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在不到一周时间里,BI与分析领域连续发生两起重大收购,深刻地改变了行业格局。
6月6日,谷歌在官网上发文宣布,谷歌已经签署了收购Looker公司的最终协议,Looker是一家商业智能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平台。预计收购将在今年下旬完成,收购完成后Looker将并入谷歌云部门。这笔收购的价格为26亿美元,这也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继2014年用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以来金额最大的收购案例,也是谷歌历史上继摩托罗拉(125亿美元)、Nest(32亿美元)以来的第三大收购案。
6月10日,Salesforce宣布了一则重磅新闻,旨在夯实其自己在数据可视化以及帮助企业解读所使用和所积累的海量数据的其他工具方面的工作:以157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Tableau。
近几年,Gartner每年都会进行一项名为“CIO议程:确保数字业务基础安全”的调查。对近百个国家的3000位CIO进行调查。下图是2019年受访CIO在科技投资增加或减少预算的比例。橙色代表准备增加投资,蓝色代表准备减少投资。其中有7个领域在升温,有3个领域在冷却。
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计划在BI与分析领域追加预算的CIO占比高达45%,排名第一。在2018年同样的调查报告里,BI与分析领域以19%排名第一。
BI与分析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是所有机构尤其是大客户的必需品,是与ERP和CRM规模相当的市场规模。
回顾BI与分析领域,传统IT巨头和云计算巨头通过收购完成布局的Case屡见不鲜。
我们整理出了这样一些重大收购事件:IBM以50亿美元收购Cognos,SAP以68亿美元收购BO,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Hyperion,Thoma Bravo以30亿美元收购Qlik,等等。这些标志性收购事件结束以后,大型的BI与分析厂商已经所剩无几,几大厂商中只有一直坚持不上市的SAS还独立存续。
IBM、SAP、Oracle等IT巨头各自以服务器、ERP、Database等优势产品在全球市场获取到数以万计的大型客户。通过收购BI与分析厂商并快速整合,她们可以在自有和收购厂商的既有客户群体上交叉销售新产品,以大幅提升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在21世纪初前后以IBM、SAP、Oracle为首的传统巨头纷纷在这一领域发起收购的主要原因。
美国最新的退休福利出现重大改变:美国众议院在2019年5月23日通过一项改革美国退休制度的立法,使雇主为员工提供401(k) 类退休计划更加容易,并将年金也作为选项之一。
该措施被称为“安全法案”(Secure Act),得到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的共同支持,提案包括各种旨在增加储户队伍及存储金额的条款。这是自2006年以来对退休计划的最重大改革,当时通过的《养老金保护法》使雇主将员工自动加入401(k)式计划更加容易。
具体变更:
1.取消传统IRA里存钱的年龄上限(之前是70岁半)
2.将退休账户所需的最低分配年龄提高到72岁(从70岁半上调)
3.允许长期兼职工人参加401(k)计划
4.允许在401(k) 计划中提供更多年金
5.父母可以在小孩出生或领养的一年内从退休账户中提取高达5,000美元而不需要交罚款
6.家长可以从529计划中提取高达10,000美元以偿还学生贷款
在本周早些时候进行的众院规则委员会投票中,“安全法案”中删除了一项扩大529教育储蓄计划使用范围的条款,
安全法案在众院过关后,下一步是送交参院。而另一项参院版本的退休计划尚未进行投票,该计划被称为“加强退休储蓄法案”(RESA),在很大程度上与众院的方案类似。但是,不包括增加RMD年龄以及要求公司为兼职人员提供401(k)的条款。
RESA法案共同赞助人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在最近的一次财务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他期待参院看到“安全法案”,并解决它与RESA之间的分歧。
这两项法案都计划通过变更继承退休账户的规则为其条款提供资金。众议院的措施将要求大多数非配偶受益人在原所有者去世后的10年内取出资金,而参议院法案要求在非配偶受益人在五年内从总值40万美元以上的账户内取出资金。
与此同时,一些议员和华盛顿内部人士指出,这一立法努力是解决美国缺乏退休储蓄问题的第一步。安全法案共同赞助人——麻州众议员尼尔(Richard Neal)在提出法案时表示,他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另一轮的退休立法。
一些国会观察人士预计,尼尔将提出一项建议,要求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向其员工提供退休计划。尼尔在过去的会议中提出了这种想法,有望利用他作为筹款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推进这一想法。
众院筹款委员会发言人告诉美股投资网,尼尔希望将该条款纳入未来的退休法案,但该立法尚处于初期阶段。
参议院方面,参议员卡丹(Ben Cardin)、波特曼(Rob Portman)推出了另一项有关退休的立法,被称为“退休保障和储蓄法案”,其中条款包括将RMD年龄从70½增加到75岁,并允许公司向员工的退休账户中提供与其学生贷款金额相等的匹配捐款。
详情 https://www.irs.gov/retirement-plans/401k-plans
RPA 这个正在创投圈中火热的概念,全称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即机器流程自动化。你可以理解为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个“机器人”是虚拟的。
相信在职场的你会有同感,企业在不断线上化的过程中,不少事务性工作仍然占据员工大量时间 —— 贴发票、填报销单、扒数据、资料报送等等,重复琐碎、耗费大量人力。以报销场景为例,员工报销时接触到的系统也许会包括:打车软件后台、公司内网、打印系统等等,但如果公司配置了负责报销 RPA 机器人,也许每天大家只需要——点击开始,最后拿着报销单交给前台即可,一切在系统间的操作都由机器人完成。
总结起来就是,重复、基于规则,以及需要在不同系统或传播介质中切换的工作,是 RPA 应用的最佳场景。顺着这个逻辑,小至个人的日常事务管理,大到拥有多层级的组织系统和业务条线的中大型公司,都会存在大量这样的需求。
而根据德勤 2017 年的调研显示,企业们平均认为公司有 20% 的全职人力工时可由机器人替代 —— 这样的需求无疑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国外的公司更早看到机会。RPA 技术自 2012 年 - 2015 年后在国外开始商业落地,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公司 Blue Prism、Automation Anywhere 和 UiPath 都成立于 2000 年 - 2005 年间,他们服务的对象包括三井住友银行、埃森哲、惠普等等大型企业。
国内 RPA 创业公司则基本在 2017 年后出现,比如艺赛旗、弘玑Cyclone、云扩科技、Uibot、阿里云 RPA,平安科技旗下的平安云也基于市面上已有的 RPA 产品开发了安小蜂等。大型上市公司、银行、国企等机构,是目前国内 RPA 公司主要面向的客户。
之所以都选择金融、能源行业的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作为服务对象,和 RPA 公司的盈利模式有关。
RPA 公司的盈利模式通常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按部署的机器人数量收费,第二层是收取机器人设计器的费用,第三层则是按管理平台收费。
由于部署的机器人数量与 RPA 项目规模成正比,因而在服务较大规模的项目时,机器人模块往往是 RPA 公司的核心收入。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单个机器人的收费在每年一至数万元,单个客户的 RPA 项目客单价通常在数十万到上百万元。
所以服务大客户的好处在于:企业体量足够大,业务流程同质性高,重复性的业务数量也会变多。此外,大型企业对 IT 系统的付费能力强,在 IT 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很难对底层系统进行大改动,于是 RPA 就能很好地充当系统间如“顺滑剂”一样的角色。
据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的数据,目前中国位于行业一梯队的 RPA 创业公司,年营收都已达到小几千万元的规模。并且,近期包括弘玑Cyclone、云扩科技、Uibot、英诺森在内的公司都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一轮融资。
虽然公司成立时间短,但中国 RPA 市场从无人问津到如今的火热,仅仅只用了 2019 年春节前后的几个月时间。那么,RPA 赛道为何会在此时突然异军突起?
2018 年 11 月,Automation Anywhere 获得软银超 3 亿美元投资,估值达到 26 亿美元;
2019 年 5 月,UiPath 完成 5.68 亿美元融资,以 70 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 RPA + AI 公司。
在缺乏投资主题的 2019 年,如此巨额的投资+ 成功的海外对标故事,让RPA 赛道成为一时“风向”。
除了解决真实需求,RPA 赛道之所以在此时火热,并且值得创业者、投资人关注,TradesMax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海外对标公司成熟,且对标对象高速成长
UiPath 是 RPA 赛道最受关注的公司,除了 Coatue 的注资使其一举成为 70 亿美金的 RPA 公司以外,UiPath 此前还获得过来自 Google CapitalG 基金以及红杉资本等顶级机构的投资。
根据 BI 的独家报道,UiPath 预计在 2016 年 - 2018 年 的两年时间内实现了超过 5000% 的增长,其 2018 年的预计年度客户付费收入(ARR)为 2 亿美元,而两年前,这个数字仅为 350 万美元。
无独有偶,UiPath 的竞争对手 Automation Anywhere 以及 Blue Prism 的成长也同样迅猛。
2018 年 11 月,软银愿景基金向 RPA 创业公司Automation Anywhere(以下简称“AA”)注资 3 亿美元,使其估值达到 26 亿美元,而距离这起融资的三个月时间内,AA 刚刚获得一笔 2.5 亿美元的投资。短短半年内,公司吸金达 5.5 亿美元。
收入的高速增长支撑起了高估值。根据 AA 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总收入每年增长超过 100%,并且,截至 2018 年 3 月,AA 现有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150%。
跻身全球 Top 3 的另一家公司 Blue Prism 则在 2016 年于英国上市,上市不到 3 年股价上涨近 16 倍,目前市值约为 14.6 亿美元。类似地,Blue Prism 的规模也不断高速增长 —— 其 2018 年前 4 个月的客户数量较 2017 年全年就增长了 50%,2017 年则比 2016 年全年客户增长 200%。
时机成熟:企业部署 RPA 的意愿强烈,市场规模每年翻倍
数据显示,目前 RPA 市场每年的增速都超过 100%。乐观预测的话,全球 RPA 市场规模未来 5 年可能会增长至超过 1000 亿美元,HfS Research、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 Zinnov 等机构都给出了相对积极的市场预期。
企业们正在积极拥抱更加“自动化”的未来,这源自企业对 RPA 回报的高预期。在德勤 2017 年的 RPA 调研报告中,企业们认为 RPA 替代 20% 的全职人力、平均一年左右的回报周期十分有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到 2020 年,预计将有 72% 的企业实施 RPA,这意味着 RPA 将成为接近全球性的应用。
企业愿意为 RPA 上支付的费用也很可观。德勤的报告显示,试点 RPA 的企业,预计在 RPA 上的投入约为 150 万美元,而已实施 RPA 的企业,平均投入则是 350 万美元。这个费用还可能更高 —— 有 78% 已经实施 RPA 的企业,都计划在未来三年大幅加大对 RPA 的投资。
从 RPA 到 IPA:RPA + AI,抢占万亿美金市场
纵观目前高估值的 RPA 公司,无一不讲着 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的故事。从市场上限来讲,即使增速迅猛,但若不结合 AI,RPA 最多只能到达百亿、千亿级别,不过据 Gartner 预测,2018 年全球的 AI 市场已达 1.2 万亿美元。
高额下注 RPA,是因为投资人们相信,从 RPA 走向 IPA,是最好的在各大行业的企业内落地应用 AI 的方式之一。GoogleCapitalG 的合伙人曾在投资 UiPath 时谈到,他们坚信 RPA 是未来企业能受益于 AI 技术的主要途径。
那么,全球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 RPA 市场是否已经迎来热潮?
从创业公司的营收、融资、估值情况,则可以初步了解到国内 RPA 的发展现状。美股投资网了解到,目前行业一梯队的 RPA 创业公司,年营收在小几千万元,近期基本都完成或接近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在数千万元,估值在 7000 万 - 8000 万美元左右。
不同 RPA 公司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稳定可靠性,渠道客户拓展能力,以及扩张路径上。例如弘玑Cyclone 的创始团队是前惠普、IBM 等大型 IT 咨询公司高管,渠道和客户拓展能力较强,也是其受到资本追捧的核心原因之一。
3、RPA 市场到底有多大?
RPA 的全球市场份额可能会超过 1000 亿美元,这是包括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 Zinnov 等咨询机构给出的相对积极的预期。
作为赛道重要的玩家,Automation Anywhere 预计公司到 2020 年将部署超过 300 万台企业 RPA 机器人,比现在增加 200%,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雇主”。
中国的 RPA 市场,近年来的增速也均超过 100%,发展预期乐观。
但即使如此,资本市场仍对 RPA 存在一定顾虑。
首先,结合盈利模式、目标客户数量以及市面预测,RPA 赛道的市场规模大致在数十亿美元——HFS Research 的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2 年,全球 RPA 市场规模将超过 43 亿美元。然而,RPA 赛道上的头部公司 UiPath 最新估值已达 70 亿美元,这甚至超过了整个 RPA 市场现在的预计规模。
也有赛道内的公司担心 1 亿元营收可能会成为最近一个阶段内营收的天花板。从潜在客户数量上看,当前中国 RPA 公司的客户还主要是大型的国企、央企、金融机构、医疗机构、能源公司、物流公司。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国共有央企 96 家 ,国有企业法人13万(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其中 RPA 公司能够争取到的大公司客户数量确实有限。
我们查询了近期大型客户 RPA 招标订单,最终订单金额多在几十万元量级。比如,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机器人采购项目招标的比选金额在 47.99 万元左右,2019 年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财务智能核算(一期)项目比选金额在 37 万元左右。RPA 公司能从中分到的金额应该要更少。
可以推断的是,未来 RPA 公司要做大,一方面可能需要切入一部分咨询的业务,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可能需要针对目前的客群,推出更多相关产品,分摊营销及销售费用。前者很可能涉及到与当前最主要的代理商竞争,后者则需要精通客户需求。
其次,当我们看到 RPA 公司营收逐年大幅提升,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时,也应该看到一点——即使是知名 RPA 公司,也有不少未达到财务上的盈亏平衡点。
以 BluePrism 为例,作为赛道上唯一的上市公司,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年年报营收分别为 6 亿便士、9.6 亿便士、24.5 亿便士、 55.2 亿便士,近三年增速超过 100%。但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企业企业销售及管理费用,包括培训、企业薪资、落地实施、咨询、合作伙伴等居高不下,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年报销售及管理费用分别为 6.8 亿便士、14.67 亿便士、34.6 亿便士、81.2 亿便士,营业利润分别为 -7534 万便士、-5.27 亿便士、-10.1亿 便士、-26 亿便士,亏损同比增长也超过 100%。
再次,“IPA”的故事当前仍存在实现难题。为了有更高的估值,RPA 公司普遍讲的是“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的故事,目前的 RPA 需要依赖固定的规则完成自动化任务执行,行业明显的下一步是,结合 OCR、NLP、AI、知识图谱等技术,成为能够自主识别、分析、判断、执行的智能RPA,而基于RPA对于客户场景广泛覆盖的特点,能够成为整合各类垂直 AI 技术落地的入口,从而突破到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比较遗憾的是,包括 NLP 在内的技术当前距离解决问题较远。
4、成为中国版 UiPath:成功要素是什么?
当投资人寻找“中国版 UiPath”,赛道上的创业公司也在思考成长之路。
相比于国外 RPA 行业的成熟,中国的 RPA 行业才只是刚刚起步。与美国 UiPath、BluePrism、Automation Anywhere 等公司相比,刚刚初创的中国 RPA 公司在技术、产品、生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
要成为“中国版 UiPath”,中国的 RPA 公司可能还需要具备这样的潜质:
在技术上,需要有做无代码部署实施的能力、人工智能研发的能力;
在生态建设上,需要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商业能力、社区能力。
当前,RPA 产品还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操作行为,只是将这一流程通过“脚本”的方式自动化,但这其中仍有不少环节需要人来操作。再加上,当前 RPA 服务的客户还是大客户,基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本地实施部署。这意味着,企业要做大,很可能会受限于“产能”。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的手段,提升产能,才能克服增长的天花板。
以 UiPath 为代表的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扩张,在产品上一是通过无代码部署,降低了对懂编程工程师的依赖,降低了部署人才招聘的门槛,突破了产能的限制。同时,其产品已经从单纯的 RPA,向整合 AI 功能的 RPA 方向发展,这意味着 RPA 公司可以帮客户解决更多的业务问题,从而降低了被替换的可能,增加了企业的忠诚度。
而中国的 RPA 公司还处于初期阶段,是否具有无代码部署实施能力、人工智能的能力还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必将影响一家公司的“产能”。诸如三井住友等公司,拥有 3500 个以上的 RPA 机器人,如果企业需要人工一一部署,其扩张效率必将大打折扣。
RPA 公司并非只是提供技术或产品就可以高枕无忧。当前被广泛应用的 RPA 产品,其背后都有强有力的开发者社区和生态支持,也都有公司的商务能力和资源支撑。
RPA 公司基本还很难直接向客户销售,往往需要通过咨询公司或者咨询业务切入市场。国内市场上,目前被使用的 RPA 产品还主要来自于 UiPath、BluePrism、Automation Anywhere 等公司,让这些“代理商”认可中国的产品,除了需要提供高可靠性、稳定性的产品外,还需要保证有良好的开发者社区和生态。此外,鉴于当前的实际销售现状,了解大客户的业务场景、业务需求,并与原有的咨询公司建立良好的业务联系至关重要。
虽然 RPA 赛道成为资本宠儿,但中国 RPA 企业的成长仍需解决诸多商业问题:商业上需要搭建生态,优化财务模型;同时储备更多资金、资源以应对接下来可能激烈的竞争。
当前,除了专门做 RPA 技术及产品的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入这个赛道。比如,近期,大数据公司达观数据推出了 RPA 产品,美股分析师了解到包括银行等在内的公司也开始基于市面上的 RPA 技术研发自己的 RPA 产品。
与此同时,国外的 RPA 品牌,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在国内市场的渗透。包括 UiPath、BluePrism、Automation Anywhere、Nice、Verint 等在内的公司都在进行或者寻求中国市场落地。除了四大,包括 IBM、HP、埃森哲等大公司也在开展 RPA 产品的 IT 咨询服务落地工作。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 RPA 市场,短期内,RPA 产品的价格可能会下调,但价格战或者补贴可能并不会出现在这个行业。当前,RPA 的客户主要是以大 B 客户为主。RPA 公司往往是通过咨询公司或者咨询业务切入市场。比如,一个机器人每年的年费可能仅为万元以下,但一个合计的订单则有可能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这种成本构成下,客户及咨询公司更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而非价格。另一方面,价格战甚至补贴,也并不会吸引潜在客户。
这就意味着开发者培养、生态建设至关重要。考虑到 UiPath 、Automation Anywhere、BluePrism 在这方面的投入,应该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考虑到当前市场还处于扩张期,需要利润换规模,再加上 AI 等技术的投入,储备更多资金、资源,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以色列自由职业网站需求公司 Fiverr International Ltd. (FVRR)股价周四首日上市开盘涨逾30%,此前这家自由业服务网站将其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的526万股股票发行价定为每股21美元,高于预期区间。
该股最新交易价格为40美元,上涨约80.3%,开盘价为26美元。
这家总部位于特拉维夫的公司本周稍早表示,预计IPO发行价指导区间为每股18-20美元。
Fiverr表示,IPO后,该公司将有约3,100万股流通股,如果承销商行使超额认购权额外购买789,473股,该股的流通股数将约为3,180万股。
按每股21美元的发行价计算,在超额配售情况下,Fiverr的估值将为6.675亿美元左右。
本月9日,美国航空公司宣布将延长737MAX的禁飞期至9月,这代表着美航每天仍有大约115次航班被取消。此外,波音自4月起已连续2个月没有收到新订单。就在眼下的危难之际,波音不得不将救援的目光转移到国外
美国航空集团CEO道格-帕克(Doug Parker)周三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被停飞的波音737 MAX飞机“很有可能”在8月中旬恢复飞行。
上周日,美国航空宣布将其737 MAX机队的停飞时间延长至9月3日。但帕克周三表示,这一决定仅反映了机组人员的每月调度计划。
他说:“没有人应该认为这是我们认为该型号飞机在8月19日前还没有准备好(复飞)的迹象。”
较早时美媒援引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一位高级官员的话称,波音737 MAX可能于12月复飞。但FAA一位发言人表示,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一家拥有企业外包服务的以色列公司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把自由职业者的能力和企业匹配,将于周四6/13/2019登陆华尔街,fiverr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普通股,股票代码“FVRR”。
IPO条款
总部位于特拉维夫的Fiverr International Ltd计划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中提供5,263,158股股票,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F-1申请,每股的价格估计在18美元至20美元之间。
由于Fiverr是一家新兴成长型公司和美国联邦证券法规定的外国私人发行人,因此可以利用减少公开披露的规范。
主要承销商是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和瑞银集团发行。
公司
Fiverr成立于2010年,其简单的想法是为人们提供购买和销售数字服务的平台,Fiverr被视为竞技场中的关键角色。它拥有一个数字市场,具有全面的SKU类服务目录和连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查找和订购”流程。
该目录包含200多种服务列表或Gigs,每个Gig都有明确定义的范围,持续时间和价格,以及买方生成的评论。
自成立以来,Fiverr表示,它在其平台上为550多万买家和超过830,000名卖家提供了超过5000万笔交易。
“我们估计仅在美国,我们的总市场机会约为1000亿美元,”该公司表示。
财务
Fiverr报告截至12月的财政年度收入为7550万美元,高于一年前的5211万美元。截至2019年3月的季度,该公司的收入为2376万美元。
Fiverr通过交易和服务费产生收入。
该公司一直亏损,损失从2017年的每股3.04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每股5.42美元。在2019年3月季度,它报告亏损1.26美元每股。
自5月21号谷歌宣布不再对华为设备提供谷歌服务之后,华为鸿蒙系统的消息便在不断冒出。前段时间,外媒更是提前曝光了鸿蒙系统界面截图。而最近,鸿蒙系统又紧锣密鼓的在世界各地注册商标,种种行为都预示着华为鸿蒙OS真的要来了。结合余承东给出的消息来看,华为鸿蒙OS应该会在8月份与麒麟985一同发布。Android vs hongmeng
随着鸿蒙OS发布日期不断临近,安卓系统也变得如临大敌一般。距离谷歌放弃华为仅半个月时间,谷歌方面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谷歌官网已将之前被删除的华为Mate20 Pro悄悄的加回到安卓Q名单当中。同时据《金融时报》报道,谷歌正在积极为华为争取安卓系统豁免权。种种迹象都表明,安卓并不希望鸿蒙OS诞生。
不少分析师指出,鸿蒙OS很可会成为安卓系统的最大对手,既然如此,华为的鸿蒙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按照目前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华为OS将会兼容安卓和web应用。这意味着安卓软件在华为鸿蒙系统中将得以正常使用。不过,华为鸿蒙系统将会加入方舟编译器,使用全新的软件编译方式,手机启动更加高效,软件运行速度也更快。
其次,华为鸿蒙系统将会有更加完善的软件环境。因为除了原有安卓软件外,华为鸿蒙系统还可以开发属于自己的软件。在此前曝光的系统截图中,不少网友都注意到了绿色安卓联盟的字样。该组织是华为联手BAT以及网易一同成立,在四位国内顶尖互联网巨头帮助下,鸿蒙系统的软运行环境消费者完全不必担心。
最后,华为鸿蒙系统的应用范围更广。此前余承东讲过,华为鸿蒙系统并不会只用于手机。该系统是为下一代技术而研发的产品,平板、电视、电脑以及导航仪都可使用该系统,相比安卓,华为鸿蒙OS其实更像是iOS。他拥有自己的应用体系,并且自成一派。而巧合的是,谷歌当前也在打造一款全平台操作系统,未来操作系统市场很可能会呈现出安卓、iOS以及鸿蒙OS三足鼎立的局面。
近日外媒了解到,亚马逊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关闭其在美国的Amazon Restaurants食品配送服务。
Amazon Restaurants最早于2015年在西雅图推出。亚马逊将该计划扩展到20多个美国城市,后来又扩展到伦敦。这项服务允许Prime会员通过Amazon Restaurants网站或Prime Now购物应用程序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
但亚马逊在去年11月关闭了在伦敦的这项服务,并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关闭其在美国各地的食品配送服务。
“截至6月24日,我们将关闭在美国的Amazon Restaurants业务,”亚马逊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受此决定影响的少数员工中,许多人已经在亚马逊找到了新的角色,尚未找到新岗位的员工将得到个性化的支持,以在公司内部或外部找到新的角色。”
亚马逊还将于6月14日关闭Daily Dish,这是一家于2016年推出的工作场所午餐配送服务。
不到一个月前,亚马逊领投了英国食品配送创企Deliveroo规模为5.75亿美元的融资。
亚马逊此前曾在2018年1月宣布裁员。但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又将送货服务扩展到了新的城市。
直到上个月,该公司一直在更新Amazon Restaurants的博客,其Twitter订阅仍然活跃。此外,Amazon Restaurants团队最近在2月份仍发布了招聘信息。
自从十多年前亚马逊在西雅图推出食品配送服务AmazonFresh以来,亚马逊就一直涉足食品配送。该公司在2014年推出了一项外卖服务,让客户使用现已失效的Amazon Local应用程序来订购食品。随后,亚马逊开始允许顾客通过Amazon Local直接从餐馆订购食物,由亚马逊提供食品配送服务。
目前还不清楚亚马逊的餐厅外卖业务还剩下哪些举措。该公司目前仍通过Prime在美国近100个市场提供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食品杂货。
Amazon Restaurants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选择关闭,这也是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撤退。
食品配送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Uber、Grubhub和Doordash等公司近年来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三家公司合计占有美国食品配送市场份额的75%以上。
Uber Eats公司成立于三年多前,目前在全球500个城市运营,去年的收入为14.6亿美元,高于2017年的5.87亿美元,2019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5.36亿美元。
福布斯称Uber Eats是该公司的“秘密金矿”,并在上个月的公司财报中公开表示,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称食品外卖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品类”,并预测这项业务最终可能会超过Uber叫车服务。
今年早些时候,Uber在其IPO文件中把亚马逊列为优步的竞争对手。
Motley Fool数据指出:与此同时,Grubhub第一季度的收入达到3.24亿美元,同比增长39%,尽管其营业利润下降了10%以上。最新消息:Grubhub的股票周二早上上涨了6%。
投资者们仍在继续对食品配送公司下大赌注,Doordash上个月获得了6亿美元融资,估值为126亿美元。
在华尔街“大空头”之称的摩根士丹利 MS 首席美股策略师米克·威尔逊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公司2020年每股收益将达到162美元,与2019年预期持平。
之前大摩预测,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公司2020年每股收益将增长5%。威尔逊认为,随着外部基本面情况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已经脆弱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美国企业的盈利前景预测将变得更加谨慎。
研究报告还认为,即使在没有外部基本面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摩根士丹利的盈利模型已经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公司未来12个月的利润难以出现增长,基本面发生变化将加剧美国企业盈利的下滑态势。
微软(MSFT)日前宣布下一代Xbox游戏机将使用AMD芯片,消息一出AMD公司(AMD)股价一度大涨逾5.5%,最终收涨2.53%,报33.23美元,创下2006年5月以来的最高收盘点位。
微软上周末表示,将于2020年假日季推出的新款Xbox游戏机将采用“定制设计”的AMD处理器,该游戏机的代号为“思嘉计划”(Project Scarlett)。微软表示,新Xbox将支持用户将游戏从Xbox One游戏机传输到移动设备。
富国银行分析师亚伦-拉凯斯(Aaron Rakers)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虽然AMD在微软下一代Xbox中的定位是在预期之中的,但我们认为这仍应被认为是积极的信号,因为它强化了AMD在高端处理器和图形游戏机(微软的思嘉项目和索尼的游戏机PS5)的市场定位。”
今年迄今,AMD股价已飙升85%,同期费城半导体指数(SOX)上涨了2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了1.58%,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16%。今年AMD成交量接近5400万股,使其成为美国主要交易所交易最活跃的股票。
美银美林分析师维韦克-艾莉亚(Vivek Arya)强调了AMD与微软合作的三个潜在好处:
AMD半定制/主机业务2020年前景广阔,该业务占销售额的20%。
与2013年的游戏主机更新周期相比,AMD的价格/利润率可能“更好”,当时AMD的财务状况更加困难。
存在通过云流媒体项目增强与微软/索尼合作关系的潜力。
但艾莉亚表示,他对AMD看好不仅仅在于微软的原因,他给AMD的目标价为35美元,评级为买入。在上周举行的美银美林全球科技大会上,他表示,AMD管理层对今年下半年“表达了最大的信心”,因为该公司正在扩充其7纳米服务器、个人电脑和图形芯片。
艾莉亚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虽然对大多数半导体来讲,整体宏观和周期环境仍然不确定的,但AMD仍然有信心推出多种新产品。应该会在推动巨大的增长,”
在谈到对英特尔(INTC.US)所带来的竞争的担忧时,艾莉亚说,他预计定价不会成为英特尔的带来的主要麻烦,因为客户更关心性能而不是成本。
虽然AMD的股价和芯片类股今年大幅上涨,但英特尔的股价却在同期下滑了0.1%,较4月22日58.82美元的收盘高点下跌了20%。
在谈到宏观不确定性时,艾莉亚表示,他注意到科技股会议上“对半导体股的兴趣高于平常水平”,可能是因为市场担心错过半导体股的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