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京东集团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在进出口贸易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

作者  |  2019-09-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9月11日,京东集团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经营优势,以“共促进出口贸易和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携手提升客户服务品质、助力运营数字化升级”为目标,积极在进出口贸易、医药医疗健康、企业采购、汽车服务、物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亚马逊遭到美国反垄断机构调查

作者  |  2019-09-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摘要

【快讯】亚马逊遭到美国反垄断机构调查。股价盘前微跌0.27%。

亚马逊遭到美国反垄断机构调查。股价盘前微跌0.27%。

Cloudflare美国上市IPO估值35亿美元

作者  |  2019-09-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Cloudflare是一家内容交付和互联网安全公司。据报道,该公司今早为其IPO设定了初始价格范围。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将在未来几周上市时将每股价格定为10美元至12美元,代号NET

由于该公司预期在其IPO中将出售3500万股股份,它可能筹集高达4.2亿美元的资金。加上为其承销银行保留的525万股股份,该公司可以最高每股12美元的价格收入4.83亿美元。

根据最新的S-1/A文件,Cloudflare预计在上市时有大约2.93亿股流通股,估值在29亿美元和35亿美元之间。鉴于该公司的最新私人估值为32.5亿美元,它很可能希望提高其价格范围,使其具有更高的估值,最好高于20193月的E轮融资。

Cloudflare迄今为止已融资超过3.3亿美元,其中包括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FidelityUnion Square VenturesNEA的投资。早期的投资者包括Pelion Venture PartnersVenrock

Cloudflare2019年上半年创造了1.292亿美元的收入。这一数字产生了1亿美元的毛利润,使得该公司在此期间的毛利率达到77.4%。这对于一家软件企业来说非常好,即使我们看到像Slack这样的公司偶尔会有更高的数字。

2019年上半年,Cloudflare公布了48.3%的收入增长,以及略高的净亏损。该公司的净亏损占收入百分比从2018年上半年的37.3%下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28.5%。然而,这两个数字相较以前均表示业绩的恶化,尤其相对于该公司2017年的业绩。在那一年,Cloudflare的收入从8480万美元增长到1.349亿美元,而净亏损仅为1080万美元。

是什么推动了Cloudflare的亏损扩大呢?一个答案是销售和营销成本的上升。在2019年上半年,Cloudflare的销售和营销成本占收入的52%。该公司指出,从2018年上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销售和营销人员的数量增加了57%

但需要指出的是,收入增长加速和经营成本增加往往是相生相灭的。竞争对手FSLY

 

美股新股上市列表 9/10/2019

作者  |  2019-09-1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国新股上市列表2019

 

公司代号承销商发行数(百万)最低价最高价交易量(百万)上市时间
New Providence Acquisition NPAU BTIG 20 10 10 $ 200.0 9/9/2019 Week of
10x Genomics TXG 摩根大通/ 高盛/ 美国银行 9 31 35 $ 297.0 9/12/2019 星期四
Alerus Financial ALRS RAYMOND JAMES/ D.A. Davidson & Co. 3.3 22 24 $ 74.8 9/12/2019 星期四
SmileDirectClub SDC 摩根大通/ 花旗银行/ 美国银行/ 杰富瑞/ UBS/ 瑞士银行 58.5 19 22 $ 1200.0 9/12/2019 星期四
Cloudflare NET 高盛/ 摩根斯坦利/ 摩根大通 35 10 12 $ 385.0 9/13/2019 星期五
Satsuma Pharmaceuticals STSA 瑞士银行/ SVB Leerink/ Evercore 5 14 16 $ 75.0 9/13/2019 星期五
SpringWorks Therapeutics SWTX ​摩根大通/ 高盛/ Cowen​ ​ 7.4 16 18 $ 125.0 9/13/2019 星期五
Apex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PTX.U Cantor 27.5 10 10 $ 275.0 9/17/2019 星期二
Envista Holdings NVST 摩根大通/ 高盛/ 摩根斯坦利 26.8 21 24 $ 602.3 9/18/2019 星期三
IGM Biosciences IGMS 杰富瑞/ Piper Jaffray/ Stifel/ Guggenheim Securities 7.8 15 17 $ 125.0 9/18/2019 星期三
Datadog DDOG 摩根斯坦利/ 高盛/ 摩根大通/ 瑞士银行 24 19 22 $ 492.0 9/19/2019 星期四
Exagen XGN Cowen/ Cantor/ 3.3 14 16 $ 50.0 9/19/2019 星期四
Ping Identity Holding PING 高盛/ 美国银行/ RBC/ 花旗银行 12.5 14 16 $ 187.5 9/19/2019 星期四

NVIDIA推出全球最快的移动电脑芯片

作者  |  2019-09-1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昨天,NVIDIA (NVDA) 在德国IFA 2019展会上推出了Quadro RTX 6000 GPU移动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自5月中美贸易战升级以来。其股价首次突破179美元的门槛。许多因素推动NVIDIA的股票上涨6.5%,特别是Quadro RTX 6000 GPU

NVDA新型移动工作站GPU

移动工作站一直是硬件公司面临的技术挑战。工作站的高性能要求不能包装在小型笔记本电脑中,因为它有电源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开发人员必须在移动性方面做出妥协才能获得所需的性能。 NVIDIA通过其移动Quadro RTX 6000 GPU解决了这一挑战,它声称这是世界上最快的笔记本电脑GPU

通常,当GPU放入笔记本电脑时,其性能下降20%或更多。但是,NVIDIA Quadro RTX 6000移动GPU的整体性能仅比其桌面型号低10%。 Quadro RTX移动和桌面型号的产品规格相同。

Quadro RTX 6000的两种型号都具有4608CUDA核心,576Tensor核心和72个光线跟踪核心。它们在384位内存接口上都有24GB(千兆字节)GDDR6(图形双倍数据速率)内存。 NVIDIA还推出了Quadro RTX 5000 GPU移动版本,其规格与桌面版本相同。

NVIDIA便携式工作站概念

Quadro移动GPU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NVIDIA公司新的Ace笔记本电脑参考设计。在95eWeek文章,Enderle Group技术分析师Rob Enderle解释了这一设计的技术细节。

工艺节点的缩小有助于芯片制造商减小PC组件的尺寸。这一变化有助于原始设备制造商(原始设备制造商)使笔记本电脑更薄更轻。

然而,当谈到移动工作站时,最大的挑战是高性能处理器产生的高TDP(热设计功率)。用户不喜欢他们的手或膝盖暴露在这么多的热量下。

Enderle指出,笔记本电脑OEM通常会将CPU(中央处理器)GPU等处理器放在键盘下面。结果,用户的手和膝盖暴露在处理器的热量之下。他补充说,NVIDIAAce设计将CPUGPU放在屏幕后面,将电池留在键盘下面。这种变化将热量转移到屏幕上,远离用户的手和膝盖。

由于GPU需要一个冷却装置,NVIDIA创造了一个钛气室设计,以便为其300GPU Quadro RTX 6000 GPU降温。 NVIDIA声称,该设计将使Quadro GPU保持冷却 - 即使在25毫米厚的笔记本电脑内 - 同时降低了笔记本电脑的整体重量。

然而,Enderle指出,当用户启动Quadro GPU时,这个移动工作站的电池寿命会很差-这个处理器需要300瓦的功率。NVIDIA没有给出定价的细节,但是这些GPU的定价很可能接近他们的桌面版本。RTX 6000的售价为6300美元,RTX 5000的售价为2300美元。

然而,Enderle指出,当用户启动Quadro GPU时,这款移动工作站的电池寿命会很短 - 这款处理器可以消耗300瓦的功率。 NVIDIA没有提供有关定价的详细信息,但这些GPU的定价可能接近其桌面版本。 RTX 6000售价为6,300美元,而RTX 5000定价为2,300美元。

 

Uber裁员435人 涉及工程师和产品团队

作者  |  2019-09-1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Uber一封公开信显示,其在产品和工程师部门裁员435人,其中产品团队裁员170人,工程师团队裁员265人。

在公开声明中,Uber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变来重置和改善日常工作方式,严格地确定优先事项,并始终致力于保持高性能和敏捷性。虽然目前肯定是很痛苦的,特别对那些直接受到影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相信,此举将会带来一个更加强大的技术组织,未来我们将会继续聘用世界范围内的顶尖人才。”

有消息人士透露称,在裁员之前,Uber CEO科斯罗萨西曾询问高管团队的成员,如果一切从头开始,其各自领导的组织是否会和今天一样。

据报道,产品团队和工程师团队的负责人分别是马尼克·古普塔和图安·法姆,他们对工作岗位规模和指责做了重新的评估。

Uber声明全文:

公司CEO向我们管理团队的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切从头开始,那么我们的组织会不会设计成现在这样?在经过仔细考虑后,我们的工程和产品负责人得出的结论是,从许多方面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以前,为了满足作为初创企业的高速增长的需求,我们以分散的方式快速招聘人员。

虽然这在过去对Uber起到了作用,但现在我们在世界各地已经拥有超过2.7万名全职员工,因此需要改变我们的组织设计方式:精简人员,打造表现异常出色的团队,拥有明确的任务,能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更快地执行任务。

今天,我们正在做一些改变来让自己回到正轨上,其中包括缩减一些团队的规模,以确保工作人员适合我们的首要任务。作出这种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有些员工将被裁减,特别是产品团队的大约170人和工程团队的265人,这大致相当于这两个团队员工总数的8%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变来重置和改善日常工作方式,严格地确定优先事项,并始终致力于保持高性能和敏捷性。虽然目前肯定是很痛苦的,特别对那些直接受到影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相信,此举将会带来一个更加强大的技术组织,未来我们将会继续聘用世界范围内的顶尖人才。

 

预计苹果会大跌,发布会无创新?

作者  |  2019-09-1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苹果创新会有吗?10点美西时间见

近几年,每次发布会,就是iPhone有一点点的创新,苹果的股价都会下跌2%,今年我们美股投资网从外观看到,这次手机外形巨丑,毫无创新可言,预计股价会大跌3%左右。

华尔街都在质疑苹果的创新能力。在经历了iPhoneXS系列和XR的失败之后,苹果试图再次向世人重新展示下自己的创新力,于是,今年的主题被定为“致创新”。BullShit得不要脸!

连设计图都抄西瓜霜

在最关键的iPhone 产品中,根据中外媒体、业界的多个信源显示,跟去年一样,苹果今年同样会发布三款机型,是去年iPhoneXRiPhoneXSiPhoneXS Max的升级版。

不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会在新款iPhone上采用全新的命名方式,分别是iPhone11iPhone11 ProiPhone11 Pro Max。这样来看,苹果的三大产品iPhoneMaciPad的命名方式将会统一。但与此同时,Pro这样的命名也多少有点扑街了,可能会让用户对之后iPhone的期待降低。

 

美国50位州检察长将对谷歌展开反垄断调查

作者  |  2019-09-1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摘要

【正式官宣!美国50位州检察长将对谷歌展开反垄断调查】9月9日,以得克萨斯州为首的美国50位州总检察长正式宣布,将调查谷歌“潜在的反垄断行为”,并重点关注谷歌无处不在搜索引擎和利润丰厚的数字广告业务。

美联社消息,9月9日,以得克萨斯州为首的美国50位州总检察长正式宣布,将调查谷歌“潜在的反垄断行为”,并重点关注谷歌无处不在搜索引擎和利润丰厚的数字广告业务。

“这是一家在互联网搜索和广告的各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因为它们主导买方、卖方、(广告)拍卖方,甚至影响到YouTube视频”,得克萨斯州总检察长Ken Paxton对媒体表示,他认为谷歌可能不公平地阻碍其他公司的成长,并最终导致消费者承担的价格上涨。

Paxton称,美国政府将给谷歌30天的时间来回答一系列有关其数字广告业务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家美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如何实现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利润。

据市场分析公司eMarketer数据,2019年谷歌在美国数字广告市场占据37%的市场份额,处于市场主导地位。eMarketer还估计,今年谷歌的数字广告收入将占到全球31%,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Facebook。

上周五(9月6日),谷歌高管Kent Walker在博客上写道,“我们一直与监管机构建设性地合作,我们将继续这样做……我们期待展示我们如何投资创新,提供人们想要的服务,以及参与稳健和公平的竞争。”此外,他还透露谷歌方面预计,州政府将询问谷歌过去在美国和国际上遭遇类似调查的情况。

一位知情人士在这次调查正式宣布前时表示,美国州政府和美国司法部对谷歌对调查是平行又单独的关系,最终可能会相互交叉。有专家分析,美国反垄断监管机构探讨的结果可能是迫使谷歌将搜索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剥离。

据悉,50名总检察长分别代表了美国48个州参与调查,而加利福尼亚州和阿拉巴马州没有参与此次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联合行动。“我不记得上次几乎所有人都上同一辆火车是什么时候了,”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FTC前主席William Kovacic说,“在资源方面,它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更大程度的政治支持和权力支持。”美国《政治报》(POLITICO)认为,这支庞大的调查队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目前,谷歌等硅谷科技巨头公司正面临来自美国国会、联邦和州检察机构越来越多的反垄断审查。

今年7月,美国司法部就宣布对包括苹果、谷歌在内的科技巨头进行广泛的反垄断审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正式对Facebook展开一项新的反垄断调查,此前Facebook因违反隐私权而被罚款50亿美元。同时,美国FTC也在调查亚马逊潜在的反竞争行为。

 

Uber宣布在芝加哥建新总部-将投20亿美元扩张货运部门

作者  |  2019-09-1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宣布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建立新总部,还表示公司将在未来10年内至少花费20亿美元扩展其货运业务。

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9日报道,Uber当天表示,公司已经租下了老芝加哥邮局总部大楼,计划未来三年在芝加哥雇佣2000名货运业务员工。

Uber货运(Uber Freight)于2017年推出,客户包括雀巢、高露洁棕榄、百威英博等大公司,并在全美拥有40万司机的货运网。其中很多是为小型物流公司工作的司机,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路线和货物,同时为Uber送货。

Uber货运的商业模式类似经纪人模式。作为经纪人,从想要运送货物的公司处收取佣金。比如,托运人愿意为运送某批货物花费1000美元,在Uber货运APP上,这笔订单可能会以850美元的价格发布,Uber获得差价。Uber表示,万一这单货运最终花费的成本比托运人最初愿意支付的要高,Uber就会承担这部分的差价,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亚马逊可能是Uber货运的重要竞争对手。2019年,亚马逊也推出了自己的卡车经纪业务,现已在美国5个州推出。

虽然核心网约车业务持续亏损,但Uber的业务扩张从未停止。2017年,Uber将其触角延伸到价值7000亿美元的美国公路货运业,推出了Uber货运。随后2018年,Uber推出了共享电单车和踏板车。另外,2014年起,Uber还提供按需送餐服务Uber Eats。

Uber表示,Uber货运是“美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物流公司之一”,也是公司增速最快的部门之一。

2019年上半年,Uber的其他业务销售收入主要来自货运、共享单车和踏板车,比去年同期的3.4亿美元增长了206%,但这在Uber 的总收入中仍然只占一小部分。上述期间Uber总收入6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

据商业内幕9月9日报道,在货运等业务中,Uber的大规模人员招募仍在继续。在美国德克萨斯州,Uber已经在奥斯汀市拥有相当规模的分部,在达拉斯市还将开设一处新办公室,能够容纳3000名员工,完全运营起来后,这个分部将成为继美国旧金山Uber办公室之外的第一大分部,超过芝加哥的规模。据当地新闻报道,2019年底,达拉斯分部将雇佣或调来400个员工。

 

当“独特”的Costco遇到中国零售大市场

作者  |  2019-09-10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不久前,美国知名零售商Costco上海首店开业被顾客“挤爆”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熟悉商业的人或许并不觉得奇怪,因为这是“首店效应”与“开业效应”的叠加。前者是说一个品牌进入新的城市开出第一家店时,总会吸引想要“尝鲜”的人们去光顾。这也是近年来许多知名品牌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原因,更何况是国际品牌Costco在中国开出的首店。“开业效应”更好理解,除了新鲜刺激以外,新店开业总会有一些优惠让利,还可能成为时尚的谈资,不亲自去一趟更会让人有一种落伍的感觉。

许多人接着会问,这种“火爆”能否持续?还不等大家反应过来,便传来部分顾客退会员卡的消息。这种前后对比引人关注,但也并不出人意料,因为目前付费加入会员才能购物的规则本身在中国的接受度有限,为了“尝鲜”而成为会员的人便会在不久以后退出。短期现象还不能说明Costco未来在中国的经营能否取得成功。

更有价值或更为深刻的问题则是:中长期来看,Costco能否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进而会对国内零售产生什么影响?由此带来的思考,或许是Costco开出中国首店的一大意义,即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整个零售业,而不仅仅是所谓“新零售”的关注——似乎很久都没有“半衰期”超过半个月的关于实体零售的新闻热点了。那么,我们不妨仔细看看Costco本身的经营策略,以及中国零售商业的整体环境。

美国超市巨头开市客(Costco)上海开业人气爆棚。

一、Costco的经营策略:零售要素组合

Costco开业盛况的新闻爆出以后,其主要的经营策略就被作为“成功”的原因列举出来。但事实上,这些做法最多只能算是零售行业中的“典型”,而谈不上“特有”。首先是自有品牌。很多人都知道,美国销量领先的健康品牌Kirkland通常只能在Costco买到,原因就在于Kirkland是Costco自主开发并委托上游制造商生产的零售商自有品牌。由于零售商更了解顾客购买行为,所以自有品牌商品更能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并且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还能够省去许多中间成本。当然,还有很多成功的自有品牌,比如“无印良品”最早也是日本西友百货开发的“没有商标的优质产品”,在石油危机后广受欢迎。我们熟知的沃尔玛实际上也开发了数十个自有品牌,其核心品牌有三个,分别是日用品类的“明庭”(Main Stays)、服装类的“简适”(Simply Basic),以及主打食品及日化类的“惠宜”(Great Value)。

高性价比也是Costco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印象。除了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成本以外,低价更多的是通过与供应商谈判实现的。Costco也向供应商提出了供货价格不得高于同行的要求。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零售商拥有渠道势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手握诸多门店、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零售商。一方面快速扩张门店提升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则压低供货价格来取得竞争优势,是实体零售主导时期许多大型连锁超市、家电专业店的经营策略。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做法会加重供应商的成本负担,短期内有可能出现商品质量问题,长此以往则会对上游的资金积累与创新发展产生不利。

接着是精选商品品种。虽然Costco经营的商品品类数量与其他大型超市相类似,但每个类别只选取少数品种——术语叫做“存货持有单位”(Stock Keeping Unit,简称“SKU”),意思是特定品牌、花色、款式、大小的最基本组合,简单理解就是不能再细分的一种商品。其理念是帮助顾客做好精选,这些被选中的品种代表着消费偏好中的绝大多数,在此之外的就属于“长尾”零售的服务对象了。其表现是,Costco的SKU数量只有同类大型超市的1/3甚至更少。这也使其单品销量更大,从而更容易获得供应商提供的低价。SKU的数量多少与零售商的经营定位有关。例如,便利店的SKU数量也很少,因为其营业空间有限且顾客常常是应急购买,所以关键是覆盖最常购买的商品类别,只有少数商品才有必要提供一定的挑选余地。而专业店中同类商品的SKU却很多,目的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Costco注重生鲜品类。“民以食为天”,生鲜产品能够招来顾客,同时也极大地考验着大型超市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少国家都有专门的“生鲜食品超市”业态,集中精力主营这一品类;对于许多国内超市而言,生鲜也是自营占比最大、直接控制度最高的品类。Costco的生鲜产品能够做到“平价”,且其中不乏其他地方买不到的好货,加上品相和包装优良,对于习惯在周边买菜的市民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与美国人周末去一趟超市,回家装满一大个冰箱的消费习惯不同,Costco中国店的生鲜更多地发挥了招徕顾客及品类互补的作用,这也与其选址郊外的做法有关。

郊区选址是许多零售商的经营策略,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郊区便宜的地价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工厂店、尾货店(“奥特莱斯”)就经常开在郊外。也有一些国家对市内开店设置了诸多限制,如日本、法国等,只有郊外才能开设大面积卖场。在中国,郊外开店可能更适合“有车一族”周末全家出门购物。Costco中国首店选址的闵行就属于上海近郊区,这里本身有许多游乐园、体育场和博物馆,是许多市民周末与家人短途出行的选择。

还有会员制。顾客必须先交纳会费,成为Costco的会员才能购物。会员制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顾客粘性。既然交了会费,总得多找些实惠的东西买回家。不然,岂不是亏了?郊区开店的情况尤为如此。去一趟不大容易,第一次尝鲜之后再提不起心思怎么办?成为会员可以减少一些开业效应。这一做法也是许多零售商所采用的,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就已经在国内开设了它们的会员店。总的来看,会员制在国内的接受度还较为有限,即便是京东、亚马逊等电商的非强制性收费会员,主要也是依靠专属商品优惠维持的。

不再继续列数其他具体做法,我们已经能够看到,Costco的这些经营策略并非“独创”,而是零售商业的“惯招”。选址、选品、营业面积、会员制等等,都可以被称作“零售要素”,零售要素的组合就是人们常说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很难找出两家完全不同的商店——即便漂洋过海、游走他乡,商店的学问总逃不出买卖二字;也没有两家商店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标准化门店,至少也在选址上存在不同。而一家零售门店能否成功,就在于它所选择的经营要素组合能否与当地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相适应。近年来,上海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市民的购买力不容小觑。但上海人也很精明,最怕做了不划算的事。大型超市开业1-2个月之后常常会进入瓶颈期。经过最初的一番热闹以后,人们逐渐冷静下来。大周末的跑到闵行,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行。经营者也需要仔细考虑,必要时还应对要素组合做出调整。

二、Costco的进入时点与零售行业变迁

Costco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的新闻之所以引人注目,其时点选择也是重要原因。中国的实体零售,特别是连锁经营零售的高速增长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左右。此间,超市、百货、电器专业店等业态迅速占领了大量城市的中心商业地段,零售商势力与零供冲突问题也是在这一时期变得敏感。2001年“入世”提高了对外资零售业的开放程度,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逐渐进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家乐福采取了快速开店扩张的策略,且主要瞄准一二线城市,更多地选址在繁华闹市区的“十字路口”;而沃尔玛则略显谨慎,通常选址在租金略低的位置,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速度也略快于家乐福。

如果Costco在这一期间开出中国首店,相信人们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奇怪,毕竟有那么多外资零售商已经在中国开店了嘛。但最近三五年间,新闻热点已经变成了“关店潮”。每年都有媒体盘点,各家知名零售商关闭了多少门店,且数目不小。关店排名靠前的零售商中也包括经营能力较强的外资零售,以至于加入世贸初期对于外资零售是“狼来了”的恐惧,也已经变成了探讨是否外资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当然,门店关闭也是正常的经营调整,实际上每年也有大量的新门店开业。但必须承认,新开门店数远多于关闭门店数的时代已经过去,实体零售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成熟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二线城市成熟市区的零售商业已经基本饱和,实体门店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商家只能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细化管理,甚至引入餐饮复合业态,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Costco似乎也没有逃出零售学经典教材上的那些要素组合。能否在众多零售商中脱颖而出,还需取决于其要素组合方式能否在中国发生特别的“化学反应”。

实体零售的竞争还来自线上零售。如果说线下实体零售之间的竞争属于“冷兵器时代”——选址距离相近的门店之间才会有“近身肉搏”,那么快速发展起来的线上零售则直接将信息决胜的现代化战争带入了零售业。电商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它的用户触达方式突破了实体零售的“商圈”概念。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基本普及的今天,人们只要拿出手机,便可连接无数网店。电商的下沉渗透能力也不可小觑。一些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用户已经跳过了计算机有线宽带联网的阶段,直接通过手机使用App完成网上购物。而农村实体门店仍然发展缓慢——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包括曾经声势浩大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电商发展的第一桶金是通过成本优势获得的,即线上比线下的经营成本更低。最先受到冲击的是书店。在北京,就有“光合作用”、“第三极”等不少民营实体书店在2012年左右退出市场。许多求学时代经常光顾这些书店的人,在看到纪录片《商战之电商风云》中退租清场的场景时都不禁发出感慨:一个时代过去了。此后的发展则更具戏剧性。尽管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今天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逻辑自洽,完全符合零售业态“正-反-合”辩证发展理论:在“苏宁看货、京东下单”的分离阶段,电商纯粹是实体的反面;尔后实体零售奋起“触网”,由此形成的O2O是由对立到统一的体现;“电商落地”开出的实体店则通过业态融合,在店面体验、配送时效等方面谋求升华,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

由此,一个自然的问题是,Costco会不会在中国做电商?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在开出实体店之前。那么,Costco的电商是怎样的,它在Costco的O2O渠道体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2014年Costco最先在“天猫国际”开出旗舰店,其实质是“跨境电商”;2017年入驻天猫的普通旗舰店则将品类扩大到了更大范围,迈出了本土化的步伐。事实上,美国的Costco也是在2017年才进入电商领域的,服务只是为顾客网上订单提供配送,是其实体门店业务的延伸。这么说来,天猫背后的物流能力还为Costco以电商形式提前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支持。也许Costco的电商在中国人看来十分“普通”,只相当于“实体触网”的阶段;但重要的是,电商渠道可以为之提供了解中国市场的机会——不仅是自身的情况,许多入驻商家还会使用天猫的大数据支持系统,获得同类店铺乃至竞品的信息。可见,进入中国市场作为Costco的一个重要决策,其行动是谨慎与稳健的,主要依据的是其自身的发展构想。

综合来看Costco进入中国的时点,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这家外资零售面临的都是“红海”。目前的大城市实体零售市场中有着来自多家本土和外资企业的竞争,零售商还需要应对租金、人力成本上升等经营压力,Costco也不例外。线上零售虽然进入门槛较低,但“补白”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加上用户搜寻成本低、商品间容易比较,且价格更为透明,竞争甚至比线下更为激烈。

三、如何迎接Costco们:市场已经细分,重在完善自身

“开店就能赚钱”的阶段已经结束,中国零售市场的经营风险远大于十年以前。外资先驱与本土巨头都在进行新的战略谋划。或独树一帜错位竞争,或寻求合作抱团取暖,或下沉渠道开发市场……这是行业盘整进入关键时期的佐证。最近,苏宁易购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的新闻引人关注,这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多年的国际零售巨头即将成为苏宁的“智慧零售”大家庭的一员,为后者发展快消品类目提供支撑。不论是对它们,还是对新进入中国的Costco而言,这可能都不是一个“好的时代”:抢别人的蛋糕很难,垦荒也已经不易。

正因为谁都不易,这也将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机会趋于平等,没有一家企业敢放松自我提升与开拓创新的步伐;前景依然无限,成熟的消费者会因为真正“优秀”而埋单。在这个时代,零售商必须既要突出总体战略,也要注重细节管理。一旦走偏,市场就会马上告诉他,因为经营问题可以借助快速发展来掩盖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竞争的水准已经提升,价格战不再是万能的。当电商遇上社交,“拼多多”通过“帮我砍价”形成了消费带动效应,但其受众主要在于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市场,碍于面子的都市白领阶层则很少买账,于是实现了“电商下沉”。成熟的市场是高度细分的,专注于“做好自己”的零售商会觉得这是一个“好时代”。

刚刚进入中国的Costco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聚焦到自己的目标客户,从上海首店的经营要素组合来看,这也应当是一个细分的市场领域:他们能够接受收费合理的会员制度,偏好高性价比的商品,且大多有车并愿意在周末出门购物。显然,这样的消费者是存在的,在上海也不少;若考虑调整部分经营策略,Costco的伸缩余地并不小。倘若时间最终证明Costco在华实体店的经营是成功的,那么受到直接影响的自然是当地同一细分市场中的零售商;间接地,重点不应在于对其经营组合的简单模仿,而是一场对围绕零售要素本身的“反思”。当然,“反思”不必等到那时,各家零售企业现在都面临着远不止一个Costco的竞争。如果学不了大咖,就不妨做好自己。品种选择能不能体现自身的经营定位,是真正投入了精力,还是更多地听由供应商?自有品牌有没有比制造商品牌更懂得消费需求,有没有在价廉的同时做到了物美?会员制能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有没有使促销更为精准?……回答好一个问题,就离成功——或者生存——更近了一步。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企业也是如此。成功模式的典型案例可以讲得让人耳朵长茧,失败的企业则似乎总是差在那么一些小细节上。而每每提到细节,总会觉得太过琐碎,或者还有一堆“我做不到”的理由。就像日配生鲜的管理,暂不论当日没有售出销毁的经营模式,许多超市采取了营业快结束前买一赠一的做法,但效果有限。国外同行也有类似做法,不过都是基于原品的折扣销售。例如Woolworths超市每到晚上8点左右,就将生产日期为当天的日配商品做折扣处理,最低可至3折左右,即便离过期还有3-4天。在日本,便利店对其销售的生鲜、便当等食品的折扣方式更为细致,例如:下午2点左右开始打9折,5点左右打7折,最后对折。这最终与买一赠一似乎没有区别,但消费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捆蔫儿黄的蔬菜已无法令人产生好感,带回两捆岂不更加闹心?而对经营者来说,原品打折需要重新贴价签,而买一赠一只需在结账时扫码一次,自然更加方便。然而,细节就在于此。

消费者不仅是品牌形象的接受者,而更多的是体验者与创造者。他们不同于投资者,不会相信故事。也许每个国家的零售市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这一点是共通的。中国市场之大,容得下成百上千个成功的零售企业,也欢迎像Costco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具体到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则需扪心自问:我们真正为消费者考虑了吗?实体如此,电商也是如此。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