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五,美股三大指数小幅收涨,均终结周线九连涨。截止收盘,道指涨0.07%,纳指涨0.09%,标普500指数涨0.18%。
热门中概股周五普跌,纳斯达克金龙指数跌1.80%,本周累计跌超4%。
小鹏汽车跌超5%。消息层面,1月3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子公司广东小鹏与广东汇天订立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在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方面进行合作,广东小鹏将为广东汇天提供研发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及销售代理服务。
其他中概股方面。海川证券涨超12%,普益财富,嘉银金科等涨超5%,水滴公司,慧荣科技等涨超4%,泛华金融,泛华控股集团,涂鸦智能,百家云,迅雷等涨超2%,康迪车业,拍明芯城,斗鱼,拓臻生物等涨超1%。盛丰物流跌超24%,思享无限等跌超15%,怪兽充电跌超12%,小i机器人等跌超7%,比特数字等跌超6%,百济神州,中进医疗,逸仙电商,能链智电,哔哩哔哩,网易,宜人金科,金山云等跌超4%,唯品会,虎牙,环球墨非,洪恩,新氧,知乎,车车科技等跌超3%,万物新生,达达集团,理想汽车,中通,蔚来,阿特斯,小赢科技,名创优品,阿里巴巴,网易有道等跌超2%,亿航,叮咚买菜,小牛电动,震坤行,京东,腾讯音乐,贝壳,大健云仓,世纪互联,BOSS直聘,晶科能源,爱奇艺,雾芯科技等跌超1%。
领涨中概股列表
领跌中概股列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新闻援引美国媒体报道,5日下午,美国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趟航班从俄勒冈州波特兰起飞后不久紧急降落,一扇窗户和一部分机身失踪。
当地媒体发布的一张乘客拍摄的照片显示,飞机机身很大一部分和一扇窗户不见了。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正在调查这一事件。据路透社报道,波音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正在调查该事件。
据羊城晚报综合报道,美联社称,飞机降落后,有乘客曝出的现场照片显示,飞机机身部分受损并有很大一部分不翼而飞。社交网站上的照片显示,当时客机上的氧气面罩已经弹出。
据当地电视台报道,一些乘客的手机在空中被吸走,一名儿童的衬衫因客机“突然减压”被扯掉。不过,机上乘客没有受伤。
这架客机的航班号为1282号航班,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飞往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客机在当天下午4点52分起飞,5点27分返回波特兰国际机场。
根据航空追踪网站FlightAware,这架客机当天最高飞行至4876米的高空,随后开始降低高度。阿拉斯加航空公司表示,1282号航班在起飞后不久遭遇故障,机上的171名乘客与6名机组成员随飞机安全降落。
报道说,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记录,这是一架波音737-9 MAX飞机,两个月前获得认证并从装配线下线。美国联邦航空局没有立即回应置评。
另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当天晚些时候称,正在调查这一事件。《华盛顿邮报》称,阿拉斯加航空公司表示,正在调查发生的事情。
波音公司在X平台上回应,“我们获悉涉及阿拉斯加航空AS1282航班发生的事故。我们正努力收集更多信息并与我们的航空公司客户联系。波音技术团队随时准备支持调查。”
据新闻,6日,美国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上发表声明,公司决定暂时停飞65架波音737 MAX 9飞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GLP-1减肥药推动礼来、诺和诺德携手成为全球市值前二的药企后,坐在纽约市中心写字楼里的分析师大手一挥预测到2030年全球GLP-1药物的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美元,而光是在美国就有3000万人需要使用这款药物,占到人口总数的9%。
(礼来、诺和诺德股价走势,来源TradingView)
但问题在于,医药股的估值一直都存在着隐形的“盖子”——由政府托底的医保、各类健康保险的承受能力。面对诺和泰、Zepbound在美国市场一千多美元/月的定价,以及数量庞大的适应症人群,全美各地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已经纷纷开始警告健康保险的预算将面临被掏空的风险。
根据摩根大通去年11月底做的测算,美国的减肥药市场有望从2023年的51亿美元,到2030年达到440亿美元。问题在于,这笔钱到底从谁的口袋里掏出来呢?
(来源摩根大通)
不可持续的负担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市场肯定不缺糖尿病患者或肥胖人群——25%的美国年轻人单单因为体重超标就无法参军。在美国3.3亿人中,超过1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而处于肥胖病态状况的人可能接近1亿人。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负责监管劳工健康保险的州财政官Dale Folwell直白地对媒体表示,现在状况是不可持续的,这将击溃医保计划。
这种情况在美国并非个例。随着减肥药方面的开销自2020年以来呈现每年50%的增速后,康涅狄格州在去年7月抬高了医保计划适用于减肥药的门槛;弗吉尼亚州同样在去年6月收紧了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使用GLP-1药物的门槛;特拉华州从去年春天开始就一直在警告这类药物需求激增。
需要强调的是,包括医疗补助计划在内,大多数的健康保险虽然覆盖GLP-1药物,但仅仅覆盖二型糖尿病患者,并不给减肥用途报销。
所以医保能否放开GLP-1药物用于减肥,恐怕将会是一个政治和财政问题——纳税人是否愿意为减肥药的好处承担更多的负担?
根据目前可及的最新数据,覆盖8500万人的美国医疗补助计划,在2022年总共为GLP-1药物花费79亿美元(当然医药公司也会返还部分资金),相当于整个项目资金的8.6%。根据测算,如果所有医疗补助计划内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全部拿到处方,光这一类药就要花掉400亿美元,等同于医疗补助计划2022年为所有处方药支付金额的一半。
眼下,随着GLP-1药物的好处愈发广为人知,“谁能用药”已经成为医生和健保管理人的道德难题如果一名患有二型糖尿病的小学老师能够得到报销,那么一名超重(未确诊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是否能获得医保覆盖?另一名因超重出现膝盖问题的警察是否也应该获得报销?明明这款药物如此有效,为何要等到患者从肥胖转变为糖尿病才给报销?
这里的考量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花在减肥药上的钱,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疾病的支出?
算不清的算术题
礼来、诺和诺德在推广减肥药时给出了这样的逻辑现在花在减肥药上的钱,长期来看能避免肥胖患者在心脏病等更昂贵疗程上花更多的钱,所以是值得的。
但在为医保算数字的人,却持有怀疑态度。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主任Phillip Swagel曾表示,该机构的“粗略算术”显示,国家为减肥药支付的费用并不足以抵消其他方面的开销。但Swagel承认这个问题极其复杂,并公开呼吁研究人员进行更多研究。
目前,负责监督各州财政的审计长和财务官是最积极指出“减肥药财政问题”的人。
在诺和诺德美国生产设施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州财务官办公室去年底建议取消对用于减重的GLP-1类药物覆盖。测算指出,到2030年,该州的健康计划可能会因为减肥药亏损15亿美元,而在此期间减少的“肥胖相关医疗开支”只有9900万美元。
在一次州健康计划委员会讨论该问题的会议上,一位恳求维持该计划的女性表示,她的体重加剧了一种可能导致她失明的医疗状况。为了减肥,她尝试了饮食控制、锻炼和减肥手术——但最后只有诺和诺德的药奏效。
最终,这个委员会经过90分钟的讨论,投票通过了一项折中方案健康计划中已经在使用这些药物减重的成员将继续保有覆盖,但新患者必须自付药物费用,或者根本无法获得这些药物。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瑞银(UBS)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科技行业才刚刚开始大规模增长周期,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各经济体的广泛应用,从而推动AI模型及应用程序成为一个2250亿美元的细分市场。
报告称,与2022年的22亿美元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标志着近152%的复合年增长率。
瑞银预计,人工智能行业的总收入将随之增长15倍,从2022年的180亿美元增至2027年的42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2%。这一预测较瑞银此前的预测上调了40%。研究人员承认,瑞银此前的预测可能过于保守。
该行指出,强于预期的需求将推动人工智能软件的发展,推动应用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38%。
报告称“如果ChatGPT应用程序的推出是人工智能行业的‘iPhone时刻’,那么在我们看来,最近推出的众多应用程序,如微软的Copilots,以及OpenAI在23年第四季度推出的Turbo with vision,意味着人工智能行业的App Store时刻已经到来。”
除了软件市场之外,瑞银还指出,在GPU云和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趋势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的增加也将快速成长,该细分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258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1950亿美元。
报告称“这可能会使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领域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领域之一,可以说是‘这十年的科技主题’,因为我们在其他科技领域没有看到类似的增长情况。”
瑞银认为,GPU和芯片领域将成为未来数年人工智能强劲支出大潮的最大受益者,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60%,行业收入将从2022年的158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1650亿美元。
尽管一些投资者可能担心围绕人工智能的监管言论越来越多,但瑞银表示,“早比晚好”。
“总而言之,包括出口管制在内的监管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风险,但正如我们最近在半导体专题报告中强调的那样,地缘政治或监管导致的过度调整可能带来买入机会,”该投行在报告中写道。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国股市在2023年表现出色,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4%,纳斯达克100指数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佳表现,但美银表示,散户投资者可能错过了这场“繁华盛世”。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的客户流量数据显示,去年散户投资者纷纷逃离美国股市。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似乎是聪明的投资者,在股市持续飙升之际大举投入资金。
该行以Jill Carey Hall为首的策略师周三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总的来说,美国银行的客户在2023年是净买家,向美国股市注入了660亿美元。
其中,企业和对冲基金的购买最为明显,这是四年来首次净流入该资产类别。另一方面,机构和私人客户是净卖家,后者从美国股市中撤出的资金量更是创2019年以来最多。
美国股市在2023年一路狂飙,原因包括经济反弹、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很快转向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人们对人工智能(AI)引发科技繁荣的预期。不过2024年美股却迎来“开门黑”,科技股带头、美股连续两日下跌。
另一方面,上述报告还称,美银客户在2023年大量买入科技和通讯服务类股,同时卖出工业、能源、必需品和公用事业类股。美国银行自2008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工业类股的累计流出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美国企业界也忙着抢购自己的股票。与2022年相比,去年企业客户回购加速,2023年约占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市值的0.3%,而前一年为0.2%。尽管如此,回购尚未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当时回购约占美国股市基准市值的0.4%。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作为市场上少数美元多头之一,摩根士丹利周四下调了对美元的展望,理由是美联储转向鸽派后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
该行将美元展望从看涨调整为中性,但指出季节性因素和空头头寸仍有可能推动美元进一步上行。
摩根士丹利至少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就一直押注美元走强,该行之前预测美元即期指数(DXY)第二季度料将比当前水平上涨约8%。
去年12月,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今年将转向降息后,包括高盛在内的对冲基金和大行开始已经转向看空美元。
美元指数随后跌至5个月低点,但在今年1月的前4天有所反弹。周四该指数下跌0.2%。
在美联储在上次会议上发出政策转向信号后,市场降息预期大幅升温。但最近几天,市场降低了对美联储的降息押注。
周三公布的美联储政策会议纪要被市场参与者视为温和鹰派。周四公布的好于预期的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ADP数据)打击了美联储今年将多次降息的预期。周五,美国将公布最新的非农就业报告,可能会为美联储政策前景提供更多线索。
伦敦证交所利率概率应用程序显示,周四ADP数据公布后,美国利率期货将2024年降息次数预期从周三晚间的约6次下调至4次,每次降息25个基点。
美元多头再少一个
“我们对美元强势的信心已经显著减弱,” 包括David Adams在内的大摩策略师在1月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写道。
摩根士丹利下调美元展望,意味着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美元多头又少了一个。
去年12月,富达国际、摩根大通和汇丰银行等少数机构反对市场普遍看法,并警告称,随着美国经济表现出色,美元将在2024年出人意料地走强。
这些美元多头们预计,全球其他地区经济比美国更难应对高利率且逼近经济衰退。虽然美联储暗示计划在2024年降息75个基点,但他们预计从欧洲到新兴市场的其他主要经济体也会采取类似甚至步伐更快的降息行动,继而导致利差扩大。
而在外媒调查的分析师中,大多数人认为美元将会走弱。
摩根士丹利还撤销了做空欧元/美元的交易建议,转而建议投资者做空欧元/日元。该行预测,随着美国利率下降,日元将升值,而随着欧元区经济继续走弱,欧元将贬值。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3年,在通胀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央行整体延续货币紧缩态势,推动利率水平高位运行。与此同时,加息“副作用”不断凸显,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令紧缩货币政策前景承压。在经历近两年的加息周期后,主要经济体纷纷放缓加息步伐,“鸽派”信号逐渐浮现,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近40年来最激进的加息潮正逐渐进入尾声。
坚定加息但步伐放缓
为抗击顽固的高通胀,多国央行在2023年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屡次上调利率,加息仍是全球央行货币政策主基调。
具体来看,发达国家仍在践行“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的承诺。美联储在2023年1月、3月、5月和7月分别加息25个基点,累计加息100个基点。欧洲央行2023年连续加息6次,累计加息200个基点,三大关键利率中存款机制利率创历史最高水平。英国央行从2021年12月起连续14次加息,2023年累计加息175个基点,基准利率升至5.25%。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央行在2023年也均多次加息。
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仍处于货币紧缩周期。例如,受困于持续的货币贬值压力和通胀压力,俄罗斯央行2023年加息5次,累计加息850个基点,基准利率升至16%;土耳其央行2023年连续7次加息,累计加息3400个基点,基准利率升至42.5%。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在近两年抗击通胀的努力中,全球发达经济体平均加息约400个基点,新兴经济体平均加息约650个基点。
不过,随着通胀压力逐渐缓和,全球央行加息步伐有所放缓。以美联储为例,在2023年的8次货币政策会议中,有4次宣布暂停加息,且全年加息幅度远小于2022年的425个基点。美联储强调,在确定进一步收紧政策的程度时,将考虑货币政策的累计收紧程度、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和通胀影响的滞后程度,以及经济和金融发展。
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也分别自2023年9月和10月起暂停加息。韩国央行在2023年多数货币政策会议中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在2023年12月举行货币政策会议的8家主要经济体央行中,有7家选择了按兵不动。
路透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监管全球10种交易最活跃货币的央行共加息38次,累计加息幅度为1200个基点,少于2022年的54次加息和2700个基点;新兴经济体央行累计加息5075个基点,少于2022年的7425个基点。
多国酝酿货币政策转向
全球央行放缓加息步伐,主要原因是抗通胀取得进展,以及金融环境收紧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主要经济体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渐升温。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2023年11月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较前月收窄,表明美国通胀在“降温”。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可能已结束,2024年或将降息。
美联储最新经济前景预期中的“点阵图”显示,19名美联储官员中有17人预计,到2024年年底,政策利率将低于目前水平,其中大多数人预计利率将下降50个或75个基点。这意味着,如果以每次降息25个基点计算,美联储2024年将降息两次或三次。
除美国外,欧元区和英国去年11月通胀率也都创下逾两年来最低水平。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表示,如果今年1月通胀率继续大幅回落,那么欧洲央行“应在春季实施首次降息”。针对通胀大幅放缓和经济持续疲弱,市场机构认为,未来英国央行的降息动作可能会早于此前预期。
作为本轮发达经济体加息周期中的“异类”,日本央行在2023年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但鉴于通胀持续上行,市场预计日本央行今年可能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截至去年11月,日本核心通胀率已连续20个月超过日本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
为应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也日益倾向于调整甚至逆转货币政策。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停止加息或选择降息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数量持续增加,由上半年的7个增加至下半年的16个,其中包括智利、巴西、秘鲁、印尼、沙特、匈牙利、捷克、波兰等。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公司欧元区和英国首席经济学家迪恩·特纳认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缓解和劳动力市场降温将为今年主要央行降息打开大门。
路透社分析指出,美联储引人注目的“鸽派”转变增强了人们对降息将更早、更快到来的判断。但除美联储外,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地区央行均未明确正面回应降息预期,市场与政策决定者在降息时点上可能存在分歧。
抗通胀稳增长难平衡
尽管全球货币政策环境已经出现调整征兆,但不少国家仍在抗通胀和稳增长之间谨慎寻求平衡,未来政策转向进程尚存不确定性。
一方面,通胀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存在反弹可能。例如,受困于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问题的欧洲地区通胀持续高于目标水平。欧洲央行预测,2024年欧元区通胀下降速度将放缓。
另一方面,在持续大幅加息下,美欧银行业风险陡增,全球流动性恶化,新兴经济体债务违约风险上升,金融环境收紧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不断累积,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
近期数据表明,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2023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萎缩0.1%,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英国经济环比零增长;日本经济环比下降0.5%,按年率计算降幅为2.1%,为去年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
由于面临两难境地,全球央行在实际决策和预期管理上保持着谨慎态度。欧洲央行在最新的货币政策前瞻指引中删除了此前有关通胀可能“在太长时间内过高”的表述,但仍然认为“现在不是放松警惕的时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尽管美联储在降低通胀方面取得进展,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联储正谨慎评估是否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澳大利亚央行称,需要时间来评估利率上升对需求、通胀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韩联社等媒体分析指出,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的下一步行动都将依赖经济数据,他们将想方设法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维护”自身维持物价稳定的声誉,完成抗击通胀的“最后一公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对于华尔街而言,新年第一周的压轴大戏无疑是今晚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而在这一料将决定股债市场接下来走向的关键数据发布前,美国国债期权市场已经提前陷入了“喧嚣”之中——周四市场上涌现出大笔押注,豪赌周五的非农就业报告可能将导致“全球资产定价之锚”创下九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据悉,这些押注的目标是——到周五收盘时,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飙升至4.15%,即比周四收盘水平高出约15个基点。这将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录得自去年3月下旬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新年伊始,美债市场突然掀起的抛售行情,已经令许多投资者在过去几个交易日措手不及,指标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新年前三个交易日已累计上涨了约15个基点。债券收益率与价格反向。
而如果上述押注真的成功兑现,无疑可能给去年年底华尔街好不容易点燃的股债市场看多氛围,带来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
具体来看,这些期权交易集中在1月第一个周五到期的10年期美国国债期权上,这类期权通常用于对冲美联储政策会议或就业报告等特定风险事件。周四涌现的买盘明显极为激进,以约62.5万美元的溢价建仓了约2万份期权头寸。
根据业内的情景分析,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终在今晚升至4.20%——比当前市场水平高出约20个基点,该交易利润可能达到约1000万美元。周五亚洲交易时段,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新报约3.99%。
非农恐将惊现意外?
毫无疑问的是,在非农数据发布的前一天出现如此大胆的押注,这些期权投资者的建仓思路,多半就是相信今晚的就业数据可能会大幅超出业内预期。
美国劳工部将于今晚21:30公布12月非农就业数据,这也是步入2024年后的首个“非农夜”。接受媒体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12月份美国将增加17.5万个就业岗位,11月为增加19.9万个。12月失业率则可能从3.7%小幅升至3.8%。
从非农前公布的一连串美国劳动力市场指标看,普遍都表现得较为强劲。
周四公布的“小非农”ADP就业报告显示,12月私营部门就业岗位增加16.4万个,为8月以来的最大月度增幅。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此前预计12月民间就业岗位将增加11.5万个。此外,截至12月30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的人数减少1.8万人,经季节调整后为20.2万人,同样好于市场预期的21.6万人。
拥有30年债券市场经验、在GSFM担任投资顾问的Stephen Miller表示,“如果我是基金经理或市场参与者,我会认为现在买一些廉价的期权保护是可取的,因为市场此前过度炒作了通胀下降主题,如今出现这么一笔看跌押注是有道理的。”
一份强劲的非农报告将平添美国经济依然火热的力证,而这些证据可能导致交易员们进一步下调对美联储最快在3月份降息的预期。从利率市场的定价看,目前交易员对3月美联储降息的押注概率在新年伊始正持续回落——已从年初的逾八成降至了约63%。
在Miller看来,除了非农主指标外,投资者们今晚也需密切关注薪资数据的表现。他表示,“我们还应该关注的一个关键数据是时薪——如果没有(如预期)回落到3.9%,可能会成为导致国债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的催化剂。”
目前,业内调查预计美国12月平均小时薪资年率将从前月的4%回落到3.9%。这将是自2021年5月以来薪资增长率首次低于4%。安永首席经济学家Greg Daco表示,虽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薪资增长“仍然有点太高了”。从长远来看,他希望这个数字能下降到接近3%。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温和再通胀’或是推动经济回升的最大动力”“2024年,美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和下降是大概率事件”“中国资产估值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成长’会是较长时间内资本市场的主题”……
1月3日,东吴证券2024年度策略会在上海启幕。在当日举办的主论坛上,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东吴国际副董事长陈李围绕2024年海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配置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温和再通胀”
或是中国经济回升最大动力
展望2024年的宏观经济,陈李认为,“温和再通胀”或是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最大动力。
对于如何推动“温和再通胀”,陈李认为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来填补房地产景气下滑。从大趋势角度看,陈李认为,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仍未结束,“城中村改造”“一地两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冲和弥补地产经济下滑产生的影响。
第二,以人民币弹性汇率尽量稳定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所谓弹性汇率,即人民币汇率可以升值,也可以贬值。他认为“我们有必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证出口价格优势,所以恢复弹性汇率是必要的。”
第三,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证基建投资的稳定。在地方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背景下,财税改革会否有重大突破值得期待。
美国经济或在2024年衰退
谈及2024年海外宏观经济形势,陈李着重分析了美国经济,其判断,美国经济或在2024年衰退。
“之所以2023年美国经济没有下滑,是因为在美联储加息过程中,债务压力最大的是美国政府,而美国企业、美国个人并没有明显受到高利率的负面影响。”陈李表示,一方面,美国大多数家庭部门的住房按揭是固定利率,没有受到加息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获得了优惠利率,没有受到加息影响,而美国大型企业几乎没有负债,所以也未受到加息影响。
不过,陈李认为,上述情况在2024年或出现变化。
陈李表示,到2024年,尽管美股企业和个人过往的收入资产负债表没有受到加息带来的明显负面影响,但是未来如果要破产、要去新增投资或需要新增借贷去消费等是会受到加息带来的影响的。“因此,我们认为,2024年,美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和下降是大概率事件。”陈李说。
“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下滑和下降,美债利率将下行,再加上2024年二季度美联储有降息概率,包括港股、A股在内的市场将出现明显反弹。”陈李表示。
2024年看好成长板块表现
从数据上看,中国资产估值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如果美债利率、尤其是短端利率能够出现明显下滑,将有助于提振中国资产的估值回升。”陈李表示,“2024年,我们可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资本市场的表现。”
从市场风格看,陈李2024年看好成长板块的表现。
陈李表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指出,当前正处于一个技术革命的创新周期,对于人工智能、生命工程、能源革命的判断是全球共识。而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可以突破一些原有的对经济周期的判断模式。
“我们看好成长板块的原因来自于技术革命本身。”陈李称,技术革命本身带来的影响一定会在资本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成长”会是较长时间内资本市场的主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由于固态电池样品的测试结果获得大众集团认可,美国电池公司QuantumScape( 美股代号 QS )的股价在一个交易日内飙涨了40%以上。
1月4日,大众集团旗下电池公司PowerCo发布公告称,QuantumScape提供的固态电池样品通过了其首次耐久性测试。
该款固态电池成功完成了1000多次充放电,且电池几乎没有出现衰减,在测试结束时仍保持了95%的容量。PowerCo并未公布该款固态电池的其他性能指标。
受此消息影响,QuantumScape的股价当天上涨43.08%,收报于9.3美元。
上述测试在PowerCo位于萨尔茨吉特的电池实验室进行,已持续了数月时间。QuantumScape去年10月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股东信,曾披露其固态电池所拥有的上述耐久性能。
在开发新电池的标准化测试中,耐久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该项测试的行业标准是在700次充放电循环的情况下,电池最大容量损失为20%。QuantumScape固态电池的测试结果明显高于这一指标。
PowerCo公司称,对于续航里程为500-600公里的电动汽车来说,1000多次的充放电相当于总行驶里程超过50万公里。上述耐久性测试表明,搭载该款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不会出现明显的续航里程下降。
兼具长续航里程、高安全性、以及快速充电特点的电动汽车,是行业所追求的目标,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实现该目标的终极解决方案。
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均为锂电池的分支,主要差别在于电解质的使用,两者分别采用固态和液态电解质材料。
QuantumScap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gdeep Singh在评论上述测试结果时表示,在当前类似的测试条件下,还没有其他固态电池拥有如此高的耐久性。
但他同时提及,这款固态电池技术要想真正推向市场,仍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PowerCo首席执行官Frank Blome则评价称,这项测试结果是固态电池批量生产的一个里程碑,将继续与QuantumScape加强合作,推进固态电池批量生产。
大众汽车集团自2012年以来一直与QuantumScape保持合作,并且是这家固态电池生产商的主要投资者之一,投资额达到数亿美元。
2022年底,QuantumScape曾对外宣布,已向车企客户提供了全固态电池的样品,该产品接近全尺寸汽车电芯,可用于量产汽车的测试。QuantumScape并未披露该客户的名称,不过外界普遍猜测其大概率为大众集团。
丰田是全球固态电池研发领域的领跑者,其拥有超过1000项相关专利。去年初,丰田宣布了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最新规划。最早到2027年,该公司就将向市场投放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
相较于高调制定固态电池车型量产时间表的丰田,中国企业则将半固态电池作为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切入点,目前公布进展多集中在半固态电池上。
相比于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仍然使用了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被认为是结合了液态电池易量产和固态电池安全性高的特点。
去年12月,卫蓝新能源向美股投资网透露,预计明年4月向蔚来批量供货半固态电池,电池容量为150 kWh,具体规模将根据蔚来的需求确定。蔚来在2021年发布了该款半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达360 Wh/kg,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300750.SZ)尚未公布全固态或半固态电池的研发或量产进展。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全年曾表态称,全固态、半固态电池仍有很多科学及技术的基础问题尚未解决,该公司已深耕十多年,仍然认为难以形成有技术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