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500指数收涨3.71点,涨幅0.15%,报2423.41点。道指收涨62.60点,涨幅0.29%,报21349.63点。纳指收跌3.93点,跌幅0.06%,报6140.42点。能源股今日领涨股市。
本周,标普500指数跌0.61%,道指累跌0.21%,纳指累跌1.99%。6月份,标普500指数累涨0.48%,道指累涨1.63%,纳指累跌0.94%。
第二季度,标普500指数累涨2.57%,道指累涨3.33%,纳指累涨3.87%。
2017年上半年,标普500指数累涨8.25%,道指累涨8.04%,纳指累涨14.07%、创2009年以来最佳上半年表现。
美油2017年上半年累跌逾14%,创下1998年来最糟糕的上半年表现。石油钻井结束连增23周趋势限制油市跌幅。
WTI 8月原油期货收涨1.11美元,涨幅2.47%,报46.04美元/桶,本周累涨7%,但6月份整体下跌4.7%、第二季度累跌约9%、2017年上半年累跌14.3%。布伦特9月原油期货收涨1.14美元,涨幅2.4%,报48.77美元/桶,上半年年累跌约14.2%。
据全球第三大油田服务商贝克休斯(Baker Hughes)统计,截止6月30日当周,美国石油钻井机活跃数减少2台,总数至756台,从2015年4月以来新高小幅回落。
这一数据在连涨23周后首降,此前创逾30年最长连涨周期,但仍是去年同期数值330台的两倍。此外,美国6月30日当周的天然气钻井数增加1台,至184台;总钻井数减少1台,至940台。
是苹果杀死了“搜索引擎”
《陆奇和他的百度新千亿美元计划》中,百度一位化名陆皖的第三方供应商评价百度:“去年整整700亿的销售额,才100亿的利润,太吓人了,这是一个传统公司的利润率。”
百度怎么说都不算一家传统公司,但百度的业务“搜索引擎”确实是一项传统业务了。正如大家对Google的评价那样,搜索引擎公司本质上是一个广告公司,搜索业务本质上是一种广告业。
称其传统,一点也不过分。
搜索引擎对互联网的利用是原始而直观的——互联网的诞生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传递信息,而搜索引擎恰恰是满足这一互联网原始驱动力而衍生出的产品形态。
无论是百度还是Google,全世界的搜索引擎首页长得都差不多。而且从世界上第一个搜索引擎诞生以来,这种以搜索框为中心的简约设计基本就没有改变过。
尽管背后搜索引擎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准确率、信息呈现形式、搜索的速度、广度和效率都在提升。但对于用户来说,你现在用到的搜索引擎和20年前的搜索引擎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如果不是Apple主导了移动互联网的变革,搜索引擎作为一种产品模式很有可能会继续“经久不衰”。
在Android诞生的最初3年里,没有人理解Google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款“没什么好处”的开源系统——苹果又不是不让Google的应用在iOS上跑。
但从现在来看,Google从iPhone发布的那一刻起就预料到了App时代来临对搜索的根本性颠覆——搜索变得无处不在,同时也变得无利可图。
App时代与Web时代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反互联互通的——每家公司有自己完全不同的App,这些App不再以标准的HTML界面去呈现自己的内容,搜索引擎也不再能够轻易的从这些App中抓取数据。
还记得在2005年的时候,多家美国报业公司对Google发起了车轮诉讼,要求Google不要再索引他们的内容。几年后,这些报业公司先后推出了自己的App,上马了数字化付费订阅业务,这些官司也就不了了之了。
Twitter作为互联网时代之末,移动互联网时代之首,在接入Google这件事上也十分审慎。就像百度现在搜不到什么微博、淘宝、微信文章一样,这些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内容”主动拒绝了搜索引擎的索引。
搜索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消失,但被分散到了不同的App里:我们在想要看视频的时候,会先打开优酷再进行搜索。想要了解突发新闻的时候,会先打开微博再进行搜索。想要听音乐的时候,会先打开网易云音乐,再进行搜索。
“搜索引擎”这个产品大类,被从底部肢解了。
无关道德、易用性、准确性,可以笃定地说即便是Google,若不是冒着被人诟病“抄袭”的风险,在iPhone发布的10个月后就仓促发布了第一个开源版Android,那么面对苹果、Facebook和微软的剿杀,Google的下场可能连百度都不如。
“搜索”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其实不只是搜索,在互联网时代从没有一门生意的好日子能持续20年。百度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至今已不屑与百度并称BAT的阿里和腾讯都遇到过。
阿里是做电商起家的,但现在的阿里更像一家金融公司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像金融公司,电商只是其覆盖业务中的一大块而已。
腾讯是做即时通信起家的,在信息传递这一点上可以说与百度有着共同的初心,但马化腾却早早意识到了仅仅靠垄断信息的传递并不能真的“赚大钱”,而中途将自己改造成了一家游戏公司,靠给“小学生”卖皮肤一年收入1500亿。
当“搜索引擎”这种产品从底层瓦解的时候,依附于搜索引擎上的“生意”也就不再是一门好生意了。
搜索引擎的商业故事,并非是一次精准的搜索能帮用户找到他想要的答案,而在于一次搜索行为能够将搜索引擎认为正确的答案灌输给用户。
在互联网诞生的早期,在服务和产品形态单一,用户需求单一的时代,这是一个绝佳的商业模式。作为信息汇聚的中心,过去的内容生产者和用户都要“讨好”搜索引擎。
但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搜索引擎变得开始需要上游讨好内容生产者,下游讨好用户。http://www.bubq.com/
百度是一家“专注”的公司,从2005年开始李彦宏就一直在各种场合提到百度成功的秘诀是专注。直到2016年11月出版的李彦宏传记,副标题依然是“专注成就百度人生”。
这种专注,一定程度上“害了”百度。因为百度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搜索引擎”不再是一门好生意,作为搜索引擎公司的百度,做过很多次的转型。
从历年的百度世界大会来看,百度其实很早就注意到搜索引擎不再是一门好生意,但并不愿意承认搜索引擎已不再是一个好产品。
百度曾经尝试过很多种方式将App用户拉回到搜索引擎这一入口,比如框计算、知识图谱、直达号等等——Google也做过类似尝试。这都是在不改造“搜索-广告”这一商业模式的前提下,试图将新的能量赋予搜索引擎这项老业务。
但是,不是百度和Google不努力,而是搜索确实老了。在投资圈有一个模糊的论调是:如果一个品类的产品即便是已被垄断却依然不断有新的公司加入,那么意味着这个品类依然是年轻的。
世界范围内新的电商倒是还有不少——比如京东。但还有新的搜索引擎公司吗?没有。
是时候让搜索引擎这项古老的产品进入常态化的坟墓了。
对“搜索”痛下杀手
2017年的百度,唯一的任务就是杀死那个旧的百度。
除了陆奇上任之后的一系列业务调整和人事变动,18岁的百度成为了BAT里第一个修改公司使命——从“平等的获得信息”到“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连百度自己也终于承认,这个讲了近20年的故事实在跟不上时代了。
而百度选择的新故事——人工智能,可能是目前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里距离搜索引擎最远、最激进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是未来的方向,那么实现这个未来的前提条件就是杀死搜索。
许多人将人工智能当做一门技术去理解,并不明白它如何去搭载商业模式,也不明白百度作为一家上市的商业公司,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看起来商业化还不成熟的“技术”去当作全面押宝的业务。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其实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一样——20年前的搜索引擎也只是一项技术,但技术只是躲在产品背后的支撑。
人工智能真正给用户带来的变革是一种全新的交互。就像一个简洁的搜索框取代复杂的网址导航(雅虎)模式一样,人工智能要做的恰好是删除这个搜索框。
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正在开发一种中文的智能音箱,与亚马逊旗下的Echo系列进行竞争。
该设备可能最早于下周公布。设备或将能接收中文语音命令,让阿里巴巴的核心用户通过语音从购物网站购买产品。
虽然阿里巴巴常被称为“中国亚马逊”,但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看来,亚马逊更贴近零售商,而阿里巴巴更像是一个小企业生态系统。不过,两家公司在购物以外的许多业务上直接竞争——包括电影、云服务、杂货和人工智能。
马云说,美国企业应该“小心,而不是害怕”阿里巴巴。而对美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依然显得难以捉摸。
苹果、谷歌、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正努力在国际市场上扩张。如果The Information的报道真实可靠,那么这四家公司都将在今年发布智能音箱。
事实上,智能音箱已经成为了各大科技巨头竞争的新战场。今年6月,苹果公司推出智能音响HomePod,进军智能家居领域。
目前,从市场份额来看,Amazon Echo去年四季度市场占比高达88%。Google Home的市场占比为10%。
而新进入智能音箱领域的苹果似乎信心十足,HomePod延续了苹果一贯的“高价策略”,售价为349美元,明显高于Amazon Echo 180美元、Google Home129美元的售价。为了与谷歌和亚马逊在音箱领域竞争,苹果希望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固定”用户。苹果表示,对不支持苹果音乐应用(如 Apple Music)的设备,用户需每月支付10美元。
各大巨头都进入智能家居市场,或许是因为其庞大的规模。咨询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2年智能家居相关硬件,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美元,高于今年的约900亿美元。数据显示,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在去年四季度同比剧增近600%,达到420万台。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智能家居市场,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Tim Cook)指出,预计到2021年苹果服务业务规模将达到现在的一倍。
5G不仅仅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享受新的通信时代,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正因看好“通信×计算×垂直行业”的乘法效应,英特尔与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以及与两大标准制定机构3GPP和IEEE合作定义5G标准。
5G是一个时代,对英特尔而言,转型成为数据公司与时代的转换刚好重合。2016年,英特尔CEO科再奇表示,“总的来说,我们已经特别地将英特尔定位于驱动云计算以及日益智能互联的世界。我们看到在这一良性循环的增长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云和数据中心、物联网、存储和FPGA,它们通过连接性而紧密相连,并通过摩尔定律的经济学效应而得到加强。”
从财报窥见转型进度
可以看到,在科再奇上任后,英特尔已对产品路线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一方面,英特尔设立新设备和物联网部门,并在随后将其分别升级为事业部,提高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另一方面,起用老将,帮助公司内部适应组织架构的改变。
虽然对物联网、可穿戴提早布局,但整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尚未确定,而消费者的需求也尚未被带动。这导致英特尔在新业务中仍具有“试错”风险。
从英特尔最新的财报来看,英特尔的确遇到了挑战。2016财年,英特尔营收593.87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103.16亿美元,同比下滑10%;每股收益为2.12美元,同比下滑9%。
但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不同事业部的收益占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目前英特尔划分为几大事业部:分别是包括笔记本和二合一系统在内的客户端计算事业部(CCG),与企业云和通信基础建设相关的数据中心事业部(DCG),包括零售、交通、工业、视频、建筑和智慧城市在内的物联网事业部(IOT),拥有NAND闪存等产品的非易失性解决方案事业部(NSG)和2016年因为收购Altera成立的新的部门可编程解决方案事业部(PSG).
从各事业部的营业收益(revenue)来看,2016年占比最大的仍是CCG,但其百分比已经从2015年的58%降至2016年的55%,营收为3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但整个平台出货量下降了10%,平台的平均销售价上涨了11%。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2014年,该事业部占比还高达62%。尽管这是英特尔的传统优势所在,但英特尔也在寻找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收入。 代号 INTC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旗下一只基金即将完成235亿美元的融资,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并购基金。2007年,黑石集团旗下的BCP V基金融资217亿美元,在当时创出单只基金融资规模的最高纪录。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成立于1990年,亿万富翁Leon Black是其主要创始人。阿波罗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达1970亿美元,公司旗下管理多只基金,在2013年,阿波罗旗下基金曾融资184亿美元。
阿波罗是PE群体中“神秘角色”,它往往对参与的案例严密封锁消息,也不喜欢与同行合作收购。其强项是对不良债务的收购及对被收购公司进行重组,能够通过在重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将不良债务转化为用较低成本收购的良好资产。
近年来,阿波罗并购或投资了多个国际品牌,包括Hostess Snacks,Rackspace,Caesar's Entertainment和 Norwegian Cruise Lines。今年以来,阿波罗又相继投资了CareerBuilder、West Corporation 。
阿波罗有自己的一套投资策略,阿波罗网站曾表示:
我们相信,一家大型公司拥有的非核心业务,在专注的、独立管理的团队运营下,将能更有效地运作。这正是公司追求的并购目标。
长期以来,全球私募股权基金融资一直处于火爆状态,贝恩咨询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所有私募股权基金融到的现金总额已达到1.5万亿美元。
这背后的原因或在于,私募股权基金在过去十年中收益率持续表现强劲,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调研公司Preqin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并购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15.84%;2000年至今,除了2008、2011两年,并购基金的收益率都超过了两位数。
但今年以来,私募股权公司资金布局脚步开始放缓。
Loup Ventures联合创始人、董事总经理Gene Munster本周表示,苹果眼镜将于2020年推出,并将蚕食iPhone的市场。
Munster受到大量苹果观察人士的关注。他表示,“苹果眼镜”将是一款应用增强现实(AR),让用户在真实世界之上观看数字内容(包括目前在iPhone上获取的部分内容)的可穿戴设备。
Munster认为,随着苹果眼镜的推出,iPhone增长将在2019年度达到顶峰,然后开始缓慢下滑。
“我们预计,在2018财年iPhone收入将增长15%(下一个iPhone超级周期),占收入的64%,”Munster说。 “我们认为,下一个iPhone超级周期之后,iPhone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将对其销量产生负面影响。而在2020财年,我们认为苹果眼镜将开始影响iPhone销售。”
Munster没有解释为什么销售可能会下降,但原因可能很简单。增强现实眼镜可以提供在iPhone上显得冗余的功能,允许用户在他们的脸上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而无需拿出iPhone。
Munster表示,他预计2020年至2022年期间,iPhone销售额将同比下降约3-4%,销售数量将最多下降2%。
在Munster看来,苹果眼镜被预计将是苹果的下一个大产品。他说:“10年之内,我们预计iPhone将会在苹果的业务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份额将显著缩小,因为苹果眼镜将慢慢获得市场的接受。
目前,苹果从没有确认过其正在开发智能眼镜。但苹果公司曾经表示,其相信增强现实技术将在未来的科技世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被动投资不仅仅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在整个股票市场当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同时也推涨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整体收益。
根据高盛的分析,截至第一季度末,ETF规模已经占到美国股市的近6%,创历史新高。
有时候会更直观地被称作“被动投资”,ETF其实就是跟踪各种市场指数变化的一篮子成分股基金,并且以相对低廉的运作费用广受欢迎。相比之下,牵涉高成本主动选股机制的共同基金则越来越遭到冷落,其对美国股市的占比已下降至24%,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高盛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David Kostin及其团队上周五发布的研报,ETF在一季度购入了价值980亿美元的股票,预计2017年全年将购入3900亿美元股票,比过去两年的总和3620亿美元还要多。高盛的分析基于美联储于6月8日发布的美国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高盛表示,ETF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尽管特朗普财政刺激计划受阻、地缘政治事件频发的今年,美股仍然能够节节攀升。
WallachBeth Capital董事总经理兼资深策略师Ilya Feygi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CNBC,“对于ETF是一个股市上涨重要的驱动力这个说法,我表示赞同。 “即便是面对看跌的宏观消息,市场仍然能够仰仗大量ETF资本的涌入取得强劲上涨;当没有太多的资本流入或是资本流向海外ETF时,市场的涨势就会遭遇停滞。”
标普500指数已经连续第六个季度上涨,今年一季度录得5.5%的涨幅,创历史新高。该指数本季度追涨涨幅超过3.5%。
公司回购和海外投资者也拉动了美国股票的需求。高盛报告称,股价回购仍然是第一季度股票需求的最大来源,为1360亿美元,占整个购买量的46.6%;而今年一季度为过去八个季度中,第二次海外资本净买入美国股票。
不过,高盛并不期望一季度对美股的强劲需求能够持续下去。
高盛对标普500指数的年终目标定在2300点,比上周五收盘2438点要跌去5.7%。周一美国股市小幅上涨,标普500指数接近6月19日达到的高位。
报告指出,美国股市小幅下滑的预期将导致下半年“ETF采购量增速放缓”,而整体向被动投资转向的趋势还将导致共同基金资金的进一步流失。
据美银美林上周四报告,自2007年以来,3.1万亿美元流入被动债券和股票型基金,而1.3万亿美元则流出主动管理式的债券和股票基金。
股票回购也在下滑,对于市场回报率也将造成影响。高盛将今年的企业回购增长预期从11%下调至2%。
高盛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新预期中不包括2017年税收改革带来的任何提振,并计入了第一季度经济活动的疲软。“此前高盛预计,今年的税收改革将导致公司从海外收回现金,并用这些资金回购股份。
道琼斯指数高级指数分析师Howard Silverblatt表示,截至2017年3月底的12个月中,标普500指数企业的回购比去年同期的历史高点下滑了13.8%。
另一方面,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将推涨除美国以外的股票市场。
高盛预计,欧洲STOXX 600将在未来6个月增长6%,日本Topix攀升2%,MSCI亚太地区除日本指数上涨1%。
高盛报告中称:“主要非美股市相对于美股的高回报潜力,以及华盛顿政局陷入僵持,都将使得海外投资者在下半年成为美国股票的净卖家。”
高盛还预计海外市场的高回报率还会吸引美国买家;他们已经在今年一季度购买了830亿美元的外国股票,扭转了过去近五个季度的净卖出趋势。
Adobe是一家与苹果、微软同时代的科技公司,是数字内容创作软件行业的霸主,同时也是营销软件No. 1。
创立之初,Adobe就以技术见长,最早推出了划时代的打印机语言Postscript,后来逐渐深入创意软件领域,推出一系列经典图像处理软件,成为创意工作者们必备工具。
经过35年积累,Adobe成为数字媒体市场霸主,据Gartner数据,Adobe在数字内容制作软件市场份额高达53.6%,占据绝对领导地位。
除此之外,Adobe还通过一系列收购,包括Omniture、Day Software、Neolane在内,发展数字营销业务,与IBM、SAP、Salesforce等大公司同台竞争,占15 %市场份额成为另一个领域——营销软件老大。
从现有业务布局来看,Adobe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业务分为三类: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和印刷出版业务。
1. 数字媒体业务主要包括Creative Cloud和Document Cloud两大产品族。
2. 数字营销业务中包括系列产品Adobe Experience Manager、Campaign、Target、Primetime、Social等,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完整的集成数字营销解决方案。
3. 印刷出版业务包括基于Adobe PostScript和Adobe PDF技术的系列产品,主要用于电子学习解决方案、技术文档印刷、网页App开发和高端打印。
一般来说,业务成熟的公司市值都相对稳定,而Adobe作为一家老牌科技公司,股价在2012年至今这5年间,狂飙了300%,市值从160亿上涨到近700亿美元,上演了一出和Amazon一样的传奇。
能有如此大改变,源自于Adobe两项积极的革新,一个是成功的将传统盒装软件云化,另一个是成功拓展到营销科技领域,两者完全改变了Adobe过往的业务模式,在云时代获得了新生。
本文为Adobe对标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从营销云的角度,看Adobe如何从一家创意设计工具企业,转身成长为一家营销科技领域巨头,并借由此看到数字营销这个潜力巨大新兴行业的未来趋势,并对比中国市场的机会所在。
用8年时间成为数字营销领军者
数字营销正在崛起,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共同在推动行业的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传统上这个市场很大过是被广告流量入口占据,但是到现在新的趋势开始出现,大量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的作用,开始对营销进行精细化管理,数字营销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
从供给端角度来看,大量的营销科技类公司开始出现,按照ChiefMartec.com创始人Scott Brinker统计,截止目前,已经出现近5000家营销科技类企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近两年冒出来的公司。
如此多的营销科技类公司数量,按照公司业务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巨头公司,他们通过持续并购进入营销领域,业务线既深且全,通过并购成长为行业内巨无霸。
这类公司一般都是IT巨头,如Adobe、HP、IBM、Oracle、Salesforce、SAP、SAS等,首选的目标客户都是大型企业。
第二类是在细分领域自发成长起来的公司。他们更多的是从点解决方案逐步成长起来,典型的是Hubspot、Marketo。
这类公司的特点是,是从细分领域开始做起,大多不能跨越到其他领域中,业务也仅限简单的平台。这样的公司面向的客户群体很宽广,比如Marketo面向的是营销自动化企业,Hubspot面向的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
第三类则是数量最多的点解决方案公司。这些公司覆盖非常广的领域,大多都是非常年轻的公司,基本面向中小型企业客户。
事实上整个营销软件的市场份额都被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公司拿走。自2009年通过收购布局营销云市场,截止2016年财年,Adobe在营销软件上收入达到17.4亿美元,占到整个营销云软件市场份额15%,紧随其后的是IBM、SAP、Salesforce等巨头公司,留给其他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30%。
得益于创意软件,用收购筑起营销云业务
2009年,Adobe敏锐的看到营销行业潜藏的机会,而Adobe本身处在营销行业的上游,有先天的营销基因,因此大胆的进入到数字营销这个新兴领域。
Adobe强大之处在于内容端,在数字内容创作上,Adobe有非常强大的优势,广告营销公司、设计师团队、营销团队都直接使用Adobe创意软件生产内容,而在内容产出之后,接下来的内容管理、客户管理、数据分析、销售触达都非常自然。
在内容管理上,Adobe收购了Day Software、Neolane,深入网络内容管理环节,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领域的营销进行管理。
在广告科技环节,收购了Auditude、Effcient Frontier,开始视频广告业务,提升跨渠道广告活动的预测能力、执行能力、及优化能力,创造一个经整合后的社交营销平台。
在数据分析环节,收购了Omniture、DemDex,进入数据管理环节,进行客户行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有效的产品整合,也使Adobe够成为最受欢迎的营销云产品,在各个模块之间都能够很好的打通,在同类别公司的评比中得分也最高。
以往,这些大公司只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将业务集成起来,但是并没有真正集成为一体化的平台,但是这个趋势正在改变,大量巨头公司开始意识到平台生态的重要性,最集中的表现是开始对接垂直行业内垂直解决方案,与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商一起建立起平台的生态。
正式因为优秀的上游能力,使得Adobe能够在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并且整合之后的整体效果也优于同行,原有的业务优势使得Adobe自产业链上游向下游整合相较于其他公司非常有优势。
平台和生态价值,将使Adobe定位更加稳固
虽然数字营销公司众多,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但是绝大部分的市场归于Adobe、IBM、Oracle、Salesforce等巨头公司,它们处在金字塔的顶端。而绝大多数的中小服务商也不会消失,更多的将会通过开放的平台与巨头们协作。
因为,在营销领域存在明显的长尾效应,在一个细分领域的爆款可以成为创业公司的重要机会点,而巨头公司不能够覆盖所有长尾需求。
这就像是在苹果iOS以及Android上的生态一样,会出现超级APP,但还有会有数以百万级的其他APP存在,APP的数量越多整个平台的价值就越高。
未来巨头的争夺将最终落到平台和生态的争夺,过往营销科技行业大多数厂商都不重视建立平台,很少能够整合外部资源,平台效应、协同效应不明显。因此现在的营销科技行业缺乏具有统治力公司。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Adobe、HubSpot、IBM、Marketo、Oracle正在不遗余力的向外开放,对接外界的数据和资源,而新技术如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s)和iPaaS(Integration-Platform-as-a-Service)正在出现,这些平台的出现将营销服务商之间彼此打通。平台能力越强大的公司,越能够成为行业内的有利竞争者。
实际上,巨头们正在建立自设生态,以建立良性的循环,健全的生态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客户越多就会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加入。
借由平台,市场发生有效的合并,大量高度专业化、垂直化应用的能够解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使得像Adobe这样的头部公司的位置将会更加稳固。
Adobe体验云,强调全周期客户体验
数字营销厂商的服务能力随着平台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但在需求端,客户体验的重要性也正在凸显。
今年3月份,在Adobe Summit 2017峰会上,Adobe推出了Adobe Experience Cloud概念,由过去的Marketing Cloud,与Analytics Cloud和Advertising Cloud三个部分共同组成。自此之后,Adobe在营销方面的服务将主要强调Experience Cloud,即体验云概念。
Experience Cloud强调从目标用户的自动定位到Campaign创建、多平台内容管理再到选择什么平台以何种方式投放广告,以及最后的监测分析、效果衡量,AEC满足了企业营销人员所有体验传递需求。
Adobe作为全球领先的营销技术公司,将客户体验放在首位,将营销从企业业务流程的一部分上升为对客户生命周期的管理。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数字营销下一步共同认识。
经营数据快速增长,前景引人注目
从2009年开始,经过不断并购发展,Adobe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数字营销公司,2016年数字营销业务收入17.4亿美元,预计2017年达到21.5亿美元,同比增长24%。
而根据Adobe自身预测,其可触及市场(TAM)2018年预计将达到27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19年将会是400亿美元。
业务快速增长,一方面来自新用户获取,Adobe产品模块设计可以满足中型企业客户的需求,入门级产品的客单价只需要2000美元/月,这方面对比其他巨头公司有非常大的优势。随着美国企业对营销云的认知深入,Adobe在客户中的渗透率将会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来自客单价不断提高。Adobe有强大的产品套件,能够有效的实现交叉销售。
2014年,Adobe前100家营销客户中,有66%客户使用3款及以上产品(一共有8款营销产品),平均ARR(Annualized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益)达到280万美元,而这个比例到2016年3季度已经达到90%,平均ARR已经达到440万美元。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中国市场尚处在萌芽阶段
国内营销云的发展至少落后北美5年时间。按照ChiefMartec.com创始人Scott Brinker此前的分类,将营销科技行业五个阶段中,中国正处在其中的萌芽阶段,尚在市场的早期。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行业出现提供不同解决方案的早期公司;
第二阶段:扩张阶段。市场需求大量出现,需求旺盛;大量公司入场;VC投资者开始关注;标签和细分行业逐步完善,新业务持续出现;
第三阶段:竞争阶段。行业及子行业成熟;高价值并购出现;
第四阶段:整合阶段。行业分类已经成熟;有大批公司离场,或被并购,或资金链断裂;仍然有新公司入场,但已不能撼动现有行业格局;部分子行业证伪,公司清场离开;市场分割明显,例如SMB和大企业市场,B2B与B2C市场;
第五阶段:成熟阶段。行业分类已经成熟;大量公司并购发生;巨头开始进入新的领域。
但这是从整个市场层面对行业进行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营销行业内涵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划分可能包含上百条细分赛道,有些部分可能会早于市场总体发展速度,成为最带领营销云行业起来的排头兵。
参照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在整个营销云领域,有大量行业趋势正在涌现,但也有部分细分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例如在数字营销领域,最早出现的线索管理和营销自动化经过10年发展,基本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有Marketo、Hubspot这样成熟的公司存在。
在中国,从某些领域起步,有可能成为未来数字营销领域的Hubspot、Marketo,甚至于Salesforce、Adobe。这样的领域包括:
1. 营销自动化,这已经是在北美证实了的数字营销领域,市场规模在2015年达到16.5亿美元;
2. 网页/移动/社交分析,Adobe就是沿着这条经,通过收购网页分析工具公司Omniture,逐步扩张到整个数字营销领域;
3. 内容管理,内容是营销的上游,是数字营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4. 数据收集/管理,数字营销依赖数据,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IoT到来的时代,国内数据收集/管理和国外差距并不大,已经有公司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从国内市场来看,最有机会的首先是面向大型企业客户,这部分是市场的大头。
但由于国内Marketing行业缺乏标准,更多的是4A公司或者整合营销公司的解决方案,缺乏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将原本是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整合与运营。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自建这样的一套体系,但是传统企业却做不到,他们需要专门的营销云厂商来完成。
与行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对大型企业来说核心首先是数据体系)正在建立,底层的信息化开始实施,中国的大数据公司正在从这些方面开始积极的探索,而这也是大公司最直接的变现场景。
美股三个指数在创纪录新高后现处于上下整理中,期货全面续好。
道指期货(Futures)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商品),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因此,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交收期货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
买卖期货的合同或协议叫做期货合约。买卖期货的场所叫做期货市场。投资者可以对期货进行投资或投机。
华尔街分析师微信 meigu88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2日公布的最新一次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接受测试的34家大型银行全部通过压力测试。这也是美国大型银行连续第三年全部通过压力测试。
美联储在压力测试结果中说,在假设的极端不利经济环境下,包括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等在内的34家美国大型银行的资本抗压能力全部达标。
本次压力测试中假设的极端情形包括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美国国内失业率升至10%、证券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等。
测试结果显示,在这种极端情形下,从2017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一季度,这34家银行的贷款损失总额将为3830亿美元;整体一级普通资本充足率将为9.2%,低于2016年第四季度的12.5%,但高于去年8.4%的压力测试结果,也高于美联储设定的4.5%的下限。
根据美联储要求,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必须参加压力测试。这34家银行的总资产占美国国内银行业总资产的75%以上。
美联储实施压力测试的目的是确保金融机构在面临不利条件时有足够资本维持运营。美联储理事鲍威尔当天表示,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大型银行在极端情形下仍具有充足资本,能够继续为企业和家庭提供贷款。
这是美联储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第七轮压力测试,也是美联储依据2010年通过的金融监管法案(又称《多德-弗兰克法案》)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的第五次压力测试。
美联储把银行压力测试分成两个项目,一项是《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的测试内容,即22日公布的压力测试结果。另一项是更加细致的“全面资本分析和审查”测试,或称CCAR测试,此项测试结果将于28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