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计划在2019年上市,该公司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初创企业之一,目前估值为750亿美元,主要因为公司旗下有多款上亿用户,其日活上千万的手机应用,今日头条、抖音、Tiktok、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十余款爆品APP。
截至2019年1月
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DAU)已经突破2.5亿。
今日头条的日活在1.5亿左右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大关。2019年,信息流广告与短视频广告规模将近2500亿。未来两年内,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3400亿,短视频广告规模超过1300亿。多位字节跳动内部人士确认,2019年字节跳动的全年收入目标至少1000亿。即使如此,剩余蛋糕也足够其他同类瓜分。
有接近字节跳动的投资人士告诉TradesMax,近期有些老股正在进行转让,转让价格为估值600亿- 660亿美元。根据去年10月的报道,当时字节跳动完成Pre-IPO融资,估值约为750亿美元。
公司规模仅此于腾讯TCEHY 、阿里巴巴 BABA。曾经,在互联网圈子里,最强大的公司有三家。百度、阿里、腾讯。这三家公司合称BAT,统治中国互联网的时间已有20年,一度认为是不可撼动的三大巨头。
而如今,字节跳动作为一个创业不过七年的公司,滚滚巨轮已经压过了百度。
目力所知,正在朝着掀翻腾讯的位置而去,期待这只超级独角兽的美国上市。
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其实是有“捷径”的。
熟悉美股上市操作路径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在通过投行进行首次公开募集上市(IPO)这一常规方式之外,还存在其他5种小众化的上市方式:美国存托股证上市、依照美国证券法144A条例私募资金QIB(合格机构投资者)上市、反向兼并、直接上市以及SPAC上市等。
其中,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这种方式,最有故事可讲。
通常来说,通过SPAC上市,不仅轻松迅捷,同时一样能够募集到3000万到1亿美元或更大规模的资金。
玩法1,很简单:设立一个SPAC,把它做成上市的壳。然后将它“按需分配”给某家有上市意图的公司,其间进行一次反向收购即可达成所愿。
因为这些SPAC通常都是以信托基金形式,先在纳斯达克主板完成了上市;故而在反向借壳之前,其账上实际已有发行普通股募集到的3000万到1亿美元资金。
这种模式起源于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起初用于矿业公司的并购。1993年,美国证券公司GKN(EarlyBirdCapital早鸟资本的前身)将其引入本国资本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后,SPAC壳公司可以直接登陆主板,而不再限制于OTC(场外交易市场)进行场外交易。
以上玩法为什么有市场?因为对部分待上市的公司来说,好处多多:
1)SPAC本身已经是主板上市公司,完成反向并购后,经营实体即实现上市目标,时间较短、可控;
2)SPAC为新发起的纯现金公司,无经营业务且资金托管,无或有负债风险;
3)无需支付买壳费用,成本可控。SPAC完成挂牌上市后,通常需于18~24个月的期限内完成与相关经营实体的反向并购,这期间若配套增发股票,找一些小投行支付募资金额8%成本也远低于大投行15%的费用。
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门槛低,小鱼小虾也可以来凑热闹。
2017年的著名中概股“妖股”稳盛金融(NASDAQ:WINS),就是一个SPAC玩法的典型案例:2014年3月造壳,2014年9月壳上市,2015年4月反向借壳,2015年10月壳正式更名稳盛金融。
稳盛金融不是个案。
运作稳盛金融SPAC上市的团队,还通过同样方式,把爱新鲜(中国城超市;NASDAQ:IFMK)打造成了第一家在美国挂牌上市的华人超市集团。
另一较为知名的案例,是最近发生兑付问题的先锋集团旗下重要成员网信理财(Hunter Maritime;NASDAQ:HUNT)——2016年6月造壳,2016年10月壳上市,2019年3月反向借壳上市。不过因为合规问题,在经过上市后前两交易日的一顿爆炒后,该公司便进入了漫长的停牌状态。
在借壳上主板,低价发行,改名等一系列铺垫性操作已完成后,下一步就要开始炒作股价以实现高位套现了。
这其中的炒作,主要表现为开盘推高——既可以是在上市首日,也可以是上市后一段时间内。在此背后,利益集团采取三方合作的方式,也就是操盘方、上市公司老板以及高频做市商共同坐庄炒作。
具体来说:上市首日(或上市后某一个时间内),操盘方会请来帮忙把股价做高的资金,这种资金叫做“打手”。
打手资金,大多是一些海外华人或是国内富豪的海外资产。其中涉及的离岸私募基金,大多注册在开曼或是香港。
基本的做法是中概股上市公司实控人出一半资金,打手资金出一半,然后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股票要达到的目标价格。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与做多结合。
因为美股上市后实控人锁定期限是半年,所以这种打手的资金运作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同时上市公司老板配合利好、利空消息的释放。
另外,操盘方考虑到流动性的问题,会邀请做市商参与,并一起拉高股价。
实际上,中概股中相当一部分的股价本就不难拉高。
因为整体来说,海外机构对多数中概股并不太多兴趣,这便使大部分中概股整体定价偏低,导致新股发行压力大,股票在发行时不易卖掉。而上市公司为了确保发行,往往要找自己相对更熟悉的资金来接盘,并且减少发行量。
这些股票在发行阶段,其实筹码已经被高度锁定了,等到上市时,实际上市场上流通的筹码非常少,流通量非常小,用一点点资金就可以将股价推高。
以前述网信控股为例,上市两天股价便暴涨十倍:
而另一家于2018年8月完成SPAC上市的中概股——合丰食品集团公司(NASDAQ:HFFG),2019年5月起,股价开始显现出明显的拉升,并于6月达到最高点,涨幅达到300%,其后则迅疾下杀,割得一手好韭菜:
而其中最为知名的SPAC式“妖股”稳盛金融,其2017、2018年间巨幅过山车走势,更是不遑多说。
当然,这种炒作也不局限于新股上市。今年3月,美股市场还曾掀起过一波低价中概股炒作潮。个中逻辑别无二致:
3月4日,餐饮酒店B2B采购平台众美联(NASDAQ:JMU),股价盘中一度暴涨超过300%,收盘上涨173%,报2.63美元。
3月5日,宠物食品制造商天地荟(NASDAQ:PETZ),股价盘中一度从0.8美元冲高至2.5美元,收盘上涨36%,7月29日,盘中又现300%的涨幅。
毫无意外,随着庄家们的高位套现,其后留给中小投机者的便是一地鸡毛。
云端金融和会计软件公司BlackLine ( BL ) 在周四盘后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显示,GAAP总收入为6970万美元,与2018年第二季度相比增长26%。归母净亏损为520万美元,合每股亏损0.09美元;非GAAP归母净利润为610万美元,合每股收益0.10美元,去年同期的非GAAP净收入为50万美元
股价大涨22%
另外,第二季度新增净新客户106家,截至2019年6月30日总计2813家客户。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用户群扩大到236802人。截至2019年6月30日实现以美元为基础的净收入保留率108%。
公司预计,2019年第三季度GAAP总收入在7170万美元至7270万美元之间。非GAAP归母净利润预计将在140万至220万美元,或每股0.02美元至0.04美元。全年GAAP总收入预计在2.81亿美元至2.84亿美元之间。
2019年7月31日,前IBM人力资源副总裁阿兰瓦尔德在法庭作证时称:
为了吸引新一代年轻人,让公司看起来和亚马逊、谷歌一样“新潮炫酷”,IBM在过去几年炒掉的员工数量可能高达10万人。2018年3月,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发布了一份深度调查报告。该站记者拿到许多IBM内部文件,发现IBM在过去5年大约炒掉了2万名40岁以上的美国员工,约占这几年被裁美国员工总数的60%。
在设法查阅了IBM的内部文件、法律文件和公共记录,并采访调查了逾1000名IBM前员工后,ProPublica发现,IBM涉嫌绕开美国法律监管,擅自开除年龄较大的员工。
比如,美国平等就业法规定,被裁员的员工可以要求公司披露本轮被裁员工和留任员工的平均年龄,以便仲裁机构判断公司是否有针对大龄员工的歧视。
不过,IBM拒绝透露已裁员人数,也拒绝透露决定裁员与否的年龄标准线。IBM不但拒绝向相关员工提供此类信息,还要求他们签字放弃自己的申诉权,以及放弃协同他人寻求赔偿的权力。
与此同时,IBM还采用种种招数,掩盖自己对大龄员工的歧视:
即便某些老员工工作表现突出,IBM也会将其列为裁员对象,并以他们不熟悉某些技术为理由挤兑他们;
把裁员说成退休,并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员工自己辞职。这些举措减少了纸面上的裁员数目,因此不致刺激公众,使其提出披露具体数目的要求;
一面鼓励裁员对象申请其他职位,一面暗中怂恿经理不要接受他们,同时还要求许多员工培训接班人;
告诉某些年长的员工说其技能已经过时,然后把他们转为非正式工(类似于派遣工),之后他们往往还做以前的工作,但收入和福利都大不如从前。
IBM转型急需年轻一代
“年龄歧视和性骚扰一样,一直是行业公开的秘密。”美国平等就业委员会代理主席利普尼克这样评价IBM的做法。
在数十年前称霸业界的时代,IBM在美国的员工人数曾一度增至25万。后来IBM不但将种族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目标逐一纳入规划,而且提供了业界无人能及的高薪和近乎终身雇佣的制度。
为此,IBM鼓励员工要有主人翁意识,把公司利益当做自己家的利益来考虑。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IBM还在一份员工手册中称:“一旦发生经济衰退或遇生产方向大变,人事就势必变动。某些企业会用裁员来适应新局面,但IBM却会再培训、再分配甚至再安置原有员工。”
后来,由于接连错失芯片技术革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浪潮,IBM逐渐无法维持原有的员工福利和高薪了。如今,IBM更倾向于用低薪、经验差的年轻员工取代高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以及用敏于接受新事物的员工取代风格固化的员工。
2014年,IBM公司转型提出CAMS服务,即云服务、大数据、移动、社交媒体。
在IBM咨询部门做的一张PPT报告中指出,千禧一代非常适合CAMS方面的工作。这份报告后来被当作集体诉讼时的证据,证明IBM早有针对老员工的裁员计划。
这份报告称,千禧一代有着“数字原生代、追求真实、用于创新、设计天赋”的特点,和CAMS业务所需的特质很契合。
为此,老员工被视作为裁员目标,在评职时受到更严苛的评估。尽管IBM强调公司一切都符合法律,但是员工想要领取遣散费,就必须接受私下仲裁。
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因为年龄大了感觉自己要被放弃了,必须单独提出并保密,这样才能拿到遣散费。因为保密而增加了外界收集证据的难度。在硅谷,这种做法完全合法并且被广泛运用。
许多前员工都公开表示,他们曾尝试在IBM公司内部或在新技术领域中寻找新岗位,但仅有少数人找到了工作。许多人都表示,整个行业中年龄歧视的问题普遍存在。
美国电信运营商T-Mobile和Sprint宣布以265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进行合并,美国司法部最终终批准这项合并交易。
据媒体报道,Sprint将剥离Boost Mobile、Virgin Mobile和Sprint的预付费手机业务。Sprint和T-Mobile将剥离部分无线频谱,用于Dish Network,并向该公司提供至少2万个手机站点和数百家零售店。此外,Dish需要能够在未来七年访问合并后的新公司网络。
5G焦虑,戏剧性让T-Mobile与Sprint成功合并
在过去,为避免产业巨头通过大型并购形成垄断性的产业利益联盟,侵害消费者利益,过去美国司法对大企业尤其是电信运营商合并多持反对态度。
比如AT&T公司曾试图收购Time Warner与T-Mobile以及T-Mobile曾经试图卖给Sprint等都没有被批准。从2015年开始,T-Mobile与Sprint就已经传出要合并的传闻,2017年年中,双方又一次谈崩。
而这次,T-Mobile又和Sprint得以成功合并,祭出的理由则是中美5G竞赛,T-Mobile的CEO对外宣称美国在5G的发展上面已经落后于中国,这次合并将有利于美国在5G领域与中国的竞争。
可以说T-Mobile又和Sprint恰好击中了美国电信基础设施的短板与焦虑,这次合并也因此戏剧性被通过。
T-Mobile和Sprint的大股东分别是德国电信和日本软银集团。其中,德国电信持有T-Mobile约62.3%的股份,而软银则持有Sprint约83%的股份。之前两家一直没法谈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软银认为合并协议过于倾向T-Mobile,合并完成后Sprint会失去对美国市场的控制。
而合并之后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从交易结构上看,这次双方更像合并而非收购,即不是一家对另一家的吞并,而是变相成立一家新公司,融合T-Mobile和Sprint的资产。合并后,T-Mobile、Sprint成为美国第三大、第四大运营商,二者合并后将超越AT&T成为美国第二大运营商。
其二,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会有更多的网络频谱,包括T-Mobile的600 MHz和700 MHz以及Sprint 的 800 MHz 和2.5 GHz,这显然有利于其5G网络发展的覆盖与新的网络部署与规划。
但这或许开了一个坏的先例。过去美国司法部认为,大规模并购案会大幅削弱市场竞争、抑制创新,可能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费用。但从目前的案例来看,双方合并获得了美司法部的首肯,虽然交易仍面临来自美国13个州总检察长和首度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的反垄断诉讼。
不过在当前出于反垄断考虑,美国司法部要求T-Mobile 和 Sprint 必须剥离部分资产,包括 Sprint 的 Boost Mobile、Virgin Mobile 和其他预付费电话业务,以及 Sprint 的一些无线频谱,作价 50 亿美元卖给卫星电视巨头 Dish Network。
也就是说,合并之后,双方得在自身网络内再创造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来分食电信运营商的蛋糕,因为,两者合并之后,美国三大运营商已经拿下了美国95%的市场份额。
当前两者的合并其实已经给美国市场的反垄断审查带来了麻烦与隐患。如有业内人士提到,如果美国大型并购想说服美国反垄断审查,以后祭出与中国竞争的理由,几乎就可以成为万能金钥了。
T-Mobile和Sprint合并,抱团取暖才能生存
其实从现状来看,T-Mobile和Sprint是否要合并,其实是双方生存与死亡的议题。一方面大环境是当下通信行业陷入寒冬,5G时代来临,在实力上不占优势的T-Mobile和Sprint面对美国前二运营商的竞争上并没有优势,美国运营商市场很容易导致强者恒强的格局。
此外,美国5G采用的是毫米波,T-Mobile和Sprint面对着陡增的成本,只有合并才能报团取暖,甚至才有生存下来的希望。
两者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超8000万用户,整体企业价值约为1600亿美元,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合并后的新T-Mobile有实力与美国电信业前两大巨头威瑞森(Verizon)和AT&T一争雌雄。
而合并后的New T-Mobile如果建成了一张更低成本、更具规模的5G网络,有机会进一步推动市场竞争并降低市场资费。
因此,T-Mobile和Sprint之所以在美国得以通过反垄断审查,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其一,它们的并购可以确保通信就业市场的稳定。
其二,它们的并购不仅不会产生垄断,反而规避了市场垄断的产生。因为对于T-Mobile和Sprint来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5G时代,如果单打独斗,它们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第一第二大运营商竞争,按照现有的格局趋势走下去,反而会导致前一与前二产生垄断格局,两者合并反而才能让美国电信市场格局更加均衡化。
其三,5G领先不再的焦虑是T和S合并的催化剂。在美国,AT&T与Verizon可能无法带领美国5G取得领先性优势。
美国需要在5G赛道引入更多的优质选手,这其实是类似腾讯的赛马机制,多个团队PK,竞争效应会激发市场产生更多的创新与更好的产品体验,两强相争带来的市场活力不如三足鼎立强。在美国,在AT&T与Verizon之外,显然还需要一个更有生存能力的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
美国的5G难题,并不是运营商合并能够解决
无论中美,5G都可能面临着成本投入产出不对等以及盈利上的难题,其一是运营商5G建设成本高,其二是终端价格高,用户换机动力不强,短时间内普及困难;5G投入过大,面临成本回收周期无线延长的困境,只有快速完成规模化的用户群覆盖,它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做到投入产出的正向循环。
在当下,美国的5G难题并不是两大运营商合并能够解决。
其一是美国电信行业的衰退趋势明显,在 5G 时代,美国没有一家能与诺基亚、爱立信以及华为相抗衡的电信设备供应商,而无线通信公司思科过去是一家知名的电信设备提供商,但后来其业务越来越多地转向软件和网络安全以及云服务,而不是建立自己的核心通信网络。
一言以蔽之,在美国,已经没有公司能够制造高质量的5G电信设备。
AT&T、Verizon 和 Sprint 等运营商依然需要依赖与诺基亚、爱立信和三星等建立合作为其提供电信设备。
美籍华裔电信行业专家Bill Huang曾谈到一点:美国曾经长期领跑电信行业,但过去20年来,美国从电信行业的领头羊蜕变成几乎要完全退出电信设备制造业。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美国公司能够制造出建设新一代无线网络所需的设备。
其二是,美国光纤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而5G要实现超高速数据传输,离不开光纤光缆的强力支撑。5G频段远高于3G、4G,覆盖范围更小,需要大量小基站。
AT&T此前估计,要完成5G网络部署需要十年时间。此前有AT&T工程师表示,美国5G网络将意味著史上最昂贵、最复杂、蛛网般密集的光纤网络。
因此,美国的光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缺乏,这个时候开始投入意味着它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基础设施建设期,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成本。
其三是它需要和地方政府配合以及布局光纤管道,这将严重拖慢5G建设的进度,尤其是相比光纤光缆,光纤管道方面的建设与价格也将拖慢5G网络的建设。
与美国对比,中国近10年来对光纤基础设施已经在默默强势布局,当前已占据全球超过50%的光纤光缆使用量,在国内,覆盖全国的光纤网络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已经覆盖低频、中频到高频几乎所有的优质频段,而且5G频段是分配的。
而美国和欧洲的运营商们则主要聚焦于28G的毫米波,一方面基于频段的使用需要支付给政府数十亿美元的费用,另一方面毫米波技术需要通过类似于中继器的设备,作为中间节点来延长信号,将导致成本增长与网络传播速度受影响。
而与之相比,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相对完善,中国在5G网络建设推进的时间进度可能要更快。
此前有数据显示,中国将在2023年完成5G网络的全覆盖,在5G标准中所占份额已达到30%,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TDD系统设计等技术上开始领先,基站数量已经是美国的10倍。
因此,基于5G的商业化之路与掉队的风险,允许T-Mobile和Sprint合并更像是美国的一种5G战略。
毕竟,T-Mobile(TMUS)和Sprint (S)承诺并强调其对农村网络的覆盖率,缩小农村与城市的5G网络覆盖落差(其实就类似国内三大运营商过去玩的村村通),并承诺三年内部署的5G服务要覆盖97%的美国人口,在六年内实现99%的覆盖率,这与美国需要大干快上的5G大战略是相契合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T-Mobile和Sprint合并,可能会激发鲶鱼效应,有利于推动美国5G网络的建设进度与规模并降低市场资费。
但综上所述,它能够集中资源与资金去建设规模化的5G网络,但美国电信行业本身的衰退已成既定事实,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已经落后,短时间内追赶并不现实,两者的合并类似于一剂镇静剂的效用,它能够暂时缓解5G焦虑,但它不是从根源上解决美国5G难题的解药。
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大裁员2800人,据称是全球性的,一位内部员工称:我知道我和我的经理开会了。员工们准备好了。我已经知道了几个星期 - 而且基本上忽略了整个时间。CSCO
这是最糟糕的事情 - 即使这是一个商业决策而不是与业绩相关,也会被忽视。
思科目前“上海分公司已有员工被裁”,裁员事件在下午进一步发酵,更多消息出现在社交媒体中。有多张疑似思科裁员的爆料截图显示:思科位于漕河泾的上海分公司正在裁员,赔偿方案为 N+7,“人均 100 多万”。
另有信息显示,此次思科裁员范围不止上海分公司,思科于2014 年收购的美国机顶盒公司“科学亚特兰大”,也在此次裁员名单之中。
根据流传的另一张疑似思科员工的回应截图显示:目前思科裁员涉及范围仅为东银中心(思科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办公室)的一个部门,该部门产品为美国户外光纤盒子,由于产品被淘汰,因此员工被遣散,但“两年后还可申请再回思科”。
思科已成长为市值2370 亿美元的巨头,其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网络建设的每个部分:组成互联网和数据传送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市场几乎都由思科公司控制。
根据 5 月中思科发布的2019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思科第三财季净营收为1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125亿美元增长4%;净利润为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27亿美元增长13%。两项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的预期。
不过,身为巨头的思科同样面临转型难题,它所在的路由器、交换机领域,正在被华为等后来者蚕食。目前,思科的主营业务为“产品营收”,即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思科传统核心产品,收入为97.22亿美元,同比占总收入的74.78%。
这正是中国巨头华为正在大举进攻的市场。据全球信息提供商IHS Markit发布的一份2018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华为路由器在营运商市场增长8.6%左右,以30%的市场份额排名位居全球第一,已经超过思科。
为此,思科正在从传统 IT 硬件领域向软件、云计算领域转型,2018年,思科宣布正在整合其安全与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技术,并表示这项技术将会快速成熟应用,以推动云计算、特别是思科云边缘计算的发展。
除此以外,在云边缘计算的核心技术分布式数据中心MEC搭建上,思科已与全球多个运营商如Verizon、德国电信、Rakuten、Reliance Jio合作提出了解决方案。
美国的CDN服务和云安全公司Cloudflare将在今年9月寻求IPO。代号 NET. Cloudflare公司去年10月聘请高盛牵头其IPO,但直到今年夏天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申请。Cloudflare在2016年估值32亿美元,而在2019年3月,该公司从富兰克林邓普顿融资了1.5亿美元。目前,Cloudflare拒绝就IPO事宜置评。
有消息指出,网络性能和安全公司Cloudflare将在今年9月寻求IPO。竞争对手 Fastly FSLY
Cloudflare公司去年10月聘请高盛牵头其IPO,但直到今年夏天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申请。Cloudflare在2016年估值32亿美元,而在2019年3月,该公司从富兰克林邓普顿融资了1.5亿美元。
目前,Cloudflare拒绝就IPO事宜置评。Cloudflare最为人所知的是其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该服务帮助OKCupid和PF Chang等客户更快地加载网站和应用程序,同时防范黑客和其他不法分子。
Cloudflare提供的安全服务是帮助网站阻止来自网络的黑客攻击、垃圾邮件等,并提供网页内容托管,提升网页的浏览速度,这和一般的安全软件往往会影响网页的运行速度大相径庭。目前Cloudflare在全球拥有152个数据中心,如果用户使用了其服务,那么网络流量将通过Cloudflare的全球网络智能路由。Cloudflare会自动优化用户的网页交付,以期达到最快的页面加载时间以及最佳性能。Cloudflare提供包括CDN、优化工具、安全、分析以及应用等服务。
Twilio (TWLO) 公布财报,第二季度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478亿美元飙升86%至2.75亿美元,好于分析师预估的2.64亿美元,原因是活跃客户从去年同期的5.73万增至目前的16.18万;每股亏损0.72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0.03美元,上年同期为亏损0.03美元。
该公司预计第三季度收入为2.86-2.89亿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0.01-0.02美元。预计2019年总收入为11.13-11.19亿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0.17-0.18美元。
Twilio创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是一家云通讯PaaS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共有2369名员工。该公司于2016年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飙升91%。其股价今年累涨逾五成,同期标指累涨两成。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亚马逊在2018年再次成为IaaS市场排名第一的厂商,第二至第五位依次是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和IBM。
Gartner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规模达到324亿美元,相比2017年的247亿美元增长了31.3%。另外,2018年排名前五位的IaaS提供商在全球IaaS市场中的占比接近77%,高于2017年的不到73%。
排名方面,亚马逊2018年的收入预计为155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27%,继续领跑全球IaaS市场。作为规模最大的IaaS提供商,亚马逊占据了整个IaaS市场的近一半份额。
微软在IaaS市场排在第二位,其2018年的收入超过50亿美元,相比2017年的31亿美元有所增长;中国IaaS提供商阿里云(Alibaba Cloud)在2018年实现了92.6%的增长,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提供商;谷歌排在第四位,其收入相比2017年增长了60.2%。
美联储将宣布2008年以来的首次降息。
根据市场广泛预期,此次降息幅度将是25基点(而不会是特朗普所想的50基点)。
1、为什么降息?
没有确切的理由。
虽然美联储官员们对于降息有一致的共识,但可笑的是每个人心中认为降息的理由都不一样。
宣布降息之后,美联储的解释可能是“因为外部环境恶化”。(这样不至于引发股市因担忧本国经济风险而下跌)
与降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经济正在经历100多年以来最长时期的扩张期。
2、那,为什么还降息?
美联储称之为“预防性”降息。
所谓“预防性”降息,就是美联储也难以判断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进行“小幅度”降息。一旦经济形势真的恶化,再采取行动就有些来不及了。
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表示,从近期研究中得到的一个重要教训是,面对疲软时,决策者们需要“给经济接种疫苗,防止经济染上通胀过低这一潜伏性疾病”。
3、降息之后呢?
可能加息,也可能降息。
美联储之后的行动将由后续发布的经济数据决定——如果数据显示经济状况良好,美联储甚至可能会恢复加息;而如果经济指标真的转弱,由此可能开启降息周期。
华尔街目前的主流预期:
今年降息三次,每次降息25基点,分别发生在7月、9月、12月;而到2020年底还要再降息25个基点。
4、金融市场会怎么反应?
混乱是必须的。
市场可能会有两波走势。
第一波: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00,美联储宣布降息
如果美联储宣布降息25基点,尽管有预期,但还是会让投资者失望。正如特朗普所言“小幅降息是不够的”。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美国股市可能小幅上涨、黄金和美国国债可能出现小幅抛售。
第二波: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30,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举行新闻发布会
交易员们将特别关注政策制定者的言辞或暗示,寻找未来降息的可能性。如果鲍威尔暗示,一个降息周期开启(后续还会降息),那么将引发金融市场的狂欢。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美国股市、黄金、美国国债都将大幅上涨。
鲍威尔的每个字眼,都会引发市场非理性的情绪。
无论如何,美联储传达出一个清晰的信息——延续周期高于一切。之后,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一段时期的资产价格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