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37岁的帕拉格(Parag Agrawal)成为了Twitter的首席执行官——他是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公司中最年轻的CEO,超过了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但就在10年前,他还是Twitter的一名工程师。
Twitter杰克•多尔西(JackDorsey)周一意外宣布卸任,硅谷又多了一位印度人掌管科技龙头公司。Google、微软、Adobe、思科等CEO都已经是印度裔。相比之下,有人统计过,清华大学在硅谷地区就有一万多名校友,那么加上北大复旦南开浙大等等等等,那有将近十万中国名牌大学的精英在硅谷地区啊。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当上CEO。
在谷歌工作11年当上CEO的桑达尔·劈柴(SundarPichai),
在微软工作22年当上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
IBM的CEO阿尔克温·克里希纳(ArvindKrishna),
百事可乐的女CEO是英德拉-努伊(IndraKrishnamurthy Nooyi),
Adobe的CEO山塔努力(ShantanuNarayen)
诺基亚的前CEO拉杰夫·苏里(RajeevSuri)
摩托罗拉的前CEO桑贾伊·K·杰哈(SanjayKumar Jha)
数据存储公司NetApp的CEO乔治·库里安(GeorgeKurian),
万事达(MasterCard)的CEO 彭安杰(Ajay Banga)
SanDisk的CEO是印度人万思瀚(Vasant Narasimhan)
美光科技(Micron)的CEO 桑贾伊·麦罗特拉(Sanjay Mehrotra)
在硅谷的1/3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华人和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
为什么杰克•多尔西会辞职?
据说是被华尔街逼退的。去年,推特的主要投资方艾利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就试图赶走多尔西,因为多尔西同时还担任一家电子支付平台Square的CEO,Square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因为数字币的火爆,业务蒸蒸日上,投资方认为多尔西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推特上,要求其辞职。
帕拉格的背景?
根据他的 LinkedIn页面,帕拉格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完成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毕业。10年前,也就是2011年,帕拉格加入Twitter,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当上公司员工还不到1000人。他仅用了六年时间就晋升为首席技术官。帕拉格在推特推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使用,这帮助推动了公司的受众增长。
在加入Twitter之前,阿格拉瓦尔曾在几家不同的科技公司担任研究员——他还拥有印度顶级大学-印度理工学院(Indian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印度人考这所学校比美国人考麻省理工学院要难很多。
在硅谷的1/3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华人和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
为什么这么多印度人从事IT行业?
因为印度种姓制度由来已久,种姓地位低的人无法从事医生、律师等工作,但互联网IT工作是21世纪产物,不受种姓制度限制,导致很多印度人都去做IT工程师。
印裔霸占硅谷,难道华裔沦为打工仔?
这说法并不准确,视频会议应用公司Zoom的创始人兼CEO袁征出生在山东泰安,在1997到2011年间担任Webex的创始工程师和工程副总裁,之后带领几十人出来创立Zoom。
人物详细介绍【美国华人创业】100亿美金市值登顶纳斯达克
美国外卖公司DoorDash代号DASH 背后创始人就是三个华人,DoorDash成立于2013年,刚开始,DoorDash只是在小范围内展开外卖配送业务,相比于Grubhub、Postmates等竞争对手。
芯片两巨头,AMD的CEO苏姿丰和英伟达CEO黄仁勋都是华裔。
美国跨境电商Wish母公司Context Logic(股票代码:WISH)成立于硅谷,就是由华裔张晟和欧洲的Peter Szulczewsk创办,前身为一家名为ContextLogic的技术服务公司,面向移动端广告业务。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周一表示,它正在调查持续供应链中断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给消费者带来严重和持续的困难并损害美国经济的竞争”。
今日美国报报道,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表示,它正在命令沃尔玛、亚马逊、克罗格以及包括宝洁公司、泰森食品和卡夫亨氏公司在内的其他大型批发商和供应商“交出信息,以帮助研究空货架和天价的原因。”
订单也被发送到 C&S Wholesale Grocers, Inc。、Associated Wholesale Grocers, Inc。 和 McLane Co, Inc。。
“供应链中断正在颠覆各种商品的供应和交付,从计算机芯片和药品到肉类和木材,”FTC 主席 Lina M。 Khan 在一份声明中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1月29日,精品会员电商平台云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YJ)公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财报显示,云集Q3实现净利润6140万元,复购率已连续超过12个月维持在80%以上。
云集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710万,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1700万,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140万,这意味着,云集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
具体来看,在成本方面,云集在2021年Q3总成本下降了66.9%至2.486亿元,占总收入的56.8%。而在2020年同期,总收入成本为7.517亿元,占总收入的70.5%。总营运开支从2020年同期的3.436 亿元减少 43.6%至1.938亿元。履约费用、销售和营销费用、技术和内容费用均实现大幅下降,降幅为30%—60%不等。云集在财报中表示,Q3总成本主要由商品销售收入相关的成本组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商品销售收入下降,而其收入按全额确认。
今年一季度,云集开始升级其极致精选的战略。作为这一战略升级的一部分,公司推出了爆款池计划,该计划侧重于引入更多具有强大复购潜力的产品、自有品牌和独家产品。云集根据专注于盈利的长期增长战略,专门对平台供应商和商家做了优化,致使其商城业务和商品销售的销售额均下降。
在收入方面,云集Q3商品销售收入净额3.655亿元、商城业务收入为 6470万元,总收入至 4.379 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基本和摊薄每股净收益亦实现转正,均为0.03元,而2020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基本和摊薄每股净亏损为0.02元。
近年来,各企业抢滩自有品牌市场。自有品牌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可以把企业自身品牌张力和有效元素渗透到产品到商品的整个流通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双十一期间,以尤妮美、原生黄、家的意义、素野和彼丽等为Top的云集自有、合资品牌拿下不俗业绩。特别是自有品牌尤妮美创下开播1小时11.5万人观看的成绩,并拿下全站销售冠军宝座。
云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肖尚略表示,在第三季度,云集继续专注于执行极致精选和供应链差异化战略。他说,“利用我们的差异化供应链,我们推出了一系列自有品牌产品,涵盖各种类别,包括食品、化妆品和补品等。我们致力于持续提升品牌复购率并为产品进行更广泛的产品—市场匹配。我们对差异化的供应链矩阵保持乐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日,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三家新造车企业相继公布了三季报“成绩单”。
11月29日,理想汽车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理想汽车总营收为77.8亿元(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9.7%,环比增长54.3%;净亏损为2150万元(330万美元),同比减少79.9%,环比减少90.9%。
值得一提的是,与蔚来、小鹏汽车相比,理想汽车三季度的净亏损额最低,实现了同比大幅收窄。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表示,公司对理想汽车的增长前景充满信心。接下来会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以推动增程式电动车及纯电动车的并行发展。同时,公司也会加快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布局。
今年年初至今,理想汽车股价涨幅为12.38%,最新市值为334.65亿美元。
新款理想ONE推动毛利攀升
财报显示,2021年三季度,理想汽车收入总额为77.8亿元,同比增长209.7%。其中车辆销售收入为73.9亿元,同比增长199.7%。
据悉,除了汽车销售收入外,理想汽车三季度的收入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积分的销售以及充电桩、配件和相关服务的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三季度,理想汽车的亏损实现大幅收窄,净亏损2150万元,同比减少79.9%,是造车新势力三强中三季度亏损最少的公司。据悉,今年三季度,蔚来和小鹏汽车分别亏损8.3亿元和15.9亿元。
毛利率方面,今年三季度,理想汽车的综合毛利率为23.3%,较2020年同期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车辆毛利率为21.1%,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分析师了解到,毛利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2021款理想ONE的交付量攀升。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理想ONE的交付量为2.51万辆,同比增长190.0%。10月,理想汽车的销量再度攀升,共交付7649辆理想ONE,较去年同期增长107.2%。
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表示,公司实现在美股、港股的双重主要上市,为理想汽车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基础。而2021款理想ONE的推出,则直接拉动了理想汽车在今年三季度的业绩,尤其是提升了车辆毛利率。
据悉,接下来,理想汽车将继续专注研发,同时也会持续扩张业务。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0月,理想汽车在北京的制造基地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投入运营。李想认为,该制造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理想汽车的产能,实现规模扩张。
预计四季度交付量突破3万辆
今年以来,芯片短缺的问题持续制约着汽车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这对于亟需形成销量规模的新造车势力而言,更是一大挑战。
今年10月,理想汽车曾公开表示,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公司采购的用于毫米波雷达上的芯片供应严重短缺,直接影响了理想ONE的生产和准时交付。
在三季报披露的同时,李想也针对芯片短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为缓解持续的供应链风险,理想汽车将继续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按照理想汽车的预计,今年四季度,理想汽车的交付量预计达3万辆-3.2万辆,同比增长107.4%至121.2%。同时,理想汽车预计四季度公司的收入总额约为88.2亿元至94.1亿元,同比增长112.7%至126.9%。
光大证券分析称,理想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用户画像明晰的车型定位,公司在软件、算法等核心领域的加速布局,将推动其继续向上。因此,看好理想汽车从偏谨慎的战略转向扩张型战略理念。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新冠病毒新变异毒株引发人们对新冠疫苗防护效力的担忧。
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以希腊字母“omicron”命名,并正式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初步研究表明,omicron变异株导致人体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增加。
外界普遍担心,该变异株或继德尔塔毒株后引发新一波凶猛疫情,影响新冠疫苗接种成效。世卫组织11月26日则强调,依据科学家对新毒株基因序列的研究情况,“需要几个星期了解这一变种对任何在研疫苗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关于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数据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查询了解到,截至11月26日,全球新冠候选疫苗共有362个,其中132个进入临床。从公开资料来看,目前辉瑞/百欧恩泰(BioNtech)、莫德纳、强生、阿斯利康、诺瓦瓦克斯等都在新冠疫苗研发前列,并且在不同国家实现了商业化接种。
对于omicron变异株,上述新冠疫苗研发厂家在当地时间11月26日先后表示,正在研究毒株对疫苗的影响,部分厂家已经开始着手应对。或受上述消息影响,美股疫苗股大涨,截至当天收盘,莫德纳涨超20%,辉瑞涨超6%,百欧恩泰涨超14%,诺瓦瓦克斯涨近9%。
辉瑞:100天内可以开发和生产针对变种的疫苗
据福克斯商业网等报道,当地时间11月26日,百欧恩泰(BioNtech,BNTX)和辉瑞(NYSE:PFE)称,已经启动mRNA新冠疫苗对omicron变异株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最晚两周内出结果。
辉瑞称:“与往常一样,在我们研究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侵害的最佳方法时,我们将继续遵循科学,如果出现疫苗逃逸变种,两家公司预计能够在大约100天内开发和生产针对该变种的特定疫苗,但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辉瑞公司CEO阿尔伯特就曾公开表示:“到目前为止,数据显示现有的变异株都没有逃脱我们疫苗提供的保护。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流程,可以在 100 天内在需要时开发一种新的疫苗。”
百欧恩泰方面强调,最新发现的变异株与之前观察到的变体显著不同,因为它在刺突蛋白中具有额外的突变。预计最迟在两周内获得来自实验室测试的更多数据。这些数据将提供更多关于该变异株的信息,是否需要调整现有疫苗。
莫德纳:三个层面同时推进
当地时间11月26日,莫德纳(Moderna, mRNA) 宣布针对B.1.1.529 (Omicron) 变体的解决战略,并表示公司正在迅速努力测试当前疫苗剂量中和 omicron变异株的能力,预计未来几周将提供数据。
莫德纳的50微克的mRNA-1273目前已经在美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用于18岁以及以上成人,并于当地时间11月19日获得加强针的紧急使用授权。
对于变异毒株,实际上,早在2021年初,针对当时引发全球关注的德尔塔病毒变异株,莫德纳已经提出了多个临床策略来应对。对于当前的Omicron 变体,莫德纳强调,如果目前授权的 50微克mRNA-1273 加强剂量被证明不足以增强针对 omicron变异株的免疫力,公司的应对策略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莫德纳已经在健康成人中测试更高剂量的 mRNA-1273(100 微克)增强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该研究已经完成306名参与者的给药。另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也研究了 100 微克剂量的 mRNA-1273,结果显示对先前的新冠病毒株产生了最高的中和效价。莫德纳正致力于在中和试验中快速测试来自其高剂量加强剂接受者的血清,以确定 100 微克剂量的疫苗是否提供针对 Omicron 的卓越保护。
第二, 莫德纳已经研究了两种多价增强候选疫苗,包括mRNA-1273.211和mRNA-1273.213,它们旨在预测突变,例如 Omicron 变体中出现的突变。前者已在 50 微克 (N=300) 和 100 微克 (N=584) 剂量水平下完成了 mRNA-1273.211 的潜在关键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的给药;后者已完成 100 微克 (N=584) 剂量水平的给药,并计划在大约 584 名参与者中探索 50 微克剂量水平。
第三,莫德纳将迅速推进针对 Omicron变体的候选产品mRNA-1273.529。莫德纳介绍,该候选产品是公司推进针对特定变体候选产品战略的一部分。公司已多次证明有能力在 60-90 天内将新的候选产品推进到临床试验。
美国莫德纳公司首席执行官班塞尔(Stephane Bancel)表示:“从一开始,我们就说过,在寻求战胜大流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随着病毒的发展积极主动。 Omicron 变体的突变令人担忧,几天来,我们一直在尽快执行我们的战略来解决这个变体。”
强生:正测试新冠疫苗对新变异株的有效性
强生(JNJ)在研新冠疫苗是腺病毒载体技术路线,属于单剂量接种。该疫苗已经在加拿大获得完全批准,在美国该疫苗已经获得加强针的紧急使用授权。对于变异株的应对,据福布斯商业网消息,强生在邮件中回应称,公司正在测试其新冠疫苗对 B.1.1.529 变体的有效性。
一位发言人写道:“我们正在密切监测新出现的omicron变异株,并且已经在测试其疫苗对在南部非洲首次发现的快速传播的新变种的有效性。”
阿斯利康:正研究变异株对疫苗和抗体组合药物的影响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阿斯利康(AZN)除了疫苗,还有抗体组合药物。前者属于腺病毒载体技术路线,后者是两个长效抗体tixagevimab (AZD8895) 和 cilgavimab (AZD1061)的组合。当地时间10月11日,阿斯利康曾宣布 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轻度非住院患者通过肌肉注射600毫克剂量的抗体组合药物,发生重症或死亡的风险降低50%。
对于最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据环球新闻网消息,阿斯利康方面当地时间11月26日表示,正在研究在南非迅速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对其新冠疫苗和抗体组合药物的影响。
阿斯利康表示,公司正在博茨瓦纳和斯瓦蒂尼两个非洲南部国家进行研究以收集数据,这将使该公司能够针对这种变异毒株搜集真实世界数据。
此外,阿斯利康还表示,公司已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了一个疫苗平台,以快速应对新变种,该疫苗平台是在牛津大学创建的。该公司此前曾表示正在研发一种变体疫苗,以更好地针对 Beta 变体。
诺瓦瓦克斯:已开始研究新冠疫苗的一个版本
诺瓦瓦克斯(Novavax,NVAX)11月26日表示,它已开始研究其新冠疫苗的一个版本,以针对在南非检测到的变种,并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准备好进行测试和生产。
诺瓦瓦克斯在研的新冠疫苗属于蛋白疫苗,目前已经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还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提交了监管文件。此外,诺瓦瓦克斯还向世界卫生组织 (WHO)提交了紧急使用清单 (EUL),预计将在年底前向美国 FDA 提交完整的信息。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如今看来,马斯克掀起的浪潮并不仅仅只有新能源汽车,股票减持也算一个。
11月22-23日,微软CEO Satya Nadella出售了83.86万股。如果以每股约340美元的价格来计算,价值约2.85亿美元(约18亿人民币)。
而这些基本已经占到Satya Nadella所持有的微软股票的一半,是迄今为止他出售股票最多的一次。
一个公司的CEO突然出现采取这种大规模抛售股票的行为,对市场情绪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股权变动消息于11月24日上周三公布,随后便引发了投资者进一步的抛售行为,给公司股价造成了直接的下行压力。
怎么突然减持?
在微软CEO减持之际,正好也是微软的市盈率(PE)再次达到了历史高位。
微软的股价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
稍早前马斯克也在特斯拉股价大涨后开始实施抛售计划,电影《大空头》原型人物Michael Burry直言不讳地表示:
马斯克并不需要现金,他只是想卖掉公司的股票。
还有谁?
现在跟上马斯克脚步的,可不是只有Satya Nadella一个人。
在马斯克出售特斯拉股票的前一天,他的弟弟、特斯拉董事会成员金巴尔·马斯克出售了价值约1.09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
而在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后,公司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长Robyn Denholm、Ira Ehrenpreis和 Antonio Gracias都在抛售特斯拉股票。
此外,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也在“减持大队”之中。
我们此前提及,今年以来贝索斯已累计处置了300万股亚马逊股票,总价值近100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Sea未来还有什么机会与风险?
Sea 冬海集团,是一家集电竞发行运营,电商和支付金融三位一体的以东南亚为业务发源地的全球性互联网巨头。其上市历史较短,只有四年。
当时带着 “小腾讯” 的名气上市,腾讯也是其最大的股东,上市前持有 40% 的股份,至今一股未卖。如果当时我们没有买入这支股票,是为什么不买?有什么公司的优势和能力我们没有看见?而有哪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被克服?未来还有什么机会与风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分析这家优秀的公司。
游戏业务
我还记得 B 站刚上市的时候(2018 年),当时不受投资者欢迎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当时 B 站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游戏,而且是一款游戏(FGO),其他的业务只是规划,还没有实现营业收入。这导致 B 站上市的前两年股价没有表现。Sea 也有类似的性质。
2017 年上市前三年,根据招股书披露,游戏收入占总收入的 95-97%。电商几乎为零。甚至 Sea 直到上市前才更名:以前一直叫 Garena(中文名竞舞娱乐),也就是他们游戏分公司的名字。
通过对比 B 站和 Sea 的 IPO 之后 2 年和 2 年半的股价图,几乎一模一样。市场不在乎他们的游戏收入,并且理解这些收入是组成未来对其他高成长性主业投资的弹药。对于 B 站是视频,而对于 Sea 是电商。然而,Sea 的游戏业务对比 B 站有更坚实的基础,也大概率有更优秀的成长空间。
Sea 的前身 Garena 是 2009 年由李小冬,叶刚创立的 PC 游戏发行平台和对战平台(关于 Garena 的前身 GG 对战平台,涉及著名创业帅哥聚美优品陈欧,以及一段宫廷剧,有兴趣请自行搜索)。
公司自 2010 年得到 Riot 工作室旗下爆款游戏英雄联盟的区域经营权而起飞。英雄联盟时至今日都还是最大的 MOBA 类游戏之一。作为 Riot 的投资者腾讯也关注到了 Garena,于是投资了该公司的 40%,并组成了长期的策略性发行关系。
2018 年,腾讯与 Garena 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让 Sea 有了所有腾讯游戏在东南亚的优先购买权(越南除外)。腾讯与 Garena 的良性合作关系可以各取所需:Garena 可以得到长期优质稳定的游戏供应(不光是腾讯开发的游戏,也有旗下工作室及参股工作室的游戏比如 Riot(100%),EPIC(堡垒之夜,虚幻引擎,40%),Bluehole 蓝洞(吃鸡,11.5%),Ubisoft 育碧(5%),动视暴雪(5%),Supercell(84.3%),等),而腾讯可以依靠 Garena 在东南亚这个重要市场获得收入,规避内地市场的许多监管和审批麻烦,深入国际化。
现在 Garena 发行中的腾讯游戏主要有 QQ 飞车,王者荣耀国际版,无限法则,天涯明月刀,无限法则,黎明觉醒等。除腾讯游戏之外,Garena 也有 FIFA Online 系列的东南亚发行权。
Garena 之所以受到大型游戏的青睐有两大原因:
先发优势导致在地化,当地语言,支付系统,电竞活动举办,推广等方面有统一优势,不需要单独逐个国家去谈;
自己有研发实力。比如腾讯的王者荣耀里面的英雄几乎全部全新设计,几乎是个全新的游戏。比如 FIFA 系列 Garena 会加入东南亚各国的球员及其资料,充分适应了当地市场。
1、Free Fire
Garena 的实力体现最显著的莫过于踏足游戏开发,并且大获成功。游戏发行商成长到一定规模后,通常都有是否要向自行开发转型的战略选择:优势是不需要对外分润 30%,劣势是难出爆款且风险高。因此成功先例并不多。
Garena 不仅成功,而且是大获成功,旗下拳头产品吃鸡类游戏 Free Fire 是不亚于当年腾讯王者荣耀的存在,甚至大概率超过王者荣耀。
Free Fire 连续两年(2019,2020)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手机游戏;
Google Play 平台下载超过 10 亿次,已经长期霸占东南亚,拉美及印度最高流水的手游;
2 季度已连续两个季度霸榜美国吃鸡类游戏流水,总流水在 2 季度美国排名稳居前三,与 Candy Crush 和 Coin Master 霸榜
Free Fire 的亮眼成绩也跟 EPIC 的堡垒之夜从安卓与苹果商店下架有关。吃鸡类游戏主要有三款:PUBG,堡垒之夜和 Free Fire,堡垒之夜从移动端下线之后,市场空缺部分被 Free Fire 取代,其中在游戏机制中的元素:偏卡通画风,更多的地形和建筑,交通工具,角色宠物交互技能等都更类似于广受好评的堡垒之夜,而不是比较经典(玩法单一)的 PUBG。
除此之外,更少的游戏人数(50 人 vs100 人)让每局游戏变短,降低硬件需求和网络需求,这些特性也是 Free Fire 这个纯手游比起 PUBG 更适合手游端的特点。
Free Fire 从第一天起就是定位于发展中国家手游市场,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玩家的需求以及一系列限制,服务好这部分潜力巨大但是传统 PC 及游戏机端游长期忽视的市场,经过 4 年时间收获巨大的成功,登顶非中国手游市场。
比起电商业务,游戏业务更不依赖单一的东南亚市场。游戏在世界范围内的上规模成本要远低于电商。Free Fire 在 2017 年 10 月上线,短短 2 个月后就在全球 130 个国家上线,主要市场是印度,中东以及拉丁美洲。
Garena 的游戏业务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 2018 年的 3-4 季度。在这个时间,自研游戏 Free Fire 开始广泛货币化,逐个登顶各个市场的流水榜,此刻自研游戏的收入仅占 13%(2018 年 2 季报数字)。同时 Garena 刚刚与腾讯签订了上文提及的战略发行协议,优先选择腾讯游戏在东南亚的发行权。
当年 4 季度,Free Fire 的流水占比已经提升至 44.5%。换做当时的流水金额:Free Fire 开始货币化的短短半年后,就可以每个季度为公司带来超过 1 亿美元的流水增量,当时游戏总流水才 2.3 亿。四季度也上线了国际版的 QQ 飞车,这两个爆款游戏使得 Garena 的付费用户数开始了显著增长之路(上图绿色线),也是 Garena 的第一个转折点。
2020 年 2 季度开始,受到疫情的推动,Garena 的活跃用户数,付费用户数,流水都迎来了爆发,也是第二个转折点。截止到去年年底,Free Fire 连续两年成为 YouTube 全年手游播放量第一名,在 2020 年底 YouTube 播放量达到了游戏类播放量第三名(仅次于 Minecraft 和 Roblox),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全球手游王中王。
2、在收入端的两个驱动因素:季度活跃玩家数 QAU 和 ARPU 都双双高速增长
上图可见,2018 年底开始的一波 ARPU 和 QAU 双双高增长,使得季度流水增速高见 200% 以上。之后的 COVID 疫情一波则主要靠 QAU 的增速提速,而 ARPU 回归正常增速。在后文收入预测中,这种超高速增长将难以重现。
根据 Sensor Tower 二季度初的免费报告,Free Fire 已经在今年一季度赶超 PUBG 成为美国最高收入的吃鸡类手游。全球季度流水预测 2.55 亿美元,同比增 81%,其中美国 1 亿,同比增 4.5 倍。如此推算 2020 年 1 季度和今年 1 季度,Free Fire 占 Garena 的游戏流水占比从 27.5% 下降至 22.9%。
显示 Garena 对 Free Fire 的收入贡献依赖性较低且在持续降低中。整体游戏流水增速对比 Free Fire 流水增速也印证这点(2021 年 1 季度 117% vs 81%)。
Garena 最主要的市场按地区划分是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印度,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南美两个大国的人均收入介于东南亚相对发达国家比如马来西亚,泰国和欠发达国家印尼,菲律宾及泰国。但是未来东南亚各国的成长性可能均略好于南美。
目前北美,西欧,中日韩合共贡献了 80% 的游戏市场收入,而其人口仅占 3 成。全球每个玩家的游戏年收入超过 60 美元,而东南亚国家只有 6.7 美元。(GarenaTTM 的 ARPU 达到 6.7 美元)国际游戏市场 2000 亿 + 美元,而 TTM Garena 的游戏流水刚刚达到 42.5 亿美元,前途非常广阔,暂时看不到天花板。
上图可见,在公司有公告的观察期内,ARPU 整体并没有一个显著上升。早期的 ARPU 下降主要是从硬核核心玩家(强付费意愿)向大众玩家过度这一个自然地人均付费下降:从上面的游戏用户数图我们可以看出 2017 年 3 季度至 2018 年 3 季度五个季度间付费用户数几乎没有增长。我们如果从 2018 年 3 季度开始看 ARPU,过去 11 个季度的 ARPU 的 CAGR 是 28%。
如果我们以同是发展中市场的中国来对比,目前 Garena 的 ARPPU(4 年间最高峰的季度约 20 美元/季度)相当于腾讯 2013-2014 年间的 ARPPU。腾讯游戏用了大约 6 年时间使付费用户的 ARPU(也就是 ARPPU)提升了约 200%(从约 60 到 180 元),CAGR 约 20%。期间有急剧上涨和下跌,也有平台期。我们看 Garena,尤其是早期的每个季度数据,未来看到波动也是正常的。后文在拍未来游戏增速会参考到这些 ARPPU 和 ARPU 的增速数字。
3、接下来看游戏业务扣非 EBITDA 相关数字
季度扣非 EBITDA 从 2017 年 4 季度的 5260 万美元上升至今年 2 季度的 7.4 亿美元,相当于 113% 的 CAGR,同期 EBITDA 利润率从 37% 提升至 63%,累计提升了 2600bp,经营杠杆明显发挥作用。
各项费用占流水的占比方面:
成本从 42% 压缩至 25%,累计压缩 1700bp,低点 21%;
营销推广从 12% 压缩至 7%,累计压缩 500bp,低点 4%;
其他费用从 14% 压缩至 6%,累计压缩 900bp,低点 6%。
EBITDA 利润率提升和各项费用率压缩总和的差是折旧与摊销。折旧摊销在 2017 年 4 季度有近 800 万美元,相当于当季流水的 5.5%,现在忽略不计。因此看到费用率总和的压缩大于 EBITDA 利润率的提升。
4、关于 Free Fire 的性质与可持续性
Free Fire 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游戏,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吃鸡类游戏,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台。因为它参考了我最崇拜的游戏之一,EPIC 旗下的堡垒之夜。
如果说堡垒之夜诞生之初参考了 PUBG 的任何元素的话,就只有核心淘汰机制,几乎游戏的任何其他玩法都是重新设计的。建筑成分大大增加了其丰富性,大受西方玩家欢迎。其后堡垒之夜又向元宇宙方向发展。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喜欢滥用元宇宙这个词,一个更合适的描述是:互动式社交网络。
关于 Free Fire 的寿命,我认为不可以与最受欢迎的游戏相比,比如王者荣耀,比如绝地求生/和平精英。而应该对比 Roblox,GTA5,堡垒之夜这些端游。随着手机性能提升,5G 网络的普及,曾经在端游大放异彩的重社交属性游戏会在移动端得到爆发式的增长。这才是未来手游的必争之地,而 Free Fire 处在一个不能更好的竞争位置。
上述三个端游,无一例外一开始都没有打算构建一个元宇宙。比如 GTA 5 只是一个优秀的 AAA 级单机游戏的续作之一,为何成为玩家首选的虚拟世界社交地?为什么同一家公司的 Red Dead Redemption 系列的单机作品销量不逊于 GTA5 但无法做成一个社区?为什么使命召唤系列作为射击游戏大为成功,却无法复制堡垒之夜的社交属性?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元宇宙概念的人认真思考。
我相信元宇宙距离被一家独大还看不见影子。务实的游戏公司应该研究虚拟社交成功者的成功元素并企图复制。这一点我对 Free Fire 表示乐观。这一点管理层在与投资者沟通中也提到过,但是着墨不多。
EPIC 的 CEO Sweeny 曾经在 2019 年底发了又一条推:“堡垒之夜是一个游戏。但请你明年再问我一次。”
2026 预测与分部估值
我们直接只拍 2026 年底的游戏部分预测,然后再折现回来到 2021 年底,再套用可比较估值倍数:
收入端:
收入拆分成季度活跃用户,季度支付用户数,以及 ARPPU 三部分来进行预测。
季度活跃用户 QAU:
全球互联网用户 46.6 亿,减去中国 10 亿, 36.6 亿互联网用户都是 Garena 的潜在游戏用户。如果只算发展中国家:印度 7.5 亿,拉美 4.2 亿,东南亚 4 亿,俄罗斯 1.1 亿,中东北非共 2 亿总共潜在市场约 19 亿互联网用户。目前活跃用户数 7.25 亿的渗透率只占总人口的 20%。
如果我们用中国的例子来看,Garena 的用户渗透率相当于 2012 年的中国移动端游戏市场。当年中国移动网民 3.88 亿,移动端游戏用户数达到 9000 万,23% 的渗透率。2012 年至 2018 年五年间,中国移动端游戏用户数 6.05 亿,移动网民 8.2 亿,渗透率达到 74%。2012-2018 的五年间,中国移动端游戏用户增速 CAGR 达到了 46.7%。
假设我们预测从现在的 7.25 亿 QAU 为基础,持续渗透发展中国家市场的 19 亿互联网用户,五年后渗透率达到 74%,即触达 14.6 亿 QAU,则未来 5 年 CAGR 为 15%,实际增速前高后低。
季度支付用户数 QPU:
顶级手游的月度付费率可以在 20% 以上,季度付费率自然在这之上。目前 Garena 的公司整体季度付费率在 12.7%。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大部分休闲游戏是很难有高复费率的。
中国现在的轻度休闲游戏一般都无法吸引到应用内购买收入 IAP,成功轻度游戏的月付费率很难超过 5%。下图可见在 2018 年 4 季度 Free Fire 上线后,季度付费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付费率是一个高度依赖游戏水平和游戏类型的参数。由于吃鸡类游戏的生命周期和付费周期并没法准确预测,未来产品管线依靠腾讯的供应,应该是不会缺乏优质游戏。即使如此,我认为维持目前的季度付费率,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假设。2026 年预测付费率维持 13%。
ARPPU:
可以看到 ARPPU 的一个明显的下滑。市场对这个问题的疑问,管理层的回答一般是:现阶段 Garena 的重心是持续增加用户基础和付费用户基础 QAU 和 QPU,这方面的确从总量来说过往成绩可以说非常靓丽。也就是说公司并不想投资者聚焦在 ARPPU 这个没有增长的指标上面。
另外不论管理层还是投资者对整个游戏业务最关注的还是 Free Fire 这一款游戏。管理层认为目前 Free Fire 的用户基础和付费基础扩张还在相当早期,将策略重心放在增强用户数和用户粘性上。基本经济学:充分竞争市场中,价升量跌,要催量就要放弃涨价。
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各类游戏的 ARPPU 值差异和各地区的 ARPPU 值差异远大于我们在上图可见的一个跌幅比例:比如大型在线游戏的 ARPPU 可以是休闲游戏的 3-5 倍(腾讯 2017 数字)。美国总体手游的 ARPPU 又是东南亚的 10 倍(Bernstein 行业报告)。我们看到的上图 ARPPU 下跌只不过是上述多个因素的叠加(游戏类型 mix 转移,发展中国家玩家数占比上升)。
基于公司的打量策略,ARPPU 年增速 CAGR 假设 3%,Garena2 季度 ARPPU 值 12.8 美元相当于人民币 82,这个数字接近中国手游的平均季度 ARPU(2020 年一季度 85(天风研究数据),中国 ARPU 差不多是世界平均数)。未来拍 3% 增幅是现实且能达到的。
总结一下收入端三个关键假设:QAU=15%CAGR,QPU/QAU=13% 不变,ARPPU=3%CAGR。
费用端:
上文提到,费用端三大费用中的成本经历了阶梯式的一次大降,原因是 Free Fire 自研而不是发行,这样可以少付 30% 的开发者分成。随着 Free Fire 收入的大增,Garena 整体成本趋降。未来由于没有游戏管线的披露,我们并不知道具体自研游戏和发行游戏的 mix 到底会怎么演化。但是最相似的发展模式必然是腾讯。Garena 的游戏 mix 和类型,以及收购案例都非常类似腾讯,而不是网易。
如果拿腾讯作参照,腾讯只将毛利率披露到 VAS 分部层面,并不单独披露游戏,VAS 分部里面有 40% 收入来自数字订阅(音乐,视频各约一半)我们用这个比例毛估,得出过去三个完整财年腾讯的游戏业务毛利率在 75-85% 之间,即成本在 15%-25% 之间。
预计 Garena 的成本维持 25%。自从收购 Pheonix Labs 工作室之后,Garena 向端游游戏进发,我认为不宜对毛利率进一步改善过分乐观。
基于打用户基础的大策略方向,营销开支预期维持 7%,没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其他费用里面包括了 R&D,这部分费用率会回升至 10% 以上,目前的 6% 不可持续,我们预测 12%,行业优秀同业的水平。
总结费用端三个假设:成本 25%,营销 7%,其他费用 12%。
估值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8月下旬正式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以后,近日拼多多(PDD)交出了公司调整发展战略以来的第一份财报。
通览整份财报,拼多多Q3的营业收入为215.06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51%,不及市场预期的265亿元;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经营利润为21.39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6.4亿元。而在活跃用户数方面,期内拼多多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7.415亿,同比增长15%。
就数据来看,拼多多的规模依然在扩张,同时保持了盈利的势头。只是在发展的速度上,拼多多似乎要比外界预期的慢了些许。尽管就披露财报后当天的股价走势看,资本市场对拼多多的Q3成绩不甚满意,但从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高管的表态来看,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已有了足够清晰的认知,接下来拼多多将更加坚定地去做正确的事。
在被股神沃伦·巴菲特奉为投资经典书籍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作者霍华德·马克思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投资者,必须有比群体共识更加深入的思考。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认为,在这里霍华德·马克思强调的是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前,首先需要具备独立而深入的思考能力,才能在投资生涯中获得超额回报。而落到具体标的上,以拼多多为例,现在已到了需要重新认识拼多多的时候了。此时多尝试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会对判断拼多多中长期的投资价值有更多的帮助。
营销上做减法,研发上做加法
根据财报披露,Q3拼多多的收入主要由平台线上营销技术服务、交易服务、商品销售三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项业务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期内合计收入占比超过99%。
数据显示,拼多多的平台线上营销技术服务的收入为179.46亿元,同比增长43.7%;交易服务为34.77亿元,同比增长161%。可见,期内两项业务收入端的增势仍然强劲。
但拼多多的自营业务表现欠佳,期内收入尚不足1亿元,同比降幅为79%。据拼多多管理层在电话会上的表态,1P(自营)业务“只是暂时性地为消费者提供商家未销售的产品”,“并不是拼多多的重点关注所在”。随着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家销售产品更趋于多样化,公司的1P未来或会逐步退出。
用户数量方面,Q3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数为7.415亿,同比增长15%;截止9月末,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为8.673亿。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认为,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增速放缓是在预期内的,毕竟在经过连续的跨越式增长后,拼多多的用户规模已经逼近用户增长的天花板,未来再要维持超高数的增长并不现实。
相比于收入和用户数,拼多多在营销和研发两端的投入力度变化或更值得投资者细品。营销方面,拼多多开始主动做起了“减法”。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Q3拼多多的营销费用为100.506亿元,环比减少了3%,这已是连续第三个季度该数据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公司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的介绍,拼多多未来会继续“严格的、有纪律的安排营销投入”。可以想见,在新的营销策略下,拼多多已经告别了过去“烧钱”的模式,未来公司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将更为克制。
与营销费用持续下降相映成趣的是,拼多多在研发上继续做“加法”。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为24.224亿元,同比增长34%,研发投入再次创出新高。另据公司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的讯息,增加研发方面的投入仍将是公司未来投入的重点领域。
拼多多不断加码研发投入,背后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呢?
坚定地做正确的事
不久前,《财富》杂志发布了“2021年度改变世界”榜单。在全部53家上榜的公司中,有三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而拼多多正是其中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电商企业。
据了解,《财富》杂志“改变世界的公司”排行榜遴选的都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公司,而这些影响源于它们的核心商业策略。目前,该榜单已经连续7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评选,而今年的评选标准则聚焦于企业在新冠疫情中的社会责任。
关于拼多多入选的理由,是《财富》杂志认为其作为农产品销售的领先公司,在农业科研、公益助农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美股投资网财经APP看来,拼多多的入选实至名归。回顾公司发展历史,自2015年成立以来,拼多多就是通过将农业引入数字经济,以此来创造价值。过去的6年来,拼多多一直聚焦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先后培育了超过10万新农人,直连了1600万农户,为“科技下乡”、“农货进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尤其是在今年8月下旬宣布正式设立“百亿农研专项”以后,拼多多对于农业领域的重视愈发为外界所称道。据悉,拼多多的“百亿农研专项”旨在面向农业及农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显露出拼多多重投农业科技的稳健新策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Q3财报的同时,拼多多也宣布公司继今年第二季度以后,会将Q3的利润全部投到“百亿农研专项”,这也意味着公司会连续两个季度将利润All in农业。
其实,若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在我们国家农业自古便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即便是到了工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三农”工作也依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农业也依旧为国家所重视。在11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会议便要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回看如今拼多多重投农业科技的企业策略,夯实平台的重农、助农心智已成为公司新的努力方向之一,而这些恰恰与国家所鼓励的方向不谋而合。举例而言,在农业科研领域,拼多多已连续两年举办“多多农研大赛”。目前,在云南的“多多农研基地”,“第二届多多农研大赛”的4支AI决赛战队,正通过远程的方式悉心培育番茄种苗,把前沿科技运用到田间地头。
诚然,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盈利都是第一追求。但对于拼多多而言,即期的盈利并不是公司的终极目标,赢得用户的信任、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是拼多多作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策略。从减营销、重研发,到重投农业,将农业作为长期选择,可以看见今天的拼多多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也更具长期发展前景的路径。而站在投资者角度,此时此刻选择与拼多多站在一起,亦有望在未来取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Faraday Future发布澄清说明称,纳斯达克警示函仅仅与FF公司推迟提交Q3财报相关,这是一个正常的程序。一旦FF在该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向纳斯达克及时提交合规计划,FF将恢复到纳斯达克规则下的常规状态。 现在,FF正与纳斯达克保持紧密联系,有信心在短期内重新恢复到常规状态。只要公司及时恢复正常的SEC文件按时提交,就不会有股票退市的实际风险。
原文如下:
日前,一些关注FFIE的人士询问Faraday Future(FF)收到纳斯达克警示函,是否意味着纳斯达克要求FFIE退市。这是错误的解读。
FF在此澄清,纳斯达克警示函仅仅与FF公司推迟提交Q3财报相关,这是一个正常的程序。在收到纳斯达克警示函后60天内,FF将向纳斯达克提交合规方案,该合规方案将帮助FF获得自提交10-Q的初始截止日期起最多180天的宽限期以提交10-Q或者其他任何未履责文件提交。一旦FF在该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向纳斯达克及时提交合规计划,FF将恢复到纳斯达克规则下的常规状态。
现在,FF正与纳斯达克保持紧密联系,有信心在短期内重新恢复到常规状态。只要公司及时恢复正常的SEC文件按时提交,就不会有股票退市的实际风险。
目前,FF发现一些社交账号和自媒体文章对此进行了明显的错误性解读。FF正在努力尽快提交Q3 10-Q,预计很快将会恢复到纳斯达克规则下的正常状态。FF非常感谢外界对FF公司的关注,并期待在2022年7月如期量产并高质量交付FF 91。
Faraday Future
2021年11月29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1 月 28 日消息,AMD CTO Mark Papermaster 认为 2022 年下半年芯片可以恢复正常供需关系。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AMD 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技术与工程)Mark Papermaster 于大约十年前加入这家美国芯片制造商,领导了工程流程的重新设计并扭转了 AMD 的战略。
在接受 The Hindu BusinessLine 采访时,Mark 谈到了半导体行业的大致情况、行业面临的供应链问题以及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目前,半导体行业以及所有依赖芯片的行业都面临着重大的供应问题。汽车企业面临巨额亏损,纷纷减产。你认为什么时候会恢复正常?
汽车行业不使用最新的半导体代工厂节点,但通常是那些成熟的节点,那些已经存在了好几代的节点。
我们在 AMD 使用的半导体生产线与汽车制造商不同。我们使用尖端的代工半导体节点。因此,我们没有像汽车行业在传统节点上那样出现短缺。
我们发现,通过与我们的代工厂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其与较长的交货时间预测能力相结合,我们能够提前通知我们的供应商需要增加产能。这对 AMD 很有帮助。
2021 年,我们预计 2020 年收入将增长 65%。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仅仅因为我们在供应链方面的出色工作。
您能否稍微说明一下未来三到四个季度的整体情况将如何发展?如果不是 AMD,整个行业的芯片供应,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在当下的市场中,我们认为 2022 年下半年到 2023 年供应紧张问题将有所收缓,我们预测到那时候便可以使供需恢复平衡。
根据 Papermaster 的说法,半导体行业最终可能会在 2023 年恢复供需平衡,这意味着那时显卡价格也可以回到正常的 MSRP 水平。
他认为,我们可以在一年后的 2022 年下半年(2H)开始逐渐看到市场恢复,届时芯片供应能力也将逐步改善,也就是说显卡市场可能会在 2022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恢复正常的迹象。
今年早些时候,英特尔新任 CEO 帕特基辛格也表示,“仍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来缓解短缺,这与马克帕普马斯特所说的基本一致,而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黄仁勋预计明年需求将远远超过供应,但他们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总的来看,近两年内半导体市场都会处于这种畸形状态,可能 2023 年才会是全球芯片短缺结束的时候,而且三大公司似乎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意见趋向一致,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短期内会出现让供应链改善的几乎。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