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深度分析

ALLY美国汽车金融标杆公司

作者  |  2017-04-24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ALLY是美股汽车金融标杆公司,具备银行低成本资金和庞大经销商客户数量两大优势。与ALLY相比,国内厂商系金融公司息差更大、净利润率更高,处于暴利时代,但随着竞争加剧,息差和净利润率都会逐步降低。

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成立,1919年,通用成立全资财务子公司——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是为ALLY的前身。2006年,通用汽车转让GMAC 51%股权,作价140亿美元,受让方是对冲基金Cerberus Capital牵头的财团。

2008年,通用汽车合作的6,450家经销商中,75%是由GMAC提供金融服务。经济危机爆发后,债务如山的通用汽车宣布破产,作为通用汽车的债权人之一,GMAC受此连累,财务恶化。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车贷,GMAC有很大比例的业务是房屋抵押贷款。为避免GMAC破产影响美国汽车工业,美国政府提供总额173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并成为GMAC的第一大股东。

2009年,GMAC重组,随后在20105月改名为ALLY金融公司(ALLY Financial)。

ALLY2011年开始谋划上市,为此,旗下抵押按揭公司Residential Capital2012年申请破产,欧洲和拉美的汽车金融业务也在2013年出售,将不良资产和亏损业务剥离掉之后,ALLY最终于20144月成功挂牌纽交所。

 

以汽车金融为主导的银行控股公司

ALLY的业务包含汽车金融、抵押贷款和公司金融,其中汽车金融占主导地位,2016年的资产构成中,汽车金融占比89%ALLY的前身是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起家于汽车金融,也对汽车金融业务最熟练。

ALLY汽车金融业务围绕经销商展开,涵盖新车和二手车的汽车保险、消费贷款、库存融资和租赁等全部业态。

从资产占比上看,零售业务(2C)比例最大,达到50.4%,经销商业务(2B)和租赁分别占比30%13%。从资产收益率比较,租赁业务收益率最高,为6.8%,零售和经销商业务分别是5.5%3.0%,生息资产总体收益率为4.4%

汽车金融业务以经销商为中心,因为ALLY前身是厂商金融公司,与通用和克莱斯勒的经销商群体有多年积累的牢固关系,这是ALLY的重要资产和巨大优势,2016ALLY服务的活跃经销商数量达到18,000家。

资金端,ALLY拥有全资子公司ALLY银行(ALLY Bank),银行可吸收社会储蓄存款,这为ALLY提供了低成本资金。ALLY银行是美国领先的直销银行,前身是GMAC的银行业务。2013年上市之时,按总资产计,ALLY在全美所有银行中排名第十九位。

2016年,ALLY的资金来源中,储蓄存款占比52%,其它来源还有抵押债券和无抵押债券。从资金成本考虑,无抵押债券利率高达4.9%,有抵押债券和储蓄存款的利率分别是1.6%1.1%

ALLY未来的战略之一,即是不断提高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例,近期目标是存款占比提高到70-75%

 

获客、渠道决定天花板

渠道决定着客户的覆盖范围,进而决定了金融业务的规模。

2013年,ALLY服务16,000家经销商(主要是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相关的经销商)和400万终端客户,到2016年,ALLY服务18,000家经销商和440万终端客户,三年时间里,经销商客户增加13%,资产规模增加8%,汽车金融业务已接近天花板。

随着ALLY从通用独立出来,ALLY与通用和克莱斯勒的合作协议相继在20122013年失效,失去了与这两家品牌经销商的部分排他性特权。同时,随着通用新成立汽车金融公司GMFGeneral Motor Financial, Inc),ALLY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表现之一是租赁业务,主机厂通过更大力度的贴息,使得租赁收入更多地流向厂商金融公司,2016ALLY的租赁业务收入与2015年相比下降20%,管理层预计将继续下降50%

失去了主机厂庇护,而且面临更激烈的竞争,ALLY也在逐步转型,以减少对通用和克莱斯勒经销商的依赖。2013年到2016年,非通用和克莱斯勒品牌的经销商,占ALLY新车库存融资和新车零售融资业务贷款交易量的比例从11%9%,提升到12%36%

 

国内厂商金融公司也面临同样的天花板问题。

由于主机厂汽车金融公司只能做本品牌业务,金融业务规模即由本品牌汽车销量和金融渗透率决定,以汽车成熟市场作为参照,金融渗透率提高到70-80%后到达稳定期,而新车销量的增速也已放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7年新车销量增速在5%左右。

国内厂商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增速下降也表明,天花板很快就将到来(如下表所示)。以上汽通用汽车金融为例,上汽集团2016年整车销售649万辆,平均售价11万元/辆,假设上汽未来5年保持3-5%的销量增速,贷款金额比例是车价50%,且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未来5年能达到ALLY的金融渗透率水平(ALLY贷款车辆数占通用销量比例10-15%),则未来5年,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年复合增长率在26-38%之间。5年后到达稳定期,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

 

息差稳中有升,国内处于暴利时代

ALLY在过去几年中,息差稳中有升。息差提高的原因,一是扩大二手车金融业务占比,二是扩大客群范围,三是增加储蓄存款,以储蓄存款替代其它高成本融资,降低资金成本。

二手车属于非标品,评估资产质量后才能放贷,申请二手车贷款的客户FICO分比新车更低,因此二手车金融业务风险比新车高,利率也更高。

客群覆盖方面,ALLY开始下沉,给信用欠佳客户(nonprimeFICO分低于620分)甚至是缺乏信用分人群(nonscore)提供贷款,信用分越低,利率越高。

反观国内,上汽通用汽车金融2016年净息差是5.5%,是ALLY2倍。随着近几年越来越多自主品牌车企成立厂商金融公司(比如吉利于20158月成立吉致汽车金融),以及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各方势力竞争加剧,息差会继续降低。

利率降低,除了竞争原因,资金成本降低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参与汽车金融的玩家,规模小的采用P2P网贷平台的方式,规模稍大,则会通过发行ABS来降低资金成本,更进一步的,是获取银行或保险资金。

 

资产优质坏账较低,运营效率国内尚有差距

汽车是优质资产,单次贷款额度一般在10万元以内,客户分散,且需要上牌、上险,风控压力相对更小。2015-2016ALLY的坏账率在0.64-0.70%,上汽通用金融2013-2016年不良贷款率在0.24-0.43%之间,都处于较低水平。

ALLY坏账率比上汽通用汽车金融高的原因,一是因为ALLY二手车金融业务占比提高,二手车零售用户的FICO分比新车低;第二个原因是ALLY的租赁业务,面临车辆残值下降风险。上汽通用汽车金融不参与二手车金融和车辆处置,因此没有这两方面风险。

坏账率水平上,中美情况相同;但在运营效率上,国内尚有差距。以非利息营业支出(noninterest expense)占营收比重作为效率指标,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比ALLY高出5%。上汽通用汽车金融高的原因,主要是促销和市场费用较高,占营收比重10-12%,而ALLY的营销费用稳定在营收的2%

虽然运营效率上弱于ALLY,但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净息差比ALLY高,导致净利润率比ALLY高出不少,2016年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净利润率接近ALLY2倍。

 

多元化战略,稳健增长

汽车贷款和租赁之外,ALLY也从事汽车保险业务。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高,主要依靠投资收益获得较低的利润率,这一方面中美情况类似。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成立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美国二手车残值处于下行趋势,这些都促使ALLY转型,减少对原有两大汽车品牌经销商的依赖。因此,ALLY开始进入财富管理、投资和信用卡等业务领域。

2016年,ALLY收购TradeKing进入在线财富管理领域;ALLY Home上线,发展直接抵押贷款(direct-to-consumer mortgage);并与VISA联名推出ALLY CashBack信用卡。这些将扩大ALLY的消费者覆盖范围,提高交叉销售的能力。

资产端扩大资产类别,资金端则是继续通过各种营销方式扩大ALLY Bank知名度,提高储蓄存款占比,降低资金成本。

2016年,ALLYROE达到10%EPS增长8%,上市以来首次实施分红和股票回购。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和各项降成本措施,ALLY目标是实现EPS年复合增长率15%ROE提高到12%,运营效率指标降低到40%以下。

2019年,ALLY就将成为百年老店,ALLY能否转型成功、实现百年复兴,我们一起期待

 

Facebook与垄断的代价

作者  |  2017-04-22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微软与垄断

微软当然被认为是垄断的,就像我在几个月前写的《扎克伯格的宣言与Facebook的垄断》那样,不把Facebook当以前的微软看已经越来越困难。不过这正是你对聚合者的应有预期。出自《反垄断与聚合》:

聚合理论对反垄断的第一个关键意义在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良性循环,所以大的会变得越来越大;的确,不出意外的话,符合聚合理论的市场其最终的平衡状态就是垄断:也就是一位聚合者收拢完所有的消费者和供应商。

但是这种垄断跟过去的垄断有许多不同:聚合者并没有靠控制供应(比如石油)或者分销(比如铁路)或基础设施(比如电话线)来限制消费者选择;相反,消费者是自愿选择到聚合者的平台去的,因为他们的平台体验更好。这完全没有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因为后者的判断依据是要看是否对消费者构成明显的伤害(主要是通过更高的定价,但也包括减少竞争),而这也是FTC拒绝起诉Google的搜索做法的原因。

这种自我选择,尤其是选择上“免费”的平台,使得想计算Facebook的貌似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成本非常困难。这里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经济原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垄断为是有问题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商品价格是设定在供求平衡的交叉点的,而后者(供应)则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的(某一家公司的边际成本更高就会被挤出市场,如果更低则会暂时统治市场直到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当然,这一切都是理论上的)。

横轴产量,纵轴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卖出产品的价格减去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可以用边际成本/供应曲线上方,价格点下方的区域表示:

绿色区为消费者剩余,蓝色区为生产者剩余

在垄断情况下,竞争是不存在的;因为,垄断的供应商基于利润最大化来做决策。这意味着垄断的供应商不再考虑需求曲线,而是考虑边际收入(价格减去边际成本),这可以通过销售额外东西,然后把价格定在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抵来实现。不过,关键是价格得根据需求曲线设定:

价格越高产量越低

垄断性定价的结果是消费者剩余减少了,而生产者剩余增加了。只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要关心其原因的阴暗部分:这属于无谓损失。可以由一个竞争性市场来满足的一定量需求被忽视了,意味着并没有产生任何类型的剩余:

垄断市场下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价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未被满足部分需求造成了无谓损失(褐色部分)

Facebook进行这类分析的问题应该是很明显的:因为Facebook服务额外客户的边际成本为0!也就是说那张图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Facebook的边际成本为0

所以当然,Facebook在社交网络方面也许是垄断,而且尽管这对于Snap或者任何其他网络来说都是问题,但Facebook无疑可以反驳说由于没有无谓损失,社会整体是不应该太在意的。

Facebook与内容提供商

问题在于Facebook不仅仅是社交网络:该服务还是一个三边市场——这三方分别是用户、内容提供商以及广告商,尽管Facebook统治性的基础是连接所有那些用户的网络效应,但这种统治性已经渗透到了另两方。

内容提供商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2015年时,Facebook就已经超越Google成为最大的流量驱动者,到了去年秋天,新闻网站的流量当中已经有40%是由Facebook驱动的,甚至在影响发行商覆盖的算法改变之后依然如此。

那么,在内容提供商市场方面这是不是也是垄断呢?基于上述的垄断框架,我认为是的。

注意,我们又一次出现没有明确价格的情况:没有一家内容提供商因为Facebook发布链接而要付钱(尽管显然他们可以将上述链接变成广告)。然而,Facebook的确是从这一内容中赚钱了,至少是间接地赚钱了:发现上述内容吸引人的用户越多,他们愿意在Facebook上面花费的时间就越多,也就意味着会看到的广告越多。

这也是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这个点子看起来那么妙的原因:一方面,读者阅读内容可以有更好的体验,而这又能让他们呆在Facebook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Facebook帮助出版商的提议(Facebook抽佣30%来帮助后者销售内容),不仅可以支持处在Facebook三边市场的内容提供商,还可以将他们锁定在Facebook里面,因为在别处拿不到这样的收入。我预期的市场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理想情况下出版商从消费者剩余中获益,Facebook从生产者剩余中获益

但是,Instant Articles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发展:消费者好处还在,但在发行商的货币化方面Facebook完全弄错了。这并不是说Facebook没有货币化,只是该公司并没有与人分享的动机。或者换句话说,Facebook把大部分的剩余都留给自己了:

在这种情况下,Facebook并没有设定更高的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相反,他们的做法是少分给别人收入;不过这样的结果是一样的——也是利润最大化。记住,这种做法在竞争性市场是不可能奏效的:在摆放内容方面如果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出现的话,Facebook将被迫分享更多的收入给内容提供商以确保上述内容留住自己的平台上。不过事实上,在吸引注意力方面,Facebook的统治地位实在是太压倒性了,所以它根本就不需要为出版商做任何事情(而且如果上述出版商离开Instant Articles的话,他们还是可以放链接上去,而用户还是离不开Facebook)。

Facebook与广告商

在广告方面也许会有类似迹象出现——也就是说Facebook一样可以减少供应来提高价格并进而提高利润。在完全竞争市场,广告的成本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不过Facebook很快就会在量上面,或者至少在增长方面进行限制。在去年11月的财报电话会上,CFO Dave WehnerFacebook将在2017年夏停止增加广告的加载(比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Facebook一直在增加News Feed里面广告相对内容的价值量,但这种做法准备要停止了)还不清楚的是这是否会导致广告单价的上涨(Wehner当时在回答该问题时相当的闪烁其词)。

这种遮遮掩掩可能有两个原因:

价格不会涨,这对于Facebook来说将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尽管Facebook有那么多数据,但广告并没有差异化,而花在Facebook上面的这笔钱其实花在别处也一样

价格会涨,也就意味着Facebook的广告有差异化优势,所以Facebook有可能可以通过限制供应来提高利润

这第二种可能性用图表示如下:

Facebook与垄断的代价

注意,Facebook已经说因为这一改变收入增长将会放缓;不过这跟拥有垄断力量并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垄断者寻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收入。此外,这也可能只是因为Facebook担心会影响到用户体验。看看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如何随这些改变而发生变化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垄断与创新

尽管如此,即便Facebook在内容发现和分发以及数字广告方面有垄断性的力量,这对于用户来说会是个问题吗?也许甚至是件好事?

Facebook董事会成员Peter Thiel当然是这么想的。在《从01》这本书里面,Thiel不仅明确指出垄断的企业是理想的,而且还说像我上面采用的那些模式并没有用,因为它们假设的世界是静态的。

 

下周上市美股列表(含分析)

作者  |  2017-04-18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Snapchat之外,今年又一个备受瞩目的高科IPOCloudera,这家大数据公司建立在开源项目Hadoop之上的商业公司,在IPO备案文件中,曾经大力支持它的英特尔也成为了其最大的股东。

Cloudera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CLDR”。拟发售规模2亿美元。

更详细分析 cloudera深度分析

 

另外一家公司相比之下,比较逊色的公司: 美国二手汽车购买网Carvana,更详细分析

美国买二手车网carvana公司上市

 

Netflix财报周一公布的财报

作者  |  2017-04-17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揭开序幕的将会是周一公布的Netflix财报。分析师预期这家串流视频服务行业先驱的每股盈余(EPS)将成长四倍。但由于其股价在过去六个月里已经暴涨43%,目前的预期市盈率(本益比)高达109倍,许多投资人认为Netflix的估值更多是基于人气,而非基本面。NFLX

  “市场对于Netflix消息的反应将很能说明问题,”旧金山Wedbush Securities高级副总裁Stephen Massocca表示。“若稍偏负面的消息导致15点的下跌,则这意味着股价已经过高,市场只会对最棒的消息给予奖赏。

  许多科技股的涨势是受甚具野心的获利预期驱动。根据汤森路透I/B/E/S,第一季科技股的获利料上升14.7%。这将相当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企业获利增幅的近三分之一。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当季获利料增长10.4%

  “大家感觉良好是很不错,但如果没有人买进,企业公布令人失望的营收,这就会影响到它们的利润,接下来你将会开始说,再等一下,”GLOBALT Investments投资组合主管Thomas Martin表示。

  科技股和标普500指数一样,数周来表现低迷,因华尔街重新评估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否有能力让削减公司税议案在国会获得通过。

  但根据追踪资金流动的ETF.com4月迄今,投资人在美国上市的Technology Select Sector SPDR基金(XLK.P)投入1.22亿美元,今年流入该基金的资金总计达到14亿美元。

  在科技股升势中,半导体类股尤其明显,费城半导体指数在过去一年上涨了40%。第一季半导体企业的EPS料将增加46%,受惠于汽车和行动(移动)设备的芯片使用量增加。其中涨幅最大者之一--高通(QCOM),将在周三公布财报。

 

美国买二手车网Carvana公司上市

作者  |  2017-04-14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美国第一家纯线上汽车零售商Carvana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代号CVNA,这家总部设在凤凰城的公司,被称为“汽车界的亚马逊”,不过,亚马逊已经向资本市场证明其盈利能力,Carvana盈利之路却还很遥远。

2012年成立的Carvana,前身是美国二手车商DriveTime子公司,DriveTime创始人是Ernest Garcia II,现任Carvana董事长和CEO是其儿子Ernest Garcia III,父子俩拥有Carvana大部分股权。

2013年,Carvana开始独立运营,截止2016年底,已在21个城市开展业务。2016年,Carvana实现销量18,761台,收入达到3.65亿美元,年增长180%,过去三年累计在线销售并交付了27,500辆二手车。

作为一家快速增长的创业公司,Carvana三年里一直是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9,300万美元,三年累计亏损1.53亿美元。相比Carvana不到2万台年销量,国内几大二手车电商单月销量都比这个数字高。如果Carvana能够IPO融资1亿美元,国内二手车电商公司估值将有大幅提升空间。

 

互联网卖车,为提升用户体验而生

 

美国传统二手车零售商存在几个问题:一,本地二手车零售商提供车型有限,选择范围小;二、管理成本虚高,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三、车辆价格不透明、质量无法保证;四、购买体验不佳,手续繁琐,耗时长。

针对此,Carvana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互联网卖车:一,线上看车,可选购全国车辆,2016年底 Carvana网站上的车辆达到7,300辆;二,不设门店,一口价,车价透明标注,网上公示,平均每辆车价格比KBBKelley Blue Book,凯利蓝皮书)指导价低1,430美元;三、提供次日达物流送车服务和七天免费退货保障;四、提供金融贷款,自建信用审核模型和平台,线上完成审核和放款;五、在线完成整个购买流程,最快10分钟完成交易。

Carvana相比,国内二手车电商主打的也是车源更丰富,价格更低、更透明,并且会开设门店作为交易场所,提升服务品质。

DriveTime依赖度高。提升用户体验,只是一句互联网口号,具体到落地执行,抱紧“爸爸”的大腿更要紧。虽然Carvana已经独立开展业务,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DriveTime的资源。

DriveTime成立于1992年,在美国运营着143家经销网点,有着成熟的业务运营经验,能在多个方面给予Carvana支持。

车源获取上,Carvana车源可分为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来自拍卖,DriveTime会在全美140个拍卖场拿车,Carvana则通过DriveTime拿车,这一渠道是主要来源;另一个渠道是来自个人车主和租赁公司,目前占比较小。同时,DriveTime还为Carvana提供库存融资。

获取车源后,需要对二手车进行整备翻新。Carvana目前在7个城市租赁DriveTime的检测和翻修中心(IRCinspection and reconditioning center),这些检测翻修中心每年可处理15万台车。

在销售车辆的同时,Carvana还提供汽车消费贷款服务,和车辆售后服务。Carvana将应收账款收益权转售给DriveTime,加速资金回流;售后服务也导流到DriveTime关联公司。

此外,Carvana租用DriveTime的办公室场地和仓库,以及存货管理系统、会计系统等IT系统。可以说,从基础设施到业务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Carvana都极大地依赖DriveTime:公司虽已独立,但尚未“断奶”。

Carvana已经意识到对DriveTime的依赖度过高,且过多的关联交易对于上市公司不利。201610月,Carvana开始通过拍卖自主拿车,且在20171月与Ally Financial签订6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用于库存融资和消费贷款。

 

毛利低,获客成本高,库存周转慢

 

从过往三年的财务数据看,Carvana与传统线下二手车零售商相比,并未体现出优势。2016年,Carvana毛利率只有5.3%,而Carmax毛利率一直稳定在15%左右,是Carvana的三倍。

与国内二手车零售商相比,Carvana也是处于下风,同为B2C模式的车王,毛利率能达到8%,而瓜子、人人车等寄售模式,抽佣的毛利是3%,随着金融渗透率提高,毛利率超过5%完全可能。

纯线上销售的Carvana,获客方式只有广告,招股说明书里,公司一再强调需要通过加大投入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在砸广告获取流量方面,Carvana与国内的优信、瓜子、人人车是一样的烧钱方式。

2016年,单车营销成本是1,439美元,超过单车毛利润,Carmax单车营销成本不到200美元,差距巨大。目前,Carvana业务进入了21个大都市圈,只覆盖全美不到20%范围,随着公司进入更多新市场,营销成本将会继续大幅增加。

库存周转方面,Carvana过去两年的库存周转速度是2.7次,出售车辆的平均销售天数是90天。作为对比,Carmax的库存周转速度是6.5次,车王是6次,瓜子、人人车的平均销售周期是15天。周转速度慢,意味着Carvana用于库存融资的资金成本较高,这进一步影响了它的利润率。在毛利率、获客和运营效率上,Carvana既落后于美国线下二手车零售商Carmax,也远远落后于国内的二手车电商。

 

展望:市占率提高,规模效应

 

虽然目前Carvana的财务数据,没有体现出任何优势,但还是有一些征兆,让人对其模式和盈利保持期待。

在线购物的消费习惯正在逐步形成,2015年美国22%的零售交易是在线上完成,Carvana线上卖车正是顺应了消费趋势。据Autotrader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平均会花9个小时在线上研究意向车辆,如何在这9小时内获取用户,是Carvana胜过线下的关键。

Carvana当前规模很小,获客成本和库存周转效率与线下二手车零售商相比,都不具备优势。但因为规模效应的存在,Carvana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

随着销售量增长和市占率提高,Carvana单车营销成本下降显著。下表将Carvana在不同时间(按年)开辟的市场分组,先进入的市场,市占率更高,单车营销成本更低,最低已经降到568美元/辆。耕耘三年的市场,单车营销成本是2016年新进市场的11%

不仅单车营销成本会随规模增长而下降,平均销售天数也随着销量和访问量的增长而缩短。2014年第一季度,平均销售天数是168天,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平均销售天数是89天,下降近50%。美股程序化交易 bubq.com

被津津乐道的玻璃房子——汽车自动贩卖机(Vending machine),是Carvana为客户取车提供的存放点,用户购车后获得取车编码,可以在自动贩卖机自行取车。

每一个自动贩卖机的建造成本是450万美元,当自行取车的用户规模足够大时,可以降低Carvana的物流成本。2016年公司物流成本835万美元,平均每辆车物流成本445美元,有1万台车从Carvana免费提供物流变为客户自取,就能覆盖自动贩卖机的成本。

 

拐点在哪?

 

纯线上卖车的Carvana,没有线下门店成本,将这部分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主要卖点即是价格低,因此毛利率不可能比Carmax高。根据每辆二手车2万美元计算,Carvana的毛利率应该比Carmax5%,在10%左右,2016年毛利率是5%,还有一倍的提升空间,提升手段在于降低拿车成本和提高金融、售后服务收入。

根据披露数据,当在某个区域的市占率达到或超过1%Carvana单车的获客成本可以下降到570美元。Carvana目前规模只是Carmax1%,覆盖的区域不到美国市场20%,增长空间巨大,而且互联网交易型平台越往后期,规模效应会越强,单车营销成本下降到200-300美元是很有希望的。

库存周转效率上,Carvana目前是2次,B2C自营模式的Carmax和车王都是6次,即Carvana还有3倍的提升潜力。而且,由于Carvana价格和毛利率更低,理论上周转速度会比Carmax更快。

按照2016年财务数据测算,当Carvana毛利率提高到10%,规模效应导致固定成本摊薄,单车营销成本下降到2-300美元(比Carmax略高)时,即可实现盈亏平衡。如果库存周转速度提高3倍(与Carmax同等水平),则能实现盈利。

线上模式的Carvana,库存周转效率和单车营销成本,达到线下二手车零售商的水平,即可盈利。拐点何时到来?让时间走一会儿。

二手车电商第一股,IPO估值5-8亿美元。假设2017Carvana保持180-200%的增速,则预计2017年收入达到8-11亿美元。选择Carmax作为对标,Carmax最近一个季度股价在105-120亿美元之间,预测2017年营收是160亿美元,则P/S区间在0.65-0.75x。因为Carvana毛利率比Carmax更低,库存周转效率更低,营销成本更高,但增长速度更快,给予其0.6-0.7倍系数,则Carvana估值5-8亿美元之间。

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正逐渐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2016年,Carvana54%的访问量来自移动端,表明Carvana把握住了未来的趋势。

 

亚马逊市值为何是沃尔玛市值两倍

作者  |  2017-04-07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亚马逊升破900美元,市值超过4300亿美元,这几乎是沃尔玛市值2200亿美元的两倍。从财报分析,亚马逊的电子商务、云计算、智能家庭连接服务、无人机、货运航空服务、好莱坞电影工作室、传统实体零售商、汽车及其零部件、家居用品等,为亚马逊一年至少带来2万亿美元以上商机,仅云计算业务去年销售额122亿美元。

  目前在美国只有苹果公司、谷歌母公司、微软公司等少数公司比亚马逊市值更高,亚马逊市值上涨与成功,让美国其它一些中小零售商等面临升级,一些分析师赞扬亚马逊服务,卖家看好亚马逊搜索列表上的产品与关键词广告,市场人士认为,亚马逊甚至可以挑战谷歌数字广告服务。投资者看好亚马逊的智能家用音箱,包括Alexa语音助手等。那么,亚马逊股价会继续上涨吗?

  第一,亚马逊股票并不便宜,市场预期收益为125倍以上,大多数分析师认为这是买入机会,也有分析师认为亚马逊股价估值非常昂贵。第二,亚马逊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顾客为中心,不断优化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成本包括运输、仓储、订单处理等物流执行成本,包括营销费用和技术费用在内的管理费用等,还有员工工资,物流配送中心库房租用费用等。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降低物流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成本降低能够有效提高利润。第三,体验服务,亚马逊的整箱配送,智能家用语音服务,云服务,软件服务,云计算提供服务时,可同时提供给独立软件开发者与大公司,随着业务扩展,云计算就添加服务器,以更低价格向客户提供更有吸引力与功能更强大的服务,云计算提供商可以获得更多用户。第四,亚马逊推出视频订阅服务,亚马逊许多商品中,图书、影视、音乐、游戏,数码、电脑、家居用品、食品、服饰,鞋类、珠宝、户外、汽车用品。亚马逊更看好视频服务。亚马逊通过推出视频订阅服务,增加视频服务营收。亚马逊或不仅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了,正逐渐进入多个不同领域。首先,在各类商品中,亚马逊看好视频服务增长潜力。其次,亚马逊通过多元领域业务而增加营收,亚马逊看到欧美、亚洲的视频市场潜力。再次,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可随时随地看视频,亚马逊希望通过订阅视频服务增加收入。还有,影视剧产业发展很快。

  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作为一家传统实体零售店,沃尔玛营收并不及亚马逊,亚马逊营收连续三年增长,沃尔玛实体店运营成本高于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巴菲特减持沃尔玛股票。巴菲特减持沃尔玛股票原因之一或是因为财报营收,也可能是零售业将改变,原油市场价格变化给零售业企业带来的改变。为降低成本,零售业积极开拓网上商店,提高库存效率,增加销售。

AMZN amazon

 

Cloudera公司上市分析,Hadoop云端运算

作者  |  2017-04-05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Snapchat之外,今年又一个备受瞩目的高科技IPOCloudera,这家建立在开源项目Hadoop之上的商业公司,在IPO备案文件中,曾经大力支持它的英特尔也成为了其最大的股东。

Cloudera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CLDR”。拟发售规模2亿美元,之前SnapMULEAYX也在纽交所上市,而去年大多数科技股在纳斯达克上市。

虽然名字里有一个“云”,Cloudera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云公司。它是一个建立在开放源代码Hadoop项目之上的商业产品,hadoop的公司吉祥物是一只可爱的大象。在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时代(业界常称为“大数据”),Hadoop把数据处理变得越来越方便。

正如我们Tradesmax分析师所看到的,今年第一季度,高科技企业IPO突然风生水起,选择在这样的时机上市,也算顺理成章。

而在2015年英特尔首脑会议上,当Cloudera CEO Tom Reilly被问到公司上市时间表时,他还称,他愿意等到“我们所认为的最好时机”。其实Cloudera当时的体量足够上市,但刚刚筹集了超过10亿美元,拥有大量现金,因此他并不急于上市。

 

基于Hadoop打包产品商业公司

 ClouderaHortonworks  股票代码 HDP的区别

尽管Hadoop可能是处理大数据的有力方式且它可以开源使用,但是用起来并不简单。这正是Cloudera2014年上市的Hortonworks等公司的机会所在。这些公司,以及其他公司如MapR,试图把Hadoop打包起来,方便大型机构使用。

Hortonworks在上市之后一度走势强劲,但自那以后,它一直没有雄风再现。它的股价20157月份达到超过27美元的高点,本周五收盘价低于10美元。

但几个公司共享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共享命运;同为Hadoop供应商,也不意味着完全可类比。

IDC分析师卡尔·奥洛夫森(Carl Olofson)表示,这两家公司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区别。他将Hortonworks描述为一个“纯粹的开源公司”,它将打包、协调和管理开源代码作为订阅付费的产品,同时卖技术支持。他说,该公司的产品主要针对“大数据技术专家”。

Cloudera有点不同。“它提供的软件包大多是开源,但具有专有的工具,针对各种业务问题,卖给各个级别的业务经理。所以他们的方法是不同的,Cloudera软件本身的收入比Hortonworks更高。”。【美股投资网Tradesmax.com

 

亏损1.8亿美元

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出现净亏损

S-1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财务状况。收入在增长,年收益截至1月份为2.6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66亿美元。

亏损为1.8632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03亿美元。文件中关于“风险因素”的部分提到“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出现净亏损”。

Cloudera承认它面临着一系列的竞争。 HPIBMOracleAmazon Web ServicesHortonworks都赫然在列。

 

 Intel的大力支持

2014Cloudera估值41亿美元时,英特尔向其投资了7.40亿美元,但英特尔与该公司的合作不仅仅是财务。该文件显示,英特尔和Cloudera分享了一个共同的产品路线图,重点是提高处理大量数据集的速度和安全性。在联合开发的许多具体例子中,英特尔和Cloudera通过使用英特尔架构内置的算术加速协同优化数据加密速度。英特尔和Cloudera还合作开发Spot(孵化项目),这是一个基于开放数据模型的开源网络安全分析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提供高级安全风险检测。”

该公司已经筹集了10亿美元,该笔融资可追溯到2008年。文件显示英特尔是最大的股东,拥有该公司的22%股份,AccelGreylock Partners分别占比为16.3%和12.5%。

最后一轮融资是三年前,这意味着,其上市之路比大多数风投背景的公司都长,坊间这几年Cloudera被收购和即将IPO的传言一直就没有断过。此次IPO,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艾伦公司共同承销该产品。【美股投资网Tradesmax.com

 

赶一波科技股IPO的风潮

Cloudera是今年科技股IPO风潮的一部分。本月早些时候,在经历了进展缓慢的一年之后,Snap启动了科技股的上市浪潮。接下来,我们看到了MuleSoftAlteryx的首次亮相。我们也看到了YextOkta的上报文件,预计在未来几周内也会公之于众。

近期IPO的成功和股市的积极表现开启了“窗口”。鉴于业内人士的友好态度,银行家和公司都很乐意上市。

 

NVDA被降级大跌7%,英国GPU制造商暴跌70%

作者  |  2017-04-04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NVDA-1743

 

明星股英伟达渐渐失去华尔街的“宠爱”。今日遭到机构太平洋Crest下调股票评级到“减持”,但是,真正引起放量抛售的不仅仅是降级,因为太平洋Crest算不了什么知名大机构。下跌主要是因为苹果正在开发自己独立的图像处理芯片GPU,投资者担忧Nvidia多了一个劲敌。

NVDA更惨的是,英国幻想科技公司(Imagination Tech)(代号 IMG 伦敦交易所)股价周一暴跌70%,报79便士。因该公司收到苹果公司通知,将在至多两年内停止在iPhone及其它产品中使用该公司的图形技术。苹果上财年付给想象科技的许可费和版权费达6070万英镑,占其总营收的一半,本财年预计将再支付6500万英镑。想象科技表示,苹果正在开发自己独立的图像处理芯片,从而减少对其依赖。

img-lon-174

 

要研发人工智能,玩深度学习,选购好GPU很重要,我们分析师从性价比各个方面对比英伟达与AMDGPU,点击下方分析报告

如何选择深度学习GPU

 

营销自动化巨头Hubspot【深度分析】

作者  |  2017-03-30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Hubspot成立于2006年,201410月在纽交所上市,在之后2年半时间里,年营收由1.2亿美元增长到2.7亿美元,股价也相应翻了一倍。这样的表现,在美股科技类公司中,只是中规中矩,股票代号 HUBS

但是,Hubspot必将会成为一家令人瞩目的公司。随着营销自动化领域迎来爆发,Hubspot作为标杆公司,无疑将聚焦更多投资者目光。

同样,在可预见的将来,Hubspot在中国市场也会炙手可热。中国营销自动化领域,也将追随美国市场迎来发展机会,我们在Hubspot的发展历程中,将看到中国市场未来5年趋势。

本文将从美国市场营销自动化行业趋势,以及Hubspot公司历程、运营及财务表现等角度,解析营销自动化领域的机遇所在,并深入了解Hubspot是如何成为其中翘楚。

 

巨头占坑完毕,但仍挡不住创业热情

营销自动化是指通过营销软件,将邮件、社交媒体和网页上的多次重复操作转为自动化完成,提升客户营销的效率和精准度。

早在1999年,这一概念就步入人们视野,其中Elogua邮件营销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直到2010年后,营销自动化才迎来爆发。2010-2015年这5年间,营销自动化市场规模从2.25 亿美元增长到16.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并且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速增长。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了一大批巨头入场。

2010年,IBM 4.8亿美元收购Unica

2011年,Teradata 5.25亿美元收购Aprimo

2012年,甲骨文8.1亿美元收购Eloqua

2013年,Salesforce 25亿美元收购ExactTarget,而此前ExactTarget则以9500万美元收购PardotAdobe 8亿美元收购Neolane

2014年,IBM 2.7亿美元收购Silverpop

最新一起重大并购事件是,20166月,PE机构Vista17.9亿美元私有化收购Marketo。这是一家面向中大型企业客户的营销自动化厂商,2013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

经过一轮持续血战,营销自动化龙头公司的地位已基本稳固。一般来说,这时候大哥们已经划分好地盘,接下来就没小弟什么事情。

但是实际情况是,玩家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迎来一轮爆发式增长。2016年,这个行业有近200家公司,还不断新玩家涌入,而两年前整个市场一共才51家公司。

实际上,营销自动化只是Marketing Technology行业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年复合增速虽然很高,但2015年毕竟才16.5亿美元。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市场规模看上去如此之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营销科技行业很大一部分收入是被GoogleFacebook这类“广告公司”拿走,因为广告是营销中非常重的一环;此外,第二大部分收入归于了代理商,典型代表如埃森哲;而一大批的小型营销方案公司也抢走了一定市场份额。【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因此,营销自动化只占了整个营销行业非常小的比例。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营销类细分行业,哪怕AdobeIBMMarketoOracleSalesforceTeradata这类巨头已占好了坑,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其中有两点原因:

第一,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云计算、开源软件、更开放的开发框架、内容营销的普及,使得营销自动化存在巨大创新机会,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能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将持续涌出各类创新公司。

这将是创业公司的天堂

在美国市场,该领域企业数量逐渐达到峰值,按以往软件行业规律,接下来将会是细分巨头出现,横向扩张,出现大量同业并购,逐步成长为巨无霸公司。过往的HR、财务、供应链、销售等领域无不如此,在各自行业内形成2-3家头部公司,3-5家跟随者,剩余都会被干掉。

但是,从目前来看,营销行业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余者被淘汰的局面,进入成熟阶段后,仍将会存在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最终格局,很有可能是多家大公司提供平台型产品,而大量小企业提供点解决方案。

之所以会呈现这一多元化竞争局面,源自于营销行业两大特点——服务的非标准化与业务的不稳定性。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财务、制造业、人力资源甚至销售部门,都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例如在财务部门,无论是采用哪一款财务软件,一定是要按照GAAP标准,没有可创新的空间,因此,随着行业成熟,大型软件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小公司来获得用户,协同效应明显。但是,营销行业很难有标准化的产品和流程。

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其他企业软件都有高度稳定性。财务软件数十年以来沿用同样的监管标准;制造业也是一样,虽然全球化扩张导致现在供应链流程远比过去复杂,但是制造业底层模式没有发生变化。

当然,也有部分领域正在经历蜕变,如HR软件,由于公司组织形式正在变化,手机正在重构人的工作方式,千禧一代对工作的态度也在改变,这对HR软件来说也将会是一个机会,不过这种变化远比不上营销软件所面临的冲击。

 

营销行业非常之不稳定,一直在发生着破坏性创新。

Google改变了一切,然后是YouTube,再然后是FacebookTwitter,而苹果则在移动端上将所有这一切再次推倒重来。这不仅仅是发生在营销软件提供方,也发生在渠道上,PC端发展到移动端,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即使不是软件公司,也能提供创新性服务。

所以,从过往历史以及技术趋势来看,很难说谁会一直站在潮头,创业公司也将持续冒出。

最终,营销软件行业将会有一批公司凭借着更强大的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内头部公司,而大量小公司将持续存在。可能的格局是:大公司将强大的服务能力通过API开放给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基于具体的行业问题提供点解决方案。【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市场发展蕴藏海量机会,但落地困难

美国市场虽然有大量公司涌入,从各个角度都可以切入,但是实际上要做好营销自动化并不容易,尤其是要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将更加困难,很典型的,Hubspot起步时做了5年都不得要领就可见一斑。

主要难点在于流程,这一点又与传统财务、HR、供应链软件有显著不同。财务、HR、供应链都是面向企业内部,解决固定的业务流程,只要流程设计合理,就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但营销自动化,除了解决营销部门内部的流程,更重要的是把控客户的行为流程。营销部门的业务流程可以很好的制定和执行,但是第二个流程,客户的行为却很难把控,当你的服务链条一个环节不到位,客户就会扬长而去。

因此,营销本质上就是服从于客户的行为流程,并将其与营销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整合,这需要巨大的成本,无论是时间、金钱或人力。

这就是为什么营销自动化做起来并不容易的核心原因。如果能建立起内外部之间优秀的流程体系,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企业立足的护城河。

 

摒弃“推”式营销,Hubspot靠“拉”引来用户

HubSpot两位创始人Brian HalliganDharmesh Shah,在MIT任教时相识,当时营销市场还是传统的 “推”式营销,将邮件一股脑推送给用户,效率低下,容易引起用户反感。

在此背景下,Brian HalliganDharmesh Shah2006年成立Hubspot,帮助企业提升传统低效的营销方式,将传统的“推”式营销方式,改为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优质内容有针对性“拉”取用户。

在“拉”式营销上,HubSpot首创集客营销(Inbound Marketing),这一新的营销模式,将邮件、社交媒体、网站设计集成于一体,而且操作简单。流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引流:通过SEO、生产优质内容等方式,使用户在使用搜索或社交网络时,主动了解企业,并转化为网站访问用户;

第二步,转化:企业网页的访问用户,部分有购买意愿,通过填写表单或绑定社交账号等方式,留下相应联系方式,成为企业潜在客户;

第三步,成交:向潜在客户发邮件、打电话,持续追踪,最终达成交易,将用户转化为已购买客户。

最后一步,持续口碑营销:客户在达成交易后,持续提供包括客服在内的后续服务,使客户满意,最终形成口碑效应。

从产品角度来看,Hubspot有三款产品,MarketingCRMSales,共同实现Inbound Marketing全流程服务。其中,Marketing是核心,提供SEO、社交媒体、网页制作及优化、网站评分等工具产品;CRM实现数据可视化,并自动追踪客户行为;Sales作为联系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工具。【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从提供的服务类型来看,Hubspot与其他的大型营销自动化公司EloquaPardotMarketoExactTarget没有太大差别,基本功能都类似,但是特别之处在于,Hubspot提供了All In One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产品更加简单易用,而其他公司产品更强调专业化。

另一个明显区别是,客群定位不同(直接体现就是客单价)。面向大型企业客户的营销自动化已经成为一片红海,市场上但凡规模较大的厂商,基本都面向大型企业客户。以Marketo为例,偏向于线索培养的B2B业务,客单价大概5万美元。

Hubspot从创立之初,就选择面向SMB客户,2016年客单价在1.2万美元左右,并已逐步成为SMB市场具有统治地位的营销自动化公司,站稳了脚跟。

 

优质产品+平台生态,助力Hubspot占领SMB市场

Hubspot能够在SMB市场做的有声有色,以下两点非常关键。

首先是,Hubspot产品能力出色。在同类软件用户体验评分中,Hubspot得分最高,这一点与其一直以来都追求简单实用有关。

Hubspot从产品推出到大规模推广,经历了5年时间,来打通营销部门与客户之间的正向反馈。这个过程中,Hubspot搞出了一套衡量SaaS公司运营效率的指标,LTV(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与CAC(获客成本),基本上只要LTV/CAC3,就代表产品能够规模化扩张。

在前5年时间里,Hubspot这个比例一直都没能超过3,直到完善了整个业务链,才出现积极的数据反馈,此后才进行大规模推广。

期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此前,HubspotCMO离职时,写了一本书怒斥Hubspot用开源代码来开发软件,没技术含量,歧视上年纪的员工,引起业内很大骚动。抛开歧视问题,就产品的技术含量而言,Hubspot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趟过的那些坑,这些宝贵的经验让Hubspot更好的把握客户需求,某种程度上,技术在Marketing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Hubspot能玩转SMB市场,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建立起了合作伙伴(Partner)生态。Hubspot的合作伙伴可以运用Hubspot工具提供多种服务:SEO、网站设计和开发、社交媒体营销、线索产出、内容产出、广告设计、公关和销售服务。此外,合作伙伴销售一套Hubspot软件可以获得20%佣金,而且只要客户一直续费,合作伙伴每年都可以拿到20%佣金。

执行这个策略,对Hubspot来说,可以服务更多客户,扩大影响力提升口碑。对合作伙伴来说,项目制变为订阅制,获得了持续现金流,而合作伙伴并不以Hubspot为主要销售渠道,所以不用担心被Hubspot所绑架。【美股程序化交易 Bubq.com

2016年,HubspotMarketing Partner为其带来了40%年营收,这一平台生态使得Hubspot的业务非常稳固。

 

未来战略,以MarketingSales双引擎驱动

Marketing驱动模式,随着收入增长已面临瓶颈。2017年,Hubspot预期营收3.52亿美元,对应增速30%,已逐渐放缓,开发原有用户价值,拓展新业务成为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因此,Hubspot提出了新的战略,将由专注于Marketing转为MarketingSales并重。营销Marketing和销售Sales本身就能相符相成,HubspotMarketing延伸到Sales 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HubspotSales产品去年刚上线,通过Freemium模式推广,未来主打的One Hubspot产品就是将MarketingSales以及CRM打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2016年,Hubspot付费客户为2.3万家,全部为Marketing客户,Sales部分客户尚未付费。

至于Sales产品何时收费,两款产品如何协同,Hubspot两位创始人选择保持神秘,看来其对增长还是壮心未已,毕竟有已经在SMB客群中站稳脚跟的Marketing产品,Hubspot接下来想怎么玩还有很大的空间。

 

各项指标表现优异,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Marketo私有化退市后,Hubspot是唯一一家纯营销自动化上市公司。

20166月,Marketo私有化时收购价为17.9亿美元,按照2016年预期营收2.78亿美元,对应PS6.4X。对比来看,Hubspot在各项运营指标上要优于Marketo;从财务指标上看,两家公司营收相近,在增速与毛利上,Hubspot显著高于一筹。

截止2017326日,Hubspot对应市值为21.77亿美元, 2017年预期营收3.52亿美元,对应PS6.2X,处在正常水平。从去过6年财务表现来看,Hubspot增速已逐步趋缓,预计今年营收增长30% 6.2PS水平较为合理。

中国市场营销自动化,爆发前夜

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市场,B2B行业营销自动化是大势所趋。

根据美国知名营销科技网站ChiefMartec.com创始人Scott Brinker对营销科技类行业的划分,营销科技行业由诞生到成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行业出现提供不同解决方案的早期公司;

第二阶段:扩张阶段。市场需求大量出现,需求旺盛;大量公司入场;VC投资者开始关注;标签和细分行业逐步完善,新业务持续出现;

第三阶段:竞争阶段。行业及子行业成熟;高价值并购出现;

第四阶段:整合阶段。行业分类已经成熟;有大批公司离场,或被并购,或资金链断裂;仍然有新公司入场,但已不能撼动现有行业格局;部分子行业证伪,公司清场离开;市场分割明显,例如SMB和大企业市场,B2BB2C市场;

第五阶段:成熟阶段。行业分类已经成熟;大量公司并购发生;巨头开始进入新的领域。

按以上标准,美国市场正处于第三阶段,行业内公司分类已非常清晰,新公司增长数量将会放缓,将迎来行业内重新整合。

对标中国市场,正好处在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但市场对营销自动化渴望已非常迫切。

第一,中国市场“流量红利”期基本过去,获客越来越贵,百度SEM快突破天际,医美行业有效客户的获客成本甚至超过3,000元,这给营销自动化带来了机会。

第二,CRM发展促进营销自动化。美国市场发展路径也是沿着先有CRM,如SalesforceSiebel这样成立于2000年的公司,然后才是Marketing迎来黄金时机。中国CRM行业在过去两年里有了飞跃式发展,伴随着销售团队能力提升,需要更多的销售机会去消化。

第三,资本开始关注营销自动化。一年前,许多投资人对营销自动化完全没有概念,现在已经有投资人关注营销自动化领域内公司。

 

从趋势上看,营销自动化领域向好,前景极为广阔。

当然,国内营销自动化还停留在口号阶段,Hubspot的招牌集客营销在国内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集客营销依赖优质内容,这在国内较为稀缺;同时,集客营销见效慢,很难满足国内企业短频快的销售要求,估计暂时还难以落地生根。

中国市场从去年开始,一大批小公司开始出现,整个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考虑到Hubspot趟了5年的坑才有起色,而这些坑在打磨产品适应客户过程中必不可少,可以预计,国内营销自动化企业将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探索期。

营销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营销自动化由于其恰好承接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成为企业级服务下一个风口。【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苹果股价要到200美金,必须满足4大条件

作者  |  2017-03-29  |  发布于 深度分析

 

  瑞银(UBS)分析师Steven Milunovich目前预计,明年苹果股价上升空间有限,该股可能较目前的144美元上涨5%,但他预计长期内苹果股价有更多上涨空间。他认为,未来两三年苹果股价实际上可能触及175美元(上涨22%)。他还称,如果iPhone以外产品真的实现腾飞,苹果股价可能触及200美元(上涨39%)。

  以下是在Milunovich看来苹果股价到2019年触及200美元需要满足的条件。

  今年秋季的iPhone 8带来iPhone升级超级周期,并且投资者相信明年秋季推出的产品将表现强劲。

  苹果包括Apple Watch和AirPods等在内的其他硬件业务在下一财年开始出现20%的强劲增长。目前投资者主要关注iPhone的季度销售情况及苹果公司服务业务的潜力。苹果必须显示出其可穿戴设备具有广泛吸引力,及整个苹果生态系统比投资者原先预想的更有粘性。

  从明年开始苹果公司的市盈率从目前的14倍升至16倍甚至更高。如果投资者更看好苹果未来的潜力,他们将愿意为苹果公司支付较高的市盈率。Milunovich称,如果苹果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例如运输业,那么投资者可能认为苹果公司已抓住了下一个大趋势,并看到了适当的增长途径,这会推动苹果的市盈率在未来两年升至17倍以上。

  苹果公司回购更多股票。这将降低流通股数量,意味着每股收益上升。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