的提升不那么容易了
只要提起处理器工艺,Intel也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公平地说,Intel的10nm工艺技术上并不落伍,晶体管密度等方面相比台积电的7nm工艺甚至还有些优势。在这个问题上,即便是AMD自己都是很清醒的,他们也只是表态7nm工艺追上了与友商的差距。
当然,综合来看,AMD在7nm节点上还是领先的,即便技术上与Intel的10nm不相上下,但是时间进度上AMD赢了,Intel的10nm处理器首发于移动版十代酷睿处理器Ice Lake上,高性能的桌面版、服务器版要等到明年,而AMD现在就开始出货7nm工艺的高性能桌面版处理器了,64核的EYPC罗马处理器也会下半年出货。
正是因为这一点,此前有华尔街分析师称赞AMD在7nm 锐龙3000处理器上打了一个翻身仗,这是十多年来AMD首次在工艺及性能上首次全面超越Intel,绝对是历史性时刻。
第三代锐龙的Chiplets设计:CPU/IO核心分离解决延迟成关键
尽管AMD成功地在锐龙3000处理器上使用了7nm工艺,但是说它是7nm芯片也有点不准确,实际上锐龙3000是7nm混合12nm工艺,这跟它的模块化设计有关。
在7nm节点,设计一款芯片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对AMD来说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这就需要厂商采用更好的方式来确保芯片的良率,芯片越大良率就越低,芯片越小良率就有可能越高。
在Zen 2架构处理器上,AMD就使用了Chiplets小芯片的设计思路,通过模块化来组合不同核心的处理器。Chiplets设计不同于以往的胶水封装,本质上是把不同工艺、不同架构的芯片电路按需搭配,比单纯的胶水封装要高明,也要复杂。
在去年推出的第一款Zen 2架构的处理器——EPYC罗马上,AMD就率先应用了这种设计方式,8组CPU核心、1组IO核心堆出了64核处理器。在锐龙3000上,桌面版不需要这么多核心,使用的2组CPU核心层、1组IO核心,最多16核32线程。
具体来说,就是图中上面2组CPU核心是7nm工艺制造,因为CPU核心对性能要求高,对功耗也敏感,提升工艺对CPU核心来说大有裨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下面的IO核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等IO单元,这部分电路对性能、功耗要求没那么高,而且IO单元并不容易随着工艺微缩,所以使用的是相对低端的工艺——之前说是14nm,不过锐龙3000上的IO核心是改良版的12nm工艺。
AMD在Zen2上采用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很聪明的做法,配置也非常灵活,提升CPU核心数量就堆CPU模块即可,所以锐龙处理器可以从之前的8核16线程轻松变成16核32线程。此外,AMD这样做也需要生产小核心,提高了良率,降低了成本,而且IO核心使用的还是更成熟的12nm工艺,进一步削减了成本。
当然,有得必有失,Chiplets设计的好处多多,但缺点也明显,那就是如何处理好核间的连接,特别是内存主控分离出来之后,内存的延迟理论上要增加,肯定是不如原生多核的,AMD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是改进Infinity Fabric总线(简称IF),IF总线是Zen架构上的基础技术之一,它连接了Zen架构中的CCX模块,现在也用于链接不同的CPU、IO核心模块。
在锐龙3000处理器上,IF总线进化到了第二代,在并行、延迟及能效上全面改进,总线位宽从256b升级到了512b以便支持PCIe 4.0,同时将Fclk与Uclk频率去耦合解锁以提高内存超频性能,并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内存延迟、提高缓存速度以减少延迟带来的影响。
除了IF总线的改进之外,AMD还发了一个大招——L3缓存翻倍,每个CCX单元的L3缓存容量从之前的8MB提升到了16MB(7nm工艺的密度优势就是任性),这样一来对延迟敏感的应用就可以更多地以来L3缓存而内存,AMD称此举使得等效内存延迟减少了33ns,游戏性能提升了21%。
此外,AMD凭借IO核心分离还提高了内存的频率,之前的锐龙支持的内存频率不过2933MHz,现在可以轻松达到4000+,号称一键超频到4200MHz,高者可达DDR4-5133Mhz。
对于内存频率,如果追求极限低延迟,频率高了也不一定好,这也跟IF总线的工作模式有关,虽然它跟内存频率分离了,但1:1情况下延迟还是最低的,分界点就是DDR4-3733,这时候内存延迟是最低的,而AMD官方推荐的是DDR4-3600 CL16模式,对当前的内存来说这个频率、时序也很轻松能达到。
第三代锐龙的Zen2架构详解:一切为了更高的吞吐量
如果大家还记得锐龙7 1800X首发时的情景,那么对Zen架构的SMT多线程、CCX单元、IF总线等创新应该还有印象,而锐龙3000的Zen2架构也继承了这些优点,只不过Zen2中IO相关的分离了,CPU核心变得更纯粹,总体方向就是提升核心数以加倍多线程性能,同时最大可能提升单核性能。
在锐龙3000中,CPU与IO核心分离之后可以有多种搭配,比如1组CPU搭配1组IO核心,这样最多是8核16线程,还有就是2组CPU核心搭配1组IO核心,这样最多16核32线程,这也是目前锐龙9 12核及16核处理器实现的根基。
在14nm Zen架构中,1个CCX单元的总面积是60mm2,其中CPU核心44mm2,8MB L3缓存是16mm2,算上其他IO、内存主控、IF等单元,8核处理器的核心面积是213mm2。
在Zen 2架构中,一个chiplets芯片的总面积才74mm2,其中CCX+16MB L3缓存的核心面积才31.3mm2,同比减少了47%,一方面是因为7nm工艺的密度优势,一方面也跟Zen2的CCX只有CPU核心有关,减少了IO单元。
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了降低延迟AMD为什么敢于大幅加倍L3缓存的原因了,每个CCX翻倍到16MB L3缓存后CCX核心面积依然减少一半左右,何乐而不为呢。
整个Zen2架构来说,它继承了SMT多线程技术,同时在分支预测、缓存系统、整数、浮点等单元上做了改进,并加入了新的指令,目的就是进一步降低延迟带来的影响。
在缓存系统上,Zen 2的L3缓存翻倍,L2缓存维持512KB 8-Way不变,L1缓存有所调整,指令缓存容量64KB减少到了32KB,但关联性从4-Way变成了8-Way,而且Micro-Op缓存翻倍,AMD这样做显然是想取得一种性能与节能、面积之间的平衡。
预取单元中,AMD提高了分支预测的精度,加大了BTB(分支目标缓冲器)容量,优化了32KB L1缓存,最主要的则是加入了TAGE分支预测器,最终使得分支预测的误命中率减少了30%,提升了命中精度以减少能耗、提高性能。
解码单元中,主要是改进了micro-op微操作缓存,容量从2K翻倍到4K,可以支持更多的解码操作。
浮点单元是Zen 2架构中变化比较大的部分,在去年的EPYC罗马处理器中AMD就表示浮点性能吞吐量翻倍,原因就在于完全支持了AVX2指令,位宽从128bit提升到了256bit,这样不用再将以往的256bit指令拆分为两个指令用两个周期执行了,实现了浮点性能翻倍。
整数执行单元中,调度器从84个增加到了92个,物理寄存器从168个增加到了180个,从每周期6发射提升到了7发射,总体来说这方面的改进更多地是量变,进一步优化执行单元的效率及执行速度。
载入/存储单元中,同样是提升队列的深度,提升TLB缓存容量,提升带宽,降低延迟,最主要的是带宽从每周期的16B翻倍到了32B字节。
缓存一致性上,前面已经介绍过了L1、L2、L3缓存的变化了,其中L2缓存不变,L3缓存翻倍,L1指令缓存减半,但关联性翻倍。
Zen2架构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指令,比如CLWB、WBNOINVD、QOS等,不详细解释了,这些指令主要跟内存、缓存有关,主要目标还是提高缓存性能、降低延迟,它们主要是给EPYC处理器准备的,锐龙3000消费级处理器支持这些指令主要还是沾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处理器的安全性,由于后发优势,Zen2架构在安全性、漏洞防护等问题上更具优势,Zen架构上就已经免疫了多个Spectre幽灵、Meltown熔断等变种漏洞,Zen2架构上进一步硬件免疫了幽灵漏洞变种,这点对消费级处理器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企业级用户来说很重要。
第三代锐龙的终极目标:要多核还要单核更要能效、低温
不论是7nm工艺还是Chiplets设计,亦或者是Zen 2微内核架构,AMD在霄龙、锐龙处理器上追求的目标不外乎性能、能效,结合之前处理器表现出来的优势及槽点,具体来说就是继续保持多核性能优势、提升单核性能、提高能效、降低功耗及发热,还有就是更低的成本,不过售价这方面还跟市场有关,要看具体产品,这里先不谈了。
在性能这点上,AMD在7nm Zen2上追求的是性能提升,首先是IPC性能,在从推土机架构到Zen架构上,AMD实现了52%的IPC性能提升,不过那个有特殊加成,但从Zen到Zen2上,AMD表示他们也实现了15%的IPC性能提升,这点就难能可贵了,毕竟现在的高性能CPU架构提升越来越难,以往Intel产品提升5%的IPC性能就算不错了。
其次,AMD还要实现更高的频率,锐龙一代、二代处理器在这方面就吃过亏,加速频率也就4.3GHz而已,相比Intel已经实现的5GHz加速频率差了很远,导致AMD在单核性能上吃亏不少,游戏性能也因此落败。
在7nm Zen2上,AMD总算有了突破,锐龙9 3900X 12核处理器的加速频率也达到了4.6GHz,16核的锐龙9 3950X更是达到了4.7GHz频率,而且AMD表示他们的加速频率不单单是追求单核最高频率,可能的情况下更愿意让多个核心达到加速频率,这样一来性能会更强。
综合IPC性能及频率的提升,AMD在锐龙3000上终于实现了单核性能的大进步,官方数据显示单线程性能提升了21%,考虑到锐龙一代、二代上单核性能与Intel酷睿处理器最大的差距也不过20%左右,这次的提升足以让AMD在单核性能上追平甚至超越Intel酷睿。
与此同时,AMD一直有优势的多核性能上还会继续保持,锐龙3000上最大核心数翻倍到了16核32线程,随着核心增加多核性能也基本保持了线性增长,6核12线程的处理器CINBEBCN R20多核跑分是3678,12核24线程的锐龙3000就是7248分,基本上就是同步增长的。
更重要的是,在性能增长的同时AMD反而降低了处理器的功耗,每瓦性能比要比目前的锐龙7 2700X以及Intel的酷睿i7-9700K处理器有了50%到70%的增长,锐龙7 3700X的绝对功耗反而从前两者的195W、157W降至135W,能效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考虑到锐龙7 2700X以及Intel的酷睿i7-9700K处理器都是14nm工艺水平的,7nm的锐龙3000处理器在能效上有两代工艺的差距,官方称同性能下功耗降低了50%,能效上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伴随着能效的提升,AMD的锐龙3000处理器在发热上也很有优势,Intel的6核、8核酷睿处理器发热之高让很多玩家不爽,但锐龙7 3700X要冷静的多,这个优势在锐龙一代、二代上就已经如此了。
除了硬件上的改进,AMD在优化方面也跟上来,锐龙3000处理器就得到了微软的支持,在最新的Windows 10 5月更新(1903版)上,它也支持了AMD处理器的快速CPU状态切换功能,涉及到一些突发工作负载时,锐龙3000处理器的频率提升时间从30毫秒减少到了1-2毫秒,简单来说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更快速度提升频率,这样就可以提升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AMD表示PCmark 10的启动时间就缩短了6%,Rocket League游戏的启动时间更是减少了15%。
第三代锐龙的完美搭配:X570芯片组+PCIe 4.0带宽
在处理器之外,不得不说的还有全新一代X570芯片组,相比以往的芯片组由祥硕操刀设计,这次的X570是AMD亲自上阵,为的就是实现PCIe 4.0技术支持,而且不惜成本地上了14nm制程工艺。
与PCIe 3.0相比,PCIe 4.0的速率从8GT/s提升到了16GT/s,带宽翻倍提升。主要优点如下:
1速度更快,x16双向带宽达到了32GB/s,是PCIe 3.0的两倍。
2向下兼容,PCIe 4.0也能兼容PCIe 3.0设备。
3更多连接,PCIe 4.0带宽高,1条顶2条,可以连接更多设备而不需要担心性能下降。
PCIe 4.0在消费级平台上目前还是AMD X570/锐龙3000的独家功能,所以群联、慧荣等公司推出的PCIe 4.0主控以及厂商的PCIe 4.0硬盘要想发挥威力,AMD平台是首选,可以将SSD的读写性能提升到5GB/s级别,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到6.5GB/s。
此外,X570平台除了PCIe 4.0之外,其他SATA、USB 3.1 Gen2、NVMe等标准也要比Intel的Z390平台更好,扩展接口数量更多,搭配更灵活,所以在X570平台上,AMD及主板厂商有了打造顶级平台的底气,这一点也是跟以往300、400系芯片组最大的不同,有先进技术就能任性。
当然,考虑到PCIe 4.0目前比较少支持,不追求极限性能的话大家完全可以选择X470、B450等平台,AMD之前也确认过了,除了PCIe 4.0支持之外,其他平台上锐龙3000处理器的性能也是一样的,不会受影响的。
总结:从优秀到卓越,第三代锐龙各种优点“我全都要”
从AMD的7nm Zen2架构设计来看,AMD在这一代处理器上可以说志向远大,不论单核还是多核性能,或者是能效、温度、成本,AMD的目标简直就是下面这张图所展示的那样:
没错,锐龙3000处理器上AMD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优势都要占尽,不给友商留活路的感觉,通过先进的7nm工艺、独特的Chiplets小芯片、全面改进的Zen2架构实现了性能、能效的同步增长,而且以往最弱的单核性能这次也追上来了。
对于锐龙3000处理器的性能,AMD的官方测试展示了很多了,不过我们这里不打算详细列举了,上面这张图就是综合代表了,单核、多核性能都要比Intel的酷睿i9处理器要强。
AMD官方的PPT并不能代表实际的性能如此,最终的表现如何还要看测试, AMD“全都要”的目标到底能实现多少。
6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远超过经济学家预期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内部辩论也将从本月晚些时候的降息幅度转向到底要不要采取行动。
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前一天的1.76%跃升至1.87%,反映出美联储在近期大幅下调借贷成本的可能性降低。在劳工部周五公布就业数据之前,联邦基金期货显示美联储在7月份有降息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而现在的定价则预示降息25个基点,并且一度甚至暗示降息并非十拿九稳。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表示,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可能要求降低利率,他下周将在国会发表半年度证词,届时将会透露其对就业市场的看法。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在7月30日至31日举行下一次货币政策会议,他们将会将讨论在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和低通胀的情况下,经济是否需要“保险性降息”。
美联储官员们也会极力强调他们并非是对政治压力做出回应。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表示就业数字很好,但他再次呼吁美联储降息,称这将使增长“像火箭一样”。
“这将是一次争论激烈的会议,”摩根大通(113.43, 0.61, 0.54%)在纽约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表示。他认为,降息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Feroli说:“我认为他们最终会放松,因为他们之前如此强烈地发出过信号。这是一种保险性的政策放松,代价不高,因为通货膨胀近期内不会带来任何风险。“
经济学家Carl Riccadonna和Yelena Shulyatyeva表示,虽然美联储在6月份会议上放弃了政策指引中“耐心”的说法,但招聘步伐的强势将使FOMC能够将这个小型宽松周期的开始时间推迟到9月;不过央行仍需要降息,以使收益率曲线陡化。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6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了22.4万人,超过了经济学家16万人的预期中值;5月份的数据相对较弱,为7.2万人。失业率从半个世纪低点3.6%小幅上升至3.7%;平均时薪同比上涨3.1%,略低于预期。
苹果自研5G调制解调器已不再是秘密,其在今年2月份已挖走了英特尔5G项目的重要工程师乌玛先卡·斯亚咖依,上月也出现了苹果有意收购英特尔德国调制解调器部门、以加速自研进程的消息。
虽然苹果有意自研5G调制解调器,以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但在分析师看来,苹果自研的5G调制解调器短时间内难以推出,最快也要在2022或者2023年推出。
而分析师还预计,在5G已开始商用、华为三星等厂商已推出5G智能手机的情况下,苹果在明年也会推出5G iPhone,这也就意味着苹果的首款5G iPhone将无缘自研的调制解调器,仍会采用高通的调制解调器。
苹果和高通在今年4月16日已就双方此前因专利授权费纷争所引发的法律大战达成和解,当时还达成了长达6年外加两年延长选项的专利授权协议,也达成了多年的芯片供应协议,苹果在未来几年也能获得高通的5G调制解调器。
但分析师预计,苹果和高通此前达成的和解协议,可能包括高通向苹果提供部分5G基带芯片源代码,以帮助苹果进行相关的研发。
7月3日,公布的美国6月ADP就业人数录得10.2万人,前值为增加2.7万人,上修为增加4.1万人,预期值为增加14万人。数据公布后,国际黄金短线上扬5美元 ;国际白银变动不大;美元指数变动不大。
数据公布5分钟前,国际黄金价格15分钟跌近5美元,日内跌0.11%。
具体数据方面,6月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0.7万人,5月减少0.3万人;6月建筑业就业人数减少1.8万人,5月减少3.6万人;6月贸易/运输/公用事业就业人数增加2.3万人,5月持平;6月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0.7万人,5月增加1.3万人;6月专业/商业服务就业人数增加3.2万人,5月增加2.2万人 。
ADP就业数据公司副总裁表示,美国就业增速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虽然大型企业表现依旧良好,但小企业在持续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中举步维艰。商品生产行业继续表现疲软。服务业方面,休闲行业和酒店业的疲软可能是由于消费者信心的下降。
穆迪首席经济学家詹迪表示,近几个月,随着企业在招聘方面变得更加谨慎,就业大幅放缓。尤其是小企业,以及建筑行业以及实体零售行业。预计就业市场继续放缓。
Forexlive董事Adam Button表示,6月的大小非农报告将是美联储7月利率决议之前的最后的两份就业报告。而6月小非农表现仍不及预期,周五非农数据估计“凶多吉少”。届时,市场对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的预期也将会进一步加强。
赛门铁克(SYMC)大涨15.23%,报25.465美元,盘中股价创一年以来新高,暂成交4.41亿美元,最新总市值为157.423亿美元。
据消息称,博通BRCM 或将达成对网络安全软件制造商赛门铁克的收购,而交易价值可能超过150亿美元。不过了解谈判情况的人士表示,双方尚未签署最终协议,因此收购事宜的宣布日期或推迟到7月4日之后。
Wedbush分析师Daniel Ives称,认为若双方达成交易,收购价格将在26-28美元之间,较赛门铁克周二收盘价22.10美元溢价18%-27%。
美国硅谷电动车创业公司Lucid Motors 新车Lucid Air,新车主要卖点包括:长续航,最高续航640公里;动力足,1000匹马力,0到60英里(96公里)加速仅需2.5秒;空间大,车内空间堪比行政级轿车,后排乘客可以直接躺下。依照配置不同,新车售价从6.5万美元到10万美元以上不等,将于2018年底交付。
Karma Automotive,中文Karma 汽车是美国南加州唯一一家从设计、工程、营销和手工制造独立一体的汽车制造公司。 Karma汽车成立于 2014 年,在全球已拥有近 1000 名员工,致力于发展豪华设计、高新技术、个性化定制和尊享客户礼遇的企业战略。
在过去的五年中,Karma拥有了完整的价值链和生产线,独立制造汽车的能力,未来十年稳健的产品计划,以及建造了Karma创新定制中心以设计制造每台车每个细节。Karma在美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已建立18家销售网点,与Pininfarina、BMW、Blackberry等多家世界知名公司合作。
在美国消费者在联邦税收抵免减半之前急于购买3型电动车之后,特斯拉的股票曾一度处于盘后交易中。电动汽车破纪录的季度交割数据在周二收盘后公布。它上涨了近9%。
特斯拉 TSLA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第二季度生产了87,048辆电动汽车,创历史新高;交货量达到约95,200台,也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Model S和Model X生产了14,517个单位,交付了17,650个单位;模型3生产了72,531个单位,交付了77,550个单位。
特斯拉还表示,该公司在第二季度以更高的收益率精简全球物流和交付业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提高了成本效率并改善了公司的营运资金。
特斯拉第二季度的电动汽车交付超出市场预期。此前市场估计特斯拉第二季度的电动汽车交付量约为87,700辆。其中,Model 3交付了71,000辆汽车。然而,更多型号的推出并未解决特斯拉的所有挑战。该公司的Model S和Model X在第二季度交付了17,650台,占总交付量的不到20%。投资者担心较便宜的Model 3正在削弱对利润率较高的Model S和Model X的需求,从而拖累盈利能力。
在周二的盘后交易中,特斯拉股价上涨近9%,预计将是自2019年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今年,特斯拉的股价下跌了33%,部分原因是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多次上涨否认需求担忧。特斯拉股价周二在常规交易中下跌1.15%,收于224.55美元。在新闻发布时,该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6.77%,收于239.75美元。根据周二的收盘价,特斯拉的市值约为400亿美元。
在特斯拉向欧洲和中国市场销售Model 3的第一季度的最后几天,马斯克敦促员工“尽力而为”,这也促使第二季度电动汽车的交付量达到77,550辆。汽车。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也在竞相使用3,75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因为新的奖励标准自7月1日起降至1,875美元。风险投资公司Loup Ventures分析师Gene Munster表示,第二季度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生产和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电动汽车行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模型3目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一些分析师在第二季度结束时提出了特斯拉的交付预期,原因是挪威和荷兰等主要欧洲市场的销售活跃,加拿大5月开始提供激励措施以刺激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由于美国联邦税收抵免在今年下半年萎缩并在2020年结束,特斯拉可能还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海外市场来促进销售。这将测试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公司控制运输和物流成本的能力。特斯拉正在上海附近建设一家电动汽车和电池组装厂。马斯克说,他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在欧洲选择一家类似的工厂。
Adobe公司在数字媒体领域面临一些重大风险,而且正在大举投资利润率较低的数字体验领域。而且,我们美股投资网认为股票太贵了。美股代号 ADBE
业务
Adob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该公司为各行各业的众多客户提供一系列产品,作为回报,该公司收取许可费和订阅费,这构成了其大部分收入。公司还提供技术支持和教育。
该公司通过三个部门运作:
数字媒体(总收入的70%)——这是集团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细分收入来自于广泛使用的产品的订阅销售,如Photoshop、Illustrator、Adobe XD等。所有这些产品以及更多的产品都集成在Creative Cloud中,Creative Cloud主要由内容创建者、web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数字媒体专业人员使用。此部分还包括文档云产品,其中包括Adobe Acrobat、Adobe Sign和Adobe Scan等产品。
数字体验(占总收入的27%)——该领域通过产品体验云,为数字广告和营销的创建、管理、执行和优化提供解决方案。收入再次来自产品的订阅销售。
出版(总收入的3%)——这部分提供产品和服务,如电子学习解决方案、技术文档出版、web应用程序开发、高端打印等等。收入来自销售这些产品的许可证。目标客户是专业的图形和内容出版商以及oem。
Adobe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知名度。截止到2019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在美国运营(收入的58%),EMEA(收入的27%)和APAC(收入的15%)。
数字体验方面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Adobe的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并不断提高其利润率,这主要得益于其数字媒体部门的出色表现(占总收入的70%)。然而,我觉得现在的关注点正从数字媒体转向数字体验,这是一个小得多的细分市场,利润率也较低。
有几个原因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Adobe将更多地关注其数字体验部门,而不是数字媒体。
1。 M&M的交易。
2018年10月31日,该公司在2018年6月18日收购Magento之后,又收购了Marketo。这两项收购都集成到了Adobe的体验云中。SA和其他网站上有很多文章强调了为什么这是一个伟大的并购行动,以及这两家公司将为集团带来的协同效应,我同意他们的大部分理由。然而,我希望该公司正在寻找整合到数字媒体的交易,而不是数字体验。完全吸收这两家公司将需要时间和投资,这将把注意力从主要业务上转移开。
2。微软合作伙伴
微软(NASDAQ:MSFT)和Adobe之间的“调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年他们终于决定宣布在这两个平台之间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微软一直在寻找改进LinkedIn的方法,更好地了解用户,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与Marketo合作的机会。将LinkedIn与Marketo更紧密地集成,使Adobe的体验云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B2B客户。
3。数字体验执行副总裁辞职
刚刚在2019年1月24日发布的收购消息中,ADBE宣布集团副总裁将离开公司,这无疑会给该领域带来一定的颠覆性风险,公司需要时间来寻找合适的替代人选。这将再次转移人们对数字媒体的注意力。
数字媒体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现在是该公司将注意力从数字媒体上转移的最糟糕时机。
2017年至2018年,数字媒体的年经常性收入(ARR)增长基本持平,约为32-35%,但最近几个季度的情况表明,这一趋势发生了变化。数字媒体ARR增速在2018年已缓慢下滑至22.77%,这一趋势很可能使其在2019财年和2020财年的增速降至20%甚至更低。
我相信,随着一些有创意的云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在整个2019- 2020财年开始逐渐消失,利润率将会下降,这种增长将继续放缓。这进而将打击每股收益。这只是一个提醒,Adobe去年第二季度上调了NA的价格,而在此之前的2017年2月,它上调了EMEA的价格,以保持外汇中性。2017年和2018年,由于价格上涨,数字媒体的ARR增长没有受到负面影响,但现在两年过去了,正面影响逐渐消失是正常的。
作为数字媒体ARR的一部分,Creative ARR的增长在2019财年已经失去了势头,对此我深感担忧,我觉得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这一指标。
财务分析及估值
从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Adobe的利润率已经开始下降,我认为,随着该公司投资于利润率较低的数字体验领域和更大的数字媒体领域——数字媒体正在降温,Adobe还有更多的损失空间。
与此同时,与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Salesforce.com Inc。和微软公司(Microsoft Inc。)等同行相比,该公司的交易溢价较高。
目前,这一溢价是合理的,因为Adobe的毛利率高于同行,债务也低于同行。然而,未来对数字体验的投资,以及数字媒体表现的疲软,应该会使毛利率接近同行,这种溢价将不再合理。
风险
风险一:如果数字体验被证明是比数字媒体更好的投资,并且能够弥补增长。我不认为这是非常可能的,因为这个领域一直在增长,主要是通过并购,而且比数字媒体小得多。
风险二:如果数字媒体的ARR增长再次加速,。我也不认为这是非常可能的结果,因为为了实现这一点,至少必须发生两件事之一——更多的价格上涨或在这一领域的更多投资。
我不认为会有更多的价格上涨,因为用户对创意云的价格上涨感到非常沮丧。如此之快地在美国进行更多的价格上涨,公司面临着增加ARPU波动性的风险,因为人们可能会取消订阅。就投资而言,我认为重点将放在数字体验上,这将占据未来投资的大部分。
风险三:Adobe可能继续以高于同行的溢价进行交易。自2009年以来,该股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意义的调整,一直好于预期。即便是现在,该公司股价仍处于52周高点。它的收入增长很快,业务是一个强大的现金流发生器。同时,该公司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品牌的市场领导者。换句话说,一个很难卖掉的公司。
丰田正在牵头成立一个无人驾驶技术联盟。
近日,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大发、五十铃五家日本车企集体宣布,共同投资软银和丰田共同成立的无人驾驶技术服务公司Monet。至此,除了三菱和日产,日本的主流头部车企几乎全部加入到了Monet的股东行列中。
公开资料显示,Monet成立于2018年10月,由软银集团和丰田共同出资成立,双方持股比例为49.75%和50.25%,Monet的目标在于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出行服务。
此次五家车企投资后,Monet大股东由丰田变为软银。据报道,五家车企此番各出资5710万日元,分别占Monet的2%股份,软银占股比例变为35.2%,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丰田占股34.8%,此外本田和日野汽车各占股10%。
随着越来越多车企的加入,Monet被视为由丰田牵头打造的无人驾驶技术联盟。无人驾驶技术对传统车企来说准入门槛较高,布局无人驾驶所需要付出的研发成本及人力成本对中小车企而言都是不菲的开支。
作为联盟牵头人,丰田是目前日本车企中布局无人驾驶技术最早的公司之一。早在2016年1月,丰田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成立丰田TRI研究院,以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为核心,从上游进入无人驾驶产业链。2018年,丰田联合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爱信精机和日本电装公司在东京成立了丰田先进技术开发研究院("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Advanced Development":TRI-AD), 加快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
日本车企中,没有加入Monet的日产选择了谷歌。6月20日,日产和雷诺宣布与谷歌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Waymo签署独家协议,三方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无人驾驶移动出行服务。
回到国内市场,丰田同样开始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今年6月,丰田与百度旗下的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签订协议,据悉,这是继本田之后,加入阿波罗平台的第二家日本车企。
我们看到波音股价BA 从2016年8月开始攀升,从130美金到最高430美金,得益于开销的控制,一方面裁减薪水高、有经验的工程师,而外包给印度HCL公司,支付时薪低至9美元的临时工去开发和测试软件,专业程度,准确性可想而知。
前波音软件工程师Mark Rabin爆料说,在西雅图波音园区不远的办公楼里,受雇于印度软件开发商HCL Technologies Ltd.的新毕业大学生占据了几排办公桌。他曾在一个支持Max的飞行测试小组工作。
HCL的编程工程师通常根据波音公司制定的规范进行设计。不过Rabin表示,“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它的效率远远低于波音工程师自己编写代码。”他回忆说,经常因为代码不正确而呈交退还很多次。
波音对印度公司的培育似乎带来了其它红利。近年来,它赢得了几笔印度军用和商用飞机的订单,例如2017年1月SpiceJet Ltd.的220亿美元(约合1510亿元)订单。该订单包括100架737Max8飞机,是波音在这个以空中客车为主的国家拿到的有史以来最大订单。
根据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简历,HCL工程师帮助开发和测试Max的飞行显示软件,而另一家印度公司Cyient Ltd.负责飞行测试设备的软件。
损失巨大
在一篇简历中,一名HCL员工简要介绍了他的职责,提到了现在臭名昭著的Max机型。这款机型2016年1月开始进行试飞。这位员工介绍说:“提供快速变通方案来解决生产问题,不延误737Max的试飞(每次试飞延误都会让波音损失巨大)。”
印度HCL公司是波音787客机的软件外包商
波音表示,该公司的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并未依赖HCL和Cyient的工程师。该系统与2018年10月狮航空难和2019年3月埃航空难有关。这家总部位于芝加哥的这家飞机制造商还表示,坠机后发现的另一个问题软件也不是依赖这两家公司:多数买家购买的飞机中,驾驶舱警告灯不工作。
“波音公司拥有数十年与世界各地供应商/合作伙伴共事的经验,”波音发言人说,“我们最关注的是始终确保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安全可靠,质量最高,并符合所有适用法规。”
HCL在一份声明中称,其与波音公司有着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但不评论具体工作;HCL与737Max的任何现有问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