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Maxfund 客服微信2号 StockWe8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2021年Q3净收入249亿元-唯品会实现连续36个季度利润

作者  |  2021-11-2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近日,特卖电商唯品会披露了其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净营收达24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5%;按非通用会计准则,归属股东净利润为1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唯品会已经连续36个季度盈利,整体经营表现符合市场预期。

根据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2021年10月印发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期达46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17万亿元。

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唯品会积极推进好货战略,各项业绩指标稳步增长。2021年第三季度,唯品会GMV(商品交易总额)达402亿元,总订单数达1.729亿单,总活跃用户数4390万人;超级VIP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0%,其消费贡献占全站比重超过1/3。

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表示:“在2021年第三季度,尽管宏观和零售环境充满挑战,但我们的业务表现出较强韧性。主要运营指标同比持续改善,好货政策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品牌伙伴和用户对我们作为领先折扣零售商的地位与价值的认知,并推动业务保持稳健、高质量的持续增长。”

唯品会聚焦核心品牌,专注于平台头部品牌合作运营,积极赋能头部品牌的销售渠道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货品互通,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三季度,唯品会利用平台优势,通过流量倾斜、提供高曝光的站内运营资源位等形式,实现商品快速流转,提升品牌货品的销售效率。同时,唯品会深化品牌合作机制,持续推动平台货品结构优化。唯品会与头部品牌展开基于大数据算法的用户联合运营,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打造唯品会专属定制款。得益于上述战略,唯品会经营表现保持向好势头,按非通用会计准则,唯品会三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达10亿元。

运营层面,唯品会围绕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购物需求精细运作。在核心用户运营方面,唯品会始终深耕高价值用户。随着高价值用户规模持续攀升,唯品会业务亦保持高质量增长。三季度,唯品会超级VIP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0%,消费贡献占全站比重超过1/3,平台整体的ARPU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唯品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公益投入资金累计已超过3.22亿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SMH:为什么是值得拥有的半导体股票

作者  |  2021-11-22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关键点

1. 9月份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7.6%

2.半导体在所有区域和多个市场的销售都很强劲

3.全球半导体需求仍然超过供应,导致台积电等公司宣布未来将上调价格。

众所周知,全球对半导体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由于半导体制造商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多个技术子行业的优势正在给供应链带来压力。这导致了价格上涨和利润率提高。我们看来,这不是短期现象,因为半导体行业可能将迎来长期牛市,并将持续数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直接投资半导体业务的投资者可以认真考虑将资金配置到VanEck Semiconductor ETF (SMH)

受到繁荣与萧条周期的影响。许多投资者仍然认为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半导体需求在多个快速增长的技术子行业中都非常强劲。包括电动汽车、高性能计算(HPC)、网络、5G智能手机和基础设施、物联网、数据中心,以及运行专门和高度定制的AI/ML算法的特定应用硬件。同样传统的台式电脑和个人电脑也需要半导体。

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最近宣布,9月份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48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7.6%。美国的销量领先(+33.5%),其次是欧洲(+32.3%),可以看出全球各地的销量都非常强劲。

许多投资者可能认为,当前半导体需求和收入的繁荣只是对大流行引发的2020年供需动态的短暂反应。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大家可以看以下图表: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半导体收入显著增长的绿色趋势线实际上开始于2001-2002年,并持续了近20年。这种增长可能会持续多年。我们认为它可能将在未来几年加速。

事实上,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第三季度半导体营收创下了纪录,但9月份的销售额环比仅增长2.2%。这表明供应仍在努力跟上需求。这意味着半导体制造商未来很可能会提高利润率。

因此,让我们仔细看看SMH,看看它是如何让投资者在这快速增长的行业中获得成功的。

SMH的前10大投资组合如下图所示,相对集中地占整个投资组合的68.1%: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控股公司是台积电( TSM ) 和英伟达( NVDA ) 可以说是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合计占投资组合的 27% 以上。

就半导体制造技术而言,台积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由于台积电是一家拥有最好技术的代工制造商,因此它处于有利地位,它可以从全球对5G智能手机市场的强劲需求中获益。在这种情况下,8月份台积电宣布将其高端芯片的价格上调高达20%,这是其有史以来最大的涨幅。

台积电的提价计划将于2022年开始,尽管10月份销量环比下降,但该公司截至目前的销售数据依然强劲。

我们不担心月环比下降,因为我们预计11月份可能会有强劲的反弹,需要关注的是截至目前的收入增长(17%),以及未来由于价格上涨收入和收益的显著增长,最终,更大的产能——就像最近与索尼的协议,在日本建立一个新的专业工厂,预计每月增加4500012英寸晶片供应。

台积电第三季度每股收益同比增长16.3%,这还是在涨价之前的数据。此外,台积电领先的5纳米技术第三季度营收占晶圆总收入的18%。这些产品台积电可能会增加20%

与此同时,排名第二的英伟达继续保持着出色的表现,其领先的GPU芯片设计与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相结合,使其成为业内最具吸引力的技术提供商之一。在第三季度,NVDA在其领先的游戏、数据中心和专业可视化领域继续表现出强劲的收入增长。

在第三季度每股收益报告中,英伟达公布了65.1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8%。游戏收益同比增长了85%。第三季度GAAP每股收益为0.94美元,同比增长276%,较第二季度增长24%

英伟达的游戏和数据中心业务的强劲表现再次带来了创纪录的71亿美元季度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根据公认会计准则每股收益为0.97美元,高于0.11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0个基点。股价在盘后上涨3%以上。

我们可能质疑英伟达提出的400亿美元收购ARM控股的计划是否会实现。除了最近英国政府监管机构的反对,高通、三星和苹果等公司都表示反对这次合并。然而,最终收购ARM可能是好事,但在我们看来,如果合并失败,其坏处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因为英伟达本身显然表现良好。

SMH还对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有良好的敞口,这些制造商在迫切需要增加全球半导体产能的情况下获利丰厚。该领域的领先企业,如第三位持有ASML控股公司(ASML)和第六位持有应用材料公司(AMAT),合计占SMH投资组合的11.3%

5名持有高通的权重为5.7%,在第四季度业绩非常强劲的情况下,高通的股价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的0.51美元/股。消息传出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上涨:

排在第7位的是博通(AVGO),它的股息增长已被证明是出色的。AVGO可以说是整个标普500指数中股息增长最快的股票,AVGO目前的股息为每股14.40美元,收益率为2.5%。收益率相对较低的唯一原因是股价持续走高,过去一年上涨了近50%

这使得AVGO成为一个非常棒的总回报工具,在第三季度,AVGO交付了34亿美元的FCF。根据4.29亿股摊薄的股份计算,这相当于每股7.93美元。与目前每股14.40美元的年度股息义务相比,这对股东来说是个好兆头。AVGO它还拥有最好的网络开发平台(HWSW)和多样化高利润软件。

但是AVGO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该公司的季度报告似乎明显滞后。AVGO的第四季度报告在129日发布,而大多数其他半导体公司已经公布了季度业绩。然而,AVGO的报告通常是值得等待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当被问及今年是否有可能将股息提高到每股16.70美元时,首席执行官 Hock Tan 回答说:“你的数学很准。差不多了。”重点是 AVGO 投资者可以期待很快又一次非常健康的股息增长。去年,该公司在第四季度和2020年全年报告中宣布将派息增加11%

结论

SMH处于有利地位,将从全球半导体增长的长期趋势中受益,原因是众多科技子行业的强劲表现。虽然这个投资组合只持有25只股票,但它持有大多数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费用比率为0.35%,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相对划算的投资。

 

SAIL 企业身份验证公司分析

作者  |  2021-11-2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关键点

1.在公布了非常强劲的第三季度业绩后,SailPoint的股价飙升了20%以上。

2.该公司继续将其业务模式转向SaaS,订阅收入继续以每年约40%的速度增长。

3.SailPoint的身份管理工具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且地位稳固。

4.SailPoint的未来收益倍数约为10倍,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便宜了,但仍有一些上行空间。

 

SailPoint (代号:SAIL)致力于提供企业身份管理解决方案,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作为一款至关重要的安全产品,它还提供软件许可、专业服务销售、维护和技术支持。

与许多竞争对手一样,SAIL一直致力于将其业务转变为SaaS。尽管由于SAIL将更多不稳定的前期交易收入纳入长期合同,导致总收入增长放缓,但该公司终于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因为订阅收入的年增长率约为40%

SAIL的股价在公布第三季度业绩后上涨了20%以上.

虽然SAIL有许多优点,但它已不能再被视为一支真正的价值型股票,因此,继续持有这只股票的投资者应该更加密切地关注它,并准备好在下一次大幅上涨时卖出。

对于新接触这只股票的投资者来说,下面是我们认为对SAIL有利的关键因素:

1. 身份管理是强大的软件产品,适用于任何公司、任何用户。几乎没有一家公司或行业不需要让用户安全地登录到内部应用中。SAIL所处理的员工类型有企业员工、IT员工,甚至零售员工等。

2. 定期/订阅软件转换.这种类型的产品是订阅软件产品的理想选择。SAIL一直在积极推动其SaaS解决方案。我们从过去的历史中了解到,经历SaaS转型的公司,如果成功的话,往往会看到高度丰富的估值倍数,因为华尔街重视订阅收入流带来的可靠性和盈利能力。

3. ARR 增长速度迅速。从这一点来看,SAIL目前的ARR年增长率达到了40%左右,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已经占据了其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4. 扩张潜力强大。SAIL的产品主要是按人均定价。这意味着,当它与特定的公司达成协议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团队/部门会加入到网络中(除了员工人数的自然增长)。这为SAIL在其已安装的客户中提供了强大的扩展基础以供合作。

5. 高订阅毛利率。SAIL 的订阅毛利率超过80%,这为公司在订阅过渡期达到成熟时提供了巨大的利润扩展潜力。

去年,SAIL 可以被视为价值股票;现在该股票可能已经估值合理。以目前接近 60 美元的股价计算,该公司的市值为 54.6 亿美元。在扣除公司最近资产负债表上的 4.218 亿美元现金和 3.847 亿美元债务后,SAIL 的企业价值为54.2亿美元。

与此同时,华尔街预计 SAIL 的下一财年总收入将以同比 16% 的速度增长至 4.847 亿美元。

SAIL 第三季度业绩

SAIL第三季度营收总体同比增长17%,至1.101亿美元,比华尔街预期的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高出6个百分点。我们还注意到,与第三季度11%的年增长率相比,SAIL的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尽管围绕SaaS转变的动荡影响了该公司近期的增长(以及盈利能力)。重要的是,该公司首席财务官指出,如果预订量与去年持平,基础收入的年增长率将接近30%

ARR是跟踪SAIL转换进度的主要基准之一;第三季度,ARR同比增长44%,至3.238亿美元,较第二季度43%的同比增长了一个百分点,本季度净新增ARR3300万美元。

该公司还指出,87%的新预订是通过订阅方式实现的,高于上一季度的82%。这个指标表明,SAIL的客户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与其他软件平台“同等”的变化。该公司指出,订阅转变的速度超过了最初的预期(相反,这给近期的收入增长和利润带来了压力)。该公司现在认为转型“基本完成”,因此从明年开始的比较将会更加明朗。

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由于与2020年相比预订组合的大幅增加,同比比较很难。然而,SAIL在第三季度仍以约1%的预计营业利润率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低于去年第三季度的13%。预计到明年,SAIL的盈利能力将大体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SAIL本季度的盈亏平衡(预估每股收益为0.00美元)出人意料;华尔街此前预计每股收益将出现- 0.07美元的预估亏损。

总结

SAIL仍然是一家令人兴奋的SaaS公司,随着身份治理趋势的持续发展,它拥有巨大的扩张机会,而且在“基本完成”的SaaS转型之后,它的利润仍有增长空间。

 

PUBM股票分析,估值比TTD更具吸引力

作者  |  2021-11-21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关键点

1.考虑到PubMatic今年强劲的表现,唯一剩下的熊市论点就是第四季度指导放缓.

2.PubMatic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现在在第四季度指导后股价有超过30%的增长。

3.显著提高的2022年预测进一步降低了估值。该股仍然很便宜,因此还是值得买进的。

 

PubMatic (代号:PUBM )致力于为广告交易提供专业的云基础设施平台。拥有强劲的增长和净留存率。然而,该公司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导致估值偏低。

特别是,对于空头来说,“最后的堡垒”可能是相当低的第四季度指导(基于第三季度和全年指导后的第二季度报告),表明经济急剧减速。然而,在最新的第三季度报告中,PUBM发布了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业绩,表明增长还将继续。

起初,该股飙升了近30%,但随后回落。因此,在前景逐步改善的情况下,该股依旧便宜。

第三季度业绩

1110 日,PUBM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实现创纪录的5810万美元的收入,创造了1350万美元的GAAP净收入和2430万美元的调整后EBITDA;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同类最佳的有机收入增长超过50%,净利润率超过10%;调整后的EBITDA利润率超过 30%;公司上调2021年全年财务展望。

PUBM增长最快的业务是移动和全渠道视频,增长了64%,占总收入的65%PUBM也在2020年进入了快速增长的CTV市场,这部分市场年增长率超过7倍。

PUBM进一步披露,所有垂直广告都实现了增长,排名前10位的广告增长超过70%。此外,PUBM还参与了创纪录数量的供应路径优化以及SPO交易数量。PUBM认为这是一种竞争优势。

最后,PUBM指出,超过67%的广告使用了替代标识符,而不是传统的cookie或苹果(Apple) IDFAIDFA的影响已经成为本季度广告的一个主题,而PUBM的产品组合及其全面的Identity Hub相对不受影响。

PubMatic增长指导

PUBM早期提供的2022年增长25%的指导,当时这意味着2022年的收入为2.5亿美元。PUBM已将这一指导更新为2.82亿美元。

在短期内,PUBM在第三季度的表现后大幅提高了其指导。在第三季度之前,有分析报告警告说,第四季度的增长将放缓至10%左右,鉴于PUBM2021年之前的强劲表现,这或许可以被视为最后一个熊市论点。

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提高到 35%。当然,如果 PUBM 重复其承诺不足和交付过多的模式,那么它甚至可能最终会更高一些。

估值

我们上个季度计算出PUBM的市值约为2022年营收的6倍。从那以后,该股最多可能横向波动。因此,结合2022年提高的指导意见,PUBM的估值仍低于6倍的远期市盈率。对于这么一家表现如此出色的公司,不确定投资者能在哪里找到更强劲的投资机会。

TTD的比较

我们将其与The Trade Desk (TTD)进行了比较,在收入、市值和市盈率方面,PUBMTTD直到2018年初都非常相似。很明显,TTD 显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更广泛的投资者“发现”,这推动了它的估值。

虽然PUBM可能还没有同样的长期业绩记录,这可能意味着风险增加,但我们在过去两个季度所报道的收益结果找到了令人信服的依据,表明PUBMTTD属于同一类最佳类型的公司。

风险

PUBM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Magnite (MGNI)也在第三季度实现了更高的增长,与TTD相比,该公司的估值相当低。因此,估值扩张似乎并不是一个保证,即使PUBM的增长仍在继续。

投资者前景

关于PUBM唯一剩下的担忧是第四季度的指导过低。然而,甚至在第三季度,PUBM就已经向投资者承诺,将在2022年保持25%的增长率。

事实证明,这些担忧被夸大了,因为PUBM发布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指导,将第四季度的指导提高了约1500万美元。2022年的指引也已提高了约3000万美元。这意味着PUBM的估值仍低于6倍的市盈率。PUBM在第三季度的表现超过了多头预期。因此,这份收益报告进一步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PUBM或许能够复制TTD的成功。

 

京东盈利下滑-股价却涨了!

作者  |  2021-11-19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11月18日晚间,京东集团三季报出炉。

在零售、物流、新业务三大业务板块共同发力下,三季度收入为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服务收入为327亿元,同比增长43.3%。不过,由于营销、股权激励等开支大幅增加,以及实体经济持续投入,利润出现下滑。三季度经营利润为26亿,较去年同期44亿元下滑40%,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达到28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净利润7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年度活跃用户数保持高速增长。京东过去十二个月内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从去年同期的4.416亿增长至5.522亿,净增1.1亿。此外,前三季度全渠道GMV实现了近100%的同比增长。

三季度营收超预期

利润下降源于实体经济持续投入

11月18日晚间,京东集团(JDasdaq;09618.HK)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21年三季度京东收入为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服务收入为327亿元,同比增长43.3%。

具体分业务来看,三季度京东三大块主要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零售收入为1980.8亿,上年同期为1610.81亿元,同比增长22.98%。京东物流收入为257.49亿元,同比增长43.33%,新业务收入57.33亿,同比增长33.26%。

利润方面,三季度京东集团经营利润为26亿元(约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4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2%,继续保持低利润率运营。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下经营利润为46亿元(约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53亿元。今年三季度京东零售经营利润率为4.0%,去年同期为4.2%。

利润下降,主要源于京东在实体经济持续投入。京东表示,三季度96%的成本和费用都用于实体经济投入,主要有商品采购、基础设施、物流履约、技术研发、员工薪酬福利以及对品牌商家扶持等。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50亿元。

具体来看,京东三季度营销开支及行政开支大幅上涨。其中,营销成本同比增加42.3%至78亿元,行政开支大增91.1%至31亿元,主要由股份激励费用增加所致。

此外,营业成本为1876亿元,同比增长27.3%,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及支付等履约成本增加23.2%至143亿元。研发开支微降,从去年三季度的41亿调整至40亿元。

今年三季度,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28亿元(约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76亿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0亿元(约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56亿元。

经营现金流方面,截至9月30日,京东过去十二个月内的经营现金流增至410亿元,去年同期为373亿元。不包括京东白条应收款项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影响,截至9月30日京东集团自由现金流为285亿元。

年度活跃用户净增1.1亿

三季度用户平均购物频次提升23%

年度活跃用户数保持高速增长。截至9月30日,京东过去十二个月内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从去年同期的4.416亿增长至5.522亿,净增1.1亿,增速达到25%。此外,京东宣布,前三季度,全渠道GMV实现了近100%的同比增长。京东称主要受益于优质低价的商品和高品质的服务,新老用户的消费频次与客单量均在持续提升。

运营情况方面,京东三季度整体用户的平均购物频次同比提升23%,消费者对于食品饮料、生鲜、母婴在内的商品消费频次均在提升,特别是大商超品类的用户人均单量在持续增加。

“基于我们业务的稳健发展,以及技术和供应链上的核心能力,京东打造的独特商业模式使我们对业务运营有很强的掌控力。”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在公告中表示,“这是我们穿越经济周期的有力竞争优势,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的价值。因此,消费者和商业伙伴更加信赖京东,也使我们第三季度能够再次超过国内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京东将继续为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尤其是我们每天紧密合作的数百万中小实体企业,创造价值。”

“三季度的强劲业绩源自于我们的消费者心智持续加强,更多新老用户在京东购买商超品类等日常生活用品。”京东集团首席财务官许冉表示,“我们也很高兴看到第三方平台生态和全渠道战略等关键战略举措开始取得积极成果。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打造高质量的业务,并持续投资于技术和核心能力,以确保京东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京东年内股价跌逾20%

机构持股数量和市值大幅下滑

截至11月18日港股收盘,京东港股收跌3.58%,至323港元,总市值超过1万亿港元。自2月份创出422.8港元历史新高后,京东集团-SW跟其他中概股一样迎来一波剧烈调整,直到8月份才触底反弹,期间最大跌幅一度超过40%。不过,随着反弹,年内跌幅收窄至21%左右。

业绩公布后,京东美股加上盘中大涨7%,随后涨幅收窄!

据统计显示,从机构持股变化来看,截至9月底,持有京东美股的机构投资者,无论是持股机构数、持股总数,还是持股市值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具体来看,三季度末持股机构数大幅下滑至359家,较上期骤降48.35%;机构持股总数2.26亿股,较上期减少77.15%;机构持股市值为81.79亿美元,较上期减少79.32%;机构持股占比7.26%,较上期下滑77.15%。

其中,三季度进行增持的有67家,同比下滑71.97%,增持股数4560.17万股,同比减少85.26%;进行减持的有82家,同比减少66.12%,减持股数6058.99万股,同比减少90%;不变的45家,同比减少60.18%,不变的持股总数529.25万股,同比减少74.14%;新进165家,同比增加63.37%,新进持股数1.15亿股,同比增加106.71%;退出501家,同比增加359.63%,退出持股数8.72亿股,同比增加1091.99%。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中金看海外---英伟达:虚实结合,多施并举打造人工智能新生态

作者  |  2021-11-19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英伟达是全球知名的独立GPU供应商,同时也是构建AI生态的领军者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复盘英伟达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要素,并以此为投资者和中国计算芯片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经验。

摘要

高端游戏显卡构筑行业壁垒,紧跟产业趋势助力虚拟现实产业成熟。回顾过去,GPU出货量与个人PC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得益于公司持续聚焦高端显卡市场,其游戏业务2014-2020年收入CAGR显著优于同期全球PC出货量表现。展望未来,我们看好公司基于自身在图像处理上的技术壁垒,持续提升GPU性能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助力VR游戏设计;同时,我们认为公司在虚拟现实上的图像处理能力也将有效外延至社交、广告、消费等潜在的VR内容设计,助力虚拟现实生态不断成熟。

数字孪生构想推动公司人工智能新生态构建。2015年,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硬件公司提出“云计算+AI”概念,引发了新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的变革。我们看到,得益于公司持续发展以CUDA为核心的软硬结合生态,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产品受到市场高度认可。展望未来,我们看好公司协同发展GPU、DPU、CPU三类芯片,并通过Omniverse平台实现数字孪生,在机器人、仓库、工厂等多场景实现模拟、训练、运行等功能。我们认为英伟达正通过硬件、软件、应用等多维度构建人工智能新生态,推动用户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转型。

自动驾驶迎来“黄美股投资网年”,积极进军新蓝海。我们认为,汽车在未来十年有望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主线依次展开,域控制器(DCU)/中央集中式架构有望成为未来汽车的新形态,对算力的高要求有望趋使以SoC芯片为核心的车载计算平台不断演进。

风险

AI 落地不达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拖累半导体行业复苏。

正文

投资亮点

图表:全文观点梳理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英伟达:全球AI生态构建的领军者之一

公司市值规模、主要产品及服务介绍

1993年1月,前LSI Logic工程师Jenson Huang(黄仁勋)与从Sun Microsystem走出的Chris Malachowsky和 Curtis Priem在硅谷中心的圣克拉克市创建了英伟达(NVIDIA Corporation,股票代码:NVDA US)。创立初期其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电脑和游戏机GPU芯片设计公司。伴随着AI时代的到来,公司期望借助GPU并行计算的特性,为新的计算时代带来变革,在计算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发挥新的作用。

美股市值最大的计算机芯片设计公司之一。虽然相较传统科技巨头(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而言,公司市值体量仍存在差距。截止2021年11月15日,英伟达市值达到7,598亿美元,超过英特尔与AMD,是美股市场上市值体量最大的计算机芯片设计公司。

目前英伟达主要将产品分为游戏、数据中心、自动驾驶、专业可视化等板块。据公司FY2021财报显示(即自CY 2020/1/31至CY 2021/1/31期间),公司共取得营业收入166.75亿美元。其中游戏业务收入占比47%,包含GeForce RTX 30系列显卡等;数据中心业务占比40%,包含BlueField DPU,NVIDIA A100等产品;专业可视化业务占比6%,以Quadro系列产品为主;自动驾驶业务占比3%,包括AGX Xavier开发者套件、Driver Atlan等产品。

公司发展历程:从图像处理到通用计算

专注图像处理的GPU设计公司起步(1993-2005年):1993年,英伟达成立,怀着PC会成为游戏和多媒体的消费级平台的信念,公司持续专注图像处理产品。1995年起,公司陆续推出基于二次曲面贴图(quadratic texture maps)的产品NV1和NV2,但因与主流的微软Direct 3D图像标准不符而致使公司险些破产。在吸取失败的教训后,公司迅速成长,于1998年和台积电签订合作协议,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99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达2.3亿美元,并在同年发明了全球首个GPU(图形处理器)。彼时的GPU在计算机内部接管了大量CPU承担的图形渲染工作,为使用者提供更为细腻的三维成像效果。

坚持构建以CUDA为核心的软硬结合生态(2006-2009年):早在2003年,在全球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上,与会人士便探讨利用GPU进行通用计算的设想和模型,为第四代GPU即GPGPU奠定了基础。2006年,英伟达推出具有开创性的并行编程模型CUDA,用于GPU通用计算,为未来公司软硬结合的生态埋下了伏笔。然而由于CUDA的设计导致芯片面积增大,GPU散热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2008年,公司G84/G86核心产品出现显卡过热的问题,过高的GPU温度致使PC出现花屏,最终公司付出了近2亿美元的代价。直到2009年,新的Fermi架构推出才令市场重拾信心,公司的市场表现出现回升。

持续攻克高端游戏显卡领域,并积极布局GPU通用计算(2010-2016年):2010年起,全球PC出货量出现瓶颈;而此时的GPU市场在经过多年竞争后,逐渐呈现英伟达与AMD两家竞争的寡头垄断格局。2010-2016年间,英伟达以显著快于AMD的速度迭代产品,推出多款以Fermi,Kepler,Maxwell,Pascal等芯片架构为核心的拳头产品,凭借优质的使用体验和性能表现牢牢占据了高端游戏显卡领域;同时公司高度关注以GPU通用计算为核心的未来,集中开发更新以Tesla架构为主的数据中心芯片,为未来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自动驾驶持续推动公司成长(2016年至今):人工智能方面,2016年,半导体行业迎来了数据中心建设驱动的成长周期,公司在高性能计算、深度学习等领域持续发力,布局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落地应用,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截止2020年,公司数据中心产品收入占比已达40%;数字孪生方面,公司致力于构建虚实结合的人工智能生态,为工厂、城市等地区构建数字孪生的解决方案,持续赋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自动驾驶方面,公司积极推进自动驾驶芯片及解决方案落地,助力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以及自动驾驶的未来逐步勾勒出公司的成长蓝图,我们也看到公司在2020年市值超越传统巨头英特尔,成为了美股市场上市值体量最大的计算机芯片设计公司。

图表:发展历史回顾

注:公司财年FY(Fiscal Year)相较日历年CY(Calendar Year)提前13个月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从波士顿矩阵的维度来看,目前公司业务可按以下维度划分:

现金牛业务:游戏与专业可视化。据Jon Peddie Research(JPR),截止2Q21,英伟达在独立显卡市场市占率已达到83%。得益于公司在独立显卡行业的技术积累以及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地位,我们认为公司的显卡产品已经具备现金牛属性,能够带来较为稳定的经营现金流,提供良好的造血功能。

明星业务:数据中心。我们认为,公司注重GPU通用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数据中心业务。截止2019年,英伟达在云端AI训练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问题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如我们在《消费电子2021展望:新十年周期的起点,中国企业将成为引领者》中所提到,下一个10年汽车行业发展有望沿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主线依次展开。虽然目前全球智能驾驶方案仍处于演进的早期阶段,但英伟达积极投身市场,为整车厂及tier1方案供应商提供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

瘦狗业务:OEM及其他。公司本身也提供显卡的OEM代工服务,但截止FY 2021,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4%,体量较小。

产业链勾勒

主要供应商:台积电、安靠、鸿海等。英伟达采用Fabless模式进行GPU芯片设计,主要合作的晶圆代工厂包括台积电、三星电子;封装测试厂主要为安靠、京元电子、矽品精密;组装厂包括鸿海、比亚迪电子等。

下游客户:包含头部PC厂商、云计算公司、专业设计公司,并积极探索智能驾驶领域。公司游戏业务客户主要包括头部PC厂商联想、惠普、戴尔、宏碁等;同时,公司致力于在数据中心领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与高性能计算,以优质技术持续推动产品升级。目前,头部云计算厂商谷歌、脸书、亚马逊、微软等均采用了英伟达GPU产品;公司同样在专业可视化领域稳定发展,截止2020年底,已帮助Cannon设计、宜家等专业建筑设计公司搭建良好的视觉工作环境。另外,伴随着智能驾驶预期的不断提升,公司积极与整车厂(包括奔驰、奥迪、福特、丰田等)及Tier 1方案供应商(博世等)进行合作,提供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探索智能驾驶领域新蓝海。

图表:英伟达产业链中的主要涉及公司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估值回顾与对比

估值回顾

1993至2005年间,公司处于发展初期,持续深耕图像处理领域产品;1998年公司上市后,前向12月P/E水平相对稳定,均值维持在29.6倍。

2006年至2009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叠加显卡过热事件的影响下,公司盈利受挫,市场预期下行;直至2009年,Fermi架构GPU推出,市场对公司的预期才开始逐步恢复。

2010年至2016年,公司快速迭代高端游戏显卡产品,与个人PC市场较为疲软的出货表现解绑,打造自身品牌优势,同时积极布局GPU通用计算,带动前向12月P/E水平稳步抬升。

2016年至今,除传统显卡业务外,公司逐渐转型为AI平台型企业,并积极探索数字孪生与智能驾驶领域。受益于虚实结合生态的推进以及智能驾驶预期上行,公司迎来股价与估值的双向上行。

图表:英伟达12F (前向12月)P/E与股价波动回顾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万得资讯,彭博资讯,Thomson One, 中金公司研究部

估值对比:长期对英特尔形成溢价

英伟达的估值长期对英特尔形成溢价。英伟达的可比公司主要包括计算芯片巨头英特尔与AMD。由于AMD历史上出现多次亏损,因此本文采用英特尔与公司进行估值对比。从前向12月P/E水平来看,1Q01至3Q21期间,英伟达历史均值为31.0倍,英特尔为18.0倍,存在72%的溢价差距,我们认为这反映了市场对于GPU通用计算以及人工智能虚实结合生态较高的期望水平;英伟达2011-2020 年收入CAGR达到 17%,较好的收入增长也持续支撑了投资者的预期。

图表:英伟达12F P/E估值对英特尔存在长期溢价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Thomson One, 中金公司研究部

游戏业务:高端游戏显卡构筑行业壁垒,紧跟产业趋势助力虚拟现实产业成熟

GPU:为图形处理功能而生

GPU全称为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的正式发展与应用经历了多个阶段:196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首次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电脑图形学;1991年,ATI发布Mach 8显卡(graphics card),将图形运算从CPU上解放,提高了电脑操作系统的流畅度,但此时的显卡更多用于二维图像的加速,较GPU仍存在差距;1999年,英伟达发布GeForce 256,首创GPU一词,该产品能够较好处理图像的旋转及阴影等多种三维效果,GPU也逐渐开始被多家厂商开发使用。

桌面GPU整体出货量与PC市场存在部分关联关系。目前在个人PC电脑中,主要包括CPU与GPU两类处理器。从架构来看,CPU主要由运算器(ALU)、控制器(Control)等部件组成,适合线程数较少的复杂运算;GPU则通过大量的并行处理器计算以实现自身功能,适合高线程的简单运算。得益于GPU的计算特点,其应用集中于PC的图片像素处理,我们也看到全球桌面GPU的出货量与全球PC出货量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速持续放缓,截止2020年,全球PC共出货2.7亿台,同比增长2%。我们看到,GPU出货量呈现同样的规律,根据IDC数据显示,2011-2020年间全球桌面独立GPU出货量有6年出现同比倒退。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伴随着全球PC市场出货量的维稳,桌面GPU的整体出货量同样将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

图表:全球PC出货量变化

资料来源:Gartner, 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全球桌面独立显卡出货量

资料来源:IDC, 中金公司研究部

桌面独立显卡针对游戏爱好者使用,行业处寡头垄断格局。桌面GPU主要分为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两类,其中独立显卡的性能与速度普遍优于集成显卡,使用人群较集中于对三维画面有更高要求的游戏爱好者。我们看到,在目前的独立显卡市场中,英伟达与AMD(超威半导体)的产品占据了近100%的市场,行业整体处于寡头垄断格局。据Jon Peddie Research,截止2Q21,英伟达出货占83%,AMD出货占据17%。我们认为,在独立显卡市场中,英伟达目前处于相对强势的领导地位,且暂时未看到新厂商入局,整体竞争格局有望继续维持。

图表:独立GPU市占率变化

资料来源:Jon Peddie Research,中金公司研究部

公司产品:聚焦高端游戏显卡,VR游戏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凭借优异性能与PC市场出货量解绑,在存量市场中持续领跑。2014-2020年间,公司游戏业务收入复合增速达25%,显著优于Gartner披露的PC市场出货量表现(2014-2020年复合增速为-3%)。我们认为,公司与PC市场较为疲弱的出货量表现解绑主要是由于公司在战略上持续聚焦高端游戏显卡市场,以优质产品体验抓住用户痛点。

图表:英伟达游戏业务季度收入及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 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主流游戏平台中,公司产品占据主导

资料来源:Steam, 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比AMD:快速迭代产品架构,牢牢把握高端市场。如前文所述,自2010年起全球PC市场进入存量阶段,英伟达快速切换战略,近2年更新一次GPU架构,迭代速度相较于竞争对手AMD更快,产品在3D渲染、软件优化等方面均抓住了游戏用户的需求痛点。

得益于公司快速的架构迭代,其产品在高端市场表现显著优于AMD。以目前英伟达的高端产品RTX 3090与AMD最新发布的RX6900 XT为例进行对比,英伟达在功耗略微提升的基础上,配备了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Ray tracing(光线追踪)、CUDA等多种技术,在4K级别游戏中的体验显著优于AMD的产品;从主流电竞游戏平台Steam披露的数据来看,截止2021年10月,英伟达的显卡产品市占率已达到75.6%,大幅领先于AMD的市场表现。我们认为,虽然AMD产品较英伟达更具性价比,但对于游戏用户而言,价格的低敏感性是其显著特性之一,英伟达的产品能够带来更为舒适的游戏体验,较好保障了用户粘性。

图表:主流游戏显卡中,英伟达高端市场地位稳固(性能由高至低排序)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AMD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未来趋势#1:VR有望成为下一类热门游戏载体,Omniverse助力公司布局新生态。我们认为游戏与VR等智能硬件的结合有望成为游戏市场的重要趋势之一。2020年3月,Value发布《半衰期: 艾利克斯》,首次达到3A级VR内容开发,成为新一类VR热门游戏。我们观察到,在VR游戏中,除了对游戏画面细节要求高之外,也需要保证对左眼和右眼视图的高度同步。

英伟达积极布局VR领域,以迎合VR游戏的转型趋势。首先,对游戏玩家来说,公司显卡具备增强型VRWORKS GRAPHICS技术,能够仅通过一次描绘几何图形,便同时投射左眼和右眼视图,确保了优质的同步渲染体验;此外,对游戏设计者来说,在4月GTC 2021技术大会上,公司再次提及其3D仿真及协作平台Omniverse,该平台可以实现虚拟世界对物理世界的逼真模拟[1]。借助平台的Machinima功能,游戏设计者能够在VR游戏设计中实现与真实物理世界的交互,增强VR游戏本身的真实性。

图表:VR热门游戏《半衰期》对画面细节要求高

资料来源:Steam官网, 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英伟达Omniverse提供优质模拟环境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 2021技术大会, 中金公司研究部

未来趋势#2:以游戏为起点,虚拟现实内容有望持续外延,公司基于优质图像处理能力赋能行业成熟。我们在《ARVR系列#2:展望虚实交互时代硬件形态》中认为,在虚实交互时代,游戏将会是一个起点,而社交、广告、消费、视频等领域有望持续与虚拟现实结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互联互通,逐步进入全真互联网阶段。

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构想推动公司人工智能新生态构建

数据赋能经济数字化转型,云计算+AI等新技术有望加速升级趋势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新生产要素。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数字经济由狭义到广义,包含了三层定义[2]:(1)硬件制造、软件和IT咨询、信息服务、电信等数字部门;(2)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基于数字产业技术的数字经济;以及(3)包含电子商务、工业4.0、精准农业等的数字化经济。

我们认为,数字经济的演进离不开前沿技术的发展迭代,其中“云+AI”有望在5G建设背景下成为下一个十年的通用计算平台。回顾过去,自90年代起计算平台经历了PC主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三个计算时代的变迁,我们看到每过约10年通用计算平台就会出现一次变革,人们的生活办公方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自2015年英伟达与亚马逊等硬件公司开始提出“云+AI”概念后,国外云计算龙头厂商谷歌、微软等相继推出AI平台,意图与其云业务进行结合;国内的腾讯、阿里、百度也纷纷公布其云业务与AI相结合的战略与愿景。我们看到,国内外代表厂商的布局从一定侧面反映出“云+AI”或已成为全球企业的战略共识。我们认为,在5G通信技术支持下,“云+AI”能够构建传输、存储、计算、分析、自我学习、应用、再传输的闭环生态,实现终端与边缘计算的高效结合,或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通用计算平台,加速经济数字化升级趋势。

云计算市场的构成中,服务器GPU和AI专用芯片增长潜力明显

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层面,云计算产业链包含了数通半导体、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IDC、IaaS、PaaS、SaaS服务等核心环节。其中,服务器作为一种高性能计算机,在云计算的网络环境中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特定应用服务,包括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和发布等。服务器作为网络中的节点,存储、处理超过80%的数据和信息,相比于个人计算机,其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稳定、可靠、安全、可拓展、可管理性能均要求更高。

图表: AI芯片产业链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公司产品:多施并举构建虚实结合的人工智能新生态

英伟达在2015年提出“云+AI”概念,并高度关注以GPU通用计算为核心的未来,集中开发以Tesla架构为主的数据中心芯片,为未来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数据中心聚焦战略的持续推动下,2020年公司该项业务收入已达到67亿美元,占总收入约40%,成为了公司的第二大业务主线。从应用角度来看,公司数据中心业务主要分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高性能计算以及可视化三大部分。根据我们估计,截止2019年,其中约50%的收入来自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约40%来自于高性能计算。

回顾过去,软硬结合生态叠加高研发费用构筑“云+AI”生态。我们认为,英伟达持续投入高研发,支持发展以CUDA为核心的软硬结合生态,是公司产品在云端AI训练市场形成较强市场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坚定推进高研发支持软硬结合生态。在SIGGRAPH2003大会上,利用GPU进行通用计算的设想被首次提出。2007年,英伟达看好GPU编程的未来,抢先于AMD(彼时的ATI),打造专门围绕公司硬件产品的并行编程模型CUDA。由于支持CUDA的GPU必须在硬件设计中增加相关的逻辑电路,使得GPU die size增大、散热增加、成本上升,在早期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GPU的故障率较高。但我们看到,公司坚定看好GPU编程生态的未来,在出现显卡过热的情况后加快芯片架构的迭代升级速度,研发费用率一度达到44%(4Q09),领跑行业。我们认为,英伟达在CUDA上的战略眼光及持续坚持是如今形成软硬集合生态的重要基础原因之一。

CUDA打造产品异质性,增强客户粘性。相较AMD采取的通用OpenCL平台而言,CUDA在不用考虑共享其他品牌硬件设计资源的基础上,在性能提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兴起,公司逐步开发包括cuDNN(用于加速深度学习基元)、cuML(用于加速数据科学工作流程和机器学习算法)、TensorRT(用于优化受训模型的推理性能)、cuDF(用于访问 pandas 之类的数据科学 API)、cuGraph(用于在图形上执行高性能分析)等多个软件库,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设计者提供了完善的软硬件生态环境。我们认为,长期的坚持与CUDA优异的使用体验为英伟达产品打造了深厚的护城河,增强了客户粘性,我们看好公司持续深耕GPU通用计算的软硬结合生态,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

图表: 英伟达CUDA架构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展望未来,三类计算芯片共同发展,叠加数字孪生工具,打造人工智能强大生态圈。在GTC 2020和GTC 2021上,公司跨出GPU范畴,连续推出新的DPU和CPU产品;同时持续更新 Omniverse,致力于打造新兴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基于英伟达在硬件与数字孪生工具上的布局,我们看好公司构建全新人工智能生态圈,从虚、实两个角度持续赋能数字化转型。

DPU/DOCA:有望复刻GPU成功经验,成为未来数据中心重要的基础计算芯片。2020年,公司完成对 Mellanox 的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发布面向数据中心的新型处理器 BlueField DPU(数据处理单元)系列产品。我们认为该产品能够从 CPU 上卸载网络、存储、安全等任务,在数据中心中有效发挥其效用。据英伟达GTC 2021技术大会,最新发布的BlueField-3 DPU能够替代约300个CPU核,对网络流量进行保护、卸载和加速[3]。同时,公司并未单独发展硬件,如CUDA之于GPU,公司推出DOCA软件开发包,提供软件定义和硬件加速的网络、存储、安全和管理等应用,以便开发者构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程序。我们看好DPU复刻GPU成功经验,形成新一代软硬结合的数据中心生态。

图表: DPU 从 CPU 上卸载网络、存储、安全等任务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 2020,中金公司研究部

CPU:打造公司首款CPU产品,加码AI数据中心建设。在GTC 2021技术大会中,公司首次推出基于Arm架构的Grace CPU,用于大规模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应用。不同于传统x86架构的CPU,我们看到该产品主要为满足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应用而设计,属于高度专用型处理器;同时其采用第四代NVIDIA NVLink互联技术,从存储到GPU连接速度预计将达到2000GB/秒,是目前同等场景下服务器水平的30倍。我们认为,该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的实力,我们看好公司发展“GPU+DPU+CPU”的三芯路线,打造硬件的完整产品布局,为开发者和使用者提供完备的AI服务。

图表: 英伟达入局数据中心CPU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 2021技术大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数字孪生:构建虚实结合的人工智能新生态。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主要指利用物理模型、运行历史等数据仿真,并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实验对象在真实环境下的生命周期。我们看到,在11月举办的英伟达GTC2021人工智能大会上,公司再次强调Omniverse平台能够在机器人、仓库、工厂、甚至整个城市中实现模拟、训练、运行等功能,并宣布Omniverse Enterprise已处在测试阶段。我们认为Omniverse的重要意义在于用户可在虚拟环境中对正在开发的产品或正在模拟的问题进行充分试错,并降低相关成本。同时,英伟达在数字孪生平台Omniverse上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虚实结合或将成为硬件公司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基于公司本身在数据中心上的能力积累,我们看好公司成为数字孪生概念的领跑者之一,持续赋能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图表: 仓储物流在Omniverse平台中模拟训练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 2021人工智能大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Omniverse 拟人形象与真人互动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 2021人工智能大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智能驾驶业务:自动驾驶迎来“黄美股投资网年”,积极进军新蓝海

智能汽车迎来“黄美股投资网年”,智能驾驶车载芯片格局尚不稳定

智能汽车迎来“黄美股投资网年”。我们认为,智能汽车在未来十年有望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主线依次展开,并在整车品牌、整车制造、零部件/软件服务等环节带来深刻变革,相比传统汽车时代,更大体量的公司有望诞生。

高级别自动驾驶渐行渐近,硬件架构有望迎来同步变革。我们观察到,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开启新一轮的汽车创新周期。根据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SAE)对于自动驾驶等级的划分,L0-L2 属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t Systems), L3-L5 则可称为自动驾驶系统。根据我们统计,自2020年起欧美、日韩、中国的新兴及传统车厂均开始积极探索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英伟达同样也预计,到2035年所有的汽车均将实现Level 2到Level 5不等的自动驾驶程度。

在L3+高级别自动驾驶中,传统汽车架构变革趋势明显。传统汽车主要采用分布式E/E架构,通过MCU芯片便可满足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的功能,然而伴随着汽车电子化的逐渐成熟,ECU算力无法共享、统一化编程能力欠缺等问题逐渐暴露。我们认为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以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域控制器(DCU, Domain Control Unit)/中央集中式架构有望引领行业变革,对算力的高要求有望趋使以SoC芯片为核心的车载计算平台不断演进。

车载AI芯片将成为智能驾驶决策层的硬件“大脑”。据IHS Markit预测,2020-2026年汽车芯片收入将从380亿美元增长至676美元,CAGR达到7%。在传统汽车芯片供应链中,MCU芯片主要用于实现发动机控制、电源管理等局部功能,能够较好完成执行层的指令。然而在智能驾驶不断推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相较传统汽车,感知层与决策层的职能将逐步升级,其中决策层需要通过处理感知层与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如车辆自身、路况、车主等动态信息),对执行层下达指令,以实现对车辆的控制。因此我们认为,在硬件层面,自动驾驶的实现对决策层硬件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AI应用为主的SoC芯片有望逐步替代传统MCU芯片,成为智能驾驶系统中的硬件“大脑”。

图表: SoC或将成为智能驾驶决策层的硬件“大脑”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中金公司研究部

车载AI芯片行业现状#1:整车厂与芯片厂商积极探索自动驾驶,产业链格局产生变化。根据ICVTank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全球车载芯片市场CR4达到43%,仍然以传统车载芯片厂商为主导。但我们看到,传统Tier1厂商以提供包含MCU芯片的控制器硬件为主,在SoC芯片平台以及操作系统等配套产品的提供方面缺少相关的经验。根据我们统计,目前在以SoC为主导的自动驾驶车载芯片的市场中,竞争格局仍不明显:各芯片厂商、整车厂(OEM)及Tier1厂商均开展着紧密的合作,其中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等)更偏好于直接使用英伟达、Mobileye等厂商提供的软硬件及算法一体结合的自动驾驶平台。

图表: 各自动驾驶芯片厂商合作方比较

注:更新截止于2021年11月16日

资料来源:TI,Renesas,Intel,Nvidia,NXP等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车载AI芯片行业现状#2:芯片厂商配合整车厂持续提高芯片算力。根据汽车之心对行业的预计,至L4级别的自动驾驶,单车所需算力将迎来较大的提升,达到约320 TOPS,较L3级别提升超10倍。如前文统计,虽然目前欧美、日韩、中国的新兴及传统车厂仍处在以L2-3为主的自动驾驶阶段,但我们看到以蔚来、小鹏、特斯拉、理想等为主的造车新势力正积极推动拳头产品的算力升级:以蔚来ET7为例,其单车理论算力将达到1016 TOPS,大幅超过L4所需的自动驾驶算力需求。我们认为,下游整车厂商的算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对于自动驾驶的良好信心,同时算力的提升能够更好配合后续算法与软件的升级,因此算力正逐步成为衡量厂商产品性能的指标之一。

图表: 自动驾驶L1-L5所需算力预测

资料来源:汽车之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主流造车新势力整车算力提升明显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于上述现状,根据与主机厂合作模式的不同,我们将车载AI芯片厂商分为以下几类厂家:

传统解决方案商:算力推动保守,软硬件结合能力有待加强(tier 1为主)。一方面,传统车载芯片Tier1 厂商在算力的迭代上进展较为缓慢。以传统厂商瑞萨电子为例,公司计划于2023年量产R-CAR V3U芯片[4],该芯片的算力将达到60TOPS,但与其他主流厂商推出的同期芯片相比,算力仍存在显著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车载芯片Tier 1厂商入局车载AI芯片市场的时间更晚,故而在硬件与软件结合上的理解上不及新兴芯片厂商,目前造车厂商仍偏好使用以英伟达、Mobileye为主导的计算平台。

提供相对封闭方案:由供应商完成自动驾驶的主要任务(代表厂商:Mobileye等)。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供应商将芯片和算法捆绑销售。以代表厂商Mobileye为例,主机厂选择使用Mobileye的芯片后,缺少算法迭代和定制化的权限,在自动驾驶上参与度较低。

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代表厂商:华为等)。2021年4月17日,搭载了华为自动驾驶汽车解决方案ADS的极狐阿尔法S在上海正式发布。从极狐的底盘模型来看,华为不仅提供MDC智能驾驶平台(包括AI芯片、操作系统、算法、开发工具链等全链条软硬结合工具),而且在车体配备了华为自制的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华为在MDC计算平台上旨在打造可伸缩的系统架构,即高算力的MDC硬件平台可支持限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并在通过减配/增配相关配置后,应用于更低/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为用户提供多样选择。

中立第三方:合作模式更为开放,积极推动软硬结合(代表厂商: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黑芝麻等)。中立第三方在和主机厂的合作上选择了更为开放的合作模式,不捆绑销售芯片+算法,并提供软件平台,给予整车厂商更快的自动驾驶迭代能力。

英伟达:英伟达的计算平台是目前主流造车新势力的选择之一,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算力提升符合车载智能化趋势:英伟达持续注重绝对算力表现,计划于2022年量产算力高达200TOPS的Orin芯片,是目前市场上算力最为领先的车载AI芯片之一,符合整车厂对于算力提升的需求;2)推动软硬结合,发布自动驾驶计算平台:除硬件外,英伟达提供Omniverse模拟环境、NVIDIA DRIVE软件等,助力自动驾驶企业构建和部署先进的车辆应用场景。

高通:高通与英伟达类似,合作模式较为开放。公司于2020年1月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推出自动驾驶平台Snapdragon Ride平台,能够提供L1级,L2+级,L4/L5级三个等级的智能驾驶系统;同时,该平台配备开放的编程架构,支持整车厂根据AEB(自动制动系统)、TSR(交通标志识别)、APA(自动泊车)等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给予整车厂较大的自由度。

地平线、黑芝麻等国产厂商:国内厂商同样持续推出开放式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1)首先,在算力方面,以地平线、黑芝麻为主的国产厂商均积极提升芯片算力,符合行业整体趋势。如地平线计划于2023年量产算力大于512TOPS的征程6芯片;黑芝麻于2021年上海车展发布了算力为196TOPS的华山二号A1000 Pro芯片;2)在软硬件结合方面,地平线通过“开工天物”软件平台提供开发支持,能为下游tier 1/车厂提供模型仓库、AI芯片工具链以及AI应用开发中间件等模块以配合硬件实施自动驾驶技术开发。

图表: NVIDIA DRIVE软件助力自动驾驶生态构建

资料来源:英伟达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地平线“开工天物”软件平台

资料来源:地平线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未来趋势:算力堆叠或是短时趋势,硬件、软件、算法共同结合推动计算平台发展。从前文对于各AI车载芯片厂商的观察我们看到,除了高算力的芯片受到整车厂广泛采用之外,软件平台的应用也是厂商聚焦的重点之一。以最新推出的华为MDC为例,其本身由硬件(SoC、硬件工程等)、软件(操作系统、云服务、OTA等)、算法(聚类算法、深度学习等)三者共同组成。在当下时点,我们看到芯片厂商的硬件算力已经能够基本满足L4级别的自动驾驶,而对于AI芯片而言,具体落地的功能仍需要软件来定义。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芯片厂商的竞争重点将由算力堆叠逐步向软硬件结合的生态构建转移,从而达到硬件、软件与算法的高度耦合,助力自动驾驶技术持续加速渗透。

图表: 自动驾驶需要软硬件及算法的结合(以华为MDC平台为例)

资料来源: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白皮书,中金公司研究部

公司产品:积极入局自动驾驶,打造以芯片为核心的AI平台服务

自动驾驶转型有望推动车载业务收入持续上量。2020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5.36亿美元,占总体收入的3%。公司的汽车业务主要由车载娱乐系统、ADAS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回顾过去,该细分业务板块主要以传统车载娱乐系统和ADAS系统为主。但如前文所述,伴随着L4和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不断渗透,我们注意到公司正加速入局自动驾驶业务。

打造“中央处理器”级自动驾驶产品。GTC 2021技术大会中,英伟达将Orin重新定义为“中央处理器”,我们认为该定义不仅迎合了汽车E/E架构集中化的趋势,而且也将车载芯片算力范围拓展至座舱计算等外延应用。

图表: 自动驾驶主流平台对比

资料来源:TI,Renesas,Intel,NVIDIA,NXP等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Orin作为中央处理器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2021技术大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Atlan芯片算力提升显著

资料来源:英伟达GTC2021技术大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专利申请文件披露了苹果手表的平边设计:底盘更方正

作者  |  2021-11-19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在推出之前,Apple Watch Series 7预计将采用现在在iPhone 13以及iPad Pro中看到的平边设计。据称,其渲染图已经在一份苹果新专利申请中显示出来,泄露的渲染图显示了一个更方正的底盘,其他泄露报告也声称如此。

这份名为“带玻璃外壳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新专利申请显示,苹果至少已经考虑为Apple Watch采用这种设计风格。这份专利申请由苹果公司在2020年5月提交,其28张图纸中的22张至少与之前权利要求中的部分内容相符。

其余的图纸要么是组件,要么是特写的横截面,可以适用于方形的和更多的弧形底盘。专利图常常是纯粹的说明性的,有时只是草图,所以在任何专利申请中最重要的是文字。在这里,苹果对手表的底盘,或者说它所说的“外壳”做了更多的说明。

苹果在专利当中表示:“外壳的侧壁可以是弯曲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侧壁和外壳的顶部或前壁之间的过渡,可以是尖锐的,弯曲的,倒角的,圆形的,或类似的形状。”

苹果表示外壳从正面看,可能具有一般的矩形形状。其他形状也是可以考虑,比如大体上的正方形。苹果公司每年申请数百项专利,即使它们被批准,也不一定会产生产品。苹果和其他公司申请专利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未来诉讼的影响,而不是为了推出具体的设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上市首日涨超150%-下一个特斯拉会是太阳能汽车吗?

作者  |  2021-11-19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内燃机汽车已经被市场冷落,电动汽车正火爆。未来,下一个“特斯拉”会是太阳能汽车吗?

目前太阳能汽车计划已经进入一些汽车公司的时间表,特斯拉正在研发太阳能皮卡Cyber Truck,丰田同样在其Bz4X系列SUV研发太阳能车顶。太阳能汽车开发商Sono Group上市首日大涨154.67%,报38.2美元,总市值来到了26.39亿美元。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告诉投资者,太阳能汽车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新能源车的主战场,甚至会诞生下一个特斯拉。

Sono公司2016年成立于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小车库里,其使命为“让每辆车都能从太阳能中受益”。 公司计划将其专有的太阳能技术集成到不同类型的车辆中,包括公交、卡车、露营车、火车,甚至船只。目前,Sono公司有全职员工230人,是太阳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和技术领导者。

Sono公司包括两大支柱业务。第一,打造太阳能电动汽车 (SEV)—Sion,并开发数字服务;第二,向其他制造商销售其完全集成的太阳能技术。也就是说,Sono通过未来销售其 Sion 乘用车以及将其技术许可给其他汽车制造商来实现技术商业化。目前Sono已经累计获得超1亿欧元融资。

Sono目前正在开发一款名为Sion的车型,这是一款基于智能空间利用概念的家用车,有基于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程序 (WLTP) 标准的电池续航里程,续航里程可达305公里,可通过太阳能或传统电源插座进行充电。Sono Sion售价为2850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0.59万元),是为一款较具性价比的纯电车型。

截至 2021 年 11 月 5 日,Sono获得了1.6万份缴纳了预订款项的Sion订单,客户的总净现金流入 4080 万欧元,高于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的净现金流入总额3790 万欧元。这些订单对应净销售额约为 3.4 亿欧元。Sono打算在 2023 年上半年开始开始交付这款太阳能电动汽车。

但其产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对太阳能汽车的接受度或许会成为Sono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Sono招股书显示,Sion车量产之前,公司目前暂无收入,2021年上半年,Sono亏损2575万欧元,较2020 年同期的983万欧元,亏损扩大161.9%。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三季度爱奇艺收入76亿元-会员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消费方式

作者  |  2021-11-19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11月17日晚间,爱奇艺交出了今年的第三份成绩单。

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爱奇艺总营收达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其中,会员服务营收为43亿元,占比总收入56.5%,会员营收同比增长8%。截至三季度末,爱奇艺的订阅会员规模达到1.036亿。

十年沉淀,视频行业的会员经济正在更深刻地影响着内容、平台和行业。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付费,内容付费的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员经济正在成为全球流行的模式。

如今,随着新消费时代来临,会员经济不再只是一种经济模式,而是围绕用户体验创造的一种新消费方式。在用户消费需求升级背后,会员经济正在使得视频平台迈向更可持续的商业化方向——引入高品质内容,用户为创新内容+体验付费,获得高收益,从而形成良性商业循环。

撑起半壁江山三季度会员营收43亿元同比增长8%

自2018年会员收入一跃成为爱奇艺第一大收入来源后,会员业务便撑起了爱奇艺的“半壁江山”。

2021年第三季度,爱奇艺会员业务继续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数据显示,该季度会员服务营收为43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56.6%。这主要得益于专注提供多元化内容和用户体验的会员策略,以及货币化能力的提升。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爱奇艺会员营收分别为43亿元、40亿元、43亿元,整体上维持了增长态势。

会员收入保持增长背后,离不开平台庞大的用户基础。当下,虽然用户竞争愈发激烈早已是在线视频行业不争的事实。但在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下,截至三季度末,爱奇艺的订阅会员规模达到1.036亿。

“尽管在第三季度我们订阅会员数量有所波动,但会员服务营收同比增长8%。”爱奇艺首席财务官王晓东表示,“优化会员策略和提升用户体验的运营创新举措推动了增长。此外,我们将继续提高运营效率,同时贯彻执行严谨的内容投资策略。从长远来看,我们将继续投资更为多元化的内容,并开发具有更好投资回报率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会员业务之外,广告、内容发行等也在进一步拓宽长视平台的变现渠道。

2021年三季度,爱奇艺在线广告服务营收达到17亿元;内容发行营收为6.27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60%,增长主要源自本季度向其他平台发行了更多的内容;其他营收则实现收入10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3%。

爱奇艺创始人、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龚宇表示:“尽管未来市场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正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坚持内容的多元化战略同时,致力于持续提高运营效率。我们将持续升级智能制作能力,推动长视频领域的影视工业化进程,这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运营效率。”

用户消费能力显著增强会员经济正成为新消费方式

“会员经济”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

从2007年Netflix推出付费会员,到2011年爱奇艺率先在中国视频市场推出付费会员,再到如今成为视频平台第一大收入来源,会员经济这一商业模式运转十多年,无论是用户规模的增长,还是市场营收成效,都已证明会员付费模式是视频产业的支柱之一。

“十年差不多一代人,这一代人改变了互联网的消费习惯。”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曾说。当下,随着年轻人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会员经济不再只是一种经济模式,而是围绕用户体验创造的一种新消费方式。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8311元提升至2020年的32189元,增长近一倍。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意愿逐步提高,驱动在线视频与优质会员服务需求不断升高,消费能力显著增强,这将一定程度上构筑起用户付费意愿提升的客观基础。

2019年,视频网站会员正式迈入“过亿时代”,无疑对整个视频内容行业是积极的讯号。当有足够优质、差异化的内容输出时,用户将心甘情愿为自己渴望的内容买单,付费用户的基数将会越来越大。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视频会员服务市场规模为121亿元,用户渗透率为13.2%;预计2022年中国网络视频会员服务市场规模为730亿元,付费渗透率有望达到40%。

这意味着,国内视频网站付费渗透率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前,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曾表示:“我个人非常看好中国长视频行业的中长期。”

一方面,2021年Q3财报电话会议上,龚宇表示,爱奇艺会继续通过运营手段、宣传内容等提高会员渗透率。

另一方面,观察发现,当下视频网站的硬核用户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他们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了收费用户,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但是在20岁~40岁以外的用户群,国内视频平台的渗透率仍然很低,未来这部分市场收入空间或将有更大的增长。

西部证券相关研报指出,视频平台若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用户群体基础,带动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作品质量的好坏是决定会员数以及会员提价的核心要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一分为三-通用电气未来将专注航空领域

作者  |  2021-11-19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国工业巨头、有“综合集团”之称、号称定义了“美国时代”的通用电气(GE)日前向投资者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宣布将分拆成三家上市公司,分别专注于航空、医疗健康和电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将这家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强大象征、近年来却一直挣扎求存的百年老店拆散,标志着通用电气历时数年瘦身过程的最高潮到来了。

作为近年来持续在困境中经营的通用电气的最大动作,拆分完成之后,这家美国近百年来的符号性公司最终将成为聚焦航空业务的专业化公司。

一分为三或许是最佳路径

通用电气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里·卡尔普(Larry Culp)接管陷入困境的通用电气三年来,尝试通过出售部分子公司和偿还公司债务的方式来稳定业务,这次的拆分计划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据报道,通用电气将要拆分为三家上市公司:在2023年先拆分出通用医疗;2024年把现有的通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和数字板块整合成为通用能源;完成这两次瘦身之后的通用电气将保留原名称并专注于航空领域。

在航空制造领域,全球约3.77万在役的商用喷气发动机是由通用电气及其合资公司生产的。

在精准医疗方面,通用电气在医学成像、软件和信息技术、患者监护和诊断、药物研发、生物制药技术、卓越运营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拥有雄厚的市场基础、扎实的科研团队、无数的专利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疗与大健康概念持续火热,通用电气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爆发与持续增长期。

在能源领域,通用电气是毋庸置疑的领军企业。世界正在经历一场能源革命,减碳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能源行业是碳中和的排头兵。美国制定了到2035年100%实现零碳污染电力的目标。作为美国的能源巨头,通用电气也迎来了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及无与伦比的机会。

可见,通用电气分拆的理由很明确:三家分拆出来的、在各自行业领先的上市公司专注运营,可以拥有足够的战略灵活度,能更有效配置资本。

长期以来,通用电气始终无法摆脱跨行业巨头的通病:庞大的企业帝国过于复杂,应对环境的剧变太过迟缓,转型困难,其结果是部分价值被严重低估。

早在今年3月,通用电气就实施了8股合1股的并股计划。当时《华尔街日报》就表示,这是近年来少数几家采用合股战略的蓝筹股公司,该战略在努力维持上市地位的公司中更为常见。

所谓合股,是指企业将固定数量的现有股票合并为更少数量的新股,并保证投资者所持股票的价值不变。此举不会影响公司价值,只会改变发行在外的股份数量和单股价格。可尽管实施了8股合1股的合股政策,但通用电气的股价仍然跑输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及其竞争对手。

《华尔街日报》之所以说此次拆分是通用电气数年瘦身的最高潮,是因为通用电气已经出售了机车和家用电器业务,剥离了石油和天然气业务,还出售了一度相当庞大的金融服务部门的大部分业务。

对于目前剩下的航空、医疗健康和电力三项业务,通用电气将把它们剥离出来构建独立的上市公司,卡尔普说:“这是充分发挥这些业务潜力的最佳途径。”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在通用电气公布了将它的航空、医疗和电力部门拆分为不同的公司后,其股价创下了三年多以来的新高。

韦尔奇治下的黄金20年

由托马斯·爱迪生在19世纪末创建的电力企业发展而来的通用电气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在全世界拥有17.2万名雇员。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过度扩张和几次错误押注后,通用电气一直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

1973年至1980年,通用电气在雷金纳德·琼斯的领导下收入翻了一番,达250亿美元,但股价却下跌了约五分之一。琼斯在告别致辞中诗意地将这家工业企业集团比作“玛丽皇后号”——一艘遭遇风暴的豪华巨轮。

1981年,作为通用电气的第八任总裁,杰克·韦尔奇接手了通用电气。可以说,通用电气在韦尔奇管理的20年里达到了顶峰。

根据韦尔奇的自传描述,当时这家公司已是将多兵少、制度僵化,有些部门已经十多年没有盈利了。当年韦尔奇在他的就职演讲中说,他希望通用电气像港口里的快艇那样“全速冲刺”。其时,经验丰富的日本竞争对手对通用电气的威胁正在加大。韦尔奇不希望通用电气重蹈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和IBM未能与时俱进的覆辙。

韦尔奇无疑加快了通用电气这艘船的螺旋桨转速。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后,公司收入增长了四倍,从1981年的270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1300亿美元;包括股息在内的股东总回报增长了70倍,涨幅是代表大公司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三倍多。

在韦尔奇任内,通用电气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称,通用电气自1892年由托马斯·爱迪生创立以来,一直将业务重心放在从冰箱到涡轮机的工程制造上。韦尔奇将它扩展到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比如向航空公司出租而不仅仅是销售喷气式发动机。在当时颇有争议的情况下,他还拓展了通用电气的金融服务部门。

为进一步提高利润,韦尔奇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一套旨在将缺陷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以下的管理方法),大幅削减成本并卖掉那些日薄西山的部门,坚持要求通用电气的每个部门都要做到在业内数一数二。结果是公司净收入从1981年的17亿美元飙升到2000年的127亿美元。尽管这套方法如今在公司管理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在他那个年代却是很激进的。

韦尔奇就这样带领通用电气从一家制造企业转变为以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为导向的企业巨人。

百年巨人如今因何黯然

也许是时代的变革,也许是企业高管需要担责,通用电气的涨落正好和杰克·韦尔奇离任的时间点完美契合,被杰克·韦尔奇亲自挑选的继任者杰弗里·伊梅尔特从上任到卸任的16年间,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事件、次贷危机等一系列剧变,亲手造成了通用电气从近6000亿美元最高市值到被剔除出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蜕变。

2001年到2003年,通用电气在伊梅尔特掌舵期间业绩大幅下滑,部分原因是由于2001年的经济衰退。

然而,2003年之后其业绩继续恶化,资本回报率暴跌,现金流枯竭。伊梅尔特实施了几次高价并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对法国电力设备制造商阿尔斯通(Alstom)和能源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的并购。多年间,伊梅尔特一直实行扩张策略。2008年金融危机,伊梅尔特开始带领通用电气转型——从一家金融服务提供商回归到工程和基础设施提供商。

2014年,通用电气宣布剥离旗下金融子公司GE Captial的大部分业务,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伊梅尔特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全球收购并剥离过千亿美元业务的少数几名CEO之一。但通用电气却到了破产边缘,依靠美国联邦政府的纾困政策才逃过一劫,最终伊梅尔特在2017年被罢免。

2018年,接替伊梅尔特的约翰·弗兰纳里(John Flannery),在位时间只维持了一年。通用电气的市值从2000年时6000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950亿美元。

弗兰纳里的继任者就是通用电气的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里·卡尔普。卡尔普上任之后,继续剥离资产,其中最重要的一笔交易是2019年2月,通用以214亿美元的价格将生物制药业务出售给丹纳赫公司。原本计划独立上市的通用医疗业务也未再有进展,直至此次宣布彻底分拆。

拉里·卡尔普上任三年以来,通用电气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依然弱于大盘,这期间市值在波动中仅略微增长,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则上涨了60%左右。通用电气在声明中表示,相比2018年年底,通用电气总负债有望在2021年年底减少750亿美元以上,并有望在2023年将净债务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比值降至2.5倍以下水平。

今年3月,卡尔普说,韦尔奇“改变了我们所认识的商业格局”。至于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他却未置一词。

那么,谁该为今天的通用电气负责,这该归咎于韦尔奇吗?《经济学人》指出,韦尔奇任期内采取的一些过激策略无疑有一定责任。“对‘六西格玛’顶礼膜拜的副作用就是阻断了突破性的创新。”美国塔克商学院的维贾伊·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表示。检查单式的企业文化以及研发投资不足导致通用电气的创新引擎运转不良。韦尔奇还错过了数字革命的契机。

而韦尔奇犯下的最严重错误是把金融部门GE Capital养成了一头巨兽。该部门在上世纪90年代的长期经济扩张过程中轻松获利,掩盖了大量过失,包括通用电气核心的工业部门日益增多的问题。

不可否认,韦尔奇是一位杰出人物,他帮助“摇醒”了美国企业,让它们不再沉醉于上世纪70年代的自满状态中。但有时他也可能用力过猛。《经济学人》最后这样评价韦尔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