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证券累计下跌80%,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该公司有面临破产的风险,隐藏风险因素以下:
老虎证券的底层清算通道采用的是盈透的通道,而盈透是美国券商之一,客户资产由美国花旗银行托管,同时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盈透证券也是SIPC的会员,而且,一旦盈透终止合约,老虎证券立即无法进行日常股票交易,等同宣布倒闭。
5月3日晚,云集YJ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晚,在老虎证券申请交易新股的投资者账户内,部分被抽中能拿到云集新股的投资者,股数出现回滚,经过两个小时的处理后,老虎证券重新分配了新股数量。不过,最终中签结果不到第一次中签结果的1/4。老虎社区炸开了锅,并招致投资人不满情绪爆发。
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工作的Ken分析师称:模拟盘才能任意修改客户证券账户里面的持仓数量和成本”:如果这些股票是经过交易所确权放在投资者个人名下,老虎证券是无法随意修改持仓数据的;而证券持仓数据被修改,意味着这些数据很可能未被美国证券交易所清算和确认权益,这样就有可能存在证券交易平台与投资者做对手盘的虚拟交易,从而牟取大量不正当利益的可能性。
交易新股事故是因为云集临时减少发行量,导致中签规则被打乱,进而导致了老虎证券对客户的中签数量展示错误。云集之前发行计划是1350万股,实际发行1100万股,减少了250万股,大约减少18.5%
老虎与加盟合作的商家五五分成获得的交易佣金,然后,再给老虎的销售人员分成30%,剩下给老虎证券的自己公司的收入少得可怜,接近交易佣金的20%,还没扣除公司日常开销和广告等费用。$老虎证券(TIGR)$ 就是靠这种模式一开始打下中国市场,烧钱获得新客户,但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长久的模式,因为,客户忠诚度不高,流失严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免佣金的竞争。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提供免佣金交易,比如第一证券,30年历史的美国正规持牌证券商,是美国金融业监管机构(FINRA)及美国证券投资保障公司(SIPC)成员,共100万美金资金担保。
多位投资人向美股投资网反映,他们人在中国,在老虎证券开户后,根本无法成功入金,因为,老虎证券的账户在美国的citi 银行,钱.必须打到美国来,但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被银行拒绝。就算在其他城市HK开户,也十分麻烦。老虎证券的商业处于灰色地带,一旦国家不想资金投入到美国企业,立即勒令老虎证券关门。
与老虎证券类似的证券商,也是采用的是盈透的清算通道,是富途证券,美股代号 FHL。
阿里巴巴计划新建立英文版天猫网站,将天猫国际的全球总品牌数量翻倍,在三年内达到四万个。
就此事向天猫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天猫国际英文版网站 merchant.tmall.hk 已于今日正式上线,成为帮助海外品牌报名入驻天猫国际的快速通道。
该网站主要为品牌服务,品牌能够通过该网站了解平台入驻门槛,以及提供的具体服务,包括商业模式、支付方式、市场管理、用户数据所有权等方面。
近两年来,天猫国际一直在扩充自己的品牌队伍。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在上海召开,阿里巴巴CEO张勇宣布未来五年阿里将完成2000亿美元的巨额进口采购订单,以更低成本为旗下天猫、天猫国际、B2B、盒马、云象等多个业务引进消费需求大的国外品牌,拓展跨境电商业务。
2019年3月21日的天猫国际全球合作伙伴盛典上,天猫进出口事业部总经理奥文表示今年5月将天猫国际将上线进口超市,上架更多进口商品。
截至目前,天猫国际共引进了77个国家和地区、超4000个品类、超20000个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中8成以上是首次入华。未来5年,天猫国际计划覆盖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
拿下更多的大牌能保证平台的引流和吸金能力。这些海外品牌在天猫国际也频频创下新纪录:2018年天猫双11,天猫国际单日贡献整个跨境进口订单近8成,100多个品牌在双11当天的成交额超过千万元;2018年,海外品牌加速入驻,新商家同比增长122%;新入驻的海外品牌GMV整体同比增长119%,相当于跨境进口整体增速的3倍。BABA
天猫急于扩充国际大牌,行业头部玩家竞争激烈也是一大原因。
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市场格局已趋于稳定,天猫国际、网易考拉、海囤全球(即京东全球购)等排名前三的头部玩家占据大半江山,市场份额比唯品国际、亚马逊海外购等其他玩家加起来还多,聚拢效应明显。
虽然行业格局暂时稳定,但头部玩家天猫国际和网易考拉之间的竞争依然十分胶着。天猫国际一直保持领先优势。截至目前,天猫国际已58个月持续市场份额第一。据易观2018年Q4跨境电商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天猫国际市场份额占比31.7%,依然保持第一。但网易考拉等头部玩家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近期,《财经》等媒体报道称,网易考拉和亚马逊海外购正进行并购谈判,若交易最终达成,合并后的网易考拉的市场份额将与天猫国际十分接近。
美国苹果公司周二对一家科技媒体证实,已经收购了美国一家陷入困境的自动驾驶研发企业Drive.ai,据悉苹果已经雇佣了该公司的几十名研发工程师。
据国外媒体报道,此次收购的具体金额尚不详,但是之前Drive.ai公司曾经被估值为两亿美元。
外媒也指出,此次收购证明,苹果并未放弃自动驾驶汽车领域。
不久前,外媒就报道了苹果公司正在和Drive.ai公司进行接触的消息,苹果希望收购这家公司,而和过去的模式类似,苹果的收购将是一次“人才招聘式收购”,即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方的优秀人才,而不是某个产品或者品牌。
在此之前,Drive.ai公司的研发陷入了困境,该公司曾经主动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进行联系,希望变卖公司,但是消息人士称,到后来只有苹果公司对该公司有兴趣。
消息人士称,除了优秀的开发人才之外,苹果通过收购也获得了Drive.ai公司的一些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资产。
消息人士称,苹果AAPL 招募Drive.ai公司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和产品设计领域。另外在最近的两个星期中,Drive.ai公司已经逐渐停止了运营。
根据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Drive.ai公司诞生于2015年,公司创业团队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的背景,该公司一共筹集了7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2017年,这家公司的资本估值为两亿美元。
在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可能收购Drive.ai之后,长期关注苹果的分析师蒙斯特(Gene Munster)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苹果收购该公司的实际成本,可能会低于过去两亿美元的估值。
收购Drive.ai公司对于苹果的自动驾驶项目也是一个合理选项。不久前,苹果对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裁减了将近两百多个岗位,一些工程师被调整到了其他的人工智能项目。有媒体甚至认为,这次裁员表明苹果已经基本上放弃了自己处于落后地位的自动驾驶汽车领域。
苹果进入自动驾驶汽车晚于Waymo、Uber等其他行业竞争对手,苹果对于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并不熟悉,导致这一项目过去走了一些弯路,比如苹果曾经准备开发一款自动驾驶的成品车(电动车),甚至谋划对汽车进行重大颠覆性创新,比如采用球形轮胎,能够让车辆自由侧向移动。但是这些技术挑战难度加大,超出了苹果的技术能力。
最终,苹果调整了自动驾驶战略,放弃开发成品车,而将会学习Waymo公司的模式,主要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和软件系统,成熟之后授权给其他汽车制造商,同时能够把自己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嫁接到自动驾驶汽车中。
各种报告和数据显示,苹果在自动驾驶领域处于落后地位。之前美国加州车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提交数据的20多家自动驾驶路测企业中,苹果公司在自动驾驶模式脱离率方面排名倒数第一。
所谓自动驾驶模式脱离率,指的是厂商开发的自动驾驶软件无法应付道路上的紧急情况,需要紧急进入人工驾驶模式。脱离率越高,表明某家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越落后。
之前,媒体曾经曝光了苹果在道路上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图片显示设备安装比较粗陋,距离其他行业对手存在明显的差距。
作为对比,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头羊,谷歌GOOGL兄弟公司Waymo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正式运营无人出租车服务,最近还整合到了网约车公司Lyft的软件中,准备逐步扩大规模和覆盖领域。
另外一家对自动驾驶技术十分热衷的特斯拉公司,也在成品车中整合了自动驾驶技术(暂时称之为辅助驾驶功能)。马斯克之前表示,明年将会推出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车主再也不用把手放在方向盘上,车辆将自动完成车库到公司的驾驶全程。
在收购Drive.ai公司之后,苹果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水平是否能够获得一次飞跃,值得关注。
另据报道,Drive.ai公司总部位于加州山景城,研发团队除了斯坦福大学人员之外,还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技术人才。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中包括了百度前任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妻子Carol Reiley。
之前,吴恩达在离开百度公司之后,还在Drive.ai公司担任了董事会成员。在此次收购交易完成后,他未来是否会和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项目产生关联,目前还不得而知。
Slack是全球SaaS行业中企业协同办公细分领域的巨舰,上市前营收增长迅速,毛利率稳定于高位,未来移动办公渗透率有望进一步上升,行业增长空间可观。
Slack公司2019财年的营业收入是4.01亿美元,比2018财年营业收入增加了81%,收入增长潜力巨大,预计2020-2022财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91、11.51和18.86亿美元,增速为73%、66%、64%。预计2020-2022财年净利润分别为-1.49、-1.60、-1.66亿美元。公司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领域中企业协同办公赛道的巨舰,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在四种订阅模式之下拥有着150多个国家的600,000多个组织用户。活跃用户超千万,付费用户爆炸式增长,公司客户粘性不断提升,未来商业模式逐渐转化,Slack的营收增长潜力较大,免费用户向付费用户转化蕴藏着巨大的盈利能力。
大型工具集成的开放平台,紧跟客户需求,用户扩展快且黏性高。Slack的鲜明卖点即平台中与第三方及内部构建的软件应用程序的集成,1,500多个应用可被支持;另外,人工智能的加入,让Slack用户能够轻松搜索企业巨量已有信息。针对不同的行业,Slack做了精细化的服务,以增加增对性与适用性。在短短几年内,该公司付费用户与活跃用户实现爆炸式和传染式增长,个体组织内使用习惯养成较快,用户粘性很高,市场规模较为稳定。
SaaS市场及协同办公领域爆炸式发展。SaaS行业中协同办公领域主要经营TOB业务,为各种规模及行业的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规划、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沟通等服务。而随着企业体量的扩大及部门管理的精细化、程序化,协同办公的必要性相比于往常几何倍增长。公司是SaaS中增长最快的企业。
催化剂。企业协同办公需求激增;SaaS行业赛道细分。
主要风险因素。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新进入者加剧竞争的风险;公司研发成本与应收背离的风险;企业级服务推广低于预期。WORK
据6月25日消息报道,摩根大通开发的数字货币“JPM Coin”最早或将在今年开始试运行。
摩根大通在2019年的“JPMorgan Chase 2019 Investor Day”上对该项目进行披露称,这是摩根大通以国际结算领域为核心的重要项目。作为一种用于即时结算的数字货币,其模型类似于采用DLT技术的虚拟货币。
摩根大通最初披露的目标客户中包含其主要客户,而根据最新报道,除了欧洲、美国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客户也表现出对此项目的兴趣。
据报道,此次的试运行瞄准了摩根大通的大客户,而从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过去的发言中还能看出,此项目将专注于未来的商用目的和一般采用的可能性。尽管摩根大通披露了试运行JPM Coin的可能性,但据悉在相关法规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障碍。摩根大通表示,需要对其业务所在国家的法规予以应对,这同时也是未来的课题。
6月25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华为Mate 20 X 获得中国首张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该款双卡双待手机支持SA/NSA双模5G网络,以及4G、3G、2G网络。5G NSA是非独立组网,是在4G核心网基础上进行升级;5G SA为独立组网,基础设施的铺设上需要更多投入。
目前,华为已经公开宣布了两款5G机型。Mate 20 X 5G于今年6月在英国上市,售价999英镑;而可折叠屏手机Mate X 5G版售价为2300欧元,预计将于今年年内上市。拿到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意味着华为Mate 20 X 5G版有望成为首款国内上市的5G手机。
2019年被称为“中国5G商用元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颁发了深红色的5G商用牌照。 当日,中国移动公布了《2019年核心网支持5G NSA功能升级改造设备集中采购单一来源采购信息公告》。在这份核心网采购大单中,华为的中标数量最多,其他中标方还包括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
在5G终端领域,华为也是当之无愧的“头号玩家”。
6月11日,中国移动公布了5G终端(测试版)采购计划。公告显示,此次中国移动将采购1.71万台5G设备,包括10100台5G手机,以及7000台5G CPE终端。CPE终端即5G信号中继设备,插入5G通信卡后,可将5G信号转换为Wi-Fi局域网。在5G手机和CPE终端的采购中,华为都占据最大份额。
今天,华为“5G is ON”峰会在上海召开,主题为“5G部署拉动中国数字化升级”。华为公司常务董事、运营商事业部总裁丁耘表示,截止目前,华为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50份5G商用合同,5G设备发货量已经超过15万套,这些合同来自于韩国、瑞士、英国、芬兰等国家,全球2/3已发布5G商用网络由华为部署。
“3G到4G切换的速度远远快于2G到3G ,所以今天4G到5G的切换也会远远快于3G到4G”。今年3月31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在2019中国IT领袖峰会上表示。
余承东认为,在今年秋天或明年,5G或将实现大规模商用。但截至目前,各大运营商的5G基站建设、网络覆盖以及资费方案仍亟待完善。
随着基于小芯片(chiplet)的设计从研究转向生产,我们看到了来自工业界的小芯片论文的新流入。本月早些时候在日本京都举行的VLSI 2019上,台积电展示了自己的“小芯片”设计。
据报道,所谓“chiplet”是一种芯片,封装了一个IP(知识产权)子系统。它通常是通过高级封装集成,或者是通过标准化接口使用。至于它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我们的计算和工作类型呈爆炸式增长,目前没有一种全能的办法来应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对一流技术的异构集成是延续摩尔定律的一种方式。
使用基于小芯片的设计具有一些显著优点,例如更快的开发周期和更高的产量来降低成本。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源于在基于小芯片的设计中追求类似单片产品(monolithic-like)的功耗和性能特性。因此,当中的主要挑战是互连和封装技术。虽然这些挑战仍然悬而未决,但已经有多种具有不同性质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讨会上,台积电展示了他们的一些技术,试图解决这些挑战。
台积电试图验证的三个主要特性是:
ARM核心在4 GHz以上工作
Bidir互连网状总线(Interconnect Mesh)在4 GHz以上
CoWoS和LIPINCON的速度为8 GT / s且<1 pJ / bit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和技术验证旨在用于高性能计算。因此,这些内核拥有非常高的时钟,高速率的内部互联速率,以及高密度线路和每比特传输极低功率的芯片间链路(inter-chip links with high-density wires and very low power per bit transfer)。
首先看芯片方面;
该芯片本身是一种双小芯片设计,但该技术本身可以通过额外的物理层(PHYS)相对容易地扩展到容纳更大数量的小芯片。每个小芯片都是在台积电7纳米节点上制造,拥有15个金属层。裸片本身只有4.4 mm×6.2 mm(27.28 mm2)。台积电采用了四个ARM Cortex-A72核。针对turbo频率大于4GHz电压操作,配备了高性能的cell(7.5T,3p + 3n)并定制设计1级高速缓存单元。还有两个2级缓存块。每个是1 MiB。这些是使用它们的高电流位单元(bitcells)并以半速运行来实现的。此外还有一个大型的6 MiB 3级缓存,使用高密度位单元实现,并以四分之一速度运行。
台积电采用了在高性能芯片中常见增强功能。典型的h-tree被用来将时钟分布的偏差从22ps减少到8ps。高性能时钟偏差以及via towers被广泛用于进一步改善关键路径上的时序。统计显示,整个设计共有五个电压域(voltage domains):0.8V SOC、0.8V ADPLL、0.3-0.8V Lipincon、0.8V L3和0.3-1.2V CPU。该芯片采用全数字锁相环,其抖动小于10ps,用于为CPU、互连和内存生成三个时钟域(clock domains )。
在1.20的电压下,Cortex核可以达到4GHz (signoff)。。这个数字是基于运行Dhrystone模式工作负载的核心测量得到的。
其次来看一下网状互连(Mesh Interconnect);
该裸片包括网状互连。互连测试可通过片上分组生成单元(on-die packet generation unit )和分组监控单元(packet monitoring unit)完成。有六个双向触发器(bi-directional flip-flop)网格站(mesh stations)——每个边缘一个,中间两个。这些工作站围绕整个小芯片,间隔大约2毫米。网状互连是1968位宽,并使用具有相反方向信号(opposite direction signals )的逐位交错线路(bit-wise-interleaved wires )在M12和M13中布线,以最小化耦合( minimize coupling)。
总之,片上网状互连(on-die mesh interconnect)可以在4 GHz(0.8 V)到5 GHz(1.2 V)之间正常工作。缓存和Cortex集群都连接到最近的左下角(bottom-left )网格停止点(垂直方向时)。
互连可在0.76V下达到4GHz的频率。
再看一下芯片互联;
每个小芯片上都有两个LIPINCON(Low-voltage-In-Package-INterCONnect简称)接口。每个物理层的测量值仅为0.42 mm×2.4 mm(1.008 mm2)。这些是单端(single-ended),单向(unidirectional),低摆幅接口(low-swing interfaces)。一个接口用作与L3通信的主设备,而第二个接口是用于相反方向的从设备。
与SoC的其他部分不同,由于电源接地(power-ground)噪声问题,专用时钟有一个独立的PLL。每个物理层使用2:1多路复用功能,以便将速度加速到8 Gb / s。每个子通道有两个延迟锁相环( DLL):一个减少PVT变化,另一个用于减少时钟偏差,使系统级芯片和物理层之间的时钟相位对齐。由于使用单相锁相环,因此会采用两个环路——第一个环路锁定进入的时钟周期,并将其分为八个相位,第二个环路将该相位分为16个步骤。换句话说,在4 GHz(250 ps)下,您将看到低于2 ps的分辨率。
在本篇论文中,两个裸片连在一起。第二个小芯片旋转180度,用于LIPINCON PHY基台(abutment)。
芯片本身采用了台积电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2.5D封装技术,也就是将逻辑芯片和DRAM 放在硅中介层(interposer)上,然后封装在基板上。台积电在这里应用,就意味着硅中介层(silicon interposer)将用作安装在其上的两个相同小芯片的基板。
视频网站的付费会员数终于迈进1亿大关。首先是爱奇艺,6月22日,爱奇艺公布了其最新会员规模数据,凌晨5点13分14秒,爱奇艺会员数量突破1亿高点。时间被精确到秒,为了等候这一刻,CEO龚宇和负责会员业务的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在实时显示会员数的大屏幕前熬了个大夜。
对视频网站而言,比拼付费会员数谁更领先显然是一场不容妥协的战役。
5月15日,腾讯视频刚在腾讯财报中宣布付费会员达到8900万,两天后,爱奇艺紧随其后在财报中宣布其会员规模达到9680万。这次亦是如此。腾讯视频也在准备宣布会员过亿的消息,但目前还差那么一点儿。
他们需要这个过亿的象征来向市场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我拥有的好内容更多,用户愿意为我付费”。
1亿意味着什么?
新用户首月8元-10元,一个甜筒的钱便可享受免广告+VIP内容。198元-248元包年,花北京有线电视费一年的钱,可以享受比有线电视更多的视频内容,电视剧、电影、综艺自由选择。
尽管仍然有人在共享会员、一号多用,但是下决心买个视频网站会员的决策门槛越来越低。有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专门买,只需成为某一电商平台的会员即可,京东/知乎+爱奇艺、网易考拉+腾讯视频的联合会员模式正被视频网站推崇。
这种联名显然也加快了会员增长速度。上月中旬,爱奇艺公布的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会员规模为9680万,如今增长了320万。爱奇艺方面表示,联合会员的跨生态合作丰富了其会员体验特权,促进了会员的增长。此外,爆款内容的拉动也是会员增长的重要原因。五月份爱奇艺独播的《破冰行动》领跑剧集市场,艺恩播映指数高达82.1。
付费会员的增长和好内容的生产,对视频网站而言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对外积极发布会员数破亿的消息,可以向内容生产方传递一个信号,视频网站能够提供给网大、传统院线新的出口、更多的机会。随着双方合作的加深,对于视频平台来说也可以提高内容议价权,在未来将拥有更多的控制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同时在优爱腾中,爱奇艺是唯一一家单独上市的公司,爱奇艺也需要拿出一个漂亮的成绩来提振市场信心。5月份,爱奇艺2019年Q1财报发布后,盘后股价跌超4%,二季度的营收指引不及预期是重要原因。
而1亿会员规模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员业务的天花板要比想象中高得多,视频网站的营收模式正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018财年第三季度,爱奇艺的会员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分别为29亿元、24亿元。且二者的差距还在扩大,5月份发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其会员服务收入为34亿元、在线广告业务收入为21亿元。
视频网站的To C故事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已经从会员业务中尝到增长滋味的中国视频网站不止一次想向奈飞看齐。
根据奈飞4月份发布的最新一季度财报,其付费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49亿,净利润3.44亿美元。成立于1997年的奈飞用了20年的时间实现了付费会员过亿,爱奇艺仅用了9年。但是与奈飞已经盈利的状况不同,中国视频网站还长期处于亏损的局面。
奈飞最初做的就是付费,但中国的视频网站最初却是在YouTube+Netflix的路线中摇摆不定。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付费环境并不成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移植自电视台的广告模式,对平台和内容生产者来说都更为熟悉。
视频网站的广告模式实际上是种to B生意,平台和内容生产者需要让广告主来买单,这也造成明星片酬高企的流量导向。为了投入产出的“保险”,品牌广告主更愿意为大IP和大明星的大剧买单。造成的后果是,内容成本不断推高。根据爱奇艺财报显示,其2018财年的内容成本为211亿元。
即便明星片酬、内容采购和制作在下降,但是对内容的投入只会有增无减。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此前就表示,在投入的分配上,腾讯视频今年的内容预算还将维持在200亿以上。爱奇艺方面也表示,2019年的内容投入将超过200亿,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或许这也是爱奇艺将对标对象从奈飞转移到迪士尼的原因之一。奈飞的会员故事无法全方位复制,效仿迪士尼,通过视频网站形成的内容IP来拓展泛娱乐生态进行变现是条路子。
生态形成的前提是会员基数够大且能够保证持续的增长。从另一个角度看,会员生态的形成,也是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从To B到To C重心的转移。
通过挖掘会员的兴趣,视频网站可以发展电商、游戏等多项服务,不仅扩大了IP本身的影响力,将用户和IP进行深度绑定提升粉丝数和用户粘性,还能够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继续为多个项目付费。
生态的建设可以提高视频平台在C端的穿透力,能够摸清用户的兴趣点、让用户付费,同样是视频平台的一道护城河。
视频网站的下一步
爱奇艺会员规模突破1亿,腾讯视频会员规模接近1亿。两家视频网站会员规模迅速扩大的另一面是,会员规模的基数已经很大,盘子越来越小,视频网站的战况更加激烈了。
用户并不只是为一家平台付费。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曾表示,用户往往会同时使用多个同类付费会员服务,中国一个用户平均买1.3-1.4个会员,美国平均是2.6个。目前爱奇艺与腾讯视频的“两个亿”中有多少重合用户尚不知晓。但说到底,用户是为内容付费而不是为平台,在内容差异化的前提下,用户为多个视频平台成为可能。不过,当一个平台在某个档期缺少好内容时,这也存在着用户流失的可能性。
留住用户、提高用户付费金额、经营好付费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将成为重点。根据爱奇艺方面提供的数据,在用户付费上,爱奇艺的人均季度消费金额环比提升4.0%,同时用户1年内平均付费月份从三年前的4个月,增长到了当前的8个月。
在拉新上,视频平台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并不高。这不仅是视频平台面临的难题,更是所有付费产品待突破的围城。据36氪了解,目前爱奇艺的付费用户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到五线渗透率不足。下沉市场的付费意识还有待培养,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内容建设上,视频网站还需投入更多的钱来丰富内容生态,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火锅剧、竖屏剧、互动剧等新的尝试,都是长视频网站在不断地为平台补足内容。就付费会员来说,用户可以享受免广告+独家内容等权益,但前者对用户来说没有独特性,形成不了竞争壁垒,关键还是后者,但这却是一个“销金窟”。
迫于资金和用户增长压力,视频平台正寻求用更低的成本、更小的风险获取更多的内容。
不论是爱奇艺还是腾讯视频都在从原创上发力,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同时也在切入更多的市场,比如爱奇艺早前宣布要推出的原创电影计划等等。
视频网站也在探索分摊成本风险的新方式。开始流行的分账剧就是其中之一,在电视、剧集、综艺等领域存在的付费分账模式,具备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公司和团队,能够通过该模式直接获得来自用户的付费激励。
视频平台以往烧钱买版权内容的To B方式更像是重金的赌注,一旦停止或错押都将为平台带来不小的风险。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终究难以持续。而分账剧则是To C模式,对于平台来说,只有观众爱看,平台收获了流量及收益,片方才能获得分账、回收成本。
长视频平台突破1亿会员规模这个关口后,竞争更激烈了。
印度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Flipkart 董事会本月早些时候决定,公司计划在2022年之前在美股上市。
消息人士称,Flipkart CEO 克里什纳穆尔西已正式向他的高级副手通报了在美国上市的时间表。消息人士表示,Flipkart开始筹备在美国上市,可能是给母公司沃尔玛提供一个部分或者完全撤出 Flipkart 的机会。
目前,沃尔玛持有该公司77%的股权。
Flipkart 公司介绍
Flipkart由两位前亚马逊人创建。2006年,亚马逊在班加罗尔一家汽车经销店的一间小办公室里首次开设工程中心。Sachin Bansal是首批员工之一,他毕业于新德里久负盛名的印度理工学院。一年后,Bansal把他的高中朋友Binny Bansal,带到了亚马逊。几个月后他们辞职,试图复制贝索斯在印度的商业模式。
甚至在他们与前雇主竞争之前,两人都无法摆脱阴影。“你只是模仿者!你们做的与亚马逊有何不同?”Amar Nagaram回忆起2011年在Flipkart接受工作面试时候对Sachin Bansal说的话。令人惊讶的是,Nagaram得到了这份工作,现在是Flipkart的副总裁。
一开始,Flipkart接受现金支付,并开始在电子商务的细节上培训印度商人。为了帮助在孟买配送包裹,它招募了dabbawallas(“饭盒人”,是指印度孟买从事将刚做好的午饭饭盒从上班族的住家运往他们工作地点,并且将空饭盒带回来这一行业的人)。
与此同时,该公司从老虎全球基金、南非投资基金Naspers和硅谷风险投资公司Accel等投资者那里获得了数十亿美元融资。截至2015年底,Flipkart估值达155亿美元,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创企之一。
2017年10月,在 Flipkart 接受软银25亿美元投资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沃尔玛高管联系上了 Flipkart——他们想要谈一笔交易。而早在2016年末,沃尔玛就跟 Flipkart 讨论过,不过,当时的 Flipkart 管理层并不确信亚马逊真的会投资他们。
除了在桌面、移动市场上抢Intel份额之外,AMD还在数据中心市场上跟Intel抢饭碗,7nm、Zen 2的第三代锐龙3000系列桌面处理器登场后一个月,AMD就将发布同样基于新工艺新架构的第二代EPYC霄龙服务器处理器,最多达64核心128线程,同样延续超高性价比优良传统。
AMD第二代EPYC霄龙处理器使用7nm工艺制造,采用CPU与IO核心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将8个8核处理器核心、1个14nm工艺的IO核心封装到同一基板上,实现最高64核128线程,IO核心则整合了PCIe 4.0、DDR 4内存控制器等耗225W,相比一代旗舰霄龙7601,核心线程数翻番,三级缓存容量增加3倍,最高频率提高了200MHz,热设计功耗却只增加了45W。
近日,一家名叫 2Compute 的比利时硬件零售商,曝出了霄龙系列产品的售价、缓存、以及睿频时钟速率等信息。
据悉,AMD 计划向市场推出 64 / 48 / 32 / 24 / 16 / 12 / 8 核心的新款 EPYC Rome 处理器,且其中大部分都有三种衍生的配置选项,包括较高端的双槽兼容版本、普通单槽版本和价钱实惠的入门版本。
这批处理器的售价从510美元到7800美元不等,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64核/128线程的 EPYC 7742,5000美元起步。
相比之下,Intel目前的顶级旗舰至强铂金9282拥有56核心112线程,最高频率3.8GHz,热设计功耗高达400W,价格没有官方数字估计要2.5-5万美元。
在核心数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AMD32核心霄龙处理器的成本,较英特尔28核心版本要优惠29%,在价格上可以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不过能否打破英特尔的优势地位,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