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Q4前景不明-富国、KeyBanc下调Zoom(ZM)目标价

作者  |  2021-11-2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尽管Zoom(ZM)公布了好于预期的收益和略高于预期的指引,但在盘前仍在下跌。

截至发稿,Zoom盘前跌超8%,给这只在过去三个月里稳步下滑的股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包括盘前的跌幅,该股较8月初的近期高点下跌了45%。

KeyBanc Capital Markets维持对该股的“增持”评级,但将其目标股价从每股398美元下调至344美元,这仍将比当前水平高出50%以上。

KeyBanc分析师Steve Enders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多头将指向高端市场的成功,以及手机业务的增长,证明Zoom的企业战略正在发挥作用。空头将指出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和具有挑战性的第四季度,2022财年第三季度净留存率将放缓至109%。”

富国银行维持其“持股观望”评级,但将目标股价从275美元下调至245美元。

分析师Michael Turrin表示:“第四季度的前景显示,收入增长将低于20%,账单增长将低于10%,这让人们对明年的正常增长产生了疑问。”

Turrin表示:“管理层对前端续订的观点表明,第四季度的账单可能会出现低谷,但鉴于与SMB业务部门相关的移动业务(约占收入的33%)以及对视频业务的正常影响,这种模式的正常收入增长仍很难受到阻碍。我们预计,这些不利因素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拖累公司业绩,使其股价保持区间波动,直到出现关于Zoom高速增长后的下一步走势的明确迹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天上涨2万元!特斯拉因新能源补贴退坡再调价-自主品牌有动静没?

作者  |  2021-11-2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时隔5天,特斯拉再次涨价。

11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后轮驱动版车型售价均上调4752元。当前两款车型补贴后售价分别为25.5652万元和28.0752万元。今日下单用户预计将于2022年一季度提车。

:特斯拉中国官网

“此次涨价是根据明年国家新能源补贴退坡来确定的,因为现在下定的车主需到2022年才能提车。”特斯拉中国相关工作人员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此次调价对于11月24日前已下订单的车主不构成影响。

特斯拉官网也在订单页面注释称,当前上述两款车型的售价是新能源补贴前的售价,扣除预估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得出,如果用户选配后的车辆价格高于30万元,则不享受上述新能源汽车补贴,而最终补贴金额则以车辆交付时政府发布的政策为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接下来的新能源车补贴退坡,部分新能源品牌或暂未有调价计划。分析师问询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后得知,比亚迪、哪吒汽车和威马汽车等品牌车型仍保持当前价格。其中,哪吒汽车建议用户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牌工作。

特斯拉涨价背后:毛利率创新高

与以往因成本上涨不同,特斯拉此次调价或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2020年4月,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并提前明确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坡幅度:原则上2020 ~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特斯拉官网在订单页面注明,目前产品价格为补贴后起售价,其由补贴前起售价扣除预估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得出。以Model 3后轮驱动版车型为例,该车型补贴前售价为266740元,减去私人购买补贴预估金额11088元,最终补贴后售价为255652元。而此前私人购买补贴预估金额为15840元,补贴金额差值为4752元,与此次特斯拉宣布调价金额相同。

事实上,特斯拉Model 3车型价格已于日前进行过上调,加上此次调价,Model 3售价5天上涨2万元。11月19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3后轮驱动版车型售价上调1.5万元至25.09万元,同时,其配置也有所提升。据悉,新款车型换装了60kWh电池组,续航由468公里(NEDC工况)提高至556公里(CLTC工况),但其零至百公里加速时间由原先的5.6秒,降至现在的6.1秒。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短期内多次上调售价背后,其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特斯拉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营收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实现净利润16.18亿美元,同比大增389%。特斯拉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此次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特斯拉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除营收及净利润之外,特斯拉整体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单车毛利、净利润率,以及产销量等多项关键指标也达到峰值。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汽车的销售毛利率为30.5%,历史上首次超过30%,并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升至26.6%,同比、环比分别提升3.1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大幅增长。

部分自主品牌暂无涨价计划

与特斯拉用户需要“自掏腰包”不同,新能源车补贴退坡目前尚未对自主品牌销售产生影响。

理想汽车及蔚来汽车销售人员向分析师表示,由于新能源车补贴只针对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下的车型,所以政策变化对其销售价格几乎没有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能源车补贴新政出炉后,理想汽车CEO李想就曾公开表示,车辆补贴下降的价格由理想汽车承担,准消费者购车所需的费用不变。

威马汽车的销售人员也向分析师表示暂未有调价计划。该销售人员告诉分析师,目前威马汽车部分车型的单车“国补”金额为2.25万元,相比补贴额最高时已下降一半以上,但其终端价格始终未出现较大浮动。

“目前店内未接到调价的通知。”北京某比亚迪销售人员告诉分析师,“新能源车补贴是国家给予车企的,并非给到用户个人,所以补贴退坡对终端消费者购车基本没有影响。相反,临近年末,店内部分车型的优惠幅度还有所增加。”

“虽然目前还未接到调价通知,但店内已要求客户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牌工作。”哪吒汽车销售人员向分析师表示,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新能源车的补贴统计为“年末结算”,企业需要通过车辆登记证书进行申请,所以建议客户在年底前完成上牌登记流程,一方面企业可顺利获得补贴,另一方面客户也可防止在明年购车时遇到价格波动现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万亿!5万亿!多家机构看多苹果

作者  |  2021-11-2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花旗分析师认为,苹果股价重回历史新高可能受到三个因素的推动:(1)假期季对iPhone 销售保持乐观;(2)VR和“元宇宙”中的机会;(3)苹果造车。苹果宣布造车后,多家机构表示看好,花旗给出3万亿的市值,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则给出超5万亿的市值。

手机销量数据乐观

市场研究机构BCI就公布了11月首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数据,数据显示11月首周苹果以170.1万台的数据稳居第一,市场份额达到了24.7%

摩根大通分析师Samik Chatterjee在给投资者的一份说明中写道,所有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机型的交货时间连续第二周减少。Chatterjee指出,这种节制可能表明供应量的增加,甚至在进入繁忙的假日购物季节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代表之前艰难的供货情况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缓解。

“元宇宙”概念

据媒体报道,苹果的VR设备新品已经进入测试阶段,预计在2022年发布,售价会超过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0元)。

摩根士丹利表示,元宇宙相关设备的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到2040年将再增长四倍。要实现元宇宙,必然需要底层技术的支撑:VR设备是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关键,而低延迟则需要依靠5G和云计算等底层技术来实现。

造车前景一片大好

苹果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生产出一款完全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苹果目前在开发无方向盘或踏板的无人驾驶汽车所需的芯片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Apple Car的研发可能超过许多人的预期。

投行Loup Ventures分析师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表示,苹果可能会用上其在人工智能和硬件方面的专长,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赶超特斯拉。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及其团队则认为,苹果不会推出传统意义上的汽车,而是一种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汽车。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aty Hubert称,目前已经看到苹果造车的前景,以及造车后营收和市值翻倍的逻辑。这会改变投资者对苹果的预期。目前苹果市值2.63万亿,翻倍后就是5.26万亿。

Katy Hubert认为,苹果进入汽车领域,会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并且由于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优势,苹果可能比其他同行具备快速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花旗证券发布的报告表示,看好苹果公司进入电动车事业的决定,该品牌有望借助代工厂,最快于2025 年推出自动驾驶车。花旗则预测,到2025年,电动汽车硬件市场估计将超过总和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和可穿戴硬件市场。据悉,现代、特斯拉、通用汽车、福特和大众都是苹果潜在的合作伙伴。

花旗集团分析师Jim Suva在一份报告中写道,2024年后,Apple Car的推出或能将苹果销售额提高10%至15%。他还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将超过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总和。

花旗和Wedbush分析师都预测苹果公司的股票市值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较目前2.6万亿还有15%的上行空间。据彭博最新数据显示,Wedbush予以苹果跑赢大盘评级,目标价185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Dollar Tree 1元店美元树,永久提价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元树公司(Dollar Tree Inc.)周二宣布,该公司将永久性地提高价格,将其价格点较美元高出四分之一。

该公司指出,它已经成功地将价格保持在1美元的水平35年了,包括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一决定是在去年夏天开始的测试过程之后做出的,并在9月份作为公司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引入。

Dollar Tree DLTR表示,客户对价格上涨的反应是积极的。当Dollar Tree9月份发布上一次收益报告时谈到股价上涨时,投资者的反应也很积极。

Dollar Tree表示,严格按照1美元的价格销售产品,会阻碍公司的发展,并迫使它停止销售一些“顾客最喜欢的产品”。提高价格将使Dollar Tree有更大的灵活性重新推出这些商品,扩大其选择范围,并为其商店带来新产品和尺寸。

Dollar Tree还表示,提高价格将有助于公司通过“缓解商品成本的历史高位上涨”——包括运费和分销成本以及工资上涨——来提高利润率。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Witynski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现在是摆脱1美元价格限制的恰当时机。”

众所周知,Dollar Tree主要出售季节性商品、玩具、文具、家居装饰、厨房用具和派对用品。它迎合的是郊区中等收入的消费者,不像它的竞争对手达乐公司(DG),后者更专注于农村地区。

Dollar Tree旗下的Family Dollar主要针对城市中低收入消费者。

Dollar Tree1美元的价格销售产品已经有35年了,是美国仅存的几家真正意义上的连锁“1元店”之一。该公司在20世纪后期的名字是“Only $1.00”,1993年改名为“Dollar Tree”。

近年来,Dollar Tree开始不再只提供1美元的商品,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华尔街要求提价的压力。Dollar Tree的表现落后于Dollar General和其他折扣连锁店。

今年9月,Dollar Tree表示,计划在部分商店首次以1.25美元和1.5美元的价格出售商品。该公司还表示,将在更多门店增加3美元和5美元的商品,扩大之前在特定地点提供这些价格的策略。

尽管Dollar Tree表示其永久提价的决定不是对短期通胀的反应,但一位分析师并不相信。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BMO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凯利·巴尼亚(Kelly Bania)周二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新产品推出的速度以及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曼特尔里奇(Mantle Ridge),显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业绩会回放】ZoomQ3营收增速放缓同比增35%-净利润超预期增超71%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周一美股盘后,Zoom(ZM)公布了其截至2021年10月31日的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该公司Q3营收10.51亿美元,市场预期为10.20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值得注意的是,2022财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54%,营收增幅放缓。

在GAAP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3.40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19亿美元,上年同期1.98亿美元,同比增长71.47%。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摊薄后每股收益为1.11美元,市场预期为0.72美元,上年同期为0.66美元。

毛利润7.80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18亿美元。GAAP会计准则下,运营利润2.9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92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27.7%。

在关键的用户指标方面,截至三季度末,雇员超过10人的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8%至51.21万;在过去12个月,为Zoom贡献超过10万美元收入的客户数量同比增长94%至2507;雇员超10人的客户过去12个月净美元扩张率连续14个季度超过130%。

展望未来,Zoom预计2022财年第四季度,总营收为10.51-10.53亿美元,市场预期10.2亿美元,非GAAP会计准则下摊薄后每股收益1.06-1.07美元,市场预期为1.05美元。预计2022财年全年总营收为40.79-40.81亿美元,此前预期为40.05-40.15亿美元;非GAAP会计准则下摊薄后每股收益4.84-4.85美元,此前预期为4.75-4.79美元。

截至发稿,该股盘后跌6.35%,报226.90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大水”要收了-谷歌、Facebook、亚马逊们还有下半场吗?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在海豚君覆盖的多数巨头中(亚马逊,谷歌、脸书、苹果、微软等)能看到的一个相对共性的问题是:用工紧缺、人力成本上升、产品缺货,比如缺货影响了苹果、亚马逊、甚至微软产品的销售。

人力成本大大拉高了亚马逊这种人力密集型公司的物流成本,导致利润失血;而用人的紧缺,也让微软Linkedin这种招聘业务大大受益。

互联网广告这波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譬如Facebook和Snap的广告或者因苹果隐私政策,或因供应链缺货,导致厂商不需要投广告,而有一定程度的承压;而主动搜索型广告,无论是谷歌还是Bing的搜索广告,均表现出了超预期的收入增长能力。

我们来快速回溯一下:

有人送钱,花就是了

国内人民纷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政府撒币+股市资产的膨胀,美国人民的消费热火朝天:三季度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即使看两年复合,今年3-9月平均增速接近10%,也是10年以来的峰值。

来源:Wind,美国统计局,长桥美股投资网究缺货、缺货、缺货

美国人买买买,但问题是疫情反扑之后,工厂开工是个麻烦,自己的生产跟不上,缺货成了大问题。

来源:Wind,美国统计局,长桥美股投资网究

而且,产能跟不上,自己的仓储和物流也不给力,仓储和运输能力都是在下降的:根据美国物流经理指数(LMI),截至9月,仓储能力与交运能力指数分别为47.9及37.2,均位于收缩区间内。

来源:LMI,平安证券研究所

本来国内产能不足,国际可以找补:美国码头进港货轮满载集装箱而来,但是他们国内没产能,货物出口不出去,进口时候运过来的集装箱堆在港口码头,而中国这种出口国,集装箱一箱难求。

再叠加人力紧缺,和疫情反复,国际货运价格攀升,而且货运周期拉长,出口企业利润稀薄了之后,国内一些出口企业不愿意接订单了。

来源:Financial Times

来源:彭博

缺人、缺人、缺人

理论上,产能跟不上,加薪把工人赶快招起来,工人们加班加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美国目前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工作。

比如说,看起来,企业确实在加薪招人,但美国的人力缺口依然很大:8月美国人力缺口达960万人,为2010年以来的新高。

来源:Wind,美国劳工部,长桥美股投资网究

但可惜的是,人力缺口大但劳动人口却减少了:21年9月美国劳动力人口(有工作意愿的人口,包括在职及失业),较19年底减少了322万人。

考虑到美国失业率(只统计有意愿工作但没找到的人口)还在持续走低,一个可能情况是:很多人因为天天政府补贴,直接不想工作了。

CPI-PPI:巅峰式剪刀差

而最终的结果是,美国和中国一样,CPI和PPI之间剪刀差很大。中国的PPI大于CPI的剪刀差,美国也是CPI远低于PPI,剪刀差之大创下历史新高。

来源:Wind,美国统计局,长桥美股投资网究

综合<1-4>,美国宏观层面的问题轮廓就清晰了:这轮后疫情的周期当中,中国和美国都出现了供需错配,但美国的情况似乎跟国内不同,需求恢复更快,供不应求之后出现缺货、缺人、缺产能。

所以,我们会看到:微软开喊“数字技术”(AKA微软那全套生产力工具方案)是通胀世界里的通缩力量,也看到了海豚君开篇说到的问题:美国大厂纷纷喊缺人、缺货,甚至缺到一些企业没货,直接连广告都不投了。

但如果剔除疫情的短期干扰,后续来看的话,部分临时性因素正在逐步削弱:

1。美国政府补助从9月起会逐步结束,美国居民就业有希望逐渐恢复,当前的人力短缺的情况有望缓解;

2。走出疫情之后,当前的国际货运10月低冲峰之后目前有所回落;

而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美国流动性抽水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旺盛需求能否保得住。

在美国流动性不快速抽回,仍保持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可以合理推断美国内需可能依然旺盛,而后续供给上的紧张程度可能有望缓解,只是中短期之内人力成本上升依然难以扭转的趋势。

在这种大的逻辑线下,我们对美股的乐观程度有所保留,目前最为看好的“通胀世界的通缩力量”微软已在《阿里、腾讯们未老先衰,微软凭什么老当益壮?》中提过,这里不再赘述。

以下内容,主要梳理我们看的其余五家纯美股互联网巨头,先上整体观点:

以下是详细内容:

Google:业绩与股价齐飞

强势修复是今年主旋律

在去年疫情影响以及搜索广告趋势性增长放缓下,今年的Google广告业务可以说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强修复走势。年初长桥海豚君在看好全球广告修复的逻辑上,重点推荐了Google并基于一定的预测给出了估值《美股投资网|细拆谷歌:广告龙头的修复行情结束了吗?》。

但Google后来这三个季度一次次的超预期表现,也让它的股价很快达到了我们的估值上限,营利双双带来不少惊喜,业绩的稳扎稳打也充分反映在股价一路向上的走势中。

1、搜索广告的强大修复力

在社交平台都为苹果IDFA新政而暗暗叫苦的三季度,Google明显受损甚小,仅YouTube有轻微影响。

甚至在海豚君的观点逻辑中,谷歌的搜索广告还是略有受益的。

而全球供应链问题引发的广告预算削减影响,Google似乎也未如FB、Snap等平台那样表达过多的担忧。唯一提及汽车供应链可能在年初带来一些影响,但很快被汽车维护、保养等其他相关广告收入的增长抵消了。

长桥海豚君认为,Google收入占比较大的搜索广告,受旅游、医疗等服务业复苏带来的积极因素较多,同时公司针对零售业的信息搜索进行了算法优化,使得搜索广告在线上零售快速渗透的后疫情期也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三季度零售业整体广告预算削减的影响。

展望四季度及短期未来,管理层对销售旺季对公司广告业务继续强势修复增长仍然抱有不少信心。

从Google、FB、Snap三家广告龙头今年以来的收入波动来看,也符合我们此前的逻辑演绎,在面临宏观以及行业性因素波动影响时,龙头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增长更加具备韧性。

2、YouTube可以称得上惊艳

虽然三季度增速环比放缓的有些明显,也并未达到市场的预期,但从今年整体表现来看,YouTube的未来仍然可期。

受益于视频化浪潮,YouTube的商业价值被逐步挖掘出。当下的YouTube虽然面临TikTok、Netflix等诸多流媒体的竞争,但仍然在享受用户“剪线”的行业红利,获得更多品牌广告从有线电视向流媒体迁移的增长机遇。

与此同时,YouToube也在尝试短视频(Shorts)、直接响应广告中的在线购物等诸多新功能。因此YouTube现在虽然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视频流量,但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它的增长之路还很长。

在长桥海豚君对谷歌的估值模型中,也对YouTube的增长寄予了厚望,是未来Google广告业务主要增长动力。

1、谷歌云稍显落后,努力获得大客户认可中

和广告的强势相比,谷歌云的表现就有点一般般了。虽然仍然在全球TOP3,但似乎与两个老大哥的距离仍然难以看到明显缩短。

不过今年以来,谷歌云也在借助自己的独有优势努力(AI、搜索引擎、企业邮箱等)拿大单中,斩获西班牙媒体公司Univison 10亿美金合同,以及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达成10年合作。不少全球消费行业巨头,也在旗下部分业务中开始尝试Google提供的一揽子云服务解决方案。

2、“谷歌税”减免对业绩影响有限,适当关注即可

今年以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内容方对渠道平台的议价力强势提升,以Epic正式向苹果宣战对簿公堂为标志性事件。虽然最终结果还未尘埃落定(苹果要求暂缓执行诉讼案部分禁令),但苹果、谷歌在今年均对开发方做了一定的让步。

谷歌除了年中开始对部分中小开发者执行“半折优惠”外,明年(2022年)开始将对所有采取“订阅模式”的内容开发者实行半价优惠,即从原来30%的分成比例下降至15%。

反映到业绩影响上:

据相关法庭文件披露,2019年Google Play收入112亿美元,实现经营利润70亿美元。

虽然暂未有官方数据披露Google Play中订阅收入占比,但有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Google Play中游戏收入占比接近70%,假设剩余的30%均为订阅模式的分成收入。

我们如果按照2019年Google Play占其他收入比例来简单对应计算2022年情况,预计2022年因这一政策对整体收入影响约1%,利润影响接近2%。

因此目前来看,如果不对游戏等主要以虚拟物品内购为主的那部分收入动刀,谷歌税的影响相对可控。

相对年初的业绩预测模型,长桥海豚君在三季度财报后对其进行了不少调整。主要体现在:

1)提升营收端搜索广告的复苏力度,未来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2%,同时略微下调YouTube、其他业务(Google Play收入减半)的增长预期。

2)成本端和费用端中的销售费率、研发费率均相对之前明显下调,主要依据Google近三个季度优秀的降本增效成果。但考虑到管理层提出对未来新兴业务持续投入(AI、自动驾驶、量子计算等),以及疫情后员工返回办公室带来的行政费用提升,我们放慢了成本费用优化速度。

在WACC=9.45%,g=2.5%假设下,长桥海豚君对Google估值为3218美元/股,对应2022、2023年GAAP净利润分别为26倍、22倍,位于历史估值中枢水平。

Facebook:重金转身“Meta”

双压之后拐点不远

作为全球流量霸主,Facebook每年依靠广告业务轻松坐收百亿收入的安稳日子过了多年。虽然广告行业不可避免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但相对同行,Facebook明显拥有更多的主动调节能力。

但这次三季度财报可以说将向市场展示了一个即将不一样的Facebook。

3、广告业务短期内将明显承压

虽然有后疫情下供应链问题的影响,但从同行比较来看,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苹果的iOS隐私新政。在新的IDFA政策下,社交平台主打的个性化推荐广告整体上都会面临投放效果被削弱的风险,反之,从广告主预算迁移的角度,原本日薄西山的搜索广告则影响较小,甚至比较起来还有点竞争回暖的意思。

而如果按照管理层的指引与市场的预期差,四季度的广告显然会继续受到苹果IDFA和供应链问题的压制。再结合外行们对于未来一年FB广告收入的展望,我们综合判断下来,要等到制约因素影响真正消退,可能要等到明年下半年。不过,尽管机构们在此次财报后调低了预期,但从同行对比来看,仍然对FB的增长韧性做了比较多的期待。

4、在元宇宙相关上投入决心出乎市场意料

长桥海豚君在此次财报点评中就已提到,从上季度的业绩电话会之后,市场对于Facebook在“元宇宙”上的投入决心就有了新的改观,不再是前五年的“小打小闹”了。

但与此同时,对于利润端削弱的担忧也在与日俱增,毕竟在投资Facebook的资金中,不乏一些看中的是Facebook超级印钞机的能力。如果成本端押注过多,而收入端短期也无法释放,对利润的侵蚀也是不小的数字。

果不其然,这次FB的财报关于“元宇宙”战略转身可谓是轰动全球。除了改名“Meta”(Metaverse简称)以及从四季报起独立披露元宇宙业务财务细节,最重要是的一年上百亿美金的砸钱。要知道2020年Facebook的经调整净利润也不过400亿不到。一下子多拿出1/4的真金白银来投资一个短期内不赚钱的初创型业务,势必会吓走一些求稳的价值投资者。

但Facebook似乎决心已下,从运营总支出与资本开支的指引范围来看,明年对于元宇宙相关业务的研发投入只会更甚。

长桥海豚君认为,2022年转身“Meta”的Facebook财报上可能会一改往日“优等生”的表现,收入增长压制+成本费用攀升=利润双重削弱。

因此我们在FB估值模型上:

1)相对之前下调了短期的营收增速(主要为2022年),看好2023年回暖

2)提升了资本开支以及总运营支出假设(主要上调成本率、研发费率、营销费率、无形资产投资假设)

长桥海豚君整体判断:

a)短期下,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按照Facebook管理层的指引及市场预期,最终2022年净利润端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恶化,不增长或同比负增长。而2023年广告端如果在预期下回暖,收入端增长会有修复,但支出端在VR/AR业务大手笔投入下,对于利润端的增长恢复依然拖累。

因此原先的价值投资资金可能会继续择机撤退,虽然由于管理层频繁回购(三季报新增500亿回购额度)的预期,对股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真正向上反转的拐点仍然需要等待(如广告增长阻力提前消除、VR/AR商业化进展超预期)。

b)长期下我们如市场大部分预期一样,会明显乐观一些。供应链带来的压制是暂时的,而苹果IDFA新政对所有社交平台的广告议价力均有影响。

但在社交平台中,只要FB的流量大盘未受明显威胁,那么FB的竞争力仍然能打,并有望受益中小流量平台逐步让出的市场。例如,在Instagram Reels发力后,可以借短视频行业红利吸引部分广告主的投放预算,弥补FB生态其他平台广告的流失。

另外,在全球科技巨头扎堆押注元宇宙的当下,Facebook在硬件端至少走在了前列,并且巨大的社交流量在未来做平台切换时也会相对轻松自然,可以说在未来元宇宙时代,Facebook拿到了一张入场券。

因此在走过低潮的2022年之后,海豚君看好FB能够跑赢市场大盘,未来三年(2022~2025)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预期为21%。

长视频混战要来“美国翻版”

奈飞、迪士尼惨了?

说到流媒体中的长视频内容,奈飞是当下无可争议的王者。但随着全球视频化浪潮的蜂拥而至,巨头们也在跑步进入这个行业。除了亚马逊、索尼等软硬件跨界巨头们,当仁不让的就属老牌娱乐公司迪士尼了。

尽管迪士尼的流媒体正式推出时间不久,至今才刚好两年的时间,但近一年履创新高的股价,背后主要反映的就是一个估值逻辑的切换:

从成熟的传统娱乐业务到具备成长性的流媒体新渠道业务,当然由于疫情扰动下,迪士尼短期还有一个针对传统业务走修复的逻辑。

来源:迪士尼

既然长期的估值支撑差不多,那么长桥海豚君倾向于将两个公司放在一块看。从近两个季度的财报情况来看,奈飞和迪士尼此消彼长,流媒体竞争格局还远远未稳定:二季度迪士尼表现出色,而三季度奈飞则明显占优。

1、流媒体短期逻辑:优质内容驱动用户增长

短期驱动流媒体公司股价上涨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复盘一下奈飞的历史走势,就知道基本上受用户增长表现的影响。

而用户增长本质上长期受用户习惯的迁移驱动(剪线族,从有线电视迁移),中短期则主要靠一部部爆款剧来拉动。

来源:长桥港美股

虽然存在能够引爆市场的小成本剧,但从概率上来说,大部分的优质剧在成本投入上不会少。因此作为投资者,如果想要提前预判流媒体平台们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用户增长的高峰期,可以参考“内容成本支出”这一指标。

再按照半年至一年的制作周期,在内容成本支出出现增长拐点的时候,顺延半年至一年,往往就会迎来因优质内容丰盛而收获的用户增长高峰期。

(如果公司有详细的排片计划,指标与Pipeline结合来看则更加准确一些)

比如就拿奈飞来说,从下图的内容现金支出增速就可以看出:

1)2020年因为疫情,奈飞的内容拍摄受到很大影响,全年内容成本投入同比大幅下滑。对应着2021年上半年奈飞的内容供给跟不上,影响了用户增长。(一二季度订阅用户净增量指引保守,而实际表现甚至不及预期)。

2)2021年二季度开始,随着线下经济逐步恢复,奈飞的内容投入大幅攀升。按照一般的拍摄周期,内容丰收周期在2021年四季度起至明年。

来源:奈飞财报、长桥美股投资网

再结合奈飞部分影片的排片计划,基本上可以在四季度会看到用户增长出现一个明显的反弹。这也就意味着三季度末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买点。

这一点放在迪士尼上也同样能说明问题。从媒体与娱乐分发业务的资本开支上可以看出,2021财年一二季度(实际对应日历年2020四季度、2021年一季度)迪士尼的资本投入同比进一步下滑。与同期的奈飞相比,迪士尼的投资进度受到的影响明显更大。再来看迪士尼上个月宣布多部漫威大片延期半年播出的消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迪士尼财报、长桥美股投资网

因此,从短期来看,奈飞的内容大年已经开启,而迪士尼则需要等到明年二季度(对应2022财年三季度)。

2、流媒体长期逻辑:持续输出+降本增效,注定有一场混战

从长期来看,流媒体全行业都享受着用户习惯线上化迁移的红利。在长视频领域,主要体现在流媒体视频平台对有线电视的替换。各个巨头的争相进入,也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得以加速。

但另一面,行业加速发展的背后也使得各平台之间竞争厮杀的节点提前。年初奈飞、迪士尼还在纷纷推行涨价策略,三季度开始,HBO、CBS、Disney旗下的流媒体平台先后开始推出限时促销。

促销只是短期特效药,如果拉长周期来看,比拼的仍然是各家在成本控制下,能够持续、稳定的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奈飞从2005年转型流媒体发展多年,光内容成本率仍然还在40%左右徘徊,而竞争加剧下,成本率优化速度也会放慢。

来源:奈飞财报、长桥美股投资网

但巨头们推出的各平台又有几个是不能打的呢?无论是奈飞还是迪士尼,亦或是亚马逊、AT&T等等,要么自己具备优秀的制作班底或者丰富的IP在手,要么就是资金雄厚,有实力不断买下全球的优秀工作室。

我们不得不说,海外巨头们,也开始要走中国长视频们的老路了——在竞争胶着期,成本上升的同时,却难以提升用户端的ARPU。虽然可以提价,但在同行占上风的时期,需要进行促销来减少用户的大幅流失,从而拉低了真实的用户平均付费。

3、传统业务(IP产业链)是迪士尼多出来的另一条腿

如果说长视频注定要有一场混战的话,那么对于迪士尼来说,原来的传统业务能够部分平滑因流媒体竞争带来的业绩波动。

迪士尼算是全球最会挖IP价值的巨头了,主题公园、商品零售、酒旅餐饮等业务都可以归类为围绕IP开发的衍生业务,是全球娱乐公司们都羡慕的“一鱼多吃”模式。今年奈飞也宣布要开始做IP产业链开发,相继布局游戏、衍生商品等领域。

由于疫情反复,迪士尼的线下主题公园、邮轮业务客流量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因此修复的逻辑还在持续。而管理层提及,主题公园短期内也迎来了游客的报复性消费,部分园区(主要为美国本土)人均花销相比2019年上涨了30%。

另外,今年以来酒店平均间夜价格也比2019年同比增长了3%-5%。而迪士尼仍然在不断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开拓更多的收入来源。因此在迪士尼传统业务不断修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期待由人均消费上浮带来的老树开花。

4、估值调整

基于以上长短期逻辑,我们分别对奈飞和迪士尼做了估值调整。由于流媒体行业目前还是一个重投入期,迪士尼管理层也透露2024年Disney+才能实现盈利。因此公司短期内现金流会有比较大的波动,我们倾向于选择相对估值法来对两家公司的长期价值进行测算。

(1)流媒体业务

a。 首先是行业大盘,我们直接拿Digital TV Research做的预测作为参考:2025年,全球流媒体视频付费用户将达到16亿(包含中国地区)。

b。 迪士尼管理层也给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长期目标:2024年全平台要实现3-3.5亿的增长。其中Disney+2.3-2.6亿,Hulu 5000-6000万,ESPN+2000-3000万。

因此,管理层指引隐含的假设是,迪士尼流媒体业务的长期渗透率会达到18%-22%。

三季度用户增长尽管低于市场预期,但迪士尼仍然对长期目标信心十足。因此海豚君按照公司指引,预计2024年迪士尼旗下各流媒体平台用户规模基本达标,但相较此前的预期,考虑到部分热片相继延期,因此下调了2022年净增用户数,提升了2023、2024年的用户增速。

来源:迪士尼财报、长桥美股投资网

c。 奈飞公司管理层没有给出明确的目标,我们结合Digital TV Research(2026E 2.7亿)、外行一致预期(2025E 3.18亿),假设奈飞2025年全球订阅用户规模能够达到3.06亿,渗透率略逊于迪士尼(奈飞主要缺少ESPN、HotStar拥有的体育赛事内容)。

来源:奈飞财报、长桥美股投资网

2、传统业务(传统媒体渠道+IP衍生)

由于目前奈飞的IP开发业务刚刚起步,暂时无法对该业务做长期预测。因此这里我们仅考虑迪士尼的传统业务。

关于传统业务的估算过程,长桥海豚君在《不断“造梦”的迪士尼,能有“梦幻估值”吗?》中有过详细分析,这次主要是对主题公园业务进行了调整。

从四季度的财报数据来看(财年),主题公园的回暖速度超出我们此前预期,因此我们预计2024年主题公园的本土客流量将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vs 前期95%)

来源:迪士尼电话会、TEA、长桥美股投资网绘制

来源:迪士尼电话会、TEA、长桥美股投资网绘制

3、估值结果

依据<1-2>假设,我们分别得出奈飞和迪士尼的估值如下,其中:

(1)流媒体业务按照PS给估值,参照奈飞历史估值中枢,给予8倍PS。

(2)迪士尼的传统业务参照2018年之前迪士尼的PE中枢,给予12倍PE。

因此,结合目前市场股价表现来看:

奈飞基本已充分反映乐观预期;

迪士尼由于三季度用户增长拉胯(财年四季度),热门内容延期等不确定性风险,最近股价明显承压。短期的边际拐点仍然需要一些积极因素,否则则需要等待到明年上半年才有相对明确的机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Visa(V)服软!CFO称将和亚马逊(AMZN)解决信用卡手续费纠纷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获悉,Visa(V)首席财务官Vasant Prabhu表示,Visa预计将在英国解决与亚马逊(AMZN)的信用卡收费纠纷,并希望在美国继续与这家电子商务巨头的信用卡合作关系。

亚马逊在上周三表示,将从明年1月中旬开始在英国停止接受Visa信用卡支付。

Vasant Prabhu在上周五表示:“我们过去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将来也会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有一个解决方案,这样英国消费者就不会受到影响。”

亚马逊在周三的声明中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信用卡费用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它们却继续保持在高位,甚至上升。”

分析人士认为,亚马逊的立场可能是一种谈判策略。过去,其他大型零售商在宣布将在狭窄的业务领域停止使用Visa信用卡后,曾与Visa就费用纠纷达成和解。

最近几个月,随着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似乎恶化,亚马逊还对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使用Visa信用卡的客户收取额外费用,理由是费用太高。

一些分析师曾担心,亚马逊在英国的举动可能是该零售商在其他地区放弃Visa信用卡的前兆,Prabhu表示,他希望这不会成为现实。

Prabhu说,“限制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家也没有帮助,”“限制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家也没有帮助,”“如果一个商家告诉我不能使用我偏爱的信用卡,这对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帮助的。”

亚马逊还表示,正在考虑放弃Visa作为其美国联合品牌信用卡的合作伙伴,并正在与万事达和Visa讨论此事。

Visa表示,该公司仍在就继续与亚马逊合作进行讨论,并希望继续合作。

Prabhu说:“我们希望我们与亚马逊的关系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Phone-13-不再「全网通」?但这事不能全怪苹果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在十多年前,网络制式是买手机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你所使用的运营商网络不被手机支持,手机基本的通信和网络功能就相当于作废。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双模双待、全网通手机,我们才逐渐告别了网络制式的烦恼,5G 时代到来之后,我们几乎忘却了曾经的这道选择题。

从全网通手机浪潮中收益最多的,可能就是中国电信用户了,多年来的选手机难题烟消云散。但今天的一则新消息,又唤起了我们曾经的担忧。

苹果官网信息显示,iPhone 13 全系列不支持中国电信 2G、3G 网络,如果你需要使用电信 2G、3G 网络,只能使用 iPhone 12 系列及其以前的特定型号。

不少网友担心了起来,这是不是太突然了,中国电信用户还能买 iPhone 13 吗?不支持 2G、3G,那些未覆盖 4G、5G 网络的地方怎么办呢?

“一入电信深似海”

为了方便大家判断,我们这里先说结论吧:中国电信用户是可以放心地购买 iPhone 13 的。而事实上,不只是苹果,许多国内手机厂商也在逐渐取消对中国电信 2G、3G 网络的支持。

大约两年前,业界就有传言称,中国电信要求从 2020 年开始,所有 5G 终端不允许存在 CDMA(电信 3G)频段和制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户此次不受影响,可以继续在 iPhone 13 上使用 2G、3G 网络。

这个场景,不得不说是似曾相识。

如果你使用手机的时间很长,经历过 2G、3G 网络的时代,那么你应该听说过这个金句:

“一入电信深似海,从此手机不好买。”

2008 年,中国电信斥巨资从中国联通手中收购 CDMA 网络业务,获得了移动通信牌照。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多了一些竞争,消费者也多了一个选择。但真正买手机的时候,老百姓才发现,电信手机原来那么难买。

第一个难题出在制式上。2G、3G 时代,手机界基本上没有“全网通”这种产物。使用移动或联通卡的 2G(GSM)、3G(TD-SCDMA、WCDMA)网络用户如果要转向电信,就意味着得另买一台支持电信 CDMA 网络的手机。

带右上角这个标志的手机,曾是电信用户的唯一选择

后来 3G 网络、智能手机在国内兴起,中国联通用户尝到了甜头,其 3G 网络是 WCDMA 制式,几乎全球通用,即便是买的国外“水货”手机也能方便地插卡即用——实在不行通用的 2G 网也能凑合。国际上采用中国电信 CDMA 网络的运营商比较少,而且大部分采用“烧号”的方式,没有实体卡插槽(比如当年的 iPhone 4 CDMA 版),这又拉高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第二个难题是价格。中国电信所使用的 CDMA 网络,其背后的专利几乎由高通公司垄断,因此需要向高通支付 4% 的专利费。因此,电信手机的市场价往往会稍高一些,从一百元到几百元不等。十年前智能手机刚在国内兴起的时候,其均价也就一千多元,加价几百元这一点,足够普通消费者斟酌一番了。

4G、全网通与 VoLTE

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这一局面的还是高通。2012 年 10 月,高通发布了骁龙 S4 Plus MSM8930 处理器平台,集成 2G、3G、4G 多模调制解调器,终于做到了一机三网通吃。第二年初,高通宣布推出 RF360 基带芯片,为更多手机带去了多网支持。中国电信用户终于迎来了好时代。

进入 4G 时代,4G 全网通手机已经满地都是,中国电信用户购机更为方便自由了。对此,另外一项新技术也起到了很大贡献,即 VoLTE,Voice over LTE。

VoLTE 技术借助了 VoIP(基于 IP 的语音传输)的概念,使语音服务脱离了对传统电路交换语音网络的依赖,作为数据流在 LTE 网络中传输。这对于建设 4G、5G 的中国电信来说是重大利好。

如果你留心智能手机网络功能的规格描述,可能会发现,有一些时下的新手机“并不完全支持”中国电信网络,出现不支持双卡 4G(通常是副卡)、只能上网不能打电话等问题,需要开通 VoLTE 服务解决。

出现这些问题的手机,实际上是已经完全或部分地剔除了电信 CDMA 网络制式。与其相关的打电话发短信等任务,可以通过 VoLTE 技术解决,无需再借助昔日的 2G、3G 网络。VoLTE 为全网通补齐了最后一块技术拼图,中国电信也得以抖落 2G、3G 网络的历史包袱。

5G 时代,优雅地实现 2G、3G 退网

如今的中国电信,2G、3G、4G、5G 四代同堂,而由于网络升级以及上述的历史原因,电信 2G、3G 使用率极低,不仅徒增维护成本,也阻碍了 4G、5G 网络的扩张建设。

随着 4G、5G 网络覆盖的提升,全网通手机、VoLTE 技术的普及,2G、3G 网络清退,早已是时间问题。没有断舍离,就无法快速推进网络制式的进步。

只不过,这次打响第一枪的是向来雷厉风行的中国电信,早在 3G 时代尾声阶段,电信就曾有意缩减 3G 投资发力 4G 网络建设。2020 年 5 月,网上出现的一份通知显示,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通知称,将加快 NB-IoT(窄带物联网)、4G、5G 等新型网络的应用,2020 年 6 月 1 日起逐步关闭 3G-EVDO(电信 3G 演进版本之一)的数据业务。

至于网友谈到的网络覆盖问题,农业农村部今年 1 月表示,我国的 4G 网络已经覆盖 98% 的行政村,包括时下一些贫困地区基本都覆盖到。另外我国“基建狂魔”的力量还是非常靠得住的,相信现有 4G 网络的盲区不久后就会得到覆盖。

最后插播一句题外话。今年有报道称,运营商要求手机厂商取消 5G 快捷开关,因为有数量不少的 5G 手机用户会关闭 5G,当 4G 手机用。运营商的初心是值得肯定的,5G 网络设施的建设成本极高,运营商持续健康的投入离不开用户的支持,如此急切地催促用户使用 5G,可以理解。

但另一方面,前进中 5G 网络也确实存在不足,有的地方存在覆盖问题网络状况不佳,还有 5G 的功耗问题,可能会让部分用户选择仅使用 4G 降低功耗。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需要通过研发和建设去解决。

但是,一味关闭 5G 并不是长久之计。如今 5G 手机基本都支持按需智能选择网络,即便处在 5G 网络覆盖地区,也是需要高速网络下载、浏览、观影时才会使用 5G,闲时、待机时则使用 4G,这时状态栏仍然显示 5G。此举既拥抱了 5G 的利好也平衡了日常使用需求,并且潜移默化中化地培养用户使用 5G 网络的习惯,润物细无声。

没有人会拒绝更好的未来,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优雅地迎接未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BM助力海银财富利用AI推进数据驱动业务的转型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用IBM Cloud Pak for Data 与 Garage 车库创新构建海银 AI 赋能的数据中台,成效初见

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银财富)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领跑者,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的考验。2020 年,全球疫情发生,受内外市场环境影响,财富管理行业遭遇短期发展瓶颈,收入下滑,同质化竞争加剧。海银财富直面危机,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中国领先的一站式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解锁数据价值,推动业务逆势增长。截止 2021 年 6 月 30 日的 2021 财年第四财季,海银财富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 111%,客户总数达 12.7 万人,其中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 17.6%。在海银财富实现以数据驱动业务的背后,离不开 IBM 基于红帽 OpenShift 的智能化数据能力平台 Cloud Pak for Data 和 Garage 车库创新方法。

海银财富通过独特的“3+2+1”数字化体系深入改革,打造客户、理财师和业务的多方位价值共生数字化生态圈。“3”代表财富管理行业当中三个重要的元素:即客户、理财师和业务;“2”代表海银的两个中台,即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1”则代表其 IT 基础建设,包括海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构建的数据仓库、数据湖、AI 算力以及混合云部署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数据中台是目前海银财富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海银财富在 2020 年 9 月宣布采用 IBM 的混合云与 AI 技术和 IBM Garage 车库创新方法,快速推行数字化转型,他们希望能够改变数据管理部门以往被动的供数模式,更加主动地参与业务创新——把数据服务嵌入企业业务,并成为其中重要部分;同时打破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做到真正的数据业务化,实现数据驱动业务。

IBM Cloud Pak for Data 作为一个综合性数据能力平台,集数据采集交换、共享融合、管理治理、建模分析和服务应用于一体。在这个项目中,海银利用了 IBM Cloud Pak for Data 上的领先的企业级 AI 能力,包括 Watson Knowledge Catalog, Watson Studio,及 Watson Machine Learning 三大模块。IBM Watson Knowledge Catalog 是数据资产目录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数据治理与数字资产管理,帮助业务用户快速发现、管理分类,共享数据资产、数据集、分析模型及其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关系。IBM Watson Studio 为数据科学家、开发人员和分析人员赋能,支持他们构建、运行和管理 AI 模型。Watson Machine Learning 帮助数据科学家和开发人员加速 AI 和机器学习部署,利用其开放式可扩展的模型操作,帮助企业跨任何云大规模地简化和利用 AI。同时,使用 Garage 车库创新方法,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创新,通过小规模地尝试,不断地试错和迭代。

在短短一年间,海银财富通过与 IBM 的合作,实现了以下业务目标:

· 建立了统一的公司数据资产管理中心

- 实现海银数据仓库数据库的从零到一,从而提供面向数据应用支撑的底座能力;

- 统一部门间数据口径,改善业务人员取数效率,从而加速业务的验证和迭代;

- 打破各部门间数据壁垒,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可提高资产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

· 完成了“客户标签体系建设和管理”和“客户画像及客群管理”最小可行产品(MVP)

- 结合 IBM Garage 车库创新方法论,根据海银财富的业务需求设计并在 Cloud Pak for Data 中开发了包含 900 多个客户指标、250 多个客户标签和客户群管理系统;

- 指标和标签定期自动更新,业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自助查询已加工的指标和标签,从而逐渐加深业务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促使其养成依靠数据做分析的习惯;

- 提高了海银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和客户精细化运营能力;

- 理财师可以通过查看客户画像直观、及时且多维了解客户近况,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 建立了客户资产价值细分模型和数据主题模型

- 通过历史数据和外部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赋能理财师和业务人员根据客户价值最优化资源配给;

- 激活海银财富已有数据的价值,实现海银财富的数据资产化。

· 利用 AutoAI 自动化机器学习流程

- 大大提升海银财富自身的机器学习模型开发能力,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 模型开发周期从 4-12 周降低至 2-6 周

海银财富首席技术官朱桦表示:“以用户为核心,以数据为纽带,以客户为本、以体验为王,这是海银财富过去 16 年来的立足之本。我们与 IBM 合作进行的数字化升级并不是简单的软件购买。IBM Cloud Pak for Data 不仅是一个软件,更像是一个生态,因为它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插件,能够很好地实现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目标。而 IBM Cloud Pak for Data 和 Garage 车库方法论还能帮助海银快速地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战略。”

IBM 大中华区云计算专家实验室总经理魏永明表示:“很高兴看到 IBM 混合云和 AI 技术、以及我们的车库创新可以在海银财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 (IBV) 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开展的最新全球调研,许多行业领先的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数据驱动业务的模式,利用 AI 驱动的工具和最佳实践来分析企业的数据与应用,用正确的方式把数据和应用放在正确的位置,并充分加以利用。随着合作的深入,相信 IBM 在海银财富‘3+2+1’的数字化战略当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Facebook员工对领导层失去信心-愿长期留任者不足一半

作者  |  2021-11-23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北京时间11月22日晚间消息,据报道,一项内部调查显示,Facebook(已更名为Meta)员工对公司的领导层逐渐丧失信心,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对他们的留任意向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这项内部调查名为“Pulse”(脉搏),每年进行两次,旨在评估公司员工的情绪。而最新的调查结果(本月刚刚发送给员工)显示,在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后,Facebook正面临着潜在的员工“大逃离”。

在第一部分该调查中,当被问及“员工对直属经理的看法”时,员工们给出了一致的好评,无论在“人员”、“协作”,还是“团队影响力”方面。但在员工对Facebook的感受“,以及”员工在公司的个人经体验方面,调查结果则不那么乐观。

在第二部分调查中,关于“员工对Facebook的感受”,“积极回应”的比例为65%,较今年早些时候的调查下降了2个百分点。关于员工对公司的领导层(领导力)的信心,“积极回应”的比例下降了7个百分点,降至49%。

关于“留任意向”,只有47%的员工给出了“积极回应”,较今年早些时候的调查下降了2个百分点。对公司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为51%,较今年早些时候的调查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对公司感到“自豪”的比例,下降了7个百分点 ,至55%。

在第三部分调查中,即“员工在公司的个人经体验”方面,“积极回应”的比例仅为61%,较上一次调查提高了1%。只有不到一半的员工在“工作/生活”这一调查类别中,做出了“积极回应”,尽管与上半年相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

对此,Facebook一发言人表示:“反馈是我们文化的核心部分,我们会定期对员工进行内部调查,从而了解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在出现下降的领域,我们将聆听他们的声音,认真对待他们的反馈。最重要的是,我们正在采取行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