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6月14日周三,如市场所料,美联储终于停下了加息的脚步,但并未打算止步于此,而是在点阵图和经济展望中暗示,今年可能还要有两次加息。美股市场应声急跌,但随后反弹。
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会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5.0%至5.25%不变,让这一政策利率保持在十六年来最高水平。
这是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中首次暂停行动。自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截至今年5月已连续十次会议决定加息、连续三次会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
本次美联储的利率决定符合市场共识预期。本周二公布美国5月CPI同比增速超预期放缓、创两年多最低增速后,市场对本周联储暂停加息的预期概率蹿升至90%以上。
CPI公布后,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记者Nick Timiraos周二称,5月整体通胀放缓,但潜在价格压力还坚挺,尽管本周美联储料将按兵不动,对通胀的担忧仍可能促使联储官员暗示准备今年内重启加息,他们可能在经济展望中上调利率预期,借此强调加息预期。
点阵图显示三分之二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利率高于5.5% 利率峰值中位值上调50基点
本次会后公布的美联储官员预期未来利率水平点阵图显示,相比3月上次公布的点阵图,本次联储决策者对利率峰值的预期更高,意味着紧缩力度更大、更偏鹰派。
在提供利率预测的18名联储官员中,本次有两人预计在5.0%到5.25%范围内的当前水平,共16人预计,到今年末利率高于5.25%。而3月公布的点阵图中,只有七人预计高于5.25%。
3月点阵图中,只有七名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利率会高于5.5%,而本次有12人都这样预测,在总人数中占三分之二、占比约67%。在这12人中,有九人预计利率在5.5%到5.75%,两人预计在5.75%到6.0%之间,有一人甚至预计利率高于6.0%。
3月的点阵图中,只有一人预计今年利率在5.75%到6.0%,三人预计在5.25%到5.5%,三人预计在5.5%到5.75%,无人预计超过6.0%。
本次会后公布的经济展望中,美联储官员全线上调了今明后三年的利率预期中位值,其中,利率预期在今年的峰值较上次预测水平提高了50个基点。这意味着,即使本周并未再加息,今年内联储也将会重启加息,若一次加息25个基点,将还有两次加息。
联储官员对今年及之后的利率预测水平分别为:
2023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5.6%,今年3月公布的预期为5.1%。
2024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4.6%,较3月预计的4.3%提高30个基点。
2025年的联邦基金利率预期值为3.4%,较3月预期的3.1%也提高30个基点。
预计此后长期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为2.5%,持平3月预期。
将今年GDP增速预期上调一倍多下调三年失业率预期上调今年核心PCE通胀预期
经济展望显示,美联储大幅上调了今年的美国GDP增长预期、小幅下调明后两年的GDP预期,下调今明后三年的失业率预期,同时小幅下调今年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通胀预期,上调今年的核心PCE通胀预期:
预计2023年GDP增长1.0%,是3月预计增速0.4%的两倍多,2024年的GDP预期增速为1.1%,略低于3月预计的增速1.2%,2025年的增速预期从3月预期的1.9%下调至1.8%,更长期预期增速持平3月,仍为1.8%。
2023年的失业率预期从3月预计的4.5%下调至4.1%,2024年和2025年的预期均从4.6%下调至4.5%,更长期失业率预期持平3月,仍为4.0%。
2023年的PCE通胀率预期从3月预计的3.3%下调至3.2%,2024年和2025年的预期均持平3月,分别为2.5%和2.1%,更长期预期也和3月一样,为2.0%。
2023年核心PCE预期从3月预计的3.6%上调至3.9%,2024年和2025年的预期持平3月,分别仍为2.6%和2.1%。
QBTS(D-Wave量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公司,专注于量子计算技术。D-Wave以开发和商业化量子计算机而闻名,特别是量子退火系统。量子退火是一种利用量子效应来解决优化问题的方法。截至2023年6月14日,QBTS(NYSE: QBTS)股票收盘价为每股2.05美元。
QBTS(NYSE: QBTS)的一个月回报率为441.78%,而过去52周,其股价下跌了77.25%。QBTS(NYSE: QBTS)的市值为2.86142亿美元。
D-Wave量子计算机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架构,称为量子处理单元(QPU)。QPU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更高效地执行复杂计算和优化任务,比传统计算机更加强大。
D-Wave的量子计算系统被研究人员、学术机构和组织用于探索和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包括机器学习、优化、药物研发、金融建模等。这些系统旨在应对大规模计算挑战,并提供一个平台来探索量子计算的潜力。
除了硬件产品,D-Wave还提供软件工具、开发环境和基于云的访问其量子计算机,使用户能够开发和运行量子算法和实验。
总体而言,QBTS的产品系列围绕着他们的量子退火技术展开,为他们的量子计算系统和相关软件工具提供动力,为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方法。
根据技术研究和咨询集团Omdia的数据,量子计算领域的收入预计将从2022年的9.42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20亿美元。这代表了在未来十年内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7.7%。
美股投资网研究QBTS对比IonQ
QBTS(D-Wave量子计算公司)和IonQ是两家在量子计算领域运营的公司,它们在方法和技术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以下是D-Wave和IonQ之间的一些主要区别:
1.技术:QBTS采用一种称为量子退火的技术,它是量子计算的一种特定形式。量子退火专注于通过找到系统的最低能量状态来解决优化问题。而IonQ采用了囚禁离子技术,它使用被电磁场囚禁的单个离子作为量子比特来进行量子信息处理。
2.计算模型:D-Wave的量子退火方法主要适用于优化问题,通常被称为绝热量子计算。它利用量子效应来探索解空间并找到最佳解。相比之下,IonQ的囚禁离子技术基于门模型的量子计算,可以进行更灵活和通用的计算。
3.量子体积:量子体积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和能力的指标。它考虑了量子比特数量、比特质量和错误率等因素。D-Wave的量子体积比IonQ更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量子计算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可能已经有了新的进展。
4.市场存在:QBTS是量子计算领域中更为成熟的公司,成立于1999年。他们与各种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参与了商业量子计算应用。另一方面,IonQ是一家相对较新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但凭借其使用囚禁离子技术的方法引起了关注。
量子计算领域仍在不断发展,还有其他公司和技术存在。D-Wave和IonQ之间的差异突显了在实现实用量子计算解决方案的追求中的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至少是技术层面来讲,D-wave的业务成熟的多,但是IONQ有极大的成长升值空间。
Opera Limited总部位于挪威的奥斯陆,是一家移动和PC网络浏览器提供商。截至2023年6月9日,Opera Limited(NASDAQ:OPRA)的股票收盘价为每股18.35美元。Opera Limited(NASDAQ:OPRA)的一个月回报率为46.38%,过去52周内其股价上涨了超200%。Opera Limited(NASDAQ:OPRA)的市值为16.50亿美元。
Opera在周一宣布,截至去年12月底的销售额增长了33%,而调整后的盈利达到2300万美元,占销售额的24%。这两个数字均超过了高管的短期目标,反映了对该公司浏览器、游戏和Web3产品的强劲需求。共同首席执行官宋琳在新闻稿中表示:“我非常高兴我们再次能够超越预期,这是在多次提高预期指引的基础上。
尽管面临销售环境的挑战,Opera积极探索广告平台的盈利方式,并努力实现持续盈利。过去一年,公司的营业利润有所改善,达到4100万美元,相较于2021年的600万美元亏损。调整后,收益占销售额的比例为8.4%,较上一年的9%亏损有了积极的变化。
在2023年第一季度投资者信函中,许多基金都提到了Opera Limited(NASDAQ:OPRA)这样的股票。例如Fairlight Alpha基金在其2023年第一季度投资者信函中对Opera Limited(NASDAQ:OPRA)发表了以下评论:
"我们在之前的季度信函中提到,我们已经在Opera Limited(NASDAQ:OPRA)建立了头寸,并且该公司刚刚宣布了股息(以及一系列其他积极的业务发展)。我们继续持有该头寸,其购买价格在5美元至6美元之间;截至撰写本文时,该股票的交易价格为10.95美元。这是一个投资论点有多个要素,并且业务形势不断发展的投资机会。
美股投资网总结一下,该论点结合了价值、大量现金和投资余额,创造了一个有吸引力的企业估值,并结合了增长和业务机会。在上个季度,现金余额为1.19亿美元。OPRA还拥有多家投资企业的部分股权,并成功将其在Nanobank4的投资转移到更具吸引力的OPay业务中,以较好的估值。
现金加投资余额总计为4.36亿美元(根据对OPay的估值假设,这些估值假设可能相对保守),使得公司的企业价值在撰写本文时约为5.5亿美元。通过进行规范化的盈利分析,我们估计净收入水平为1.19亿美元。这相当于市值净资产比率为4.6倍。这是在过去两个月中股价翻倍之后的结果..."。
周一,受美联储6月不加息预期影响,美股主要股指集体收涨,其中道指涨0.56%,录得“五连阳”,标普500指数和纳指则连涨三日。
周二,美国5月CPI数据即将出炉。市场预计,5月整体CPI年率将大幅放缓至4.0%,低于前值4.9%。周四,美联储还将公布6月议息结果,当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6月议息会议上暂不加息。
当日,美股科技股全线上涨。其中,苹果涨1.56%,报183.79美元/股,为历史最高收盘价。目前苹果总市值达到2.89万亿美元,距离3万亿美元大关一步之遥。特斯拉收涨2.22%,连涨12个交易日至八个月最高,创其2010年6月上市以来最长连涨纪录。
三大股指集体上涨
苹果股价创历史新高
周一,美股三大股指集体上涨。截至收盘,道指涨超189点,涨幅0.56%,报34066.33点,录得连续第五日上涨;标普500指数涨超40点,涨幅0.93%,报4338.93点;纳指涨超202点,涨幅1.53%,报13461.92点。
周二,美国5月CPI数据即将出炉,分析机构预计,与去年同期相比,5月整体CPI年率将大幅放缓至4.0%,低于前值4.9%,核心通胀年率将更为明显地放缓至5.2%,低于前值5.5%。周四,美联储还将公布6月议息结果,同时发布最新一季的经济预测摘要报告及利率点阵图,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当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6月议息会议上暂停加息,在7月再次加息25个基点。
盘面上,标普11个板块多数收涨,信息技术/科技板块涨超2%,涨幅最大,可选消费涨1.7%,电信服务涨1.2%,工业涨0.7%,金融板块则跌0.09%,公用事业跌0.2%,能源跌近1%,表现最差。
科技股全线上涨,亚马逊涨2.54%,脸书涨2.3%,谷歌涨1.15%,微软涨1.55%,奈飞涨0.94%。苹果收涨1.56%,报183.79美元/股,为历史最高收盘价。目前苹果总市值达到2.89万亿美元,距离3万亿美元大关一步之遥。
银行股多数上涨,摩根大通涨0.05%,高盛涨1.05%,花旗涨0.31%,摩根士丹利涨1.42%,美国银行跌0.48%,富国银行跌0.71%。
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小鹏汽车涨11.16%,蔚来涨8.67%,阿里巴巴涨0.42%,京东涨0.33%,拼多多跌0.01%,百度跌0.62%,理想汽车跌1.98%,好未来跌2.42%,新东方跌4.29%,爱奇艺跌5.08%。
特斯拉“十二连涨”
刷新上市以来最长连涨纪录
周一,特斯拉收涨2.22%,连涨12个交易日至八个月最高,并创其2010年6月上市以来最长连涨纪录。
消息面上,6月12日,自称经营北美和欧洲最大电动汽车(EV)充电站网络的ChargePoint Holdings Inc.、在美国经营EV充电站的Blink Charging Co.和西班牙的智能EV充电及能源管理服务供应商Wallbox NV均表示,他们将拥有适配特斯拉NACS的充电器。
此前,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福特和通用汽车先后宣布接入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网络,未来都将生产配备特斯拉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分析认为,特斯拉、通用汽车和福特的联手,将助推特斯拉成为北美充电标准。
据了解,北美当前主流的充电协议标准包括联合充电系统标准(CCS标准)和特斯拉专用的北美充电标准(NACS标准)。从厂商使用率来看,CCS标准更普及,因为它是除了特斯拉之外所有车企的充电标准,但就数量而言,CCS标准的充电桩远没有使用NACS标准的充电桩多。
瑞银完成收购瑞信
“巨无霸”银行诞生
据新闻报道,瑞银集团12日说,已完成对瑞士信贷银行的收购。收购完成后,瑞银成为资产负债表达1.6万亿美元的“巨无霸”银行。
瑞银首席执行官塞尔焦·埃尔莫蒂和董事长科尔姆·凯莱赫在瑞士媒体发表一封公开信,称上述收购无论对瑞银、瑞信还是全球金融行业都是“新篇章的起点”。
两人写道,上述收购构成“挑战”,但同时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瑞士提供了“一些机遇”。据路透社报道,这项收购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最大规模收购。
报道说,收购瑞信后,瑞银将管理5万亿美元资产,成为全球最大财富管理机构。这项收购给瑞信167年的历史画上了句点。
瑞士联邦政府3月19日动用紧急权力,未经股东批准,推动瑞银同意以30亿瑞郎(1瑞郎约合1.1美元)收购瑞信,并由政府注资救助,以避免瑞信破产引发欧美金融业更大震荡。
瑞信是仅次于瑞银的瑞士第二大银行,也是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认定的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瑞信过去数年间屡屡曝出金融丑闻和重大投资失误,进而导致巨额亏损。美国多家区域性银行3月起“垮掉”后,瑞信似乎成为银行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瑞士联邦政府和瑞银6月9日发表声明说,双方已就瑞银收购瑞信的交易签署“损失保护协议”,一旦瑞银因这场紧急收购所致损失超过50亿瑞郎,瑞士政府将承担超额部分,但以90亿瑞郎为上限。
尽管瑞银收购瑞信用时不到3个月,但埃尔莫蒂说,瑞银消化吸收瑞信的过程需要3到5年时间。瑞银曾表示,将大幅裁撤瑞信投行业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路透社最新报道,亚马逊云业务正在考虑使用AMD的新人工智能芯片,不过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6月13日,AMD披露了其AI芯片MI300A、MI300X的技术规格,但并未透露产品的主要客户。当日美股收盘,AMD下挫3.61%,而同行英伟达则收涨3.90%。详见《美股投资网》今日报道。
不同于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亚马逊似乎要对AMD的新产品投下信任票。亚马逊高管Dave Brown表示,公司正在考虑AMD的AI芯片。因为亚马逊更偏向于完全自己来设计服务器,而AMD定制化的产品组件则能够直接插入亚马逊现有的系统中。
正如AMD CEO苏姿丰接受采访时透露,AMD将提供一份“菜单”,该菜单包含构建AI大模型所需要的所有组件。客户能够自由挑选他们所需要的组件,再通过行业标准连接。“我们笃定很多客户偏向于拥有选择权,他们会希望能够根据自身数据中心的要求来定制相关组件。”苏姿丰表示。
这正合亚马逊的“心意”。
与AMD相反,亚马逊高管Dave Brown表示,英伟达不仅仅出售芯片,同时也在向云厂商兜售整套系统——DGX Cloud。目前,甲骨文公司是其首个合作伙伴,但亚马逊却拒绝与英伟达合作推出DGX Cloud系统。
“英伟达接触过我们,我们也研究了这个商业模式。”Dave Brown坦言,由于亚马逊在云领域拥有充足的经验和完善的供应链,因此这样的合作模式对亚马逊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反而AMD的产品相对能够满足其需求。
据了解,AMD的MI300X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向一些客户提供样品,并于第四季度量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针对市场流传“上海将作为FSD(全自动驾驶功能)完全版第一个试点城市开放”的消息,特斯拉中国方面对分析师回应,“消息不实。”
延伸阅读
免费开放FSD技术 马斯克意欲何为?
日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中表示,特斯拉乐意授权自动驾驶技术给其他车企。马斯克称“特斯拉渴望为其他汽车公司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几年前,我们免费授权所有专利。现在,我们正在让其他公司使用我们的超级充电网络。也很乐意授权Autopilot/FSD或其他特斯拉技术。”
马斯克此举意味着其他汽车制造商可以使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从而快速走入“智驾”时代,这也将助力汽车行业整体发展迈上全新台阶。
FSD技术实现盈利或指日可待
据悉,特斯拉自动驾驶产品可分为3个类别,包括AP、EAP和FSD。其中,AP为最基础版本,EAP为增强辅助驾驶。前者免费,后者售价为6000美元。
而特斯拉最高级别自动驾驶产品就是FSD,在其官网上的名称释义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主要功能包括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变道、自动泊车、智能召唤、交通信号识别、(基于导航路线的)城市道路自动转向等。
关于FSD,马斯克一直充满信心,这也是特斯拉走入智能时代的核心力量。马斯克在2023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强调,FSD比人类驾驶安全更多。他指出,如果特斯拉实现了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很多用户之间共享,车辆利用率将提升5倍,使用价值大幅提升,从而实现车队资产的历史性增值。
不过,马斯克也坦言,尽管目前FSD已达到自动驾驶发展的“较高阶段”,但仍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自动驾驶需要不断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建立新的理论基础。尽管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已超过人工驾驶,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主可以完全放任车辆自行驾驶,仍需有人监督。
对于能否利用FSD实现盈利,马斯克称,自动驾驶汽车价值巨大,在某种程度上,目前FSD的价格是自动驾驶汽车的期权价值。而FSD也确实逐渐开始展现出实力,为特斯拉带来盈利或指日可待。
目前FSD仅在北美地区有Beta版,美国售价为1.5万美元,加拿大售价为1.75万美元(目前可以申请一个月的试用权)。其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已向北美地区约40万名车主推送FSD Beta,总行驶里程已达到1.5亿英里(约2.4亿公里)。
马斯克在技术上一直抱有“不吝啬”的态度。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曾发布公告称愿意向任何真诚希望使用特斯拉技术的人免费提供其所有专利;2021年11月,特斯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启动“超级充电站试点开放计划”。目前,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特斯拉已向18个国家和地区的非特斯拉车辆用户开放充电网络;今年2月28日,特斯拉宣布正式向其他品牌电动汽车的车主开放部分美国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
5月,特斯拉则与福特达成协议,特斯拉在北美向福特用户开放包括12000个快速充电站的特斯拉充电网络,而福特的电动汽车将从明年开始全面采用特斯拉的NACS充电标准。
汽车行业分析师徐嘉平对《华夏时报》分析师表示“此次特斯拉愿意开放FSD技术,这是一种行业领先者的积极姿态。在将自己的蛋糕做大的同时是,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合作,以共同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车企自动驾驶布局热潮涌现
除去宏观的积极影响,马斯克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
徐嘉平分析认为,开放自动驾驶技术对于特斯拉抢占市场先机也有着一定的助力。特斯拉通过向其他汽车制造商授权其FSD技术,加强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的合作,促进技术的共享,并进一步占据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市场优势,并在该领域成为领导者。且通过授权FSD技术,也可以为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上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马斯克此举也基于越来越多的车企为备战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量产纷纷布局的大背景。除了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企业相继宣布全栈自研的方式外,还包括车企开始投资业内领先的初创企业。
2018年,吉利汽车旗下的浙江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芯擎科技。成立之初,芯擎科技就把重点放在了高端芯片领域,尤其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上;上汽集团多次投资国内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Momenta,通用汽车也向Momenta投资3亿美元;丰田4亿美元领投小马智行的B轮融资,宇通集团、广汽集团战略投资了另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文远知行;自动驾驶量产解决方案供应商禾多科技已完成C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广汽资本领投,智都投资、混沌投资跟投,所获资金将继续用于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研发、规模化量产等领域……
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琪向《华夏时报》分析师坦言“眼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但自动驾驶技术尚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阶段,企业需要不断加大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并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以逐步实现自身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另外,自动驾驶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正如赵永琪所言,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政策出台为自动驾驶发展助力,而这则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前提。
去年7月,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是国内首个关于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为自动驾驶测试、全无人运营、收费、保险、数据管理等给出法律指导,这也将为L3在我国实现商业化落地带来新的曙光;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试点目标为,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车辆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
赵永琪对分析师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布局对汽车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可以提升车企的品牌价值,为公司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在他看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是业内领先的,如果其他车企获得授权使用,可以在技术方面迅速补足自身短板,提高自动驾驶技术优势。且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这将推动汽车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和对新技术的掌握,带来更多的研发收益和技术分享。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标普500指数和纳指续刷2022年4月以来新高
*美国5月CPI超预期降温
*特斯拉股价连续第13个交易日收涨
周二(6月13日),由于美国5月通胀放缓程度超过预期,巩固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在本周议息会议上暂停加息的押注,美股三大指数悉数收涨。
截至当天收盘,道指涨145.79点,涨幅为0.43%,报34212.12点;纳指涨111.40点,涨幅为0.83%,报13573.32点;标普500指数涨30.08点,涨幅为0.69%,报4369.01点。其中,标普500指数和纳指续刷2022年4月以来新高。
跟随美股大盘涨势,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纳斯达克金龙指数收涨2.2%。爱奇艺涨超7%,百度涨超6%,蔚来涨超5%。
CPI一锤定音6月“跳过”加息
13日上午,美联储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在市场对美联储是否会按下加息“暂停键”仍存分歧之际,美国劳工部公布的5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几乎可谓一锤定音。
13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5月CPI同比上升4%,连续第11次下降,创2021年3月以来新低,预估为4.1%,前值为4.9%;5月CPI环比上升0.1%,预估为0.1%,前值为0.4%。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关注的“超级核心通胀”——不含住房和能源的服务业价格同比上升4.6%,创下15个月来最小增幅。
由于通胀放缓程度大于预期,市场对美联储本周暂停加息的押注升温。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美联储观察(FedWatch)”工具,交易员现在预计美联储14日按兵不动的概率飙升至95%。而在前述报告发布前,这一可能性约为75%。此外,交易员们还削减了对7月加息的押注,报告发布前,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结束加息周期。
Annex Wealth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布赖恩·雅各布森(Brian Jacobsen)称“数据略微倾向于暗示,不仅仅是跳过一次加息,而是全面暂停行动。”
此前,纽约联储12日公布的月度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由于个人财务和信贷状况恶化,美国消费者的短期通胀预期也降至两年来最低水平。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率的预期中值下降0.3个百分点至4.1%,创下2021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
瑞银将苹果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
个股方面,特斯拉股价上涨3.55%,连续第13个交易日收涨。
甲骨文(Oracle)财报发布后,该公司股价上涨0.21%。财报显示,甲骨文第四财季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华尔街预期。受益于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对云计算产品需求的拉动,甲骨文预测第一季度业绩将继续增长。
曼联(Manchester United)股价上涨13.76%,有报道称谢赫贾西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领导的卡塔尔财团已完成了对曼联的收购,报价约为50亿英镑。
苹果公司股价下跌0.26%,此前瑞银发布研究报告,将苹果股票评级由“买入”下调至“中性”,称发达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苹果业绩增长或面临压力。“我们认为苹果股票不会提供令人信服的风险/回报,特别是考虑到未来6至12个月iPhone、PC和App Store的基本面疲软……除美国、中国和欧洲以外的潜在市场总量不足以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推动iPhone销量实现中等个位数的速度增长。” 瑞银分析师大卫·沃格特(David Vogt)在报告中如是写道。
国际油价攀升逾3%
大宗商品市场方面,美国国债收益率扭转了此前通胀数据公布后的走低态势,拖累国际金价表现,纽约黄金期货价格连续第三日下跌。
资深金属交易员Tai Wong表示“黄金无法守住CPI发布后的涨幅,人们愈发担心顽固的核心通胀可能会导致明天的美联储点阵图偏鹰派,暗示2024年降息的幅度将低于预期。”
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下跌11.10美元,跌幅0.6%,收于每盎司1958.60美元。
国际油价周二攀升逾3%,收复了前一日的大部分失地。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30美元,涨幅为3.4%,收于每桶69.42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英伟达凭借其GPU(图形处理器)赢得AI计算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之际,另一大GPU巨头AMD何时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了行业普遍关心的话题。如今,后者终于给出正面回应。
美国时间6月13日,AMD宣布即将推出的最先进的数据中心GPU MI300X,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向部分客户发货。MI300X由台积电代工,其第三代CDNA架构集成了高达1530亿个晶体管,使之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逻辑处理器。
MI300X针对大语言模型设计,AMD称该产品可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处理速度,内存高达192GB,超过英伟达H100芯片的120GB内存。
大内存也被AMD视为MI300X的一大卖点。在发布会上,AMD CEO苏姿丰称,“你拥有的内存容量越多,芯片可以处理的模型集就越大。我们在客户的工作负载中看到这款芯片运行速度快了许多,我们认为它非常出众。”
高内存意味着MI300X可以比英伟达H100 GPU运行更大的模型。据苏姿丰介绍,MI300X可以支持装载400亿个参数的Hugging Face AI模型。随着模型规模越来越大,就需要多个GPU来运行最新的大型语言模型,而当MI300X配置更大的内存,开发人员将不再需要更多的GPU,意味着可以节约成本。
基于MI300X,AMD还宣布了Instinct平台,其搭载8颗MI300X,提供总计1.5TB的内存,意味着该计算平台能训练参数规模更大的大语言模型。
AMD还试图弥补其AI计算软件短板,缩小与英伟达CUDA平台的差距。在发布会上,AMD更新了其ROCm软件生态进展,该软件与英伟达的CUDA软件平台竞争。AMD总裁Victor Peng称,在构建人工智能软件平台上,AMD取得巨大进步,ROCm软件栈可与模型、库、框架和工具的开放生态系统配合使用。
除了AI软硬件产品,AMD此次发布会还介绍了第四代霄龙服务器处理器。AMD称,第四代霄龙处理器采用Zen 4c核心,比英特尔Xeon 8490H的效率高1.9倍。谷歌、Meta和微软将是首批采用该产品的企业。
在ChatGPT掀起的新一轮AI大模型浪潮中,提供底层算力的英伟达是最大的受益者,其GPU产品在大模型训练上几无替代品。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在3月举办的GTC大会上称,英伟达AI超级计算机DGX是大模型背后的引擎。
业内期待AI芯片市场能引入新的竞争者,包括AMD、英特尔等推出相关产品。从此次发布会来看,AMD希望其数据中心GPU能帮助客户降低成本,但该公司并未披露新芯片的定价。
随着AMD收购赛灵思完成后,其在AI领域的力度明显加大,不仅强化了市场存在感,也希望把握生成式AI带来的重大机遇。苏姿丰称,目前市场仍处在AI生命周期非常早期的阶段,预计数据中心AI加速器的整体潜在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增长5倍,超过1500亿美元。
而此次MI300X GPU、新一代服务器处理器等产品披露进展后,AMD的计算产品线将从CPU、GPU、FPGA、DPU延伸至软件平台,形成与英伟达、英特尔的全面竞争格局。在最重要的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战场上,届时市场也将能对AMD过去几年的多笔收购、人才引入、架构重组进行“验收”。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6月13日),超威半导体(AMD)如期举办了“AMD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技术首映会”,并在会上展示了其即将推出的AI处理器系列。
媒体分析称,AMD希望帮助数据中心处理更多的人工智能流量,挑战英伟达公司在这一新兴市场上的主导地位。首映会的重头戏自然是AMD推出的Instinct MI300系列。
公司CEO苏姿丰率先公布了MI300A,称这是全球首个为AI和HPC(高性能计算)打造的APU加速卡,拥有13个小芯片,总共包含1460亿个晶体管24个Zen 4 CPU核心,1个CDNA 3图形引擎和128GB HBM3内存。
然后她还公布了对大语言模型进行了优化的版本——MI300X,内存达到了192GB,内存带宽为5.2TB/s,Infinity Fabric带宽为896GB/s,晶体管达到1530亿个。
苏姿丰表示,MI300X提供的HBM(高带宽内存)密度是英伟达H100的2.4倍,HBM带宽是竞品的1.6倍。
这意味着AMD可以运行比英伟达H100更大的模型,苏姿丰称,生成式AI模型可能不再需要数目那么庞大的GPU,可为用户节省成本。
她还用Hugging Face基于MI300X的大模型写了一首关于活动举办地旧金山的一首诗。
另外,苏姿丰还发布了“AMD Instinct Platform”,集合了8个MI300X,可提供总计1.5TB的HBM3内存。为了对标英伟达的CUDA,AMD表示公司也有自己的芯片软件“ROCm”。
虽然苏姿丰很卖力地“推销”公司的新产品,但这似乎没有让金融市场满意。
AMD股价在活动过程中显著走低,收跌3.61%,而同行英伟达则收涨3.90%,市值首次收于1万亿关口上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瑞银集团(UBS)周一表示,其已完成了对陷入困境的瑞士银行业巨擘瑞士信贷的紧急收购,这意味着这笔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大的银行业交易已正式完成。在收购完成后,瑞银集团如今将拥有逾1.6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和超过12万名员工。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和董事长Colm Kelleher在瑞士报纸上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这是新篇章的开始”。
今年3月19日,身为瑞士最大银行的瑞银在瑞士政府的强力施压下,同意以30亿瑞郎(约合32.5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瑞信,以防止后者倒闭,进而打击人们对全球银行系统的信心。
此次合并将为瑞信167年的悠久历史画上一个“不幸”的句号,近年来,瑞信一直陷入各类丑闻和亏损的漩涡之中。而这桩收购交易的过程也备受争议,瑞士监管机构公布的条款强制抹去了瑞信AT1债券持有人价值160亿瑞士法郎(约合170亿美元)的资产,引发了一系列债券持有人的诉讼。
据瑞银透露,其上周五已经与瑞士政府签订了协议,就瑞银收购瑞士信贷后可能录得的亏损进行分摊。
根据瑞银在3月订立收购瑞信条款,瑞士政府将担保瑞银因收购瑞信后而产生的亏损,担保额最高为90亿瑞郎。瑞银需先承担当中的50亿瑞郎。
而最新的协议还显示,瑞银希望出售的瑞信资产据估计价值440亿瑞郎(约合490亿美元),在收购交易完成后,这些资产约占瑞银资产总规模的3%。这些待出售的瑞信资产包括向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的基本贷款,以及更复杂的对冲和结构性产品。
如果五年后,仍有不到20%的瑞信资产未售出,瑞银可以将这些剩余资产纳入瑞银旗下,并退出与瑞士政府的协议。瑞士政府的这项“兜底”承诺将适用于已出售的瑞信资产。
后续计划
瑞银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在与瑞信的交易完成后,瑞银掌握的资产规模将高达5万亿美元,这将使瑞银集团在财富管理领域上进一步处于难以撼动的地位。
瑞银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上周在出席活动时表示,虽然收购完成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将达到约1.6万亿美元,但瑞银的目标是将其削减至1.35万亿美元或1.4万亿美元。
他指出,“人们对我和同仁们的期望非常高,我们也背负着社会责任,这不仅对瑞银而言,而且对瑞士金融中心和瑞士这个国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这两家银行在全球共有12万名员工,瑞银已表示将进行裁员,发挥协同效应并降低成本。不过Ermotti目前仍拒绝透露收购完成后的裁员规模,仅仅表示未来几个月或作出痛苦决定,尽管这是降低成本必须采取的行动。
据英国媒体上周末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瑞银已制定了20多条“红线”禁令,禁止瑞信员工从事一系列活动,包括禁止招揽利比亚、俄罗斯、苏丹、委内瑞拉等国的客户,以及在未获瑞银管理人员同意之下,禁止推出新产品。此外,乌克兰的政界人士和国有企业也在禁止交易行列,以防止潜在的洗钱活动。
在交易达成后,瑞信在瑞士国内的股票和美国存托股票(ADS)也将从瑞士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瑞士证交所稍早已表示,瑞信股票最早将于6月13日退市。瑞信股东每持有22.48股流通股将获得1股瑞银股份。
上周还有消息人士表示,瑞银目前正考虑将其Q2财报推迟到8月底发布,以应对收购瑞信带来的复杂情况,届时还可能向投资者提供有关瑞信国内业务计划的最新情况。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