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减少对三星LG依赖!苹果据称2024年将开始使用自研显示屏

作者  |  2023-01-1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据媒体报道,苹果公司计划最早在2024年开始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自己的显示屏,将更多组件制造引入内部,以减少对三星和LG等技术合作伙伴的依赖。

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计划推出的显示屏将目前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升级为一种名为MicroLED的技术。

该人士还称,苹果的目标是在明年年底之前先将MicroLED显示屏用于Apple Watch,并最终将这种显示屏应用到包括iPhone在内的其他设备上。

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和LG显示(LG Display)是苹果这款手表显示屏的主要供应商,预计此次的消息将对这两家公司造成不小打击。

苹果公司目前的显示屏供应商除三星和LG外,还包括日本显示器公司(JDI)、夏普公司和京东方公司。

MicroLED显示屏

这款MicroLED显示屏将是苹果公司首款完全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屏幕。与目前的显示屏相比,新一代显示屏在设计上提供了更明亮、更有活力的色彩,而且从某个角度看会更清楚。

据一位不具名的人透露,该显示屏让图像和文字看起来“就像画在玻璃上一样”。

据悉,苹果已经开始在其新款高端运动手表Apple Watch Ultra的升级版上测试MicroLED显示屏。

苹果于2014年收购了开创MicroLED技术的初创公司LuxVue,自此以来,苹果就开始将显示屏向MicroLED技术转变。

苹果公司计划自研Apple Watch显示屏的消息最早于2018年传出。该项目被苹果公司内部认为是最重要的项目。

虽然苹果研发了新的显示屏,并设计了其制造工艺,但该公司可能还会依赖外部供应商来处理大规模量产问题。

不断走向内部研发

这些变化将使苹果对其产品的设计和功能拥有更多控制权。

此前,苹果已经在Mac电脑上不再使用英特尔的芯片,转而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芯片,并计划在iPhone的关键无线组件上同样采用自研芯片。

本周稍早,美股投资网有报道称,苹果计划2025年淘汰博通的Wi-Fi和蓝牙芯片。博通是苹果WiFi/蓝牙芯片的最大供应商。

此外,苹果还希望最快2024年底至2025年初准备好自己的首款蜂窝调制解调器芯片,用于替换高通的调制解调器芯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今年有望跑赢大盘30%?传奇投入人在美股市场发现“隐藏宝石”

作者  |  2023-01-1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曾成功预测三次市场泡沫的传奇投资人Jeremy Grantham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他发现美国股市中有一块“隐藏的宝石”,今年的表现可能比大盘高出30%。

他在报告中写道,所谓的深度价值股票目前被资产管理公司“严重低估”,从历史角度以及与大盘相比,目前的交易价格都有大幅折扣。

“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重新投资这批有吸引力的美国价值型股票了。”他补充道。

深度价值通常指的是一种投资策略,包括挑选相对于大盘被低估程度最高的股票。

Grantham是一名金融市场泡沫的研究专家,目前是波士顿基金管理公司Grantham,Mayo,Van Otterloo& Co.(简称GMO)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投资策略师。他对类似1929年大崩盘的经典泡沫多有研究。

事实上,现年八十多岁的他自己就曾经经历过无数的繁荣与破灭的周期,而其中许多都曾经被他预测到,包括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牛市顶部、以及2009年熊市底部等。

报告指出,“根据我们的估计,如果美国市场五分之一的股票都恢复到历史估值中值(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假设),我们认为美国深度价值股(最便宜的五分之一股票)的估值将比市场其他股票高出约30%。”

与此同时,GMO指出,许多资产管理公司减持了深度价值股,并“坚持持有那些不太像价值股的股票”,这为他们搭建2023年的投资组合时提供了一个机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世界经济论坛年度风险报告:通胀危机是全球最严重的短期风险

作者  |  2023-01-1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世界经济论坛(WEF)周三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强调,生活成本危机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短期风险,而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风险。

在过去17年中,这项报告一直在达沃斯峰会前发布,综合了1200名私营和公共部门人士的意见。报告按照未来两年和未来十年的时间框架,以风险的严重性排序,分别列出全球面临的十大短期和长期风险。

短期风险还包括自然灾害、地缘经济对抗、社会凝聚力的削弱、泛滥的网络犯罪、大规模非自愿移民和自然资源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失败、适应气候变化失败、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位列全球长期风险前三位。

今年的报告由专业服务公司威达信集团(MMC)和苏黎世保险集团联合编写,报告称,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使得能源危机、粮食短缺和通胀成为了最紧迫的全球问题。

MMC欧洲大陆的风险管理主管Carolina Klint表示:“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东西,但同时又异常熟悉。我们看到一些旧有的风险又回来了,我们觉得自己在解决这些风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现在它们又回到了风险地图上。”

Klint指出,生活成本危机让弱势人群“非常难以承受”。“各国政府现在确实在努力减轻这种影响,同时也在努力避免通胀螺旋式上升的影响。”

苏黎世保险集团可持续发展风险主管John Scott表示,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安全和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杯可怕“鸡尾酒”。

报告显示,在未来十年,世界必须在气候变化和适应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以避免“生态崩溃”和全球持续变暖。

报告认为,针对最严重的长期风险采取行动的窗口正在迅速关闭,在风险达到临界点之前,全球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扎希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国需要共同努力,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风险,“合作和团结至关重要”。

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峰会于1月16日开幕,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合作”。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上海市消保委:爱奇艺APP限制投屏加收费用的做法不厚道

作者  |  2023-01-1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据不少网友反馈,爱奇艺App开始对投屏功能作出限制,之前黄金VIP会员支持最高 4K 清晰度投屏,现在只能选最低的480P清晰度,要想进行4K投屏必须购买白金VIP会员。不少网友表示,480P清晰度太低,几乎无法观看。

爱奇艺客服回应限制投屏表示,480P以上清晰度需开通白金会员,或在电视端上观看播放。

从爱奇艺官网了解到,黄金 VIP 会员连续包年 118 元 / 年,电脑、手机、平板可用,白金 VIP 会员连续包年 198 元 / 年,拥有黄金 VIP 会员权益的同时电视也可以使用,现在降低投屏的分辨率后,只能逼着想要投屏电视的用户选择白金 VIP 会员了。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

表示吃相实在太难看

美股投资网:

爱奇艺APP限制投屏加收费用的做法不厚道

内容付费已成为视频平台重要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可享受独家内容。美股投资网认为,投屏是移动端用户正常的使用场景,消费者付了钱,在手机上看还是投屏看都是消费者的权利。平台在APP内限制消费者投屏的做法不合理,想用这种方法加收费用更不厚道。视频平台更无权不当获取手机权限干涉消费者采用第三方APP或者连线等方式投屏。

随着版权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已经接受以付费方式收看影视内容。视频平台应该用更多更好的内容和更佳的消费体验获得用户提升平台收入。美股投资网提醒相关视频平台,套娃式充会员薅消费者羊毛的做法要不得!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业绩会回看】台积电第四季度净利润、毛利率均超预期

作者  |  2023-01-1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台积电第四季度净利润2959亿元新台币,预估2878亿元新台币;第四季度毛利率62.2%,预估60.1%。

台积电2022年全年营收为758.8亿美元,同比增长33.5%;税前净利为11441.9亿新台币,同比增长72.5%;每股收益为39.2新台币。

相关报道:

台积电:2023年毛利率面临压力

台积电CFO表示,2023年毛利率面临压力,2023年研发费用预计将增长20%。

台积电CEO:台积电正考虑在日本建设第二家工厂

台积电CEO表示,台积电正考虑在日本建设第二家工厂。

台积电:预计今年首季美元营收约167亿至175亿美元

1月12日下午,台积电召开线上法说会公布财报并释出展望,财务长黄仁昭指出,台积电估计,今年首季美元营收约167亿-175亿美元,换算平均值估计约14.2%。台积电营收展望大致符合先前法人最保守预测季减15%上下。

台积电回应:海外毛利率目标为25%以上,会确保海外获利

1月12日,台积电法说会上,有分析师提问该公司美国成本较台湾地区上升议题,财务长黄仁昭回应说,诸多因素包含劳工、当地的各式费用等使成本较台湾地区高约4-5倍,不过台积电目标海外毛利率一定会高于25%,确保海外获利。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hiplet阵营再扩容!英特尔推出“算力神器”-合作伙伴覆盖谷歌、微软、BAT

作者  |  2023-01-1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11日,英特尔正式发布第四代Intel Xeon可扩展处理器(至强处理器),代号Sapphire Rapids;以及代号为Sapphire Rapids HBM的Intel Xeon处理器Max系列、代号为Ponte Vecchio的数据中心GPU Max系列。

其中,Sapphire Rapids已多次延期发布,其是英特尔首个基于Chiplet设计的处理器。这一处理器扩展了多种加速器引擎,包括AMX、DLB、DSA、IAA、QAT、安全等——因此,英特尔也将其称为“算力神器”。

第四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采用英特尔最新Intel 7制程,单核性能、密度、能耗比均高于上一代。Sapphire Rapids比之前第三代Ice Lake至强的40个内核的峰值提高了50%。

另据美股投资网消息,如今,该处理器也已实现出货,客户订单超过400份,并已获得阿里云、AWS、百度智能云、东软、谷歌、火山引擎、红帽、IBM云、腾讯云、微软Azure、新华三、英伟达等多家生态合作伙伴支持。

除去Sapphire Rapids之外,本次发布的Ponte Vecchio数据中心GPU Max系列同样采用3D封装的Chiplet技术,集成超过1000亿个晶体管。其中,集成的47块裸片来自不同的代工厂,涵盖5种以上差异化工艺节点。

作为后摩尔时代最关键的技术之一,Chiplet将满足特定功能的裸片通过die-to-die内部互联技术,多个模块芯片与底层基础芯片的系统封装,实现新形式IP复用。在当前技术进展下,Chiplet方案可实现芯片设计复杂度及设计成本降低,且有利于后续产品迭代,加速产品上市周期。

在显著的技术方案优势下,Chiplet也早已引来多家巨头竞相布局。

AMD最新几代产品都极大受益于“SiP+Chiplet”的异构系统集成模式;台积电3DFabric平台旗下最新技术SoIC也是行业第一个高密度3D chiplt堆叠技术。在学术界,美国加州大学、乔治亚理工大学以及欧洲的研究机构近年也逐渐开始针对Chiplet技术涉及到的互连接口、封装以及应用等问题开始展开研究。

Omdia预计,到2024年,Chiplet市场规模将达58亿美元,2035年超570亿美元。

当然,Chiplet的推进也为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光大证券指出,首先,芯片设计环节能够降低大规模芯片设计门槛;其次,半导体IP企业可以更大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从半导体IP授权商升级为Chiplet供应商;最后,芯片制造与封装厂可扩大业务范围,提升产线利用率。

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统计,A股Chiplet相关公司包括: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联储戴利:通胀比预期的更加持久-5%以上的利率峰值是合理的

作者  |  2023-01-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东时间周一,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表示,美联储政策制定者一致认为,通胀比预期的更加持久,可能需要将利率上调至5%以上,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高位。

戴利认为,5%-5.25%的利率峰值是合理的,不过最终利率水平尚不清楚,将取决于未来的通胀数据。

关于下一次的加息幅度,戴利表示,将在下次会议上讨论具体的加息幅度,50个基点或25个基点都是有可能的,毕竟还没有看到CPI数据。

戴利指出,过早宣布在抗通胀方面取得胜利并停止加息,可能会使经济恶化。

美联储在12月的会议上放慢了加息步伐,同时强调将进一步收紧政策,借款成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高位,以将通胀降至央行2%的目标。

美联储官员将于1月31日和2月1日召开政策会议,预计将再次加息50个基点,或进一步放缓至25个基点,不过交易员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上周五的一份报告显示,12月份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而工资增长则有所降温。

戴利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放缓,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将继续放缓,通胀将下降。总体通胀正在下降,但主要是能源和商品价格的下跌,核心服务通胀下降速度还没有达到美联储的预期。

同一天,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发表讲话称,倾向于最终加息至5.00%-5.25%,然后维持到2024年。

当主持人问及他认为利率在5%以上还能维持多久时,博斯蒂克回答道:“三个字:长时间(a long time)。”

博斯蒂克表示,我们必须要坚持我们的决心,美联储致力于解决高通胀问题,这就需要将利率提高到5%-5.25%的范围,以挤出经济中的过剩需求。

博斯蒂克表示,CPI报告继续降温的话,美联储可能会讨论加息25个基点。希望最终可以放缓加息步伐至25个基点,但时机将取决于数据。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百年罕见-瑞士央行巨亏9700亿!印度爆出大动作-抢夺苹果产业链?

作者  |  2023-01-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又一次见证历史。

全球“最会炒股的央行”遭遇史上最惨亏损。1月9日,瑞士央行表示,根据初步计算,该行在2022年录得1320亿瑞郎(约合人民币9700亿元)的巨额亏损,创出瑞士央行1906年成立以来的最大年度亏损。

同时,印度的一则最新动作也引发关注。1月10日消息,印度第一大财团塔塔集团与纬创资通公司的谈判已接近完成,塔塔集团将收购后者在印度的一家大型iPhone组装工厂,这将使塔塔集团成为印度第一个iPhone本土代工厂商。有分析人士指出,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塔塔集团在“抢占”苹果产业链的雄心。

当前,一波来势汹汹的禽流感疫情正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国。1月10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禽流感病例的持续蔓延,日本家禽养殖场扑杀的家禽数量已超过1000万只,达到1008万只家禽,创下历史新高。这也导致日本鸡蛋价格持续攀升,已经创出29年以来的新高。

百年罕见的巨亏

面对充满黑天鹅的2022年,全球“最会炒股的央行”也遭遇惨烈亏损。

1月9日,瑞士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初步计算,该行在2022年录得1320亿瑞郎(约合人民币9700亿元)的巨额亏损。

如此巨额的亏损直接创出瑞士央行1906年成立以来的最大年度亏损。而在2021年,瑞士央行实现利润达257亿瑞士法郎。

瑞士央行表示,其中约有1310亿瑞士法郎的亏损与其持有的外币贬值有关,另外有10亿亏损来自本土资产持仓,而持有的黄金资产则带来4亿瑞郎的收益。

据此前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瑞士央行拥有8890亿瑞郎的资产,据此估算,瑞士央行2022年的亏损比例约为15%。

关于瑞士央行亏损的详细金额、持仓明细等数据将于2023年3月6日公布。

有分析指出,因瑞士经济以出口为主,瑞士央行一直在试图压制瑞郎的升值势头,甚至不惜抛售瑞郎,购买大量外币资产。瑞士央行的外汇储备价值2022年下降约17%,截至2022年12月,其持有7840亿瑞郎的外币资产,低于一年前的9450亿瑞郎。

但瑞郎汇率持续走强,2022年6月,瑞郎兑欧元的汇率一举突破1:1平价,这是2015年以来的第一次。这也使得瑞士央行持有的外币资产遭遇了汇兑损失。

另外,全球央行在2022年疯狂掀起的加息狂潮,也使得全球资本市场遭遇下跌,导致了瑞士央行持有的外国债券和股票出现了亏损。

瑞士央行表示,2022年的亏损意味着,其不会向瑞士中央和地区政府分配任何利润。这也是116年以来罕见的,其于2021年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了60亿瑞郎。

需要介绍的是,瑞士央行或许是全球最特殊的中央银行,作为特殊法规联合股份制公司,其股份由公共部门和私人共同持有,其中55%由州行政当局、银行等公共机构持有,另外45%的股权则在交易所上市,主要由散户持有。

同时,瑞士央行一直在直接参与股市投资,其一度持有美国市场2490家公司的股票,持仓市值的历史最高一度达1410亿美元,在其外汇储备中占比为20%。

因此,瑞士央行一度被市场称为“最会炒股的央行”。

印度大动作

印度正在“抢夺”苹果的生产供应链。

1月10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印度第一大财团塔塔集团与纬创资通公司的谈判已接近完成,塔塔集团将收购后者在印度的一家大型iPhone组装工厂。这将使塔塔集团成为印度第一个iPhone本土代工厂商。

彭博社援引2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这一谈判有望在2023年3月底前完成。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表示,塔塔集团的目标是在3月31日前完成尽职调查,其子公司塔塔电子便可以在印度政府4月1日的新一轮激励措施开始前,正式接管纬创资通的工厂。

该知情人士进一步表示,如果纬创资通的工厂满足申请印度政府激励措施的要求的话,那么这次收购可能会将纬创iPhone制造业务的估值提高到超过6亿美元。

截至目前,塔塔集团、纬创资通和苹果均没有对此消息作出回应。

需要介绍的是,纬创资通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科技100强,也是全球最大的ODM专业代工企业之一,致力于生产ICT产品(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其总部位于中国台湾,运营点遍及亚洲、欧洲及北美洲。

纬创资通是苹果公司在印度的三大组装商之一,其他2家分别是富士康、和硕。由于利润微薄,纬创资通早在2020年已出售了其在中国大陆的iPhone产线。

而塔塔集团则是一家拥有150年经营历史的印度本土商业巨头,业务横跨了食品、钢铁、汽车、通信等行业,旗下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是亚洲最大的IT外包公司,也是印度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如果收购成功,塔塔集团将拥有8条iPhone生产线,以及该工厂的10000名工人,其中包括了数千名工程师。而纬创则可能将继续作为印度iPhone的服务合作伙伴,可以利用苹果的全球供应商生态系统。

同时,塔塔集团还宣布,将在印度开设100家苹果专卖店,第一家即将在印度孟买举行开业仪式,这也显示出,塔塔集团在抢占苹果产业链的雄心。

近年来,塔塔集团通过一系列电子商务计划和新软件确立了其以技术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董事长Natarajan Chandrasekaran于2022年年底表示,塔塔下一步将进军芯片制造领域。

危险的疫情

当前,一波来势汹汹的禽流感疫情正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国。

1月10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禽流感病例的持续蔓延,日本家禽养殖场扑杀的家禽数量已超过1000万只,达到1008万只家禽,创下历史新高。

本次禽流感流行季,日本23个一级行政区已报告了57例禽流感病例,也创出历史最高纪录。

据日本共同社1月10日报道,日本西南部宫崎县的一家养殖场当天证实一例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例,这是该县发生的第三起禽流感病例。

该县政府当天开始在这家养殖场内扑杀约10万只蛋鸡,并对最新禽流感病例的方圆10公里范围内123个农场实施了限制,这些农场中大约有396万只禽类。

对于这一波历史罕见的禽流感疫情,日本专家指出,主要是由候鸟引起的。北海道大学禽流感专家Sakoda Yoshihiro表示,感染禽流感的候鸟在2022年9月底开始抵达日本,随后候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日本全国传播病毒。

Yoshihiro警告称,当前日本禽流感季仍处于上半场,家禽养殖场和其他地方的病例暴发数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

大面积扑杀的家禽中,包含了大量的蛋鸡,直接导致日本鸡蛋价格持续攀升,已经飙升至29年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遭遇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胀危机。1月10日,日本内务省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食品、能源价格持续上行,2022年12月东京的核心CPI数据同比上涨4%,为1982年以来的首次,超出经济学家预期的3.8%,且已连续7个月超出日本央行2%的通胀目标。

据内政部官员表示,在核心CPI数据调查的522种商品中,有376种商品价格出现上涨。其中,加工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达7.5%,创下1976年以来最大涨幅。

另一份数据报告显示,11月日本家庭支出同比下降1.2%,为六个月来首次下降,这表明,日本的通胀浪潮可能已经侵袭家庭支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预测美股CPI将如何影响大盘,华尔街为何乐观,与美联储产生重大分歧!今年市场将迎来一次大的“转向”

作者  |  2023-01-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本周四盘前我们最最关注的美国12CPI就要公布,这也是2023年首个通胀数据。在CPI公布前,我们做了大量的数据调研,CPI预测是怎么样?将如何影响大盘?华尔街市场的乐观,与美联储产生严重的分歧,到底是为什么?我们预计2023年,美国市场将迎来一次大的“转向”,那这前提条件是什么?大家好,欢迎来到美股投资网,我是分析师凌云。

首先市场预计这次12CPI将进一步放缓,是个不错的数据,从11月的7.1%进一步回落至6.5%,核心CPI同比涨幅也将由11月的6%下降至5.7%。总体通胀环比下降0.1%

如果说最终出来的数据符合了市场预期的6.5%,甚至低于了预期,那美股很可能再次拔地而起!

摩根大通团队认为如果此次CPI升幅超过6.6%,预计标普500将会跌2.5%3%,债市收益率将全线走高。如果升幅突破6.8%,美联储可能在月底的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这直接会导致崩盘。

CPI-DATA

与此同时,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再次预测,通胀率将高于分析师的预期,并预计同比增长6.6%

PPI-CPI

我以前视频分享过,PPI是通胀指标CPI的先行指标,如果上个月的PPI高于预期,说明这个月的CPI会高于预期,我们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到,PPI的走势会比CPI 早差不多1个月拉升和走出顶部,因为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生产者生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那么这些工业品一般都是中间产品,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传导到下游产业,最后是终端的消费品,也就是CPI的组成部分,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11PPI高于预期,那么12CPI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会高于预期!

此外我们美股投资网有收集到一个量化模型,可以较为精准的预测美国的通胀率,这个模型三次预测通胀率在美联储公布官方数据的0.1个百分点以内,目前预测12CPI数据很可能将落在6.8%,而我们刚才提到此次市场预计12CPI预计进一步回落至6.5%,那6.8%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数字!

CPI-Model

为什么近期美股市场会如此乐观?

第一、“鹰派”预期在前一天交易中消化了不少。13日的新年首个交易日,三大股指均收跌,其中科技股权重较高的纳指跌幅最大。市场风险偏好高的板块资金有一定程度流出。

第二、市场此前计价了更多衰退预期,并认为美联储无法持续紧缩政策。市场认为,如果美联储持续紧缩,他们所关注的通胀反而会“衰退式”骤降(美债市场上月押注2023年美国整体通胀涨幅将急剧下滑5%以上),因此美联储将不得不在2023年内出现政策的转向,视频后半部分将深入分析。

而美联储在此次通胀周期的表现十分谨慎,一定程度上是滞后于市场的。比如在2021年,当通胀开始抬头的时候,美联储坚定认为通胀是暂时的,直到达到了40年高点时,才开始快马加鞭“追赶式”加息;

2022年下半年,大宗商品开始回落的时候,市场认为通胀见顶,而美联储依然大幅加息,反而制约了与利率密切相关的行业;

美联储之所以“反应迟钝”,就是因为遵循“数据的第一原则”,要看到相关的数据证明,才做出相应的动作,而不是提前预判。因此总有节奏差。会议纪要显示没有与会者预计在2023年开始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是合适的。与会者普遍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数据提供通胀持续下降至 2% 的信心之前,需要维持限制性政策立场,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同时,在于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博弈中,美联储也不愿特立独行,成为特殊时期的“背锅侠”。而今政府愈发分裂,美联储的每一步行动更要小心。

因此,美联储的口吻就是,只要没看到通胀数据下降到目标点位,无论之后是否会“衰退式”下跌,都要维持限制性政策立场。言下之意,是美联储不认为2023年通胀会大幅下降。

 

市场与美联储的根本分歧,是对通胀回落速度的预期不同。

美联储目前鹰派的态度,也是不希望市场提前乐观,虽然大家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控制通胀、避免经济衰退,实现软着陆。

美联储之所以更谨慎,是担心出现70年代通胀失控的局面,宁可紧缩政策维持时间长一点,影响一点经济增速,也绝不能让通胀死灰复燃。

以目前的水平来看,市场之所以认为通胀有很大的概率如期回落,甚至“衰退式”回落,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工资。决定通胀回落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资增长的水平。工资增速是目前一大变量,与就业情况有关。

尽管我们看到不少行业的公司都在2022年开始裁员,但是根据最近几次的就业报告来看,美国从大流行之后出现的劳动力供给端出现的短缺,尤其是劳动力供需缺口仍未平衡,目前劳动力缺口约为350万,也就是说,即便有更多的失业者,还是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只不过不同岗位和劳动力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

只有劳动力供需缺口被进一步填上,才能让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况打住,从而通胀回落至正常水平。

第二、存款,而通胀的另一个基础因素是民众的存款水平。由于美国居民的储蓄水平进一步回落,当前甚至低于了2018年的水平。而美国是一个消费型的国家,居民消费力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活力。

美联储是看不到以上的数据吗?当然不是,只是在判断通胀回落这件事上,美联储是不能提前进行大胆的预期。大不了计划赶不上变化,2023年下半年若是通胀回落得厉害,再修改政策也不迟。

而市场的投资者自然却可以提前进行豪赌。由于他们也是消费者本身,更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他们自然是相信美联储目前的鹰派表态只是提前预防罢了,后续还是会回归软着陆的。

只要有这样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自然也会回归。

 

我们预计2023年,美国市场将迎来一次大的“转向”

整个美国市场在2022年都被一个关键词所笼罩那就是「紧缩」。无论加息也好,缩表也罢,都是美联储在通胀上行周期中意料之中的举动。

老谋深算的鲍威尔,就在市场预期、政治压力与政策需求中寻找平衡,以最快的速度将利率水平拔地而起,并且以40年来的最快的加息速度向全世界展示它那抗击通胀的决心。

如果像许多市场人士认为的那样,6个月内通胀率降至2%,这将是现代历史上最快的通货紧缩。如果我们参照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通胀,我们仍然需要6年的时间。

公平地说,美国在克林顿时代才明确地将通胀目标设定为2%,而在此之前几年,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但历史清楚地表明,通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会自行消失,即使采用最佳的办法,它也会持续多年。

否则,历史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短暂通胀的例子,但事实上并没有。股票和债券的定价假设通胀迅速下降,货币政策保持相当宽松,因此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市场将需要向下调整价格。

眼下,虽说通胀出现拐点,但实际利率水平想要达到美联储的目标,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全市场的关注点却已经从通胀转向“衰退”。多个领先指标都暗示了疲态,比如说房地产销售出现的萎缩、制造业消费者信心的下滑、商品消费支出的放缓,企业库存压力的增大,甚至劳动力供需一直没有达到平衡。

这样的大环境下,2023年是否还会继续紧缩?

首先预计2023年,美国市场将迎来再一次的“转向”,这转向就是美联储将从“解决与通胀作斗争”转向到“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胀”。前者,将是继续保持在一定的利率水平,而后者,将是给通胀回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便经济“软着陆”。

软着陆是市场预期,也是目前最大概率的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通胀的软着路呢?

一、过热的通胀出现拐点,给软着陆提供条件。随着服务业的通胀数据也开始迎来拐点,2023年的通胀水平将进一步下降。

第二,牺牲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在11月底的时候,市场预期2023年美国实际的GDP增速在1%左右,但这一数字可能低于预期,如果美联储开始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胀,那实际GDP可能掉至-1%以下。

三、劳动力需求降低,失业率小幅上升。由于增长前景降低,2023年的社会的新增职位数预期将降低。同时,大流行期间养成的“劳动意愿”降低的习惯,也将冲击一些行业的劳动供给水平,不过随着政府转移支付收入和过剩储蓄下降,一部分人将回归岗位。虽然部分岗位有所错配,但是失业率和新增职位将形成新的平衡。

四、劳动力平衡重建,薪资水平下降。部分人重返工作岗位,重新建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进一步缓解部分岗位的炙手可热程度,从而降低工资增长速度。

第五,薪资水平降低,进一步把通胀拉回正常水平。

通胀实现软着陆,将是次轮经济走出衰退预期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个过程在2023年完全实现,那么,经济将以更低的GDP增长为代价,避免了走入衰退的结局。

对市场来说,美联储的态度也十分重要。

美联储是否“更容忍”实际高于预期的通胀,从而将实际利率保持在负值更长时间,也会成为市场判断美联储是否给市场足够时间的标志。

目前,5-5.25%的顶峰预期,预示着2023年加息幅度可能只有一次小小的25个基点,这便意味着在通胀没有完全降下来之前,实际的通胀水平将高于2%的水平。这也是美联储“放缓加息的步伐,但没有恢复刺激性政策”的过渡方案。

除此之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是决定市场流动性的关键之一。大流行之后的大举购债,让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4万亿美元增至近9万亿美元。因此,缩表带来的从经济体系中撤回大量流动性,从而让市场承压。

毕竟,美联储不会无止境的宽松,而市场也需要尽快适应与过去十多年极致宽松所不一样的环境。但是,美联储也不会因为过快的给市场压力,从而加速衰退,影响经济软着陆的进程。

因此,我们认为,2023年美联储将首先维系一个较为紧缩的态度,在观察到通胀以预期水平回落之后,将给市场以足够的空间调节,放弃此前较为鹰派的态度。

 

特斯拉的“砍价”伤了谁?

作者  |  2023-01-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2023年新年伊始,特斯拉便率先在中国市场开展了一场“新春大促”,而因为大幅降价引发的车主维权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目前,成都,杭州萧山、上海、河南郑州、江苏无锡、湖南长沙等多地特斯拉车主前往门店,展开维权。

维权事件源于1月6日特斯拉的调价,当日,特斯拉中国公布了全新Model S和Model X在中国大陆售价,此外对国产Model 3后驱版、高性能版,及Model Y后驱版、长续航版、高性能版等五款车型进行调价。Model 3起售价为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为25.99万元。

此次降幅最大的车型为Model 3,下调了36000元人民币,降幅达13.54%。如果追溯到去年首次降价前的价格,Model 3起售价至今降幅已达5万元,创下国产特斯拉历史最低价格。而Model Y 长续航版降价也是达到了4.8万元。

特斯拉第一次降价发生在2022年9月,而在此价格下调之前,特斯拉中国的车型价格在一年时间内已经经历了“六连涨”。

三个多月四次降价

2023年的首次调价是特斯拉继去年9月底以来的连续第四次降价。短短的三个多月降价四次,在汽车市场属实不常见。特斯拉频频挥起降价“屠刀”,到底是因为销量不足还是产能过剩或者是其他原因呢?

汽车行业观察员李旭之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Model 3及Model Y都已经是几年前的产品,特斯拉迟迟没有对产品进行换代升级,作为一个几年前的产品,它的各种成本已经大幅摊薄。另一方面,2022年特斯拉的销量成绩并未达到马斯克的目标,三个月四次降价,也显现出特斯拉对销量的急迫,预估2023年特斯拉的关键词仍是‘降价’。”

针对此次降价,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涵盖了无数工程创新,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之极佳定律:包括不限于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甚至以毫秒级优化机械臂协同路线……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坚持以成本定价。”

当然,特斯拉降价离不开成本下行的贡献,但从销量来看,特斯拉2022年第四季度的强劲增长,也离不开一个半月的三次降价。

从交付数据来看,特斯拉上海工厂单月交付超过5万辆的次数为9次,其中2022年4月、5月、7月分别交付1512辆、32165辆、28217辆。11月份交付为年度第一,得益于10月份价格下调的影响,交付量100291辆,显然降价是有效的。

“从特斯拉11月份交付数据来看,降价确实为特斯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销量,但效果并不持续,12月份交付量就迅速滑坡。原因之一是国内汽车消费信心不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特斯拉产能过剩的问题。”汽车分析师李伟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

分析师了解到,从2021年继续涨价的特斯拉就已经失去最重要的性价比标签,随着上海工厂月产能达到10万辆后,特斯拉的产能已经逐渐高于需求。走直销体系的特斯拉没办法向传统车企那样给经销商库存压力,只能以减少生产的方式暂时平衡供需平衡。

李伟认为:“获得销量的途径有很多,增配在售车型、推出车型改款、增配车辆配置等,而最终特斯拉选择最直接,见效最快的以价换量。虽然有效但也伤害了一些特斯拉的忠实用户。”

四连降底气何在?

进入2023年,受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终止影响,包括比亚迪、大众、奇瑞等在内的十多家车企都陆续宣布旗下新能源汽车涨价。在此背景下,特斯拉逆势降价,底气何来?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特斯拉在2023年的首次降价,主要归因为成本降低,“2022年特斯拉表现出色,市场规模大幅提升,故而导致成本下降,自然就应该降价。”

财报显示,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近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6%。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特斯拉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17.2%。其中,特斯拉单车利润约为人民币6.93万元。

而据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的“造车新势力”单车利润仍为负值。东吴证券预计,与特斯拉一样,同为新能源制造车企的比亚迪,2022年第三季度单车净利润约为1万元,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相比特斯拉依旧差距明显。

特斯拉不断降价的同时单车毛利率却在不断刷新着汽车行业的认知。2022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单车毛利率一度高达 32.9%,最近的 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为 27.9%。

李旭之认为:“无论是整体盈利利润率或单车利润率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仍无法与特斯拉抗衡。对国产特斯拉而言,毛利率离警戒线还很远,此时限制生产线得不偿失,从毛利润来看降价底气十足。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广告营销方面走出新模式,基本上不投放零成本,而传统车企平均每台单车广告营销等成本大约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特斯拉的直营模式,也让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得以进一步优化。”

除此之外,掌握核心自研发技术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超级工厂产能提升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一体化压铸机、4680电池等技术让特斯拉车型成本进行一降再降。

李伟认为:“特斯拉model 3的成本在2.8万美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18万,这是2018年的估算,那时候还没有上海超级工厂,现在一辆model3的成本完全可以压到15万以内,这次降价到22.9万,其实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再次降价也大有可能。”

然而特斯拉的一次次降价也引发了车主维权事件,在中国汽车市场,无规律性,不做事先通知且无补偿的公开降价,是特斯拉开的先河,显然无视了消费者的感受。

自主新能源车企面临生存压力

在特斯拉不断降价之时,外界也疑惑造车新势力或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否会跟进?

对于是否跟进特斯拉降价,小鹏汽车的内部人士表示:“小鹏汽车有自己的销售节奏,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产品售价及促销活动,而非跟随其他车企。”

可以说,小鹏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他自主新能源品牌的态度,而众多新能源品牌在新能源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下开启了涨价潮。

去年11月下旬,比亚迪就宣布对旗下王朝网、海洋网以及腾势品牌车型进行价格调整,幅度为2000-6000元,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11月30日,广汽埃安宣布旗下部分车型的售价将在2023年1月1日上调3000-8000元;12月21日,吉利旗下几何品牌宣布上调旗下各款产品售价,上涨幅度在3000-6000元不等;12月22日,睿蓝汽车发布消息称全系电动车(除睿蓝9外),将在2023年1月1日零时起调整价格,上涨幅度在5000-8000元不等。

“对于自主新能源品牌而言,是否跟随特斯拉降价是一个两难选择。”汽车行业分析师田力对分析师分析表示,“目前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品牌尚处于亏损状态,无法跟特斯拉比拼成本,如果选择降价就意味着每卖一辆车亏损就更多。如果选择不降价,则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将更多地被特斯拉侵占,自主新能源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此外,业界也预测,此次特斯拉降价很可能不是终点,未来再度降价也有很大可能性。那么,在政策补贴退出、市场萎缩以及特斯拉大幅降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企该如何生存?如何在市场上形成自身竞争力?

田力表示,目前特斯拉确实在性价比上有一定优势,但国内新能源产品在硬件层面更有优势,品牌和产品定位更熟悉中国消费者的喜好,用“创新”“颠覆”“再造”等概念重塑了电动车的形态。

“中国车企应该有自己的生存逻辑和自信,在发展定位上,中国新能源车企应该打造自身的特色,拒绝同质化竞争,从自身发展定位和海外市场拓展上寻找突破口。”田力认为,“特斯拉举起了价格‘屠刀’,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新能源汽车产业原有的生态将被打破,会走向一个新的平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