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富国银行:予Snap(SNAP)“增持”评级,目标价91美元

富国银行分析师Brian Fitzgerald认为Snap(SNAP)的发展潜力较大,予“增持”评级,目标价91美元。

Fitzgerald表示,由于Snap的用户粘性十分强劲,公司在电子商务和游戏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其提高了广告投放的相关性,富国银行对该股持乐观态度。鉴于公司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较快的收入增速以及持续改善的盈利状况,目前的股价水平具有吸引力。

Snap此前公布了一季度业绩,营收同比增长66%至7.7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达到1.2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1亿美元,是该公司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自由现金流为正。DAU(每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2%,达到2.8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快讯 | 台积电将为比特大陆代工用于“挖矿”的芯片

据消息人士的透露报道,台积电已获得了比特大陆的订单,将采用5nm制程工艺,为比特大陆代工用于加密货币挖矿的芯片,预计在三季度开始生产。

截至发稿时,台积电盘前涨0.19%。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快报 | 再生元制药(REGN)Q1营收25.29亿美元,净利润11.15亿美元

再生元制药(REGN)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5.29亿美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为11.15亿美元,同比增长78%。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物业:领导安排的,其他车正常通行

摘要

【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物业:领导安排的 其它车正常通行】5月6日,甘肃兰州。市民反映,城关区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视频中,在小区大门柱子上,贴着“特斯拉禁止入内”的标志。下午,漩涡视频通过民警联系到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该通知是1号左右,根据领导安排挂上去的,其他车辆可正常通行,特斯拉现在不能进入小区了。(美股投资网)

5月6日,甘肃兰州。市民反映,城关区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视频中,在小区大门柱子上,贴着“特斯拉禁止入内”的标志。下午,漩涡视频通过民警联系到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该通知是1号左右,根据领导安排挂上去的,其他车辆可正常通行,特斯拉现在不能进入小区了。

网友表示不解:这也不必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Hello 大家好,欢迎来到前纽约证券交易所分析师的频道。5月刚刚开始,一如既往的“sell in may, and go away”的口号络绎不绝。纳斯达克确实在历史高位,会不会再次出现2月底的大级别回调或者是指数严重分化呢?大盘又进入到一个2级分化的时期,昨天纳斯达克跌了1.88%,道琼斯收绿。像上一次一样,很多资金又去到了有色金属,钢铁水泥这种周期性的股票里。

 

在这复杂的行情中,有3支逆势上涨避险股,不受大盘拖累。今天的视频将给大家介绍这三家公司,开始之前我们美股投资网非常看好今天盘后ROKU 的财报,原因是我们的获得ROKU独家消费者数据量化推演,估算出ROKU这季度订阅业务的营收将创历史新高,所以营收会超华尔街预期,并预测新增用户增长也超预期,理论上股价盘后应该会暴涨10-20%,从期权的隐含数据来计算,得出股价财报出来后波动值在1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一个季度ROKU也是每股盈利 EPS 0.49美元,大大超出 -0.05美元的预期,营收6.4亿,超出6.1亿美元

但股价却没什么波动,这是上一个财报截图,不过,当时股价已经在470美元的高位,不能继续上涨也是可以理解。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股价因为成长股被抛售,ROKU 已经回调到300美元,站在了200天均线上,此时上涨空间巨大,我们将财报前重仓 ROKU 300美元。

第一家:逆势创新高的Waste Management,代号WM

2月中旬开始的回调中,它逆势上涨了17%。因为在218号发布了靓丽的第四季度季报,营收为40.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5%,超过预期的39.7亿美元。因此迎来了一波20%的上涨。

在上周二,WM又公布了超预期的Q1季报。而且它是属于标普500中的股票,看看纳斯达克的颓势,再看看标普的高位横盘,所以比那种动不动就纳斯达克跌2个点,二线成长科技股跌10个点的股票好多了。

WM废物管理公司是是美国最大的国营企业之一,我们都比较熟悉,废弃处理物公司,资源回收并同时创造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公司的客户包括北美地区超过2000万人口的住宅、商业、工业和市政客户。提供服务全美国州和加拿大。

截止2021317日公司三大著名股东:基于20212WMSEC提交的附表13G/ A。比尔盖茨对持有35,234,344股普通股,占8.3%。著名的Vanguard基金排第二,拥占8.3%;贝莱德(BlackRock)7.2%

WM拥有一个非常可靠的商业模式,WM拥有或经营268个垃圾填埋场,有着美国和加拿大最大的垃圾填埋场网络。WM还利用废物来创造能源,回收垃圾在堆填区分解时自然产生的气体,并将气体放入发电机中发电。深受热爱ESG投资者的喜爱。

WM也是寻找保守、分红可靠的股票的绝佳选择。202012月,WM宣布董事会预计将把2021年宣布的季度股息从0.545美元提高到0.575美元,也就是5.5%。这表明WM有能力产生强大的持续现金流,也是标志着连续第18年股息增长。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不例外。

WM 2020年的收入结构显示,垃圾收集业务占收入55%,其中商业用户占41%,民宅29%,工业客户25%;堆填垃圾占21%,运输垃圾占10%,回收占5%

垃圾处理行业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项公共事业,和经济政治都无关,像水电一样,每个月都有稳定的现金流。今年美国房屋市场火热,预计在一般家庭方面的收入还会有很高的增长,而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垃圾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疫情之初,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月需要8900万个医用口罩、7600万个检查手套和160万个护目镜来应对病毒。如此大量的受污染产品在冠状病毒感染前并不存在,需要进行特殊的废物管理。呆在家里和封锁改变了我们的消费者行为。外卖食品容器和用于网上购物的气泡包装的需求激增。包裹,食品递送,…产生很多废物。

几乎每一块塑料的出发点都是化石燃料,而低油价使得新塑料比回收塑料更便宜。新材料和再生材料之间一直存在差距,但疲软的油价拉大了这一差距。

WM的竞争对手RSG,美国第二大的废物管理公司,拥有14.52%的市值占有率,市值345亿,占用45.28 %的市场占有率,市值592亿。相对来说WM更有优势。

WM现在的市盈率是38.34RSG35.76,比RSG估值会贵一点。WMRSG都是派发股息,而且都有一直在增加。

WM 2020年财务业绩的关键要素包括:2019年的154.55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收入为152.18亿美元,减少了2.37亿美元,1.5%。净利润为14.96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为3.52美元。

WM的资产负债表上有相当多的债务,有息债务143.26亿美元,利息支出4.25亿美元,考虑到稳固的业务,这是可以接受的。

【技术面】

没有跌破缺口都不用担心。废物管理是一个枯燥、保守的行业,并没有很强的成长性,我们不能指望在这种避险股上面获得巨大的利润。但在这个时间或许对许多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避险选择。

NUE

给大家介绍的第二家就是纽柯钢铁(NUE)NUE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和盈利能力的钢铁公司,去年生产能力2700万吨,是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也是最大的“微型轧机”钢铁生产商(它使用电弧炉熔化废钢,而不是使用高炉熔化铁,这样生产成本很低),它同时也是北美最大的废料回收商。

这家公司除2009年唯一一年亏损外,已经保持了46年盈利!NUE是标普500成分股之一。NUE希望将至少40%的收益回报给股东,连续48年的持续性股息增加更是体现了它的稳定增长趋势,同时保持他们强劲的投资(Baa1/A-)信用评级

NUE 钢铁的产品分布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56%的产品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加上拜登的2.3万亿基建计划中6500亿用于维修公路、铁路和公交系统,250亿用于机场建设,对NUE钢铁更是一大利好。

【消息新闻】

最近NUE 钢铁宣布计划在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厂址上建设新的钢管厂,以便利用已有投资来扩大产能,并将增加一条镀锌生产线。

它的对家是US Steel 美国钢铁, 股票代号 X,虽然它人气比较高,但经营一直不太理想。

看看美联储最近出版的褐皮书中的一段话: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iles/BeigeBook_20210303.pdf

总体而言,非劳动力投入成本在报告期内适度上升,其中钢铁和木材价格显著上涨。在许多地区,成本上升被广泛归因于供应链中断和总体需求强劲。

随着全球经济在大流行后继续改善该行业的基本面,从昂贵的科技股转向包括钢铁股在内的基本材料。与木材短缺类似,钢铁客户不断抱怨:“我们无法获得供应。”这就是钢铁价格飙升至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的原因。

2020年美国的钢铁进口只占了18%,持续性下降,这说明对本土的需求会更高以及供给不足。

高盛预计,钢铁企业的EBITDA利润率将在未来几个季度达到峰值,建议投资者“保持选择性,寻找优质的、能够推动利润率扩张的钢铁板块标的。”

当前的环境与2008年有什么不同? 2008年是钢铁强劲周期的终点,而在后疫情的这个周期中,需求才刚刚开始回升。2004年至2008年,NUE平均每股收益5.19美元。以67美元的价格,

钢铁处于有利于周期性行业的新经济周期的早期阶段。随着钢铁价格在创纪录高点,NUE也公布了创纪录的第一季度收益,这一趋势将继续,因为全球经济从大流行的衰退中复苏。

对周期性行业向上修正的预估往往会落后于公布的收益(向下修正的预估也一样)。考虑到该公司的业绩指引,今年每股盈利6.50美元的“高”预期是合理的。按当前股价计算,NUE钢铁的市盈率约为2021年的10倍。

第一季度销售额增长25%,达到70.2亿美元,第一季度每股收益3.10美元。预计第二季度收益将是NUE历史上最高的季度收益,第二季度收益预期较第一季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钢厂部门价格和利润率的提高。

当经济开始复苏时,我们应该拥有最好的钢铁公司。钢铁价格最近的上涨表明,反弹刚刚开始,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参考的话,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这一周期将持续几年。

在我们的Vip会员群,我们430日就提示83美金买入 NUE,目标98,止损设的78.47.

LPX

最后一家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材料行业的领导者路易斯安那太平洋,代号LPXLPX是优质工程木质建筑材料的领先制造商,包括 (OSB导向纤维板)、结构框架产品和住宅、工业和轻型商业建筑用外墙板等。

OSB:定向木片板(OSB)是一种结构板材,制造方法是:使用耐久性的热固性树脂,在加热和加压条件下,把木片粘合在一起。市场看中的正是OSB无甲醛释放这一优势,可以用于:地板、墙壁及屋顶、货品托板及存储箱等等。Smartside可以简单理解为房屋的外墙包装。

LPX产品通过建材经销商、经销商和零售家庭中心销售给建筑商和房主。公司目前拥有21家现代化生产厂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其他国家还有7个。

在疫情初期的几个月,锯木厂限制了产量。美国木材价格疯涨,木材期货周一收于1575美元每千板英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4月份每千板358美元的价格翻了3倍多。木材的涨价导致房价也随之暴涨。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的数据显示,目前的木材价格使得一套新建独栋住宅的价格至少上涨了2.4万美元,加上房贷的低利率环境,房屋市场火热。

LPX就是收益于从住房周期中产生额外的利润和现金流。在4月底,我们就提醒VIP会员,美国建筑的木材成本飙升,利好森林木材公司LPX

客户对LP所有产品的强劲需求一直在持续,主要是因为住宅建设和改建的持续强劲,导致LP的季度业绩突出。SmartSide的净销售额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了近50%,达到2.83亿美元,

昨天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4.32亿美元,达到10亿美元。

一季度支付1.22亿美元回购了240万股普通股,公司拥有6.58亿美元的大量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财务状况非常健康。

LPX CEO表示关键资产胶带胶粘剂的全球短缺,迫使LP辐射防护板产品TechShield在第二季度减产。

我们39号发的房屋建造商个股分析中的股票最近都涨幅不错,其中行业大哥LEN最近2个月也是涨了近40%

不知道你对于这三只股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下你的评论,如果喜欢我们的视频,欢迎订阅,转发,打开小铃铛,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一期视频啦。

 

 

Paypal(PYPL)盘前涨超4% Q1业绩大超预期

Paypal(PYPL)盘前涨4.41%报258.3美元。公司周三盘后公布业绩显示,2021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31%至60.3亿美元,市场预期59.04亿美元;净利润10.97亿美元,市场预期7.95亿美元。Paypal提高了对2021年全年的财务指引,预计2021年收入约257.5亿美元,分析师预计为257.1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Moderna:2021财年Q1营收19亿美元

美股投资网5月6日消息,Moderna:2021财年Q1营收19亿美元,市场预期20.37亿美元,去年同期838.9万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Phone 13顶配版外观曝光,就这?

最近,和iPhone 13相关的消息又满天飞了,前几天已经和大家说了,Pro系列120Hz高刷屏已经确定由三星独家供应,mini版和标准版屏幕依然维持60Hz刷新率,所以把LG也给加入到供应链当中,目前得到的最新消息是,之前传闻有希望的京东方已经被排除在外,据说连维修屏幕供应的资格都没争取到。

近日,国外知名博主又爆出了iPhone 13 Pro Max的外观设计,和网上传闻没什么太大区别,看过之后,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前脸刘海明显小了点之外,其它方面不仔细分辨,基本看不出和上一代同款机型又什么不同,对于一些槽点也没什么改进,如果你还有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从镜头上来看,还是能看出差别,13 Pro Max镜头光圈明显更大,意味着成像质量会更好一起,按理来说12 Pro Max拍摄能力已经够强大了,如果再升级,就不知道苹果到底想让手机拍照能力强大到什么地步了,在外观没什么改变的情况下,提升内在功能当然是个明智的选择。

前脸刘海已经能明显感觉小了很多,证明苹果在镜头传感器小型化方面有了一定突破,这会为后续真正全面屏iPhone出现奠定基础,有人可能会说,国内厂商已经推出屏下3D结构光技术,而且今年就会相关机型推出,那苹果有没有可能用上呢?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至于原因嘛,可能有很多,咱们就不胡乱猜了。

从侧面来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设计,从这个角度看上去,13 Pro Max镜头模块会稍微突出一点点,而且也更大,也就是保护套不能通用了,此外,卡槽位置是完全相同的。

前脸开孔位置也不一样,13 Pro Max开在顶部边缘位置(估计4款iPhone 13都是类似设计),而上一代机型开孔就明显更靠下了,仔细看,开孔长度也有细微不同,但13机型似乎没有带防尘网,进灰风险可能更大。

如此对比看来,同样的设计,苹果可能还打算再用几年,至于买不买,各位就自己看着办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快讯 | 谷歌:Chrome浏览器将支持微软Win10漏洞保护功能

据IT之家报道,谷歌宣布,将利用微软Win10硬件强制堆栈保护机制,来防止Chrome浏览器被利用安全漏洞进行攻击。

据悉,硬件强制堆栈保护可通过现代CPU硬件和影子堆栈的组合使用来加强对内存堆栈的严格管理,CPU维护了一个新的、受保护的、有效返回地址的堆栈,可防止攻击者利用安全漏洞执行恶意代码。该功能将在英特尔第11代或AMD Zen 3 CPU,以及运行Win10 2004及以上版本的系统中实装。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科技股深度复盘:亚马逊(AMZN)AWS帝国,是如何被微软(MSFT)奇袭的?

当摄相机镜头扫过2006年谷歌搜索引擎大会现场,52岁的埃里克·施密特正坐在采访席侃侃而谈:它以数据服务和体系结构应该在服务器上为前提,我们称其为云计算。

那是“云计算”概念的首次问世。

紧接着,这位谷歌当时的CEO带着招牌式微笑话锋一转,不客气地说道:“我认为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云计算)这个机会到底有多大,但谷歌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他的话音刚落十几天,亚马逊便向公众开放了自己的云服务平台(AWS)。

与之相比,谷歌的程序引擎Google App Engine(云服务)直到2008年4月才对外发布。

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小丑竟是我自己”。

而“半路杀出”的亚马逊AWS,则凭借先发优势,成为亚马逊最赚钱的业务。

有多赚钱呢?

数据显示,2019年亚马逊总经营利润136.81亿美元,AWS贡献了92亿美元,占比67%。相当于亚马逊2019赚100块钱的话,有67块都是云业务赚的。

目前,已有投行分析机构,单独对亚马逊云业务给出4256亿美元的估值,与其主营电商业务的4865亿美金估值不分伯仲。

如此“吸金”能力,让外界洞察AWS实力的同时,也让大众清楚地认识到了云计算的广阔前景。

“云计算”进入下半场,谷歌云新任CEO托马斯·库里安宣称,要加码云计算销售投入,与亚马逊一较高下;微软“云计算为先、移动为先”的转型口号也透露着加码云计算的“雄心壮志”。

劲敌环伺,亚马逊没能一直笑下去。

2018年开始,亚马逊云IaaS业务的市场份额出现持续下滑,侵蚀其市场优势的正是后进者微软云。

从挑战者到被挑战者,AWS角色转变的背后,是云计算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由战略布局速度的竞争,转变为增值价值的较量。

云计算是好业务,也是“苦活”

云计算的故事虽然好嗑,可当其只是作为概念推广的阶段,将它重视起来的公司很少,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烧钱不眨眼”的行当。

据谷歌技术基础设施高级副总裁乌尔兹·霍尔斯表示:单个谷歌云计算区域的造价为 3~6 亿美元。

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

试想一下,2010年左右,国内超过10亿美金的互联网企业能有几个,那时候腾讯的市值不过400亿美金左右,京东的估值仅有100亿美金上下。这样的项目弄十个,差不多一个京东就没了,谁搞得起。

但对于云计算来说,除此“重资产积累”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有人形象地将“云计算”类比为房子,“云计算”厂商扮演的即是房地产开发商或者房东(建房子)角色,用户则是租用房子的企业。

涉足云计算领域,提供IaaS服务像建房子一样是基础。提供商需自行建设数据中心,并购买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

这还没完,云厂商想规模化发展,需要不断扩张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集群,以实现:

①在不同地域建立数据中心,供应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距离用户所在地最接近的数据中心,获得的访问速度更快)。

②在同一地域设立多个可用区,尽可能覆盖该地域的用户使用。

云计算由此成为大公司才有基础和资本做的“苦活”、“累活”,前期只有亚马逊、谷歌、微软先后入场。

然而业务主体的领域不同,让三家巨头初期对云计算的态度有所差别。

亚马逊零售业务的扩张,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有一种说法认为:亚马逊的零售业带有季节性,在业务比较萧条的时期,平台选择出租多余的计算机容量。

就像阿里巴巴每年双11时,流量集中,要添置大量的服务器来保证网站运行稳定。但双11之外的其他时候这些服务器闲置,对其出租是公司成本的充分利用。

这样的解释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但通过“一鱼多吃”,亚马逊发掘电商和云计算业务性质的统一,成为IaaS最积极的推行者。

·据亚马逊2006年财报:借助AWS,我们目前提供十种不同的Web服务,并已建立了一个由24万注册开发人员组成的社区。

·据2008年财报:我们将大力投资Amazon Web Services,在进行投资时会坚信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可以实现高回报要求。

·据2009年财报:AWS继续扩大全球覆盖范围,更多地在欧盟,北加州新地区提供服务,并计划2010年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

这在公司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上也有交叉验证。

从2006年开始,亚马逊的资本支出持续上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也没有缩减支出,只是增速有所放缓,2010再次大幅增加支出。

与亚马逊相比,Google是一个广告公司,2004年上市后业务的利润率非常高,没有太多生存压力,所以做的很多技术上“狂拽”的产品和功能,“炫技”大过于挣钱。

(2006年左右,谷歌的市值是亚马逊的四倍多。)

客观上缺乏发展云计算的动力,谷歌自Google App Engine发布后,很长一段时间未更新相关的产品。

软件出身的微软,一开始以PaaS层切入云计算。但没有IaaS基建基础在,PaaS层的发展是受限的。可以看到,微软早期的资本支出在逐渐缩减。

不过,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在2010年出现了变化。

2010年底,美国政府宣布,将通过整合联邦政府数据中心和应用程序,以及采用“云计算优先”政策来重组政府IT架构。并要求各级政府将部分工作转移到商用、个人以及政府用云计算系统上。

官方对云计算的重视,直接拉动美国云计算市场集体升温。

2010年至今,微软资本支出持续上升,复合增速实现23%;亚马逊资本开支的复合增速,则高达45%;谷歌“后起直追”,资本支出规模也不断追高。

巨大的资本投入,换来云计算业务可用区规模的不断增长。(其他企业未有连续性数据披露,暂时无法体现趋势。)

从绝对值看,亚马逊AWS凭借先发和持续投入,在可用区数量上有着明显优势。

如下图,截至2020年底,亚马逊拥有77个可用区,行业第一。

不过,“房子”建起来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吸引用户“租住”,才是经受市场检验的关键。

AWS自毁“钱途”,断的却是别人“财路”

亚马逊从电商业务开始,就有一套“引以为傲”的商业逻辑:超低价 + 巨量 + 微薄利润,并在Kindle、AWS、Echo等拓展性业务上一再上演。

这种“薄利多销巧经营”的谜面下,隐藏着“得便宜卖乖”的内核。

降价,断别人“财路”

经济学上,有一个价格战的“囚徒困境”,就是说一种商品,成本价是10块钱,如果一开始定价15块,市场很快就会打起价格战,将价格压到成本价以下,大家都没生意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定价15块,代表有5块钱的高额利润,会吸引一帮人全去做这个生意,产能短期内迅速过剩,到了后面就会陷入恶性价格战。

但如果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开始只卖10块五,竞争者一看,做这个费了半天劲,就赚5毛钱,何必呢。

深谙这种“闷声发大财”之道,AWS一开始的价格刻意定的非常低。

低价(低利润)只会吸引顾客,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注意。等AWS的规模做起来,成为亚马逊的赚钱“利器”,竞争对手闻“利”而动,却仍然被亚马逊牵着鼻子走。

靠低价策略在IaaS服务领域一家独大的AWS,紧接着开始“疯狂”降价。截至2020年5月,持续降价82次。

看似自毁“钱途”的骚操作,实际上断的还是别人的“财路”。

对AWS来说,规模效应推动成本降低之下,进行降价,只要降价幅度小于成本下降幅度,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可以看到,AWS营业利润在2015年之后,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但对还处于投入阶段的竞争对手来说,成本支出高企,还要被迫打价格战,结果可想而知。(详情参考《一年降价12次,论亚马逊AWS如何“断人财路”?》一文)

而亚马逊的低价“一招鲜”,不仅体现在警惕竞争者进入的防御上,也被其用做挑衅别人的“矛”。

低价,动传统软件商“蛋糕”

AWS故意压低利润的做法,果然获得了用户的“捧场”。

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表示:“忽然之间,到处都是亚马逊了。每一个创业公司的CEO好像都会告诉我,他们正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建设自己的系统。”

然而上文论述过,2006年AWS推出时,仅有几种基本功能。凭有限的“傻瓜”模式遍地开花,用户难道是“人傻钱多”?

事实上,“钱多”的是亚马逊,不过它精明得很。

放长线钓大鱼,AWS另一轮“烧钱”模式开启,对象是产品品类扩张和升级。

财报数据显示,亚马逊技术费用占支出比重,由2010年的5%提升至2019年的12.7%。

连续五年在全球研发支出十大公司中(2014-2018年)位列第一,比第二名谷歌多出约150亿美元。

据亚马逊财报:这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包括AWS在内的技术基础架构支出以及应用研发、品类扩张等构建数字生态。

钱到位,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AWS平台的功能服务已经增长到1300种。

再次集齐“七颗龙珠”,不对,是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AWS又召唤出了“低价”攻势。

以数据库软件为例:

传统商业软件如微软SQL Server虽性能稳定,但高昂的购买价格和维护成本让中小企业怯步;而选择开源版数据库则可能缺乏技术支持。

AWS在2015年推出的云数据库Amazon Aurora,兼顾商业软件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成本只有商用数据库的 1/10。

当然,这是云数据库产品共有的优势。

直击用户价格痛点,云计算厂商从传统软件提供商嘴下抢了不少“肉”过来。

根据Gartner报告,AWS、阿里云、谷歌云等云数据库提供商市场份额明显上升,有望在2021年占比达到50%。

不过分拆来看,前期下足“饵”的AWS云数据库,钓到的“肉”(市场份额)最多。

据AWS2018年披露:过去两年内,已经有超过64,000个数据库,从传统商业数据库迁移到了AWS的云数据库。

随着市场做大,向AWS低价“低头”的,似乎从初创公司、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延伸到大型企业或机构。

比如,2020年,三星电子将其超11亿的用户规模,从甲骨文的数据库迁移到Amazon Aurora。迁移后,每月可节省44%的运营成本以及其他费用。

但据了解,三星此次迁移耗时22周,也就是5个月左右。用如此高的转换代价“上云”,想来也不只是为了节省成本。

那么,到底什么更容易让大企“低头”?我们认为是创收的诱惑。

对所有企业而言,决定改变一个固有结构,提高收益的动机要排在降低成本动机前面。

就好比你企业办公用惯了钉钉,如果飞书过来说,换我们的飞书吧,比钉钉便宜,但这个便宜远没到“挥泪大甩卖”的程度,你会为“三瓜两枣”的优惠兴师动众吗?

可如果飞书说得是,用我们的飞书,可帮你们公司每月实现50%的收益增长,你换不换?

云计算的基础IaaS业务对应的就是动机:降低成本;高阶的PaaS、SaaS业务对应的是动机:提高收益。

而这让AWS以低价打出的市场信心“起了波澜”。

重金砸出的规模优势、技术壁垒,都集中在IaaS业务上。但用户的需求有了价值的提升,如何从擅长的IaaS业务,过渡到短板的SaaS层面,AWS到了一个“赛末点”。

IaaS基本盘遭“反向狙击”

AWS在SaaS业务上的薄弱,让竞争对手有了可乘之机,一场“趁你病要你命”意味的反向狙击开始。

近几年,微软云的业务收入增速,一直远远高于AWS;而谷歌云的收入增速也在2018Q4之后,反超AWS。

收入增速领先之下,微软云IaaS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2017年后增长明显;谷歌云的市场份额也有小幅增长。

而它们侵占的即是AWS的IaaS市场:从2017年占比52%降到2019年的45%。

虽说这么些市占率下滑,远不至于冲击AWS的基本盘,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目前的情况并非无解。

这里我们引入微信的模式来进行辅助理解。

我们都知道,微信本身是免费使用,不赚钱的,但微信汇聚的巨无霸流量,可以嫁接各种变现渠道,比如拼多多的崛起、小程序增值等。

IaaS服务也是类似的逻辑。

IaaS本身做不出差异化,没办法获得高毛利,但它是很好的低价获客工具,把客户聚集在平台,然后可以用PaaS、SaaS增值产品变现。

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现实是AWS自身没什么SaaS服务。

SaaS服务涉及完整的软件开发,且软件之间相互独立。云厂商要想规模化发展SaaS,需要深入软件开发领域。这对微软来说当然不是事,但亚马逊显然不擅长。

亚马逊没为难自己,非拿短板去“撞”人家的长项,而是大量笼络SaaS开发者入驻,各取所需。

比如,2012年亚马逊推出AWS Marketplace,通过引入IBM、Oracle(甲骨文)、SAP等软件企业的产品,提升客户对AWS的生态粘性,顺便赚些抽成。

只是,这些“还击”之举,是否能抵挡微软云从云端——SaaS层压下来的攻势,目前尚不明朗。

另外,AWS还有一个可找补的地方——服务。

当下云服务的直接使用群体,已经从技术人员扩充至非技术岗位。对不懂技术的人,拿技术强大做体验卖点,打动不了谁的。

“工程师”文化强大,纯“技术脑”的谷歌云就是因此被嫌弃的。

2016年,知名公司Workday选择云计算服务商时,最早考虑的是谷歌云,但最终却选了亚马逊AWS,原因是认为:谷歌云的体验糟糕,完全没有考虑过大企业的运营、经济性以及实际业务需求。

而要想产品有竞争力,就要易于学习、便于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对学习新工具感到头疼的用户购买。

零售商的本色,加上IaaS服务的简单性,想必亚马逊暂时没有服务体验的困扰,但在推进云计算服务如何更加顺畅落地方面,仍然有探索空间。

毕竟SaaS层的弱势,让亚马逊云无论如何补短板,都免不了和微软云正面交锋,面临用户“二选一”的局面。而在擅长的服务价值上进一步深挖,则可能增加天平倾斜的几率。

小结

云计算行业风起云涌15年,AWS作为云计算行业的先行者,凭借先发优势吃下了不少的市场红利,但这种优势在行业竞争的加剧下逐渐失灵。

尤其是近几年,云计算行业入局者业务价值的较量愈发胶着。微软云凭借软件层优势(SaaS层)的向下(IaaS)渗透,不断挤压亚马逊云IaaS业务的盘子。

接下来,缺乏软件产品基因的亚马逊,想要保持客户对AWS的粘性,除了尽力补短板,或许还需要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下更多功夫。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